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1篇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禾堂里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她永远只是默默地含笑劳动,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虽遭地主的剥削和醉酒的丈夫的打骂,仍坚强地活着。为了生活,她用乳汁养育我来支持她的家。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要为丈夫和儿子们补衣服、包伤口、捉虱子。她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我”要回家,她竟伤心地哭。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她“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多么崇高而善良的给予,她的内心世界是何等丰富,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二、审美情趣———悲剧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不是悲痛、悲哀、悲惨、悲观和死亡的同义语,它必须是美好事物的毁灭,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大堰河的一生正是具有这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她勤劳善良,宽厚仁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也养活了她的家,一年到头不停地劳作,她奉献了她可以奉献的一切。可是,她仍要遭受剥削和打骂,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苦痛,最后竟“带着诉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悲惨地死去,死后她的坟头也十分荒凉。美好的人物竟这样被毁灭了,她的毁灭使人产生怜悯和悲愤,激起我们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从而使我们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拓广心灵空间,使心智得到净化和升华,读来虽令人悲苦但很亢奋,哀凄却不悲观,这正是本诗的悲剧美收到的艺术效果。

三、借鉴艺术———色彩美。本诗大量运用了色彩的描写。如写怀念则写“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长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在乌黑的桌子上”;写自己的家庭“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写赞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作者原是学画出身,曾在欧洲学过印象派画技。印象派主要借助色彩的调配,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表达感情,突出主题。我国二三十年代就曾有一批诗人借鉴印象派画技来写诗歌,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生气,拓广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如戴望舒的《雨巷》利用色彩来宣泄感情:“我是想逢着丁香一般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般的颜色\丁香一般的芬芳\丁香一般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些色彩耀人眼目,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以达到突出主题、抒感的目的。本诗以黑色描写大堰河的脸颜,意在突出她的厚道纯朴;以“金色”、“红漆色”形容自家的家具,以突出地主家庭的奢华;用“紫色”形容灵魂,是为表现大堰河的高贵,生活的凄苦和对夫儿养子的热爱,这正是成功地借鉴了绘画艺术使然。

四、语言形态———修辞美。读罢本诗,令人哀凄与悲愤俱来,怀念与赞美共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究其原因,除诗人说真话,抒真情外,便是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排比———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它们或是再现大堰河善良慈祥的音容笑貌,或是突出大堰河的勤恳耐劳,或是絮述她对“我”的亲昵,或是极写她死后的悲哀和凄凉,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2篇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叫我如何不想他。”、“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不知怎地、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日子我总是在央视新年新诗会的陪伴中度过我晚饭前的一个小时,朗诵者们各具特色的声音时常听得我如醉如痴,前辈文学巨匠们酝酿出的文字自然也是字字珠玑,但这似乎都不是我喜欢这一个小时的最大原因,最大的原因只是我有些习惯了这种方式。

只是不知为什么,在这集珍荟萃的盛大诗会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一首文字极为“浅显”却将我心中难以表达的爱全部写出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恕我的浅陋和无知吧,在艾青这首屹立中国诗坛、感动了无数人的诗作中,我实在没有读出什么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即便是看到了其他人对它的剖析和解读,我依旧很快将其抛在脑后,因为我对这些似乎不那么在乎。但毫无疑问,我爱这首诗,正如作者艾青和他的保姆大堰河之间那样最朴素的爱一样,我深爱着这首诗。

没有华丽的排比,没有朦胧的意境,甚至没有了诗歌的押韵,这些都没有,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深爱着她的乳儿”的母亲和一个“敬你、爱你”并将这份敬爱之心化作滔滔江水尽情表达的儿子。拥有着厚大的手掌、含着笑的面容以及那个“不曾对人说起的梦”的大堰河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她的乳儿,在乳儿将去做“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时,我不忍向作者一样再去问这个慈祥的阿妈“为什么会哭”,只是此时的我早已泪流满面。大堰河在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就已死了,我像作者和她的五个儿子一样,哭得很悲!

大堰河那“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是否是厚重乌云下的一座囚笼,而她的乳儿又是怎样写着“呈给你的赞美诗”和“给予这世界不公道的咒语”,关于这些,早已被感动和震撼的我都懒于再去思考,我只想怀着最复杂的心情将那份最简单的爱献给我的大堰河,仿佛她曾经是、一直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3篇

一、拓展范围法

考场作文写的多是一人一事一理,多表现“个别”和“点”的内容,而要让人思考则不能仅限于此,应该把这些内容拓展到“一般”、“面”的范围,使其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所以,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具体记叙人事或议论说理之后,往往要再加以拓展推导,通过由自我想到他人,由家庭想到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宇宙的范围扩大,揭示出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后部分写道:“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黄方国《父亲》的最后部分: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

考场优秀议论文《道德底线》的最后部分:金钱利益诱惑面前,不迷失方向,能时时刻刻坚守心中那条道德的底线,那么,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终将来临。诚如此,实为人民之幸,国家之幸!

三则例子中,艾青的诗由赞颂保姆大堰河的伟大及其儿子的善良,由爱大堰河,推广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赞美;黄方国的文章也是由“向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推广到向“天下所有像父亲一样的人”表达歉意和敬意;《道德底线》一文则是从个人“不迷失方向,能守住道德底线”的作用,推广到这是整个社会人民的幸运乃至国家的幸运。三篇文章的主题,都通过范围的拓展,使主题由个人这个“点”上升到整个社会这个“面”,从而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主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迅速得以强化,从而也使文章具有更加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当然,使文章主题推广到未来,表现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种不错的拓展范围法,如易中天《底线是最重要的》一文的结尾: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

二、联想人生法

考场作文的主题在篇末点出后,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由此及人生来深化主题。这种方法简单易学,且易表现作者丰富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生活阅历不太丰富的中学生来说,选择这种记叙性和议论性文体都适用的方法来深化主题,可以较好地赢得阅卷者的共鸣。用这种方法,还要借助文采的彰显和感情的饱满来实现,否则难以达到提升主题的效果。

优秀作文《一株藤草》的结尾: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我们每个人都将遇到生命里的春暖花开与秋意逼人。大多数人都是居春风得意时其乐融融,处逆水行舟时则灰心颓废。其实,人还可以用一种出世的精神过世间的生涯,可以为生命中遭遇的美好细节而欢欣,过着一种具有审美情怀的人生。

优秀作文《品真》的结尾:品读苏轼,就是品读“真我”的蕴意。望有朝一日,我不再自相矛盾,化身一匹骏马驰骋在辽阔无边的人生疆域上,追寻真正的自我。

优秀议论文《“让座”之说》的结尾:一言以蔽之,让座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这与本意为卖国求荣的“崇洋”根本就挂不上钩,那又何来中国人给外国人让座便是奴颜媚骨这一说?而中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不是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更应该扛起继承传统美德这一大旗,继续昂首挺胸地让座呢?

