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科类专业

工科类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科类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科 生产实习 教学实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0-02

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它是使学生获取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扩大专业知识领域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职业意识、劳动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改进,在实习的计划和实施上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加以研究并解决,势必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难以满足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生产实习的现状与不足

1.1 实习单位难觅,实习经费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企业大都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如果大批学生在同一时间进厂实习必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管理秩序,由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经验,不但很难给企业直接创造利润,而且企业也担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所以,目前多数企业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只有部分专业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多数专业实习工厂不固定,完全靠老师的面子进行“感情实习”。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学生的实习费(管理费、住宿费、讲课费、交通费等)不断上涨,而学生实习经费无较大增加,造成时间为四周的生产实习严重“缩水”,在现场的时间最多的也不过十天,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2 实习方式与实习内容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许多现代化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操作复杂,产品价值昂贵,生产现场面积小,企业技术保密等原因,现在的实都只能采用由几名教师组织整班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的统一实习方式。这种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使学生无法对工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缺乏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锻炼机会。学生不能接触设备,更不能操作,实习结束后,多数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感到十分模糊,达不到实习要求。另一种是自主实习,由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到联系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父母所在的工厂进行。由厂里指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自己撰写实习报告,由工厂出具考核鉴定,回校上交,不再考核。这种实习学校无法派出教师指导,最多用电话、电子邮件联系,管理上存在问题。

另外,生产实习基本安排在大三暑假短学期进行,大部分专业方向课还没有开设,加之生产实习指导书提供不详尽,这样会造成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在实习过程中不知道要了解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这样又造成后期开课教师的授课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1.3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工厂的生产现场进行实习是一种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方式,许多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本专业背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而把它看着是暑假休闲放松的时机,特别是那些毕业后不准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更是消极应付。而且现在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多看中成绩,很少询问学生是否参加过生产实习及实习成绩如何,导致学生认为生产实习对就业影响不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2 解决目前实习面临问题的对策

2.1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的准备工作。实习开始之前,应详细了解各实习单位的接待条件及生产情况,院、系领导根据具体实际,结合专业和课程,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内容详尽的生产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应满足实纲的要求,包括实习执行计划、实习内容指南、实习报告规范要求等。要能全面反映实习环节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自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基层单位应配备好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实习前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相关要求。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学习实行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向学生提出实习成绩的考核要求、实习的纪律要求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以此加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

2.2 采取多种实习方式,确保实习质量

目前我们专业生产实习普遍采取以专业年级为单位集中安排或将专业年级按模块分为若干小组分散进行。它的优点是有统一的实习计划,实习结束统一考核。实习进程容易组织和管理,安全系数高,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依赖性强,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在能够保证实习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将目前实习中的角色进行适当转换,突出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实习学习的积极性,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如实习采取学生自由小组化的自主实习,将传统的实习方式改变为学生自由组合、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与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即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无条件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自主实习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共同进行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出具考核鉴定。这种实习方式的改变有诸多好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社会关系的作用,为实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同一时间集中实习的学生,为避免人数较多的问题,可以采取举办现场交流与专题讲座的形式,先将实习内容及重点作详细讲解,然后深入车间现场见习,通过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实习的内容和任务,事半功倍,有效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2.3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和谐双赢的校企关系

实习单位的选择,大多数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的人际关系和校友们的帮助,这是不够的。学校、学院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多方位地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水平的生产基地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工程实践学习的动力,是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工程综合素质训练的基础。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化生产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其环境本身的熏陶就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和投入,与企业密切结合,探讨共建实习基地,并形成一套互惠互利、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模式,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这样既可弥补校外生产实习的一些不足(如下厂时间紧凑,实习任务多,难以保证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又可缓解实习经费的紧张情况。其次应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使专业实验室具备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硬件条件,利用高校的科研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服务。通过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这座桥梁,建立起与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往来,教师可通过生产实习,了解企业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难题,结合自己的科研基础,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和课题申请,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保证实习基地发挥作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还可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实习指导工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2.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高素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与配备是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重要保证。对于生产实习来说,更需要教学经验丰富,在企业里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存在着师资队伍工程能力不强,工程实际经验不足,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都来自高校,没有在企业里面学习和工作过,人脉关系不够,缺乏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经验,难以单独胜任此工作。因此学校在制度上应采取措施,选派教师到生产企业中挂职锻炼,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工作。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队长,组成职称、年龄、经历相对合理的实习队伍,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实习单位和生产实习整个环节,促进自身工程素质、实践技能、指导专业实习的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等整体水平提高,增强青年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日趋完善合理。

