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诗文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1篇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63-02

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以其独特的魅力呈现于世人面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这一点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便能看出。高中重视古诗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能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由于古诗文与白话文相比学习难度大,目前不仅教师的施教存在方法死板单一的问题,而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因此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分析了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古诗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存在问题

古诗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着字词难懂、内容难记、语序怪异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难懂,特别是遇到长篇大论、生涩难懂的古诗文,如《鸿门宴》、《离骚》等作品,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这对于惜时如金的高中生来说难以接受,于是校园中流行着“古文难、古文难,提到古文就心烦”的叹息。另外,古诗文以写古人、古事为主,缺乏时代特征,这也使得学生觉得“学难以致用”,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虽然国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在改变着我国教育的航向、歪曲着我国的教育目的,因此学生学习古诗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少有学生是因为喜欢古诗文或为了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而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古诗文只是“为记而读”,那么必然会导致“有声无情”的现状。

2.教师教学只为应试,教学方法死板单一

古诗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好,不仅与学生学习动机有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一些高中教师在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时,往往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形式进行,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统领下被动的学习,这种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使得学生难有切实体会或者得到真正提升。另外,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应试,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应试展开的,高考考察什么,教师就教授什么,古诗文教学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古诗文。此外,当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试题时,只认单一的“参考答案”,而对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则是全盘否定,这与新课程要求的“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文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技巧,学会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相违背的,这也成为当前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提升古诗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1.学生主动学习是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改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努力激发自身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去学习。为此,学生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做到“先学于师”。大教育家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课前对古诗文进行提前预习,对难懂、不懂的内容做好标记,在课上有针对性的展开学习,将大大提升学习效果。其次,学生要注重多学。多学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着手,既要让自己从古诗文中学得多,又要让自己学好古诗文。文学大家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生要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授《小石潭记》时采用了“做客聊天室”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围绕“作者所描述的小石潭一景美在何处”、“游览小石潭时作者触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分析,于是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多,学习的质和量都能兼顾到。最后,学生还要会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技巧。古诗文的品读、背诵等都有一定的技巧,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例如古诗文的品读技巧有“三问品读法”,即“作品写了什么、作品是怎么写的、作品为什么写”,“三问品读法”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有序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有效施教是保障

教师是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其施教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学观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相关规律,而且要在明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需要,以学定教,而不是单纯为了应试而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其次,教师在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时机的把握,提倡“先学后教”。高中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学则应该是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应该是在学生“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将有助于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当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研读作品、自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例如高中教材中《史记〈选读〉》所选的篇目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教材未录入的《史记》中的名篇,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做到多阅读、多研读,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优化教学方法是途径

教师和学生作为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两个主体,作用不容忽视,然而,优化教学方法也是提升高中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重视优化教学方法,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注重导语激趣法的作用。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在教学中能用好导语、做好课堂导入,将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一名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导游,让学生结合文本写一段有关滕王阁景色的导游词,上课时随机找几个学生诵读,并让大家讨论这几个同学所描述的景色与书中所写的异同,这样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展开合理想象。古诗文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然而古人大都表达含蓄,因此单从字句意思很难挖掘出作品的全部内涵,因此学生要能结合文本描述的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江(转下页)(接上页)苏一高考题要求学生体会“浮云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对此,学生就需要通过诗文描述的场景展开联想,由“送”联想到离别,由“无穷树”联想到行程的艰难,由“云埋山”联想到被压制或者被迫害,这样才能逐步分析出诗句蕴涵的深意。

三、结语

总之,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对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努力提升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昱如.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5)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3篇

一、更新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不妨从几个方面给出考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激发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是音乐伴奏下的古诗名句教学,增加文学色彩,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名人传奇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学习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并吟诵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发动学生诵读《望江南》,并展示诵读效果。学生在音乐中展开准备,很快就找到节奏感。学生诵读情绪、节奏把握都有明显提升。为丰富学生认知效果,教师发动学生搜集思念方面的古诗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一些经典名句:“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表现都给出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认知自然丰富起来。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由古诗名句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绪之中,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进行诵读训练,学生学习逐渐找到切入点,感知进入佳境。最后让学生搜集相思方面的古诗名句,给不同群体学生都带来思维启迪,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

