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发现母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现母亲范文第1篇

小时候,母亲在我们眼中是最最好的,喜欢跟在母亲身后看她那忙碌的身影。喜欢她那一双充满奇妙的手烧出可口的饭菜。喜欢她为我们讲述那充满神奇的故事。渐渐地我们长大了,对母亲这个词的意义变了。

这个正是青春期的我们开始叛逆,开始小心翼翼的喜欢上一个人,即使我们还不懂爱。开始为母亲的唠叨而烦恼,开始对母亲进行无理取闹的争吵。开始挑剔母亲的不足,说别人的母亲对他的孩子怎样。却忽略了我们对母亲是怎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变成了我的仆人,开始向保姆一样伺候我们,饿了便叫她烧饭。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是我的出气筒,在外面弄的心情不好再也不与母亲诉说,便发疯似得因母亲的一句;:“回家怎么这么晚”便回了句:“要你管”弄得家里乌烟瘴气。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变成了我的银行,一句我要钱买东西。便从母亲微薄的收入中拿走一半,随意挥洒却不知挥洒的是母亲的血汗。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是弱者,但母亲却是强者。渐渐地我开始明白母亲对我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宁愿自己苦也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苦。母亲这个伟大的词,包含了多少含义啊!我们也许对于这个解释有很多但却无一贬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最美是我的母亲。这个发现我觉得不晚,母亲对吗?你说过知错就改的就是好孩子。我是你心中最好的孩子吗?我来替你回答是尽管你说不是但我一定会努力争取在你心中的最美。

发现最美是我的母亲,应该是从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你是便下的结论吧。

不知什么时候发现最美是我的母亲!!!我想亲口对你说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美:她既不是吴菊萍,也不是吴斌,而是陪伴我成长的您——我最最最最最美的母亲。

发现母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父母;行为差异;儿童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探讨父亲和母亲的行为及作用时通常将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或者主要关注母亲),但现实是,父亲和母亲的行为及作用通常并不完全一致。父亲与母亲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社会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许多学者对父亲与母亲之间的行为差异作了探讨,Tamis-LeMonda等人认为,父亲在特征、行为和影响上与母亲存在差别。Paquette发现,父亲与母亲在家庭角色、抚养行为以及与儿童的关系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研究者对造成父亲和母亲抚养行为差别的原因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分歧。Hewlett认为,造成父亲与母亲行为差异的原因来自当前经济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的父亲通常在照顾儿童上所花费时间较少,这导致他们往往只通过一种能快速吸引儿童的方式激活儿童。他比较了西方文化和非洲中部Aka部落,发现与西方社会不同,Aka部落的父亲很少与儿童游戏,而在西方社会,父亲有较多的与儿童相处的时间,能与儿童亲密接触,儿童对父亲有强烈的依恋。但Lamb等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研究并没有验证以上理论,不过,他们发现在当前西方社会,即使在父亲高度参与照看儿童的家庭里,甚至在父亲是主要照看者的家庭里,父亲与母亲的行为仍然存在巨大差别,父亲仍然比母亲有更多的游戏行为。总之,造成父亲与母亲抚养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尚待进一步探讨。

一、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基本角色上的差异

在现实中,父亲与母亲具有不同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对儿童的影响上,父亲与母亲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父亲与母亲都参与照顾儿童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与儿童的交往行为存在着巨大差异:母亲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照料孩子的生活上,父亲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Paquette发现,父亲倾向于与孩子玩,不喜欢承担喂养和清理等任务,而母亲倾向于进行照看或认知类的游戏。尽管母亲在照顾儿童上花更多的时间,但在与活动相关的肢体游戏上,父亲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可以说,父亲更多的是一个玩伴,母亲则更多地承担着抚养者的角色。

