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国不堪回首

故国不堪回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故国不堪回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1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凡赏析性文章都会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分析,本文尝试从精神方面探讨词人的心灵世界。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郭麟)。”人们深知李煜是个不称职的亡国之君,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纯情诗人。有人说:人生在世,要么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永载史册,要么写一本永世长青的书,流芳千古,后者李煜做到了,他用三十多首优秀的词作,向后人证明了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才子。一首千古绝唱《虞美人》,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唱出了人生的悲哀,唱出了人生的魅力。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赵翼《题遗山诗》)。

“何人解识秋堪美”(叶梦得《鹧鸪天》),“春风堪喜还堪恨” (雍陶《过南邻花园》)。悲秋伤春自古就是文人抒情的主题,它不是一种对物质上追求得不到满足的悲叹,而是一种精神上郁闷苦痛的抒发。春的生机,秋的萧瑟,它们的季节特征最能产生心理的刺激,朦胧凄清,九曲回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多以为“春花秋月”是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触,映衬出作者囚居异邦之愁。这一声深沉的浩叹,让人们从中读到了李煜的千端愁绪、万种忧思,读到了李煜的悲怆忧愤、哀伤绝望,甚至是无所顾忌。它不同于庾信的“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的哀叹,也不同于李商隐“天荒地老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的伤感,它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凄楚之情,彻彻底底的锥心之痛,字字血泪。

“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屈原《九叹》)。登高远眺,游目骋怀,词人必然会思乡念故;月朗风清,无眠怎奈相思。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十分真挚的感情,更何况是背井离乡的南唐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尽管物是人非,但乡情难断,这瞬间的感动,让人们对李煜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同情。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司马迁《屈原列传》)。七夕之夜,孤雁单飞,面对着伤心的春花秋月,对生死的思考也是李煜所回避不了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生和死只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人们对其有过茫然,有过恐惧,却也因无法避免而达观。但中国文人骨子里讲究的是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如此一个阶下之囚,还能不能骸骨还乡,魂归故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因此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词人还是寄乡土之忆而得到一丝空幻的解脱。可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个“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受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2篇

1、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作者: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来源:文章屋网 )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3篇

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词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能诗能文。他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徒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内容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格调不高,故当时另一词人潘佑就曾当面指责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据《鹤林玉露》)后期一降为囚徒,经历了一般帝王所无法体验到的痛苦生活,词风大变,把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浓缩在凝炼的词章中,使他的词作以一种深沉的悲剧性感慨,放射出时代的折光。他的《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回忆过去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怀旧》)的生活。而花、月、春风这些美好的景致也就最易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可说是一触即发,往往只凭一点稍纵即逝的感觉,就能敲开他记忆的窗扉。同时,这种旧国之思一经撩拨,又是奔流直下,不可扼制的。这首词就是他在一个幽静的夜里,忽然感受到春风的暗度,而脱口吟出的怨泣之音,它以浓挚的感情与圆熟的技巧打动了读者的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春去秋来,本是自然法则,哪有完结之时,似乎无理,春花秋月又是大自然呈现出的良辰美景,一般人流连于花前月下唯恐不及。如宋人陈去非《虞美人》云:“吟诗同门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李煜却很不耐烦地责问它“何时了”,问得似乎又十分无趣。其实正暗示着一段极其伤心惨目、令人肝肠寸断的痛史。果然接下一句就是“往事知多少”。这句承接上句,使无理无趣的发问有了着落。“往事”既包括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挥泪对宫娥”的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词人突发感慨,是什么拨动了他心琴上这根思旧的弦索呢?原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用的颠倒因果句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因,“往事知多少”是果。词人把结果提前,强调了这种哀婉愤切的感情,为全词创造出怨愁的氛围。

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所栖身的小楼。这依然温馨袭人的春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词人想起过去那些“花月正春风”的生活。“又东风”的“又”字浸透了词人历经沧桑、不忍回忆又不能不回忆的心绪,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哀肠几绝的哽咽之声。过去那以“香醪秀床”为中心的生活与眼前这萧条冷落的小楼庭院显得太不协调,令人满目伤情。这儿,“故国不堪回首”是一层意思,“又东风”进了一层,“明月中”又进一层。追思故国往事已是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在东风拂面,月华如水的春夜呢?情与景胶着在一起,真切动人。同样是花月春风,却物是人非,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词人那凄绝的情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他毫不停顿地一气吐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九个字。一般来说,这九个字在第二字上有一顿;在这儿笔者认为应一气吐出,方能表达词人那奔涌难息的愁绪。

下阙承“往事”、“故国”展开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实,以故国宫殿的依旧与自己的红颜顿失做比,表达江山易主、自伤自怨的情怀,有追叹、也有悔恨。“朱颜改”不过是“江山改”的委婉说法,李煜后期是知道自己亡国的责任的,他曾吁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王经《默记》)但事已至此,怨恨又有何用呢?

