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庙会文化

庙会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庙会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庙会文化范文第1篇

庙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活动,是人类内在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化形式。考察人类信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总结为,由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再到神灵崇拜,最后到偶像崇拜这么几个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崇拜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信仰,也就是原始的宗教,而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最后一个阶段———偶像崇拜。在偶像崇拜阶段,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依照自己的摸样,把对某种事物的葱白化作一定的木柄,并且具象的过程,人们还想象神灵应该有自己的住所,规格高的甚至还得有行宫。至此,人类的信仰就固定化了。[2]从此,开始有了庙宇和宗教场所,也就有了固定的聚集期和一定形式的祭祀仪式,同时产生了庙会。因此可以说,原始是庙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古代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民众对自然现象等还没有形成科学认识的情况下,对许多问题就产生了一种信仰,而对此信仰的表达方式,就是祈祷。通过把自己的愿望诉求给一位高高在上的和人类自己貌似的万能之神,祈求他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赐福给人们,祈求一方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知识和自然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能够科学地判断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但对于这种祈福求拜活动还是义无反顾地继续着。对此,我们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实可以知道,最底层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保障,精神生活几乎是零,对此,统治者很少过问,甚至由于常年征战而无暇顾及,自然他们的精神生活永远是处于苍白的境况。即使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得到普遍的发展,但他们所宣扬的“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的学说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所以,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总有一方空白需要填充。[3]而通过庙会活动,参与庙会的祈祷和求拜活动,能够给社会底层民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抚慰。所以,庙会文化就一直得到中国最底层人民群众的拥护,也使最底层人民成为庙会活动的参与主体和举办主体,这就给庙会文化烙上了民间文化或者说是俗文化的印痕。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偶有的太平盛世年间,政府和官方也参与到庙会的举办和祈祷祭拜过程中去,庙会几乎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上至皇帝、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与庙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对于下层百姓而言,他们的生活重心长期集中于生存保障上,生活往往会因天灾人祸的滋扰,变得十分不稳定,甚至连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但是,在庙会中,他们感到塌实、安全,因为那里有“神灵的庇护”。因此,无论从精神信仰还是精神满足上讲,他们都得到了一种满足,所以,庙会自然就成为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庙会文化与民俗习惯

庙会习俗是庙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主要包括祭神和祈子等活动。庙会风俗习惯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仪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几乎每场庙会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各寺都会将佛像送至有名望和有影响力的寺庙,佛像出行时的队伍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而且沿途村庄、街道都要搭设席棚,以便供信众参拜,还要表演有特色的文艺节目和民俗演出,这种活动称为娱神。在此表演活动中,会穿插诸如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活动。所有表演活动都会统一集中在佛像所在地的大广场上表演,组成方队,以满足十里八村父老乡亲的观赏需求。同时,在庙会期间也会有许多忌讳和禁忌,比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许骂人,如果骂人,神或者供奉的爷会掐鼻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否则这一年里都会不吉利。各地的禁忌和忌讳各不相同,但同一的愿望都是祈求祭拜之神能够给人们以平安,使他们满足于内心的需要和对家人良好的祝愿。

三、庙会文化与民间艺术

庙会文化的组成和发展,与民间艺术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在一起。所谓民间艺术是指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是指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在普通人眼里,其实称不上艺术,但在文化的层面讲,其包含有艺术的价值和因素,其中就包括有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它因为所体现的风格和创作过程的不同,可以简单地分为侧重于欣赏性和精神愉悦性的民间美术作品,侧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器物和装饰物品。其共同性就是无论题材还是内容都明显地反映着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呈现出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享受的功能。而庙会期间的各种演出正好是各种民间艺术的云集地。因此可以说,庙会之所以被民众亲睐,倒不只是因为庙会多在空旷的公共场地举办,能够聚集很多人,也不只是因为可以满足人们喜欢热闹、尽兴娱乐的心理需求,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可以说,庙会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性,正是庙会能够延续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盛大的庙会活动中,都会有具有艺术形式的文艺表演和民间手工技艺的展示,比如秧歌队、踩高跷、耍龙灯,捏面人、唱大戏、说书、打擂台等等;因此会以庙会为中心形成一个不小的农贸市场,十里八乡的人来庙会,一者看热闹,二者游玩,甚或还可以随便带点农产品回家,甚至在一定的月份,专门有以赶庙会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商贩,因此说,庙会是一个既乐神,又乐人的过程,他融游玩和经贸于一体,具有很强的集合效应。庙会上所展示的一切,对于传承和普及这种文化形态,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甚至说庙会在一定地方,一定阶段具有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的天然学校,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的传播学校,在这里,青年人从老年人一笔一画中学会了画脸谱,从老人的言谈中懂得了古代英雄豪杰的赤胆忠心,懂得了跳梁小丑的勾心斗角,并且把这种听来和看来的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成为民间艺术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四、庙会文化与地方经济

庙会文化与地方经济自从庙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具有密切的关系。庙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地方商业,扶贫济困,支持教育以及参加公益事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古代商品还不充裕、市场也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庙会自然就变成一个商品的集散地。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利用人员的流动,满足各类人群生活物品补充和交换的需要。而庙会经济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则最为明现和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一,庙会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善男信女还是游玩闲散客人,赶庙会都会形成交通、餐饮、香火、游玩等方面的消费,对于举办庙会的地方来说,要摆摊设点自然要收取摊位费,营业费等等,这种经济收入取之于不同的人,却用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庙会举办地。当然,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种初级的庙会只能是民间的一种文化活动方式,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的一些文化艺术节,诸如“观音文化节”“药师佛文化节”“禅宗六祖文化节”等等,这样一些文化节中,则包含有更多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形式,诸如商贸旅游、学术研讨、参观游览等等。第二,庙会可以增加寺庙的收入,增加寺产。庙会举办期间,来自不同地方的香客们,有的许愿、还愿、求神赐福,有的问吉祥求平安,随意布施,累积功德,他们虽然花费了一定的金钱,但是却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寺庙在庙会期间做佛事活动,为某些功德主举行超度和忏悔,也会得到不菲的收入,这样必然增加寺庙的集体收入,增加寺产,以便寺庙有足够多的财力投入到新的发展中去,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第三,庙会能促进物资交流,有利于发展地方商品生产。

