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理分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理分科范文第1篇

在前段时间热议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学生负担”这一命题成了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笔者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学生负担”。

“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学生负担”,主要是将科目多少和学生负担轻重之间完全划等号了,简单地认为科目多学生负担就重,科目少学生负担就轻。其实,学生负担和科目数量之间并不成简单的正比关系。我们都知道,就是只考一门,学生的负担也不会减轻,你考十门,学生的负担也未必加重。你考一门,学生就每天在一门课上花八九个小时;你考十门,学生就每天在每门课上平均花将近一个小时,最后加起来还是八九个小时。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门四书五经,这个科目倒是很少了吧,但是那时的考生负担就轻吗?他们不还要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吗?那时流传下来的“头悬梁,锥刺股”在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的同时,难道没有显现出只有一门科目时考生负担的沉重吗?既然学生负担的轻重不能与科目的多少划等号,那么影响学生负担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肯定会有一定负担的,不管文理是否分科。高中生要经过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看是否达到上大学的能力水平。既然是选拔性考试,高考录取就不可避免地按比例进行,从而加剧了考生之间的横向竞争,并且录取比例越小,考生负担越重,哪怕只考一门,这负担还是减不了的。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比例的逐年上调,学生负担明显下降了,这就说明了学生负担的增减关键还在于高考这根“指挥棒”,而不是文理分科。其次学生负担的轻重,不在于科目的多少,而在于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分科之后,学生必须把精力集中到几门课上,反而加剧了竞争的激烈。为了区分度,为了体现“公平”,考试难度越来越大,题目越来越怪、越来越绕。以这样的考试内容为标准,进行周考、月考、统考,从高一考到高三,还要排出名次。这样的考法就是考两三门课,学生的负担也是有增无减。取消文理分科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弱化应试教育,让学生按照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来接受健康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摆脱扭曲的教育怪圈,能快乐、自由地学习。

总之,学生负担的轻重不在于科目的多少,而在于高考体制和考试的内容与方法,所以说“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学生负担”。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三中学)

文理分科范文第2篇

一、重拾信心 构建和谐班级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卑感的多发期,自卑使学生怯懦、自我否定、害怕失败。高二文理分科后,有些敏感的,意志脆弱的学生,他们的耐挫折能力低下,受不得一点的委屈与挫折,在受到打击后,就会走向极端。这时重拾信心,势在必行。

怎样重拾他们的信心呢?

首先,将他们的信心建立在对各科任老师的信任上。在开学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班上的科任老师说“你们真幸运,你们遇到的老师个个都是优秀的老师,比如说物理老师是物理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生物老师是个年轻的老师,别看他年轻,他知识可渊博,……”在说这话时,我看到学生的眼睛是期待的。开学过了一段时间后,找一些学生谈学习时,我装作不经意地问他们班上的老师时,那些学生回答的是自豪的,更有学生说“老师,我们都觉得物理是我们物理老师发明的”,“化学老师上课怎么那么有味”“还有那数学老师的想法怎么跟我们那么接近,听他的课没有一点压力,好轻松”“我们班的科任老师没得说的”…从学生的回答中,知道重拾信心的第一步――对老师们的信任,崇拜,已经做到。

其次,在活动中找到信心。在这里将他们的信心建立在活动中的成功上,而非学习上的成功。因为学习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作为班主任而言应该是一个长期目标。所以我将重拾学生信心的第二步放在了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上。进入高二后,学生参加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就是运动会,入场式时,我班以整齐的队列,抖擞的精神面貌,获入场式优胜奖,在领取锦旗后,全班同学留影纪念,从同学们开心的笑容中,我读到了收获的喜悦,成功中的信心。

正因为许多学生重拾了信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班上的整个氛围是轻松的,相信在这个氛围中会有更多的学生会越来越好。

二、激励斗志 彰显榜样力量

对于基础薄弱,习惯相对不好的学生而言,仅仅是培养自信心是不够的,还应激励他们的斗志。每个人生来是不服输的,那些轻易服输的人,他们缺少必要的斗志。我认为激励他们斗志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激励斗志,最大限度的激起他们的那种拼搏精神以及不服输的精神。而激励斗志最好的办法就是挫折教育。

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基于这些在班级管理的时候人为的给设计了一些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让他们趋于清醒,在挫折中激发他们的斗志。

激励他们斗志的最好办法就是榜样学习法。这里的榜样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可以是我们优秀的学长们,也可以是我们身边品学兼优的同学们。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且注意寻找学校和班级中,尤其是班级中学生的闪光点,以班会的形式,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来讲给大家听。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身边的榜样来受到感染,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收到班杜拉所说的“社会学习”的功效。

