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己亥杂诗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己亥杂诗赏析范文第1篇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

@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事情是诗人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而人物自然是诗人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诗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下,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愈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诗人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诗人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很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己亥杂诗赏析范文第2篇

随着各地中高考政策的出台,语文考试内容调整,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诵读诗文,注重积累和感悟,更加注重对诗词的整体把握和感染熏陶。

纵观近五年的河北中考题,除去默写外,诗歌阅读一直是出题者的宠儿,现将近几年的考试题目、题型及分值统计如下:

河北省近5年中考统计表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阅读题的分值在增加;题型大多出现在文学常识的识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上(其中第一、三项所占分数比重较大,几乎年年必考)。把握了这个方向,语文教学就有了目标,但同时亦不能忽略其他题型,如画面的描绘、技巧的赏析等。正是有了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诗句,把握主旨。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中考诗歌阅读的考点:

1.识记诗歌的文学常识;

2.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3.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写作特点。

这是“考试说明”和《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新课标》对初中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中高考政策调整和这样的要求之下,初中必背古诗词的篇目有所调整,由2010年的10篇,2011年的20篇,2012年到2014年的34篇,篇目越多,对我们来说,教学任务越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成功备考中考,方法至关重要。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归纳初中诗词阅读题的答题方法及策略。

一、识记诗歌的文学常识

例:2010年考查的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摇 ?摇,“乐天”指的是?摇 ?摇

2012年考查的是诗歌的题目是《?摇 ?摇》

2013年考查的是《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摇 ?摇

2014年考查的是《己亥杂诗》的作者是?摇 ?摇

对于这类题型,我一般采取的是分朝代整理的方法,把34篇必背古诗词按朝代排列,在此基础上,多读多背,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思想感情,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等理解背诵。

我因有幸参加过几次中考阅卷,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学生大多知道诗歌的题目、作者,但书写错误率很高,在教学中,千万别忽视“眼高手低”的问题,背诵的同时要书写,方能牢固。

二、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例:2010年的试题是:给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划分节奏。(每句一处)

此题型虽说在近5年中,只出现在了2010年一次,但万不可忽略,这是正确朗读诗歌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诗歌的朗读有以下几种模式(一般按意义或节奏划分):

四言诗:“二/二”模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言诗:如划分一处,大多为“二/三”模式,如:“感时/花溅泪”;但如果还需细化的话,还有“二/一/二”式,“二/二/一”式;

七言诗:如划分一处,大多为“四/三”模式,如“惶恐滩头/说惶恐”;细分的话,还可分为“二/二/二/一”式,“二/二/一/二”式,“二/二/三”式;

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节奏的划分应为“四/三”式。

三、理解诗句的内容,把握主旨、情感

例:2013年中考题第8题: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于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从作者的生平、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品味诗歌内容,分析主旨。

如“诗圣”杜甫,我们知道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早期他外出游历求学,胸怀抱负,壮志凌云,早期的诗作中这种情感体现得很明显,如《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期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颠沛流离、生活困苦,表达的大多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如《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

2.从诗歌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看题目中有没有词语能够体现诗歌的主旨,如2013年的这道中考题,题目中的“思”字就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再结合文章内容就能知晓文章所写的是“思乡之情”。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主要诗句入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就能很好地概括文章主旨:文天祥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

四、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这类题型在中考中的比重很大,2011年5分,2012年5分,2014年5分,下面结合例题总结答题策略。

1.从诗句的修辞手法方面考虑,理解诗句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如:2012年9题,对“雨脚如麻未断绝”句进行赏析,首先考虑修辞为“比喻”,再理解诗句内容,分析为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这类题我一般提醒学生三个关键词:①写法(当然写法不只是修辞,还有对比、用典故,等等);②内容;③情感。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在排除修辞手法之外,抓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如:2011年第8题,对“转”“低”“无眠”三个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通过对词语的字面和深层含义的理解,这是写月光的移动,写词人因思念远方亲人而无法入睡的情景。

如果诗句中没有指出哪些字词需理解,我们就要找出特色词语,再结合内容理解。

3.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即对诗中的自然景象、生活画面等进行把握和理解。

如:2013年第9题对“夕阳西下”句作用的分析,2012年第8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己亥杂诗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中考复习

很多地市都把诗词鉴赏列入中考范围,最近进入中考总复习,听了好几节有关诗词鉴赏的公开课。课上不同的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其中有些老师是从中考题型入手,分成不同题型,按题型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如何答题;有些老师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介绍各种鉴赏方法;还有些老师从知人论世、想象联想、比较鉴别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听完这些课后,笔者产生了一个疑惑,面对初中学生,诗词鉴赏应该如何切入?

“诗言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可见,从某个角度来说,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因此,笔者认为,诗词鉴赏可以从“情”字入手,“情”是诗词鉴赏的一个密码。

一、情为何物

“情”发端于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心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在平时也有“喜怒哀惧爱恶(憎)欲”七情的说法,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既然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是“情”的产物,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到底有哪些“情”?