庙会举行期间,因为人流量的增加,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手工业者创造了销售的途径和平台,如此则会有山货、家具、玩具和农具等等在庙会上出售;自然食品也是少不了的,这样既满足了香客的射猎新奇的心态,又实现了物资的销售,一举两得,自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参与。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庙会成为主要的商贸交流中心和途径。同时,庙会还能帮助当地政府主持一些公益活动,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如陕北横山县东阳山祖师庙会,每年庙会活动期间都要举行一个救助仪式,给当地的特困户、孤寡老人发放面粉、毛毯;每年还要拿出一笔款项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为村里修整道路等。镇川黑龙潭庙会捐资为当地修建了一所教学设施完备的小学,并在地区林科所的帮助下,利用庙会收人建立了200余亩山地树木园,种有很多珍稀树种,1992年注册为民办科技机构,吸引了美、日、加等国的环境保护组织到此参观。榆林的卧云山祖师庙是集庙观和民办植物园为一体的综合人文景观,庙会实行“以庙养园”,修建了颇具规模的“民办植物园”。这些都是庙会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的典型事例。[4]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以庙会为特征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庙会活动,更加明显。诸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就有人提出,应该把北京庙会文化作为北京人文奥运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宣传。因此,以庙会文化为内容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不言而喻,这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推崇。

五、庙会文化与社会和谐

庙会自古以来就是地方统治者安抚和稳定一方百姓的剂,尤其是在古代,更是如此。庙会是许多地方统治者用来宣传国家正统方针政策和教化民众的场地,也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比如徽州庙会活动,尽管有着较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其内涵亦富有较强的人为性。它是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寄托,是普通老百姓对清明政治和好官、清官的一种呼唤,也是对忠义爱国、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肯定与崇尚。[5]徽州古庙会的祭神仪式上,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以宗族、长者为“头”的组织形式,其实就是程朱理学所提倡的“三纲五常”、“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等思想的体现与翻版。无论是徽州庙会中“程朱理学”的烙印还是陕西关中庙会中“关学”的烙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核心文化的组成部分。庙会在联络感情和促进人际交往关系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庙会期间,附近村民利用此机会欢聚一起,许多老朋友都是一年才见一次,甚至一些老人,也只有在庙会期间才能见到过去几十年的老朋友,这就天然地为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庙会期间,也是男女相亲、恋爱的平台,不少青年的恋爱关系便从庙会上建立。

从家庭内部来看,赶会回来,丈夫给妻子买件称心如意的衣服,爷爷给孙子买点小玩具,尽享天伦之乐,也使亲情关系进一步密切,甚至平时因种种原因开始冷淡了的关系,也会由此暖和起来。[4]庙会有一个辅助的功能那就是通过娱神活动最终实现娱人的目的。庙会上善男信女和朝山拜佛的人通过参加到广泛的祭拜活动中去,参与积极的迎神和送神活动,放松了身心,愉悦了心情,增进了交往,在祭拜中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祈祷传递给他们心中有求必应的神,这样他们就对未来更加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因为对神充满着期待,也就对自我充满着期待。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就越发地辛勤和努力,为了实现对神的承诺,为了实现内心的愿望,这样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是充实的,而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和不公,他们又会借助于神来给以抚慰,以达到内心的平和。因此,庙会文化对于稳定社会,抚慰最低层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痛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庙会还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在底层人民群众中,庙会活动期间往往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社会上好的行为和做法,比如举行奖励大孝子、奖励好儿媳等活动,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宣传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良好的教化和推动功能。庙会期间还举办支助孤寡老人、五保户等活动。在庙会上,庙会组织者会撑起大锅为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们准备斋饭,同时也为那些在庙会上行乞者提供免费的饭食施舍,这种行为和活动充分展现了庙会活动在扶危济困、帮助穷苦劳动者在自然灾害之年度过灾害的善举,也得到地方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极大支持和帮助。这对于教化民众,引导参拜者向善,鼓励民众乐于奉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庙会文化范文第2篇

2017年春节刚过,年味正浓,一年一度的广府庙会又闪亮登场。这个持续七天的民俗文化盛宴,已经走到第七个年头,继续发挥着南国花城“年味担当”的职责,更将经典与科技、艺术与创意融合在一起。根据统计,今年的庙会共开展70多个项目、举办130多场文艺演出,吸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现在的广府庙会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

按明制,城隍庙分都、府、州、县四级,都城隍庙是级别最高的。广州都城隍庙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广府庙会源于广州都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仪式,这仪式现在仍是广府庙会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去年起单独在城隍庙前举行,吸引不少市民参与祈福。

除了城隍出巡,本届庙会的内容还包括了广府文化巡演、非遗展示、年青人潮墟、各种专题艺术表演、广府美食以及元宵灯会等等,内容相当丰富。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在非遗展示区新增了“创世集”项目,展示采用“艺术地摊”的形式,为新生代艺术家“非遗+文创”提供孵化空间。为此,在北京路步行街北段搭建两个长达35米的巨型蚕蛹造型软雕塑帐篷,为新世代艺术家搭建创业与创新的舞台。

本届庙会的非遗展示区设在北京路,分为南北荟萃展区和岭南精粹展区,共有21个非遗项目及17名非遗传承人参展。岭南精粹展区囊括了广彩、广绣、玉雕、牙雕、榄雕、古琴、红木宫灯、广州珐琅等岭南地区非遗项目,南北荟萃展区设有四川糖画、吹糖人等省外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最受市民欢迎的美食区,除了魍澄鞴氐氐佬〕裕还加入南番顺地区地道美食和国际美食,如顺德姜撞奶、新垦莲藕、均安蒸猪、榴莲泡泡等。

庙会期间进行了广府民俗文化大巡演,巡演以“创融”为主题,将传统广府艺术节目与现代表演元素融合。在巡演上,封开县五马巡城舞、郁南县连滩禾楼舞、中山长洲醉龙、吴川飘色、普宁英歌、南沙水上婚俗咸水歌等等非遗项目一一进行了展演,这些大多是具有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平日亦是难得一见,有些更是濒临失传,这次就籍庙会的机会向大众进行表演。

庙会文化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洛阳是我国著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其庙会所在地也是河洛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庙会的 发展 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历史变迁,从美学角度考察洛阳庙会的发展,可挖掘不同时代庙会的审美内涵;传承庙会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庙会是我国民间节日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源于我国古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其实质在于信仰,它的形成与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密切相关。在

