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交响乐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响乐 艺术风格 审美感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09-02

自从交响乐在欧洲出现并传播后,以极快的速度风靡全球,并在长期的传递、升华与发展中增添了不少魅力。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人钟情于风格各异的音乐,但也难以动摇高雅交响乐独有的魅力。

一、交响乐队概述

1.交响乐队构成

组成交响乐的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其中管乐器分为铜管与木管,铜管包括小号、长号、低音号和圆号,木管分为长笛、大管、黑管以及双单簧管。弦乐器包括低音提琴、第一二大中提琴。打击乐器包括木琴、定音鼓、小军鼓等。大提琴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本身的音色浑厚而丰满,能够表达复杂的情感,或演奏抒情的旋律,如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中发出沉重的叹息,只利用中间两根弦控制节奏,或是在辉煌时刻表达激昂的旋律,使其得到了非常多音乐人士的喜爱与认可。而以上这些乐器共同组成了一个交响乐队,乐器种类的繁多与类别的不同也为交响乐的复杂性与深度奠定基础,并保证交响乐有更多的音乐形式[1]。

2.交响乐的形式

将人们常演绎的交响曲当作交响乐,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交响曲实际上仅仅作为交响乐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而已,其中还有其他的音乐表现形式,比如协奏曲、随想曲、狂想曲,从风格色彩方面区分,又有抒情的慢节拍、激昂的快板、文学性音乐等等,这些都在复杂多变的交响乐表现中。

二、欣赏交响乐的方法

1.音画能够通俗易懂地描绘自然

音画型的交响乐主要展示对人们常见的自然景物的描绘,有很浓的生活气息,足以在欣赏过程中发挥充分的想象,产生一种只有自然才有的美感。比如《大海》乐曲就给人们在海边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大海的各种变化。

2.舞曲具有较强的旋律感与民族韵味

在交响乐中,舞曲的篇幅较为短小,但却有着非常强的节奏感,通常为节日的庆祝所使用,整个音乐有欢快明亮的节奏,比如《瑶族舞曲》就是非常经典的舞曲代表作。

3.感受旋律中的故事情节

交响乐中对于故事情节的感受并非文字描述所呈现,而是仅一个标题式的方法呈现以下的音乐需要描述的故事主题,随后完全由音乐本身通过旋律的描述去聆听,各种乐器的交互配合充分表达所体现的情感。

4.无需故事描述的交响乐

有些交响乐的创作本身无故事可言,尤其是一些长篇的交响乐,因其长度以及旋律变化不大,展现的多为技巧性或意境性的音乐,需要欣赏者自行对创作者的生平、思想去揣摩音乐的内容。由此也可知,交响乐的聆听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及文化积淀之上[2]。三三、交响乐表现的要素

首先是旋律,这是一种较为完整且统一的形式,其动机性、主体性以及音调的系统素质都较强,而欣赏者更是能直接感受到音乐要素。比如人们喜欢的各种耳熟能详的音乐,或是自己随时能哼唱的旋律,际都有一贯的构成逻辑,也并不缺个性的表达形式,主要是这些音乐旋律与人们的思想情感或情感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膨胀。比如如果上下旋律的音域较宽,通常表达的音乐会让人的情绪高涨,而如果下行旋律音域较窄,那么常常听之感觉情绪低落。但要注意,无论旋律的表达式何种个性化方式,都不能单独存在,并且必须与其他的音乐进行搭配才能属于交响乐的范畴,也能真正表达交响乐的魅力。

其次是调性。这是一种音高关系的音乐体系,活跃的调性常常给人不稳定的感受,而较为稳定的调性就显得毫无活力,两者的结合才能渗透交响乐独有的魅力,且处于不同调性的阶段才能构成不同风格的交响乐。

三、交响乐的艺术风格

交响乐中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实际通过时间沉淀而展示,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而实现。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系统性与整体性,通常表达的是创作者的个性,并在作品语言与场景中交互描述,形成成熟的体系,这是一种艺术作品达到高水准的表现[3]。比如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代表的就是古典主义风格,他的风格也证实近现代交响乐系统化成熟的基础。而莫扎特的风格主要有优美和逸的特征,贝多芬则将个人内心丰富情感与抗争的精神体现在音乐中,这种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是思想与心灵上的震撼。随后,浪漫主义风格逐渐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波兰的肖邦等等,这些作曲家均更注重交响乐的内在表达情感形式,也都提倡交响乐表面形式与内心感情的结合,强化了交响乐外在表达结构,并赋予交响乐灵魂,更是能让欣赏者产生共鸣而获取赏心悦目的体验。

从这些风格的展现中可以看出,各个著名的交响乐实际上都是作曲家艺术风格形成展现的缩影,而这些风格的形成也必然经历了较为长的过程,反映了艺术家们当时生活的特定时代背景,如政治风云、民族魅力、生活背景以及各种客观因素,当然也具备了一定的共性。也可以说,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特征越鲜明,其艺术风格所展现的时代性也就越强。

五、交响乐的审美特征

1.情感性

情感性是交响乐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因为交响乐本身就是一种声音的表达,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其任何一个音符与节奏的变化都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能够让欣赏者产生很多共鸣与联想。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就与其自身的坎坷经历有关,是他一生喜怒哀乐的表现。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乐曲与歌词都展现了磅礴的大气,节奏鲜明,证实中华民族长期经历苦难、屹立不倒形象的呈现,对乐曲的感受,实际上也是对创作者思想追求的感受。

2.秩序性

除了情感特征,交响乐还有一定的建筑特征与数理特征,任何具备生命力的交响乐,都由经过严密计算后的系统结构组成,正是通过数理计算构建出和谐的音乐秩序,其中的各种乐句、乐章、单音的融合都经过缜密的排列与安排,比如在乐曲达到时通常是分在黄金分割点上。如果忽略对交响乐秩序的建立,那么其音乐感就会大打折扣。而交响乐之所以与其他音乐不同,其形式的完整性有着突出的作用,这种完整能够展示题材的更多内容,从而揭示交响乐表达的内在情感[4]。

3.内在性

内在性也就是让欣赏者有一种内在感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通感。音乐本身就是通过模拟、暗示和联想等进行塑造。比如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对伏尔塔瓦河壮阔的讴歌就是通过管弦乐队演绎,其中有明显的波浪形特点,主题的表达时长需要绕弯子,于是有助于联想力的发挥。但这种特性会导致欣赏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多地结合自身体验与环境进行考虑,所以呈现较大的差异性。

4.三度塑造性

交响乐的音乐语言被作曲家利用,形成第一度的塑造,这主要在于创作的环节,融合作曲技巧与作曲家的思想情感。而作曲家的作品要想得到外界的欣赏,那么就要有不同的演绎手法进行演奏,产生出与其他音乐不同的艺术效果,于是构成第二度塑造。再者,欣赏者倾听交响乐,实际也是对音乐知识信息的吸收,这些审美一方面也是欣p者自身的审美,其创造性思维功能实现了利用价值,于是推动交响乐本身的审美功能展现,构成了第三度的塑造。

六、 结语

总之,交响乐这种音乐艺术本身有着非常强的表现力与音乐魅力,而由于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所以在对交响乐的审美中要通过全面的分析与潜心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内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审美角度欣赏,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感受交响乐的精髓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强.交响乐的艺术风格及审美分析[J].喜剧之家,2013,12(12):60.