这三个例子,一是感悟自然,一是品读名人,一是针砭时弊,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联想到人生的方法来深化主题,既让作者篇末的理性思考得以深化,又让读者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深深地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三、营造意蕴法

这里说的“意蕴”并不单指在有限的文字之内,含有丰富的内涵的“文句有意蕴”的文采要求,而是指结尾部分通过“有意蕴”文句的设置,使之富含哲理,有文化底蕴,有言外之意,有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用这种方法深化主题,能让读者回味,感受作者人文精神或哲理的深度思考。意蕴营造法的具体方法有三种:

1.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民谚俗语、诗词佳句、歌曲等来深化主题,此法可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增强感染力,是冲击阅卷者视野的好办法。

2012年福建省优秀作文《美好源于珍惜》结尾:只要珍惜不一样的自己,人人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只要珍惜我们这个独特的社会,她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记住罗素给我们的告诫:“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2.通过提炼或仿写的方法,制造“警句、格言”来深化主题,从而使文章内容有意蕴又耐人寻味。

高考满分作文《历史从那一夜开始》的结尾: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3.通过提炼材料的某种人文精神或哲理来深化主题,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给人以经久的启迪,从而使读者精神受到了陶冶和鼓舞。这样的文章有价值,有生命力。

魏有明《善待落魄的人》一文的结尾写道:日本朋友田中说:“这家店铺就要关门了,所以我们都来买东西,这样店老板就不会过于沮丧,也许不久就会从头再来。”紧接着,作者顺势提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观点:“不要占落魄人的便宜,这是一种高贵的修养!”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吟”诗 “玩”诗 “用”诗

一提起读诗、背诗或写诗,学生总是愁眉不展,认为太难了。因此,我们研究诗歌艺术,构建高效诗歌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吟”诗才叫读诗

诗歌的语言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锤炼的个性化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简而言之,诗歌语言,具有凝练、简洁、精辟、优美、富有节奏感的特点。

我以为,要说“我读懂了诗”,就必须先会“吟”诗。而要会“吟”诗,就不能读破诗句,就必须讲究停顿的长短、声调的深沉与高亢、语速的快慢与紧凑、重点词汇的重读等。

例如,让学生初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学生的读诗就是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吟”诗。于是,我进行了范读,并让学生坐直跟读,同时手中握笔点划诗停顿的长短、声调的深沉与高亢、语速的快慢与紧凑、重点词汇的重读等。当我饱含感情读到“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大儿/做了土匪,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有的是愁云惨淡,有的是饱含热泪,他们已读懂了——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对黑暗的社会的诅咒和控诉。

二、会“玩”诗才叫读诗

诗歌的语言具有绘画美的传统。北宋晁补之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说:“画写物外形,要形物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前人说王维“使笔如画”,我们也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说诗人语言的绘画美,使形象达到如画一般鲜明生动的美学境界。我以为,诗亦画,画亦诗。画可玩,诗亦可把玩。

例如,我和学生“吟”唱了《一片槐树叶》后,我们读懂了: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一片槐树叶”虽忘却了它的具体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诗人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但我甚觉其味犹存,其韵犹在,其声犹荡。于是,我回家从电脑上下载槐花淡淡的画面,题为《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画上没有人物),然后请同学根据“思乡”的主题,在这幅画上凭借想象力画上诗人回家乡的情景。

再次上语文课时,学生争相展示自己的佳作,图中的情景,活灵活现,尤其是图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活。你看,诗人在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在老槐树下,仰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老槐树,老泪纵横!你看,诗人在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在老槐树下,坐在石凳上,与亲朋好友,畅谈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谁说诗不是画,画不是诗?画可玩,诗亦可把玩!

三、会“用”诗才叫读懂诗

会“用”诗是读懂诗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以为,要读懂诗歌,特别是哲理诗,更要懂得“用”诗。

例如,我与学生在探究《致空气》时,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没有什么好说的,简直是无聊之作。我听后告诉他:诗人是情感和理智的化身,世间万物在诗人的眼里是灵异的。研读后,我郑重明确:《致空气》这首诗歌以空气作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然后,我们围绕“朋友”畅谈交往的原则、交往的方式、交往中的诚心、友谊、信念、责任等。我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你看——

与语文老师交往做朋友

王燕萍 初二年一班

交往,无外乎是和朋友交往。只要有朋友的歌声陪伴着你,只要有朋友的情意伴随着你……就不会害怕,不会孤独……没错,请把耳朵靠过,让我来告诉你。

在初中生活中,我侥幸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老师朋友。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圆溜溜的在眼睛,虽然看是二三十岁的人,但总掩盖不住满身“孩子气”。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虽然用“朋友”来称呼他有点放肆,但同学们还是禁不住叫他“老师朋友”。“老师”“朋友”怎么就这样被连起来了呢?

升初二了,同学们脑子里的那根弦绷得已是很紧了,可说是有巨大的弹性势能。上语文课了,老师不像其他老师一样板着脸,迈着沉重的步伐,一进门就给同学来个下马威。恰恰相反,在老师的课上,同学们有的捧腹大笑,有的认真做笔记,有的低头沉思……我的老师就是这样,虽然已是大人了,但还活泼得像小孩,让同学们好生庆幸自己得了宝藏。

又讲小说了,以前看小说犹如看大戏,迷糊不清呆呆听,可谓是左耳进右耳出。现在不一样了。什么刘备、诸葛亮、贾宝玉或者文章六要素等等都被我们所熟知,这都归功于我们的语文老师。下课铃响了,每到这一刻,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可老师从不耽误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很大声的平息道:“下课了,下节讲……”然后就坐在讲台旁,细听同学的心声或与同学聊天。

在语文课上,同学们都把老师当成好朋友聊天似的听课。得此知己,可以在人生道路上大显身手,飞黄腾达,步入青云;得此知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得此知己,还可以百战百胜。所以说,与语文老师交往做朋友只有百益而无一害。

文短情深!这难道不是会“用”诗的硕果吗?