强烈的对比使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如一段胡乱剪接在一起的影片。色彩斑澜的过去与灰暗单调的今日交替奔现眼前,使人眼花缭乱,而又心绪烦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乌夜啼》)胁迫万斛愁怨的词人痛心疾首地大声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多愁呢?愁多愁少,本来是十分抽象,难于描状的。但词人自有妙法,能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愁?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的愁;春水东流那样绵绵无尽的愁。说愁有长度,大概从李白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发而来;说愁如流水般无穷无尽,又许是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忆君心似西江水,门夜东流无歇时”脱化而出,但两位唐代诗人只是写一般的离愁没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煜倾吐的却是家国倾覆的深愁幽恨,愁思的深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来词人也学他以具体比喻状摹愁思,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崎每子,黄时雨”。其虽百般精巧,却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如这句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哀婉凄绝,如泣如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乐府纪闻》载:“旧臣闻之,有泣下者”。更有甚者,导致了李煜自己的被害。王至《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亡国之君杰出词人审美情感审美价值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便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李煜是一个不幸的君主,但却是一个有幸的词人。“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1]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继而他短暂的一生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引《南唐杂咏》来形容南唐末代君主李后主的诗句,真可谓一语中的。他的词以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李后主前期的词,歌咏了他的富贵繁华,歌咏了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可他后期的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词中流露的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迁无情、哀叹命运、人生无常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审美情感。正如唐圭璋在《李后主评传》中所说:“他身为国王,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竭,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2]

而奠定李煜在词坛上的地位的主要是他后期的词作,从一国之君的尊荣华贵降为臣虏的卑贱屈辱,对于李后主是一种难堪的人生体验;而落花流水一般逝去的江山社稷,更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灵巨痛。正是由于品尝了人生的巨大痛苦,他才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生,用文学来表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索,人生的痛苦铸就了伟大的文学家,这也许就印证了“国家之不幸乃诗家之大幸”这句话。他是一个“薄命君主”,一个亡国的君主,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但他却是一个“绝代才人”,一个成就斐然的文学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的巨变,李煜后期的词,笔底流出的尽是痛入骨髓的家愁国恨的悲哀,这悲哀切实、深挚、凄苦,主旋律便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感受。因此他的词能够以独有的、真实的自我情感体现一种带着人类共有情感的风格,具有深邃的审美价值。试看李煜后期的几首词作:

《相见欢》其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吗?“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么?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同时也透露出对人(中国整理)生无可奈何的态度。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是面对现实思考之后的怀疑。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对人生历程的总特点的认定,是对呈现这种特点的人生、对在这人生中辗转的人的一种悲悯。所以“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真实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作者明明知道春天快要过去了,居然只能通过“帘外”的“雨潺潺”想他以往的九五之尊,现在只能囚居一室,行动尚不能自由,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作者的心境难以平复。于是只能在梦里忘记现在的落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其实是一种无奈,只是谁解其中滋味?满腹辛酸更与何人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看见曾经属于自己的故国江山会让自己更加难过,徒增心中的伤感罢了。“别时容易见时难”,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离别,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这样的别离,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在他的抒情诗《五月之夜》里曾说过:“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因而词的结尾便把这种以血泪写成的绝望之情推向了极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像天上人间般判若云泥。我们品味这首词,不一定要追究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的状况,完全可以在作者构造的场景中驰骋情怀,流连往返,领悟到人生体验的丰富画卷和意味。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可以说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多少往事随梦而来,又随梦而去,惟独留下一些叹息,划过纸面。“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让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因此,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3]。“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这里“故国”的概念含义很丰富,就是漂流在外的游子,贬谪出京的官吏,他们由故国引起感动……他亡国后所写的词,大多不仅仅写亡国之痛,而是已经超越了作者个人,具备了较强的概括力量。因此,他的词好像不是写他一个人的亡国之痛,是替天下人写出了他们的无限悲痛,不论是亡国的,贬官的,离乡的,和亲人离别的[4]。“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由问天到问人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绵绵无绝期。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在进行解读时,我们都要本着“知人论世”(孟子语)的原则,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并且,杰出的诗篇总是自我情感和人类共有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自我情感一定要上升到人类情感的美学高度,才能使自己的这种人生体验激起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震荡。李煜后期的词作不仅仅以沉痛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悲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往往能够透过一己之悲慨,进而上升为对人类共有情感本质的探索,从而使得其所抒发的情感具有深广的涵盖性和包容性。世上有几人能像李煜那样有由君王沦为臣虏的人生经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他的词中去体味生命的况味,因为李煜的词作本身具有了社会性和典范性。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作用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当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去解读李煜的作品时,总是能从作品所表现的以一己之感囊括了整个宇宙、整个人类共有的情感信息中去扩充、填补、回味自己的人生体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回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得到高度的审美愉悦。

综上所述,李煜能够以艺术家深邃的灵魂去观照人生,在生命之短暂无常与宇宙之永恒无限的矛盾中,以自己惨痛的遭际去体悟生命,洞幽烛微,用词写尽了人生种种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地表现了人类那细微幽深、柔软敏感、难以言状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一般人所无法表达的人类所共有情感的奥秘,使个体的生命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正是他后期词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关键。所以,李煜的一生像一首诗,这诗哀感顽艳;像一场梦,这梦带豪华进入凄凉。

