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态课堂;未泯的童真;巧妙的设计;精彩的语言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

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它的目标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出生态课堂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理念,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追求,如何突出生态课堂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特点?我们试从几堂名师课的赏析中找到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技巧的精髓。

情到深处始无华――未泯的童真

生态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生态课堂始终充满着灵动、生气、高效、曼妙的教学智慧。有不少名家名课可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正是用儿童的视角捕捉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用儿童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江苏省优秀青年语文教师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她那柔柔的、充满童稚的声音牵出了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一开始她就要孩子们伸出手指头做游戏,“一根手指头呀,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呀,小兔蹦蹦跳……五根手指头呀,一头大狮子――狮子发令了:召开森林大会,不许迟到,我们赶紧去森林开会吧!”老师就这样看似不经意地将孩子们带入了文本情景中。

满头银发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孩子们学写对话时,出示了一段“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对话――“一天吃三个桃子够不够?”“不够,不够!”“那三天才吃九个桃子够不够?”“够了,够了,谢谢妈妈!”他让一个孩子上台同他一起分饰角色进行表演,他抓耳挠腮,蹦上蹿下,“小猴子”的顽皮天真逗得台下听众们哈哈大笑,俨然一个“老顽童”啊!

是的,这些大师们就是这样捧着这颗纯真的童心走进孩子的心,对话孩子的心。他们告诉我,在课堂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可见他对儿童的敬意。我国明代的李贽也称:“夫童心者,真心也。”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们对童真的推崇。那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儿童呢?时代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从“以人为本”到今天的“儿童本位”,这就点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管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充满童真、童趣,把“儿童本位”的思想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只要充满童真、童趣,就能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石激起三层浪――巧妙的设计

课堂设计新颖、巧妙,几乎是名师名家们上课的共性。浙江省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祖父园子》一课时,他是这样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如果把课题变成一个问题,你会提个什么问题?学生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就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学生陆陆续续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五颜六色的园子、自由快乐的园子。接下来把问题还原――为什么说这是个应有尽有的、生机勃勃的、五颜六色的、自由快乐的园子?再读课文,划出句段,找到答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课文。

在课堂总结时,虞老师再问:“为什么题目不叫自由的园子而叫祖父的园子?”学生在老师的循序引导下至此明白作者要借写园子来表达对祖父的怀念,这就是借景抒情。将书读薄,再将书读厚,最后深入其中,深刻领悟,教师分明就是在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至此我也才如醍醐灌顶:大师的精湛技艺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千回百转中啊!的确,课堂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因学生而定,因课型而变,因年段而定,因契机而变。灵活地设计教学,或许也会让我们的课堂起到“一石激起三层浪”的奇效。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而巧妙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把握目耍进行教学三维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呢?经实践,我们认为:第一,要认真研究所定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在目标中体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同时重视教学设计三个领域目标的整合。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抓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②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0个词语的含义;③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把目标①设置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目标②设置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因此,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而非课时目标。

潜心会文(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材解读应分三步走。第一步: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文独到的认识。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第三步: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教材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广阔的视野。

有效整合,突出教学中心问题。有效整合即教学设计体现板块结构,整块推进。“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由若干教学板块组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我们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三个左右为宜,使之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提倡“大道至简”,即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太多的“使命”,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教学任务性和挑战性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前文中提到的课堂实例虞大明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就是进行了如此精妙的教学设计。

意味无穷令人醉――精彩的语言

听过大师们的课后,我们都能立即深刻感受到他们的课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是与他们的劳动工具――精彩美妙的语言有很大关系的。大师们的语言是那样具有震撼力。

“你的话俨然具有哲学家的味道!”“这么多人,你敢把课文读出来,我欣赏你!”“别紧张,孩子,我听出了你的自信!”“你太有潜力了,如果能微笑着读,这个奶奶会更讨人喜欢!”多么温馨的话语,多么甜蜜的语言,无论是哪个人听到了,都会热血沸腾。其实,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经常得到赏识的人大多表现非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语言有多么重要,更何况是对我们成长中的孩子呢?

