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范例教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1篇

一、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就是通过让学习者进行一项案例分析来学习某一个知识,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对可能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范例进行分析,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范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在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二是范例教学法因材施教,对于同样一件案例,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这样就能使得一个问题案例获得多解,对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三是通过范例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强。

范例教学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范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实则更高,教师需要用心准备课堂的知识结构,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成为课堂中的主导,营造出一种活跃进取的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互补,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概述

1.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特征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等计算机教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再加之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难度非常大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有一些困难,便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因此,对于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都要加强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过硬的专业知识,为今后服务于社会帮助大众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现在高校中往往实践的重要性比不上理论知识,高校老师也认为学生只有学好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拥有好的实践能力。但是计算机这门课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全面,当面对实际问题,也常常是束手无策。现在大部分学生自己都拥有电脑,也能够对于一些软件灵活应用,但计算机的只是也可谓是博大精深了,当深入到计算机的核心时,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深入进行。

2.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虽然目前为止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计算机这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各高校不断扩招,导致硬件水平不够的情况不断出现,这就使得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现在高校中对于专业的划分比较细致,每一类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艺术系的学生要求就比较低,只需要掌握多媒体以及多种画图软件即可,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就更加高了。因此,这种情况下,学校开设专业课的老师就要多下心思,根据不同专业教大家学习一些跟专业对应的软件知识,这样在学生学习时才能更有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范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本身不仅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也是有更高的要求的,在对一件案例进行分析时,若是学生事先没有一定知识累积很难对其分析深入。其次,很多高校的确是在很积极的应用这种方法,但是又出现了运用范围过大的现象,只是因为这种方法不是对所有课程甚至是课程中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有些章节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的教育强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一味的让学生成为知识型人才是不够的,还要锻炼学生掌握实际问题的能力,范例教学法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同样成为课堂的主人。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要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更有利于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为了更好的说明范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此以用word制作一张国庆节宣传小报为例。这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便是由教师引入范例,教师可以先用word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下国庆节宣传小报的样板,然后根据这种样板中所涉及的内容来给学生讲解word的使用方法、有关的排版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引用方法等。在讲解完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希望学生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来自己制作一张国庆节宣传小报,这就是范例引入并提出要求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带领学生完成范例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或是文字素材,并且要轮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解疑。尽量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启发。在学生完成好操作后,就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互相交流。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一定要通过多媒体或是其他方式进行展示,与其他学生一同分享其中的经典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之处他人作品中的优缺点,提出各自的看法,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快速提高的方式。取长补短方能取得全面进步。最后就是老师总结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再次做展示,给予学生肯定并且指引其他同学的创新思路。学生在最后最好根据老师的点评再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2篇

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是单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用打地鼠的程序为例,由一个大任务、大作品为脉络,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展开教学,给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

二、案例教学的探索

范例教学法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范例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是学习一些原理和规则。

游戏范例贯穿教学,串联知识。

通过体验游戏的编写加工过程拉近程序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编程的恐惧。

【案例描述】

1.内容和要求

当游戏开始,地鼠消失,随后随机出现一只地鼠,打中地鼠,地鼠头冒星光,打中次数加1。

2.实现方法

在“打地鼠”游戏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控件数组”中INDEX属性的使用,随机函数运用,for循环语句,计时器的运用,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先设计一个显示9只地鼠的程序。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基本理解控件数组INDEX的作用,熟悉并理解数组的定义和在程序的应用,如第一个控件的INDEX属性为0,第二控件的INDEX属性为1…这样依次类推,在引用的时候可以用“控件名(INDEX)”。

第二阶段:在理解控件数组INDEX后,关注的重点是计时器和for循环语句实现让地鼠消失的功能。

第三阶段是游戏的关键,即如何判断地鼠是否击中?

随程序不断升级,学生抓住计时器interval属性进行创意,加入了普通模式和困难模式。

三、范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反思

1.范例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范例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在“打地鼠”游戏中,学生会思考如何加大游戏的难度,出现疯狂地鼠,于是他们就会专注地研究计时器的interval属性。

2.范例设计要循序渐进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范畴教学法;范畴内涵;范畴术语

作者简介:周长春(1964-),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职业教育;童洪志(1978-),男,江西九江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机制与模式研究”(编号:09SKS18),主持人:周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18-03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2],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3]。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4]。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5],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6]。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7],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8],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9],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10],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11]。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

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12]。从范畴的角色上看,范畴教学法包括获得课程范畴的教学法和运用课程范畴进行教学的方法;范畴学习法包括高职学生学习课程范畴的方法和高职学生运用课程范畴进行学习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从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3]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为锚,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一切教学问题都根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范畴的基本属性即范畴是人类思维、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即范畴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理论体系的根本。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14]。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不同。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想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版。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5],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事物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的分析、综合、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总结范畴教学法思维策略。在获得了正确范畴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范畴习得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他们是如何发现范畴的特征的,如何对范畴进行假设的,又是如何证实假设的,然后得出习得范畴的有效思维策略。

三、讨论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结果。人类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与高职教育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表现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思维素质、学习方法能力。不证自明,在高职学校现有主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所提供的高职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素质、独立且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法等所引致的高职教育供求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另外,学习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范畴教学法效果评价,高职范畴教学法实施的资源条件等,都有必要进行后续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24-26.