父亲在与儿童游戏时能提供比兄弟姐妹更成熟和更富有变化的游戏内容。儿童父亲与儿童游戏的方式可能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Kerns等人发现,如果父母经常用命令和强迫的教养方式,儿童在同伴游戏中也会更多地用命令和强迫性的方式,这会导致儿童不受同伴欢迎。同时,与父亲游戏会使儿童逐渐脱离母亲,降低儿童与母亲的紧密程度;还能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使儿童获得更多直面外部世界的机会,提高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提高社会胜任能力和技能。并且父亲和儿童之间的游戏促进了儿童对他人情感状态进行解释和表征的能力。使儿童学会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3~4岁时更多地与父亲进行肢体游戏且表现出积极情感的儿童具有较好的同伴接受性。研究也证实,父亲抚养的缺失或低质量的父子关系是男孩出现行为问题(包括侵犯)的重要原因,男孩具有高侵犯性的原因可以部分地用缺乏父亲监督来解释。

相对于父亲,母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儿童的照顾上。由于母亲的喂养者地位和对儿童行为更敏感等原因,母亲是儿童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在母亲那里,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舒适感和保护。儿童遇到挫折或痛苦时,最先想到的是在母亲那里寻求安慰。Lamb发现,在儿童(特别是男孩)的认识范畴中,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主要来源,而父亲更像一个玩伴。

二、父母在与儿童游戏的类型上的差异

父母在与儿童游戏的类型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研究表明,父亲与儿童多进行运动的、肢体的游戏,母亲与儿童多进行安静的、言语的和玩玩具的游戏。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到第十年里,父亲更高频率地与儿童进行肢体游戏,而母亲与儿童更多地进行目标中介游戏和角色游戏。Labrell等人的研究揭示,即便是在包含玩具的游戏中,父亲通常用玩具作为与儿童肢体接触的引子(pretext),而母亲倾向于让儿童掌握玩具的基本用途。Paquette认为。“打闹游戏”是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主要方式。打闹游戏指摔跤、抓挠、踢打和翻跟头等肢体游戏。研究证明,打闹游戏从学前阶段就已经开始并一直延续到青少年初期,大约在8到10岁时达到顶点。Paquette认为,打闹游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打斗技能,使儿童熟悉自己的角色。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地位等。经常与父亲进行打闹游戏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少,在非攻击情景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高质量的父子肢体游戏能促使儿童(特别是男孩)对父母制定的纪律产生敏感,进而促使儿童遵守纪律。

由于打闹游戏具有某些身体行为特征,因此很多人担心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但大量研究表明,打闹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来源。Carson等人研究发现,儿童与父亲的打闹游戏可能对其竞争和侵犯行为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Ross等人认为,游戏在对攻击性冲动的阻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父亲通过打闹游戏教儿童(特别是男孩)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同时,有研究发现,打闹游戏提供了儿童对他人的情绪状态和信号进行认知和解释的机会,进而提高对愤怒和强烈冲动情感的调节能力。

三、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1.父亲鼓励孩子冒险且加以保护,母亲更倾向于保护

Kromelow等人发现,父亲总是鼓励儿童冒险,引导儿童主动进入陌生情景,自主探索,克服困难,并且在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得更勇敢,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母亲对儿童进入陌生情景总是怀有不安,倾向于给儿童过多的保护。父亲与母亲的这些行为差异对儿童的个性特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Le Camus等人认为儿童有被刺激、逼迫和鼓励冒险的需要,就如他们具有寻求稳定和安全的需要一样。在教孩子游泳时,父亲倾向于站在儿童的后面,使儿童自己面对前面的环境。而母亲倾向于站在儿童前面,与儿童保持视觉接触,并不断地观察周围环境。

2.儿童与父亲的交往通常是兴奋的和肢体的,与母亲的交往更多是安静的和语言的

Dixon等人认,父亲与母亲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父亲倾向于使孩子兴奋,而母亲则努力教他们自制。Yogman等人发现,父亲即使在给儿童换尿布,给儿童喂食,给儿童洗澡等行为上,也与跟儿童面对面游戏时一样,以一种活跃、令人激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方式进行。父亲的行为更剧烈,他用摇动等方式在情感和认知上逗儿童,或通过提高打闹游戏的强度帮助儿童调节情感,并在超过儿童忍受范围时停止。而母亲的抚养行为则大多是安静的和语言的,她倾向于与儿童进行平静的言语交流而不是兴奋的游戏。无论是兴奋的还是安静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如Labrell指出的,不论是安静的还是兴奋的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很重要,因为儿童需要学习处理预想不到的事情。