[2]李欢.海顿与贝多芬交响曲风格比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11(06):19-20.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感交响乐演奏技巧作用

交响乐作为一种表现力丰富、对人的精神有极大影响的丰富多样的音乐体裁形式,诸如交响曲、组曲、歌剧序曲、音乐会舞曲、协奏曲等等,在音乐艺术形式中它是具有较高品位的高雅的音乐种类。交响乐的演奏需要用到多种乐器,包括钢琴、竖琴、木管、铜管、弦乐、打击乐等,而每种乐器的使用又都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用来表现交响乐作品主题、风格及内涵,但不管演奏者使用哪种乐器,运用何种演奏技巧进行交响乐的演奏,都需要演奏者融入自身的情感,发挥情感在交响乐演奏中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演奏者情感与交响乐演奏的关系,并指出了情感运用对于交响乐演奏技巧的作用以及如何在交响乐演奏中正确运用情感。

一、情感与交响乐演奏的关系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愿望、观点和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表现为:或激动、热烈;或高兴、喜乐;或悲恸、忧愁;或赞叹、喜爱;或惊恐、愤怒等等。

音乐是情感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音乐通过乐音的组织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如同其它音乐艺术一样,交响乐也是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交响乐是枯燥、空洞和乏味的音乐。对于演奏者来说,演奏者只有充分的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交响乐作品之中,才能准确的把握好作品的演奏,而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又可以使演奏者的情感得到升华,提升其二度创作能力。

一方面,演奏者必须深刻领悟交响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才能准确把握好作品的演奏,表现作品的思想主题。这是因为认为任何一部交响乐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作者的民族意识、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自身的人生态度、创作作品时的情绪特征都会融入到所创作的交响乐作品之中,也就是说作者在作品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演奏者只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交响乐作者的这种情感特点,才能准确的把作品的情感演绎出来。例如:《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社会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而贝多芬则号召人们与封建势力作斗争。而这部作品又是在贝多芬失聪长达六年之后,在历经人生的坎坷和苦难之后创作的,因此作品的情感运用上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悲戚而低沉,这表现了贝多芬人生的各种经历。因此演奏者只有充分的领悟到这种贝多芬创作时的这种内心情感,才可能在演奏中表现出这部交响乐作品的真谛。

另一方面,通过对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又可以使演奏者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培养演奏者的审美情感,提升其二度创作能力。演奏者通过对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对作品思想的把握,对作品情感的融入,可以使自己的审美情感得到释放、培养和升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演奏者可以通过这种反复的情感的获取和表达过程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准确把握原作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技巧,充分的发挥情感在交响乐演奏技巧中的作用。

二、情感运用在交响乐演奏技巧中的作用

交响乐的演奏技巧是指演奏者在进行交响乐演奏时所运用的器乐技巧,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演奏者在表现某一交响乐作品时,不仅要熟练运用技巧,更要运用感情的力量发挥情感在交响乐演奏技巧中的作用。演奏者情感的运用,对于交响乐演奏技巧的表现具有以下作用:

(一)帮助演奏者准确把握节奏、节拍与演奏速度

演奏者正确的运用情感可以帮助其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节拍与演奏速度。节奏、节拍与演奏速度可以说是交响乐作品的灵魂,正确的把握作品的节奏、节拍、速度对于交响乐演奏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演奏者来说,在演奏中往往难以把握乐曲的节拍、节奏与速度。例如:在大提琴演奏时,演奏者往往在乐曲的节拍、节奏与速度方面不能自制,往往会出现慢则拖,快则赶的情况。在演奏一些速度快,节拍变化多,节奏复杂的乐曲时,由于对技巧把握不当导致演奏速度越来越快。而在演奏一些舒缓、柔和的乐曲时,又往往由于技巧把握不当导致演奏速度过慢,跟不上节拍。对于演奏者而言,除了需要通过技巧上的严格训练和长期的实践来提高自己对节拍、节奏以及演奏速度的准确把握外,还可以通过正确的情感运用来帮助其把握作品节拍、节奏以及演奏速度。在演奏时,既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又要注意控制自身的情绪,把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奏速度,准确、生动、完美的演绎作品。

(二)有助于把握演奏中的音准与发音

在演奏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情感,还有助于在演奏时准确把握音准与发音。优美的音色和绝对的音准对于表现交响乐曲的艺术魅力尤为重要。例如:在小提琴演奏时,动人的音色既可以表现交响乐中温柔缠绵如少女般楚楚动人的形象,也能表现交响乐中坚强有力如勇士般气壮山河的气势,交响乐片段中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时而像暴风骤雨状急促猛烈等情景也都通过音色来表现。这一切都需要演奏者准确的把握小提琴演奏中的音准与发音,音准与音乐的(旋律、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密不可分,是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之一,演奏者可以通过长期的音准训练,培养音准概念,而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准确运用自身的情感,可以有助于提升音准训练的效果,可以提升耳朵对音准判断的分辨力。至于发音,是指小提琴的弦上有许多音位,不同的音位与琴马之间的距离不同,在不同的琴弦上又有着不同的最佳发音点,只有在最佳的发音点上演奏交响乐才能获得最佳的音色。同样的,在小提琴发音训练和实践的过程中,演奏者融入自身的情感,也可以提升发音训练的效果。这是因为情感的投入和正确使用可以提升演奏者的注意力,领会作品的内涵,从而有助于演奏者对音准的把握和最佳发音点探索。

(三)提升交响乐演奏技巧的表现力

演奏者准确的运用情感可以提升和丰富交响乐演奏技巧的表现力。例如:钢琴是交响乐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而钢琴的演奏有多种技巧,如:手指独立、音阶与琶音快速均匀跑动的技巧、八度的技巧、轮指和弦以及大跳的技巧。这些技巧的把握和运用需要演奏者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而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演奏者的情感可以提升这些钢琴演奏技巧的表现力。就轮指技术而言,要弹得非常有表现力,就不容许有任何模糊、混淆的成分在其中,而情感的投入正好可以使演奏者体验和领会交响乐曲的情绪内涵,体悟乐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使技巧的运用更加纯熟,提升其表现力。

