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培研修日志

国培研修日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培研修日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2、深化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的理解。

3、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4、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致词。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听取专家教授的讲座,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论知识。

2、去实地考察,并观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3、积极参与班级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4、每天听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记录感悟的点点滴滴。

5、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的教学专着,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反思。

6、每天填写好研修日志,将自己的思想文字化,行动化。

7、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将自己的感悟文字化。

五、研修方式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2篇

一、国内网络研修的现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目前国内的网络研修主要有网络学习和网络教研两种形式。我这里仅谈谈远程培训、网络研讨和教师博客。

远程培训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总的要求,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实施的。由业内知名专家牵头组成课程专家团队,制订课程计划,录制课程,建立辅导团队、管理团队等督促学员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等。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讲课专业层次高,准备充分,实效性强,深受老师们欢迎。网络研讨是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常见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区域领导的干预下进行的,有专家的引领、纪律的约束,活动在周密的计划下有序地进行。教师博客也称教学日志,其具有发表、分享和交流的特点,主要呈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利用博客等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特点和个人爱好积累资源。

二、网络研修的若干建议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在本区域的教育网站上开辟资源中心,将上传资源权限下放给基层学校。区域资源中心分学科由专人负责整理并推荐资源,定期对原创资源进行评比,评比结果纳入各学校和个人的业绩考核。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修;反思;成长

G632.4

研修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个能力提升的平台,我虽然有近30年的教龄,但经验毕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再一次面对新版一年级语文,我感到如今的教材越来越活,学生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大,教师所固有的经验越来越匮乏,若不及时充电,很有可能落伍了。于是怀揣教学中的种种困惑,在期待中走进“国培”,在“国培”中反思 , 在“研修”中成长,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

一、紧张并快乐着

每每浏览自己写的培训日志,我觉得两个月的辛苦值得回味和留恋。这次培训让我明确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也明白了现在内心一些彷徨的原因所在。每天都是紧张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每天都在经历中品尝着收获的快乐。首先,网络培训的平台可以记录我的每一次学习过程,要求制定研修计划,聆听讲座并发起话题讨论,制作微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完善国培研修报告。时间的限制让我来不得拖沓和犹豫;其次,及时的交流互动丰富了各自的专业成长,班群互动,资源共享让大家彼此成为学术上的朋友;其三,辅导老师的及时点评和评价让大家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敬业,一个让我记住的名字――李慧荣,成为我未曾谋面的良师益友,我的每一份作业都给我真诚的鼓励与评价。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但从专家学者的精辟论断中取经,更要向奋斗在同一战线上的同仁学习。和大家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国培这个平台真正架起了我与同行沟通和友谊的桥梁,我觉得日子过得确实非常充实,从开始进入平台的生疏,到逐渐熟悉完成作业的程序;从欣赏名师的讲课流程,到独立设计微课;从参照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到完善自己的教学教案,我始终积极努力,力求有更多的收获。我们一起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也找到了共性问题,在QQ群中我们一起就教育难题进行讨论。模块里的学习内容太丰富了,经常一上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端着饭碗在看,生怕漏掉精彩环节。在平台上与本班老师互相倾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其他人体会不到的幸福。

二、学习并反思着

“教育的功利是20年、30年以后的事,而不是现在的考试”这一句话对我震撼很大。此次学习相当于重新认识自己。看了六个专题讲座,我真正感觉到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需要不断反思。“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相信学生,放手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建真正育人乐园”是国培的宗旨。通过段教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键还是在老师。多位专家和一线名师都提到一个说法,“三不讲”,也就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不会的也不讲”。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诸如社会、各种媒体等,如果老师一再讲他们就会觉得有炫耀之嫌了,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中已经知道的,如摩擦生热的许多现象,也就没有再次演示的必要了,以上两方面过多的讲述,学生会如此嚼蜡,没有趣味,也就没有动力了。而后者,教师刻意拔高,学生不能领会时,也会因此而动摇信心。长此以往,也就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高效课堂也需要教师了解分析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知道了怎样上好一堂优质课,明白了如何实施5p、教学六原则,知悉了怎样评价、反思教学行为。听了周卫老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我觉得在课堂观察中,“成长自我”或者“成为自己”,是很重要的一种目的,应逐步建立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不是求“偏”!而是在求真中“求我”:既是有普遍意义的,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