    河南地处中原,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与庙会的结合,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在中原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以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 地理条件和渊源久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分布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遗址等多处构成古都风貌的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群。洛阳庙会作为古都洛阳非物质形态的人文资源之一,与物质形态的古建筑、古迹相比,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自产生后,它经历发展、变化、复兴等阶段,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变迁,也使其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1洛阳庙会的审美考察

    (1)文化互融的传统庙会

    洛阳庙会群在中原地区庙会群中颇具特色,堪称豫西地区民俗文化的博览会。不仅有二郎庙等各类小型庙会,还有关林、龙门、白马寺三处大型庙会。庙会群大多以佛事为主,它们共同促进着佛文化在

自尼采以来,西方 哲学 一再强调审美不但是一种 艺术 活动,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从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生存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长的文化意味,是十分必要的。

    如今,逛庙会已成为洛阳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尤其是每年春节,全市都会有百万市民欢聚在庙会上。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和外国的游客,专程来赶洛阳庙会。庙会适应了广大群众娱乐和审美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宣泄感情的好机会。其中,很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登台亮相,充分展现了悠久的河洛民俗文化,如:河洛大鼓、二鬼摔跤、抖空竹、大里王狮舞、篙县背装、宫廷宴乐、捏面人、锣鼓书等民间艺术,它们代表着河洛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庙会这个共享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观赏到民间戏曲、民俗文化、文娱 体育 活动和种类繁多的商品汇展,还可以感受淳朴的民风,品尝到带有童年气息的小吃—棉花糖、桂花糕、吹糖人等,通过瞬间回忆质朴的幸福,偷悦身心。春节庙会的举办目的虽然是要宣传河洛传统文化,但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开始出现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活动,带有时尚气息,以期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过去的审美到现在的美丑并审,审美方式越来越趋向感性化。庙会就如同一幅活生生的“风俗画”,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客观存在,会上无数新鲜的事物吸引着人们去理解和探索,只要广泛接触便可充实头脑,获得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从传承关系来说,洛阳当代庙会不仅是对洛阳传统庙会的延续和复兴,而且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继承了传统节日庙会特色的同时,又借鉴了节日游园活动注重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民间各种文化活动的娱乐性特点。现在,洛阳庙会已成为对外展示洛阳当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不仅体现出洛阳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当代洛阳 发展 的新风貌。

2洛阳庙会文化的传承意义

庙会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

姑婆山仙姑庙会是广西贺州民众于农历正月初九、六月二十四祭祀何仙姑,祈求仙姑护佑的聚会。贺州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是4A景区,是贺州市着力打造的生态旅游品牌。从2008年起,景区开始开发仙姑庙会节庆旅游。从目前看,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影响力有限,未能体现应有的旅游效应。深入研究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问题,有利于促进姑婆山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推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旅游名胜的打造。

一、姑婆山仙姑庙会概况

庙会是因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仪式等特定内容的聚会。其实质在于民间信仰,核心在于神灵的信奉。在各地,百姓之所以虔诚地崇拜当地庙宇中的神灵,是因为他们把这种神灵当作保护神来崇拜的。

姑婆山仙姑庙会是贺州民众于农历正月初九、六月二十四祭祀何仙姑,祈求仙姑护佑的聚会,其中六月二十四是仙姑圣诞。何仙姑是中国八仙传说中唯一的女性神,她以女性的仁爱至善而得到百姓的喜爱。根据各地文献,所记载的何仙姑的籍贯和身份都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她出生在普通的人家,她在成仙之前过着辛苦的日子,她成为仙女是因为善良从而得到了神仙的点化。贺州传说中,隋开皇九年六月二十四,何仙姑出生于贺州桫椤山荷花寨,是当地菜农何韭菜之女,取名何香姑。香姑天资聪慧善良有爱心,双亲、恋人罹难历尽人间沧桑。唐武德四年上山采药巧遇吕洞宾,被收为关门弟子,后得道成仙。仙姑幻化成老姑婆,时常在山中济世救人。世人不忘姑婆大恩,改桫椤山为姑婆山,并于唐武德六年在山顶建“仙姑庙”以供奉。传说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正月初九,八仙齐聚姑婆山拜年赐福人间,正月初九被固定为姑婆山的庙会节日,此后正月初九及仙姑的圣诞当地都会举办庙会以示奉祀。

八仙惩恶扬善、行侠仗义传说在我国流传广泛,深入百姓心中,影响深远,何仙姑更是以大慈大悲、仁爱至善的女性形象深受民众膜拜。每逢正月初九及仙姑圣诞,民众自发到仙姑庙祈福禳灾,仙姑成为护佑一方,拥有强大力量的神灵。2000年,贺州市宗教界人士为了满足和方便百姓瞻仰、供奉何仙姑的愿望,将仙姑庙从山顶搬到山麓,如今的仙姑庙香火日加鼎盛。至今1015年的姑婆山仙姑庙会,已成为蕴涵深厚的节庆民俗文化。

二、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现状

庙会节庆旅游开发是提高庙会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的档次,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为了提高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之成为国内外的旅游名胜。从2008年起,景区开始着力开发仙姑庙会节庆旅游活动。

首先,开发者初步挖掘姑婆山仙姑文化。仙姑被视为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善良美丽、勤劳勇敢、能诗善织、好施济世的典范。仙姑出生于贺州姑婆山的传说为开发者重视。他们认为仙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特色,成为姑婆山乃至贺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景区把正月初九、农历六月二十四仙姑圣诞日打造成游客祈福、狂欢的盛会。景区以庙会为契机,充分运用宗教资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拜仙姑祈福。庙会期间,祭祀仙姑的仪式、八音乐队演奏、醒狮、粤剧表演、武术、杂耍等富有民族民俗风情的特色活动轮番上演,使游客感受姑婆山生态魅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文化之旅。

再次,景区通过各种平台积极推介仙姑庙会,并推出优惠票价吸引广大的游客。庙会期间推出半价门票,2013年,庙会期间入园达4万多人次,同比增长200%。2015年,甚至推出每人20元的优惠票价。活动期间,社会各界信众、来宾朝拜圣母仙姑,点洒圣水祈福,景区出现了游客如织的场面。