三、如何正确把握与运用交响乐演奏中的情感

(一)注意演奏技巧与情感的高度融合

在交响乐演奏中正确把握与运用情感,必须注重将情感与演奏技巧高度融合,两者必须并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没有好的演奏技巧,就无法真正的体现交响乐作品的魅力,情感的投入也就毫无意义,而演奏者在交响乐演奏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投入,其技巧的运用就会大打折扣,缺乏表现力,失去了情感运用的价值。因此,两者在交响乐作品的演奏中必须进行高度的融合。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不是在谱上,而是在谱子之间。”这句话充分的暗示了作曲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蕴涵于其作品之中,需要通过演奏者进行展现与传递。情感是展现作品艺术内涵的方式,交响乐演奏不仅仅要把乐谱中的音符等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反映器乐作品的内在涵义。交响乐演奏者可以通过对于作品的合理理解,运用技巧和情感融合的方式把交响乐作品中蕴含的内在精神意蕴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培养对交响乐的审美情感

交响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非具象性、时间性、运动性、感觉性及感情性等方面。演奏者的审美情趣往往决定了其是否能把格调高尚、趣味纯正的交响乐带给听众,培养听众的审美鉴赏力,演奏者的使命在于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交响乐的美沁入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灵之中,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心地变得更高尚、更纯洁,使听众感觉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培养对交响乐的审美情感,通过想象、联想等途径来欣赏与领略交响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具体来说,演奏者可以通过经常欣赏交响曲、协奏曲、交响组曲、序曲和交响诗等音乐作品来陶冶自己对交响乐的审美情感,这些不同体裁的交响乐曲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长期的欣赏这些作品有助于演奏者对作品情感投入的准确把握。:

(三)提升演奏者的综合素养

要想正确把握交响乐演奏中的情感,还要逐步提升演奏者的综合素养。这是因为每一部交响乐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演奏者要想正确的把握这些作品的风格,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演奏者可以通过加强文化素质,结合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演奏者的综合素质中,演奏者还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演奏者成功运用情感进行交响乐演奏的必要保证。这是因为人的心理素质控制着人的行为活动,并且使这些行为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并以此来指挥自己参与社会活动。另外,演奏者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增强自己在表演时的自信心,从容自然的在舞台上进行演奏,充分的发挥情感的作用。

交响乐蕴含着深层的意境与意韵,具有其它音乐艺术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使情感的世界更有内涵和深度,使人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越。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正确的运用情感因素,可以帮助演奏者准确把握节奏、节拍与演奏速度,准确把握演奏中的音准与发音,提升交响乐演奏技巧的表现力。演奏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各项综合素养,培养对交响乐的审美情感,注意演奏技巧与情感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延春.论音乐的感知与审美.艺术研究.2008(3).

[2]邵晓勇.关于音乐作品演绎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5).

[3]侯军.情感在演奏中的作用.音乐生活.2009(6).

[4]王跃辉.论“音色”与“情感”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艺术教育.2008(8).

[5]刘德亚.钢琴演奏中的技巧及记忆规律.职大学报.2007(1).

[6]黄绮.论钢琴演奏中的技术与情感表现.安徽文学.2008(4).

[7]卢赣华、余达群.钢琴演奏中情感的表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

[8]杨双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科教文汇.2008(4).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交响乐;艺术风格;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67-01

交响乐是一种复杂且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复杂的演奏技巧、多变的音色以及宏大的音响效果,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自然风光、个人情感、哲学思想等。交响乐的艺术风格多变且有极强的时代性,交响乐的审美特征能够彰显其音乐魅力,因此对二者进行探讨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交响乐。

一、交响乐的艺术风格

交响乐创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方式是对音乐进行组织,使其实现时间上的流动,进而深刻表达作者情感,并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映。交响乐的艺术风格是由交响乐艺术家将自己的个性以及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境进行相互交融、和谐共鸣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备一定整体性的艺术特色,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水准。交响乐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且是交响乐艺术家艰苦积累的成果,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对音乐的深刻情感。交响乐的作曲家具有不同的个性和情感特征,因此他们的作品包含着浓厚的主观特色,他们的艺术风格也会受到其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交响乐作曲家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民族,因此他们的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也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政治、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同一时代、生活背景相似和习俗共通的交响乐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存在的共性较大,一般而言,他们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如,奥地利海顿具有古典主义艺术风格;莫扎特的风格是优美和逸;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体现更多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和抗争精神;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强调交响乐的内在情感。

二、交响乐的审美特征

(一)情感性特征。交响乐是一种运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它的音响以及节奏都能够传达出情感,容易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这是它情感特征的主要表现,更给人以良好的审美享受。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论是在歌词还是乐曲上都能够体现出磅礴的气势,展现出中华民族面对苦难顽强不屈的崇高民族精神,从而让广大听众理解作者的思想追求。

(二)秩序性特征。交响乐具有数理结构和建筑性特征,这也决定了交响乐具有秩序性特征。任何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交响乐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严密的计算,也就是将数学比例关系融合进交响乐曲当中,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的音乐秩序,使得整部交响乐显示出巨大的听觉冲击力。第二,交响乐当中包含着作曲家对乐曲、乐章、乐思、比例等各个方面的安排。交响乐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是因为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和安排,使得整个乐曲秩序井然,形式上也更加完整,不仅能够对较大题材的内容进行展示,还能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三)内在性特征。交响乐的内在性特征体现在它能够为人的听觉而感知存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通感。交响乐可以通过类比、联想、暗示等不同方法进行造型设置,引人无限遐想,并带给人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采用管弦乐队齐奏的方式让人联想到伏尔塔瓦河的壮观。波浪形的乐音往往不能够为观众直观清晰地呈现具体形象,在表达主题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音乐的内在特征进行表达,这就需要听众进行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同时也考验了听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四)三度塑造性特征。就交响乐的审美特征而言,三度塑造性特征是其独特的美学内涵。第一,交响乐作曲家借助音乐语言表达作品,并利用乐谱为音乐造型。交响乐作曲家在第一环节的创作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创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交响乐的作曲技巧融合起来。第二,交响乐作曲家完成的音乐作品需要运用表演的方式让听众欣赏,那么不同演奏者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同,采用的演奏手法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第三,从表面上看会认为听众是音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但是实质上听众的创造性审美往往决定了交响曲的最终审美。