三、反思并成长着

教师应善于反思,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作为骨干教师首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二次学习。

通过培训,我对新版一年级语文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可以使我理清思路,学到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一年级语文教学,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40分钟的时间里识记十几个生字?并且会写三四个生字?面对近一半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发音都不标准,课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滥竽充数,怎样做到高效?为此我采用高子阳老师的教学法,探索新的识字教学法。

1.示范法。一部分优等生在学前教育时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课堂中要学的这些字已经很熟悉了。我就让他们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有成就感了,课后还会预习复习巩固提高,越学越棒。

2.赞赏法。识记汉字的方法有许多,只要孩子能记住字形,了解字义我都予以肯定,赞赏他们的智慧。

3.激励法。同桌是最好的识字伙伴,我让他们相互督促取长补短,利用“我是识字达人”的方式鼓励他们多识字。

4.搜集法。生活中有许多课本以外的字,怎样识记?我带领学生搜集各种食品的包装袋、标签等进行汉字的巩固。学生在双休日跟家长逛商场时还可以认识更多的字。这样都是教学的延伸,效果不错。

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内心是充实的。我在培训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前瞻性和紧迫性,领略了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我的教学思想有脱胎换骨之感,同时在学习中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让我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专家讲座

[1]于永正 《写好语文老师这本教科书――谈语文老师具备的语文素养》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4篇

校本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

新的学期又在这希望的季节来临了,迎着轻柔的春风,着踏着国培送那教坚定的脚步,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法,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使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方案。

一、工作理念

1.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

2.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3.建立“学本式成长教育”的教学模式。

4.主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5.树立终身学习的认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建堂中心小学共有46名教师,其中班主任18人,科任教师22人,多数教师能够进行业务学习,教学上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但主动学习的老师还是比较少的,多数情况是在被动的学习。

三、学习内容: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2.以典范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4.学习如何更好的备课、上课、对学生评价及作业布置和批改

三、方法措施:

以县里各学科研修主题为主,我们学校根据学科组成研修小组,在县小教部指导下,在学校安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多研多磨在合作讨论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每节校教研课要进行三备三研三思,利用平行班级来进行授课。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室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教案、观察日记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完成1400分钟的学习时间。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县里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做好培训记录。

2.认真参加学校的学科小组校本研修活动,利用校教研课的讨论交流使教师能吸取同组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4.空余时间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研修。

 

 

 

 

 

附:县送教团队确定各学科主题

小学数学

提升“数与代数”领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能力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

小学品德

教材开发与使用

小学英语

基于“学本”理念,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及运用)

小学科学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附工作流程

三月份:

制订校本研修计划。组织老师学习“学本式成长课堂”的教学理念。

四月份:

进行网上学习,完成1400分钟的网上学习时间,进行研修手册和研修日志的填写。

五月份:

通过校教研课进行三备三研三思的研课方法,提高校教研的研究效率和引领作用。

六月份:

结合县里专家老师的示范课来进行本校的研课磨课,并与县里专家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提升自己。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例研修 教学行为

[作者简介]赵富学(1982- ),男,甘肃庆阳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甘肃 合作747000)张学忠(1956- ),男,甘肃临夏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甘肃 兰州 730070)杨爱民(1970- ),男,甘肃天水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甘肃 合作 74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86-02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国培计划”体育学科的新兴研修项目,对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逐步适应这种新兴的课程研修方式,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寻求和整理方法与经验。

一、教学行为适应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的重要性

课例研修以聚焦教学行为的改进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体育教师在日常业务学习中,可能听过不少讲座或报告,也接受过不少培训,但往往听时心潮澎湃,事后过眼烟云;可能读过一些书籍或论文,但往往读时击掌共鸣,事后了无痕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从理论到实践,从他人经验到自我经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在这其中,一些默会的体育教学知识极其重要,但难以言传,在备课或听讲时往往体会不到。如果没有相关教学行为的改进,就无法掌握这些默会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特别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因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不仅是文献研究,还是体育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进行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经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要充分适应“课例研修”对常规体育课堂的种种变革,扎扎实实服务于体育课堂教学。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根本宗旨,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要适应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的重要性之所在。

