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分诗词

春分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春分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分诗词范文第1篇

二十四节气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一组节令,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事的关系,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只有夏至和冬至2个节气。到春秋时期,又定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后又增加了春分、秋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节气又演变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8个节气。后来,人们又根据日、月的运行位置以及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均分为了二十四个节气,并命名了每一个节气。后来,随着对历法的不断改进,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已与我们今天沿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了。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用来反映四季变化的,其中前4个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后4个则反映了太阳高度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的变化,表示了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程度;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小满、芒种反映的是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状况;惊蛰和清明则反映了自然物候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智慧。我们后人在享用先人的文化遗产时,也不由得钦佩先人的创造力。

在中国还流传着一首颇具文学色彩的《二十四节气歌》,即: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二十四节气也出现在很多古代诗词中,就让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开启一次二十四节气之旅吧。

立春

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附近,即为立春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当时一年中只有八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立春被定为春节(并非岁首),直到民国时期,春节被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立春则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流传至今。

在立春之日,入夜后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东北。

立春时节有许多风俗。在陕西长安、关中地区,人们喜欢佩燕子,即用彩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胸前,寓意幸福吉祥;而在铜川一带,则在小孩的帽子上缝上布制的公鸡,祝愿“春吉(鸡)”。在古代民间,挂春幡、贴宜春字画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送春牛图、糊春牛、打春牛以及迎春、啃春等活动也是百姓们迎接春天的重要方式。

雨水

每年公历的2月19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的330度附近,即为雨水节气。雨水,意味着降雨就要开始。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较为寒冷,只见雪花而雨水稀少。到这一节气之后,气温会升至零度之上,并开始有了淅沥的雨水。

民间常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的说法,这说明雨水这一节气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春天正是农家备耕的时节,雨水的丰盈与否与作物的长势关系密切,因此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雨水时节没有太多的农活要做。舞龙灯、舞狮子、唱大戏等活动仍在轮番上演,大家仍处在过年的兴奋之中。元宵节一般也在这一节气前后。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夜谓之宵,故名元宵节。这一日,民间有观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雨水节气一过,农家便开始忙着春耕了。

惊蛰

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的345度左右,即为惊蛰节气。蛰,意为“藏”,到了这一节气,春雷渐至,大地回暖,冬眠的动物陆续酲来,田间的春耕开始了。

惊蛰与人们常说的“二月二,龙抬头”有着密切的关切。《易经》中说,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仍蜇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而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现,故称为“见龙在田”。这也说明,龙出现了,一切开始崭露头角。有人相信,到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二十八宿中的“龙”――东宫七宿所组成的一个龙形的星座,其类似龙角的部分就会仰起。

龙抬头后,惊蛰雷动,各种虫蝎都出来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炒蝎豆的风俗,其实就是炒黄豆,寓意炒死对作物有害的毒虫以除害。但也有一些地方炒的是玉米、糯米以及麦子等。而在云南傣族和广西仡佬族居住的一些地区,炒制的则是真正的虫子。

在惊蛰时节,老百姓们也喜欢吃梨,寓意着远离虫害和疾病。

春分

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的0度。是日,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平分,即为春分节气。另一种说法认为,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而这一节气正好在春季的中间,故为春分。春分之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俗语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过了春分,便是“一场春雨一场暖”,这也意味着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最繁忙的阶段。为了让作物有良好的长势,这时的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春分时节,有人会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他们在红纸或是黄纸上印上全年的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地图,在每户人家门口说唱,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的话,直到主人给钱为止,俗称说春,而说春人则称为春官。

粘雀子嘴也是老百姓们常有的春分活动。这一天,农民们在家里吃汤圆,还把不包馅料的汤圆用竹杆叉起来,立到田边地坎,称为粘雀子嘴,以免雀子来吃庄稼。

放风筝也是春分时必有的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会来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他们所放的风筝也样式各异,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等,大的有两米长,小的也有两、三尺。这些风筝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大多都是自家糊制的。人们放飞的不仅是一年春来到的美好心情,更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作物大丰收的美好祝愿。

在春分,老百姓们开始扫墓祭祖,也称为春祭。扫墓开始前,先要在祠堂进行祭祖仪式,然后扫祭远祖墓,最后分房扫各房祖墓。大部分客家地区的扫墓都是从春分或是更早一些开始的,直到清明才结束。

“竖蛋”是春分时节最为有趣的活动。人们选择一个光滑、新鲜的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竖起来,虽然很难做到,但依然有很多人成功地竖起了鸡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传唱千年的诗句道出了清明这一节气的独有特点。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5度时,即为清明节气。清明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岁时百问》中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从农业生产上来看,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光,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

但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又有着特殊的含义。按照旧俗,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带上酒食、果品和纸钱等,来到故去的亲人墓前清扫、祭奠。直到现在,这一习俗仍在沿用。

此外,在清明的前一、两天,是为寒食节。在这一天,百姓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这一天也有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用以锻炼身体,比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

谷雨

每年公历的4月20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30度时,即为谷雨节气。这是中国文化中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日,柳絮飞扬、牡丹吐蕊,初夏将至。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更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影响非常大。

对于渔家而言,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海水回暖,鱼行浅海,是渔家出海捕鱼的好日子。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这一天都要进行海祭,以祈求海神的保佑。时至今日,在山东荣城一带,这一习俗仍非常流行。

