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胜风景

名胜风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胜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胜风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资源评价

1.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

2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

2.1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2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名胜风景范文第2篇

上联: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下联: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陶镛:西湖平湖秋月联

上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下联: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骆成镶:西湖平湖秋月联

上联:占得灵峰十笏地

下联:分来孤屿万梅花

——周庆云:西湖灵峰来鹤亭联

上联:湖山此地曾埋玉

下联:花月其人可铸金

——程曾洛:西湖慕才亭联

上联:一檐虚待山光补

下联:片席平分潭影清

——罗榘:西湖小瀛洲开网亭联

上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佚名:西湖花神庙联

上联:依然水枕风船,重向烟波寻旧梦

下联:何必淡妆浓抹,一空色相见天真

——佚名:西湖总宜船联

上联:欲把西湖比西子

下联:从来佳茗似佳人

——佚名:西湖藕香居茶馆联

上联:园中草木春无数

下联:湖上山林画不如

——佚名:西湖俞楼联

上联:诗写梅花月

下联:茶烹谷雨春

——佚名:西湖龙井联

上联: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下联: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佚名:西湖龙井寺联

上联:万里坏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

名胜风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 J2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风景名胜区进行旅游配套设施规划,要根据风景名胜特点、地质特点、风景特点、历史背景等因素进行考量。在设计方案上要严谨、细致,要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综合考虑、全盘分析。应重点分析

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意义。

1、旅游服务设施的分类

从目前旅游服务的发展来看,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是指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站、度假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是和旅游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其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娱乐、信息咨询等几个方面。

2、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包括的内容。旅游配套设施是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旅游配套设置包括交通设施、住宿设施、娱乐环境设施、餐饮环境设施。交通运输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基础。景区交通道路,一般由政府进行建造。景区内部的交通,多数由景区的经营者进行完成。交通发达的旅游景区可以充分吸引游客,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标志。住宿设施是旅游业的必要基础。良好的住宿环境,可以解除旅游的后顾之忧。宾馆建设可以分为不同等级进行规划,在旅游季节性的指引下,调整经营方式和价格。娱乐环境设施是旅游业重要的资本。游客进行旅游活动,就是为了放松身体,放松心情。打造优质的娱乐环境设施,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优越的娱乐空间。在娱乐设施中,建立多种休闲设施,提倡健康的娱乐消费,对娱乐活动给予安全保障是非常重要旅游业务。同样,餐饮作为旅游业的重磅炸弹对旅游业经济效益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餐饮代表着一个风景地区的风俗,这种风俗独具特色,对餐饮设施进行整体规划是保证旅游业长久发展的重点。

3、旅游服务设施对于风景区的意义

目前来看,旅游服务设施对风景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提供完善的游览品质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要想获得良好的游览体验,旅游区就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作为支撑,只有不断的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才能保证游览品质得到持续提升。

(2)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提升景区知名度

从目前旅游景点的竞争来看,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旅游服务设施是否完善也是决定旅游景区能否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直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3)保护景区资源和长远发展

虽然旅游资源多数都属于自然资源,但是如果不进行合理的保护,景区资源将会发生萎缩甚至减少,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为此,只有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才能达到保护景区资源和长远发展的目的。

4、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可以保证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风景名胜区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蕴含了丰富的韵味。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不仅风景宜人,而且具有历史渊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古迹经常会有被损害的痕迹,古代建筑经历了风霜侵蚀,必然不能时刻保持光鲜亮丽。我们在进行古迹维护的同时,要积极注意周围环境的维护。建立周围环境的保护机制,根据风景名胜的地址,划定区域进行一定限制。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中,环境建设是规划的核心。我国名胜古迹的数量众多,建立相关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风景名胜地区进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就是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上分别进行保护。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实现风景名胜区的长期发展战略。

5、区分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区规划是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重要任务。风景名胜区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区,属于风景资源的范畴。风景名胜区是珍贵的风景资源,是资源集中的地区。在风景名胜区旅游者可以进行游览和欣赏,或者进行科学文化创作。风景名胜区包含了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古老资源的遗留,具有历史参考价值。而旅游区是指旅游景点设施和建设。旅游区是经过大量的人工开发,是进行游乐活动的场地。在配套设施建立过程中,正确区分二者的关系,对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正确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三、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原则、规范和特征。