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教学行为改进

1.基于自然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改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主张在真实自然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无须研究者通过人为控制教学环境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原行为阶段,体育教师不受他人意志的干扰,自主备课,从而在授课中自然呈现出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与成长的最佳时机;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区域。

2.基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关注课堂,因为在课堂中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关注体育课堂,因为只有在课堂才能有效改进教学行为。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从体育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改进去研究和寻找体育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追求体育课堂教学中行为的改进。

3.基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反思的教学行为改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提供了体育教师有效进行反思的模式。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体育教师在同伴与专家的帮助下,以课堂观察为工具,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理念与现实的差距。与一般的反思相比,这就将他人的经验也扩充进体育教师的经验范围,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契合,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例如我们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提出的“三课两反思”模式,如果单纯从该理论的书面理解出发,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文本化的经验而已,这对于以教授技术技能为重点的体育教学来说,其效果是滞后的。比如“三课两反思”模式常用的方式是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三轮课,实现教学行为在同一主线上不断改进。但由于研究者目的不同,条件各异,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进行适当的变更。

三、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教学行为适应的阶段

1.原行为阶段。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独立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原行为来充分表现出教师教学思想的原生态,以便在下一阶段(即第一轮反思)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为教学行为的改进找准起点。

为了避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走弯路,保证研修的质量,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授课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比如高中体育教研组将研究主题定为《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情境教学——以高三年级女生的篮球运球为例》,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授课体育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设有效的和篮球运球有关的教学情境。第二,研究共同体应就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比如说,大家共同商定,在进行高二年级男生的跨栏跑教学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成长点是什么,这节课所体现的技术点是什么,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设计者在事先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授课体育教师要完整、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说,要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研修主题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学业评价方式设计。第二轮课、第三轮课也要这样做,三轮课结束后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提炼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适合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

2.第一轮反思阶段。在第一轮课结束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所有成员应该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录像),进行第一轮反思。在集体反思的过程中,成员间应该有分工,如主持者、记录者。主持者应该让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针对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直观性的特点,记录的方式应以录像为主,记录要求完整、原始。

3.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参与集体反思后,还要撰写日志,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如果在新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理念较之以前有比较大的变化,那么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进入到了“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对研究成员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建构出新的认识。例如将小学四年级的快速跑教学作为研修内容,如果授课老师借助原行为阶段的反思结果来修改教学设计,逐一考虑快速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别制订解决方案,然后提交课例研修团队成员讨论审议通过,这份教学设计就是“新设计”。

另外,我们要从“学”的角度来设计研修活动,使研修活动能明确指向学员的学习。我们通过设计情景、故事以及直接展现培训目标等多种活动导入,在理解与记忆阶段更要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参训学员更好地对研修知识进行理解、巩固。所有的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新设计阶段对参训学员的有效训练,训练阶段是对学员研修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还可以设计情感体验、参观访问、互动交流、资料调查、观看影视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目标的培养。围绕培训目标组织培训活动是新设计阶段的根本。教师在培训中精心组织培训活动对于我们完成新设计阶段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新设计”是一个相对概念,既相对于原行为,又因人而异。比如说,同样一个经过修改关于快速跑教学的设计,如果是年轻教师我们可能加以肯定,如果是骨干教师则难以令人满意。如果我们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教师,将会导致迟迟难以进入新设计阶段,最终令教师丧失研究的兴趣。