交响乐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魅力,对交响乐的艺术风格以及审美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增强对交响乐内涵的理解,促进交响乐艺术的发展。交响乐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从审美角度对交响乐进行分析与欣赏,能够深层次的领悟交响乐的精髓所在,深刻感受交响乐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4篇

音乐的历史证明,器乐音乐作品体裁的不断沿革与进步,不仅有赖于作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作曲、配器技法的丰富与出新,还有赖于乐器本身的革新与乐队音色的挖掘与组合。交响乐音乐体裁本身经过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以及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等人日臻完善地创新与改革,到了贝多芬时代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基础。而贝多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把交响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是他进一步完善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与组合。

巴洛克时期,管弦乐队规模很小,一般只能适应演奏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除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家族的弦乐器以外,管乐器只有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大管与铜管组的小号等乐器和定音鼓等,演奏作品的音效也相应缺乏宏大的气势与撼人的力量。而古典时期的交响乐队于此基础上,在木管组增加了单簧管,在铜管组增加了圆号,在弦乐组则增加了倍大提琴等乐器,同时每组乐器的数量也成倍地增加,为表现更为恢宏的乐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海顿、莫扎特创作的交响曲就是在以上的乐器编制基础上完成的。而贝多芬在他的《第五交响乐》之前,也是基于这种乐队编制创写作品的。但在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他对乐队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使用了短笛和低音大管与长号。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又扩展了交响乐队的编制,除了短笛、低音大管、四支圆号和三支圆号以外,还在打击乐组使用了钹、大鼓和三角铁,同时增加了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乐声部以及一个合唱团。乐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与深刻的内涵。

交响乐队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模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作品表现力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和改革的。发展到现代,它又有了更加多样的变化,比如瓦格纳在他的作品中加强管乐低音的厚度,加进大号(后被称为“瓦格纳大号”),在他的《千人交响曲》中使他的乐队编制成数倍地增加,奥尔夫在他的大型交响合唱《博依伦之歌》别强化了打击乐的色彩,获得异常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5篇

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迎五十大寿

本报讯(记者 裴诺)9月8日,随着2007-2008音乐季的开幕,广州交响乐团也迎来了50岁的生日。音乐季中,白建宇、杜美、约翰尼斯・瓦德纳、叶咏诗、陈萨、克劳斯・彼得・弗洛、卡斯普契克、宁峰、薛伟、张国勇、杨洋等人都会再次展现他们的艺术风采,打击乐演奏家唐・柳兹、青年指挥夏小汤、旅欧华人指挥家吕嘉、指挥兼大提琴家戴维・盖林伽斯、大提琴家李垂谊、钢琴家拉贝克姐妹等人将首次亮相星海音乐厅。

本次乐季的关键词是“浪漫主义”和“”。乐季里出现了很多“新鲜”的曲目,无论是对观众还是乐手来讲,都是“很少现场听过”,甚至“从没演过的”。如: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西贝柳斯《芬兰颂》、理查・斯特劳斯《死与净化》、斯特拉文斯基《火鸟序曲》、柴科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艾尔加《第一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等浪漫派作品。从2007-2008音乐季开始广州交响乐团将用4个乐季的时间完成的十首交响曲和《大地之歌》。在本乐季中,观众将可享受到第一、第三、第五交响曲以及《大地之歌》4部巨作。

厦门爱乐推出巴洛克经典

8月24日,厦门爱乐乐团推出巴洛克经典音乐会,在傅人长的执棒下系统地介绍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时期的经典曲目,展现那个时代音乐特有的艺术风格。

10首流传至今的古典经典名作,每一首都透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和音乐家们的睿智。这些精彩作品包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双小提琴协奏曲》《嬉戏曲》、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和歌剧中的精彩选段、维瓦尔第被世人所喜爱的《四季》以及阿尔比诺尼和马尔切洛的代表性作品。展示在您眼前的这座巴洛克的音乐花园,激情中透着浪漫,清新中透出华丽,强烈的情感在这里漫溢、流淌。

此外,这场音乐会不仅曲目经典、形式也多种多样,观众还欣赏到了多种乐器精彩的独奏,不仅有小提琴、双小提琴、中提琴的独奏,还有长笛、双簧管的精彩演奏。■张馨月

河北交响乐团纪念徐新逝世周年

8月2日是河北交响乐团艺术顾问、首席指挥徐新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徐新先生为河北交响乐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河北交响乐团将于9月6日晚在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专场纪念音乐会。

此次音乐会将特邀《英雄河北》交响音乐会首演指挥和钢琴家加盟,即由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张艺执棒,青年钢琴家谭晓棠担任钢琴独奏,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等。《英雄河北》主创人员刘等也将出席当晚的演出。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6篇

期待着石夫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的举办,几乎有十多年了。今天(2007年11月24日)终于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了“石夫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获得欣赏石夫几部交响音乐作品的兴奋。

音乐会上演奏了石夫的《恰哈尔尕》木卡姆交响组曲、音诗《墨韵――大序》(古琴与乐队)、《第四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思》和交响诗《帕米尔之歌》等五部作品,创作时间涵盖了从60年代到90年代约三十多年时间,因而作品的风格有着巨大的变化。

我非常喜爱他的《恰哈尔尕》木卡姆交响组曲,这是他1992年的创作,作品中新疆民间音乐在奔腾、流动,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在显示它原始的活力。石夫在建国初期到新疆工作约有7年之久,这可以说是石夫音乐创作成功的重要源泉。我在认识石夫之前,就听到了他的《同志请你停一停》《牧马之歌》《娃哈哈》等歌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些作品中的新疆音乐素材,绝妙之极!而这首《恰哈尔尕》木卡姆交响组曲,是他将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移植、嫁接到管弦乐队上的探索,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我想:他的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中国交响音乐小品中的精华,并能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类似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帕米尔之歌》,这是石夫交响音乐创作的开端,1963年就开始谱写,今天也是第一次欣赏到,离最初创作已经有40多年了!现在欣赏起来仍然非常亲切,原因仍然是那作品中涌动着的鲜活、优美的新疆音乐风格。只是感到中间的一长段女中音独唱有点显得多余,而且与前后的音乐有点脱节。因为在女中音独唱出现后,管弦乐队在这里完全处于伴奏的地位,音乐显得有点停顿。

《墨韵》和《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使我感到既惊奇又钦佩,惊奇的是石夫创作风格的巨大变化,钦佩的是石夫对新的创作技法的刻苦学习和为我所用的精神。在这些作品中,一改石夫原先的创作路子,运用了音列写法和序列写作技法,甚至十二音技法,在调性、无调性和泛调性中展现他丰富多彩的音乐想象,表达他对书法艺术的抽象感受,表现他对大自然的亲近,音乐既新奇,又动人。相信这两部音乐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交响乐中有特色的作品。十分可惜的是:《墨韵》只演奏了一段“大序”,还有四个乐章没有演奏,就是说,表现“墨韵”的乐曲的主体部分(即《楷》《行》《隶》《草》四个乐章)没有能够欣赏到;《第四交响曲》也只演奏了前四乐章,后面两个乐章也没有演奏,没有能够听到作品的全貌,使人有遗珠之憾。