三、规范制度 营造良好班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则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要培养优秀的班集体,必须规范班级制度,通过班级制度的建立、执行、完善,不断深化班级管理,进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而班规的确定要在大家都认可的情况下制定,要让学生了解制定班级班规的目的。班规的内容主要是“应该怎样”而不是“不应该怎样”,尽可能少一些“不怎样”就“会怎样”的话语。班规必须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宜过多过严,否则不好操作,最终导致管理的不落实。

首先,要怎样让学生不排斥这些制度呢?在这里让学生明白班级班规的制定是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并且让大家认识到真正管理和约束大家的是制度。其次,如何对待违纪的学生?这是让制度真正产生作用的一个重要保障。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但是怎么样才能是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这学期,班上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劳动法。对于那些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让他们在劳动中养成一种认识,就是凡事要认真。当然在这里作为处罚让他们打扫教室和平时值日扫教室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要高一些。

文理分科范文第3篇

一、应然性分析:应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应然性分析主要是从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角度来构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理由。应然性证明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众多学者主张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重要理由。

首先,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为取消文理分科提供土壤。众所周知,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初中教育体制的延续,而是为了满足高校不同专业需求所建立的预备教育体制。在社会建设亟需人才的阶段,高中文理分科无疑是追求教育高质高效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扩招”和“普九”政策的不断推进,高中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和大众化,它开始呈现出与初中教育连接的趋势。原先高中所承担的专门人才的教育任务逐渐转移到高校。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发展已经不再急迫地需要高中提供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过早地分科容易导致个人的片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其次,社会知识的转型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提供了基础。文理分科直接反映出对课程知识的划分,这种划分不符合现代知识发展的要求。石中英教授认为,一个固守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之中、不能发现一种学科知识与另一种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人,是很难作出科学发现的。所以,从后现代知识的增长方式来看,这种分科课程的合理性已经基本丧失,人们确实需要重新考虑学校课程的结构。由于知识的融合、交叉不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文科或理科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那种硬性将地理划分到文科或把生物划分到理科的做法不利于知识的学习。随着知识类型和增长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必将受到挑战。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内驱力。这里说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对个人多项技能的要求,而是指人的工具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个体不能仅仅局限在狭隘的劳动操作中,没有任何精神的愉悦和个人内在价值的满足感。整天浑浑噩噩,毫无热情地消磨时间。对一切都缺乏积极性和热情,冷漠地停留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对其他学科都视而不见,走进了学科分化的死胡同。这也是人们最为担心的“文化割裂”问题:理科的人不懂人文,文科的人不知道基础科学。

二、可行性分析:能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应然条件的成立并不能成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充分条件。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还需要追问现实条件是否满足。通过对社会现实、教育现实和受教育者的个人因素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高中文理分科存在着牢固的基础。

首先,社会竞争压力和学业压力客观上奠定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社会基础。无论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就业压力、家庭对独生子女期望值高涨,还是传统“金榜题名”的思想遗风等等,总之,我国目前每年挤高考独木桥的人数不下千万,但却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在高考成功,学生不得不超负荷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教育负担没有办法真正减下来的原因。高考是选拔性质的,而且是单一维度评价标准。从目前我国高中的应考机制来说,文理综合必然意味着增加知识内容、扩大考试范围、增加更重的学习负担。这种负担绝不是教育政策、文件所能取消的。

其次,高校的学院制和高考招生制度是造成高中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应该说高考只是一种考试手段,它与社会人才评价体制和高校人才分流体制相关。高考源头是高校招生机制和学校建制,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实行的依然是学院制,而且往往是按照学科、专业门类建立。这就必然形成了高考要文理分科,否则将遇到一系列难题,比如,文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生进入理科系,或者动手能力很差的学生进入需要很强操作能力的科系等等。高校的人才规划和培养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人才分流机制。取清高中文理分科需要首先在高校专业设置、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变革。脱离高校的改革,完全依靠高中教育体系内部运作,并不能实现大的突破。

再次,教育的短期效益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阻碍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实施。从利益回报的角度来说,高中文理分科满足了人们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即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获得参与竞争的学习成果。这种效率指向可能并不利于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竞争和高考压力下,高中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考上大学并尽可能考上好大学。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优质专业,才能保证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这可能也是每年众多高分的毕业生依然选择复读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各种显性的、可供外部评估的证书或资质的迫切性要远远高于人们对内在的修养的追求。在对未来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处于不安定或迷茫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接受力,教育政策要尽量避免可能给人们增加心理负担的行为,尽可能照顾和同情学生(家长)的心理感受。