3.父亲代表着权威和纪律约束,而母亲提供体贴和温柔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儿童心目中的父亲和母亲的行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父亲代表着权威和纪律约束,母亲提供体贴和温柔。尽管有调查证实父母有共同分享情感支持、监护和纪律约束的倾向,但纪律约束仍是父亲行为的重要特征。Hofferth等人认为,父亲抚养行为具有温暖和控制两个主要维度,他向儿童表达了“I love you”,但“I am stronger than you”,使儿童即便是在极度兴奋时也能体验到纪律的约束。尽管在日常的交往中,父亲较多采用平行的形式,采取鼓励和平等的态度,但是在面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往往采用更严厉、更权威的教育方式;而母亲往往很难把握管教的分寸,从而导致其在儿童心目中权威性的降低。

4.父亲的行为更多变,母亲的行为更有规律

父亲倾向于与孩子进行非目标性的身体的交流和充满新奇的游戏;而母亲倾向于用言语的和教诲的方式,进行常规的游戏来吸引和维持儿童的注意力。父亲在与儿童交流时倾向于用更富有变化的言语,并且要求儿童表达清晰,促使儿童阐明他们的思想,以促进儿童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父亲擅长创设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情景让儿童思考,而母亲则倾向于代替儿童解决问题。父亲在对待儿童完成任务上有更多变化的与动作相关的要求,而母亲冗长的语言主要集中在与情感相关的内容上。

四、父母与儿童依恋关系上的差异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通过陌生情景程序和Q分类法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独立的,儿童与父亲和母亲产生的依恋存在很大的区别。儿童和母亲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一般建立在母亲对儿童信号的敏感性和一贯恰当反应的基础之上,而与父亲的依恋更多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与母亲的安全依恋使儿童倾向于探索外部世界,进而发展出更好的社会能力,而与父亲的交往则能更好地满足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母亲与儿童的依恋是相对稳定的且具有代际传递性,婴儿期依恋和20年后的成人依恋有64~75%的相关,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她们的孩子之间有68~80%的相似性,而与父亲的依恋关系和代际之间的传递性则非常弱。

对于父亲和母亲与儿童关系的差异,很多研究者试图提出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Paquette提出用父亲与儿童的激活关系(father-child activationrelationship)来描述父亲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区分母亲与儿童的依恋关系。激活可以理解为通过展现给儿童新的经验或新异刺激而激活儿童的情感的机制,它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步骤。父子之间通过游戏形成的激活关系依赖于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饥饿、口渴、安全等,这些需要主要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儿童才会从与父亲的游戏中受益。Paquette认为游戏是父子激活关系的核心内容,父亲在与孩子的打闹游戏中不断地鼓励孩子,使孩子获得更多成就感,这种激活关系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五、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父母行为差异的作用

随着男性越来越多地参与抚养儿童,人们会问父母一方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对方的行为所替代,研究结论倾向于否定。Stuckey等人发现,即使由于母亲外出工作而由父亲抚养儿童的家庭,他们基本的抚养风格并不会改变。Ainsworth认为父亲和母亲很难同时维持两种角色,作为儿童安全来源的母亲可能不是好的玩伴,既要抚慰儿童又能使儿童兴奋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是两个存在一定对立的过程。儿童需要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不同经验,父亲与母亲之间心理和行为的差异给儿童提供了大量经验。

同时,许多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行为的差异对儿童发展具有互补性。Le Camus等人研究发现,与单亲家庭的儿童相比,双亲家庭的儿童更加活跃、自主以及在合作与竞争情景中具有更恰当的社会行为。Bourcois也发现,双亲家庭中,父母都参与且两者行为有明确区分(比如照看者和玩伴的区别)的儿童表现出高度发展的社会性,并且比那些父母都参与且父母抚养行为未明确区分的儿童有更好的适应竞争和合作情景的能力。Richaud对比了父亲很少参与且父母抚养方式未明确区分的家庭与父母都参与且父母的抚养行为有区分的家庭,发现后一种家庭中的儿童与同伴的冲突更少,同伴交往中侵犯行为更少,更容易被同伴接纳;而且遇到冲突情景时,更多使用劝诫的方式而不是身体的暴力。这些研究结论提醒父母共同参与抚养儿童的重要性。