我感到音乐会上较弱的作品是第二交响曲《思》,虽然它也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技法,而且主题的立意也非常积极,然而作品语言的个性不够突出,特别是表现“奋进”的那段音乐写得较为一般,缺乏特点。全曲的音乐在表现“思考”方面还显得力度不够。

音乐会上刚听过一遍,印象不会非常准确。评论得不妥的地方请读者原谅。

石夫对管弦乐队的掌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不但已经谱写了大量的交响音乐作品,此外,他创作的《阿依古丽》《阿美姑娘》等多部歌剧中也有精彩的管弦乐队片断,他的《文成公主》《林黛玉》《南越王》等十余部舞剧音乐,也大多是管弦乐队作品,因此他对管弦乐队的音色的掌握和音量的平衡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上述这些作品中,足可以看到他对管弦乐队技巧掌握的纯熟和自如,特别是对弦乐组的运用方面。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7篇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首先把交响乐和交响音乐的范围根据我们的音乐现状界定一下。

交响乐:包括为交响乐队写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为人声或某乐器(包括民族乐器)和交响乐队写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交响曲、交响序曲、交响组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合唱、清唱剧等等。界定的目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交响乐的概念有时和交响曲重叠,比如把“第一交响曲”称为“第一交响乐”,约定俗成的交响乐的概念范围更大些,而交响曲是交响乐家族中的最重要的成员。交响曲的创作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等大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交响曲丰碑,是他们创作的伟大的交响曲和协奏曲等等,奠定了他们在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伟大作曲家的历史地位。当然还有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音乐、理查・斯特劳斯的一系列标题性的交响诗也使交响乐家族增加了新的伟大成员。

交响音乐:把交响乐的范围再扩大,让歌剧音乐、舞剧音乐、和交响乐队水融的声乐形式、有交响性的影视音乐等品质高尚的音乐形式也纳入进来。

应当讲,从社会氛围的现状来看,交响家族的扩大有利于打造我们国家的先进音乐文化。

一、 面对伟大的改革开放新时代,面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影响全世界而世界各国渴望了解中国的今天,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责任,我们的交响音乐创作在量尤其是质上、在演出市场中推广的力度上,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我们出国演出,见到国外对交响音乐感兴趣的人都特别希望了解我们当今的音乐成果。我们的创作、演出、出版现状面对时代的要求距离不小,能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弘扬民族魂与魄的大作、力作不多。一些新作品表现出原创力的萎缩和想象力的枯萎、思想性和民族性的淡弱,作品缺乏个性,感召力和震撼力不足。那种还不能称之为交响乐的、似是而非的器乐作品比较多,这在我们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是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特别是现实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优秀交响音乐作品在伟大时代的面前时常地缺席让人感到非常不满足。比如: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抗战胜利60周年,像“七・七”、“九・一八”,“” 等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没有我们中国音乐家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交响音乐式的民族情感的表达,作为中华民族来说肯定会有缺憾的。即便是作为一个喜欢听交响音乐的听众,我也会觉得特别的不满足。何况在与国外交响音乐文化交流的层面,这种状态让人感觉到非常被动!这种局面是需要改变的。面对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在演出市场中的量太小,今年我们中国交响乐团在文化部领导的支持下做了一些推动工作,2005年上半年,国交成功举办了“世界华人女作曲家”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罗忠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王西麟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下半年复演了《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历史优秀作品,8月29日晚演出了傅庚辰先生新近完成的交响诗《红星歌》和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人的故事》,还力推了纪念胜利60周年――“中国交响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其中包括李文平的《交响序曲》、王世光的钢琴协奏曲《松花江上》、苏夏的清唱剧《血的课文》、金湘的交响合唱《金陵祭》。由于我们乐团在财力上极其有限,做这些事情难度很大,但毕竟已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社会反响很好,起到了国家交响乐团旗舰的带头作用。

二、缺乏激励机制鼓励创作,缺乏推广平台进行有效推动。

现在社会的文化氛围需要改变,文化快餐、文化垃圾覆盖着社会文化表层,交响音乐作曲家没得到社会的应有尊重,生活也不富裕,已被社会边缘化了,这种状况不改变不利于调动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

交响音乐创作很不一般,相当于音乐创作中的“重工业”、“高科技”,又相当于文学中的“长篇小说”,创作周期特别长。创作交响音乐需要一种独特的高度逻辑性的音乐思维方式,要求深邃的思想性与个性化的艺术性、多方位的内容与复杂多变的形式、高技术含量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的构成方式。

我总体感觉交响音乐的观众群太小。这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欧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古典音乐在西方的低落是以唱片业的衰落开始的。因此他们也在进行如何能够争取更多观众的工作,比如像柏林爱乐乐团的森林音乐会、波士顿交响乐团pops乐团的pops音乐会等等。在我国,搞古典音乐的交响乐团日子也不好过。对此现状,我们中国交响乐团拓宽了中外曲目进行演出。比如,介绍了一些北欧的交响乐作品,再比如,我们有计划地做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当代中国新交响乐作品的尝试,举办了一些专场音乐会,反响非常好,关注的人很多。从交响乐团的发展上考虑,曲目的拓展变化是必须的,如果我们转变了思路和做法,国内外演出市场前景就会进一步看好。

现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在接触国外演出商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很希望了解中国的音乐,特别是世界首演的中国当代新作。以前在国外,人们谈论的大多是中国经济,现在他们非常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我们到国外搞巡演,演出商点名要求欣赏中国的某部音乐作品。面对国内外演出市场的需求,我们中国交响乐团调整了艺术定位,实施“中外曲目并举,提高与普及并重,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 的发展思路和“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树形象、以经典立高标”的发展策略,在介绍西方优秀交响乐作品的同时,加大对中国优秀交响乐作品的推广力度。

我们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正确认识交响乐事业发展的规律性:演奏(演唱)队伍和指挥人才是交响音乐的“载体”,而承载思想、观念、价值、情感表达的是处于“第一性”的交响音乐作品。因为人类交响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各国、各民族的作曲家和他的作品为第一创造的历史。目前在中国当代交响音乐作曲家的地位还没有被尊重到那样高的地步,我们在这个方面应该有所改善。既要重视、加大投入交响乐演奏团体的建设,更要重视、加大投入当代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出、评论与出版、理论与研究诸方面。