庙会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体现出品牌影响力。

三、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开发看,尽管仙姑庙会有一定规模、名气,但还未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节庆旅游品牌,仙姑庙会节庆旅游开发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1、仙姑庙会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隋开皇九年六月二十四何仙姑出生于贺州桫椤山荷花寨的传说尚未得到学术界及民间的普遍认可,关于何仙姑籍贯何处尚存颇多争议。八仙故事流传靠的是戏曲、小说、讲唱等形式。贺州仙姑文化是随着旅游的开发而不断受到重视,但有关仙姑的传说、遗迹、歌谣等重要资料比较缺乏,戏曲、小说、讲唱等形式更加鲜见。

2、仙姑庙会旅游主题形象缺乏独特性

仙姑庙会的由来是祭祀女神何仙姑,提供给游客是祭祀仙姑的仪式、拜仙姑、点洒圣水祈福活动,据此,开发者把庙会主题仅仅局限于拜神祈福,这与各地庙会举办的宗旨如出一辙,缺乏独特性,无法提升知名度。而且在姑婆山的何仙姑尚未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拜仙姑仅仅是对地方某位女神的祭拜而已,游客在此获得的感召是有限的,仙姑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大,难以吸引全国的游客。

3、仙姑庙会旅游项目吸引力不足

旅游项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也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景区努力把正月初九、农历六月二十四仙姑圣诞日打造成游客祈福、狂欢的盛会。祭祀仙姑仪式、拜仙姑祈福、观看民族民俗风情表演构成庙会期间姑婆山游客除游览山水以外的主要活动。如果仙姑庙会仅仅定位于拜仙姑祈福,基于姑婆山目前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是不足的。

4、仙姑庙会旅游产品营销水平不高

首先,早期景区主要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客运车辆广告、下乡宣传车、派发和张贴喜讯等多样式的宣传方式加大旅游的宣传力度,并在庙会期间实行门票优惠。虽然目前增加了微信营销方式,但总体缺乏高端推介平台。其次,仙姑庙会还缺乏形象的旅游宣传口号及形象徽标。目前,仙姑庙会旅游宣传口号及形象徽标尚处于空白的状态,难以达到增强旅游者的认识和记忆以及传播、塑造旅游地形象的目的。

四、加强仙姑庙会旅游开发的策略

1、深入挖掘仙姑庙会文化,增强旅游的文化蕴含

旅游作为一种以文化内涵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属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满足旅游者文化审美需求。开发者应注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何仙姑是中国传统八仙之一,或普度众生或救人危难,为后人拜祭、敬仰。仙姑仁爱至善的思想是仙姑文化和仙姑信仰的核心和基础。开发者应围绕仙姑仁爱至善的思想,收集有关仙姑的传说、诗文、民歌,请专家考证以何仙姑为主题的主要遗迹,使贺州何仙姑的形象越发饱满。在此基础上,创作仙姑大型情景演出等文艺表演,使仙姑济世救人之举、仁爱至善的思想深入人们的内心,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旅游过程中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打造仙姑庙会旅游鲜明、独特的主题形象

主题是一个节庆的核心和灵魂,活动项目应围绕主题展开。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及环境,仙姑庙会开发者可以“祈福养生”为主题,举办姑婆山仙姑文化节,打造仙姑庙会旅游鲜明、独特的主题形象。仙姑庙会旅游的主题首要是祈福纳祥。在民众心中,仙姑是大慈大悲、无所不能、悲悯苍生的女性神灵,人们到仙姑庙祈福是为了能得到神灵的护佑。主题蕴涵的养生思想,既体现了道教文化中所追求的,也与贺州旅游发展趋势相一致。贺州正在打造“长寿胜地 养生之都”。无论是以姑婆山为首的自然生态旅游,还是以黄姚古镇为主的古村镇落休闲旅游,养生逐步成为贺州整体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

3、精心设计旅游项目,增强仙姑庙会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项目是满足游客需求和主题功能的承担者和体现者,项目吸引力大小直接决定旅游地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围绕“祈福养生”的主题,开发者要积极谋划差异化、精品化发展之路,精心设计创新的旅游项目,增强仙姑庙会旅游吸引力。民间传说中,何仙姑手持荷花济世慈航的形象在贺州深入民心。姑婆山可以为游客提供赏荷的景点,吸引境内外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让游客赏荷影仙踪,沐荷影养心,赏花海纳福;借仙姑以古茶汤悬壶济世的传说,进一步开发游茶园、品茶汤、观茶艺表演的茶文化健康旅游;养生离不开合理饮食的调配,要挖掘体现仙姑文化的特色菜肴,为游客提供健康、美味的饮食。

4、加强仙姑庙会旅游产品的营销

高明的营销活动是把产品的单纯买卖行为上升到文化价值理念的融合和互动,从而使产品的个性色彩更加鲜明,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优势。因此,景区开发者要抓住仙姑仁爱至善的思想,借助文化的亲和力,在企业与旅游者之间达成对产品价值理解上的默契。要加强对宣传口号、标识的提炼,以此传播、塑造旅游地形象,给旅游者以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力,增强旅游者的认识和记忆。此外,借助高端的推介平台也是打造仙姑庙会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可少的手段。近两年举办的“姑婆山仙姑文化研讨会”活动,共谋发展良策,实际上是一次智力、舆论对接的有益尝试。学者们积极探研,在深化旅游理论的同时,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也弘扬了姑婆山仙姑文化。

五、结语

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发展,贺州姑婆山生态旅游已逐步成为广西的生态旅游胜地。进一步深入开发姑婆山仙姑庙会节庆旅游,有利于促进姑婆山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推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旅游名胜的打造,为贺州打造“长寿胜地,养生之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云.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6.

[2] 段雅红,卢东宁.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3.01.