综合对父母差异研究的相关结论,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父亲或母亲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对儿童的抚养中来,充分发挥各自在家庭教育中的特长和作用,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发现母亲范文第3篇

记得那天,大雪纷飞,母亲从一起床就叮嘱我,多穿些衣服,别冻着了!我却一直固执的不愿多穿,我觉得,穿什么是我自己的事,不用她操心,我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可是,母亲仍旧像一台“复读机”一样,反反复复的重复着那句话。我不耐烦了,就冲着母亲大吼道“你烦不烦呐!我自己的事自己会处理好,不要你管。”说罢,便转身离去。在我转身的瞬间,我突然后悔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母亲说出那样的话来,我真不知道。

回到房间,扒在床上,用枕头捂着头,闭着眼睛,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刚才的情景。我的手开始颤抖,我有一种想锤自己的冲动。但是,我又在不断的安慰自己:没事儿的,只不过是一次顶撞而已,妈妈不会放在心上的。我的内心纠结着,不知道是去向妈妈道歉还是这样一直固执下去。

刹那间,我发现我错了,我根本管不好自己,我还是需要母亲的呵护。我起身坐在床头上,那时我才发现,我刚才扒的地方已经湿了!

我穿上衣服,一步一步的向门边走去。当我出去时,发现妈妈正坐在冰凉的椅子上,眼圈红红的,还能看见一些泪花正在眼里打转。我再一次的发现自己刚才的行为有多么的伤母亲的心,我的心顿时裂开了一个口子。我无法忍住内心的自责,便开始打乱思绪的说了声:“好冷啊!”妈妈看了看我,说:“看你以后还穿不穿衣服?!”我“坏坏地”笑了笑,便向母亲走去……

发现母亲范文第4篇

母亲在我眼中,一直都是很高大的样子。其实母亲的个子真的不算高大,只有一米五多一点点。这样的个子放在哪儿都算矮小,可我不这么认为。我不这么认为的时候我只有一米多一点点。

说母亲非常高大,是含有崇拜成分的。比如我要把一包东西放到橱顶上去,找了一张凳子来垫高,仍然放不上去。母亲走过来,顺手就把包放到橱顶上;比如我去割了一簸箕的猪食草,要两只手使着劲儿提,看起来是提起了,却几乎是贴着地面拖,没拖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过来,手随便一提,就是离地两尺高,很轻松地提回家;比如装满稻谷的谷箩,我和弟弟两个人,使劲地摇都摇不动,母亲拿根扁担,将两只装满稻谷的谷箩挑起来,健步如飞。母亲太了不起了,像这样让我敬佩不已的事,比谷箩里的稻谷还多。

当我长得比母亲高出了一个头,仍觉得母亲是个很高大的人。可这一次,我突然发现母亲变得非常矮小,我有点憎恨那片稻田太大,憎恨那堆稻草垛太大,以致把母亲衬得非常矮小。其实田还是那田,而田中的稻草垛,每年秋收过后也都由母亲堆起来。在稻田中捆稻草的母亲显得非常矮小,以前没有这种感觉。难道是我离开家乡的这几年,母亲一下子变矮小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要憎恨时间了,是时间拿走了母亲的青春,也拿走了她的身高。

如果我不离开家乡,或许母亲在我眼中,会永远那么高大。这极有可能,天天看一个人,那个人就天天都是一个样子,似乎有目光守着,就不敢变化似的。而我离开家乡,理由很简单,为了梦想,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些。母亲也很支持我离开家乡。记得十九岁那年,我说我要出去打工。母亲说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母亲送我去镇上坐班车。在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上,母亲走着走着就哭了。我知道母亲舍不得我离开,可又必须要舍得。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每回照镜子,看到自己脸上增添了不少褶皱,我就会想起母亲。自打二十多年前那次回家乡,发现在田中捆稻草的母亲非常矮小之后,每年回家乡,都会发现母亲在变矮小,在变老。

发现母亲范文第5篇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便开始反省自己的疏忽和莽撞,开始回望母亲带给我们的点点滴滴,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已经不习惯跟妈妈说亲密的话,表达对妈妈的感激,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是对妈妈的孝敬……

在人的一生中,妈妈可以说是对我们影响最早,也影响最深的人;同时也是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但是我们又对自己的妈妈了解多少、回报了多少呢?在今天――母亲节这个特殊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爱您!