因为交响音乐的创作、演出、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应该由政府建立有效机制,激励作曲家的创作热情,进行有效推动。在这个方面孙家正部长去年跟我谈过,他要求国交“在交响乐艺术生产上进行本土化的探索”,他强调“国交一方面要介绍外国优秀交响乐作品给观众,另一方面要加大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力度”,在创作方面他指出中国交响乐作品“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凸显中华民族的原创性,因为没有民族特色就难以自立”。陈晓光副部长在2005年全国创作会议上针对音乐舞蹈创作现状,提出了“关于外来艺术样式中国化的问题”、“关于现代技法与观众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相适应的问题”、 “关于贵族化和低俗化的问题”。这些关于交响乐创作的讲话都是切中时弊的,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述。

有些作曲家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很轻率地作了一些东西。比如拿现成歌曲像贴标签似地做来做去,结果是完全搞笑,非常不严肃,但是他可以拿很多钱。当然作曲家的身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市场运作来体现自身价值,但作为作曲家面对新的创作首先态度要严肃起来,否则也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果你不给作曲家提供平台来面对市场或进入市场,也很难调动作曲家的创作积极性。交响音乐作曲家的生存状态亟待改善,作曲家想拿出一年或更多的时间来专心创作似乎已经变得不可能了。很多作曲家希望在交响音乐领域有所建树,但是没有辅助他们达成这一愿望的条件和机制。另外,作曲家的创作有很多干扰和诱惑,很多人写交响音乐还不如写个歌曲或为电视电影依靠电声乐器配乐赚钱,如果封闭起来搞创作很多人甚至连生活都成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保证作曲家的创作和作品的推广。历史上西方作曲家进行创作,大都是由宫廷、伯爵们、富翁富豪给钱约他们的音乐作品。现在国外大多是由基金会、音乐节来委约新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有一个资金保障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能指望某个企业或个人拿出巨额资金来推动一个国家音乐事业发展,显然这还需要依靠政府推动完成。我们中国交响乐团在2004年8月已向文化部艺术司提交了一份有关的五年计划,现已进入政府立项程序。

应该由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效机制来激励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应该由政府在资金和税务调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有效机制搭建推广平台进行有效推动。

三、西洋音乐史中经历过的那种“为艺术而艺术”或者“为技术而技术” 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十分注意总结其得失。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音乐一直到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确立是伴随着人性解放和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为人文背景的,从尼采哲学的广为传播,西方的信仰层面产生了断裂和混乱,导致社会心理、民众心理的严重失衡,在音乐方面则表现为极端个性化的现代派音乐的兴起。现代派音乐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创造了许多奇异音色音响和整体创新的作曲技术、反传统地构成音乐的方式的可能,而另一方面却是消解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弱化了交响音乐的思想性和民族性,解构了音乐曲式结构的功能性。那种达到巅峰被恩格斯誉为“应该产生并已经产生巨人的时代”悄然结束了,那种结构宏大、史诗般的、旋律跌宕起伏的、纵横交错的、感人至深的大部头的交响音乐作品,随着“信仰层面”的坍塌、“巨人时代”的终结、“共性哲学”被“个性哲学”所扬弃等等人文环境的变化,这颗“艺术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除了在苏联和东欧的民族乐派中有延续外,欧美的作曲家在20世纪后半叶基本不涉足此领域了(这种人文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思考,我想它和社会形态的构成有关)。交响音乐的共性特点被个性特点所取代……但始料不及的是随着后来仿效者的大量模仿式的创作而又使许多现代派音乐失去了独有的个性,很难从听觉上能分辨出彼此。所以现在西方的乐迷们依旧沉浸和流连往返在现代派音乐之前的交响音乐经典作品之中。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性回归,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的人文思潮兴起,在音乐领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在寻找能够进行整合和慰籍人们心灵的最佳音乐表达方式。

西洋音乐史中千峰竞秀的交响乐佳篇名作让我们看到,交响音乐的思想性、民族性、创作个性越在后来出现的作品中,积淀得越深、越厚重,这是因为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必须有深邃的思想,有了深邃的思想,音乐作品才会有灵魂。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要具有民族的魂魄,有了民族魂魄的体现才能产生音乐作品的深刻艺术魅力。交响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还要彰显作曲家的个性,因为没有个性的艺术根本无法矗立在历史的艺术长廊之中。马克思曾讲过:“艺术是艺术家充满激情和独特人生体验的不可重复的个人创造,是艺术家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作曲家在意识中没有充分的人文终极关怀,在作品中没有充满人性的情感表达,很难想象能够构成宏伟的、有篇幅的、有个性的、极具矛盾冲突和张力的交响音乐力作。综观我们现在创作出的一些作品,在这些方面我认为是出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就是不太注意作品的思想性、民族性和原创性。而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有深刻思想的表达。如果你不思考问题,不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心灵感受,同时没有努力去做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提升,找不到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段,这个作品就势必会缺乏感召力和震撼力。在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认为音乐理论的评论对此方面的引导也是滞后的。

在作曲技术层面,交响乐创作如何从歌曲思维转变成器乐思维,让我们交响乐的民族性和时代精神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这也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交响乐作曲技术的薄弱环节。反映在歌剧音乐创作的薄弱环节是“戏剧性音乐”不足,舞剧音乐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出现这些现象是和交响乐思维逻辑和相关作曲技术没完全掌握有关。一些剧目由于音乐没写好,导致整剧失败的例子不少。

由此可见如果我国交响乐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势必影响到歌剧、舞剧和影视音乐的创作品质。只有整体上提高了交响乐的创作品质,才能带动歌剧、舞剧音乐的创作。这些艺术形式如果没有交响乐的“水涨”,就不会有歌剧、舞剧和影视音乐的“船高”。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写短篇很容易,但是短篇小说作家写长篇就难得多了,也可能根本就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乐创作的繁荣是带动中国音乐创作的根本问题。其它音乐门类如果没有交响乐在创作上的整体提高和带动,就很难有大作、力作频出的繁荣局面。

我们东方人总是习惯于用旋律来作曲,而带有画面感的意韵音乐是我们东方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西方人发明的作曲技法很多,层出不穷,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借鉴。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西方作曲家在寻找东方的意韵和旋律感。所不同的是,他们用丰富的作曲技法来运用这些东方式的旋律素材并且做得很成功。事实上也是,有旋律感、有新意境的音乐还是拥有更多的观众。很多外国人在听到中国音乐的旋律后如醉如痴,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五声调式的独特魅力。中国音乐目前还没能大规模地走出去,如果有一天中国音乐真正大面积地走向世界了,完全可以得到与西方音乐一样的历史评价。当前,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西方人正在和已经撩开了东方音乐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政府已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推动,但还要加大力度,如果能形成一个潮流,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会更大。