二、个性引导,提升学生阅读频度

古诗文教材内容中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素,为不同群体学生带来丰富学习契机,教师要深入古诗文教材之中,利用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古诗文学习,也可以收到良好启迪效果。

《出师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诸葛亮的相关信息,学生都准备非常充分。课堂展示时,学生信息储备非常丰富。有传说故事、有人物传记、有历史史料,特别是民间传说,将诸葛亮神化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兵器阵法。传说他的八阵图相当厉害,这是诸葛亮对付曹魏的重要武器。这个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一种操练步兵战车搭配的方法,就是让步兵在战车周围,以乱石堆成石阵,按照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据说可以挡住精兵十万。这个八阵图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与周易是分不开的……还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

诸葛亮是传奇人物,民间传说众多,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顺利切入,并在信息整合展示中形成了多元认知。

三、创优训练,实现学生认知成长

古诗文学习时,教师以学生个性学习基础为教学设计点,利用多种训练形式,展开个性教学引导,也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带来更多认知输入机会。利用表演形式展示文本、筛选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文本展开赏析,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内涵创造机会。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群文阅读 营造氛围 美读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古诗文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丰富其语言积累,而且陶冶情趣,锻炼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热爱祖国语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从教材第一册开始,经过一年多实践,着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使班级语文学习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步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弘扬文化,激发兴趣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诗文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学识与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诗歌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给学生,目的就是通过“一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因此教学中,笔者认为决不能为应付考试,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而应该开展大量古诗文导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吸取古诗文有益精髓,促进语文和品德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结晶,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珍惜生活,或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或者阐事明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文除了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外,还是音乐、绘画、意境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同时,古诗文语言凝练、手法生动,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基本功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生动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群文阅读,合理安排

1.选择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识字量少,以通俗易懂的古诗文为主,并注上拼音,重在激发兴趣。例如,《长歌行》(汉乐府)、《敕勒歌》、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鹿砦》、《竹里馆》,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白居易的《草》,李白的《静夜诗》、《古朗月行》、《秋浦歌》等。

2.根据季节选择相应的内容。

春天选择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春夜喜雨》,张志和的《鱼歌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刘禹锡的《竹枝词》,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夏天选择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文。例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秋天选择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秋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冬天选择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高适的《别董大》等。

3.结合节日选择相应的内容。

例如,结合过春节背诵王安石的《元日》;妇女节背诵孟郊的《游子吟》;清明节背诵杜牧的《清明》,韩的《寒食》等;重阳节背诵有关思念家乡亲友的诗文。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赠汪伦》等。

国庆节背诵爱国诗篇,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

4.根据教材补充相应的内容

例如,教《铁棒磨成针》后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教白居易的《草》后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诗;教李绅的《锄禾》后让学生自己背诵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教张俞的《蚕妇》后让学生背诵梅尧臣的《陶者》;教陆游的《示儿》后让学生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营造氛围,美读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和学习环境有直接联系。为此,给学生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氛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主、自乐地徜徉于诗海。

1.营造氛围――诗上墙。教室墙上贴上抄好的古诗,挂着《儿童古诗读本》、《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选讲》等,使学生进入教室抬头可见古诗,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日积月累――天天背。小学生的特点是坚持性不够,实践当中我采取让学生每天背诵的形式。如写在黑板报上,每天课前背一背,放学前再练一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古诗文就多了。

3.家长配合――留作业。每天学生作业中都有古诗文诵读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知道教师的要求及意义,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年级就背下不少古诗文,感到高兴,不少家长乐于配合,相得益彰。

4.形式多――诗配画。由于一、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诗配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读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5.寓教于乐――制卡片。将小卡片的正面写上诗的题目,背面写上答案,下棋似的,答对了,向前走一步,答错了,原地不动。先走完的为优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背了古诗。

6.主动发展――点将台。利用班队课,设立诗词背诵点将台,如做游戏开火车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生背诵。也可以不点将,让学生自由到讲台前背诵,背得好的奖给小红花,学生兴趣盎然。