从母亲节看中西“孝”文化

对母亲的敬爱,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通用的情感符号――这种符号,囊括了所有的人种和文化意识!在中国人的道德架构里,最擎重的就是“孝”,所谓“百善孝为先”!在汉字中,一个“教”字就凸显出以孝行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然,西方人的“孝”也不仅是对母亲的爱,也包括对父亲的爱。只是,中西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孝”源于对道德的尊重和承认,而西方人,更多的是从神权及人权的角度出发。

其实,虽然就节日形式而言,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母亲节也是一个舶来的洋节,洋节过得洋气、物质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从“母亲节”的人伦情感价值核心――孝敬来看,我们又完全有理由说,为母亲而过节,感念、反哺至亲至纯的母爱,恰恰是非常契合我们最深厚的传统道德伦理的,所谓“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因此,要过好母亲节、让母亲感觉更多幸福,进而从中发挥“厚人伦、美教化”的价值功能,孝敬传统就不能丢,更不应让母亲节停留在消费购物的层面上。

当然,从人类繁衍传承的角度看,对长辈的物质回馈、赡养,肯定是“孝”必不可少的方面,但如果仅止于此,显然又是不符合孝道的内在意旨,这正如孔子所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政》)而《礼记》也强调,“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见,如果不能在“孝”中镶嵌、灌注对父母丰厚、油然的敬爱之心、尊崇之情,只在“能养”上做文章,那么这种“孝”至少是不完全的,更无法成为一个人“立身行道”的伦理根基。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想,为母亲过节,与其多上街、不如多回家,与其多购物、不如多用心。比如,尽可能分出时间来陪护日渐苍老的母亲,让她们的老境少些空巢之下的寂寞以及因为我们而生的牵挂忧心,而能多享受一些家人欢聚、嘘寒问暖中的天伦之乐、人生慰藉。如此,较之亲情经济,潜移默化、点滴细琐濡染、融会的人子之爱,无疑才能让母亲最大程度地感到基于生命哺育、人生依恋的幸福。

无疑,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个人主体独立意识不断增长的时代,传递孝思、体现孝道的具体方式、规范,与传统已不可同日而语,如像“父母在,不远游”,“昏定晨省”等观念和做法,就不可能,也不应再照搬照抄了。但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的生命血肉还来自于父母的养育,只要“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这样的终极追寻还是牵系我们人生伦理、生命情感的缰绳,那么不管走多远,“天之经,地之义”的孝敬,就是必须倍加守护的价值底线,“我爱你,妈妈”的生命眷顾,就会生生不息。

“孝”不只是一束鲜花

“母亲节”与“情人节”一样,是“舶来品”。在中国这个向来以尊老敬老为传统美德的国度里,这一天也渐渐成为晚辈向长辈传送美好祝福的日子。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母亲节的鲜花远远不如情人节卖得好,卖得起价。情人节买花的人都不讲价,而母亲节的花远没有情人节贵,却人人都在嫌贵。即便是买花者,也大多是学生,年轻人来买花的非常少。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一些感人的“孝德”故事,至今仍传颂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患病三年,刘恒夜里睡觉连衣服的带子也不解开,只要一听到母亲的声响,马上起身服侍,汤药煎好,他亲口尝过才让母亲喝;北宋黄庭坚与苏轼齐名,他侍奉母亲极其诚敬小心,母亲使用的便桶,他每天都要洗刷干净……古往今来,这种感人的孝道、孝德已融入到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里,并积淀成极为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在经受着金钱的考验,不少人对长辈的关心多停留在表面,实际行动较少,一些独生子女甚至很少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年龄,经常对父母乱发脾气,也不知道如何孝敬父母。过“情人节”时,上百元一朵的玫瑰可以9朵、99朵,甚至999朵地买,但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成人的母亲却不愿多敬一分孝心,甚至连“常回家看看”都嫌麻烦。

有一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日本一家著名的公司在招考职员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回家为母亲洗一次脚”。日本人那么精明,为何出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奇怪的题目?道理很简单:孝德,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冲破了这个底线,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如果我们对“情人节”青睐有加,把“母亲节”根本不当一回事,这与“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慈母之爱是何等的鲜明对比,又是何等的让人心寒呀。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何谈关心他人,又何能热爱祖国?