此外,在西北地区也有洗桃花水浴(旧称谷雨时的河水为桃花水)以避祸消灾的习俗;而山西、山东一带还有贴“禁蝎”符的习俗,以驱除害虫、保佑作物丰收;而在南方,谷雨时节摘茶、饮茶则是这一节气必不可少的活动。

“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也是这一时节重要的娱乐活动。现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欣赏。

立夏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45度时,即为立夏节气。这之后,雨水和雨天更多了,夏收作物也进入了生长后期,而水稻栽插和其它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大忙时期。

立夏的很多习俗都与“吃”有关,如吃由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和白粳米同煮而成的“立夏饭”;闽南地区吃掺入海虾的面条(“虾”与“夏”同音,虾煮熟后变红,寓意吉祥);湖南长沙食用掺有豆腐干、蒜苗、猪肉和笋丁的米粉糊(称为“立夏糊”);在湖北一些地方还有食用草莓的习俗吃“乌江饭”则是江浙、两湖、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古老习俗。而在北方,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故北方人在立夏时喜好吃夏饼、面饼和春卷等等。

虽然全国各地吃法不同,但“立夏蛋”却是最为经典的立夏小吃。用红茶或是胡桃壳煮的蛋,称

小满

每年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60度时,即为小满节气。此时,大量降雨出现,夏收作物已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而秋收作物则播种在即。由于大麦、冬小麦等籽粒渐渐长大,但尚未饱满,故称为“小满”。

旧时,用水车车水排灌为农事中的大事。在海宁一带,小满之前便有“抢水”仪式。他们确定好“抢水”日期后,便在当日黎明群体出动,燃起火把,在水车的车基上放上麦糕、麦饼、麦团,之后踏上水车、引水入田。

在一些地方,还有祭车神的民俗。在车水之前,在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进行祭拜,并且摆上一杯白水,在祭拜时将其泼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

小满前后也是吃苦菜的季节。这时的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是老百姓饭前的常备菜肴。当年中国工农时常以苦菜充饥,借此度过了种种艰难困苦,故而在一些地方苦菜又称为“菜”。

芒种

每年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75度时,即为芒种节气。这一节气之后是我国华南、东南地区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陆续进入梅雨季节。这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需要抢收;而晚谷、黍等夏季作物又需要播种,故而这时是最为农忙的时候,故又称为“忙种”。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在民间又有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又感激花神,盼望来年再会。

在皖南地区,有“安苗”的习俗。每到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谷物、瓜果、蔬菜、家畜等形状,并沾上蔬菜汁,作为祭祀品,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这一时节也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但由于新鲜的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入口,故而南方人常在这个时节煮青梅食用。

夏至

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90度时,即为夏至节气。据《恪遵度宪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过了夏至,由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因而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雷雨天气,但来去很快。此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区域的农作物生长非常旺盛,而北方的草原牧区则开始了水草丰满的黄金季节。

夏至后,天气开始进入伏日。伏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结束。在伏日里,人们容易食欲不振,较往日消瘦,谓之“苦夏”,或“枯夏”。在山东,有的地方则食用生黄瓜和煮鸡蛋来防治“苦夏”。

由于夏季炎热,大家就想出了许多办法来消暑。如苏州一带好喝“七家茶”,小孩子要吃“猫狗饭”,同时多吃冷食、瓜果、酸梅汤等。而此时的西瓜、苦瓜也是消暑佳品。除了食品,雨伞、扇子、凉帽、竹席甚至瓷枕、竹枕都成为了防暑用具。此外,凉亭赏夏也是在盛夏时节的一项防暑活动。而且,夏日的水边也成为人们消暑的好去处,游泳戏水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也一样尽兴。

小暑

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05度时,即为小暑节气。小暑是相对于大暑而言的,此时并非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而为小暑。这时的气温相对较高,农作物生长得也最快,而旱、涝、风灾也是较为严重的时期,抢收抢种、防旱排涝是这一节气中主要的农事活动。

过去民间在小暑时有“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并且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由于进入伏天,民间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是代表喜庆圆满的,再加上煮鸡蛋、水面、炒面,以及鲜藕和各色瓜果蔬菜等,给人们在夏日里带来丝丝惬意。

大暑

在每年公历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20度时,也就是大暑节气。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日照最强,气温最高,雨水和雷暴也是家常便饭。由于雨水多,易形成洪水,所以大暑时节不仅要防暑,还要防汛。农谚“禾到大暑日夜黄”,及时收获早稻,不仅可以在暴风雨中减少损失,也可以为晚稻的种植争取足够的时间。

大暑气候炎热,酷热多雨,而西瓜、绿豆汤、酸梅汁则是消暑必不可少的食材。

炎炎大暑,却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再加上娇艳欲滴的荷花,让人们在灼热难耐的夏日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乡野田间、茶余饭后,斗蟋蟀也是一项有趣的娱乐项目。

立秋

每年公历的8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35度时,即为立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宣告酷暑离去,秋之将至,也表示草木开始孕育结果了。此时早稻收割,晚稻宜栽,秋作物开始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期。

进入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天气一天天地开始转凉。但由于盛夏刚过,余温犹在,“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减。