1、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原则

(1)依据国家政策法规,保护资源的原则

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应对所有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保证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证旅游景区能够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2)服务便捷的原则

在旅游景区的旅游线路设定中,应将旅游服务和线路制定结合在一起,应积极优化旅游线路,制定具体的服务措施,保证服务的便捷性。

(3)依据当地特色,突出特色

在目前的旅游区建设中,应根据当地特色,制定特殊旅游线路,保证对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旅游景区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层级性配套原则

在目前旅游区的建设中,应采取层级性配套的原则,应建立分层服务体系,保证服务的完善性和高效性。

(5)均衡性

从目前旅游区的发展来看,只有保证发展的均衡性才能提高整个景区的发展质量,使景区旅游取得积极成果。

2、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原则。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一定要遵循国家的建设原则。要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确立建设方案,对名胜区历史资料进行研读,分析其中的旅游优势。在调研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风景名胜自身的特点。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建立一种循序渐进的开发策略。有些风景名胜与配套设施之间会发生某种矛盾,在处理矛盾时候,要坚持以风景名胜不变的原则。例如风景名胜的地区较大,地形较复杂,我们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能破坏植被种类,不能改变道路趋向,要不建立旅游服务设施放在利益范围之外考虑。事实上,还原风景名胜区才是建设风景名胜区的宗旨。

3、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规范。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国家标准。我国建设部针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这个规划是具有强制性特点的。规范就是为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供政策依据。规范是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资料进行评估,以土地资源、游览工程、景观建设、结构调整、目标设定为规划成果。同时,出台了《旅游规划通则》,通则是建立旅游区重要的规范。旅游规划通则从技术层面剖析了旅游设施建设的过程,从方法论上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是一部完整的旅游配套设施规范。

4、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的特征。风景名胜资源是历史给予我们财富,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遗产。风景名胜集合了环境与人文的概念,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沟通与精神共鸣。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服务,要集合政策与旅游方式的变化。随着旅游者层次的多样化,风景名胜的规划和建设风格要跟随进行变化。

结论

对于风景名胜景区的建设和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尊重风景名胜区的原貌,一方面要进行创新性设计,把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中外著名的经典景区。旅游配套设置对风景名胜区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能单纯为了实现市场经济效益打破生态平衡。旅游配套设施规划的重点就是形成景区与服务的对立统一。

名胜风景范文第4篇

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 。

2、黄山玉屏楼。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

3、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千古诗才莲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4、合肥包公祠。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立姓名尊 。

5、成都杜甫草堂。

名胜风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scenic resource is the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to ensure that people enjoy high quality way of life and the life content, containing the ready to swim and swim in summer. From our country current situation look,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ubject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scenic area,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cenic spot management system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scenic area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bottleneck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objectively scenic spot in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cenic spo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scenic spot; Management system;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科学的规划、有效的保护、合理的利用和有序的管理,其中理顺管理体制是关键。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核心包括2 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置怎样的管理机构; 二是建立怎样的经营机制。依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及其它有关法规规定,全国各风景名胜区按照自身特点设置了不同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上出现了有设政府型、设管理局型及以管委会为主、政府为辅混合型等的管理体制。就经营机制而言,全国各风景名胜区都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了探索,归纳起来有政府专营的管理经营模式、租赁、承包或卖断的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3种。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行使某种职能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达到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系统包括体制管理不到位,都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及影响到旅游竞争力。下面作者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权责不清,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目前,建设、林业、水利、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国土

资源、地方政府等11个部门,横向上对景区资源、文物资源行使某种行政管理

权,纵向上又由国家级、省级、县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上下左右矛盾重

重。

此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差异较大,主要有三种性质的管理模式,各模

式内部的管理也较混乱。一是政府派出机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导致景区内机

构多、人员多、负担重等问题。二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景区管理模式。这是目前使用最多、也是问题最多的一种管理体制。三是其他管理模式。主要是景区经营权转让后,由开发商负责管理的模式(所有权仍归管委会或当地政府)。这种日趋显著的私有化现象的危害性不断加剧,造成了诸多矛盾,影响景区所在地的和谐与稳定。国外国家一些公园曾走了先私有化,以后国家又重新收购而国有化的弯路,值得借鉴。