一切都在变,只有母爱永远。今天我们是孩子,但明天我们也要为人父、为人母。“孝”不只是一束鲜花。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能常回家看你,不能陪你说说话、“刷刷筷子洗洗碗”的时候,再后悔也就晚了。因此,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们实在不该让母亲们冷冷清清,有鲜花、礼物相送是好的,如果没有,那就陪母亲拉拉家常聊聊天吧,哪怕只是一声祝愿,也应该发自肺腑、轰轰烈烈!

孝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很多朋友说自己在父、母亲节到来时,都会为父母送上礼物,这样虽然很好,可是孝顺父母不是某一天某一件礼物的事,孝顺父母要做到经常尽孝才是,而不是只单纯的在父亲节或母亲节那一天行小孝,那一天做得再好,也并不代表你真正的孝顺父母。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份心恐怕只有当我们当了父母时才能懂,才会真正地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因此要学会多孝顺父母,不要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地步,那时真的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啊!希望同学们能多多孝顺自己的父母啊!

当孩子大踏步走自己的路时,她有成就感也有失落感。

她想为孩子做饭、洗衣,却无能为力,从而就否定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她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儿女照顾,她于心不忍。总觉得拖累了子女。

想喝水,自己不能倒,想吃童年最爱吃的东西,又不肯张口,怕麻烦子女。

孩子头疼脑热,母亲寝食不安;母亲卧床不起,却不肯,生怕惊扰子女。

做子女的能够理解老人多少呢?

老人为他们操心,他们说:“你管这些闲事干什么,好好养着吧!”

老人自己爬起来上卫生间,怕屋里有味。他们说:“你摔倒了怎么办,净给我找病!”

老人想吃熬萝卜,蒸地瓜,他们说:“那么多好吃的你不吃,好像我们虐待你!”

老人下地走走,他们说:“没事折腾什么?老老实实躺着不行吗!摔坏了还得我伺候”。

老人需要“食饱”、“居安”的物质生活,但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安慰。他们需要孩子用那双长大的手抚慰他们的心!

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子,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可以了,要知道,狗、马也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那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做到和颜悦色最难。有事情,儿女为他们出力;有美酒饭食,父母先吃,难道这就可以认为是孝顺了吗?”

孔子认为,服劳奉养,不足为孝,日常能使父母亲感到高兴,这才算尽了孝道。古人云“顺者为孝”嘛。

连孔子都认为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难,可见其难度之大了。

要知道,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是为孩子着想。基于这点,不管父母说了什么,态度如何,都要洗耳恭听。然后和颜悦色地解释。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等待。只要你说得对,父母会站在你一边的。

父母老了,说话难免絮叨,你应当耐心地听。不妨把他(她)刚说的话重复一遍,告诉他(她)我记住了。

该为父母办的事一定要抓紧时间办,不要拖。不要让他(她)感觉到你心里没他(她)。因为许多事情在他(她)年轻时,只是举手之劳,不要让他(她)感觉自己老了,没价值了。

不要嫌弃父母老了,思维迟钝,手脚不灵,动作迟缓。因为这是自然规律,你将来也会老的。

人老了常感孤独,只要不咽这口气,她仍需要爱情,亲情。电视是无力解决的,陪她坐坐,说说你小时候的事,让她恢复自信,感到骄傲。不是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它之所以广为传唱,就是道出了老人的心里话。不妨按它的意思做做。

不要以为他(她)是父母,我就可以任性,发发牢骚,顶撞两句,以为父母不会怪罪,是呀,他(她)怎么会怪你呐?你没有看到,他(她)在偷偷地流泪?他(她)流泪是孩子生着气走的,心疼;他(她)流泪是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理解他(她)!

老人还在,咱们就努力去做吧,尽量给自己少留遗憾!

母爱无节,因为只要有母爱,就是儿女们的节日;报恩无界,因为只要有母亲,有祖国,儿女们就必须鞠躬尽瘁!