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秋,并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此外,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用以祭拜上苍和祈求祖先庇佑,并且尝试新米,以庆祝五谷丰收。此外,啃秋(主要是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咬秋(包饺子)、吃秋桃也是人们庆祝立秋的习俗。

经过了炎热的夏天,秋风乍起,人们便会胃口大开,以补偿夏天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这在河北、北京一带非常盛行,而补的食物则多为肉类,如炖鸡、烤肉、烧鱼等等。

处暑

每年公历的8月23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50度时,即为处暑节气。“处”意为躲藏、终止,这也表明了夏天的结束,以及气候由炎热开始转向凉爽,此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

进入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节”等祭祖活动。而此时秋高气爽,也正是秋游的好时节,民间常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正是体现了“迎秋”之意。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开渔的时候,在浙江沿海,每年都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时候举办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而正是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可以品尝到多种多样的美味海鲜。

在民间,处暑也有吃鸭子的习俗。鸭子味甘性凉,正是当季的好食品。直到现在,北京一带仍保留着这一传统。

白露

每年公历的9月8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65度左右,即为白露节气。这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随着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时会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即为白露,这实质上说的是昼夜温差很大。

从农业的角度来说,这时全国各地的庄稼大都成熟,丰收在望;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下一个农忙季节又将到来。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除了白露,太湖附近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八、清明和七月初七举办祭禹王的香会,不过祭祀仍以清明和白露时节为主。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拜祭土地神、花神、门神、姜太公等等。在福州一带,人们还好吃龙眼,据说白露时节吃龙眼可大补身体。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而白露米酒和白露清茶则是南京一带必备的饮料。

秋分

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80度左右,即为秋分节气。与春分一样,秋分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各为12小时。同时,中国传统上以立秋为秋天的开始,霜降为秋天结束,秋分恰好位于中间,故此为秋分的另一层含义。

秋分时,深秋还未来临,不过夜晚逐渐延长的现象更加明显,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也不断地下降,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由于气温下降较快,这时的农活就显得非常繁重,既要抢收秋收作物,又要早播冬季作物,故而有“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的农谚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秋天的天空明净清透,月明星现,正是赏月的好时节,不过后来这赏月的好时节被中秋节抢去了。但与赏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同春分一样,秋分“竖蛋”的游戏也是人们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民间也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寒露

每年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95度左右,即为寒露节气。顾名思义,此时的气温更低于白露时节了。如果说白露时沿有余暑,那么到了寒露时,天气则开始由凉转冷了。此时,华南地区雨量减少,而东部则是雨水绵绵,雾霾盛行,这对于秋后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尽管天气转冷,但寒露仍适合外出运动,这段时间恰逢重阳节,更是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以及赏秋菊的好时节。

每年的9至10月份,正是螃蟹肥美之时,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曾写过“螃蟹咏”,正是应此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除螃蟹外,寒露蜜桃这种北方晚熟的桃子,也是大家颇为喜爱的水果。

霜降

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10度左右,即为霜降节气。此后,天气较寒露更为寒冷,动物或开始冬眠、或开始为过冬储存食物。

随着霜降的到来,北方大部分区域的秋收已经结束,而南方则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秋忙,其它的草木也开始变黄,大地呈现出一片深秋景象。

在古代,立春之日为开兵之时,秋分之日为练兵之时,而霜降则是收兵之时。所以霜降前夕,官员们都要全副武装,进行收兵仪式,以戒除不祥、保障太平。而黄河以北的老百姓们则会在这一天买柿子和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商人们则会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图个“利市”。

霜降也有美景,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的叶子在秋霜中变成红色和黄色,漫山遍野、如火如锦,艳丽怡人,于是人们会三五成群,登山赏叶。

立冬

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25度左右,即为立冬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已接近尾声;江南地区正在抢种晚冬麦;而华南却是种麦的最佳时期。

立冬,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冬季到来的标志,还曾被视为历年之首。如农历十月初十的“十月节”就是哈尼族人各项节日中最为盛大的一个,每到立冬,家家户户做糯米粑,酿美酒,欢歌笑语庆佳节。

在食俗方面,北方人喜欢在立冬之日吃饺子,意为秋冬之交;浙江绍兴则是开酿黄酒之日,同时还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而湖南等一些地区则会熏制腊肉。

小雪

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40度左右,即为小雪节气。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事进入冬季管理阶段。这时偶尔会有飘雪,但雪量很小,而且通常由于天气还不太冷,雪边下边化,称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下,是为“雨夹雪”;还有时会降下如米粒大小的冰粒,称为“米雪”。

北方小雪过后,果农们要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包扎株干,防止果树受冻;而一些过冬用的蔬菜则用地窖或是土埋的方式进行保存。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节气就开始准备过冬用品了,如御寒的衣物、手炉、棉帘等。

大雪

每年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55度左右,即为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大雪节气,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天气则更冷。它与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直接反映降水程度。这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都降到了零度以下。

大雪覆盖在地面,可以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同时雪化后的融水又可以增加土壤的水含量,可以给作物的春季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在雪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氮化物,可以当作肥料,故而有“瑞雪兆丰年”之说。

有农谚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冬日里男人们加紧兴修水道或积肥造肥,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地做起针线活。

由于天气寒冷,人们户外的活动明显减少,但滑冰、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户外运动仍是非常常见的冬季活动。

冬至

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70度左右,即为冬至节气。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从天文学角度看,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人了一年当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开始进人数九寒天。