2.5 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实习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实习教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习教学的质量标准。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确保教学质量的需要。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实习内容及改革、实习组织、实习指导、实习考核、实习效果等方面。对实习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检查,既包括教的方面,也包括学的方面。检查评价可采取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即事后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事后检查为主,有条件的可进行现场检查,不能进行现场检查的可采取事后辅助检查的方法。事后检查的重点是实习报告、实习记录、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实习成绩、实习考核记录、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对实习内容及改革、实习组织、实习指导、实习考核、实习效果作出评价。辅助检查是无法进行现场评价检查而采取的检查方法,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或座谈调查,对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实习管理、实习考核、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

总之,生产实习能丰富专业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在新的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情况下,通过采取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开展实习动员,严格过程管理和保障实习质量的考核机制,探索生产实习新模式、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锻炼高素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以及进行实习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估等方面措施,认真研究,努力实践,有望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彩玲.对提高高校生产实习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8-120.

[2] 朱明哲,曹文峰.高校实验实习教学现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123-125.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材费支出;工科专业;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开设专业数和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而,在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不断高涨的现状下,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对于求学过程中各项支出的承受能力较低,其中对于高校收取的教材费意见较大。各地时有高校学生拒交教材费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于高校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要求有较高知识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学费支出较高,而且教材费用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因此,本文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信息、电气、机械、水利、化学、建工、矿业、环工和计算机等10个二级学院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个工科类专业,对各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的实际教材费支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比较了各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教材支出差异,从而为高校学生经济负担的分析提供参考。

一、课程数目

将10个工科类二级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在校期间修习的所有课程数汇总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各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修习课程数

由图1可见,这10个二级学院中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课程总数从39到49门不等。其中,各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差异较小,为16~19门,而开设的专业课程数差异较大,为22~29门。这一结果说明,各工科类专业间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主要受专业课程数的影响。

二、教材总费用

根据教材管理系统中学生购书记录,结合各专业学生4年课程总数,可统计得出2012届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合计支出的教材费用,结果见图2。

图2 各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2可见,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336元。其中,材料、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的教材费总支出相对较少,最低为材料学院的1173元,年平均支出293元;环工、化学和矿业学院学生的教材费用总支出相对较高,最高为环工学院的1480元,年平均支出370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300元以上。

进一步将教材费总支出细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结果见图3和图4。

图3 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课程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3可见,除环工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高达780元以外,其他各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平均为655元。

图4 各工科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4可见,对于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平均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为681元。其中,材料、电气和信息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低,最低为材料学院的524元,化

学、矿业和计算机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高,最高为矿业学院的769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间相差255元左右。

以上结果说明,对于工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教材费支出相对较大,且主要由专业课教材费支出所决定。

三、教材平均价格

根据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数和教材费支出可计算出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结果见图5。

图5 各工科专业学生课程教材平均价格

由图5可见,各工科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28~32元,差异较小。其中,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32~39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4~28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计算机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工科类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价格。这可能是因为工科类基础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较长,导致教材页数较多,价格较高。然而,计算机类教材价格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计算机社会普及度较高且学习门栏较低,除大专院校外,社会需求量同样较大,导致平均价格较低。

1.太原理工大学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在40~49门之间。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门数相当,专业课开设课程门数差异较大。

2.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173至1480元之间,年均教材费支出331元左右,与目前的物价水平相比,教材费负担相对适中。

3.在4年的教材费支出中,各工科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为655元,仅环工学院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多,高达780元。同时,各专业工科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为524~769元,最多相差255元,差异较大。

4.各工科类专业教材价格平均为28~32元,其中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而且计算机专业教材因社会需求量较大而价格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工科类专业学生教材费支出相对适中,材料、信息和电气等传统专业的教材费支出较少,而环工和计算机等新兴专业的教材费支出较高,体现出新兴行业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永胜.1980-1986国内期刊价格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1986(3).