[3][5]吴锵.思维素质与概念教学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03):109-111.

[4]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122-123.

[6]杨永萍.概念获得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22):52.

[7]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1179-1180.

[8]张智,周长春.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5):146-147.

[9]汤红明,邓维秀,赵杰,等.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03):236-237.

[10]彭德林.在概念教学法的背后[J].理论界,2008(12):109.

[1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ly Calhoun:教学模式(第七版)[M].荆建华,宋富刚,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6.

[12]周长春,钟洪燕.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3):3-4.

[1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7-8.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导学;教师;学生;方法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创立要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以转变,改革陈旧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使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密切配合,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好数学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还有其相应的、独特的教学原则。

一、导、学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双向型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强化教师――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科学的、集讲解、启发、研讨、自学为一体的又有独自特点的综合教学方法,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二、突出思维训练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性提问、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形式实践应用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开发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进行比较原则

比较方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基本的鉴别事物好坏或优劣程度的方法,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的比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较,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之间的比较,这些因素教师应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成长。

四、范例性原则

范例性原则就是从已经选定的基础性基本性的学科内容中,再精选出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特殊来说明一般,通过个别而推知与理解整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中通过选择典型性的问题情境导入,使学生快速提出问题,探究新知识;而且该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从每一课的导学中让学生不断总结并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五、合作互补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利用班集体的有利条件,积极创设合作气氛,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补合作,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六、即时矫正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提出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要求做到面批面改,实践应用环节也是当堂校正,使学生当堂知道哪里作对了,哪里有问题需要改正,做到堂堂清,当堂教学目标当堂完成。

七、和谐课堂原则

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相互竞争的关系,努力创设活泼、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构建了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情境导入一引学新知一应用实践一课堂小结。同时,通过结合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论述了应用该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5篇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学方法也是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导学式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根据导学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式 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概述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 “导” 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 “导” 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 “学” 的能力,“导” 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课堂上首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创设良好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1.导、学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强化教师“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科学的、集讲解、启发、研讨、自学为一体的又有独自特点的综合教学方法,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2.突出思维训练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性提问、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形式实践应用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开发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比较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的比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较,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之间的比较……这些因素教师应深入研究,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成长。

4.范例性原则

范例性原则就是从已经选定的基础性基本性的学科内容中,再精选出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特殊来说明一般,通过个别而推知与理解整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中通过选择典型性的问题情境导入,使学生快速提出问题,探究新知识;而且该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从每一课的导学中让学生不断总结并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1.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的富有感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况等进行情境创设。

2.引学新知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是数学的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学习活动的展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抓住中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目标。

3.应用实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实践,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时,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小结的功能包括:系统整理,形成结构;突出重点,强化注意;深化知识,提高素养;启发思考,引到探究。小结的方式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因素适当进行选择。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构建了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整堂课的教学程序,加深了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而且使学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多种思维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大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结束语

本文对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着重讨论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此文可以促进笔者教学的进步,也为有需要的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6篇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临床场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2.1基本性

“基本性”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求精。

2.2基础性

“基础性”强调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同时又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让学生高不可攀,也反对过分容易,力求符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以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范例性“范例性”是指精选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同案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透过案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3案例教学法在普外科见习中的应用

学校对见习课的时间安排是固定的,但是由于普外科临床病种的多样化,见习课的时候病房中收治的病种经常与见习课所要求的内容不相符合,所以不能保证每次见习课时都能安排典型的在院病人进行分析学习,因此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要求准备典型的病例资料以供见习课时的使用,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见习课的教学。在普外科见习课堂中,教师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复习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后,以经典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在见习课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出院诊断”检索从医生工作站系统中查询既往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从中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记录其住院号以备使用。在见习课中,我们直接从电脑系统中调出准备好的病案资料,首先向学生展示患者的入院记录、体格检查的记录内容,使学生对“真实”病例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以及应进一步做的检查,并提出治疗意见,然后带着问题再进入疾病的常规讲解。之后再依次展示病例中患者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治疗后的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并将学生提出的诊断、治疗相对照后,指出该病种的诊治要点及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如何将课堂学习的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之后,则进一步向学生展示该病种的其他病例资料,并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患者之间临床表现的异同点,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见习课目标知识内容的掌握及运用。