4.第二轮反思。第二轮反思的程序和内容与第一轮反思基本相似。有所差别的是,第二轮反思侧重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和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新设计阶段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成果推广使用之前,先在小范围内试用,以测定它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其他情况,如有缺陷,则予以修正,然后再试用、再修正,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轮反思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保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该课例研修的设计者和相关专家对体育教学方案本身进行评价。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流程,对各个体育教学要素的分析和设计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达到完善体育教学行为的目的。二是把完善后的体育教学方案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评价要求,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被试,然后运用评价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最后归纳和分析回收的资料,并出具评价结果报告,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修改提供反馈信息,以便继续调整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5.新行为阶段。授课教师根据第二次上课的情况和反思的建议,重新进行设计。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新行为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能否促使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的有效实现,能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能否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对现有的、反思修改过的体育教学方法,按照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发挥教师教学行为适应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寻求教学行为适应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中,通过三次教学设计的改善和教学实施,授课教师与研究者要共同梳理出一条逐渐清晰的教学行为的实施技术路线,并且需要加深和提升对教学行为适应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师课例研修共同体的学科理论素养,加深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实践思考与理性认识。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作为从事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工作者,我们从走近 “课例研修”到走进“课例研修”,我们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学做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集体备课选择主题,实践探索课堂观察,评课分析不断深化,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适应新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能力。我们期待有一天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能将这种教研方式推广、深入,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常态,促使学校体育课例研修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那将会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高耀明,李萍.教师行动研究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远程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16—07

一、引言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重要的新高度。

在国家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面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保障,亦是教育均衡的保障。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构建与发展模式,以实现宏观统领与微观行动相统一、理论思考与实际践行相结合,更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广州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在教师远程培训方面起步较早,其体系性的做法在上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州继续探索构建以培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为中心,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为全国其他地市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创造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二、现状及问题

广州一向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顺应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尤其重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广州市教育局于2001年率先成立“政府主导、电大主办、社会力量参与”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专营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自2003年始,以该中心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培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州市教育局及12个教育行政部门、26个培训机构及培训基地、市及各区县共14个主管部门、13个培训服务机构100%应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广州市11万中小学教师100%应用远程培训方式完成课程的报名、学习和验证管理;累计培训达130万人次(含面授),远程培训规模达101.6万人次,年度培训规模最高达20.9万人次(见图1),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参训率达91.9%,培训满意度达85%。

图1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市级面授培训与远程

培训规模对比图(2003-2012年)

在广州,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实现了教师的全员培训,基本实现城乡培训均衡,全面实现了11万教师由面授向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培训格局。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笔者也看到,目前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培训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

经过多年的积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已聚集了大量引入或自建的优秀培训资源,2012年可供广大教师选择的远程培训课程达794门。据统计,其中上线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20%。

目前平台上所有培训资源专业分布如下图2所示。

图2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看出,培训资源的专业分布并不均衡,专业培训资源缺乏或者“超载”均会给该专业教师带来选择障碍。同时,引入的课程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广州本地教师培训状况不相符合,造成培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二)学习方式单一、缺乏互动

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中,学员以自主学习为主,学员通过浏览课件、提交作业以及一定数量的讨论帖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同侪交流、研讨、反思,参训教师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持续引领

学科专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通常只参与资源建设这个环节,以致专家的学科优势只体现在课程内容之中,而在培训期间缺乏专家持续的引领。

(四)缺乏对培训项目有效管理的机制

在已形成的“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中,对培训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学校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以及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由于远程培训的开展主要以课程为单位,缺乏培训的系统性,因此难以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建

针对以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进行重新构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有各种理解,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1];肖丽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强调教师从个人发展角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设想,通过学习进修等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朱玉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一生[3]。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教师是发展中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成长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态度和理念等三方面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如图3)。

图3 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图

(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特点,从前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内涵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4]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包括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技能的提高、专业信心的增强和意识的强化;教师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教师专业结构包括观念、知识、能力、态度、动机和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意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5]。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多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通过岗前或在职培训进行的,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物质激励和教师自我实现的意愿,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没能得到良好的体现。由此可见,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与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完善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必须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发的、主动性的一种习惯,融入教师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

关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第一,让教师参与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计划;第二,个体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要与整个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计划相一致;第三,多给教师提供校内外合作交流的机会。

美国教育部提出,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以下特点[6]:

强调个人、组织和学校的共同改进;

尊重和培养教师、校长等人的知识和领导能力;

对研究和教、学、领导工作进行反思;

教师能在学科内容、教学策略、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提高日常工作中的质疑和改善能力;

计划由参与者和促进者共同开发;

提供时间和资源;

计划是长期的、一致的;

评价标准是教师工作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要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有指导作用。

综合美国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背景,笔者认为在网络社区环境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为重心,同时强调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激发教师的自发性、主动性。