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初中40首诗词,从“情”字入手进行简单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些诗词均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情感:有欣喜之情,如《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有离愁别绪,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夜雨寄北》;有表达诗人理想抱负的,如《观沧海》《江城子・密州出猎》《使至塞上》《望岳》《雁门太守行》;有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赤壁》《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有表达诗人精神品质及人生感慨的,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过零丁洋》《行路难其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表达世事不平的怨恨或怀才不遇的悲愤,如《十五从军征》《登幽州台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划分只是从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划分,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因为人的情感极为丰富。

二、情在何处

诗词鉴赏从“情”入手,首先就要学会从诗词中去寻找、揣摩、感悟诗人的情。诗人表达情感是很讲究的,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是怀古伤今,有的是拿典故说事......那么,如何去发现情感受情呢?

(一)看诗题,明缘由

看诗的题目往往就能知道诗人作诗缘由,如《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是出游时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送别友人而作,而《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之类的是怀古的。了解了作诗的缘由,就能基本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有些词还有解释写作缘由的小序,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识诗人,明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我们吟咏诗人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写作意图,这样,才能准确领会诗人作品中所寄托所表达的情感。比如身处战乱国破的杜甫,无论是《春望》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边塞诗人多表达报国抱负和思乡之情。

(三)找景物,明寄托

客观存在的景象、物象、事象称为“象”,诗人对“象”的感知后就产生“意”。“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因此诗中寄托作者情感的象,就是“意象”。解读诗人情感,就要从景物入手,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从诗歌的‘意象’切入,让学生学会读诗先从寻找诗歌中的‘象’入手,把握‘意’和‘象’之间的关系,再琢磨诗歌的‘意境’,以品读出作者对应的情感。”

三、情有何用

从近年全国各地市诗词鉴赏中考题来看,考查最多的题就是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题,这类题多是直接提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依据前面提到的方法就能寻找感悟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准确答题。那么,对于诗词鉴赏中的其他题型怎么办?笔者认为,只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密码,从“情”切入,善用“情”字,也能很好进行答题。

(一)善用“情”描画面

例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枫林已愁暮”所呈现的画面。(2015江苏中考)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例2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这种描述画面题,不能脱离全诗的内容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要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带着诗人的情感去还原当时的画面。例1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绪,因此,诗人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着愁染着悲。而例2是写景诗,表达的是出游时的欣喜和闲适,满眼的是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美丽可爱。因此,在描述画面时因诗人情感不同要有所区别,要把诗人情感融入景物或画面中,在想象画面和用词描述时要与诗人的情感相符,而不能单单从字面上去翻译或解释。

(二)善用“情”品字词

例3 曲中“踌躇”一词用的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015昆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例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2015湖北荆门)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品字词的题,也称炼字题。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篇》认为“缀字属篇,必须练择”,“趣舍之间,不可不察。”古人十分重视炼字,常把诗中某个精妙的字词称作“诗眼”“句眼”“一字眼”。常常为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为什么古人要如此重视炼字,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炼字就是在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所以,我们在读诗品字词的时候,不能以字品字,要字中见情,以情品字。如例3中“踌躇”,其字面意思就是“犹豫不决地踱来踱去”,如果仅这样理解是不够的。这是首怀古诗,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诗人用“踌躇”一词,意在抒发对眼前物是人非的感叹。而例4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与其他送别诗那种离愁别绪不同。当时的李白正处于青年时期,豪情万丈,心情愉悦。他用“随”“入”二字,动静结合,物随情动,在开阔的视野中感受流动的山水,以此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才能真正品味“随”“入”二字的用意和精妙。

(三)善用“情”析名句

例5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2015・贵州)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例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015・山东)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在《诗的语言》中说到“而且千年后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所写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众的语言,而不是私人的私语。”朱自清认为,有些诗句之所以千古传诵,一是它表达了“人”的美好高尚的思想和情感,二是它用了公众的语言,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例5中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诗人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落红”和“春泥”来设喻,抒发报国之志。例6中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途经零丁洋,回想自己的身世命运,家国之恨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对“死”的一种认识: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句中表达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身取义的民族美德,这既是文天祥当时的思想情感,也是所有人共同的信念。

(四)善用“情”赏手法

例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015・四川)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例8 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015・山东)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诗歌讲究创造含蓄意境,“含蓄”意味着一种富有暗示性的有节制的表达,最常见的方法是多用比兴、用典等。因此,赏析诗词要引领学生弄懂诗中比兴用意、典故含义,理解诗人的用典原因和作用。诗人在诗中无论采用何种艺术手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此,赏析手法时绝不能“把活生生的诗词分尸宰割,远离诗人、诗词主人公的生命,甚至远离学生生命,直奔什么‘特点’‘写法’‘作用’之类”,要读懂诗人,就要从把握诗人情感入手,揣摩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达到什么目的。如例7中的“长风破浪”是个典故(《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里李白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例8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沉痛的、伤感的,诗人眼前却是春花开放、春色绚烂,这明显与诗人心境不符,这种手法就是反衬,诗人用乐景反衬哀情,效果更好。

“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是课标的要求。要读懂诗歌,从“情”字入手,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泉水灌溉,就没有诗歌的鲜花盛开。”提倡从“情”字入手,就是要诗中见“人”,读诗赏诗不能离开人,既不能没有诗人,也不能没有读诗的人。品诗是读诗人与诗人借助诗,借助诗的语言进行一番交流。诗词鉴赏其实就是读诗人透过画面字词佳句手法去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志趣、品行操守、气质神韵。

[参 考 文 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胡亚利.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董旭午.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成绩不佳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