注释:

[1]王振铎:《王国维〈人间词话与人间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5篇

这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不知何时才有尽头,美好的日子一年又一年地周而复始,何时才做了解啊!回想起过去莺歌燕舞的生活,日夜沉迷在纸醉金迷之中,在美酒妻妾侍奉下难以自拔,现在再回忆起过往那么多事,又能明白多少?唉,谁又能想到我现在竟被人囚居在汴京,住在一个比皇宫差很远的小楼里。不知是过了多久,昨夜,春风又吹过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的光辉使小楼仿佛披了一层银纱,如此美的夜景,我却没有心情欣赏,回想去过去颓废消沉的生活,面对今天如此明亮的月亮,真是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不知现在的国君对待子民是如何呢?想到我的被灭亡的国家,不由得愁绪满怀,不知那斑驳的城墙在明月的照耀下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往日的都城,是否还像以前那样繁华?应该因为战争而显得有些凄凉吧。

故国的宫殿,应该还是那样华丽吧!雕花的栏杆和玉砌的石阶有没有因为换了君王而变得斑驳不堪呢?回想起当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时却没有使国家兴隆,没有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真是悔不当初啊!当有忠臣纳谏时,自己不仅没有和他一起治理国家反而听信小人谗言将他处死,当自己作为国君的时候,真的应该和忠志之士一起治理国家,不应该沉醉在妻妾小人的恭维之中。可是,现在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没有变,有什么都变了,这一切的变或不变难道不是因为君王的改变吗?自己也在这许多纷纷扰扰,许多愁绪中变得衰老了。

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愁恨。亡国之恨,思家之愁,离别之恨?难道仅仅只有这些吗?不,不,应该还有很多很多,我的愁恨应该可以逆流成河了吧,就像那满江的春水向东流去,用不竭尽吧!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6篇

“历史总是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我无法否定这句话。多少年来流传下来的俗语果断的验证着历史的反复。自从文字被发明的那一刻起,多少离别之意被书写下来。而今,我们又在上演着一幕幕的离别,留下来的人与前行的人用文字表达着自己的不舍,用歌唱出比潭还深的情感。

有的人留下来了,他像扎根的树,只能目睹他人的前行。李白将愁心寄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啊,我无法送你到千山万水,明月的光亮光亮永远看着你,就让我的祝福伴着你;岑参却只有把思念与祝福放在酒中,只因他“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王勃告诉朋友:“海内存知己,天崖若比邻。”;王维却道:“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们都留下了,朋友却已离开,他们或婉转或豪迈的表述着思念,可“物是人非事事休”“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他们,也只身留下了,但那逝去的是故国,送别的是生命啊!他们吟唱时是否会哽咽?

有的人选择前行,他们像水一样,从故人故乡的时间中流走,留下他们的怀念。“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游子的泪让人心底触动,比血还浓烈的故园情,有情有义的故乡水也不忍动情“万里送行舟”。李白又成了前行的流水,叹命运多纤,却有一片柔软的家园让他安心;“何当共剪西窗竹,却话巴山夜雨时”,那对亲友的思念道不尽……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7篇

——题记

曾几何时,君临天下,金陵都城的繁华,如十里满山烂漫的桃花。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你是万人之上的南唐之主,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有着君主身份的无奈。有人说你是昏君,沉迷于填词作赋,陶醉在纸醉金迷。而我懂你,你正是看透了尔虞我诈的李氏皇宫,将你所感所悟都倾注在你的笔尖上,而在这五代乱世中,你十年孤独的坚守,使得江淮地区也曾有了一时的“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之景。然你力不从心,终没能逃过亡国的命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院外门环惹了铜绿,院内秋雨冷了梧桐,你又独自登上了西楼。一弯狼牙月,你憔悴的眼,紧锁的眉,面朝故国的方向,借着月光传达你的相思和悔恨。泪,还是止不住的盈了你的双眸,透着冰冷的绝望,默默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国不堪回首范文第8篇

你本是坠落于帝王之家的浪漫词人,善绘画,精音律,喝酒作乐是你最大的乐趣,赋诗填词是你的一片钟情,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更是你的向往。可你曾知道?生于皇家之者,总是会被推上那无情政治舞台的。

终于,皇兄们一个个的逝世,预告着你的人生,年仅25岁的你登上那高高的皇位,同时,你那美好的向往也在这乱世中支离破碎了!没有拯救危局的破力与才能,便只能眼睁睁的望着国土沦陷。

最终,国家还是被宋夺去了,宋太祖以你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违命候。他掠去了你的藏书,却询问你读书与否,这使你残破的心灵再度爱到重创。愁恨在你心中滋长,那恨是如此的长,剪不断,理还乱,你一晌贪欢,而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那恨化做一支沧桑的笔,诉尽了你的衷肠。

七夕之夜,你含泪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