一首诗就是一颗玑珠,它光彩熠熠,阳光为它所占有。夜鹰啊,因为没有它而哭尽眼泪。

一首诗就是一幅好画,它绘声绘色,人间就在它的眼底。贫瘠者,因为没有它而丧尽天良。

一首诗就是一句名言,它力透纸背,丰碑为它所树起。沉沦者,因为没有它而茫然失措。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艾青;新诗;诗美;诗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5-0086-08

收稿日期:2011-04-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项目(09XJA751004)

作者简介:程国君,男,甘肃武威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诗史上,自觉的诗美探索实践自新月诗人开始,象征派等现代诗人则以“象征”追求与“纯诗”实践,推进了现代诗歌的诗美建构进程。艾青的探索则以“诗的散文美”为标志。艾青对于“诗的散文美”的追求给新诗带来个性化的口语美和自由奔放的诗体美。

作为画家出身的诗人,艾青的自由体诗创作与诗美建构,还具有他强烈的主体性经历特征。他的绘画、美术经历及其修养,使他的诗学实践及其探索有了艺术学与美学的自觉引领。画家出身及其修养,使他从诗画艺术相互借鉴的角度,去寻找新诗诗美建构的突破口。他的诗具有色彩的美、意象的美、意境的美,把诗画融合实践意义上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造机趣带给了新诗,从而使他的新诗达到了“文字的画”的境界。

艾青是个探索实践性极强的诗人,他的这些探索实践成就了自由体诗,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和《我爱这土地》等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精工”程度,具备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三个最基本的审美个性与审美品格:一是体式的自由多变;--是诗体内部形式上的没有固定格式以及非格律化;三是注重自然的音节、自由的节奏和内在的韵律。艾青把、郭沫若、戴望舒以来的自由体推向了成熟,达到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一、从诗的散文化到“诗的散文美”

从新诗诞生起,诗歌散文化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散文化一直是现代新诗的“现代性”目标。近年就有学者撰文指出,散文化甚至是未来自由体诗歌的主要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诗歌散文化诗潮的主导趋势已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新诗的散文化更有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其主要原因依然是,新诗语言、文体等诗歌形式的嬗变所带来的诗思的现代性转换。”诗歌散文化,是新诗诞生以来一个非常凸显的诗学命题。

最早提倡白话自由诗时,首倡现代诗歌的“散文化”问题。他的“作诗如作文”,即是对诗的散文化倾向的诉求。在等第一批白话诗人那里。这种“文”,首先是在诗文对立的文体意义上使用的,其次是对应古典诗的格律化、齐整化、规范化的一个新概念,再次也包含诗歌形式自由化的意味。对于来讲,他是把如作文一样作诗当作是新诗现代化的一个策略,诗歌革命的一个突破口的。他的《尝试集》就是在“作诗如作文”的散文化――非韵文化的要求下的产物。

“作诗如作文”,在新旧诗学转型时期,对于现代诗从古典律诗向现代自由体诗发展既有历史性意义,又有理论指导性意义,因为诗的规范太多,像“文”一样作诗,首先可以突破旧诗的那一系列规范,冲破束缚,为自由创造开拓新的路径。但是,与“文”一样作诗,导致的结果是诗美的丧失。《尝试集》存在这样的毛病,《女神》也存在。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具备自由体诗的散文化特性,但是,它的过分散文化,又导致诗的外在形体上的美学特性的散失。又如其《三个泛神论者》(我爱我国的庄子,/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因为我爱他是靠打草鞋吃饭的人……)、《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约!/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海洋;/我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我崇拜生,崇拜死,崇拜光明,崇拜黑夜;/我崇拜苏黎世,巴拿马,万里长城,金字塔,/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约)等诗,都是过分散文化的诗。本质上讲,它们是散文,而不是诗,是说明似的文字,而非诗的文字。艾青创作诗歌时,已经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诗的散文化的先决条件则是它首先是诗,必须要有形象思维。如《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叙述的,散文化的,但其有韵,用形象思维,因而是诗的。为此,他提出了“诗的散文美”的新概念。

艾青在其《诗的散文美》中论述到:

天才的散文家,常是韵文的意识的破坏者。

我喜欢惠特曼,凡尔哈仑,和其他许多现代

诗人,我们喜欢《穿裤子的云》的作者,最大的

原因是他把诗带到更新的领域,更高的境界。

因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

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而口语是最散文的。

我在一家印刷场的墙上,看见一个工友写

给他同伴的一张通知:

安明!

你记着那车子!

这是美的。而这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

禀赋。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又是那么新鲜

而单纯。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

最好的句子。

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

些朴素的口语(对于韵文的记忆,却是像对于

某种条文的记忆,完全是强制而成的)。

我甚至还想得起,在一部电影里的几句无

关紧要的话,是一个要和爱人离别的男人说的:

“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是寄信,或

是去理发店就好了。”

这也是属于生活的,却也是最艺术的语言。

诗是以这样的语言为生命的,才能最丰富的。

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

“诗”的那文学样式,韵脚不能做决定的因素,

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

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

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达的便

利;而那种洗练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

是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就是因为它是

形象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

新诗史上,艾青是第一个集中讨论自由体诗“散文美”等新诗诗美建构问题的诗人。从此文来看,艾青“诗的散文美”至少包含三层意思:散文美

即非韵文美;散文美即口语美;散文美即文学形象存在与美学意义上的“自由”与非齐整之美。艾青提出的“诗的散文美”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他把以来的白话自由体诗的文体建构策略性问题转化成了诗美的建构(语言美、文体美等)问题,使艾青为、郭沫若、戴望舒以来的自由体诗建构赋予了全新的美学内涵。因为,正是这种散文美追求――语言的散文美追求、文体的散文美追求,促进了现代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究其实质,艾青追求“诗的散文美”,其最内在的动因和旨趣与一致。如他们都把散文化理解成自然化、自由化,当成新诗进化的必然化趋势,对于和谐典雅的充满着秩序感的古典诗美传统作了突破。但是,艾青的创新则在于,他把的革新、方法论意义上的散文化――“作诗如作文”提升到了文学形象创造与美的逻辑上来:口语美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们是生活与形象化的,是自然化的、非雕饰的,是能够显示独特的审美个性的,也因此,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把韵文美与散文美对举,突出了诗的“散文美”的优长:首先,韵文雕饰,散文句自然,韵文句受束缚,散文句自由,具有天足美;其次,把口语美当作散文美的核心内容,认为散文美就是口语美,因为散文美有生活化的质的内容,单纯、新鲜,富于个性色彩;第三,散文的自由、便利性,是形象创造的最完善的工具。

