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1篇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散文体裁的代表作,古往今来被无数仁人志士精评细品,其中探讨最多的是作者通过《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境界。该文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篇目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如何在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王羲之对生命嗟叹,探讨此间透露的人生哲学,是教师应该认真研讨的重难点目标。名师学者对此篇序言散文的解读不胜枚举,本文另辟蹊径,从课文中三个主要的语气助词“也”、“哉”、“夫”入手,引导学生涵咏品味其间妙处,领悟作者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传递出来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熟读成诵;

2.把握书序的体裁特点,掌握文言鉴赏的方法;

3.通过“也”、“哉”、“夫”虚词的比较探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语言特点的鉴赏,难点在于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想与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

(PPT展示)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宋)曾巩《墨池记》

提问:这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哪位同学能简单概括或者复述一下。(请学生回答,提示难解的字词,帮其疏通文意)

明确: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也正是由于王羲之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才最终使他成为一代“书圣”,才创造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PPT展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内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兰亭集序》。

二、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语调,把握节奏,读准字音,结合文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5分钟)

点拨:癸丑、会稽(kuài jī)、修禊(xì)/事也、流觞(shāng)/曲(qū)水、趣(qǔ)舍万殊,“趣”通“曲”、感慨系(xì)之、嗟(jiē)悼

齐读。

点拨:读后发现文段各段内容区分明显,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细细品读一番。

分段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兰亭集会盛况的概要,作者心情较为愉悦,读时娓娓道来。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四段,并说明该段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并用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乐也”――“痛哉”――“悲夫”

精读:思想探究

“乐也”、“痛哉”、“悲夫”,我们发现不同的心境,使用的语气助词也不同。“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也,在这里放在句尾,作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达的是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定。如“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二)如果我们去掉“信可乐也”中的“也”字,变成“信可乐”,句义上有没有变化?哪里有变化?

明确:句义上没有变化,但是语气上和句式上有变化。助词本身就是起语意表达的辅助作用,对句子本身的意义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说话人是在传达一种新的事情或状态,若去掉“也”,只是一种平淡的叙述,带上了“也”,则是特别地传达出一种肯定的语气,说话人的语气得到了加强,情感也得到了深化。三月的江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友人会与山川林野之间,饮酒赋诗,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目之所至,大好风光尽收眼底。感情美和句式美达到了完美统一。“所以游目骋怀”,这里的两个动词“游”与“骋”极力表现了动作幅度之大和胸怀之宽。所以作者的感慨“信可乐也”。乐的是此情此景,是乐人也是乐事。“也”字在这里不仅加强了作者喜不自胜的情感,也在句式上使行文整齐划一,富有韵律美。

“岂不痛哉”的“哉”的使用又有什么意义,如何使用“哉”表达作者的心境的?

明确:“哉”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或者“吗”,如“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此处加强了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痛之切,难道不悲痛吗?“哉”字含有强烈的语气,且常用在反问句、疑问句中肯定有力。在此段中,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景物转而至对人世的感慨。由“乐”转“悲”,“俯仰一世”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人们应该怎么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虽然人们选择的生存方式存在差异,但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快然自足”。然而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仓促,一切将随着死亡而消失殆尽。此段其实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那就是“俯仰一世”。时间是残酷的,死亡的不可抗拒感和人在生命长河中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心中自是无限慨叹。一句“岂不痛哉”戛然而止,悲痛之情萦绕不尽,思绪满怀!

最后一段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的句子有哪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夫”字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什么作用?

明确:“夫”作为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一定的感彩。在这里,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夫”字是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悲叹,也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一个否定。“一死生”和“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夸大了生死的相对性,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观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是荒谬的。活着能创造价值,死了却一无所有,一切归零,活着和死去不可能等量齐观,所以作者扼腕而叹:“悲夫!”