第二,注重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善于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乐于参与“协作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环境,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质疑和反思精神。

第三,强调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过程,重视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和感悟,不仅满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等提高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生活情感方面的需要,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生活紧密相连。

(三)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思”与“外部引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自主建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但同时这种“职场式”提高与培训也要有外部专业化的引领。独立于外部的“纯自省”式提高并不是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行为特征。

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它的构成要素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近年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即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做出如下诠释。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研修和网络生活等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旨在促进教师成为“完善的人”。它包括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网络生活社区三个主要部分。

1.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为核心,构建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互动交流环境和平台;以教师自我完善为重点,形成“协作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环境。

在这个学习社区中,不仅可以实现专家引领、教研指导、辅导教师助教、学习委员带动、学员协作学习的课程协作学习机制,还可以实现教师个人自主选学、好友推荐选学,形成课程选学的自主与群体相结合的机制。

可见,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协作学习关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2.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路研修社区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核心,构建互助研修的网络环境;实现市、区、校三级区域研修和自由研修结合,建立教师多元对话机制;构建教师参与研修民主评价机制,在教师群体树立示范应用典范,弘扬主流职业观和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研修社区,能较好地实现市、区、校三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和主题研修活动组织与管理,实现个人自由发起研修主题和参与研修的管理;基于这样的研修社区,便于民主评价和形成激励机制,自发地树立先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教师网络研究社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推动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教工之家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又可称之为“教工之家”。这个社区具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关心教工”,旨在建设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往环境,教师在这个社区中可以按专业和兴趣爱好等不同标准形成小的社群,可以充分地表达和分享工作、生活经历和感悟,可以进行生活娱乐,如看电影、听音乐、下棋等等;二是以实名为根本,建立真诚可信的人脉关系,认识更多的朋友并加强朋友之间的联系。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教师专业态度和理念具有较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师网络学习和网络研修社区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是教师释放压力的良好场所。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成如下图4所示。

图4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构成图

四、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

培训模式的转变

培训对象、内容以及媒介的变化是影响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构建良好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更要时刻关注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以便于形成契合专业发展、拓展研修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新需求,规划了一定周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完善的研修活动平台。为进一步加速形成新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资源建设模式、培训学习模式、培训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

资源是远程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因而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放在首位来进行。新的模式下要实现资源建设的分层、分类和分岗的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建立涵盖中小学所有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针对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建设专项资源,满足不同岗位的教师的需求。

其二,平衡课程资源在各个学科的分布,在保证语文、数学、外语、教育等主要科目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艺术、体育以及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满足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其三,在资源建设上采取分岗负责制(如图5)。学科专家、一线教师负责内容建设,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负责美体素材建设,课程制作技术人员负责在网络平台上建设课程,而技术人员则负责平台功能的维护。完善各类人员的优化配置,可形成最优化、高效率的资源建设团队。

其四,建立引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机制,对引进的课程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2011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对引进的课程进行了改造、维护和更新,改造内容由专家评审确定,内容改造和技术改造分开进行,内容改造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技术改造负责课程的媒体素材设计、平台挂靠。2012年,根据同样的改造机制对本地课程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素材和内容,提高了课程与资源建设标准的契合度。

其五,由课程建设为主转向以培训项目建设为主。在常规继续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开展专项培训的力度,如广州市中小学校长远程专题培训和正在开展的广州市幼儿园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这些专项培训的开展具有全面性、规模化的特点,既验证了培训资源的适用性,又可以吸收大量的生成性资源。

图5 教师远程培训资源建设模式

(二)学习模式的转变

远程学习模式以自主化、探究式学习为主,但在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的远程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突出远程学习的探究性和协作性,充分给予教师交流、合作的空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每一位参训教师都提供了个人中心,教师可通过个人中心选择进入不同的网络社区,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学员参与研修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案例研讨、互助答疑、专家话题、培训日志、上传资源与评论等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研修工具,各区县学员都可以进行交流并可以得到辅导教师和专家的及时指导。