[2]汤亚非,汤亚明.国内期刊价格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工作,1994(4).

[3]张爱霞,代晓彦.199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分析[J].晋图学刊,1996(1).

[4]安友爱.1998-2002国内期刊价格走势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2(6).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应用数学 工学结合 职教特色

一、存在问题

高职工科类专业主要有机电专业、电气专业、材料专业、计算机专业等。这些专业在第一学期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如何开设应用数学?过去通常的情况和许多高职学院的情况,一是“一刀切”,各专业都是一样的应用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二是,应用数学的内容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的基础部分,即应用数学实际是工程数学。这两种情况显然不符合高职教学教育要求,主要问题是应用数学实际上“没有应用”,以及没有与学生专业结合。那么如何改革发展呢?

二、教改要求

近年高职学院在示范建设发展中,对教育教学提出了: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向,教学要尽可能与学生专业和今后的工作结合。那么对于应用数学学科的改革目标:一是应用数学课程要结合专业,即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要求涉及的应用数学;二是应用数学课程要联系实际,即应用数学不能是像传统“工程数学”“纯应用数学”,而是要在内容上突出应用,以及在教学中注意改变学生“脱离实际”的状况,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实际、重视“实践、实验、猜察”等“实际思维” 。

三、专业调研

应用数学要与专业结合,首先就需要了解专业,了解专业应用数学情况。我们进行专业调研的方式:一是到各专业系部召开应用数学座谈会,请各专业系部领导、教师介绍专业方面的情况;二是找各专业课程负责人、带头人专门交谈,并请这些老师到数学教研室作专业内容和应用数学专题讲座;三是我们自己查阅各专业所有教材及相关资料,了解学习各专业的应用数学内容,包括上网查阅。

通过这些途径主要是调研:各专业应用数学的基本情况、内容要求和专业应用数学例子。

四、课程设计

通过调研了解到工程类各专业应用数学有一些共同的内容,更有较大差异的不同内容,为了更好与专业结合,我们设计:各大专业应用数学有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基础,即为了讲解某个应用数学方法,需要为它准备一些基础数学,如机电专业需要讲“最小二乘法”,就需要在前面讲一些偏导数及在求极值中的应用,这部分是为理论的严密性,但需要贯彻“必需够用”原则;二是专业应用数学部分,如电气专业需要的拉普拉斯变换及应用,计算机专业需要的图论及应用等等;三是一般常用的应用数学,如矩阵及应用、正态分布应用等等。

五、教材新编

按专业应用数学调研和教学教改目标要求,我们的应用数学就与传统的工程数学有很大的不同,相应教材也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设计的工程应用数学新教材,是工程类各专业应用数学为一本教材,分为两大部分,基本结构如图:

第一大部分为各专业应用数学的基础和公共部分,包括①空间解析几何及多元微积分学基础部分,②矩阵及应用基础部分,③随机变量及正态分布应用部分等;第二大部分是在此基础上各专业不同的应用数学部分,例如机电类专业:初等数学在机械中的应用、微积分在机械中应用、最小二乘法与曲线拟合、矩阵应用、正态分布(这后两部分内容属于上述“应用数学公共部分”)。

六、教学要点

相应,应用数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与微积分基础理论的教学有所不同。根据高职学院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总体要求,微积分的教学以素质教育为主,应用数学的教学则与专业结合强调应用为主。

教学要点一是联系实际,要注意转变学生“理论思维”的习惯。我们发现,我国许多高中生由于中国教育的传统及高考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高中生遇到问题首先的习惯是“理论思维”,即习惯从理论出发、作理论分析,但实际工作,尤其生产现场、技术工作应该首先“实际思维”,即从实际出发、动手、做实验、试验、猜察。

要点二是结合专业,讲应用数学的方法和例子,都要争取结合专业的情况。典型例子如机电专业中数控专业讲最小二乘法与曲线拟合,首先要简单介绍数控加工的基本情形,然后提出数控加工基本问题:如何加工曲线?那么首先问题是如何得到加工曲线的函数?