史料补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植跟于魏晋士人的心中,纵情山水的快乐是短暂的,老之将至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古诗十九首》中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相较于西晋文人对仕途功名的追逐,东晋的王羲之淡化了对物欲的享受和对功名的贪恋,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会有庄子的绝对的逍遥,是务实而不物质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贵和死的可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三、研读:各抒己见

学习了王羲之对待生死的看法,你持何种态度?说一说你的人生观或者生死观。(学生自由陈述观点)

四、小结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由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嗟叹,共同的感叹,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相延续,肉体虽灭迹,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永不停息。王羲之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超越了个体生命,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王羲之《答许询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握短暂的生命,驱散浮华之物的遮蔽,使生命放射出本真自然的荧光,使个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永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对照王羲之的《兰亭诗》,比较诗与《兰亭集序》,品味二者的异同,深切体会诗人的旷世情怀。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板书设计

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2篇

【例释】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文本略,例释部分所选例子没有特意标出者均出自于2013年秋季高考题)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答案:C。

细解: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这首诗首联也对仗,是比较特殊的一首诗。需要注意的是颈联:“鹊乳”中的“乳”是生育的意思,与“啼”相对;“先”是“走在前面”的意思,与“过”相对。其它两联都不难判断。

【指要】近两年命题者都在试图改变以往文学常识题即为送分题的现象,强调真的“懂”。这就要求我们:⑴扎实理解包括格律知识在内的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⑵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记忆,努力实现知识的网络化;⑶学会使用这些常识解决古诗文阅读中出现的困难,让知识真正成为工具。

【训练】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文本略,训练部分例子没有特意标出者均出自于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试卷)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答案:D。

二、诗歌理解分析题

【例释】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答案:B

细解:首联“松菊”句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颔联,烹煮葵藿邀请贵客到寒舍看竹,“贫家”是谦称,并非真正的贫穷,更谈不上“待客不周的歉意”。颔联叙事,标题也是叙事(“见过”,是来拜访的意思),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诗句近于散文化,不见诗歌惯常的颠倒语序、字词活用、跳跃省略等技法,“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指要】一个词语、句子变成“诗家语”,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地方在哪里?掌握了“诗家语”的特征与读法,才谈得上理解诗句的内容与表达,也才能够分析思路、结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训练】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答案:津亭。

三、诗歌词句赏析题

【例释】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细解:这里有声音,有形象,有相对静止、常态的“落花”,有飘逸不定、先闻其声的黄莺。声音与形象的传播速度还不太一样,一个“过”字将之联系起来,到底是如何“过”的?每个读者脑子里的画面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高超的技巧不在于真实地再现了什么,而是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多少。

【指要】主要是两种考法,一是情感把握,一是炼字的效果。这就要求:⑴熟悉古典诗词曲的基本特征与章法;⑵熟悉古人情感的常见类型以及抒感常见的方式。

【训练】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文言实词解释题

【例释】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细解:“疾”字的义项有:病,痛苦,憎恨,快。根据语境(后有“厌恶”,并带宾语“党人”),可以判断出,这里是“憎恨”的意思。“豫”,除作为河南省的简称外,还有“安闲”“欢喜”,及“同‘预’,预先”等,从语境看,前有“弼知多权贵请托”,事先做些应对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应该是“预先”的意思,后来“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摧折”,原意是毁坏折断,引申作“折磨,打击”,根据语境(“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应该指的是“打击”(明府,汉代对“太守”的尊称;虐臣,指前文的“诸生”)。“恨”的义项有:仇视,怨恨;后悔,遗憾。根据语境(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昔人刎颈,九死不恨),应该是“遗憾”。前面有“其甘如荠”,所以不悔。

【指要】⑴对于300实词的基本义项要十分熟悉,要结合例句记忆(也可以结合现代汉语中的成语记忆);⑵依据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推断,涉及的语言现象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多音节词、通假字等;⑶随文释义,要结合上下文,在语境中解释加点字。

【训练】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五、文言语法、句读题

【例释】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3篇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

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导他们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的时代背景了。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的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4篇

错误一: 理解偏离,令人费解

例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拦: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学生答案:“隔”字,一是写自己望乡的视线被烟树所隔;二是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被烟树所隔。一个“隔”字,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解析:得2分。学生的回答看似流畅,但对第二点分析有误。因为“思乡的情感被烟树所隔”,意思难懂,从字面看好像是说自己浓郁的思乡情被树隔离了,难以表达了,这种说法显然与诗境不吻合。实际上,视线被树所隔,是实写,而深层意思是自己难以回家,身体与家乡隔离,是虚写。