四、综上所述,我现在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有构建中国国家的主流音乐的观念意识。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主流音乐和主旋律音乐略有不同,主流音乐是人类社会文化存在的规律性问题。比如在欧美各国,他们有主流音乐,也有作曲界精英们进行探索所创作的有个性的“新音乐”,还有依附于市场需求的流行音乐。音乐的三种形态是相互借鉴和制约发展的。而现在我国的情况是流行音乐和流俗音乐的覆盖面很广,而探索型的“新音乐”只局限于很小的圈子,属于“小小众”,在音乐院校里有绝对优势。所以,如何对我们的主流音乐,特别是以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主流音乐进行有效推动,是个回避不掉,同时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认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确立国家文化的主导地位,要确立国家主流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要大力推动中国的以交响音乐为代表的主流音乐文化。

国家主流音乐文化应该包括“主旋律”音乐和作曲界精英们进行探索所创作的有个性的“新音乐”。

“主旋律”音乐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志的音乐体现,是中国先进音乐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是其鲜明标志,从“五四”运动以来“新兴音乐”的兴起直至当代的许多优秀交响音乐作品都起到了鼓舞大众情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慰籍人的心灵、激励人民昂扬向上的巨大精神作用。

政府也需要扶持和引导有个性的“新音乐”,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音乐听觉、感觉探索极限的本能,如同科学、体育等领域所存在的那样。观念、技术和音响的探索能提供许多新的意境支持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关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等问题,我们音乐界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是有不足的。从“五四”运动以来到现在,很多优秀交响音乐作品都起到了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巨大精神作用。我们不能引导后来的人们重走西方“为艺术而艺术”或 “为技术而技术” 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和大众的脱离,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也有不小的障碍,而人类艺术的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恰恰是由于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需要。

探索交响音乐的创作,中国作曲家要走自己的路。从世界交响乐的发展史来看,交响乐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用交响乐队对本土音乐的提升与扩张,无论是最早形成的德奥学派,还是俄罗斯学派等等,都具有浓郁的本民族气息,都吸收借鉴了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来体现本民族的魂与魄。我认为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文化目的应该是创立具有中国文化个性、独立文化品格、鲜明的创作个性,符合交响乐特征而又区别于其他交响乐学派的中国学派,要让中国学派在世界交响乐之林中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五、应该建立整理出版过去80年交响乐作品的数据库。

我们有80年交响乐本土化的历史,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应该把这些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出版,包括分谱出版,因为到国外演出,如果不是正式出版的总分谱是违法的(除非你出示作曲家的授权书),演出场所有专人负责检查是否侵犯了作曲家的知识产权。

现在还有很多作品需要挽救。一些老的作品的乐谱被虫蛀了。我们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把80年来的优秀交响乐作品从出版、演出到推广进行统一的运作,创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统一进行版权保护,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国外的乐谱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也非常赚钱,你如有需要,就可以付费租用他的乐谱。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这一工作,可能再过几年很多乐谱就会失传,乐谱只剩下文字标签了。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8篇

年轻的浙江交响乐团,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给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台清新的“春路雨添花――浙江交响乐团音乐会”。他们演奏了充分体现本土人文内涵的《龙腾虎跃》、《西湖梦寻》、《双星鉴》、《三五七》、《西湖》等五部管弦乐作品,以及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的《第一交响曲》。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稍显稚嫩的演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仅仅过了一年,2011年3月10日的一台“春风柳上归”交响音乐会,又和首都观众见面了。由指挥家、浙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汤沐海先生亲自执棒,演奏了《节日序曲》、《水乡谣》、《田歌》、《咏竹》等四部中国作品,以及俄国作曲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如果欣赏过“春路雨添花”交响音乐会的观众,一年后一定会露出更为惊异的神情。一个省级乐团,一个建立仅仅两年的年轻交响乐团,只有一年时间,从文化品位、演奏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就取得了飞跃式的提升。

文化品位――在执着坚守中得以提升

浙江交响乐团自2009年创建伊始,就明确了艺术取向――在能精确演奏世界的交响乐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要致力于交响乐本土化的尝试,通过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和积累,形成乐团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这一取向其实就是乐团所要追求的文化品位。无可置疑,一个交响乐团,必须大量接触世界经典交响乐作品,才能使乐团逐渐地成熟。但作为中国的交响乐团,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交响乐本土化,并创作和积累大量的中国作品。

在这两个方面,浙江交响乐团做得非常认真和执着,他们始终不懈地坚守着这个理念,使得文化品位不断得以提升。仅就这两年的北京音乐厅音乐会,就能看出端倪。“春路雨添花”音乐会上,选取的世界经典交响乐作品是的《第一交响曲》。这部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是考察交响乐团演奏水平的试金石。以之为音乐会的“压轴大戏”,足以看出浙江交响乐团的文化品位之所在。然而,在今年的音乐会选取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看似从晚期浪漫主义回归到了民族主义,但作为交响乐作品,实际上是在文化品位上的一种提升。因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世界公认的管弦乐大师,其交响乐作品都体现出具有个性的风格。尤其是《舍赫拉查达》,可以说是管弦乐配器的教科书,同样也是评价管弦乐队水准的“定盘星”。

在尝试交响乐本土化方面,乐团不是目光短浅的将视角停留在一般的层面,即由本团作曲家创作一些反映本土文化的管弦乐作品,而是非常有“气度”地邀约全国作曲家为乐团创作,或者引入当代优秀交响乐作品。这在两场音乐会的节目单上显现得非常清晰。“春路雨添花”音乐会的五部中国作品《龙腾虎跃》、《西湖梦寻》、《双星鉴》、《三五七》、《西湖》均为表现浙江本土文化的音乐内容,并多由本团作曲家创作。今年的音乐会上,在“本土化”方面,却将文化视域扩展为“本国化”。除一部为本团笛子演奏家蒋国基作曲、本团作曲家王天明配器的《田歌》之外,其余三部作品均为享誉海内位的中国作曲家创作。《节日序曲》是我国老一辈作曲家施万春先生完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管弦乐作品。《水乡谣》和《咏竹》两部作品,均出于我国作曲家刘之手。仅从作品的设计选择来看,也感受到乐团在文化品位上的提升。