2.风景区内部利益划分不明确

由于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构成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其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从旅游开发中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或要求平衡利益,景区内部出现了利益划分不明确的矛盾。内部利益矛盾加大了管理难度,也不利于景区的发展。利益的争夺及其获取方式,是现有风景区内部诸多矛盾的根源。

3.景区开发建设投资多元化问题

过去30多年,各景区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投资和自身积累来进行景区的开发、建设。现在,国家投资基本上没有了,靠自身积累来进行景区的开发与建设速度很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投资多元化已势在必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我国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景区法制环境不健全,一方面外资、民营资本等投资主体的投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投资环境很差; 另一方面景区管理者不恰当引资,造成国家资源利益流失,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来加以规范。

4.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景区管理法律法规条款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性和统一性。执法队伍力量不够,执法水平低,不能对景区内违规事件实行强有力的执法,不能对影响和破坏景区形象的建设项目依法整改或拆除,也不能依法根治环境污染。

5.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法律环境不健全,市场资金不敢大胆介入,国家拨款逐渐减少,导致景区建设资金不足。许多景区都处在边远地区,难以吸引人才,造成景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而人才又是决定景区高效管理和长效建设的关键环节。景区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要求大量高技术专业人才相匹配。

二、改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通过引入国内外先进旅游企业的现代和流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导旅游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重新整合,使分散弱小的市场经营资源能形成规模优势。

二是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2.加强地方性风景名胜区保护立法

中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各地区的风景名胜资源类型、数量各具特色,全国性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包括各地的具体情况,地方性立法大有可为,而且由于地方性立法的直接针对性更容易产生实际效果。但地方性立法必须遵循风景名胜资源的空间分配规律,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各具地方特色的保护规范。

此外,应加强风景名胜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风景名胜立法的经验,引进风景名胜保护方面先进的手段、技术,使我国风景名胜区立法的内容与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的内容相一致。

3.增加资金投入,拓宽引资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将经费和财政拨款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财务审计。同时还必须寻求新的经费来源:一是政府成立保护风景名胜遗产基金会,开展对外工作,积极吸收国际友好组织和人士的捐款;运用税收杠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并在应缴税额中予以扣除。二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市场开发、促销及调研;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三是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相关的风景区管理部门,用以增加对风景名胜区的投资力度。

4.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力度

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或委托专门旅游教育机构,对旅游工作者进行必需的培训,特别是对旅游产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干部、经营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轮训,从而提高风景名胜区的业务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旅游的软环境,提升当地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

5.公众监督

世界上各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各有特色:美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与经营分离,实施特许经营;德国,依靠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避免腐败、推诿、效率低,如自然保护协会,通过签订合同,委托协会代管,收到良好的效果;加拿大,具有重视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估的两大优点,从前期的规划到以后具体的管理工作都充分重视公众的意见。

在我国,建议参与主体上,公众监督、专业监督、第三方监督等监督主体多元化。参与内容上,从设立、规划编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监督管理上都要

有公众参与,参与方法上,采用丰富多样、各种方式,如专家咨询,多方会谈,听证会、座谈会、意见箱、问卷调查等,将公众监督贯穿始终。

三、结语

名胜风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重庆;风景名胜区;破坏;保护对策。

前 言:

重庆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辖区面积8.2万平方公里,海拔高程从151.05米到1973米。长江横贯市城,嘉陵江、渠江、涪江、基江、琼江纵横其间,全市由西北向东南分为低海拔为主的波状起伏区和高海拔为主的大起伏区三个层次。

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由巴人建立了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王国。1937年爆发后又成为"陪都",其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的山城风貌,构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重庆市域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个,此外还有众多的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单位以及县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单位[1]。

一、重庆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优势

重庆以山水相依的局势造就了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加之三千年来人类活动留下的优秀遗产,形成了诸多风景名胜区,其特点和优势可概括为类型全,级别高,质量好,数量多。各具特色、自成体系。初步形成一个含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亚热带山城风景名胜区系列。其中不乏具有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如古钓鱼城遗址、大足石刻。重庆风景名胜区正以其质好量多,品种齐全的优势,与长江三峡风光一道,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观光,度假修养,探险猎奇,实习、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重庆风景名胜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的破坏