大师们的课堂语言不仅那样温暖人心,还那么耐人寻味,值得积累。安徽省小学高级教师张文花老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中指导“睡”的书写时说:“左边窄来右边宽,两边互相让着点,抱成一团讲团结。”听,这仅仅是在教孩子书写吗?她还在教孩子怎样写诗,更在教孩子怎样做人。

他们的语言或幽默诙谐,或直言不讳,或娓娓道来,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一堂堂课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象共舞》中描写象的动作时这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舞蹈的大象随什么跳舞?音乐的节奏。把节奏两个字圈出来,读这两个字,快读,慢读,重读,响亮地读,迅速地读,轻声读,低下声读……听听你们读的,有节奏就有变化,有长就有短,有快就有慢,有强就有弱,有轻就有重,这样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强强弱弱、轻轻重重就是――节奏。大象有哪两个动作正体现了这样的长长短短、快快慢慢?――摇头晃脑、颤动身子。是的,这样的动作极其符合音乐的节奏,也符合舞蹈的节奏,齐读这句,读出节奏韵律感来!让你自己成为一头大象,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翩翩起舞吧!再读这句!此时不鼓掌,更待何时?!”听,多么风趣的语言,多么新奇的文字,妙语连珠,字字珠玑,怎不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大师们的课让我们深感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催人奋进,更能潜移默化孩子的语文素养。“孩子们的语言是海量地听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经常听到这样优美的语言,他们语言的运用一定不再匮乏、平淡、无华。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地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用溃虎芮槊溃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用训练;落实

[中D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0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通过训练来落实这一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有效进行语用训练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选好语用训练的落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语用训练的落点应选在这个过程中。

1.从师生对话中选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依照教材内容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就教师的询问进行汇报交流。有时讨论课文的题目,有时质疑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有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由于学生汇报交流时需要以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基础,需要快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分析判断和组织语言,从而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通常学生的问题来得快,具有随机性,教师又渴望学生有很快很好的回答,这就难免出现语言运用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词序颠倒、表达不清、意思不明等语用问题,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学习语言。

2.从文本对话中选点

选取文本中的好思想、好方法作为学习要点进行训练,这叫顺应训练。例如,概括性的开头、全面性的总结、情景交融的描写、承上启下的过渡、为目的服务的材料选择及安排等,这些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选择在理解文意上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训练,这叫纠偏训练。对于学生缺失的、偏颇的、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适时训练,不要以多元解读为借口,不敢给学生指正,要坚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原则,敢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把握语用训练的时机

1.敏锐发现,迅速判断

教师对学生在读书、交流、分享等活动中出现的语用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对此,把握语用训练的时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问题;二是要迅速判断有无训练的必要。因为有的地方只要教师指明纠正就可以了,而有的地方就要认真进行训练。例如,上课时曾有学生说“我读了三遍书”,这里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训练;“我查了作者《珍珠鸟》是冯骥才写的”,这里出现的问题比较大,出现词序颠倒、表达不清等语用毛病,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正确表达,这样就有训练的必要。

2.适时点拨,及时巩固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语用问题,教师给予适时点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从中收获很多。教学《祖父的园子》时,于老师先让学生读课文,并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如蚂蚱、虫子、蜜蜂、小鸟、蝴蝶、黄瓜、“我”、狗尾草、韭菜、祖父、倭瓜、玉米、谷子、小白菜、种菜、拔草、浇地等。然后于老师引导学生概况文章大意,有学生说道:“我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人,那里发生的事、动物和植物。”基于此,于老师给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接着,于老师问道:“这句话的排列顺序不是最好的,哪位同学能重新排列一下呢?”这时,有学生回答道:“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所做的事。”通过调换词序,使句子表达清楚、意思明了。这里,于老师把握好语用训练的时机,适时点拨,及时巩固,引导学生学会概况,懂得遵循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三、选择语用训练的内容

语用训练的内容很多,需要认真选择。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语用训练的内容一般应从课文中选定。由于语用训练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斟字析词酌句、谋篇布局、安排段落结构、赏析语法修辞、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语用训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学习计划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语用训练。