1. 案例分析类

针对章节内容设置案例主题,及时促进学员总结与反思。

2. 专家话题类

专家视角分析问题,引领学员针对幼儿教育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3. 培训日志

自由探讨社区,“培训反思”、“教学交流”、“教研探讨”、“生活杂感”四类日志齐头并进,构建自我研修空间。

4. 共享资源与讨论

上传本土化优秀资源,专家、辅导教师、学员共同分析与探讨,挖掘资源价值,推广资源应用范围。

5. 培训反思与总结

总结自身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辅助工具类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小纸条”功能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的异步交流功能,ee教育发挥集成,电子白板、讨论组、共享空间等提供全方位教研工具。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远程培训往往会造成受训者学习方向的迷失,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解决,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从2011年起,在培训课程中引入辅导教师和专家两个角色。由辅导教师管理班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问题,专家引领网络社区研修话题,在线值班答疑,构建了完整的网络研修体系,如下图6所示。

图6 网络研修体系图

1. 辅导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课程辅导老师由高校教师或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期间以多个人性化的指标考核辅导教师的绩效,督促辅导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下图7为辅导教师绩效考核示意图。

图7 辅导教师绩效考核示意图

2. 专家库建设

建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从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教师可在个人中心申请成为专家,通过专家组审核后,即可加入专家库,专家库成员可担任课程辅导教师或课程专家。

3. 专家任务

课程专家每日在线值班,研讨话题,解答学员疑问,点评优秀资源和作业,引领研修方向。定期组织专家在线答疑,通过视音频互动的方式,实现学员与专家的“零”距离互动。下图8所示为专家工作平台。

图8 专家工作平台示意图

(四)管理模式的转变

广州市为了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从2012年开始开展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广州市专门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为主要方式进行专项培训项目管理,旨在强化培训过程质量监控,提高培训管理效益,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培训业务统筹指导和绩效评价等提供有效参考。

一个培训项目,从申报、审核、开展、评价到结束,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机构及个人,包括培训机构、管理部门、学员、专家,其所有工作均在专项管理平台上完成(如图9)。同时,对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价也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机构自评(在线填写自评考核表)、学员评价(在线填写调查问卷)、专家组评价(在线填写绩效评审表)。市教育局将在每个教师继续教育周期中组织评定和奖励优秀培训项目,并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施教机构继续申请专项培训项目的重要依据。

图9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流程图

五、结束语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国培计划”是国家层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而启动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强调按需施训、量身订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突出案例教学、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并面向全国组织有实践经验、有水平的师资力量,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等显著特点。

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整合省内外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资源,与全国40多所部属重点师范院校、211师范院校和省级电教馆等机构同台竞争,成功申报了“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教师司函[2012]51号),成为201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全国16家培训机构之一,并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安排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之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的任务,对来自福建、江西、重庆、云南等四省(直辖市)的7,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目前该项培训已圆满结束并获得行内外一致好评。

“国培计划(2012)”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成功申报与圆满完成,无疑为广州市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注入了一股动力,在提升网络平台支持与服务能力、研发岭南特色课程、注重培训实效性、精细化培训管理、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等方面提供大量实践经验与参照标准,为2012年广州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模范先锋与保驾护航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条件来看,都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条件,而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

笔者期望本文对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的资源建设、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总结,能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玉光.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外国教育资料,1999,(6):39.

[2] 朱新卓. “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

[3] 肖丽萍.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56-57.

[4] 朱玉东. 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1):26-28.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7篇

加强教师培训,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和愿望。因此,教师培训是强教、强国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教师远程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这两方面浅谈一二,请同仁指正。

一、对教师远程培训的思考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城乡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设置,畅通的网络为教师远程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市开展的教师远程培训充分共享了远程教育资源,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教师能及时地把新的信息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更新了教育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培训教师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教师远程培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教师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这次培训计划中的所有参训教师都是学校的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大多都承担两门主课的教学,或者班主任工作,特别是中学教师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应付一天的工作:自习辅导、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处理班务,直到晚上十点多方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时再坐下来上网学习已是人困马乏,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2.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较为普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回报与公务员相比更添不平 ,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不求进取 ,自身素质不求提高,培训学习是上级要我学 ,根本不是我要学 ,也给培训学 习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3. 正因为有上述两个原因的存在,在远程培训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为了完成网上学习计时的硬性考核指标,采用计时刷屏软件欺骗培训计时系统有之;为了完成作业的篇数、字数要求,在网上东拼西凑、粘贴复制者有之;为了完成在培训学习讨论区发帖、回复的考核要求,在培训论坛恶意灌水者有之,试问这种参与培训的方法还有什么意义呢?