庙会文化范文第5篇

2009年浚县正月古庙会入围“河南民俗经典”,由于其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绵延整个正月,吸引着周边20多个省市及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祈福,日游客量最多可达30多万人次,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山因人而贵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兴盛依托大山和浮丘山,大山和浮丘山也承载着庙会所延伸的文化渊源,神话故事中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挑的就是这座大山与对面的浮丘山。环绕其周围的太行、沂蒙、燕山、伏牛都遮不住它们的光芒。

“大山文化汇聚了1000多年来的宗教风习、石雕造像、摩崖石刻、风物传说等遗存。它们承载的多是水患人战的凛冽、世外边缘的放旷、山野民间的率真,是中国历史文化长链上古朴芳香的一环。而且,离乱时世的文化遗存本来就不多,它就弥足珍贵。”著名女作家王钢如是说。

浮丘山只有105米高、1平方公里大,因山势若漂浮之舟被称为浮丘山,又因其在城南而被称作南山。位于浮丘山南端最高峰的碧霞宫,是全国不多见的古老且规模完整的道观。据传碧霞宫是碧霞元君的行宫,当地人称碧霞元君为“老奶奶”,碧霞宫亦称“奶奶庙”。

明嘉靖年间,浚县知县蒋虹泉历时20年,捐资建起正殿和两侧廊房及院墙和山门。碧霞元君从此名震一方,加之相传碧霞元君专司人间生育之事,“求子有应”被传得神乎其神,祭拜之人日增。

此时,浚县两山已有多个分散的庙会,庙会能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调整,但远道而来的香客要赶齐这些庙会非常不便。

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玉皇庙会在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九,正处于农闲时节,于是人们将朝山拜顶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逐渐集中在了正月。当地也积极迎合并主动疏导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览观光者向正月聚集。

这种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础,从碧霞宫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注脚: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神灵,碧霞宫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山上的碧霞宫的垂拢上,却绘有儒教的二十四孝图。在我国,忠孝节义历来被奉为至上,将孝道故事画在正面显眼的位置,说明这里已不单纯是道家的内容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御道的拦板上刻着一个佛在心中的吉祥符,再看柱头石刻中的人物有道士也有罗汉。由此可以看出,大浮丘两山的佛、儒、道三教合一。

宗教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分散庙会的聚合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2009年,依托浚县古庙会举办的首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向世人展现出千年古庙会的崭新风姿。

小小浚县城怀抱两座山,城中有山,山上有城,炊烟之中晨钟暮鼓不绝,宛如千年历史退潮之后留在沙滩上的一只双珠蚌贝。

“和”,承载着几多祈福祝愿

大浮丘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字――“和”。宗教上是和,艺术上也是合;人与人之间是和,人与神之间还是合。佛钟上刻有八卦,道家在佛寺设坛作法。千佛寺迁入碧霞宫后,和尚与道士共收香火钱。

历代诗赋文字,豪放与婉约同在,飘逸和伤感共处;文豪与白丁齐抒胸臆,边民和土著共叹古今,“和”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方圆几百公里的百姓对大石佛又敬又怜,沿山崖佛身盖了一座遮风挡雨的敞面楼,因佛足在地面下,故称“八丈大佛七丈楼”。对道教的碧霞元君,百姓唤作“老奶”,每年为她庆生……

人们到此祈求平安幸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一年中,浮丘大两山最安静的时段是腊月三十下午,因为这时家家都在包饺子。随着春节的来临,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山放鞭炮,祈福新年,就此拉开了正月古庙会的序幕。

祈神拜佛后,人们总是喜欢用红绒线把心愿“拴”在山上。庙会中流传着朝山进香功德圆满之说,即第一年是为了许愿,第二年是为了实现,第三年是为了还愿。这些习俗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太平和谐,幸福安康。

庙会通常是民间杂艺大展示的舞台,被列入国家民间艺术保护项目的社火表演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一大亮点。浚县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大家竞相献艺,场面极为壮观。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浚县舞狮队后常跟着武术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真刀、真枪、真拼实打的童子功显示出瓦岗军驻扎此地时留下的习武之风。浚县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郭村舞狮表演最有名,在高亢激越的音乐声中,舞狮者在5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上翻筋斗,其跌扑翻滚、跳跃抓耳惟妙惟肖;其双飞脚、大转身惊险刺激,“油锤灌顶”“单手开砖”“双风灌耳”是他们的绝活。

七旬老人王锡让是郭村舞狮队的总教头,“每年舞狮评比,俺村都是第一名。这几年俺村到开发区表演还拿过最佳表演奖。今年俺们争取再拿个一等奖!”王锡让说。

浚县高跷表演的特色是把天津的高跷技巧和湖南小曲调糅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冷静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正月古庙会是浚县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土生土长在浚县,但它却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祈愿,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情怀。从每年正月古庙会的盛大场面,就可以看出浚县民俗文化强劲的辐射和巨大魅力。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文化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化矿藏。”第二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儒商子贡文化高峰论坛筹备组组长马金章对古庙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从理论上厘清民间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守望民间与建设未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塑造鹤壁的地域文化形象,对于区域文化经济优势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对于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潜在价值和作用。”

庙会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节事;居民感知;泰山国际登山节;东岳庙会

1 引言

组织节事活动已成为旅游地树立形象、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措施。旅游地的节事活动类型繁多,千姿百态。本文拟选择泰安市传统的东岳庙会和国际登山节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地居民对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日常重大节事的感知及影响。东岳庙会是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泰山国际登山节以突出发展旅游为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登山协会等部门联合主办的集体育、文化、经贸活动为一体的重大节日。两者在泰安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居民的影响也有所差异,相应地,居民对两个节事的感知也应该有所不同。比较东岳庙会和泰山国际登山节。在节庆的起源、性质、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大体情况如表1:

2 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居民对节事的影响感知,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诸如美洲杯、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事件和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性文化事件的研究,而有关居民对当地富有特色的重大节事的感知研究很少。目前,国内也开始关注居民对节事影响的感知问题,如关于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居民感知研究等。国内外的研究中对居民感知的解释比较常用的是社会交换理论。艾普(Ap,1992)研究了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方面的适用性,并提出了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此外,众多学者通过构建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和居民旅游支持模型,特别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方法研究了居民旅游感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交换理论的较强解释力。

现有的研究多是分析某一节事的居民感知状况,比较充分地论证了居民感知与态度取决于在节事活动中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有利于节事的举办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不过,旅游地的节事活动通常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而现有的研究缺乏对旅游地不同类型节事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不利于深入把握各种类型节事的功能特征,并进一步提高地方节事的整体水平。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设想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居民对泰安两个主要节事的感知及其差异,探讨传统与现代两种节事的功能特色,以期对节事的现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并为提升节事质量进行必要的理论思考。

在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及态度方面的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泰安市两个主要节事的特点设计了问卷。问卷一:列出多项登山节和庙会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观点以及居民的态度,要求居民按照1—5(李克特量表)等级方法表明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即1=非常反对、2=反对、3=不同意也不反对、4=同意、5=非常同意;问卷二:居民基本背景(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居民参与度、居民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另外,还有两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居民对这两个节事的意见。两部分共计84小题。