“所谓‘诗的散文美’,只能在散文被用之于诗的语言形象方面去把握。在这种构成中,散文之美融入诗的语言形象中去,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文言文、书面语、韵文所构成的诗的语言形象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诗的语言感觉。”从理论探讨角度而言,如陈增福所说的,《诗的散文美》的逻辑起点无疑是合理的。艾青从美学的层面来谈论诗的散文美问题,也使其诗美建构具有了实质性内容,即“诗的散文美”不仅在于诗的口语美,还在于诗的非韵文之美,非齐整与规范化之美和文学形象创造的便利性。对于艾青来讲,一方面,他不像那样,从文体角度入手来谈诗的散文化,而是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来讲“诗的散文化”的,所以,他说“散文美”就是口语美:口语生活化,质朴,单纯,明净,自然;另一方面,在诗学实践中,他又侧重于诗体方面与文化美学方面的追求,“散文美”主要又是从诗体转换与诗美建构角度来讲的。它既指诗的非韵文化,又指诗的非齐整化的“散化”追求与以自由、活泼、个性化的文化与美学追求,还指以美学范畴意义上的洒脱奔放、开合自如、恣肆的崇高美追求。

艾青的诗美实践正是在这个向度上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诗的散文美”即诗的口语美,也即语言的个性美追求。艾青说:“我说过诗的散文美,这句话常常引起误解,以为我是提倡诗要散文化,就是用散文来代替诗。我说的诗的散文美,就是口语美。这个主张并不是我的发明,戴望舒写《我的记忆》的时候就这样做了。戴望舒的那首诗是口语化的,诗里没有脚韵,但念起来和谐。我用口语写诗,没有为押韵而拼凑诗。我写诗是服从自己的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就完了。这种口语美就是散文美。”究其实质,艾青这里的“诗的散文美”,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向度的内涵。其一是自由体诗的口语美,其二是自由体诗的诗体形式美。由于有其“散文美”的理论认识的自觉,追求口语美,追求诗体“自由”美,因此;艾青的实践相当有艺术的功效。首先,他的诗的语言是真正达到了诗的“口语的美”的:“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爱这土地》);“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一/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艰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些诗句,达到了艾青追求的“安明!/你记着那车子!”,“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是寄信,威是去理发店就好了”的境界了,真正做到了诗的口语美的境界。“安明!/你记着那车子”,“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是寄信,或是去理发店就好了”这类诗句,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无修饰,自然明白,日常性,亲切,在简单的陈述中包含口语的自然质朴气,所以,“口语是美的”。这与艾青特别称道的戴望舒的《我的记忆》的“散文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非格律化、生活化、质朴和亲切的意义上显示了诗歌的新的语言个性美追求。

进一步说,这里的诗的口语美追求,是既包含诗歌语言类型和方式(白话、口语、方言、书面语等意义上)的内容,又包含了对于诗的语言的独特美学个性(人间性、亲切、自然、质朴等)及其美学趣味的追求的。而这对于新诗的语言革新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一方面,人间性、亲切、自然、质朴等诗歌语言个性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适应“五四”个性解放和平民化的美学倾向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诗语言革新策略,它为自由体诗创作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散文美”的佳作。因为白话、方言入诗并没有创造出自由体的好诗,而追求诗的“散文美”――口语美,则出现了新诗史上名副其实的杰作,如《我的记忆》《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和《北方》等诗。

第二,“诗的散文美”,是自由体诗的诗体之美,形式美的追求。艾青“这是自由体的诗。段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和“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论断,都是从自由体诗创作和诗歌文体革新追求出发的。这些论断根本上涉及自由体诗的诗体美的建构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的散文美”,不仅指诗的口语美,还包含文学形象工具性的意味和诗体这个符号体系内部独特的编码方式的内涵。“散文美”是自由体诗的一个编码方式原则,而其创作则是这个编码原则的实现。

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编码原则把文化的内涵转化到了具体的诗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了。“段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和“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这样的诗体美追求倾向,是最能体现“五四”以来的自由、解放和个性主义运动的新文化内涵的诗美追求倾向的。换句话说,诗歌诗行长短的无定,诗节句数的无定,诗行的分割、跨行、断裂等诗歌语句的“散文美”,最能显示自由体诗的“自由”品格了。因为在、郭沫若和艾青这里,“散文”的内涵已经与自由相一致,它具有超越古典对称、齐整为特点的和谐美向对立、冲突、多样的现代美学转化的新倾向。艾青及其现代中国的一批自由体诗人的自由体诗,就在这个新的美学逻辑转化前提下大量出现。

进一步来说,从审美形态角度而言,美的形态及其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美的形式并非齐整划一一种,某种程度上讲,长短交织,参差错落之美也是美的形式。在这样的诗美形式多样化的理念下,艾青“诗的散文美”就被特别重视了。诗的散文美建设也由此有了美的依据。艾青就是这种诗美建

设的最主要的倡导者,也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依据于这样的美的观念,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诗体美建构的范例。

比如,《我爱这土地》首先是以深沉浓烈的土地情怀与爱国情怀的抒发而感人的。但是,这首诗对诗的诗美建构――“散文美”建构上的探索,却是新诗史上最有实践意义与先锋性的创新性实践了。这首诗全诗共10行,分两节,前8句一节,后2句一节。诗节的句数、行数不一致,不齐整。这种自由安排,就是“散文美”,因为,这种自由安排,包含着对应诗的比兴抒情结构的美学逻辑。第一节诗前8句,以土地意象为中心,以象征、隐喻和暗示书写土地遭受的灾难和土地的前景,并以鸟的比喻来写对于土地的忠诚、深情,暗含复杂的情绪内容。因为意象多,要铺排,所以多行并置,“散文美”的意味就出来了。后2句一节,与前8句很不平衡。这仍然是其“散文美”的表现。因为,前8句是个假设句,内部8行,后2句是个因果句,内部2句,也不对等。这种散文化导致的不均齐,是为了呼应强烈深沉的情感,为了使结尾的抒情掷地有声,这样,散文化就不是缺点问题了,而是一种美了。