参考答案:一是写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写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表达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例2: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12题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学生答案:一个“空”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贪夫居他乡时生活的困窘,也暗喻自己外出贪杯或贪财时的失意,增加了怅惘若失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子规”,可见是怀乡思亲诗。“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这两句意思为:不管是厌倦了杜鹃的啼鸣,还是初闻子规的哀怨,客居他乡的游子无不低眉惆怅,伤心欲绝。由此可知,诗句不是写生活的困顿与落魄,而是写思乡的无奈与归意的浓烈。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且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小结:理解出现偏离,关键是没有读懂诗歌,而没有读懂诗歌,就是因为不会三结合:一是结合标题,二是结合背景,三是结合前后语境。只是摘出个别词语,无视语境而想当然地思考,自是会偏离诗句原意,令人费解。

错误二:忽视位置,就句品析

例3: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湖州歌九十八(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学生答案:写望“燕云”,不知自己命运如何。一个“望”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无奈与忧虑。

解析:分析字在句中的作用,应从字面意义,以及表情达意的层面上去分析,有的还要考虑字在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收束之作用。此“望”字,实际上领起了以下几句话:望“燕云”,望“大江东去”,望“夕阳”“寒鸦”,望“四百州”。

参考答案:“望”字统领全诗,四句都紧紧围绕着“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自己命运如何;望“大江东去”,无力挽回南宋灭亡之势;望“东南四百州”,充满无限依恋之情。

例4: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南陵道中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学生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与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一丝羁旅的孤独。

解析:得1分。开头句子的作用,往往有三点:1.奠定情感基调,为后文的抒情进行铺垫;2.点出诗作的时间、地点等背景;3.领起全诗的内容,起提领中心的作用。我们品味具体字词的意义或作用,也要考虑其位置,观照全文。“悠悠”一词放置开头,不仅言景状情,还有为下文进行铺垫的作用。

参考答案: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进行了铺垫,奠定了基础。

小结:对字进行品味赏析,不仅要考虑字之意义及承载的情感,还要考虑所居的特定位置。分析开头的字,往往需考虑是否照应结尾,是否引出下文,是否有奠定情感基调或统领全诗的作用。分析中间的字,往往要考虑是否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分析结尾的字,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开阔的意境,是否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错误三:缺乏分析,答不到位

例5: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学生答案:江楼醉别,橘柚飘香,可江风引雨,满眼凄凉,想到行将告别,情何以堪。

解析:得0分。因为没有告诉读者如何表达了惜别之情。只有对句子的理解,而没有分析,无法让读者有清晰的感受。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例6:“青苔满阶砌”中的“满”字用得精妙,你如何理解?(2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学生答案:一个“满”字,形象鲜明地写出青苔之多,让人想象砌阶的浓绿湿滑之状,不免心生几分感慨。

解析:得1分。一个“满”字,是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青苔之多,但答案没有分析作者写青苔之多目的何在。如此理解,缺乏对深层意义的分析,显然是赏析不到位。其实诗中写青苔之满,是为写寺的幽静服务的。

参考答案:一是形象鲜明地写出青苔之多;二是写人迹罕至,借此映衬禅寺之幽静。

小结:对字进行赏析时,我们不仅要思考该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进一步分析该字的表情达意等功能。如果使用了修辞,我们还要分析出采用了什么修辞,还要写出修辞的作用。

错误四:语言模糊,读者疑惑

例7: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9题

“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3分)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学生答案:“清瘦”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

解析:得1分。答“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不是一点都不对,只是太模糊,没有扣住其形容了山峰的特点。揣摩诗句,是说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中凸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所以,精神内涵必须与高峻挺拔相关,如此才能清晰地表达而不让人有“被忽悠”之感。

参考答案:“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神气质。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5篇

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古诗进而准确地鉴赏古诗也就成了考生追求的目标。要想解好这类题,首先要求考生对诗歌能够正确地理解,然后再进一步赏析、评价。因此,我们说理解古诗是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础性工程”。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来理解古诗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文”解诗

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言文。古代诗歌由文言词构成,因此,理解古诗必须借助于文言知识。不管古诗运用了哪些技巧,哪些手段,但这些古诗毕竟都是用文言语词来“构筑”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理解古诗的“构筑材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坐着”,这在原诗中似乎也说得通,然而古文的“坐”有“原因、因为”之意,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再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妻子”古文的理解是指“妻子儿女”,若按现代文来理解,就有失本意来。由此可见,借助文言知识,对理解古诗极有帮助。