调查时间为2007年2—5月,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466份,有效问卷371份,回收率78%,有效率62%。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工具主要采用SPSS11.5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泰安市城区(泰山区、岱岳区)居民。被调查居民范围较广,涉及公务员、科研人员、企业职员、经商人员、农业工作者、教师、学生、司机、离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医生等,女性样本偏多,占57%;20—40岁居民占72%,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年龄段居民分别占11%和17%;从学历看,高中以下学历占40%,本专科占53%,研究生以上占7%;81%的居民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居民直接或有家人参与旅游业;50%居民出生地在泰安;56%的居民居住在泰山区;在泰安居住时间上,20年以上的居民占36%,10一20年的居民占19%;3—10年的居民占32%,3年以下占13%。从参与节事程度看,参加次数在3次以上的居民中,庙会和登山节分别占34%和28%,参加次数在1—2次的居民中,庙会和登山节分别占30%和35%,没有参加过的居民中

,庙会和登山节分别占36%和37%。从总体上看,样本的分布比较全面,基本反映泰安城区居民情况。

4.2居民感知因子分析

4.2.1居民对庙会和登山节的总体感知特征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为了避免将消极感知问题与积极感知问题放在一起时可能会由于被调查者的理解歧义发生混乱,不易得到真实结果,参考有关研究,本文将居民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指标分开进行因子分析,庙会和登山节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9,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均为0.000,表示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所有指标的因子负载均大于或约等于0.5,特征值均大于1。采用最常用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Mpha)可靠性系数来对各个因子下的指标进行可靠性检验,因子可信度a值在0.67—0.89之间,这表明各个计量尺度都比较可靠。

居民感知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首先,无论是积极影响感知还是消极影响感知,同样的感知问题被提取为不同的因子。其次,庙会和登山节因子1上其内部指标的描述大部分相同,但是由于因子的含义和命名主要是依据因子内部各个指标在因子中所占的因子负载的大小,因此庙会因子1命名为社会文化与形象提升利益,而登山节因子1命名为形象提升与社会文化利益。同理,居民对庙会的积极影响感知的另外3个因子分别被命名为环境利益、经济利益、设施建设利益;而登山节的其他2个因子被命名为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最后,在消极影响感知方面,庙会被提取为文化冲突代价、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3个因子,而登山节被提取为文化 冲突代价、环境与经济代价2个因子。

4.2.2居民对庙会和登山节感知因子差异分析

因子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特征值越大,说明其解释原有变量信息的能力越强。根据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可以确定在解释居民感知的意义体系中各因子的重要性。特征值大于3的因子为主要积极因子,特征值小于3的为次要积极因子。表4表明,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分析,因子分析所体现的两个节事的意义体系有所差异。从特征值来看,庙会的主要功能是在传承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的城市形象提升与环境质量的提高,而登山节的主要功能则是在形象提升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利益的体现和经济利益的获得,两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从感知强度(均值)来看,居民认可庙会的社会文化与形象提升利益、经济利益和设施建设利益,对于登山节,主要认可形象提升与社会文化利益、经济利益。

在消极感知方面,各因子均值在2.55—2.99之间,居民基本持中立态度,表明目前节事的消极影响还不很明显。从特征值看,居民最担心的是节事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代价;从居民感知的均值来看,环境和经济代价稍强,而文化冲突代价则更弱一些。

4.3基于节事感知差异的居民群体聚类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居民感知态度进行分类。采用SPSS快速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分别输入聚成2类、3类、4类或5类进行分析,有关分析数据表明,把被调查者划分为4个子群体时,聚类更具有解释力和合理性,且各类样本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显着性水平都是0.000,表明4种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显着性要求。一般认为,李克特5点量表中,1—2.4表示反对,2.5—3.4表示中立,3.5—5表示赞同,根据均值大小对居民聚类进行命名。聚类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从聚类结果看,庙会和登山节都存在热情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而两者居民聚类的明显不同在于,对庙会影响的感知,居民存在特殊关注文化的群体,这类居民在社会文化与形象利益感知均值为3.72,为支持态度,而在其他两个因子的感知均值都小于3,表现为中立态度,对负面影响感知较弱,他们认为庙会的举办应该凸显当地传统的文化特色。访谈发现,部分居民认为,庙会是在传统几千年泰山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传统节事,节事的举办应该主要是对传统泰山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不应该过分注重节事的其他利益的获得。而对于登山节,存在反对者,这类居民在各项因子的感知均值都小于3,在2.05—2.49之间,对登山节的正面影响持否定态度。

4.4居民满意度与聚类的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个体特征居民的满意度和聚类差异,基于不同个体特征的居民对其满意度和聚类进行方差分析或x2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居民满意度和聚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从业情况和参与度,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出生地、居住时间等只在个别感知因素中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同时限于篇幅,故本文只针对居民的从业情况和参与度对居民感知和聚类差异进行探讨。

4.4.1居民满意度差异分析

总体上看,居民对庙会和登山节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均值仅分别为3.48和3.62,介于中立与支持之间,这表明节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均值的标准差也较大,分别为1.061和1.059,说明不同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居民与旅游业密切关系程度和满意度的关系

由表7可知,不同职业和参与次数居民登山节的满意度不存在显着的差别,而对于庙会的满意度,家人参与旅游业的居民满意度与其他两类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家人参与旅游业居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直接参与旅游业和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可能的原因是,泰安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与其他行业比较,家人参与旅游业者从旅游业和节事中获得的收益超过成本,因此满意度较高;而职业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从节事中获得的收益很少,却承担了一些由于举办节事带来的成本,如文化冲突、环境和经济代价等,因此满意度相对较低。值得关注的是,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对庙会的满意度反而最低,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由于庙会的举办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政府出面举办,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部分居民表示庙会成为劣质商品的推销地、低档的摆地摊场所,导致现在的庙会场景相对冷清,参加者多数为离退休人员,与过去传统庙会留在居民心目中的印象相去甚远。

(2)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关系

由表7的均值直观分析发现,对庙会来说,没有参加过庙会和参与次数在3次以上的居民满意度最低,分别为3.33和3.34,而满意度最高的是参加1次的居民;从参与次数看,出现参与次数越多,满意度越低的情况(F=2.662,sig=0.032),这也说明目前庙会的产品和举办形式存在诸多问题,庙会也确实有越办越差的趋势。对登山节来说,参加1次的满意度最低,为3.51,排在第二的是没有参加过的居民,均值为3.58,从具体数字上看,对于参加过登山节的居民来说,出现参加次数越多,满意度越高的趋势。这表明,与庙会相比,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努力,登山节的举办质量是相对稳定的。