自然灾害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对建筑物来说,日晒、雨淋、风吹、雷击等都会产生灾害性后果。对数木、植物来说,雨水过多会造成水土流失,毁坏群落结构;而雷击、雪压、病虫害、干旱等将造成林木和植物死亡;地震则危害更大,它可以将上万年的自然异景和人文奇观毁于一旦[2]。

2、人为因素的破坏

2.1、部分景区的接待量超过最佳接待量。

景区的最佳接待量是和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相匹配的。几乎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相当多的景区出现超过最佳接待量的100%甚至300%的局面[3]。

扩大了客流量,势必扩大旅游点和旅游范围;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增加;人流、车流增加导致城市膨胀;占用土地、耕地减少;与旅游相关建设所需生产资料增加;整个城市生态起了变化,环境质量必然受到冲击[4]。

2.2、拍摄电影电视剧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

影视大腕在拍摄中对外景地自然环境的破坏频频见报。一些剧组非法搭建用于拍摄的人工景观,破坏了自然景观协调性,拍摄现场到处扔的是饭盒、塑料袋、酒瓶、雨衣等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肆意践踏。许多原始生态是数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破坏了便无法复原和再生。这些原始生态景观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破坏,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允许破坏。无论拍什么电影,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希望今后看到、听到更多的是影视和风景相互添彩,而不是更多的负面消息[3]。

2.3、乱搭乱建,破坏景观

一些地方只注重眼前利益,把风景名胜区当作发展旅游经济的"摇钱树",大兴土木,乱搭乱建,使景区成为大型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受到严重损害。

2.4、弄巧成拙,大煞风景

有的地方凭借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景区克隆仿古建筑或新开景点,修建亭台楼榭,建筑形式及其位置、体量处理不当,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2.5、摆摊设点,秩序混乱

为了搞活经营,许多景区专门设置商业街市,摆设摊点,个体商贩流动叫卖,熙熙攘攘,秩序混乱。尤其是烹调烧烤,油烟缭绕,垃圾随地丢弃,污水乱泼,不仅影响景观,也污染环境。

2.6、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行为不文明,导致景区环境质量下降。

游客对于景区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游客进入景区后,对景区内土地的践踏,对树木及建设的触摸等,这些是对景区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影响;其次,大量的游客到达景区后,食、住、行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以及当地居民为了接待游客而过度地消耗当地自然资源,这些是间接的破坏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噪音等其他因素,也会对景区的动植物正常生长有所影响。

三、重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策

面对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劳动制度的改革,双休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想走进大自然,涌进风景名胜区,从而使风景容量不断增荷,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也日益显得重要。

1、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要根据风景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进行分级保护

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即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景区。"对于国家级风景区要重点保护,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和进行破坏性建设,这样可在全国建立分级管理的风景名胜区体系,设立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同时依靠法规、法令进行保护[2]。

2、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最佳容量,并严格控制旅游规模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者对游览景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动植物的破坏,故旅游环境容量即对动植物不产生永久性危害前提下的游客数量。而对一个拥有各项旅游设施的旅游区来讲,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游览点的容量,还要考虑整个旅游区的环境承受力。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可变因素,不同的技术、管理条件下,容量不同,有力的管理可扩大其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的可变形,就要求当地主管部门定期监测评估,在旅游旺季严格控制游客数量[7]。

3、建立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首先,健全环境法规。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各级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的依据同时也是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法律依据。通过法律禁止那些对环境有破坏的行为发生。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规。

4、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相关培训;各大专院校重点加强对环保人才的培养;社区要开展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建议在中小学课本中加入相关环保护知识,对问题突出的旅游景区要进行详细讲解。

5、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逐步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增强旅游景区的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从中央到地方,加强行政监督。

参考文献

[1]郭大忠:重庆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1994-2007。

[2]付美云:试论我国风景资源的保护,湖南林专学报,19974:79-81。

[3]李君娜:旅游景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2006年9月。

[4]刘三长:浅谈自然风景区的环境保护,沿海环境,1999年第四期。

[5]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经济、环境与旅游业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6]匡吉:保护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永恒主题,热点聚焦。