1.选“能量集中的词语”进行语用训练

“能量集中的词语”指的是表现力强的词、值得琢磨的词、中心词等。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例如,《珍珠鸟》一文中这样写道:“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针对这一句话,教师问学生:“如果将‘挨’换成‘靠’‘接’等字,或将‘蹦’换成‘跳’‘飞’等动词,可以吗?”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挨”字表现珍珠鸟与作者相处时是渐渐产生感情的,“蹦”字准确描写出珍珠鸟的活动特点。“挨”字和“蹦”字都是作者写作时的精心选择,意义丰富,描写准确,只有深刻体会,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换词体会法”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抓“有特色的句子”进行语用训练

“有特色的句子”指的是中心句、过渡句、修辞句、关联句等。抓“有特色的句子”进行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仿写、造句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什么时候仿写,什么时候造句,什么时候讲评,从而有效进行语用训练。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自然段这样写道:“早晨,从上坡上,平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我们在排列词语顺序的时候,一般会把重要的、多数的排在前面,而这个句子为什么把汉族排在最后边了呢?刚开始看似乎觉得不妥,其实想一想就会明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所民族小学,汉族学生才应该是少数。因此,像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并列词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并列词语的规律。

3.利用“文、段”进行语用训练

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都是很精美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的文体特点、单元训练主题、课文所在的位置等具体情况,确定语用训练的内容。

例如,学了《荷花》可以让学生仿写熟悉的花;学了《詹天佑》可以让学生仿写人物;学了《珍珠鸟》可以让学生仿写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中的过渡段“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让学生找出承上的意思在哪里,启下的意思又在哪里,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过渡段、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写过渡段等。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中的“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对此,可以让学生学习归纳中心句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备好语用训练的内容,加强语用训练。

教育部陈先云先生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说:“新教材强调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要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学生阅读理解是运用,交流、分享也是运用。我们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要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因此,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用训练”才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要理直气壮地抓,要扎扎实实地抓。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54-01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把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恰当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可采用故事导入……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四、精读课文,揣摩领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要围绕训练重点逐步精读,特别对重点段落和词句,要反复进行精读,咀嚼,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中心的。进行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精读感悟。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来学习重点段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10自然段,并思考讨论填表: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丽的幻象呢?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

五、品读课文,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六、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忽视学段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忽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系,中段和高段教学模式一样;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明确,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粗浅理解就课教课。随意性很强。导致课时任务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没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或理解)的问题,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有的变略读为泛读,放任学生自读,最终了无实效;有的“精”“略”不分,对略读课文过度精雕细琢,教师的强势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细碎频繁的问答,制约了学生活泼的个性、生命独特感知、体验和解悟。

那么,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设计,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领会内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参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一;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制定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二、注重预习 历练自学

教师的预习引导应体现梯度:三年级起可设计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然后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质疑问难、领会表达方法,初期教师宜多方启发,注重示范,还可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预习;五六年级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画生词(关键旬)、质疑解难(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查阅相关知识、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缩减课堂读文时间,赢得“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的良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板块推进 因文而异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崔峦语)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说明:一是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只是作为教学“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简化结构,板块推进。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一自读自悟一交流点拨一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2、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第三学段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文三种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点词句,体会其感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4)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3)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4)注意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较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自公鹅》同写鹅,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人手,温敬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如果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阅读提示(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设计教学目标,选好切入口,给学生指明自主学习课文的途径,将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无私的爱,同时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写作形式。《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着力点。教学内容宜少而精,教师应选准训练的者力点(结构、语言、情感、方法),精讲品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从“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将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感悟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读交流,多元解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来看,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教师可设计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让学生畅所

欲言,唤起他们阅读的心理体验,同时要善于捕捉真切的个性体验,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四、适度拓展 积累运用

一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上)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可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课后让学生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可采用定时、随机指导两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二是拓展实践。略读课文教学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注意叙述和心理活动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模仿《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一幅名画……教师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是积累语言。纵观人教版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绝佳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四是积累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肖川)。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环节,一课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又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如《秦兵马俑》可以“保存世界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秦兵马俑基本资料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计时训练),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也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五、及时评价 激励巩固

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内容、过程及效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激励、巩固阅读兴趣。香港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阅读练习和及时评价反馈,他们的相关阅读练习有填空、选择、简答三种类型的题目。填空题,往往要求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文中的词语;选择题,大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语段检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作出判断和阐释。另外,教师也应对教与学目标有效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采取何种补救措施来继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