4.4.2居民聚类差异分析(x2检验)

卡方检验(x2检验)表明,在庙会聚类的文化关注者方面,与旅游业关系的不同以及参与次数的不同对聚类的影响都较大。50位文化关注者中,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有29位属于这一类文化关注者,从参与次数来看,没有参加过庙会的居民和参加次数在3次以上的居民也在该聚类上人数较多,分别为20人和14人,这说明对庙会了解较多的居民,无论参与次数的多少,都认为庙会应该注意传承所蕴含的文化。

在登山节聚类上,32位反对者中,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和职业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最多,各占13位,可能的原因是,直接参与者中,有一部分是直接策划和管理登山节的人员(如旅游局、政府人员或各个企业的代表),他们认为目前登山节举办成为政府官员的舞台,劳民伤财,节事活动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因此对节事的举办持消极态度。而职业与旅游业无关的人可能是没有从节事的举办中获得收益。从参与次数来看,反对者最多的是没有参加过登山节的人员,占11人,原因可能是对登山节不了解以及不能从中获益。

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登山节的影响大于庙会,居民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也是登山节强于庙会。这从互联网上宣传的力度就可以体现出来,在泰安的相关网站上关于登山节的 信息比较详尽,而基本查不到庙会的信息。导致很多市民近几年来对庙会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有把庙会遗忘的趋势。现在许多居民不知道庙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问题。例如2007 年庙会,除了在泰山广场举行了开幕式外,举办者把庙会主要活动地点选择在岱庙里面,居民要参加庙会,必须先买一张20元的岱庙门票。庙会本来就是一项平民性的活动,现在如此高的门槛,显然会成为市民参与的障碍。

5 结语

因子分析表明,居民对于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影响的认知还是有所差异。庙会的主要正面感知是社会文化和形象利益,而国际登山节则是形象和社会文化利益,分别有所侧重,说明两个节事活动的功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同时也可看出,两者的功能特色还不够突出,大部分感知因子信息及感知强度类似,意味着不同的节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独特作用。有研究认为,发挥节事长期效应的基本策略包括节事规模的等级化、节事类型的多样化、节事时间的持续化等3个方面。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发挥节事的作用,旅游地的节事应该系列化、差异化,不同类型的节事要有各自的主题,体现地方文化内涵的不同侧面,突出自身特色。不同类型的节事活动应该在吸收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有的功能和社会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对于节事的效果至关重要。自举办以来,泰山国际登山节一直受到泰安市政府的重视和重点支持,其效果也已受到居民比较广泛的认可。而东岳庙会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较少,虽有上千年的传统,但节事效果比登山节还是有一定差距,居民的评价也不如人意。不过,节事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也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泰山国际登山节出现一部分反对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应当探索适当的政府参与形式,逐渐转变政府在节事活动中的职能。现阶段在保持政府资金充分投入和有效管理的同时,重点要在节事整体宣传、秩序与环境维护、提升内容档次等方面发挥政府作用。

庙会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活动 城市多元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差异性,往往突出地表现在民俗文化的不同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其魅力价值或者说生命力所在,即在于它的优秀的民族个性。民俗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质,这是由于他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传承的自发性和发展的进步性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对待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提升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护和促进民俗文化,不是夜郎自大,而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的文化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往直前,说明它是合乎“天理”和顺应“人道”的。流传自今的民俗文化,大都具有健康向上、求善趋美的共同特点。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一座具有建城2222周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州的民俗与内地无异,最古老、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当数“祭祀”。(祭祀使人们的精神寄托于信仰,祭祀的是祖先、天地与崇拜的对象。)祭祀对于华夏文明度和广州的民俗与文化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本文仅以广州的南海神庙“波罗诞”为例。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黄埔,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49年),距今已有141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最大、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庙,它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场所,也是民间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每年的农历2月11日至13日,南海神庙都会举办“波罗诞” 庙会,广州本地市民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来到南海神庙,祈福、观光、购物。这一民俗历史悠久,自有南海神庙以来就已有之,千年历史延续至今。为把这一民俗发扬光大,把“波罗诞”千年庙会这一广州最大的民间庙会办好,广州市人民政府从二00五年开始,在每年的农历2月11日至13日即南海神庙“波罗诞”期间,以“波罗诞”庙会为载体举行一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时间可顺期延长。活动内容包括民俗文化大巡游、南海神庙祭海仪式等。这一有力举措自从二00五年举办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以来至二00八年已举办了四届,活动的延续性令这一民间盛事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赶庙人,政府行为的组织和运作,既保护和促进“波罗诞”庙会这一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了庙会的活动,又为广州城市的多元文化增添了光彩。

二.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天然的约束性,人们也会自觉不自觉的遵守这种不成文的民俗规则。民俗包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范围甚为广泛,它的伦理教化功能、情感培育功能和审美创造功能都是值得重视的。

民俗活动既是民间百姓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又是对远古遗留下来信仰、风俗和传统的传承。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自从二00五年举办首届以来,十分注意在“波罗诞”这一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方面进行组织和引导,尤其在保护、传承我省的民间民俗传统和民间艺术方面既有保护又有创新。如: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史无前例地将广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民俗集中起来,用巡游的形式进行展示,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番禺沙湾飘色、沙坑舞狮、舞龙、沙涌鳌鱼、黄阁麒麟、增城舞马、舞春牛、舞貔貅、从化鳌头醒狮、白云同和腰鼓队、荔湾区的鸡公榄和龙舟说唱等近300人的精彩民俗巡游,这在广州民间文化近代史上还是首次,大大地丰富了“波罗诞”庙会活动的内涵,令这个传统民间节日在城市的多元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继续将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打造成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市政府专门发文,决定将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从2006年起永久落户黄埔,这一文化盛事与当时发现不久的南海神庙古码头,都将显著提升南海神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彰显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突出地位,对继承弘扬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第二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不仅继续举办了民俗文化大巡游。除了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番禺区的沙湾飘色、番禺区的沙涌鳌鱼和黄阁麒麟、独具西关风情的鸡公榄和龙舟说唱等再次惊艳现场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民间艺术,打头阵的是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从化市棠下醒狮队,巡游队伍中还有扇舞方阵、腰鼓方阵、木偶方队、礼仪乐团方阵等。此外,还在庙会期间还一连五天组织了一天两场、共9台民俗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展演,参演节目近百个,观众达数万人。精彩的民俗文艺表演有利的烘托了这一民间节庆的氛围,与热闹的庙会相得益彰。