名胜风景范文第7篇

四十里杜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景色幽美。发源于九华山余脉的洙溪河和发源于黄山的浦溪河,如两条白色飘带缭绕回旋在四十里杜村广袤的沃土上,滋润哺育着两岸生生不息的生灵。绵延四十里的河床或宽或窄,水流或急或缓,河道弯曲处碧水萦回,凝为深潭;河谷狭窄地水流湍急,溅若雪花。滔滔白沙堆涌处,飞鸿走禽啄泥爪,嶙峋怪石水流中,游鱼戏虾逐清波。河谷两岸或夹山对峙,或平畴沃土,峡谷幽深处,柳岸花明开。四十里杜村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峦连绵起伏,山势巍峨险峻。淙淙溪水飞山涧,绵绵白云缭翠峰。山中四时之景变幻无穷,春日山花浪漫,夏天绿树浓荫,秋日云雾缭绕,冬天白雪皑皑。庵堂寺庙匿无影,九龙晚钟音不绝,文人雅士觅芳踪,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十里杜村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点缀其中的胜景举不胜数,而其中最为煌煌者,当数“杜村十景”。

丹台晴烟:俗称“炼丹台”,位于浮丘坦村后山,相传此处为浮丘公设坛炼丹处。山高数十丈,形如锥,树若盖,山顶平坦处现留存坛台痕迹。举人杜翰英有诗“漠漠浮烟散绿无,浮丘此处起丹炉。青笼竹外浓于染,翠晕林梢淡欲无。七返尚疑添火侯,九仙何处问云衢。驻颜空羡流霞饮,不及花前酒一壶。”

碧潭夜月:俗称“钓月矶”,位于卓村村外五里处望月岭下。山下水流回旋处有一深潭,三五月明之夜,当空皓月,碧水倒影,月色如轻沙笼水,水气似云雾蒸腾。峡谷幽深,柔风习习,沐月色弄青影,心旷神怡。举人杜翰英有诗“待月东皋月正圆,深深潭影碧如天。澄空夜气遥凝雪,潋滟波心欲化烟。凿石村边明镜合,积贤桥畔浦珠旋。化城色相都无著,一派清虚印万川。”

仙桥春波:俗称“仙人桥”,位于安仁坊,相传此桥为仙人鞭石所造。其时鸡鸣天晓,仙人飘忽而去,未及峻工,两桥孔一石洞成,另一石洞只有半圆。桥下水流奔涌,深不可测。杜树荣有诗云“百尺长虹半驾,中宵鸡唱误程期,仙如鞭石谁能阻,桥若成功反不奇。委巷从来传旧说,名山几度索旧诗,宛溪符节何年合,珍重瑶章自牧贻。

金沙夕照:俗称“金沙墩”,位于岭上万丈洪,相传杜必庵隐居终南山,其子杜邦典寻找未果,所带川资用尽。一日忽遇一老人,送其金条一根,并嘱其回家。杜邦典刚到村口,袋中金条化为沙砾,遂将沙砾倒在村口成沙墩。举人杜翰英有诗云“黄金已尽客初回,沙砾如金见此堆,避世仙翁天上去,求亲孝子日边来,一囊宝气浮云起,万点寒光夕照开,试向墩前歌陟岵,莪蒿满眼共低徊。”

朱砂醴泉:俗称“金沙井”,位于西山下,井中沙石呈朱红色,其水清冽甘醇有余香,饮之能避瘟疫。杜光裕有诗云“清泉涌出带兰熏,波漾丹沙织彩纹。滴处明珠遗赤水,望中蜀锦绚红云。漫劳采药方增寿,不待飞花自有文。始信杜诗能已疟,琼瓯闲品齿牙芬。”

琼仙古井:俗称“琼仙井”位于石村河,其上有一烟子亭。唐时杜荀鹤和宋代黄庭坚均有文章记之。后井荒废塌汜,时常发出怪光。明正德元年,枯井忽然开裂,有泉水奔涌而出,散发奇异香味。这一年大旱,当地百姓挖掘修缮,从井中掏出一块方石,上刻有荀鹤公当年记叙此井的文章。杜鹤皋有诗云:“幽光阐发讵终烟,碑迹分明记后先。韬晦久同藏椟玉,晶莹不改在山泉。汉朝名氏三千载,唐代人文二百年。始信井神如美女,琼浆徐咽上池仙。”