七、教师培训

数学教师对各专业的了解是较少的,为了搞好与专业结合的应用数学教学,数学教师有一个学习与培训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每一轮应用数学的教学将教师基本固定,如上机电类专业应用数学老师就一直上这个专业的应用数学,便于这些教师专门了解学习这类专业需求,而且同一类专业教师形成学习小组,经常组织专业情况学习,到专业教研室请教和教学问题讨论,以及争取到专业生产现场了解,等等。

高职应用数学课程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提高,如适当修订教学计划、补充与专业结合的例题、设计习题,加强教师对专业的不断学习了解等等。例如应用数学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机电类专业的应用数学还需要细分,如我院机电系的汽车专业(销售服务方向),应主要讲应用统计,将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

*本课题成员还有李传伟、余川祥、赵家林、张磊

参考文献:

[1]李以渝.成功职教的基础:重视高中生到高职生思维方式的转变[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4篇

一、工科类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

1.基础性强,在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这类课程一般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甚至是核心课程,它的实用性也较强,如果掌握不好,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2.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这类课程需要的前置基础知识起点高,有些甚至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等知识;同时这类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方法)较多,内容点多面广,系统性强,知识点间的衔接紧密,高职生自学课程的难度相对较大。

3.以理论讲授为主。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运用PPT课件逐章逐节讲解教材理论知识,而这类课程配套的实践环节则相对较少,甚至完全没有。

二、工科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教材处理简单粗糙。一是不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观摩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时,由于忽视课程前置基础知识的铺垫,致使一些学生难于听懂教学内容。二是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表现在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相关课外知识的延伸,PPT 课件中的内容几乎就是教材基本知识点的逐一呈现,结果学生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抓不住重点。三是教学内容偏离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有些教师过分拘泥于公式或结论的推导过程,却忽视了公式或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2.课堂教学模式欠佳。尽管大部分教师能使用PPT课件来上课,但大都推行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无法得到真正的调动和发挥,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乐趣和激情,甚至对课堂感到厌倦和无奈。与此同时,课程的平时考核自然也就偏重于考核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学生课堂纪律的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激励和考核。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现象普遍持绝对化的禁止态度,而很少考虑是否可以因势利导、变害为利。

3.学生的实践需要有所忽视。由于工科类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总学时数一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往往忙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讲授任务,以至忽略了本来就偏少的实验或实训内容。调查中发现:验证性实验通常被忽略,甚至连一些探究性实验也不做,课程教学几乎变成纯理论的讲授或PPT 课件的展示,结果学生兴趣被压抑,应有的动手机会被剥夺。同时,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普遍缺乏利用已有资源开发新实验(实训)设备的意识,能在其中有所作为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三、工科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做法

为了探求提高工科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笔者组织了一个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为主,专兼职督导、学生代表参加的教改研究团队,以所任教的2013 级、2014 级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为载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模式、实践环节等开展一系列为期一年的教改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如下:

(一)端正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工科类专业培养的不是研究型理论人才,而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我们针对高职生的知识基础以及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对配套教材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即删除一些推理性的、推导性的过渡性内容和介绍性的章节,而对一些确实不能省略的环节,则用PPT 来呈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一些实用性结论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说明。这样做不但抓住了重点,精简了课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工作也变得轻松而富有效率。其次,我们在备课时要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讲授《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中关于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这一节内容时,就以导弹制导系统和GPS 导航系统为案例,配以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讲解,结果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我们在教材的具体应用方面做到与时俱进。由于一些原因,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于相关技术发展的现状,例如教材《供配电系统》中关于常用照明光源的描述,就没有介绍现在已经成熟并已经普及推广的LED 光源再如其中关于输电方式,只介绍了目前传统的、主流的交流输电方式,而新兴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直流输电方式并未作介绍。为此,我们应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技术资料整合补充到课堂教学设计当中,使教学内容更具前瞻性和完整性。实践表明,这种变固化的课本为灵活教材的做法,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既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也有利于教师养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习惯,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课程教学目标更高层次的实现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模式

一是变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导法,教师从传授者角色变为课堂活动的导演,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例如,在提示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把教材刻板的知识点细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采用抢答、轮流答题或随机点名答题的方式推进课堂活动。二是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先安排一段时间给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然后由学生就其中的知识点提问题,让教师来回答,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进行点评、补充和归纳。三是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将课堂玩手机的消极行为变成积极的学习行动。例如,我们针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的学术名词或相关的课外知识问题,让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去搜索答案,然后对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评价和小结。这种手脑并用、兴趣与学习相结合的自觉行动,学生不但喜欢,而且非常有效。四是改进课堂评价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重要考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参与、主动有为。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措施,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活动变得富有成效,师生在课堂中都感受到了乐趣和满足。

