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心理健康

初中生心理健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客观面对初中生普遍容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积极地进行解决和引导,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许多初中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心理发展趋势。另外,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一些学校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注重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实际上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状况,更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缺乏全面的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较少

当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这导致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往往是心血来潮,或者是为了应付某一项检查而不得不开展的。即便安排课程,也大多都是教师枯燥地讲解,而其他类似于讲座、演心理剧以及相关表演类的讲解形式就相对较少,所以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很难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感受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内容。

(三)初中生缺乏明辨是非以及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意识

初中生由于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特点,恰好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许多学生都容易在这一阶段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难保障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不会侵蚀初中生的大脑。因此,只有更好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初中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地实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意义。

二、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一)实现全面健康教育

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教育,让学生不仅仅加强身体上的锻炼,强身健体,更应该确保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让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健康的整体,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现出来

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其实践性体现出来。尤其是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更应该体现出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形成一种思想,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结合,更好地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学校首先应该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对于激发学生对于这一科目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是要么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枯燥的讲解,要么就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本的朗读。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及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传统的课堂只会讲一些所谓的道理,而必要的创新却没有。这就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改传统课本的枯燥,将多媒体的课堂活跃效果引入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连接互联网,下载相应的社会中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视频,例如对于那些英勇献身或者无私奉献的正面人物的展现,或者一些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这类视频都可以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鲜活的案例,对于学生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实现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对于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这不免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而多渠道的教育往往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专家讲座,在讲座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说出来,让专家帮忙解决;也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写下来投到信箱中,教师看到之后主动联系学生,单独辅导,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校方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艺术节等,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初中教学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 教学

1 心理健康有赖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对社会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能恰当地进行社会交往,合理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从而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和劳动。 初中生应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受人欢迎的品行如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等,要学习并力行!对于不端正甚至邪恶的品行要自觉杜绝。对生活要有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微笑着对待生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相信自己潜力无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和蔼真挚、尊重信任学生,不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特别是不疏远有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创造爱生的氛围。也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有渲泻的空间,还可引导家长协调教育,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事,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2 关注孩子的“心理闭琐”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就容易产生“心理闭琐”。初中生“心理闭琐”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采取温和与冷静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初探?

在分析当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就必须意识到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确定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目标定位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当代初中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目的明确和形式多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心理机能和全面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助推学生整体全面地发展。换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人格、情感以及认真等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秉着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是素质水平。由此可见,定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心理潜能的挖掘和能力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较强的适应性,自我修养的提高以及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水平。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

通过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通过活动训炼课,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交往能力,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 与家长和相关部门做好联合工作,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不能依靠老师,还要把家长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学生有问题时,家长要积极地与老师联系,共同找出一个对学生伤害最少,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初中生的重大心理问题一般有五个阶段,分别是呆滞期、侵袭期、冲突期、消化器、重建期。当发现学生有重大的心理问题时,学校心理工作处,老师,还有家长要紧密联合起来,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积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要让学生相信家长和老师,当学生心理有问题时应及时告诉家人和老师,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一定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要让学生心平气和的想自己的问题,然后有一个冷静地心理去看待问题。切忌用武力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 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常见问题有: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孤僻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强迫心理、厌学心理等等。

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因素:初中阶段,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使得有些初中生过分强调自我,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矛盾与冲突。

一些初中生与父母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他们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燥。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觉得父母并不理解他们,甚至与他们产生对立,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的心理负荷,增加了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能容人的不良倾向,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较为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面临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既缺乏应有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又缺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常常感受到人际交往上的巨大压力。初中生中因为人际冲突而感到苦恼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患病、离家出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应试教育下繁忙的学业、激烈的竞争引起过度焦虑。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任重道远。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的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心理疲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与学习、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伴随着学生的整个中学时代,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四、在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初中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其身心发展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大。初中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猛发展、可塑性强的重要阶段,因而也最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如何帮助初中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呢?

应该总体规划,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其中,学校的作用更为重要。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通过与学生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只看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用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

通过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通过活动训炼课,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交往能力,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健康网站。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诊断,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四、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我国“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其心理规律。

七、学校与社区、德育基地等联合,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网络、电视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还可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特点;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4

1基本定义的界定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关于确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我国比较认同的几个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健全;2、善于自控;3、情绪平和;4、人格健全;5、社会适应良好;6、人际关系和谐;7、性心理健康。

1.2中学生的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的特点

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过度的关注自我,缺乏自控,情绪不稳定;第二就是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最后就是人格发展需要正确引导。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可以使中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1.3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Culture)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以学校组织为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亚文化(Sub-culture)。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2.1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环境、学会控制