冬至过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在汉代,冬至这一天要全国放假,大家走亲访友、相馈美食;在唐宋时期,冬至这一天皇帝要率领百官们到郊外进行祭天大典,而百姓们则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参拜。在古人眼中,“冬至大如年”。

冬至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在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冬至如庆春节;有的地区的官员们还举行酒会,画“消寒图”;有的地区的老百姓画“九九图”,同时亲朋好友们还会互赠保暖用具。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冬至中午要祭拜祖先,有些名门大族甚至会开宗庙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与清明时的祭祖合称为“春冬二祭”。在台湾地区则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他们用糯米粉捏出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冬至祭祖在台湾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的饮食习俗在各地也各有千秋。北方吃馄饨,西北吃水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在冬至还有吃羊肉的习俗。

小寒

每年公历的1月6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85度左右,即为小寒节气。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还没有进入全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并且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故称为小寒。

在黑龙江北部,气温可以低到零下40度左右,可谓滴水成冰;秦岭、淮河一带的平均气温则在零度左右。最暖的地方当属南方的一些地区,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甚至更高,所以一些热带水果仍可以正常生长。

大寒

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的300度左右,即为大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大寒位于“四九”天,雨雪量是全年最多的。寒潮频繁南下,大风、低温、降雪常常造访,就连河水上的冰层也是最厚实的。

大寒节气经常与我国的除夕、春节连在一起,是百姓们忙着置办各种年货的时候。除了准备过年,大寒节气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都会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的腊八粥。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制作腊八蒜醋也是很多主妇的最爱。

春分诗词范文第2篇

【作者】:

史达祖——《万年欢·春思》

【内容】

两袖梅风,谢桥边、岸痕犹带残雪。 过了匆匆灯市,草根青发。 燕子春愁未醒,误几处、芳音辽绝。 烟溪上、采绿人归,定应愁沁花骨。 非干厚情易歇。 奈燕台句老,难道离别。 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 多少惊心旧事,第一是、侵阶罗袜。 如今但、柳发晞春,夜来和露梳月。

【鉴赏】:

史达祖在婉约词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周邦彦那种“缜密典丽”,“富艳精工”的创作风格,而又有发展,炼字锻句,竟秀争高,给后来重视写作技巧的人比较大影响。

首两句描写初春的景物:漫步在谢桥边,吹拂着落梅的轻风,也吹满词人的双袖。沿岸春寒未褪,犹见残雪痕迹。“谢桥”,指谢娘家的桥,唐时有名妓谢秋娘,因常以指女子所居之地。两句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作冯延巳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化出。

四、五句点明时节。灯市,指正月十五的元宵灯市,上冠以“匆匆”二字,略露作者的心情,可与姜夔《琵琶仙》词“奈愁里、匆匆换时节”参看。元宵过后,草已开始变绿,春天已是到来了,可是,词人却说“燕子春愁未醒”,燕子在春分前后才由南方飞回,而今春社未到,燕子未归,故发出“误几处、芳音辽绝”的怨望之语。江淹《拟李都尉从军》诗有“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之句,《开元天宝遗事》也载有燕子传书之事,诗词家将之当作常典使用。“燕子”二语,与作者《双双燕》词“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有同工之妙。山川间阻,音信难通,只能把一襟幽怨,寄诸燕子,正见其用笔精妙处。题中“春思”之意,至此方出。“烟溪”二句,笔锋一转,从对面着想:那远方的情人啊,这时也许在轻烟迷漫的溪水边采摘绿草归来,她一定满怀心事,连花心深处都沁透着她的春愁。“采绿”,出自《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掏。”旧注认为这是妇人思念远行的丈夫。绿,是一种刍草的名。“采绿”,暗与上文“草根青发”照应。“愁沁花骨”四字甚炼,写出女子怀人的深情,句意并美。

下片“非干厚情易歇”,笔意俱换,词极朴直,却更见情深意厚,更表现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切,并不关两人深厚的感情有所改变,而是由于命运的安排:离别,使有情人再也不能相见了。“奈燕台句老,难道离别”,这真是痛心彻骨之语。“燕台”,用唐诗人李商隐事。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哀感顽艳,被一位叫做柳枝的姑娘所深赏,并相约幽会。由于机缘的错失,两人未能欢好便离别了。这里借用而转换加强说,自己纵使有李商隐那样的风流文笔,但在此情此境,一切的语句都显得是那么陈旧和多余。

“小径”四句,回首前尘,深情如揭。记得当年在故乡多少美好的情事,那幽深的小径,微风吹衣——那是与她旧游之地。在纷来沓至的追忆中,第一难忘的是:她,久久地悄立玉阶之下,夜色渐深,清凉的露水侵进她的罗袜,她还在等待着我的到来。词标出“惊心”二字,表现了情人相会时心情激荡的情景。“小径吹衣”,又与首句“两袖梅风”相应,今昔对比,更是难以为怀了。

春分诗词范文第3篇

    构建文化校园,打造和谐学校,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蕰。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素养。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一、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而今,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二、仁侠之气匹夫有责

    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谈何为家庭、对族人负责?谈对国家负责、对社会风气负责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已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个年代更像是一句空谈。