二、注意诗歌运用的典故

古诗用典故极为常见:曹操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其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苏轼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追慕英雄一心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辛弃疾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诉说壮志难酬的苦闷……古诗的作者往往借助典故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抒发感概,因此要求考生要多了解一些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了解诗歌“意象”和习俗的文化内含

“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凭借。而那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意象”往往会被作者选入诗中:如“折柳”代表惜别;“望月”象征团圆,“鸿雁”表达着思信,“落叶”让人想到失意,“大漠”使人感到荒凉,“莲花”代表着高洁,“青松”诠释着挺拔……

一些“习俗”也同样会入诗,也同样有着很深的文化内含,也同样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寒食”是尊贤敬节的习俗,“清明”是思先怀亲的节日,“重阳”是登高思友的活动,“投壶”是宴饮当中的游戏,“社赛”是集会性活动……民俗中的情感理趣是古代文化的沉淀,它往往也会在诗中有所涉及,因此考生要多了解多积累。

四、注意各类诗歌的风格特点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流派颇多,风格各异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每一流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共性的东西。了解各派的风格特点能帮助考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有助于考生对诗歌正确地进行鉴赏。如:送别类诗歌往往会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相思;怀古类诗常常抒发作者对古人的缅怀和昔盛今衰的感慨;边塞派诗会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边塞生活的艰辛,田园诗会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农家的生活乐趣;羁旅诗会描写旅途的劳烦和思乡念亲之情……了解了诗歌的流派和艺术特点对于考生把握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评价很有帮助,这也是考生在理解古诗方面不走偏斜的范模。

五、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

古诗作者往往会借助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注意到了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也就找到了理解古诗的路径了。古诗中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写烘托,运用比兴手段、借助拟人、互文、对偶等辞格,也在炼字炼句上下功夫,这些手段的运用是诗人抒情的手段。也是今天高考设题的热点,应当引起考生的重视,考生除了这些手法进行辨识外,还应分析、揣摩、领悟其中的妙处,正确、合理地进行鉴赏。

六、注意考题所给注解,了解作者身巨、经历和写作背景

高考中古诗鉴赏题中,也给一些注解、帮助考生理解该诗。考生应利用好所给注解。因为这些注解对理解全诗很有帮助,它们或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是理解某一句子的关键,或是跨越某一认识的关键,因此考生要重视一下所给的注解。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这是因为:诗歌是表情传感的手段,而作者写诗所要传达的情感与其经历和写诗背景联系紧密。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对考生正确理解古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岳飞《满江红》是在抗金过程中所写,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其“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陆游《示儿》是在其即将离去时写下的,知道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其悲愁的真正原因。了解了安史之乱,就不难理解《三吏》、《三别》中所流露的忧国伤怀的情感了……

当然,理解诗歌,鉴赏诗歌是一种综合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靠几种方法、几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作者的知识修养,特别是语文修养,这就要求考生在语文修养上进一步下功夫。

参考书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1-6册(人教版2010)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6篇

分析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以2013年高考18套试卷为例,除上海卷、天津卷未考查外,其余16套都直接或者间接考查了诗词的思想情感。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看注解(题目、作者、背景、题解等),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抓意象,从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揣摩情感;抓诗眼,从某些透露作者情感倾向的关键词句解读诗歌;看典故,诗人往往借助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看手法,表现手法是表情达意的方法之一。

此类题目答题时一般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分说,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分析作者感情的成因。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艺术手法,一定要点明手法。其答题格式一般为:本诗通过(什么)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情感分类】

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高考诗歌情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忧国伤时类:对统治者昏庸无道、穷兵黩武的抨击;反映山河沦丧、国破家亡(战乱)的痛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景的担忧;建功立业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韶光易逝、怀才不遇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报国无门的激愤,贬官谪居的悲恨等等。

【关键词】

意象:哀鸿、乌鸦、燕子、鹧鸪、草木、烽火、烽烟、兵锋、大漠、孤烟、长河、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角声、莲、松柏、、梅花、冰雪、鸿鹄、神器、吴钩、柳营等。