浙江交响乐团深受江南旖旎山水的自然风景所滋养和优雅婉约的吴文化积淀所熏陶,在两台音乐会的题目上,其具有的文化意蕴也给人以深刻的人文思考。2010年的音乐会题目为“春路雨添花”。取自北宋词人秦观的《好事近•春路雨添花》一句“春路雨添花”,将浓浓的江南春色尽收眼底,也体现了极具诗情画意的文化品位。2011年的音乐会题目为“春风柳上归”。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的词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以古人的诗句为音乐会题目,丝毫没有使人感到矫揉造作,而是“先入为主”地给人以高雅文化品位的心理暗示,从中可以看出乐团的别具匠心。

演奏水平――在演出实践中逐步提升

在“春路雨添花”音乐会上,虽然人们对这支年轻的省级交响乐团刮目相看,但还是在一些演奏员的演奏水平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经过一年的艰苦实践,在“春风柳上归”音乐会上,人们心悦诚服地给乐团的演奏水平打了高分。这个高分,并不是和其他交响乐团相比较之下的高分,而是由于乐团的努力、实践所取得的进步的一种褒奖和肯定。演奏水平的进步,突出的表现在演奏每一部作品中。

《节日序曲》以民间唢呐曲牌《淘金令》为素材进行发展,结构为奏鸣曲式,尤其是采用唢呐与管弦乐队变奏的写法,突出体现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特点。热烈欢腾的主部主题,将人们带入了节日的气氛之中;尤其是由弦乐奏出的抒情而宽广的副部主题,更给人留下了久久不能忘却的印象。《节日序曲》的演奏虽然在细节上还有进一步处理的空间,如民族乐器与管弦乐之间的默契结合,音响的强弱对比以及音乐控制方面等,但在整体的把握上已经几近完美了。

《水乡谣》是刘根据李国刚创作的二胡曲《水乡小唱》的曲意发展而成。音乐优雅而清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男耕女织的人文风情。演奏这部作品,不同于《节日序曲》那样火爆热烈、畅快淋漓,而是要像绣花一样轻柔细腻、小心拿捏。在这方面,浙江交响乐团的演奏员们,好像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是身处吴地而爱屋及乌的自然流露。

笛、古筝与弦乐队《咏竹》是刘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乐曲以福建南音《八骏马》为音乐素材,曲式结构为唐大曲的散、慢、中、快、散的古曲结构,竹笛用雅乐音阶,古筝用人工音阶,弦乐队用泛调群……。这些音乐创作方面的思考,反映了作曲家在当时作曲领域普遍追求西方现代音乐思维的大环境中的叛逆精神。但作曲家并不是完全摒弃了现代音乐思考,只是探讨现代创作技法如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方面进行尝试。无疑,这部作品达到了作曲家的愿望。在演奏这部具有现代音乐思维的作品时。浙江交响乐团的演奏员们较为合理地运用了个人的演奏技巧,并在笛子、古筝和弦乐队之间,形成了高度的默契。

葫芦丝与乐队《田歌》以浙江北部湖州地区的田歌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旋律优美动听,营造了一派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情境。用葫芦丝来表现江南地域的音乐,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因为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乐器,其独特的音色符号已经打上了极其典型的地域性烙印,用以表现其他地域的音乐,不免会使人从心理接受层面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感受。但在聆听《田歌》的过程中,由于葫芦丝的优雅的音色和乐队的巧妙的结合,听众却忽略了地域文化的界限,而徜徉在音乐的情境之中。这种结合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最能体现浙江交响乐团演奏水平提升的,是音乐会下半场《舍赫拉查达》。这部交响组曲充分体现了被誉为“管弦乐大师”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管弦乐配器方面的卓越成就。管弦乐队的各种音色几乎都被“特写式”地使用,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频繁变化的管弦乐织体,神秘莫测的音色、音响,乐器之间、乐器组之间的各种音色的、力度的、速度的对比,以及或大气磅礴或虚幻玄妙或活泼跳跃或抒情优美的极具想象力的旋律等,使其成为世界管弦乐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各个交响乐团的必备曲目。这部世界经典交响组曲,早已是交响乐迷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了。这么熟悉的交响作品,在这支年轻的交响乐团的演绎下,能否得到京城听众的认可呢?

凡是亲临“春风柳上归”交响音乐会的观众,都用经久不息的掌声、洋溢在脸上的惊喜、窃窃私语中的赞叹声,给予了乐团较高的评价。

综合素质――在专家引导下全面提升

评价一个乐团的综合素质,不是仅仅从演奏水平高低的指标,还要从乐团每个演奏员的音乐素养、艺术视野、集体观念以及对演奏作品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

通过“春风柳上归”音乐会的成功演出,可以肯定地评价:浙江交响乐团的综合素质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尤其是与其他省的交响乐团相比,堪称佼佼者。

乐团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乐团的各级、各种管理环节的规范,每位演奏员自身文化与专业修养的磨练。但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具有非凡能力的指挥家进行指导,并达到指挥与演奏员之间形成高度的默契,才能使乐团的综合素养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乐团自建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引入著名指挥家,曾先后与汤沐海、陈燮阳、郑小瑛、张国勇、俞峰、黄贻钧、黄晓同、樊承武、水兰、林友声等合作。每一位指挥家都将自身的所有知识的精髓奉献给了乐团,使乐团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在2010年“春路雨添花”交响音乐会上,我们领略了“简明自然且富有灵性,如火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浑然天成,极具艺术张力”的张国勇先生的指挥。在他的指挥下,使这个年轻的省级交响乐团步入了北京音乐厅,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今年的“春风柳上归”交响音乐会,给首都及全国交响乐听众一个惊喜是,由享誉世界的华人指挥家汤沐海先生执棒此次音乐会。汤沐海他在赴德留学期间,曾随卡拉扬、伯恩斯坦等指挥大师学习和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担任国内外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和音乐总监,是一位在国际乐坛具有影响力的华人指挥家。指挥家杨鸿年曾如此评价汤沐海“汤沐海对音乐驾驭自如、诠释准确。由他推出的音乐季,既有西方音乐史上的‘大手笔’,又有中华民族本土的音乐精华,既利用了国交乐队、合唱团俱全的优势,又拓宽了演员和观众的艺术视野。事实证明,汤沐海的音乐观是完全正确的。”

在具有如此影响力既非凡指挥能力的著名指挥大师的指导、排练之下,浙江交响乐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在“春风柳上归”音乐会上,我们真正从汤沐海身上得到了交响乐艺术的魅力。

从“春路雨添花”到“春风柳上归”,浙江交响乐团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期待着,期待着这支年轻的交响乐团,在交响音乐之路上,逐渐走向成熟,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积极的影响。 借“春路”和“春风”诗意的提示,不仅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的诗句,祝愿浙江交响乐团在今后的交响乐创作、演出,就像春雨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高雅音乐的艺术享受。

(本文图片均为于庆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