4.网络远程培训为了提高效益,大多采用大规模班级培训模式,每个参训教师每门课程至少学习四小时、至少提交2篇“教学设计与反思”、至少提交 3个作业、至少完成“八篇研修 日志”、在培训论坛中主题帖不少于 20个、回复他人帖子不少于 30个。这样大的审核批改要求都要辅导教师一个人去完成,每一个参训者提交的作业、案例、日志、设计等是不是出自参训教师自己所思、所想、所写实难把握。

5.这次中国教师研修网是以省为单位编班,造成了参训学员过于分散。学员之间、班级辅导教师和学员之间互不熟悉,少数教师干脆什么也不做,所有培训要求都不完成,辅导教师真是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

6.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培训的管理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措施,仅以培训组织者的 “完成培训任务考核合格者记培训学分,作为管理手段实在是轻描淡写。长此以往,今后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有流于形式的危险。

二 、对教师远程培训的建议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总体来看发展势头是很好的,我们 应从以下几点做好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发挥服务基础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1.远程培训工作中要做到“三贴近”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 贴近中西部广大农村学校的一线教师、少一些城市化色彩;在时间安排上贴近广大教师的工作实际,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学习负担;在培训考核的方法上贴近 教师的生活实际,多一些人性化的考核手段,少一些硬邦邦的机考指标 ,不能“唯系统”、“唯数字”,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2.在培圳管理上要发挥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特别是中小学校长的作用。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远程培训管理制度。目前在培训的考核管理上只有培训组织者的考核方案,而没有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的参与是很难持久的,也是远程培训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 。

3.不能一蹴而就,盲目扩大培训规模。中小学教师的在岗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期望通过一次培训就能将所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因此在培训的安排上应是多批次、多轮次的循序渐进 ,而不能搞一哄而上。

4.在培训编班上以县为主(不要跨县、甚至跨市编班),便于班级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辅导与管理,同时每班人数以50人为宜,人数太多就可能造成辅导教师对学员的作业中相互抄袭的现象无法甄别。

国培研修日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ADDIE模型;国培计划;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21-02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其过程模型已有上百种,但是几乎所有的模型都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这五个基本因素或步骤。ADDIE(五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模型具有教学系统设计模型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能够系统化地发现、诊断、解决参训人员问题,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培训中。从图1ADDIE通用模型中可以看出,五个基本过程既体现了系统化流程的思想,又具有灵活性和内省性的特点。

始于2010年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级的培训工程,“国培计划”学员来自众多省市,其所在地域政策、环境、理念的差异性,加大了培训的难度。因此,部分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课程老套、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培训的实用性难以得到保证。本文以某高校“国培计划(2013)―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为例,分析ADDIE模型在“国培计划”中的应用过程,以期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ADDIE模型在“国培计划”中的应用

1.分析阶段。分析阶段是培训项目首先要进行的阶段。“国培计划”通过竞标的方式,选取具有优秀师资、丰富经验的机构院校承办,高校取得承办权后就开始对项目进行分析。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全面分析培训对象及其工作环境,诊断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以此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为后续的设计阶段提供依据。因此,分析阶段是培训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分析的内容包括如下:①需求评估与分析。确定培训对象现状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根据调研结果和经验,确定减小差距的方法。②培训对象分析。既包括培训对象性别、年龄、学历、教龄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培训对象现有知识水平、工作培训经历、对培训机构的态度、渴望的培训内容、喜欢的培训和考核方式。本项目培训对象为幼儿园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以及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基层幼儿园起骨干和引领作用。因此,在培训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这一重要特征。③环境分析。环境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开发环境,目前培训对象所处环境,对于发现参训人员问题至关重要;实施环境,培训课程将要实施的环境,不同省市的培训对象汇聚在一起,既要考虑地域差异、人际之间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学员的参与、学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应用环境,学员将所学知识带到工作岗位的进行实践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员来自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这就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否适合学员知识的迁移与转化。