密崖天关:俗名“密崖关”,位在浮丘坦东边的铁甲岭下(现密岩关大桥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两山对峙,河谷幽深;山石嶙峋,地势险峻;关隘阻塞,道路崎岖。原古道石径道边有一石,状若蛤蛎,口中衔一鱼而露其尾,现已不见其踪影。杜珩有诗云;“雄关拱卫白云村,形势天然野卉繁。榷水不征鱼蛤利,踞崖但守蜜蜂吞,风雷响应呼山口,日月光辉壮石门。莫遣落花随水去,恐招鱼夫入桃源。”

鸡峰仙洞:俗名“鸡山洞”。古竹桥后山东石峰,高耸挺拔,状若雄冠。其下有一石灰岩溶洞,为仙人洞。举人杜翰英有诗云“鸡峰山石气何雄,多少仙人至洞中,利口不啼残月白,高冠偏借晓曦红,瑶台含雾奇峰隔,石室藏云曲径通。欲访九真鸾鹤远,碧萝烟雨望玲珑。”

名胜风景范文第8篇

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主体是具有自然科学或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与自然有精神理念联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

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即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

范围较大,资源丰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气圈、地下――岩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风景区的价值,主要指有关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三者,前两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备。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指从地质、地理、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的角度,或从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及濒危物种栖息地等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价值如是国家级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如果是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同理,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亦作类似的评价。我国传统的名山大川,其美学价值较重视,如形式美――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还有色彩美、动态美、音响美等等。历史文化价值,则包括从历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等角度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级别。传统的名山风景建筑、构筑物,均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理念而融于自然。如帝王之封禅、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乐山”、“乐水”,佛教之深山净土和不杀生等教义以及普遍崇信的风水观念和神秘观念等,形成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生态环境观,在此理念指导下,又形成以自然为主,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名山文化。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常珍贵的有着自然文化双重价值的遗产。

文化是主观创造的,必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尤其是环境文化、山水文化,应该继承和发展,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这正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所要求的,而不是去抄袭外地、外国的文化景观,改造、取代风景区的地方、民族文化原作。对自然文化遗产来说,照抄外来文化景观不仅没有什么新的价值,而且是破坏遗产证据。

自然科学价值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没有国界,全世界有统一的标准。自然美也是客观存在,而审美主体却有主观性和民族性,但总地看来也是大同小异。把传统的山水审美与现代的科学美、生态美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亦是必然趋势。

价值是确定风景区遗产地的品位、级别及其保护利用的基础。国家风景区是国宝,是无价之宝,它不仅是珍贵的物质财富,而且更具有难以用金钱计算的精神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价值体系。所以风景区自然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永续利用的资源。它不仅直接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而且间接地产生风景区外乃至整个国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于这样一份价值很高的遗产,如何定性、定位是极重要的。

从历史上看,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封禅泰山、颁旨保护天下名山、“禁樵采”、“禁渔猎”之事实。自古儒者,乐山乐水以比德;道者,视为仙境求得道;佛者,视为净土以修行;文人学士视为求美求真之灵境;百姓视为风水宝地以求福。可见名山大川是寄自然于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之胜境,从皇帝到老百姓各有所求,都可享受。它的定位,比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还要高。

世界进入工业时代,产生于美国的国家公园,经100多年的国家公园运动,现已遍及全球各国,足见其生命力。美国国家公园是经国会通过、由总统批准、并立法保护、通过国家管理。国会中有国家公园委员会,总统有国家公园顾问,民间有国家公园保护组织。他们认为国家公园是“国家最完美的象征”、“爱国主义激情的胜地”、“生态实验室”、“环境教育课堂”,是美国引以为荣的创造物。有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作过什么贡献的话,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见了。”可见,国家公园是保护性的以精神文化科教功能为主的社会公益事业,它在法律和国家形象中的定位也很高。