7.荷角初露――擂台赛。先选出一个人当擂主,谁背的古诗首数超过了擂主,就成为新的擂主。通过循环式交流评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班级背诵氛围好。

8.多方激励――群英会。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人的诗,如李白的诗收集得最多的、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李白”,杜甫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称他为“小杜甫”,王维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王维”……然后,定期举办诗会,让这些“小李白”、“小杜甫”、“小王维”等背一背他们的诗,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收集、背诵古诗文。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新课标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由于背诵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通过一年多训练,学生收获很大。二年级学生大多能背诵七、八十首古诗文,最多的背了百余首,低年级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传统文化精髓。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广泛古诗文群文阅读,充分美读感悟,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08.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5篇

一、注重诵读教育

1.诵读教育的基本方法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项传统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六个基本点需要注意。第一,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意进行疏通,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教师要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诗文语境。第三,学生在掌握文章大意后,要对古诗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这个过程中,要感受语言的节奏以及对诗文进行正确的断句与理解。第四,在学生对于诗文拥有了大致理解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结合诗文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文作者的自身经历对诗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文的思想感情。第五,在基本掌握了诗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诗文进行大声朗读,通过大声朗读,来传达出学生自身对于诗文的多样化理解。第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清诗文思路,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积累感悟。

2.注重课内外衔接

传统的语文教学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了教材之内,一成不变。然而,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尤其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拥有很大距离的古诗文,因此,只有将充满活力与价值的课外文本合理的引入课堂,才能够使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大幅提升。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注重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向学生提供其他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以可以组织诗文推介会,让学生自己来向同学推荐优秀的诗文读物,将阅读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专题阅读会,对主题相似或者作者相同的古诗文进行集中学习,将古诗文的诵读学习引入更深的层次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这些活动都应当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不能脱离教学要求。

3.实现读写一体

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注重诵读,但同时也应当鼓励学生尝试诗文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作品的意境,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意境的创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并通过诗文语言表现生活。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学生传授格律知识,让学生体会古诗文的奥妙并尝试写写诗文。

二、注重审美教育

1.从语言入手,把握艺术形象

古诗文的语言所塑造的形象是观念中的形象,具有意象性的特征。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审美教育应当从语言入手,第一,要排除语言障碍。尽管课本中的古诗文使用的是简化汉字,但是,其语言自身仍然是古代汉语,其用字与用词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而由此所形成的古诗文语言与现代语言的差异对高中生的古诗文学习形成阻碍。因此,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认识通假字,对古今异义的词进行辨别,掌握古诗文的基本句式,使学生能够对文中的艺术形象拥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这是由于在古诗文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典故中往往浓缩着作者的深深情感。

2.充分利用艺术美进行美育

美好的事物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古诗文中,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意象描写来传达自己的浓烈情感。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内在含义,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在诵读示范时要准确把握文中的情感基调,对于古诗文的重音、语气等仔细揣摩,使学生获得更真切的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于古诗文细节进行分析鉴赏之后,也要进行整合性的讲解与鉴赏,避免学生对于古诗文产生支离破碎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文的意境,可以采取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以在诵读过程中用《春江花月夜》这首琵琶领奏曲作为配乐,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电影、图片实物等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

3.把握审美的时代性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古诗文 语文素养 提高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家大师都曾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能使人聪慧,能使人视野开阔,尤其是多读古今贤文、经典名著,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而古诗文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相似。几千年来,“四书五经”及后来的唐诗宋词等被国人奉为经典,成为读书人必读的书。

小学生正处在黄金记忆阶段,记忆能力好,多诵读古诗文,弘扬古诗文,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曾到佛山参加一个古诗文研讨会,其中佛山市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说到对小时候背诵的《岳阳楼记》至今还过目不忘,这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经常诵读。由此可见,小时候多读古诗文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他现场朗诵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等段落,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2]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3]。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内外,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古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和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扎实开展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古诗文在小学语中的呈现。古诗文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使学生感到古诗文这中华传统文化无处不在,随着语文改革的推进,不断受到古诗文的浸染熏陶。在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这几种。(1)专题。如,“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古典名著”、“轻叩诗歌的大门”等。(2)识字课。如,三字经、对子歌、谚语、歇后语等。(3)课文。这是教科书的主体,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4)“语文园地”和“回顾·拓展”。其中在“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有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5)“综合性学习”。如《孔子拜师》《开天地》等。