    三、诗词曲赋琴棋书画

    说来惭愧,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的儿子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接触一点古典诗词之美,真是浅薄了。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查了全唐诗,较权威的统计数是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的诗有900多首,陆游的诗有9000多首,而这只不过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雾水。可是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也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至于琴棋书画,要么学琴必为考级,下棋只为成为古力之二,读书则只为分数和升学,画画也就为今后找个饭碗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而已。

    四、四书五经文史典故

    现今有多少人能知道“四书五经、文史典故”?孩子们对以“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多是一头雾水。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使我们的孩子们连一点儒家思想的痕迹都没有。

    1、《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gu)《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3、《二十四史》:汉.司马迁《史记》,汉.班固《汉书》,范晔、司马彪《后汉书》,晋.陈寿《裴注三国志》,唐.房玄龄《晋书》,南宋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fen)《周书》,唐.魏征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北史》,后晋.沈昫(xu)《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

    4、《四大名着》:《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7、“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8、“唐宋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元代四大戏曲: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

    10、“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

    五、传统常识

    1、《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4、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垂髫(tiao):幼年儿童。(又称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ji):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指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年:一百岁。

    5、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si)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xu)狗、亥猪。

    6、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7、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春分前后,祭祀农事。寒食:清明前二日,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吴子胥)。端午:五月初五,吃棕子,划龙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冬至: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驱病。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8、考试:

    中国古代的考试起源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但对我们来说,那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时至今天,我们孩子们的一切都还得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打转儿。

    (1)、考试等级(从低级到高级)

    院试:县级考试,考上为生员,即秀才。(又叫童试)

    乡试:省级考试,生员参考,考上为举人(又叫独闱)

    会试:国家级考试,举人参考,考上为贡士(又叫春闱)

    殿试:国家级考试,贡士参考,皇帝主考,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春分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紫薇 绿化 美学价值 应用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是千屈菜科的一个树种,是我国夏季主要的观花小乔木。其枝干光滑,枝条柔软,花色艳丽多彩,花朵繁茂,且在群花凋谢时开放,花期长约3个月,有时甚至达5个月,目前在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其树形优美,树皮光滑,树干扭曲,树身如有微小触动,枝梢就颤动不已,确有“风轻徐弄影”的风趣,故又被称为痒痒树。

    一、紫薇的观赏价值

    1.姿态美

    紫薇种类繁多,姿态各异。由于易于管理,枝条柔软,嫁接或简单的捆绑易愈合,因此可根据个人需要,被整形成为各种形状,有的虬曲错节、有的轻盈多姿;有些直干、分枝点高、枝条下垂的被选为行道树;有的株型极矮的矮生品种,被作为花境、路边、花坛等景观的镶边植物;枝条匍匐的则利于形成大面积色块,可以在需要形成大块的景观色彩中应用。紫薇还具有叶细枝密、干粗、根露等特点,便于攀扎,故宜作盆景、桩景等的素材,有些老桩则是作盆景的极佳材料。紫薇花也可剪作切花,瓶插时间较其它花长。千姿百态紫薇不仅装点了人类的花园,而且还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享受。

    2.季相美

    植物随着季节的更替不断变换着姿态和色彩,从而能给观赏者带来了不同的季节感受。紫薇形色俱佳,“满堂红”、“百日红”是紫薇最常见最出名的称谓。它的花型奇特,在盛夏繁花似锦,花期长达3个月以上,弥补了北方夏季缺少观花乔木的不足。在炎炎夏日,百花尽谢,独紫薇繁花盛开,在燥热的气氛中带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在秋季,某些品种会出现红叶现象,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观赏特征。

    3.意境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可以说独具特色。很多古代诗词和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含义深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紫薇之所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更主要的是它有独特的文学意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赞美它:王十明的紫薇诗“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另外,杨万里有诗“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认为紫薇花期最长,自6月至10月,开谢相继,连续开放,故得“百日红”之名。正所谓“紫薇开最久,烂漫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故枝”(薛蕙,1489~1539)。消除了观赏者“养花一年,看花十日”的惆怅。

    二、主要繁殖管理技术

    繁殖方法:繁殖主要用播种、扦插法嫁接法,也可用分生、压条法

    1.播种繁殖

    可一次得到大量健壮而整齐的苗木。11月至12月收集成熟的种子,去掉果皮,将种子稍晾干,放入容器干藏。翌年3月在砂壤土地苗床上行阔条幅播或撒播,盖一层细焦泥灰,约2-3厘米以不见种子为度,苗床上覆一层草。10-15余天发芽出土,出土期后及时揭开覆盖草,层待幼苗出现2对真叶时可择雨后间苗;生长期要加强管理,6—7月追施薄肥2—3次,夏天防止干旱,用跑马水灌透,时间不要过长圃地湿润为适,冬季苗高约40—50厘米,生长健壮的当年可开花,宜及时剪除,翌年春分移栽长大。

    2.扦插繁殖

    可分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

    (1)硬枝扦插

    硬枝扦插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枝条发芽前进行。选择粗壮的一年生枝条,剪成l 保湿保温苗床可。插后灌透水,为保湿保温在苗床覆一层塑料薄膜。苗木长成15-20厘米就可以将薄膜掀开,改建遮阴网,适时浇水,当年枝条就可长到60—80厘米左右。