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写给 30岁以上的人,让30岁以下的人思考)

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的锅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在吃饭时间他们老是咳个不停

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

如果有这么一天

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

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

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

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

每个人都会老

父母比我们先老

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

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

当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

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

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

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

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

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

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

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

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

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生开始

喂奶换尿布、生病的不眠不休照料、

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

关心和行动永远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

他们真的动不了了

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

为人子女者要切记

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

孝顺要及时。

如果有一天,

你像他们一样老时,你希望怎么过?

现在的你,

是在当单身寄生虫、还是已婚双料或多料寄生虫?

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链接

母亲,一生的信念

当你一出生时,母亲就是你的依靠。

当你1岁时,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泣着。

当你3岁时,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时,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满了墙与饭桌。

当你5岁时,她给你买了既漂亮又贵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上后到附近的泥坑去玩.

当你7岁时,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把球投掷到邻居的窗户里。

当你9岁时,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且从不练习。

当你11岁时,她送你和朋友去电影院,而你要她坐在另一排去。

当你13岁时,她建议你去剪头发,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时,她付了你一个月的野营费,而你却没有给她打一个电话。

当你15岁时,她回家想拥抱一下你,而你却把门插起来。

当你17岁时,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捧着电话打了整个晚上。

当你18岁时,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却跟朋友聚会到天明。

当你19岁时,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的第一天,你要求她在离校门口比较远的地方下车,怕被朋友看见丢脸。

当你20岁时,她问你:“你整天去哪里?”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23岁时,她给你买家具让你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是糟糕。

当你30岁时,她对怎样照顾婴儿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现在的时代己经不同了。”

当你40岁时,她给你打个电话告诉你有亲戚过生日,而你答她:“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50岁时,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你反而在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家寄身的书。

终有一天,她去世了。你突然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一件一件都像榔头痛打着你的心。当母亲离开你时,你才意识到这种依靠的陡然消失。

母亲节的由来

据说,母亲节最早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日本的母亲节也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节日里人们送给母亲一枝红石竹,表示祝贺。

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在1928年,节日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节日这一天,数以百万计的妈妈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各自子女们的“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

泰国于1976年宣布8月12日为母亲节。这一天也是泰王后丽吉的生日。节日里,全国要开展“优秀母亲”的评选活动。儿女们手持芳香馥郁的茉莉花,献给自己的母亲。

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母亲节定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当地人认为“春分”是春天开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亲的伟大。葡萄牙人的母亲节在12月8日;而印度尼西亚则定在12月22日。

母亲节在我国是地区性节日,最早是在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发现母亲范文第6篇

其实每天,这种事情都是会在我家上演,母亲总是乐此不疲的充当着女主角,而结尾也总是我倍感烦躁的跑出家门。但终于在一天,剧本改变了。

某年某月某日

早上,我楺了揉松醒的眼睛,伸了个懒腰,随即看了看闹钟,“妈呀,6点半了,妈怎么不喊我。”我用五分钟的时间穿好衣服,又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了洗漱,在穿好鞋后,顾不得多想同把抓起书包就跑,但“悲”剧仍在重演。那令人烦恼的唠叨又开始回荡在我的耳边,还是什么“早点回来”一类的话,但今天又多了一句,“作业------”没等母亲说完,我就出门了。到了学校,我开始交作业,这才发现数学作业没带。这时,我才发现母亲早上说的原来是提示我作业收好了没有,这时才发现错怪了她。此时的我,才发现母亲的好,但过了许久,我开始幻想着母亲能学其他父母一样,为我送作业。但直到下午放学,母亲都是没有来,我的幻想破灭了,我开始抱怨我的母亲,恨自己没有一个为我送作业的母亲。

放学回家后,一进门,便看见母亲坐在饭桌旁等我,但我已无暇顾及于此。我开始对母亲责备道:“你知不知道我作业掉在家了,为什么不给我送。”而母亲此刻一脸茫然的看着我,不知所措。突然她仿佛想到了什么,正欲说话,但却被我一句“不吃了”给打断了。母亲则一个被冤枉的小孩,孤独而无助的的坐在那里。回房后,我开始寻找我的作业本,但在那整洁的桌面上一眼望去,一切都是映入我的眼帘,并没有数学作业本的踪迹。正当我绝望时一起身。那被衣服拉链所勾住的书包外层拉链一下开了,在密集的卷子中我找到了那本数学作业,它正安详的躺在上面,是那么舒适,我默默的注视着它。