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加速成长,使得他们在生理上开始接近成人,极易造成自我意识的高涨,所以他们会在在这一期间开始渴求得到认可。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并且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不甚了解,因此很容易出现失败受挫感。这样就造成了中学生情绪的两个极端,做事前的莫名情绪高涨,和失败后的异常失落。所以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自我和情绪失控的情况。学校宣传的精神文化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学习之外的课外活动,既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又可以补充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巧。良好的精神氛围,还有幽雅的校园物质环境,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2学会适应、善于交际

人是否可以很好的适应社会以及与他人进行交往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初中校园是为学生走入社会,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供了一个准备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以及同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往,无疑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和与他人交往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校园这个小“社会”中,精神文化就像一个催化剂一样,可以促进彼此的交往,像有的学校宣传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有家一样温暖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会给学生适应校园以及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行为制度文化中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更是给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的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这里学生既可以学习相处的技巧,又可以通过活动增进彼此的关系,使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如学校举办的拔河、篮球赛等竞技活动,很好的提升了班级以及学校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很高的自信心,当然可以预言在他们走上社会以后,适应和与人交往不可能再是问题。

2.3人格健康发展

中学生人格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要想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需要正确的引导的。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在校园这个小范围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剂,通过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来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对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3不良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校园文化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类型的,一种的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另外一种则是不良的校园文,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破坏性。不良的校园文按照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以下分别是几种不良的校园文化对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3.1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它的主要发生场所是校园,而主体是在学校的师生,以及学校领导。另外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学校师生和领导作为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当然会受到社会风气或者文化的影响。而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其中像拜金主义、一些低俗或者的文化往往会使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出现偏颇。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很不完善,很容易在这些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和世界认知,从而导致导致心理发展的失衡。这就需要正确的校园文化来抵制社会中的不正之风。

3.2校园文化中的不正确教育理念

当今中最大的教育理念之争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虽然很多的教育界人士都认可素质教育,而且也不断进行着尝试并且希望改变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还占着主导地位,既然存在,那么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另外它也自身独特的优势,在过去确实是培养出许多中国需要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很多人深受其害。教育理念其实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核心的重要部分,在应试教育中的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成绩和考试放在第一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这样的教育理念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1)作为精神文化,它首先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2)成绩再好,第一名也只能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打击和挫折。

(3这种氛围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和谐。

3.3缺乏资金的校园文化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探索 沟通

当一个男生上课睡觉的时候,当一个女生烫发、染发的时候,当学生都不爱穿校服裤子的时候,当女生给同桌传纸条的时候,当男生抽烟打架的时候,老师都是怎么处理的?是生气,还是理智地认为是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微小变化?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我们要不断观察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是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呢?

一、尊重并且理解学生,不断沟通,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校园生活中,当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急躁,不要不问原因地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而应该心平气和、温柔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以尊重、关心的口吻询问他们,从朋友角度关心他们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我班有一男生,在校表现很好,而有一天其家长却打电话来说:在家很不听话,双休日经常出去玩,在家基本不学习。后来我找该生谈心,他很委屈地说:“我的兴趣都被剥夺了,还有什么值得我去做的呢?”原来他喜欢踢球,而父母却不让他踢,每踢球一次就被父母责骂一次,以至造成了他反抗父母的心理。如果遇到这类问题,则肯定要和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并且告诉他们占用大部分时间踢足球的缺点及跟父母顶撞的不对。在和他进行良好沟通的同时,也要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不能绝对控制学生的踢足球时间,应保证他既不影响学习,又没有耽误兴趣需求。这样既可以极好地处理学生遇见的问题,更能让他们的身心不受伤害,以后在此类问题上肯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1]。

二、老师和家长应该拥有同样的心理

在跟学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拥有孩子一样的心,要学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像朋友和同龄人一样关心和交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家长是朋友,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对我们真正敞开心扉。例如:某男同学因被某女同学骂而打了她一下。我找到那个男同学,第一句我先这样说:“你很气愤,是吗?老师明白你当时被人骂的滋味一定不好受。”这样,该男生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然后我问他:“但是你打人对吗?”他摇了摇头后说:“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会向她道歉的。”最后我说:“很好,不过以后可不能再干这样的傻事,打伤了别人怎么办?”他说:“我以后一定吸取这次教训。”

三、多多激励并且鼓励孩子,增强信心

每一个人都喜欢听美言美语,初中生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在学生心里,他们的每一个成绩和努力成果都是需要别人肯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征,不能总是强调缺点,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奖惩制度,制定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增强学生本身的自信心。如可用量化计分法给予表扬或送小礼物以示鼓励[2]。