典故延伸:长城、南冠、夜郎、碧血、化碧、金鸡、黍离、商女、问鼎、逐鹿、投笔、楼兰、抱璞、掣肘、折腰、折桂、辞第、请缨、钓鳌、还珠、金鸡、献芹、抱柱、射天狼、昆山玉、细柳营、天狼星、执牛耳、花、望帝啼鹊、击楫中流、髀肉复生等。

【高考链接1】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3年四川卷节选)

九日和韩魏公①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结合全诗中的关键词句“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与“壮心偶傍醉中来”,可以判断诗中作者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倾向为:壮志未酬的深沉愁绪和无限苦闷

【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高考链接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13年北京卷节选)

古风(其十)

[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吟古人以明己志,作者以鲁连自比,借他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鲁连“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辅佐平原,力挽狂澜,倒得以“却秦振英声”,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而后淡泊名利,获得了后人的褒扬。答题时,结合具体诗句,答到“建功立业”与“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热爱自由”)即可。

【参考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二、思乡怀人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表达游子逐客的凄凉、征夫思妇的幽怨、离别思念的愁绪等等。

【关键词】

标准词:孤、悲、怜、空、独、客、故园、相思、无情、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

特殊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

意象:芳草、尺素、芭蕉、短笛、鸿雁、杜鹃、沙鸥、古道、浮云、暮霭、秋风、衰草、梧桐、寒山、暝色、高楼、宿鸟、日暮、西楼、高楼等。

典故:劳歌、烂柯、双鲤、莼羹鲈脍等。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13年山东卷节选)

山寺夜起

[清]江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分析说明。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为烘托诗人的心情作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痛彻心扉的思乡与回归之愁是其“不眠”的最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三、生活杂感类: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亲情友情的真挚,对秀美山河的赞美等等。

【关键词】

意象:梅、竹、兰、菊、鸡黍、琴瑟、清泉、修竹、幽篁、松林、白鸥、墟烟、桑树、青山、桑麻、耕夫、渔樵、蓑笠翁、野老、牧童、浣女、空山、江村、莲舟、深巷、柴门、荆扉等。

典故:采薇、劳歌、斑马、谢家、东篱、梦蝶、三径、东山高卧、高山流水、白衣苍狗等。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13年安徽卷节选)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与“独宿”“ 不成宿”来看,“孤独”是他们共有的情感。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冷”“残”“雨”“寒”等词语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寒袭人。

四、长亭送别类: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等。

【关键词】

时间类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

空间类意象:长亭、南浦、灞桥、古道等。

其他意象:酒、秋、杨柳、夕阳、寒砧、流黄、寒蝉、兰舟、孤帆、烟波等。

标准词:标题中的“送”“别”“赠”等词语。

【高考链接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回答问题。(13年福建卷节选)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颈联中,作者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中,作者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

【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高考链接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回答问题。(10年江苏卷节选)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第一问:“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第二问:由“别”字可以看出惜别之意;由“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炼字 修辞 诗歌 作用

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其自身的魅力和重要意义,炼字作为修辞的一种,其对于诗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起到渲染诗歌气氛和简洁精美的作用。一个字所起到的作用有时和一个句子甚至是一段话所达到的效果是相同,并且会在简洁玄妙处更胜一筹。没有繁琐的话语,没有多余的词句,诗中常常出现一字染全篇的作用。例如《舟到武林渡》的结句“旧时湖山一笑迎”中的“笑”字将晴晚的湖山衬托得格外靓丽,灿烂的笑容留在了纵横的山水间。“笑”虽然是一个动词,但却同时拥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笑出了湖山的明媚干净和清爽,笑出了诗人的豁达喜悦和欢畅。“迎”字则将划动着靠近湖山的状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小舟在前行,仿佛远处的湖山在向诗人慢慢走来。“迎”字这里还有欢迎的意思。这两个字都将诗人的愉悦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是通常诗人咏秋时心中所表现的伤感悲怀。