    (2)嫩枝扦插

    嫩枝扦插在7~8月进行,此时新枝生长

旺盛,最具活力。选择半木质化的枝条,剪成8~locm长的插穗,上端留2-2.3片叶子。扦插深度为3~4cm。插后灌透水,并搭荫棚遮荫,一般20天左右即可生根,将薄膜去掉,保留遮阴网,再适时浇水,当年枝条可长到60~80厘米左右,成活率很好。

  三、嫁接法

    紫薇有几个变种,如银薇,花为白色;翠薇,花蓝紫色、淡紫色;红微,花桃红色,深红色等;在同一株树上嫁接几种不同花色的一年生或二年生枝条,成活率高达98%以上。具体方法是: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紫薇枝条萌芽前进行。嫁接时选择发育粗壮的实生苗做砧木,需要花色的枝条做接穗,采取劈接法。先在砧木顶端靠外围部分纵劈一刀约5~8厘米深,再取长5~8厘米带2个芽以上的接穗削成楔形后插入砧木劈口对准形成层。然后用塑膜将整个穗条枝全部包扎好,露出芽头。用此方法在同一砧木上分层嫁接不同颜色的枝条,形成一树多花色。嫁接2~3个月后,就可去薄膜,通过精心管理穗头长可达50~80厘米,为了以免遭风折断,应及时将枝头剪短,而且可培养成粗壮枝,嫁接法培育的植株成活率高,效果好。

    四、栽培管理

    栽植紫薇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背风向阳处。大苗移植要带士球,并适当修剪枝条,否则成活率较低。栽植穴内施腐熟有机肥作基肥,裁后浇透水,3天后再浇1次。紫薇出芽较晚,正常情况下在4月中旬至4月底才展叶,新栽植株因根系受伤,发芽就更要延迟。因此不要误认为没有栽活而放弃管理。

春分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DingGang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town 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tudy ge village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other similar ancient village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A3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过度开发而忽略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古村落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现象”,古村风貌逐渐在消失。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可促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且良性的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葛村概况及其特色

1.1 葛村概况

图1:葛村影像图

图片来源:Google

葛村地处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古属于丹徒,村域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1955年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贵文物,显示该地区已有6000余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葛村是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包括东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沟头严家。现葛村只有东葛村存留,其他三个自然村均因“万顷良田”计划已进行拆迁。下文所提的葛村均指现存的东葛村。

葛村现尚存的明、清和民国初年的古建筑有67处,共计11300平方米,其中明代景泰年间的解氏宗祠已被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有9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大宅门、解氏支祠、勤怡堂、榜眼第等。古村落以宗族形式聚族而居,以解氏祠堂为中心,通过街巷、弄、堂和院构成整体村落体系,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

葛村整体布局较规则,空间布局清晰明确,村落以解氏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最早的住宅在解氏宗祠的两侧和后面建造。村落有三个主入口,分别是南门、西门、北门。葛村道路网呈现树形和网格状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以一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的道路作为主要交通路线,通过巷道把建筑单体连接起来。

1.2 自然与历史文化特色

(1)历史建筑特色

① 解氏宗祠

图2:葛村解氏宗祠

图片来源:李冰摄

解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期景泰年间,距今已有550多年历史。位于丁岗镇葛村村中心,坐北朝南,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前后四进七开间,十二间厢房,占地面积约1813平方米,庭院以青石板铺路,主要殿堂屋内地面采用罗地砖平铺,建筑工艺极其考究。解氏宗祠整体建筑以中轴线为主线,具有南方祠堂鲜明的特点。解氏宗祠原共有20个分祠,目前尚保存着册、礼、乐、冬四个分祠。

② 大宅门及代表性建筑

“大宅门”是葛村38号民居,建于民国初期,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中轴对称,前后三进五间,有东西厢房,建筑面积约370平方米,保存较好,目前老宅已无人居住。解亦斋老宅为清代两进四合院,有走马楼,有古更楼,建造独特。殷冬华现住房(原为解从一老宅)为清代房屋,门头有磨砖雕花,图为暗八仙图像。解亦车老宅为清代楼房,院子门楼有多处砖雕,雕刻精美。“榜眼门”建于光绪年间,是解兆鼎武榜眼故居,三间一厢一更楼小庭院,老宅大门呈八字形,门向东开,建筑风格比较独特。解朝东故居(勤怡堂)是四合院形制,外形为矩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85平方米,内部空间较为丰富,功能划分明确,围合性私密性较高。

(2)历史景观特色

① 历史街道

表1:葛村历史街道

葛村有历史街道6条,总长度约1210米。该历史街区特色是东高西低,该样的地势“福星高照,吉祥如意”之意。路面铺设全为条石为中、块石左右。解放初期,街区中分布有米行、肉店、杂货烟酒、布点、邮局、客栈、茶馆、饭店等,是周边地区百姓购物中心。

② 古井古树

如今,能体现葛村典型特征古井有4口,分别是:解氏宗祠井、册分祠井、马家岗井和金本井。葛村现保留有名木古树4棵,在葛村东南侧文昌阁遗址上有300年以上古银杏2棵,已被列为市级保护树木。村中古民居中还有百年腊梅和百年天竺两株,现已被村民挂牌保护。