4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相对于课堂教学方式而言,具有思考性、主动性、互动性、直观性、整合性的教学特点,特别适用于临床见习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运用,我们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见习课中的以下几点优势。

4.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选择的都是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生动、客观的特点,易于学习理解。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支持性的课堂,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学会”为“会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以弥补灌输式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若进一步将案例教学法结合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则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并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这要求教师备课中,提前选择病例,并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学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并课前预先讨论,然后在见习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导,让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并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之后再运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继续展示2~3个见习课相关病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2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是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病例,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对病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将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式,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床边实践的“桥梁”作用,改变知行脱节的现状,使课堂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教师承担起导学、导思、导练的责任,结合临床案例使理论体现得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分析判断,尽快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理想的教学效果。

4.4案例教学法增强了教师继续再教育意识,拓展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熟悉并掌握病例中有可能涉及的所有基础及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潜心文本,做教材的知音,而且还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扩展知识面,这对于教师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4.5案例教学法可加强学生的医德修养。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误诊、误治病例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在临床工作中如稍有不慎则可导致一些医疗事故,进一步认识到医生责任的重大。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就必须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式教学 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参与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还有其相应的、独特的教学原则。

1.导、学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师生双方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以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的双向型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强化教师“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科学的、集讲解、启发、研讨、自学为一体的,又有独自特点的综合教学方法,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2.比较原则

比较方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基本的鉴别事物好坏或优劣程度的方法,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新知识的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的比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较,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之间的比较……

这些因素教师应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成长。

3.范例性原则

范例性原则就是从已经选定的基础性基本性的学科内容中,再精选出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特殊来说明一般,通过个别而推知与理解整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中,通过选择典型性的问题情境导入,使学生快速提出问题,探究新知识;而且该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从每一课的导学中让学生不断总结并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4.互补矫正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利用班集体的有利条件,积极创设合作气氛,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互补合作,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完成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提出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要求做到面批面改,实践应用环节也是当堂校正,使学生当堂知道哪里作对了,哪里有问题需要改正,做到堂堂清,当堂教学目标当堂完成。

5.突出思维训练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性提问、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形式实践应用等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开发思维,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的富有感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况等进行情景创设,一般分为:故事导入、激疑导入、谈话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形式。情境导入,是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一般以1分钟~3分钟为宜,不宜超过5分钟。

三、引学新知

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式探究新知,让学生经历、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也使数学的工具价值、过程价值、得以体现和弘扬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学习活动的展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抓住中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质疑、辨析、最后达成共识,完成教学目标。

四、实践效果

1.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研究的经历中,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形成了重要的思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长时间积极选用导学式教学法上课,教师根据新内容设计的导学式问题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中学到提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但给学生提出导学思考题,而且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导学思考题。这样,学生就逐渐学到了自主学习新内容的方法。摸到了学习数学的路子,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

2.提高课堂实效,唤起读数学课外书的兴趣

用导学式教学法上课后,学生不但有兴趣看数学课本,而且有兴趣读数学课外书,还有的超前学习高一级的数学内容。对数学家的成长传记更有兴趣去看,去探索了。数学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还有成长的故事,追求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范例教学法范文第8篇

合作学习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之后再开展合作教学。笔者结合一个教学实例来具体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笔者在讲“怎样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二是学生设计讨论环节;第三是学生合作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应当事先要求学生自行练习制作简单的幻灯片,等正式开课后,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范例与学生自行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对比。由于学生事先已经参与到实际制作之中,因此在实际上课时积极性很高。对比完成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你发现自己所制作的幻灯片与老师提供的幻灯片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也应当有选择性地调整提问内容,比如说向高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是怎么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化与设计的?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来说,将问题内容变为:请你谈谈自己的作品与老师的范例存在哪些设计上的区别?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两个作品之间的不同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设计讨论

当提问结束之后,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有了基本理解,这时笔者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设计的幻灯片作出进一步处理,要求组内每一名成员都参与讨论,让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工。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组内成绩落后的成员可以负责对幻灯片背景的着色工作;中层次的学生主要负责幻灯片的版面设计工作;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音视频剪辑制作这部分内容。最终再由小组内所有的学生共同对“初成品”进行讨论修改,并得出最终方案。

3.学生合作设计当各个小组都完成了合作讨论环节之后,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扩展,这时笔者要求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来制作幻灯片,运用各种操作设计方法,凭借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幻灯片,可以说每组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操作设计的。若成绩较高的学生很快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我们可以找一些新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拓展;若成绩落后的学生完成起来相对困难,则我们应当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保证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设计,能够非常明显的地体现出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