(三)尊重学生天性,满足实践需要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5篇

如今,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适应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终究还是属于业余教育,大学生的满意度并不算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相当低,这和我国创业教育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创业教育的观念较为滞后等密切相关。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具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国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往往拘泥于肤浅的表面。从当前我国高等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观察,一方面是大量高校工科专业尚未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将创业教育课程视作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未能实现创业课程的正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已经设置的创业教育大多限制于创业技能操作上,与工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等彼此脱离,因而开展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相对来说比较窄小,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滞留于正规教育以外的所谓业余教育,也未能进一步结合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正式教学体系之中,和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与结合。大量高等院校尽管已经设置了创业指导中心甚至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往往只开展一部分和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只是停留于对创业团队在创业时的扶植上,大多数创业计划依然停留于纸上,而且创业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与制约各所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成效。

2.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开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开放,工科类学生完全是依据本校所确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学习的,未能结合大学生的自我设计来确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的过程不够开放,主要是教学的过程完全是由教师加以掌控的,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以至于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大学生在学习的时间、空间、进程以及内容等方面均无自主选择的权力,由此而导致学习具有极大的封闭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之发挥。

二、推进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改进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要不断地更新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之理念,其核心环节是要明确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目标是要让工科大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创业意识,使其具有比较高的创业心理品质,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发展成良好的创业知识结构。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也应当努力实现综合性与普适性、规范性的统一,要不断更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念,从而真正体现出创业课程设计体系之完整性。正如我们所知,决定一所高等院校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除了要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培养其创业的能力,而创业能力之培养完全取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鉴于此,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健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之成败。具体来说,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可从培养工科生的创业能力上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创业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创业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第二部分则是创业核心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高等院校工科生的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十分注重于开放性,从而适应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拓宽其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奠定其良好的专业基础。

2.合理地延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间。这里所说的延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间,并非是要去侵占专业课的课时,而是由于创业意识及其能力之培养完全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创业意识,并且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培训,结合本专业实际来实施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渗透性的教学会在无形中让创业教育时间能够延长至大学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之中。同时,独立性创业教育课程也要始终贯穿于高等院校的全过程之中,甚至有人主张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也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是由于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之培养只依靠半年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在通过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感染与熏陶之下,通过工科大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实践,才可能形成较强的创业能力。

3.努力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与实践化。一是要致力于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要把以上所说的工科大学生创业的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创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模块化方式加以设置,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把创业教育课程视为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加以开设,而并非如同以往那样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中的组成部分来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创业者、怎样才能形成建立一家好企业的设想、怎样才能运营一家好企业、怎样准备企业设立的商业计划书等知识体系所共同构成的课程模块加以教学。要运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对企业与创业等各种职场元素实施全面分析,并且运用心理评估等手段切实帮助工科生了解到创业者所应当具备的主要特征以及所需要的各项素质,从而让其更为深入地了解创业的产生商业设想、撰写商业计划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等完整的过程。二是要致力于实现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化,主要是指创业教育一定要和创业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为了能够让创业课程的实践化真正发展成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具体落实于高等院校教学的微观运行体系之中,完全可以从创业课程性质上进行分类,从而分为模拟试验型课程与社会实践型课程等;如果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进行分类,则可分为生产操作实践类课程、企业经营实践类课程以及人际交往实践类课程三类。要把以上两种分类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等学校工科类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化。

4.加强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保障。因为创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经济活动,而创业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建立起一个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支撑平台,从而保障创业教育得以实施。首先是要建立具备质量保证的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因为创业教育牵涉到诸多学科,同时还具备了非常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工科类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需要教师具备很好的实践工作经验。就工科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来考察,其所具备的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等均难以符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之实际需求。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教师人才队伍。其次是要创建实施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一定要强化对本校校内外各类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为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践良机。应当充分运用本校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训基地资源,让大学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让工科大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就业岗位对于人的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工科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为其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高等院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鉴于校园文化对于工科生创业教育进行密切结合,并且强化工科生的创业能力,形成创业教育的良好气氛,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不断提高工科生的创业能力。最后是要形成工科生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科类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评价,能够检验本校工科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之成效,并且还能从中发现相关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而调整自身实施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效能。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6篇