四、要重点培养心理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每个人的生活及教育的成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对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应该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初中阶段非常重要,是孩子们从孩童过渡到成人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常常伴随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特征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心理状况也会发生很大转变,因为生理上的变化,与不同学生进行交流、相处,学生会对自己的外表和造型非常关注,造成很多学生喜欢照镜子,由于学生心理的巨大改变,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内心发生变化,喜欢与异往,喜欢一起交流爱情。他们大都宁愿相信自己同伴的话,也不愿意相信父母的话。他们的独立自我意识非常强,但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成熟,性格也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不强,导致孩子们的辨别能力很差[3]。

数据表明,大多数初中生的心理都存在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和教育,或者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打架、与父母顶撞、离家出走、往坏方向发展等情况。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多多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和开导。

老师和家长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多多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开导,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吸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人,而且可以使学生成才,在正确的引导中茁壮成长。美国心理专家特乐曼研究表明:智商在人的成功因素中并不是决定因素,一个能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有责任感的,对于生活充满信心的,有恒心、自信且有威信的人。

参考文献:

[1]王芳.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6).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自我概念;幸福;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44-03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SWB的研究兴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后期才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本研究试图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形成高自尊,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有效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豫北地区2所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总计287名学生,获得有效被试279人。其中男生149名,女生130名;初一学生93名,初二学生96名,初三学生90名。

1.2 研究工具

1.2.1 自尊量表 采用最先由Rosenberg(1965)编制,后由季益富等(1993)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的(Self-Esteem Scale,SES)量表,用以评定中学生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分4级,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是国内外常用的自尊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中学生人群[3]。

1.2.2 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Campbell等1976年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主要测量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2部分:总体情感指数(Index of General Affect),8个项目;生活满意度指数(Index of Life satisfaction),1个项目,权重为1.1[4]。以上9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总体情感指数之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得分(权重为1.1)相加即为总分,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该量表情感指数的Cronbach α为0.89,重测信度为0.43,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

1.2.3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由周步成等修订,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有100道是非题,由8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0(P

根据MHT全量表的总分将学生分为3组:标准分≤55分者为心理健康组,标准分≥56分且≤64分者为轻微问题组,标准分≥65分者为严重问题组[5]。

1.3 施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由主试按照指导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表,使被试了解量表填写规则,确认学生完全理解施测规则后开始施测。

1.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本次被调查的279名初中生中,心理健康全量表总分不超过55分的有221人,占79.2%;56~64分的有37人,占13.3%;总分高于65分的有21人,占7.5%。学习焦虑、冲动倾向2个因子得分大于8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42.7%和50.2%。心理健康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较高。初中生总体情感指数为(5.41±1.28),生活满意度得分为(5.39±1.40),幸福感指数为(11.34±2.51),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主观幸福感总体良好。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初中生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状况比较

2.2.1 性别差异 如表1所示,过敏倾向男生高于女生,恐怖倾向则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在总体情感体验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年级差异 各年级学生除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他各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检验显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及恐怖倾向方面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P值均0.05)。初一、初三学生孤独倾向显著高于初二(P值均0.05)。初一、初三学生身体症状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二(P值均0.05)。心理健康总分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P值均0.05)。总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3 成绩差异 由表3可见,不同成绩初中生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心理健康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初中生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状况 见表4。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初中生自尊、总体情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组与其他2组学生在这4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上轻微心理问题组和严重问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情感和幸福感2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2 自尊、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的关系 自尊、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与心理健康的各维度及总分得分(除后3者与自责倾向外)均呈现显著负相关(P值均

2.4 自尊、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自尊、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自尊和幸福感指数进入回归方程,二者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尊越强,幸福感体验越多,越有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3 讨论

3.1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年级和成绩差异 本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这一结果与此前相关研究一致。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及学习焦虑普遍较高,男、女生在这2个方面无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易过敏,女生则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恐怖,这可能与初中生的性别特点有关。

从年级差异看,初一学生除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心理健康其他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即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其他2个年级,这和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转折期不无关系,学科的增加、学习压力过大使他们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初三学生的学习焦虑略高于初二,孤独倾向却显著高于初二,这与毕业班的学习压力过大有关,升学的压力使得初三学生过多关注自身学习,缺乏与同伴交往,以致更容易孤独。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学习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明显差异,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均显著低于成绩中等及较差的学生,中等生和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大多数学生认为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或升学与前途等问题。因此,成绩优秀者自信心强,人际关系良好,心理品质更健全。