又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它不仅写了大堰河对于一个地主儿子的无私哺育,她的任劳任怨的劳作,并以她的“笑”与梦的书写,展示了其心灵的崇高,而且也是这种“散文美”实践的典范。它的节数是不定的,它的各节的行数也是不定的。第1节,4行;第2节,3行’;第3节,3行;第4节,6行;第5节,3行;第6节,6行;第7节,10行;第8节,4行;第9节,13行;第10节,7行;第11节,7行;第12节,1l行;第13节,ll行;第14节,5行。该诗108行,14节。诗的内在抒情结构是先交代人物大堰河及其与我的关系,然后列举大堰河的美德,优良品质,从行为的美到心灵的美,并借以赞美。依据这样一种抒情结构,作者尽情地随诗意表现需要安排他的诗行,为自由体诗树立了样板。该诗的散文美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第一,诗无定节,诗无定行,节无定句。诗不是4行、8行或14行等传统格局,而是108行,14节,完全是按照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定的新格局。第二,各节长短不一,同一诗节内部诗句长短不定。如诗的中间部分,重在列举大堰河的种种美德,因为列举的层面不同,不同层面包含的细节不一致,因此,诗节内部的行数就不一样了。又如第5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8个“在”字句长短完全不一致,但被置于排比性句式中,却显得颇具艺术性。第三,诗句句型多样,多种句型交错使用。如第5节的8个“在”字副词句,第7节的10个“我”字句,第8节的6个状语后置句,第11节的5个状语后置句,第13节的9个谓语强调句,句型变化多样,显示了自由体诗句型的繁复与多样之美。第四,有意识的跨行、断裂。如14节――“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第五,诗歌中标号、点号使用的不定。如最后一节不使用标点符号,而在第9节则有意使用省略号。第六,细节繁复化,多样化,也是其“自由”意义上的“散文美”的重要体现。该诗有6组细节,分别展示了大堰河对于我的哺育、对于我的深厚感情、大堰河悲苦的人生。这些细节,都是回忆的。丰富丰满的细节,实际上惟有这些“散文美”的诗句能够包容,格律化、象征化就体现不出这样的美学效果来,而且,也根本不具体、不形象,也不自然亲切了。

如前所述,既然美的形式并非齐整划一一种,某种程度上讲,长短交织,参差错落之美也是美的形式,那么,该诗的这种安排,导致的长短不定,参差错落有致,整体上就显出自由体诗的散文的美了。这并非文字游戏,而是一种变化之美。作为“初期白话诗”的代表作,茅盾所言的三个优点,《大堰河,我的保姆》全部具备,而且,该诗还具有其他白话诗没有的“深入的表现和浓烈的情绪”。这“深入的表现”不能不说就是这种诗的散文美追求。该诗也真正达到了自由体诗“散文美”境界了。

从诗的散文化到“诗的散文美”追求,标志着自由体诗歌美学追求的积极进展。因此,如果说,“格律美”追求是格律派诗美或者古典诗歌诗美建构的重要步骤的话,那么,“诗的散文美”追求实际上是自由体新诗诗美建构的重要策略。艾青的这种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以“诗的散文美”建设为契机,为自由体诗带来亲切、自然、生动、新鲜的口语美的诗语言;也带来错落有致、交互变化样态的具有“自由化”倾向的自由诗旨趣的“诗的散文美”,实现了提出的“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和废名倡导的“我们写的是诗,我们用的文字是散文的文字”的自由诗(新诗)语言转型与美学个性凸显的根本诗学目标。现代自由体新诗,因为艾青、戴望舒等诗人的这种“散文美”实践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散文美”品格:语言的口语美,体式的自由多变,诗行的参差错落,交互变化之美,非格律却具有自然的节奏和自然的韵律美。

二、从“文字的画"到诗美追求

莱辛在其名作《拉奥孔》中认为,由于艺术的媒介不同,“绘画能够、也只有它能够摹绘身体的美”,诗人却不能像画家那样描绘。然而,诗人(像荷马)能够靠“影响力”和魅惑力描绘出美来。“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成魅惑力。”美学家们的这些探索,诗人艾青把它转化成了实践。画家出身及其修养,使他从诗画艺术相互借鉴的角度,去寻找新诗诗美建构的突破口。他的绘画、美术经历及其修养,使他的诗学实践及其探索有了艺术学与美学的自觉引领。

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诗歌、绘画这两种艺术有许多共同的追求。所谓诗情画意颇能说明这一点。诗追求画的情趣,画追求诗的意境,两种艺术相互融合发展,提升了它们的美学境界,精神品格。艾青明确地提出了自由体诗的“诗――有诗的意境”的问题。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实践首先在美学境界意义上与“诗情画意”相通。事实上,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也是与绘画、美术有很大关联的。明显的事实是,开启了新诗诗美建构的先河的新诗史上的第二个准诗刊《诗镌》,诞生在闻一多的画室;闻一多在探讨新诗诗美建构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诗的“绘画美”命题;西方印象派绘画给予现代派诗歌描绘、刻画景物的启示与方法,李金发等象征派诗人也由此基点实践了印象主义绘画派的“绘画美”。对于艾青来说,他的绘画修养,首先给予他的诗创作以画面感,使他描绘出了在灾难中国下南国的受难灵魂和

北方荒凉、死寂的原野的画面;绘画对于“形”与物的外形的细节的重视,使他的自由诗极其重视意象的营构;画家对于色彩的重视,使他造就了自由诗的语言美及其色彩美。

画家出身的艾青从事诗歌创作,纯属于历史的机缘。因此,有人问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艾青的回答质朴而现实,掷地有声:那是历史的机缘!监狱中,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不能画画从事美术活动,只能以笔从事诗歌创作。对此,他无怨无悔,并有相当的理性的自觉。所以,他说:“同样都是在为真、善、美在劳动。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作为画家出身的艾青,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的机缘与艺术美学的自觉,把“绘画美”的追求引进诗歌创作,对于现代诗歌的诗美建构做出了积极探索,把以来的自由体诗引向了成熟的境界。这在以下两个方面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第一,绘画出身及其修养,美术家的角色造就了艾青作为一个艺术家――诗人的基本素养。艾青《诗论》里有一部分内容,是《诗人论》,重点谈论的就是一个诗人――艺术家的主体素养问题。这可以看成艾青对于艺术创作主体精神品格重要性的认识。就是说,绘画的、美术的修养,为他从事新诗艺术和他把诗当作“艺术”来经营准备了基本的主体条件。他的艺术感受力、他的艺术的坚守精神,都来自绘画美术的素养。我们今天回溯现代文学的那一代“革命家”作家的艺术道路,可以发现一点:艾青没能像后来的“革命家”作家一样,把创作单纯当作宣传等功利的东西,相反,他始终坚守诗歌的艺术及其美学品质,于此有很大的关联。