我国于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有187处。我国国家风景区是在名山大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且多数风景区早在唐宋时代已是名山了。它与国际上国家公园接轨是为满足现代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从感性基础上向理性发展的需求。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出让或变相出让”,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国土景观的精华、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资源中价值、品位最高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宝,其中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就是全人类的瑰宝。这应当是国家风景区的定性和定位。我们应继承名山的优秀传统,保护遗产,传承山水文明活动――游览、审美、创作体验,加强科研、教育功能与国家公园接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门、有些地方,把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定位于旅游资源,造成性质、品位错位,导致错位开发,破坏风景区、遗产地的价值。从国家和政府或遗产科学出发,应以本质属性给予定位,如泰山、黄山,它们的本质属性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而不是旅游资源。这是由泰山、黄山的价值、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它们有多种价值、多种功能,游览只是其功能之一,而且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风景区遗产地是保护性的以精神文化功能为主并象征国家形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两者的性质、品位价值不同,如果定位错误,必然导致破坏性的错位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风景区的功能与保护

风景区的功能,主要是指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种种形式及其发展和演进。也就是人们利用风景区价值的方式,如因风景区的科学价值而相应产生科研和科教功能,因美学价值而产生审美、游览功能,因历史文化价值而产生考古的、研究历史的功能。由于多种价值的交叉感悟,而激发爱国情怀和山水文化创作的灵感等等。

功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帝王封禅;百姓求福;僧人修行;羽士求仙;隐士避世;君子“洗心”、“涤虑”;雅士“超然尘表”;文人审美;学者求知;画家“师法自然”;诗人寻求灵感;志士仁人“登高壮观天地间”……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于名山大川中的独特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各种不同名山胜水,各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意蕴。

风景区的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有的功能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如封禅祭祀、隐居读书等。有的功能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产生,还有许多功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游览、审美、创作体验等等。

中国的山水文化精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山水文化精神的特有价值。应该吸取其精华,使其延续和发扬,并吸收现代国际共识的国家公园主要功能,综合形成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及创作山水文化体验等现代 功能。尤其是科教功能,它是发展国家风景区功能的基础,没有科研,就不能鉴定风景区遗产地的价值,更不知道如何保护和利用;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向管理者和广大游客传播遗产知识,为规划建设提供依据等等。现在,国家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在与科学接轨上存在很大差距,科教功能需要赶上。

风景区功能的发展,保护是前提,无论是古代名山,还是国外国家公园,今天的风景区无一例外。中国在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名山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社会性保护体系,除了战争、动乱年代,名山一般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各国的国家公园都是以立法《国家公园法》严格保护。世界遗产,更是以全世界的力量,以“公约”形式共同保护。各签约国都庄严承诺要“竭尽全力”,做好世界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承后代”的工作。保护的标准是保护保存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所谓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是遗产的“原作”。对自然遗产一大自然的“杰作”来说,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及其自然关系中全部或大部分有关的相互依赖的有机系统。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不仅要保护好石英砂岩峰林地质地貌及其地区土壤、植被、水文景观的真实性,还要保护好与其成因相关的周围地质地理环境的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保护保存反映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原作”,包括其设计、建材、施工及环境等方面都符合真实状况,还包括保护其遗产的法规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其完整性主要指文化遗产本身的系统性及其相关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如清东陵,包括整个皇陵建筑群的地表地下整体格局及其周围风水环境的完整性,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陵区曾建了不少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后来按《公约》要求,拆除了,恢复了清东陵的原作风貌,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区的管理、立法与监察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和世界遗产,都是国家立法,国家直接管理,地方政府相应管理其地区级遗产,形成国家公园(包括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系统。

因此,建议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属国务院,直接管辖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自然文化遗产,地方政府相应管理地区级遗产。国宝要由国家管,代表国家的地位、形象和权力。只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如果一时成立不了国家遗产管理局,建议建设部把现在的风景处提升为风景管理司,提高其管理地位和权威性,也有利于与国际上国家公园体制接轨。先把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直接管理,取得经验再直接管辖国家风景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国宝命运。

国家也要投入管理、保护、科教等经费。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就借口国家不给钱,“以景养景”,“靠山吃山”,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大兴土木,进行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地方政府应合理组织当地居民按功能分区经营服务业,使他们更好地富起来。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才是正道,政府应从区外的商业利税收入中,返回部分给风景区作管理保护费用。这是世界国家公园的普遍做法。政府做不到这点,那么,管理部门靠收门票来“养景”、“吃饭”是无可非议的、合情合理的。因为收门票不破坏景观,一旦国家增加投入,门票随时可减可免,毫不损害风景遗产。而有的地方政府利用门票当摇钱树,不断提高票价,那就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