以上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与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关,初中阶段个体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学校及家庭需要在学生的意志力方面加强教育。教师要给予刚入校的初一学生更多的关怀,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学生学习焦虑方面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这可能与学习紧张、负担过重等因素有关,教师、家长要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入手,同时给予中等生和差生更多关怀,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身体症状因素在心理问题中也略有突显,学生在学习之余可能忽略身体的锻炼,其心理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以使身心和谐发展。

3.2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成绩差异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王极盛等的研究一致。女生的总体情感指数显著高于男生,所体验到的幸福感高于男生,这与杨海荣等[7-8]的研究一致,可能与女生比男生感情细腻丰富有关。而其他学者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男性幸福感高于女性[9-10]。由此可见,关于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年龄、文化、学识水平等,仍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2]。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也存在差异,初二学生体验到的幸福感最多,其次是初三,初一学生的幸福感最少。初二处于初中的特殊阶段,与其他年级相比,既适应了初中生活,又无升学压力,幸福感指数也就最高。

学习成绩的差距也影响到了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成绩优秀的学生明显比中等生和差生对生活更满意,感觉更幸福;差生和中等生无显著差异。可能因为优等生受表扬、奖励的机会多,良好的学习行为能得到积极反馈,进而被强化,以后就容易出现该行为,形成良性循环,幸福感便油然而生。这与成绩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一致。

3.3 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自尊以深层次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间接影响人的活动动机和行为,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11]。初中生的自尊得分处于中上等水平。自尊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自尊、主观幸福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初中生自尊程度普遍较高,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自尊、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高自尊个体、幸福感体验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少,心理就更健康;反之心理问题则比较严重。总体情感指数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

高自尊个体倾向积极看待问题,对自己持肯定态度,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生活及学习问题,幸福感水平较高,心理比较健康[12]。初中生幸福感水平较高,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低自尊个体倾向消极解决问题,常常否定自己的行为,幸福感水平较低,情绪低落,这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创造宽松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减轻学习焦虑;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自制能力,减少冲动倾向;提高幸福感水平,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DIENER E,EUNKOOK MS,RICHARD E,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 Bull,1999,125(2):276.

[2] 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98.

[3] 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29-631.

[4] CAMPBELL A,SUH EM.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Am Psychol,1976,31:117-124.

[5] 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6]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96-98.

[7] 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16-419.

[8] 杨海荣,石国兴,崔春华.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16-117.

[9] 苗元江.影响幸福的诸因素.社会,2004(4):20-24.

[10]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

[11]张灵.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7篇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 青春期 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他们产生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因此,鼓励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他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理解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初中生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充裕的同时,人们普遍感觉到身心的疲惫,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活的很累。高节奏的生活,日益激烈的各种竞争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有些人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急躁,易怒,多疑,孤闭。尤其是青少年,患有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只会增多,不会减少。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否,不可小视,而且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的关系

同志就体育锻炼与个人心理健康有过精辟的论述。“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1]。这就说明了体育锻炼与心理方面的关系。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可以调节心情。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这时,我们跑跑步,听听歌,发泄一下就会好很多。

人都是运动的。就像哲学里面讲的那样,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但是,现在的中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每天几乎都是坐在板凳上, 埋头苦读,忽略了体育锻炼,我们并不是说勤奋学习是错的,但是要学会科学学习。适当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会调节同学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体育锻炼会增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1、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同学们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又在哪里。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2]。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并作出恰当的评价,所以就不会做一些能力所不及的事情,减少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从而少走弯路。这样就会使成功的几率增强,减少挫败感,从而心情愉快。

2、同时,我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认识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朋友,增进友谊。这就提高了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有时,人们之间的隔阂源于缺乏交流,沟通,有时还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误会。引起纷争。

3、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成功或失败,进取与挫折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促使学生的情感成熟[3]。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境界。还可以形成同学们坚持不懈和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4、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锻炼中,同学们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等相互交流,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亲切感,并且获得较高的安全感、自信心[4]。所以,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使处在一个集体中的同学学会相互照顾,关心。

四、我们应该怎样加强体育锻炼,以至于使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呢?

第一,在理论教学中,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使同学们知道,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保健方法。使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我心态调节。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刚毅、自信、乐观、豁达等高尚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学生、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帮助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们上好体育课,以及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体育项目,坚持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弱化不良心理的影响,选择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发挥。在自己擅长的运动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我的才华。

第二,教育学生正确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忘我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尽量放松心情。可以在运动前听听音乐,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同时,要求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和体育运动的常识。活动后要及时总结,有效地客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第三,要有计划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应根据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们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们的意志力的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学生们才能投入到活动中去,才会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达到减轻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的效果。

结语:身心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而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的心理健更应该得到关注。有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其实,体育锻炼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洪宝.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初中生心理健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4):256-257.

[2]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袁存柱.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