图4:册分祠井和马家岗井

(3)民俗文化特色

葛村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大帝庙会,庙会上众多百姓到庙里烧香拜佛,四面八方的百姓在庙会时赶市购物,市场上各路生意人摆摊卖各种物品,有小型农具、日用品等,人来人往,甚是热闹。解放后,增四月十六和七月二十六两个节日,称之为物资交流。解氏宗祠每年春分和冬至,都有较大型的祭祖活动。这种祭祀活动热闹非凡,场面庄严而隆重。葛村剪纸、面塑、刺绣、唱麒麟等在当地仍然延续。建筑上的各类木雕石刻精美,具有较高的民俗艺术价值。葛村名人荟萃,有解朝东、解南、解为干等七位古人志士,解为干等人创造的诗词歌赋流传至今。

2 葛村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葛村现状

葛村古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多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甚至已拆掉重建,破坏了古村落风貌的完整性。2011-2012年间,在汪永平教授的带队下,先后共6次进入葛村,并带领150余名本科生对葛村进行全面调研测绘,收集基本数据。落实葛村每个历史建筑的位置,对古村道路进行调研分析,从建筑质量、年代、层数、功能上对古村建筑现状进行分析。

葛村对村内67处历史建筑登记建档,并以挂牌20%以上,对保护修建建立公示栏,并挂有警示意义的保护标志。葛村制定《葛村历史文化古村保护管理办法》,并建立“葛村历史文化古村管理委员会”,村将取用村建设资金的12%左右作为古村保护的专项资金。

存在问题

(1)“万顷良田”拆迁政策对古村的破坏

万顷良田工程的目的是将工程项目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将村民集中到城镇中的多层楼房中,使村民成为居民。然后将腾退出的土地恢复成连成片的耕地。镇江“万顷良田”工程土地整理总规模为5.59万亩,工程范围涉及该区丁岗、大路和姚桥3个镇,18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涉及拆迁农户7826户,约2.1万人。葛村也在万顷良田规划范围内,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古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逐步走向消亡。

春分诗词范文第6篇

武当派以剑术精妙而驰誉。武当内家剑学,远追真武。相传真武大帝成道时,剖腹始练成飞剑,震动三界。至今武当门内有“神剑长鸣于海上,太极秘术荡散人问”之语,是对内家剑学流派的概括,亦见剑术要义之密守深隐,列为不传之珍。因道家修持,剑为降魔护身之利器,内功演道,剑作无形,有慧剑喻示智慧成就,护持丹砂之密传内家剑学,承袭汉唐贤侠剑道之遗风,属江湖之秘技。

唐宋以来,道士携剑成为风尚。“神仙”携剑,不是饰物,剑者利器也,诛虎豹,逐盗贼之用。《全唐诗》有“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之句。火龙君是位道人,称火龙真人。《宋史・隐逸传・陈抟》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正史明白地肯定武当剑术与道教的渊源甚深。

元明武当丹士张三丰的诗词散文集《云水集・三十二岁北游》载:“幽冀重来感慨志,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悠悠歌》载:“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倒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大岳太和山志》载明朝官吏歌颂张三丰的诗歌中写道:“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希夷指陈抟道士,邋遢即三丰,因其形状邋遢故号邋遢张,尝结庐于武当山。赵宋时,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路阻梗而不能进,祖师以剑飞击之,群盗尽被歼灭,故此武当剑术闻名于天下,有“武当剑,少林棍”之称。嗣后,至元顺帝时,祖师在武当山收弟子八人,至嘉靖年问游浙江鄞县四明山,续传张松溪一人,前后共九人,形成三乘九派,张松溪列为下乘第九“丹”字派。故近代所传武当丹派剑术即是“武当下乘丹字派第九派”的简称。

三丰祖师得全真大法,继吕祖纯阳之学又得陈抟老祖之传,承真武大法,融万法于一炉,开山立堂,自成一派。内执丹道,外显金锋,是道演良工,剑学存真,乃有形中求无形。武法的升华,日人身备剑体,尽金锋之性情,发真如之慧性,得流珠之灌养。金生丽水,火逼金行,剑法合于丹砂符火。佩之金锋,敛为丹砂,以武人道。至今神州故地,尚留有三十六品神仙剑绝学,法演沧桑。

时甲戌年春分日,有歌曰:

一从沧山留剑迹,茫茫世事已经年。

金台印月丹丘冷,玉虚掩映衰草残。

武当留存真诀秘,八法神术动罗天。

三锋四刃凝剑体,丸泻显飞合丹源。

更同侠气贯胆肝,铸成寒刃诛邪奸。

五指力齐舒剑气,金波冲举荡云烟。

妙山老者神霄客,沧桑秘演太和巅。

功理

剑术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理论。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女剑法》,越女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表明,早在春秋时剑术已相当完善,技术高超。讲到的“阴阳”、“开闭”、“内外”、“形神”、“呼吸”、“往来”、“纵横”、“逆顺”等均合易理,实乃剑法之妙论。《庄子・说剑》记载剑术理论,庄子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是战国时人,他对剑的论述,足以说明他有高超的剑术技法和极高的理论水平。