2.“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古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这些都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和学习。在古诗教学中,我的教学环节一般是:一知诗(词、文)人,明题意;二是知诗句,明诗意;三是想意境,悟诗情。在教学方法中,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古诗文的意思,在诵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讲授诗词教学中,我按照上述的环节让学生先进行诵读,然后分小组共同理解诗句含义,探究诗词人的思想感情;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充分给予他们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让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如《绝句》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这句诗,开始时学生还是较难理解的,主要是诗句跨越的时间太长了,但通过教师的讲解,他们较快掌握这句诗的含义。古诗文中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是较难读和理解,但通过示范和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多诵读的基础上较快理解了文言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学弈》这则小古文中教学中,开始时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毕竟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但通过多读多讲之后,教师对较难理解的语句都能理解了。如“思援弓缴而射之”[5]这句,刚开始时,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讲解和诵读之后,他们都理解了。古诗文就是通过多读多诵多背,在诵读中提高了学生的的诵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编写《香洲四小学生阅读之星成长评价手册》,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为把这校本教材编好,我组织了相关教师对入选手册的古诗文进行筛选和审定,最后我们把《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古诗收录进去,另外我们还筛选了25首古诗文作为补充。这些古诗文,我们要求学生能诵能背,并由家长和老师进行评价,在早读和午读时学生都可以进行读背。利用早读时间多读多背,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二、举办精彩纷呈古诗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使古诗文活动开展得更好,我按学校的教学安排举办精彩纷呈古诗文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建立班级古诗文图书角。在班级图书角现在图书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把在家中已看过的古诗文,按自愿的原则,捐献给班级,以便学生看到更多的古诗文书籍。即一种思想加上另一种思想,大于两种思想。每人都捐献一本书,全班每人就能多看几十本书。使学生从小就浸润在古诗文的传统文化中,既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选编“小古文诵读100篇”作为早读教材。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早读早背,熟读背诵加以积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这些小古文都是有趣生动富有深刻含义的名篇,有成语故事,有寓言、有童话等,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等。学生在读到《鸦狐》这篇小古文时,都觉得很有启发意义,其原因一是狐狸很会恭维,二乌鸦很蠢,不动脑筋就相信狐狸的鬼话。整个故事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深刻的道理:甜言须防是饵。甜言蜜语会使人麻痹,容易上当,最终酿成大错。乌鸦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读小古文100篇,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是非曲直辨别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3.固定阅读时段。在每周的阅读课中,我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我通常让学生自由阅读、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在读书方法与规律上作具体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对古诗文进行粗读与精读,使他们读起书来更有方法,效果更好。

4.设置古诗文课间铃。学校本学期设置古诗文课间铃,使学生在课间时间在学校哪个角落都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文化氛围,如《满江红》、《清明》等。在这潜移默化的古诗文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5.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和古诗词作家卡片比赛。从学生交上来的古诗文手抄报和古诗词作家卡片比赛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古诗文和古诗词作家卡片图文并茂,字体清晰有笔锋,如学生张璐璐所做的古诗词作家卡有李白、白居易、欧阳修和韩愈,生动传神,对人物作品特点解析到位,评委们都觉得做得很好。这样的比赛,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编审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6.举办古诗文征文比赛。在征文比赛中,学生积极参与,参赛征文质量高,很多学生的作品通过日常学习古诗文的生动例子说明从小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在学校评比后,我还选送了一些参加区级评比,很多的征文同样也在区级获奖。

7.举办诗歌原创大赛和诗歌硬笔书法大赛。诗歌原创大赛,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古诗文之后,自己也写几首诗,要求学生写出来的诗不一定很好,但都要原创。对于写得好的诗歌,我还请音乐老师把诗谱成歌曲,让学生用我歌唱我诗,从而激发学生写诗歌的兴趣。而诗歌硬笔书法比赛,主要是锻炼学生书写规范字的能力,在写字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8.开展以“诵读经典古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如在“元旦”、“六一”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形式多样,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高年级的同学进行课本剧表演。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整合,再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再创作,从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古诗文的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古诗内容丰富,丰厚博大,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古诗文,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J].教育部制订,2001,7.