艾青有篇奇特的文章《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该文是研究本问题最有说服力的文章了。他的生平经历、他的艺术爱好、他的艺术情趣以及诗画理论,都可在这篇文章中找到。这里,可以发现他的生平经历造就一个艺术家的秘密。何谓艺术家?柯林伍德说:“我一直在说‘艺术家’,仿佛艺术家是些特殊种类的人,他们或者是在精神天赋上或者至少在使用自己天赋的方法上,以某种方式不同于那些成为观众的普通人。……任何技艺都是一些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因此,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就和其余人区别开来了。”……因此,如果说艺术是情感表现的活动,那么,读者也和作者同样是一位艺术家,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并没有种类的区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艾青从小喜欢美术,尤其是工艺美术,后在国立西湖艺术院(现浙江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王月芝、潘天寿、孙福熙、林风眠等一代美术大家给过他指点,后又留学巴黎学画,在真正的“艺术之都”――巴黎接受现代西方绘画教育。回国后从事美术教学,并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所有这些经历,实际上已经造就他成了一个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是那些融集深刻艺术思想、饱满情怀、纯熟艺术技能和创造丰富作品于一体的人。艺术家也是那些具备思想的主观开放性、生命的多维体悟性和首创精神的人。艾青已经具备这些条件。绘画的经历与技能的掌握,造就了艺术家的艾青。

骆寒超认为,艾青艺术个性的形成,就与他的绘画素养有关。“艾青是从画家转到诗人的,他的创作个性是从接受西洋画开始形成的。19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现的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画家首先为他打开了艺术的迷宫。”他也认为,艾青诗歌创作中具有的高超的捕捉感觉的能力,就来自于他的艺术家修养。他以翻译家黎央和其儿子的回忆证明了艾青的美术家素养与其创作个性的关系。黎央回忆到:

那是一个阴天,他推开自己所住房间的东

窗,指着烟雾迷蒙的天空对我们说:“你们看今

天没有强光,但让一位印象派画家来画这个天

空,他还是能抓住它的特点的。”

过了一会儿,天气有了变化。

他站起来,又引我们到窗口去看望

了,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屋顶不同程度地显露

出来。虽然,天气还是阴沉的,但和刚才见到的

显然又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他说:现在不同了。

事物在不断变化,不断给我们新鲜的感觉。老

是用一种格调来写诗,画画都不行。要观察,要

能抓住霎那间的感受和变化。因此,正是得益于他的画家的才能,艾青在“诗的散文美”追求之外,又一次对于现代新诗的诗美建构做出了许多探索。艾青把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受力变成了自己的诗人的天赋,创造出了新诗史上具有鲜明个性的新诗语言,即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中外诗歌史上,首先是现代派诗人创造了一套表现现代人复杂微妙感受、感觉的诗歌语言体系。如兰波的“紫色的丧钟声”,艾略特的“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的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袁可嘉的“故乡是一块橡皮糖”,“迎面是打字小姐红色的哈欠”。它们把通感艺术手法运用到极致,充分地表现了现代人幽微复杂细腻微妙的感受。对于艾青来讲,他的语言不仅仅来自现代派诗人的启迪,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美术家的修养,即这种捕捉感觉的能力。艾青诗中的有些典型诗句,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大堰河,我的保姆》)、“又以金色的梦/和磷光的幻想/吸引了万人”(《浮桥》)、“这歌里/以溅血的震颤祈祷着”(《画者的行吟》)、“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北方》)、“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吹号者》)“村,/狗的吠声,叫颤了/满天疏星”(《透明的夜》)、“饥饿的颜色染上了他一切的言语”(《老人》)等,其感受性的语言的创造,皆得益于他的美术家和艺术家的经历与素养。

第二,绘画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通过点、线、明暗、色彩、形象、构图等造型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艺术。绘画艺术的基本的语言要素是点、线、面和色彩。诗则是文字语言艺术。文字是其材料和物质外壳。但是,它们同为展示心灵性的艺术,在其创造方面的追求又是共同的,如形象塑造、构思立意、意象营造及其意境的创造方面。艾青的艺术经历,使他对于两种艺术的互通、借鉴似乎相当自觉。他曾经说其在有些诗歌创作中,是用了绘画的手法的:“在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到诗中绘画的手法,如速写:《乞丐》《补衣妇》,素描:《刈草的孩子》《冬天的池沼》《水鸟》,用油画的手法写的:《旷野》《公路》”。绘画的手法的采用,使艾青的诗,具有了图画感、美感。研究、分析艾青的诗作,可以发现,就他的绘画、美术修养及其绘画技法在诗中的运用而言,是相当自觉的。他从别的艺术如美术绘画借鉴不同元素,开拓诗美的范围空间,确实是比新月诗人的“绘画美”追求进了一步。

画家是注重物质形体的,尤其是对于具有“形”的事物,他们的观察能够达到细致入微的境界。艾青是有这种高超境界的诗人。这一艺术修养,影响了艾青诗作意象选择的倾向及其诗艺创作的境界。如在其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里,艾青几乎写遍了与一个农村妇女一生相关的一切物质形体:坟墓、瓦菲、园地、石椅、灶火、炭灰、酱碗、桌子、荆棘、衣服、柴刀、衬衣、虱子、鸡蛋、家具、睡床、檐头、匾、纽

扣、炕凳、衣服、菜篮、麦糟、炉子、团箕、大豆、小麦、冬米、糖、灶边、墙上、婚酒、堂上、棺材、稻草、土地、纸钱、灰、烟里、山腰里、田野上、手、唇、脸颜、。正是这些平凡的物象――意象,代表着大堰河,代表着一个农村妇女。艾青以一个画家注重“物象”的能力,以一个农妇、母亲一生接触过的全部物“形”,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象世界。意象是诗歌艺术元素的中心元素,它以实物性“物形’’或象为基础,通过主观赋意构成独立的艺术世界来传情达意。艾青的诗歌创作,正是因为他以画家的捕捉“形”的能力出发,抓住了这个中心元素,才使其诗歌创作首先在意象意义上引人注目,从而在“美在意象”意义上达到了诗艺的美的境界。

画家是关注色彩的,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们看到,艾青在诗中对于色彩就异常关注。在诗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色俱全:“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画家艾青给新诗带来了色彩,而这也使艾青诗歌的艺术境界骤然上升了。在现代诗人中,艾青诗歌的这一特点异常明显。