发现母亲范文第7篇

——题记

“干什么?走!快走开!”华子对着他母亲嘶声力竭的喊着。

“是来给你送伞的。”母亲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丝恳求。

华子缓缓的接过伞,愣了一下,便狠狠地将伞摔在地上,头也不回的跑了。

华子从小就很要强,他对他的独眼母亲一直很反感,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有一个独眼母亲。更不想让别人嘲笑他有一个独眼母亲!他总认为母亲从没有给过他什么,只会让他掉面子。

母亲失落的回到家,屋里没有动静,华子还没有回来!母亲猛地转过身,向大街上跑去。许久,早已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浸湿了母亲的衣衫:“华子`,华子!”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叫喊却听不到华子的回音。

破旧房屋的阴暗角落里,华子正蜷缩在里面一个人默默地哭泣。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么伤心,也许是害怕了吧!可自己又为什么回想起和母亲的一幕幕?天,渐渐暗了下来。“华子——华子!”朦朦胧胧中,华子听见母亲的呼喊,可华子却不肯出来,他恨他母亲,恨母亲为什么要到学校去找他,恨母亲让同学们都知道他有一个独眼母亲!

“华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发现了华子,可华子知道母亲发现了自己,却跑了,他还在赌气。母亲想叫一声华子,可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母亲倒在了大雨中。对啊!有谁能禁受得住大雨长时间的冲刷,更何况还是一位为了孩子日夜操劳的老母亲!

发现母亲范文第8篇

我刚风尘仆仆地赶到家门口,透过门缝,看到母亲戴着老花镜,坐在院子里绣花,很静。

母亲恍惚中站起,起身忙为我开门,神情里满是惊喜,说,你来了,怎不提前打个电话。我慌说,临时决定的。

母亲总为我路上操心,心里虽然希望我回家。每次都嗔(chēn)怪地说,没事不要来,路上新买的私家车太多,有些人的驾驶技术像注了水的肉,真让人担心。我和你爸都好,挂念时打个电话就行,母亲絮(xù)叨着。

我忙不迭地拿出新买的衣服,让母亲试一下。母亲试衣时,我蓦然发现她胸前几处烫伤的痕迹,我一脸惊诧地心疼,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炒菜不小心油溅的,现在快好了。母亲身子佝偻(ōu lóu)了许多,穿衣服的动作也迟缓了,一股深深地凉掠过我心底,我以为母亲不会变老,会像河流一样,永远输不尽绵延的母爱。

母亲颤巍巍地在镜前试穿,脸上洋溢着幸福,说着镇上最近发生的事。挺合身的,母亲说着,停顿一下,问刚才说到哪里了,我提醒邻家小翠,母亲“噢”一下。我兀(wù)地发现母亲一下老了,花白的头发有点凌乱,瘦削的脸上布满皱纹,腿脚走路不再利索,我低下头,心中一片潮湿。

母亲忙着为我包饺子,母亲切着菜,忽地想起什么,忙到一堆杂物间翻找,说邻居送的一包豇豆,你走时捎着,趁这一会想起。母亲总把东西放得杂乱无章,找了好一阵,总算在倒扣的盆子下找到,放在我的包里,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又自言自语道:该和面了吧,我忙去切母亲剩余的菜。母亲叹气笑了笑:看我老糊涂了,馅还没做好呢!我也笑了,冷清的院子,一下有了温暖的感觉。

饺子包好后,母亲端去厨房煮。一会儿我闻到煤气的味儿,发现母亲拧开煤气,却并未点燃,正剥蒜的母亲,满脸疑惑,未点燃?我说,妈,你坐着我来煮。昔日,母亲从不让我动手,怕弄脏我的衣服,现在也不拦了。

母亲真的老了,粗糙的双手关节突出,变了形再也伸不直。听父亲说,母亲这些日子一直腰疼。我说母亲能自己做饭吃,就很好了,不要再侍弄那菜园,逮虫施肥浇水很累人,腰一直佝偻着,吃不消的。我知道母亲的心是寂寞的,我们一个个从她身边飞走,菜园是她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