剑道源于易。易之初即为一,由一而二,为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易道备矣。三丰祖师取之为丹派剑法,旨在剑法通易之变以从天道。以“劈、刺、撩、抹、抽、截、横、倒”为内家八剑,暗合八卦,依时变易,引而伸之,触类而通,刚柔相推,变化无穷也。武当丹派剑术讲求四法,即以“击、刺、格、洗”为四大母法,犹如四象,派生无数,加上“抽、带、提、点、崩、劈、截、搅、压”九势,形成剑法十三势,随变而生出“撩、抹、斩、挂、云、圈、按、穿、托”九势,九九连环,归原无尽,游刃有余,尽显武当剑术之变化莫测,空灵绝妙。所以剑无成法,要求“顺人之势,因敌变化,避实击虚,刚柔相济”。出剑入剑,皆是竖剑,力贯中锋,不接不截,不迎不架,凭空一击,无不命中。歌日:“吾人学剑,日练纯功,自能人妙,神乎其神。翻天兮惊鸟飞,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青风不见,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宋唯一作歌日:“一圈复一圈,恰是九连环,不知其中意,难测巧机关。”野鹤先生歌日:“九道循环,一气无端,玄机妙舞,化为一丹。”认为这是九转还原化境,视若有形,其实无形,其妙莫名。

武当剑的技术层次是在其“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的修持思想指导下,主张内外兼修,先练内功,以内功为基础,与道教内丹修炼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当剑谱・自序》:“是术神出鬼没,奥妙绝伦,最后内勇功夫……”,又称“昔日祖师教剑,先练内勇,次练外功,最教以手法、步法、身法,练之纯熟,方授剑术真谛”。

初基有,一日养精,一日凝神,能凝神则毅勇,能养精则蓄锐,能蓄锐则毅勇,能养精则凝神。一入手,一收场,一过渡,一归宿。揉转玉环,鹤息归脐,鹿运尾间。炼神还虚,炼气化神,是剑术内勇之真谛。内勇初成可练外手八势,即舒臂探掌,左右抖弹,甩臂点击,上洗下截,旋身反截,下穿上洗,八卦摔劈,翻身滚掌。百练精熟之后再行步九宫,阴阳圈剑,前刺后带,活步抖击,云搅蓄势,御手击鞭,腾空击刺,使全身开合有律,蓄发自如,方登堂奥之境。

武当剑虽三乘,理实一贯,不离内功气化之道,持剑在手,剑即为手臂之延伸。以气运身,以身运剑,以剑带身,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神剑合一,发于灵动,合于剑理。要求“神、剑、身”三者合一,是武当剑的技术要求。它不同于一般剑术要领的“剑身合一”。由于强调以身运剑与剑神合一,所以在剑法运用上体现了内家拳法“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之要领,既有八卦掌的稳健轻灵之便捷,又有似太极的圆活自如,还有形意的沉着笃实。将神、意、气、劲、形贯于剑法之中,力贯剑锋,气透剑端,剑神合一。

近代武术理论家徐哲东称:“太极腰、八卦步,实为别开生面之法。”武当派武当剑传人李天骥讲,练武当剑要在“走,变,快,灵”中体现“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武当神”。匡常修道长讲:“一练形,二炼气,三炼劲,四炼意,五炼神,六合道。”

只有明剑理,尽剑性,以人合剑,融神锻铸,久可达到“形正骨坚,气贯周身,劲整力顺,意满乾坤,精气神足,剑道合一”的高深境界。

武当剑在战术的原则依然是以养生、健身为主导,视剑击为末

技,故剑轻而利,贵柔不贵刚,用意不尚力;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因敌而动,不拘成法;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而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两剑三角,以斜取正,走化旋翻,轻稳疾快,迂回包抄,不接不截,不迎不架,乘虚蹈隙,避青入红,更为我武当剑之特点。

要义

剑法述要:剑术之道,全凭乎神,神足而道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成道,剑神合一,是近道矣。

武当剑法,外兼各家拳术之长,内炼阴阳中和之气,习此道者当以无漏为先,炼精养气,宁神抱一。若以内家拳为之基础,然后练习剑法,方得事半功倍。盖使剑亦如使拳,不外意气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是故令其闪展腾拿之轻灵便捷,则有如八卦掌;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活腕,气沉丹田,力由脊发则有如太极拳;而其出剑之精神,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剑未动,我剑已到,则又如形意拳也。

剑法十三势:武当剑法十三势,以十三字名之,即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亦似太极拳之搠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此外另有舞剑,未有定式,非到剑术纯妙不能学习,非口授而传,不能领会。

阴阳剑圈法:手背朝上,为之阴剑,阴剑圈,先带后刺。手心朝上,为之阳剑,阳剑圈,先刺后带。

阴阳两剑圈,皆须单行熟练。此式之要,在身退而剑进,身避而剑刺也,阴手为抽,阳手为带。

练剑之基本: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四步法。

练剑之精神:一胆力、二内劲、三迅速、四沉着。

剑法之基本,外四要也。剑法之精神,内四要也。内外精健,庶乎近焉。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眼神),彼微动,我先动(手法),动则变(身法),变则着矣(步法)。此四句皆在一个字行之。所谓一寸匕,所谓险中险(胆力),即剑不离手(迅速),手不着剑是也(沉着)。

心空歌:手心空,使剑活;足心空,行步捷;顶心空,身眼一。

练剑歌:头脑心眼如词令,手足腰胯如部曲,内劲仓库丹…是,精气神胆须充足,内外功人勤修炼,身剑合一方成道。

四法歌:手到脚不到,自去寻烦恼。低头与弯腰,传授定小高。腹内深流沉,遇敌如火烧。眼到脚步手到,方算得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