众所周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首先是以展示平凡下层劳动者的行为美及其精神心灵美而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的,但是,这首诗作为伟大的作品,也完全是依赖于其艺术上高超的手法的。如艾青揭示大堰河内在美品质的方法,就是很高明的。大堰河的脸颜是泥黑的,却又是温柔的,她使用的“乌黑的酱碗”里盛的却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堰河虽是平凡,灵魂却是洁白的,所以,“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是用色彩的对比突显其心底明亮洁白的。“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则叫我们更能看出艾青利用画家的色彩感受力勾勒人物灵魂的高超艺术。大堰河这个灵魂,是痛苦的,她的痛苦是我们感受到的,但这个灵魂又是高贵的。因为,尽管她只是个母亲,一个平凡的生命,她的心里却满含着奶母对于儿子的关心。对于儿子的爱,而且这种爱是那样的浓烈――梦中都想让儿子娶个好媳妇,叫她一声婆婆。正是这种高贵的人格品质,所以诗里便有了“紫色的灵魂”的巧妙表述。紫色是高贵的,黄土是平凡的,大堰河的灵魂在黄土衬托下更为高贵。这种色彩的象征性意义极其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内在特质。“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作为该诗的“诗眼”,依赖于这种色彩的象征性意义顿然生辉。色彩帮助艾青造就了新诗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北方》一诗,书写和日本掠下的北中国的凄惨景象。该诗的第二、三节,则把一个画家构图立意、刻画景物的手法在新诗创作中运用的淋漓尽致:“不错,/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古城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上身俯前/用手遮住了脸颊,/在风沙里/困苦了呼吸,/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北国的/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河底已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这里,艾青实际上描绘了三幅颇具诗情画意的北方的画面:荒漠化的、寒冷的、风沙肆虐的原野;漫长的寂寞的路上行走的农人、驴子的孤苦画面;灰暗天幕下的荒凉、阴郁、寒冷而骚乱的自然画面。这三幅北方冬日图景的勾勒,也是艾青得益于他的善于摄取大自然景色的形态、光线、色彩的画家的才能的。本诗的构思立意,对于画面的构成组合,意境的营构,特别讲究,完全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宗白华在《中国艺术三境界》一文里说:“任何东西,不论其为木为石,在审美的观点来看,均有生命与精神的表现。画家欲把握一物的灵魂,必须改变他的技巧。就是不能再全部地纯写实底描画,而需抓住几个特点。”艾青在诗中描绘军阀、异族侵略下的北中国的真实存在状况时,为了传神地写出它,就用了超越写实达到传神境界的抓特点的画家手法。这样,诗才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北方》一诗,在这个意义上成了新诗里自由体诗的艺术典范。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诵读

“语文课是吟诵课”这是韩军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还说“学语文没有‘终南捷径’”。就只有诵读,“诵,看似最笨,然效最大。”从这里看,语文教学也只有在继承传统精华――诵读,这基础上创新,语文教学才能找到回归的路,语文教学也才能有“语文味”,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所以,诵读,能让读者有效地走进文本,去体验情感,体验思想,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这方面的益处,我们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一、引发读者独特的感悟关键是诵读

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开课时,赵老师没有任何引导语,直入新课,让学生对全词先读五遍,试背两遍,齐背一遍,抽一人背。自行背3分钟,全班一半读,另一半同步背,反复进行两次,齐背一遍,再快速齐背一遍。这样一来,该词在不到十分钟,十五六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便记住了。赵老师在品味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要求学生要诵读出词人因时光流失而伤感的情绪。在通过全诗的赏析之后。赵老师让每位学生写“一言心得”,即每个学生用一张纸条写上一句简洁明了的句子,来概括你对该词表达的思想的感悟,最后师生共同评析。于是,有写“表达了美好事物的不长久”,有写“体现‘好花不常’的惋惜”,有写“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等等。这“一言心得”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认为,赵老师这节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语文教学理念,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让读者情感产生共鸣是诵读

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说“诵读的诵乃心在支撑,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这次,他教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把自己作为艾青来讲述着牢中看到雪就想起了自己的保姆来引入课文,韩老师就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饱含感情地吟诵全诗。韩老师吟完全诗的数秒钟后,全场才响起了雷鸣的掌声。韩老师在诵读过程中,有一两三个女生在抹眼泪,上千听课教师心里也戚戚焉。另外,韩老师在读之前,读之后。始终没有说这首诗有多好,也没有说这是艾青的代表作,是现代诗的经典,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这一读,领略到《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逼人心灵的艺术魅力。这一读,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皆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涤和共鸣。韩老师在品味文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时,将它改为“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来对比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对原句读得低缓,语气中包含诗人不愿意回家的情绪,对改句读得快而兴奋,并把重音落在“终于”上,从而语气中就透出诗人急切盼望着回到父母家而高兴的心情。类似的“换、调、增或删”等多种方式的对比诵读揣摩语言,可以说是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韩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诵读,在不断的情感把握与情感交流中,学生理解了诗人,理解了大堰河的苦难,理解了大堰河的伟大与高贵,理解了诗人情感之真挚。

三、能拓展读者思维也是诵读

武汉六中的胡明道老师对冰心《纸船――寄母亲》一诗的作课。胡老师对诗的诵读分三个步骤来完成。胡老师不但注重诵读,也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为实现这一点,胡老师是分三个步骤来训练的。首先,学生写出对诗歌鉴赏的心得或评点,并出示写评点的方法,即“选词造句写评点,词句赏析不离篇。点悟内涵评技巧,明白晓畅用语简。”其次是让学生分对子组讨论,并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制作成“MTV”,然后在班上汇报交流,评出哪一个组的构思最有创意。最后一步是“QQ连线”, 即以句式“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和“冰心奶奶:你让我懂得了・・・・・・”说话。胡老师的这三个设计,有力地拓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能让读者更好的走进文本也重在诵读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学生“能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于是笔者在教学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就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来有感情地对比诵读。首先,对苏词下片“谁道人生不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引导学生在诵读时高昂,语速稍快,重音放在“少”、“尚能西”、“唱黄鸡”上,这一反问句式反复吟诵,便可以走进词人心灵,即词人不因被贬黄州,不因身处逆境,反而表现出虽老犹少,豁达乐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次是对晏词,笔者引导学生在诵读“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反问句式用降调稍慢,语气中透露出词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用沉、缓、重来读,读出词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惋惜)之情。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用低沉、舒缓、慢,重音放在“独”上来吟诵。便可领悟到词人的寂寞和忧伤。最后引导学生分别带着两词相应的情感去诵读,品读,“心到音到”,就能很自然地走进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心灵,从而品味到苏词诠释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晏词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惆怅、寂寞和忧伤,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可奈何”之感。学生也会从中领悟到,晏词的格调远不及苏词高雅。