二是形象生动的作用,诗中常常凭几个字便使得景物的俏皮可爱、人物的心情和全诗的意境幻化多姿,简单的几个字却常常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写作手法。拟人化、比喻化的手法使其诗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例如诗的结句“旧时湖山一笑迎”没有那种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和悲凄,相反却是一笑终结了全诗,这一笑将湖山的灵动和诗人的喜悦即刻显现,让人不觉心头一动。同样,“迎”字也是将湖山拟人化,赋予其鲜活的性格和行为,不再是直立呆板的静态事物,让画面更显生机。赋予了湖山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让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品读每个字都会体验出不同的味道,混在一起更是形色有致。理解它们所流露出的情感,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就彻底地再现了出来。这便是字的魔力,诗的魅力。“旧时”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将湖山看作成了自己的老朋友。三年重游故地,它就像多年不见的好友热情地迎接自己。这种又遇故人的喜悦无语言表,心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徜徉在回忆中,沐浴着好心情。给予了湖山以血肉生动的形象。这句中的“笑”和“迎”都是拟人的用法,湖山本无情,诗人却把它描绘得有情有义,就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花不会因感慨世事而落泪,鸟也不会因恨而惊心。这种种的情感都是诗人心弦的拨动,心中所想都寄予山水中,让湖山披上了情感的外衣。

三是焕然一新的作用,诗歌的意象很多时候是重复的,但用字恰到好处时,即便是平常的意象,也会有所新意。诗的首句“雨岸霜枫弄晚晴”,我自认为是描写的最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一句。雨岸霜枫,本是秋季比较凄寒的景色,飘下的枫叶铺在岸边,一场秋雨席过,空气中增加了湿度也降下了温度,霜慢慢凝结在枫叶上,红黄的寒利已被这层白霜淡淡地抹掉,加了一种清新,加了一种安静。枫叶静静地躺在那里,霜的凝重压着它的残躯,让他不再随风舞弄。诗人划着船在水中享受着寂静的霜叶雨岸图。而正在诗人沉静在自己祥和的世界中时,一个“弄”字将全诗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将感情调动了起来。本来还寂寞着的秋晚突然散发出了生机与活力,霜叶也撩拨开了心弦,跟着热闹起来。雨后天晴,空气别样的清新,心情也随它欢雀,畅快淋漓,即便空气带着寒意,好心情却没被抽离。“弄”将雨岸、霜、枫、晴天一个个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在一起,这个鲜明的化美为媚的具象动词将整首诗都带到了中去。雨过天晴,红黄相叠的枫叶铺在岸边,这样的景色已经形成了一幅靓丽的风景线,但却只是静止的存在,默默地守候着船客的到来。而加上个“弄”字,这一刻,即便没有风的卷动,雨的打落,景物依然给人以一种动态的冲击力,仿佛耳中传来了嬉闹声,拟人化的描写让景物顿时有了调皮之感。

总体上来看,《舟到武林渡》是一首描写诗人重游故地的诗。短短的四句诗,有描写,有叙述,同时还蕴含着诗人自身重游故地的欣喜和眷恋之情。细细咀嚼这首诗的每一句,便是一种享受。诗的首句“雨岸霜枫弄晚晴”是诗人划船向靠近岸边时的所观所绘。诗的第二句“荒村古镇水纵横”则是诗人远眺时眼底所收的景色,荒村古镇被水围绕着,“纵横”二字将水的浩浩荡荡突显的淋漓尽致,不受任何羁绊,不受任何阻挠,只向着前方无畏地奔跑。大气磅礴又不似海的浩渺千里,却让人感受到了沧桑。再加上荒村古镇的点缀,物是人非的悲凉更是跃然于心上。只是简简单单的几笔白描,却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画卷。

表达心情感慨的句子范文第8篇

师:请看大屏幕,想一想,你会怎么读这几句话,为什么这样读?(课件出示三句话)

师:哪个同学来给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好像忽略了“哥哥”和“侄儿”后面的逗号了。现在你把这两个逗号复原,再朗读一遍。

(生再读)

师:两次朗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逗号,感觉强调了“死了”和“没出息”,从而更能突出他没有什么亲人。

师:感觉不错。逗号在一般情况下会使两边的意思都得到加强。下面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这句话。我是老王,你是杨绛,你问我答,我们把这句话还再原成一段对话。

生:老王,你家里有什么至亲的亲人啊?

师:有个哥哥。

生:那不错啊,哥俩总会有个照应。

师:死了。

生:哦,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师:有两个侄儿。

生:两个侄儿怎么样,他们能帮帮你吗?