在这样的认识和背景下,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开设了艺术类专业,通过不同类学科的学科渗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观念的交流,开发学生创造性意识,促进全校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理工科院校中艺术类专业的自身建设

1、理工科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意义

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举足轻重。作为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它是要通过这种艺术技能、知识和修养的培养,提高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明确了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内涵,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将文化素质教育概括为: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素养、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

2、理工科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主要遇到课程教学计划部分背离专业特点、过于理性的管理模式客观上抑制了创作思维的产生、评判标准的统一化将阻碍艺术学科的发展这几个问题。

理工科采用分散式教学计划,同时开设很多门课程。而艺术类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秩序等与工科类院校完全不同,它采用分段式教学计划,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进行系统学习和创作。在这特定的时间里学生的创作思维和状态不必受其它课程的干扰,创作思维有相对的联系性。艺术创作与教育的核心和主张,都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自由、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及校园教学秩序,是保证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条件之一。所以,艺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应该是在遵守学校公共秩序的原则下,予以学生更多自由、更加宽泛的个人学习、生活及创作空间。所以,理工科院校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那些与工学性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

工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建立起了以自己学科为准则的学科体系,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科评估标准。艺术类专业在自己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许多的量化指数都按照工科的标准审定,那么,归属于人文学科体系的艺术学科,在以自然学科体系为基准的评估体系下,就明显失去了公平合理的机会。因此特别需要注意制定适合艺术类专业的评估体系。

3、理工科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艺术类本科生

首先,学校决策层要转变观念,明确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同时各艺术专业的负责人应该用办学成绩和效果,通过培养优秀学生、多出作品、出好作品来为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进而逐步转变学校决策层的观念。

其次,尊重艺术专业的教学规律,科学制定适合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单独安排公共基础课,避免发生因专业特殊性而引发的专业教育与公共基础教育的矛盾。

再次,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的优势,充实和完善艺术专业教育的培养体系,真正办出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培养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优秀毕业生。

最后,切实为艺术生做好成长平台建设,探索分层次教育的新途径,为不同学生的成长搭建不同的平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开设艺术类专业对于理工科大学的影响

1、开设艺术类专业对整个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的价值

大学校园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各种教学设施。诸如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先进的基础和工程实验室,各种大小的学术报告厅,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功能齐全的学术活动中心以及相关的各种活动,为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知识竞赛、实习实践、文体活动、艺术欣赏等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和学术氛围,让学生浸泡在这个氛围内获得潜移默化的全方位的心灵和智慧滋养、发挥人才培养的“泡菜效应”。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一种渗透性、养成性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造化,使学生通过体验、内化、自悟达到精神滋养、心灵升华和气质养成的目标。这种大学人文环境的构架就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教育。

学校教育环境也包含校园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一个生机勃勃的的大学校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艺术专业发挥其专业优势介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形-式,引领其它学科的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水准。而校园文化活动又为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学习搭建最直接的舞台。艺术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互为促进,提升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内涵与品位。以艺术专业引领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对外树立学校整体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的一支主力军,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交相融合,石油大学一直坚持探索在理工科大学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宗旨和思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放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规划,把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学校为全校本科生设立了声乐、器乐赏析、舞蹈、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民族音乐、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等10多门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1-2个学分。

学校把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在教育的职能上实现互补,相互促进,从而大大提高校园文化开展的实效。为满足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多方面的艺术需求,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音乐系师生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主体文艺活动;定期举办毕业生和教师的专场音乐会;每年展开以音乐系为主其它院系参与的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晚会;参加校外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水平;请专家或艺术名流来校兼职和讲座等。还根据石油大学的行业特色,突出“石油”特色,形成了本校的石油特色音乐艺术。