第三届广州民俗文化节的一大亮点是在开幕式上恢复了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它以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代表为祭祀主体,以莲花灯、波罗鸡等民俗方阵表演为依托,以人龙参拜、交替唱颂为亮点,融合了广东特色吹打乐的精华,再现民间朝拜南海神盛况,传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谐和之境、切合和谐社会之意。

除了在上两届的基础上继续将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传承和发扬光大外,特别在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大胆创新。本届庙会五天庙会的主题分别为:“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尤其在民间民俗艺术表演上,继续弘扬广东的民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广州地区优秀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还吸收了具有珠三角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项目加盟,同时还加入了国际文化元素,大胆进行国内、外民间民俗艺术资源整合的尝试, 专门邀请长隆集团艺术团表演了丝绸之路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民间艺术。整个庙会期间,30支国内外文艺表演同台竞技,千年庙会变身民俗盛典,广州番禺沙坑龙狮团表演的《龙凤呈祥》让我们看到了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祝福和欢乐场景。佛山的民间艺术奇葩——《南海十番》、《舞花龙》、《划彩船》,把本届庙会装点得更加争奇斗艳。来自中山的《醉龙》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万千观众,令大家与龙同痴,与龙同醉。 除了佛山、中山两地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外,我们还看到了来自粤北山区连南的瑶族原生态舞蹈《长鼓舞》和《八排刀韵》。以及由广东京剧促进会文苑剧社表演的《梨园春秋》,领略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服装、脸谱、造型,以及唱、念、做、打的功夫,除了热热闹闹的《梨园春秋》,我们还在庙会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中看到了脍炙人口的粤剧传统例戏之一的《六国大封相》的身影,强大的阵容、雄厚的实力、盛大的场景再次将本届庙会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推向,让围观者赞叹不已。昔日烟雾缭绕的庙会活动,今天成了国际、国内和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展示的大舞台。仅开幕式当天就吸引了七万多市民冒雨赶庙会,盛况为历年之最。

第四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注重保护、传承我省的民间民俗传统和艺术,庙会期间分别组织的“万众同欢”、“洪圣祈福”、“喜庆满堂”、“诗书雅会”、“四乡会景”、“百花闹春”、“花朝盛会”等7个主题日,内容包括大型综艺演出、民俗文化艺术精品展演、五子朝王四乡会景、古代女仕化妆创意秀、民间女艺人及妇女手工艺术展、集体婚礼、动漫展览、旅游商贸推介及文化旅游研讨会等活动让这一广州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人气鼎盛,气象万千。尤其在开幕式民间民俗艺术表演上,继续弘扬广东的民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广州地区优秀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还吸收了有鲜明广东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项目加盟,民俗特色更加明显,令波罗诞的开幕式异彩纷呈。

由此可见,政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组织对民俗的社会规范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力、有效地促进和传承了民俗活动的进步和发展。

三.优秀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展开,必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民俗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共同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自发地参与,自然会被一种社会和谐、祥和的氛围所感染,良好的民俗无不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民众的审美情操。

广州民俗艺术节以黄埔波罗诞庙会为平台,令庙会活动有序地进行,成为广州市民俗活动的一个品牌,“波罗诞”庙会期间彰显的是一种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祝福和欢乐场景,宣传的是一种无烟的环保意识,既为民众提供了参加活动的各种便利,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让“波罗诞”这一民俗活动得以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将会在各级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它不仅会大大地丰富城市的多元文化,也必定会为城市的多元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为城市的多元文化留下不可磨灭的注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章耀明.南海神庙:千年古庙的历史诉说 ——岭南文化之都——世纪广州.西苑出版社,2007年12月;

[2]宋丽佳.赶千年庙会 看四乡民俗.神州民俗,2005年第52期;

[3]宋丽佳.梅开二度的民俗文化盛会.神州民俗》2006年第1期;

庙会文化范文第8篇

成都元宵节哪里好玩

成都大庙会

活动简介:

“20xx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暨“戊戌鼠年游喜神方”将在成都武侯祠举行。20xx年起落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成都大庙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十余年里,过春节必逛“成都大庙会”已成为成都老百姓的新年俗,举办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更成为历年成都春节假期的人气热点。

庙会时间:20xx年2月13日—3月4日

庙会地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庙会门票:原价60元、优惠价30元

活动亮点:

1、“20xx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在继续推出游喜神方、主题灯会、百戏演出、非遗集市、特色小吃、游园体验等传统项目。

2、本届庙会一口气推出了5个主题展览,让庙会愈发彰显博物馆特色,让百姓贴近文化,让文化贴近生活。

活动列表:

活动一:低徊入衣裾—狗与汉代生活特展

时间:2月5日—5月4日(8:00~18:00)

地点:武侯祠博物馆绿雨轩展厅

活动简介:瑞犬迎春至,本届大庙会特别推出“低徊入衣裾—狗与汉代生活特展”,集中展出汉晋时期的陶狗、陶楼、陶房、陶仓等精品文物1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0余件,结合图文并茂的展陈解说,力求为观众展现汉晋时期喜狗、御狗的社会风尚,展现狗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和古人日常生活之趣味。

活动二:新春绵竹年画展

时间:2月13日-3月4日(09:00-22:00)

地点:“20xx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三国集市区域

活动简介:今年,武侯祠成都大庙会首次推出专属吉祥物,萌萌哒“小喜神”、“武财神”,不仅有形象主题灯组,还印制了专属形象福贴、福挂,迎财信封等。在大庙会期间,20名小喜神将为大家赠送!年画寓佳节“20xx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的三国集市,将为百姓呈上一道充满年味的非遗大餐。引入《新春绵竹年画展》,将展示四十多幅清代版年画的古老魅力。

活动三:明园雅集——戊戌新春当代中国画邀请展

时间:2月15日-3月4日(10:00-17:00)

地点:武侯祠明园展厅(群贤堂)

活动简介:书画庆新年汇集中国国家画院的众多代表艺术家,推出《明园雅集——戊戌新春当代中国画邀请展》。

活动四:灯火游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