师:没出息。

生: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师:没有了。

师:好,通过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个哥哥,让人心一热,死了,又心一冷;有两个侄儿,又让人心一暖,没出息,让人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两个逗号,让语句蕴含的情感有了起伏。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在前面意思的铺垫下,感情变得很深厚,更突出了老王的孤苦。

……

在不少教参或教辅资料中,编者在解构《老王》一文时常用的教学思路有:1.从文中列举的几件日常小事入手,分析把握人物形象;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袁庆国老师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另辟蹊径,对文本进行“补白式”的解构,以三句话来分析老王的“苦”。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分析第一句时,袁老师扣住一个不起眼的逗号,指导学生对比朗读,通过读体会作者表达了对老王没有亲人境况的同情。接着,袁老师趁热打铁,分角色对话,在轻松的师生对话中,把暗藏在字里行间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之情一步一步揭示出来了,既让学生体会到语句蕴含着跌宕起伏的情感,又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品析句子。袁老师解构文本的思路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邱 香)

师:大家速读课文,看看苏轼的“闲”体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句子回答。

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师:你找得真准,读得也好。为什么会这么闲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吗?

生:苏轼元丰二年被贬黄州,到元丰六年时已过去四年了,降职且有职无权,不能干事,非常郁闷。

师:有职无权的大才子坡,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居然刚一入夜就解衣欲睡。你能从他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吗?

生:被闲置的郁闷与伤怀,或是伤感。

师:把自己当作作者,像作者一样孤单、寂寞、郁闷,读出的声音就是作者的心声。谁来试试看?

(生读)

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闲在何处?

生:月下赏月。

师:大家知道张怀民何许人吗?他与苏轼同命相怜,管税收,可办公、临时住所就在承天寺。可谓是遭遇相同、志趣相同、心境相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欣喜与志同道合?

生:亦。

师:不错。再请大家注意“步”字。它是词类活用,步有“行、走、奔”之意。文中是放慢脚步,闲下心来,慢慢走,细细品,被贬的郁闷烟消云散,何等惬意!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郁郁不得志的坡,看到了怎样的月景呢?请读一读文中描写月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宁静的情感或心境来。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嗯,我有个疑问:既是写月,为何不见“月”字呢?你看到月了吗?能用几句话形容这个月夜吗?

生:就是刚才这句话,写出了月色之浓、月色之美。

师:处处写月,却无一月字,虚实结合,月光朗照,妙不可言。还有一妙,大家知道表现在哪?

(生回答不出)

师:我们这样换一换。(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水草交横,盖竹柏影也)透明的水中怎么有藻和荇?应是水草才对吧?藻,是圆形,荇,是长形,交错在一起,就照应了松柏。作者观察精细,表达精妙,此为妙点之二。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再想想,笔下的景语流露出坡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心无杂念,胸怀坦荡,不汲汲于功名。

师:院子里就只有松树、柏树吗?这又有什么含义呢?

生:这与他坚定的人生信念有关。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竹、松、梅代表着人文情怀,是人文特产。竹尤为坡所喜爱。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寄情于物”。此为妙点之三。

师:面对朗月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于是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道:何夜无月?表面问,实则答,意思是夜夜有月。何处无竹柏?意思是处处有竹柏。真的是这样吗?

生:到处有美景,只是无闲人。

师:关于闲官坡,我们来看一则材料(多媒体显示介绍坡生平的材料,生读)他该不该闲?

生:不该!

师:但此时他却成了个什么人?

生:闲人。

师:对,这就是闲人的第一层意思——清闲之人。这是课文注释给我们的一个解释,而这个只是浅层次的意思。从湖北贬到广东,再到儋州,又贬到最南边的海南岛这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在那时大多数被贬的官员都抱着“有去无回”的念头,一贬,再贬,三贬,一般的人早跳河投井自杀啦。不过坡生性达观,把这次生死未卜的贬谪当作一次公费旅游!那“闲”字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悠闲、闲适。

生:闲情逸致。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你的理解很恰当。

在解构《记承天寺夜游》文本时普遍的思路是:1.读懂文意,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2.深入解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3.感同身受,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4.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心境。江西省赣州市“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邱香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却与众不同,对文本作了“提纲式”解构,在整体感知并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闲”字为突破口,通过“找闲举”“品闲景”“议闲情”三个环节,巧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并顺带将写景抒情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似行云流水,整堂课如一次精彩的演出,其独创性令听课者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