2、开设艺术类专业对理工科学生的影响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培养。人们知道,人的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其左右脑的功能各不相同。常称左脑为“理性脑”。它主管人的语言、阅读、书写、计算和逻辑推论等。常称右脑为“感性脑”。它主管人的视觉、知觉、想象、做梦、模仿、音乐欣赏、情感等。如果左右脑配合默契,两者可达到每秒传递400亿次脉动信息。比如当你和朋友交谈时,左脑在细心领会对方语言和行为的含义,右脑却在注意谈话的音调、表情、举止、姿势和情感。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和谐配合和发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而右脑功能的非言语、形象化和直觉性特点却更适合创造性思维。右脑越活跃,形象越丰富,形象之间通过联想机制也越容易产生新观念和新构想,再通过左右脑良好的传递机制,则在左右脑会出现新观念、新构想,即直觉、灵感或顿悟。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绘画艺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纪录和传播方式,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思维的突破。比如,伽利略用图表形象地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而他同时代的人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数学和文字表达方法。

还要强调的是尽管左脑主管思维,但是有成就的科学家思维活动并不纯属左脑思维。美国学者詹姆斯·沃森所著《双螺旋线》一书中指出,遗传生物学家发现DNA结构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右脑思维过程,是依靠视觉和灵感的结果,并不是逻辑推导的结果,因为当时并没有充分的试验材料来供他们推理。在航天科学中许多重大的科学决策也都是靠右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的,因为宇宙空间对整个人类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科学家只能凭想象和直觉进行探索。这充分显示人类思维“不可思议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就启迪人们开发创造性思维,不只要开发左脑,更要重视开发右脑及其左右脑的协调配合性。艺术的欣赏、艺术的实践都会对人以美好心灵的启迪,都会焕发对生活追求、对人民、对国家忧患情感的激发。“唤醒”人的潜在意识的激发,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这种灵感使得很多科学家取得了科学的重大发现。但灵感需要激发和启迪,需要培养,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有效的开发右脑及其左右脑联系的功能,而对理工科学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即是很好的办法之一。融合专业素养和技术特征,完善人格。

3、开设艺术类专业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本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西安石油大学艺术系建系十多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艺术系开展评教赛教活动,如:公开教学、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声乐、钢琴、器乐教师专业技能汇报音乐会。先后聘请中央音乐学院声歌剧系赵登营教授,聘请旅美男中音歌唱家孙禹先生,乌克兰功勋演员女高音歌唱家卡列文一微拉教授等为客座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德国奥斯拉西里克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皮特一菲洛丽安夫妇作为期一周的钢琴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有意义的学术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同时音乐系每年利用暑假都要派出师生艺术小分队,到油田的生产第一线去义务演出,在慰问石油工人的同时,学生也学到了石油工人“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7篇

(1)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理工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中理工科毕业后直接面向仪器操作或图纸设计,更加强调的是熟练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而服务类专业学生就业后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服务型岗位,这些岗位数量的技能是一方面,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内在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及职业形象。依据这个特点在培养模式上,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协调能力、职业形象等的培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仅仅靠课堂上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完成既定目标的。须形成职业素养“课内与课外”、“入学到毕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全方位全过程贯穿式培养模式。例如,对职业形象的培养,除了课堂上讲解考核外,更加要强调课堂外的考核,对学生的课外站姿、坐姿等仪表仪态及待人接物礼仪进行全方位考核,列入课程考核成绩。并且职业形象不是靠一学期的训练就能促成的,需要从入学开始贯穿到毕业的每一学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形成常态化。

(2)服务类专业通用性较强,相对于理工科其技术进入壁垒较低。此类专业中很多课程文字阐述多,学生通过自学容易看懂。如果上课仅仅讲授课本内容,照本宣科,显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

目的。因此,课程更加重视的应该是职业理念的灌输,在理论教学体系上更要注重群内的基础平台课建设,扩大通识课程、素质课程的比例,相对淡化专业核心方向课,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形成两头宽(通识课宽、实践课宽)、中间窄(核心课窄)的哑铃型课程体系结构。

(3)服务类专业模拟实习效果不强。理工科实训室的模拟操作与现实工作情景基本一致,而服务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人为的因素、突发事件、市场因素等各类事件都会造成与模拟实训千差万别的工作情景。因此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要加强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紧密结合,做到课堂教学案例化、实习实训实战化、毕业设计项目化。通过实际的项目让学生深刻体会千差万别的变化,瞬息变动的外部环境,学会处理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工作处理办法,充分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

工科类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实践教学;特点;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三)高质量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