2.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在分析阶段的基础上,将培训的总体目标细化,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培训方案要做到针对性强,科学可行,既不要将原有的培训方案照搬照抄,也不要过于追求方案的新颖而脱离实际。培训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①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以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为基础进行设计,目的是能够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本项目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和前期的调研基础,了解到学员所缺乏和急需提升的主要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动态的把握、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等。因此,针对学员存在的不足,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提升骨干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②培训形式。培训形式是培训内容的承载,通过什么样的传递系统将内容传递给学员对培训效果至关重要。本培训对象为幼儿园骨干教师,大都是带着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参加培训的,学员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认识、分析、解决实践中所面临问题的工作能力。基于这一考虑,尤其要注意推广与采用案例研讨、设计教学、经验交流、观摩学习等以实践为导向的方式,辅之以问题中心、课题引领、多向互动的教研范式。③考核方式。学员的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包括参训人员的出勤状况、课上提问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服从遵守组织纪律等;培训课程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性评价,包括:研修日志、心得体会、学生作品等。在本阶段要制定学员的考核标准,设计中期调查问卷、作业及测试题等,要保证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检测学员的学习情况。

3.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是将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参与培训的相关教师创建并整合设计阶段构建的内容,并进行反复研讨,不断根据反馈进行回顾和修订,对培训材料逐步完善。本“国培计划”项目采用“名师名园”双轮驱动策略,组织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并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受训学员实地考察、观摩一批经学院精心挑选的优秀幼儿园,目的是让学员获得如何办好幼儿园、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切身体验。但应注意的是,培训专家、材料的引进和培训环境的创设,应以满足学员的需求为目的,在吸收、整合的基础上保证培训材料、环境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切勿脱离学员的实际情况。

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在不同的培训环境下向学习者输出教学活动,传递培训内容,但该环节并非静态单向、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交互的过程。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观察学员、获得学员的反馈,及时对发现的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之后,培训相关人员调查学员仍未得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学员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专题研讨,并通过小组间的论辩,把问题引向纵深,使学员的沟通交流、思考研究切实得到加强。此举措受到了学员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

5.评估阶段。评估要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它是对学员、教师以及培训院校的共同检测,是培训顺利开展并进一步完善的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前面设计的考核方式,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

在本次培训中,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学员对该项目的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的课程以及实践活动非常满意。主要体现在:提升理念、指明工作的方向;经验交流、收获友谊;理论与实践实践结合,学之即用。同时,学员也对培训的改进提出了建议与意见:在教师培训模式上应该增加互动、交流;应多增加一些前沿的课题理论研究成果介绍;在现有基础上,多开设一些前往幼儿园参观的培训形式等。培训院校一定要重视学员提出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未来培训的逐步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提高培训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分析ADDIE模型五个基本步骤应用于“国培计划”的基础上,对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思考。

1.注重学员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国培计划”的培训学员来源广范、人数众多,若按照每一位学员的问题进行培训的设计,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培训院校诊断、分析学员的个性问题,并提炼总结,找到“个性”问题的“共性”,以此来进行培训的设计,这样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又提高了培训效率。

2.加强对学员的跟踪评估机制。尽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诊断学员的学习,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培训与应用环境存在差异等原因,使评价最终无法精准、全面地检测学员的学习成效。为了避免教师培训出现“培训时心动,培训后激动,回去后一动不动”的弊病,要加强学员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调查其所在的工作环境中的教学反思情况。此措施既能帮助学员解决返岗工作后应用所学知识遇到的问题,又有利于提升培训院校的培训水平。

3.培训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目前许多教师参加培训缺乏积极性,甚至认为只是完成短期任务,因此造成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投入,使得培训流于形式。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政府行政职能的恰当干预,把学员培训的结业证书与个人的相关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员的外在学习驱动力,激发学员参训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

本文详细阐述了ADDIE教学设计模型应用到“国培计划”的过程,目的是使培训人员能够充分考虑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使培训有序进行。同时增强培训内部各因素的联系,使整个过程和之后的培训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整体。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只有动态地去不断加以完善,教师培训才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