参考文献: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激发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导入语设计,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既能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勾勒出文章内容蕴含的意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促进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钻研课文,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导入语的设计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讲求不同的方法,追求实效。下面就中职语文教材谈谈课堂导入的设计方法。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法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上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材中有的课文主题思想较难,学生一时难以领会。学生爱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那一年,面包飘香》(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上册)一文时,把课文内容设计成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学生,家境不好,他读到初一下学期就辍学了。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心急如焚,用尽办法想让他重回校园,请他到饭馆饱餐一顿,劝他不可以抽烟,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槟榔。学生不领情,很叛逆。过了几年,这个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钻研技术,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面包师傅。这个学生用他的一技之长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我顺势导入:这个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很高。通过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职业不分贵贱,尊重内心的意愿,喜欢并努力付出,就能从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满足。

二、设置悬念,积极参与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述《藏羚羊跪拜》(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下册)时,提出两个问题:1.藏羚羊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向老猎人跪拜?2.老猎人枪杀藏羚羊后思想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纷纷举手回答,等学生说出答案后,我再顺势导入新课。又如上《一碗清汤荞麦面》(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下册)时,我提出三个问题:除夕夜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散尽后才到北海亭饭馆吃面?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这样的导语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趣味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轻松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介绍作者,激情导入法

“激情”即激发学生情感。这种方法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仰慕之情和学习热情。如在教《我很重要》(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上册)时,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先根据参考资料,较为详尽地介绍毕淑敏:十七岁时,在阿里高原当兵。一次,部队拉练,穿越无人区,毕淑敏身背重负,行走六十公里,还要翻越六千米的高山。下午四点,才走了一半路程,就再也走不动了。她决定自杀以结束痛苦。出于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最终没有跳下山崖。后来,遇到收容队,她被告知:如果不快点走,就会冻死在这座山上。终于,在朦胧的月光下,她迈着沉重而坚持的脚步走到宿营地。三十岁时,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在一个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刚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来,当她发现,医生和生命有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于是,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三十五岁,她开始写作。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她一如既往地坚持,终于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行列。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被改编成电视剧。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拯救》被多家报刊连载。四十六岁,正值创作盛年,毕淑敏却将中短篇小说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开了一家心理诊所。介绍到这里,我顺势导入:在毕淑敏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父母的爱、朋友的友谊,面对工作和事业,我们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这样很自然地切入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介绍背景,营造气氛法

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我先介绍有关资料来导入:《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作者写这首诗时,才二十三岁,因为“颠覆政府”罪被关在上海一所监狱里。诗是用笔名发表的。艾青从小就寄养到保姆“大叶荷”家,保姆自小卖给畈田村作童养媳,因为她来自大叶荷村,而在浙江方言中,“大堰河”是“大叶荷”(板书)谐音,人们就用“大叶荷”称呼她。这首诗一发表,很快传到日本,在一次留学生诗歌朗诵会上,一位留学生边诵边哭,与会的人大为感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这首诗现在已经被翻译成日、英、德、俄、意大利、瑞典等八国文字。可见它不仅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而且是世界人民喜爱的篇目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位诗人在上海见到了作者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虽是误解,也可见“大堰河”给人印象之深。介绍未完,或许就有同学翻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要阅读作品。

五、营造氛围,音乐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以音乐导入对营造气氛、激感大有裨益。2012年,我在学前教育一年(一)班上公开课,课文是大作家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人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上册)。课前我充分准备,制作一些有关母亲的课件。在网络里寻找歌颂母亲的歌,如家喻户晓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导入课文:悠悠母爱,难以尽言,让我们铭记母亲为我们的付出,让我们铭记母亲的恩德,让我们保留这份感动和温暖。同学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接着我提问三个学生,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对自己母亲的认识,学生兴趣很浓厚。巧妙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课堂导入设计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秀的方法,既应有利于学生理解新课,巩固旧有知识,又应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遵循适用原则,因人因文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有个性的组合和设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感染情感,使他们围绕课文教学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为实现整篇课文的互动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堰河我的保姆范文第8篇

一、课前导言,调动追慕之情

“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绚丽的一朵花,正是不懈的精神追求才体现出人类激荡的生命力,人类思考那些与自己似乎永远无关的东西,人们研究一个个抽象的数学命题,人们为自己永远也到达不了的遥远星球起一些美丽的名字,为古人留下的难题寻找答案,为无知无觉的山水吟诗作画,人们关心一朵花的绽放,关心一只虫的命运,为善喜,为恶忧,人们的精神追求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充分地展示着人类活跃而伟大的生命力。一个人倘若在青少年时代打下一种精神追求的基点,那么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事业追求上,一定能做出一些让生命绽放异彩的作为来。

二、善于发散。领受久远滋润

如何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砥柱,培养一种彼岸关怀之心,而不是变成机械冷漠、麻木萎缩的软体动物呢?我想,学习课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产生共鸣,甚至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得到教益和启迪。《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中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这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紫色的灵魂”一词非常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用“紫色”来修饰大堰河的灵魂呢?能不能换成白色?红色?学生们很快沉迷于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联想中。从颜色上讲,紫色典雅、含蓄;从精神上讲,紫色庄严高贵;从宗教上讲,紫色是天国的颜色;从情感上讲,紫色深沉静穆……因此,作者选用“紫色”一词来表现他深深悼念和敬意。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们默默地看着,想着。而我则在他们沉思的神情中感到了一种教育的快乐。

三、获得精神砥砺,培养彼岸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借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色彩的影响决非这么单一。梵・高的激情,莫扎特的浪漫,苏格拉底的热诚,安徒生的纯真,鲁迅的冷峻,三毛的执著,李白的飘逸,李商隐的含蓄……都会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人格影响。曹雪芹笔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是要细致体会书中的人性之美,文笔之美,领略这部融合了中国整个古典文学的全部艺术成果的伟大著作的艺术美,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学的精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理想纯洁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四、课堂互动,尊重学生话语权

健康的心灵可以通过自信的语言表的出来。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舒婷的《致橡树》以它的优美和深情脍炙人口,体会了诗中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我却提了一个争鸣的问题:“作为八十年代的爱情诗,它的的平等自由、同甘共苦的爱情观,让不少人对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能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那么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不喜欢那几句,为什么?能否提出修改意见?”争鸣开始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喜欢“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的细腻亲密和心有灵犀;有的喜欢“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同甘共苦、共同经历。有的说不喜欢结尾的生硬和革命化,于是有人建议改为“这,就是伟大的爱情。爱,不仅爱你头顶的那方蓝天,也爱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以此更显独立和平等,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成长,培养出一种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