[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教育部制订,2012,1.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7篇

一、人文精神的古诗文教学学生需理想地读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诗文阅读有着具体的目标,第三学段目标是这样提及的: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样的要求其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体味性的读,要读出语调上的味,要读出韵律、节奏上的情。但平时的古诗文教学学生读出这些来了吗?应当说是一般的还都没有。为什么?是没有让学生去读?不是!小学生也读得不少了,不要说是其他所要求的读,就是那每天的晨读,学生也应当就已经是读个够了。只不过是教师只要学生去读了,听到了书声,早读就已经是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的读,学生既感到疲劳,又感到厌烦,且对学生的体味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好处。窃以为对学生古诗文的读,得让学生去比较理想地读。怎样算得上学生比较理想地读?平时笔者是这样去实践的,凡要求学生去阅读古诗文,都要求学生去响响亮亮地读。凡要求学生去读古诗文,自己必陪着学生去读,尤其注意在语调、韵律、节奏上放下诵读的好样子,这有效地避免了好多学生唱读的现象。凡要求学生去读古诗文,都力求让学生能够去竞读,即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有意思的竞赛,看看谁读得好,也看看谁的诵读进步比较显著。凡要求学生去读古诗文,都给学生以美好的诵读氛围,譬如提供一些与古诗文情感相匹配的曲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去读,更有其美感。

二、人文精神的古诗文教学学生需自主地感

应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具备着理想诵读的基础,其感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是颇有道理的。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古今汉语表达的差异性比较大,古汉语结构以及古诗文受韵律等方面的影响,再加之古人所生活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际遇,那所写出来的诗歌在风格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上有着极大的距离。况且,小学生与古诗人之间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这就给小学生感悟古诗尤其是自主感悟古诗带来一定或者就是极大的麻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都是在越俎代庖。实质上这既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体味,也根本不利于学生去进行体味。这只能给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如滋生学生阅读感悟的惰性,甚至由阅读感悟的惰性去直接波及到学生的诵读和创新性的阅读感悟。对此,我们教师切不可去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仅图目前的省事而放弃或者剥夺学生自主感悟的权利。平时的阅读教学,笔者坚持多让学生去自主感悟,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感悟,多为学生搭建自主感悟的平台。如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在弄懂诗行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自主感悟。然后让学生将自主感悟的内容表述出来,让大家再去讨论。学生便比较充分地意识到的是,自己所感悟的内容能够是大家所认可的,那感悟的正确性就应当是肯定的。学生在和大家进行讨论时,往往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三、人文精神的古诗文教学学生需创新地悟

古诗文阅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诗文 情景 时机 范读 方式

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文天祥,却不知道它出自哪一首诗;知道《天问》的作者是屈原,却不能背诵出其中的任意一两句……在本校近期举办的“第十届读书节暨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现在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存在“速食化”倾向,应引起我们广大师生警惕。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挣脱功利化的枷锁,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有实效,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古诗文的“朗读”艺术。

一、善于营造情境

现代中学生距离古诗文年代久远,不容易理解,因此要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但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

境,往往比较单调和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的和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如在上《桃花源记》时,配一曲古筝乐,带着郊游时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贴近桃花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妙感觉。

二、善于把握时机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概言之,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要求将字句读通,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要求读熟,烂熟于胸。

三、善于运用范读

范读是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专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是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诵技巧的专业性等方面,无疑具备普通教师和学生较难企及的规范,是可供教师与学生临摹、借鉴和研讨、探究的标本。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示范朗读,可能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读技巧的专业性上会逊色于专家朗读,但由于真实的在场性,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和专注的态度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一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

四、善于变换方式

在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古诗文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采用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方说长篇叙事诗,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

学习古诗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语言,关键是练,教学古诗文要朗读也是练,而且是重要的练的观念。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学生的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后才要求朗读的做法。教学古诗文,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每篇古诗文都要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王尚文.语感论.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