三、策略性分析: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策略选择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仅要作出应然性和可行性分析,还要作策略性分析以及考察实施之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路是什么?课程上是多门、全新的文理综合方式?管理上是固定班级、走班或者兴趣分班、能力分班?课程设置上是必修、选修、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公共课?评价制度上是学分、等级、综合评价?招生时如何兼顾高校专业设置?等等。

山东省是走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前列,以该省为例,其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1、逐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全面开设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并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2、必修和选修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以必修课程为主,逐步开考选修课程内容。3、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教学。4、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5、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省教育厅颁布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作为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学校评价学生的工具和评价结果记录的平台,其中的相关信息将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省教育厅将加强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发展报告工作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其结果将作为评估和管理规范化学校、教学示范学校的重要依据。可见,山东省在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同时做了很多配套工作。这些工作及所有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工作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需要关注的地方。

首先,如何保证学生进行优势选择。无论是文理分科制还是取消文理分科都关注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选修制的初衷之一就是扩大学生教育选择权,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超市”,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需求进行选择。但是从山东省的规定来看,它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要获得一定学分”。这种强迫性做法可能会违背学生的思维倾向和学习兴趣。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无论是文理分科的抉择或是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选课,学生都应该有权利按照自身的意愿选择适当的课程。

文理分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文理分科 高一政治 课堂效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有幸成为本次新课改教师队伍的体验者之一。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在学校制定的“2-2-1”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指导下,我又回到高一课堂,再次面对文理分课前的政治教学任务。根据前几年招生情况可知,文理分科后班级比例为4:6,而学生比例则达到3:7,很多学生还未上高中就已经有了文理志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会在高一开学之初就有针对性的学习,已经有了文理倾向,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不重视反向课程,甚至出现在文科课上写理科作业这种情况,着实让很多老师头疼,当我再次面对这种情况时,如何能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是我本学期的一个突破点。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借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此可以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尽量多的准备与课程有关的资料

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政治学科很好奇,尤其是经济常识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相关问题,虽然有一些与教材无关,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在认真听课,从而积极思考,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避而不答,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我在备课过程中,会换位思考,想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罗列起来,认真寻找答案,以做到有备无患有时学生不问,我们也可以备用,一旦发现在授课途中,学生出现厌学、疲倦现象,就可以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课外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精神想溜号的同学都舍不得溜号,这样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张弛有度。

二、注意课前提问技巧

高一上学期,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把瞬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复习提问时掌握一些技巧,最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问,让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由浅入深。

比如有一节课,我想提问“纸币的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会预设几个简单问题,从“价值的含义”着手,继而提问“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吗?”、“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再提出“纸币的本质是什么?”进而又提出“为什么纸币没有价值这一基本属性?”。提问时,我会把前面几个简单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同学,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有助于帮助后进生。按照此种方法提问,学生不但可以回忆前面的知识,还可以知其所以然,由点到线到面,长此以往,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网,做题时亦会有因可循。

三、学会编情景小故事

在《经济生活》中,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晦涩难懂,纵然教材给了一些探究资料,教参亦有详解,但授课时仍然有很大难度。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编一个小故事,比如:在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时,我设计了二至四个角色,用一些最通俗的话语给学生编了一个有关原始部落首领之间的故事,不但生动的讲解了货币产生的四个过程,还让学生体会到政治课的趣味性。当然,这个故事可以继续引用到货币的职能、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创设情景故事连续剧,把学生吸引进去,然后抛出一个知识点,再把他们带到故事的续集,继续抛知识点,每次让学生都听同一个故事,可是每次故事的主人公发生的事情都不同,让学生听了不腻又有新鲜感,重要的是,教师学会用一种魔力吸引学生,逐步走到课程的部分。

四、重视课堂记录情况

指导学生记笔记和标注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新课改后学生手中的教材简化很多,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在教材中只是渐淡介绍,甚至删除,但在高考中又是必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记录教师补充内容,让学生以“书脏”为荣,并且下课及时抽查和个别指导,这样做能够防止学生上课溜号,从而养成会听课的习惯。

巧用肢体语言

五、巧用肢体语言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重点知识容易遗忘,或与其他知识点造成混淆,此时,如果教师利用肢体做一个形象的动作,会让学生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比如,我在讲解“一般等价物”时,在讲台上扮演了一位牵羊的部落首领去赶集,我从讲台的一端就好像真的牵了一头羊一样,时不时的还拽拽绳子,并且结合情景小故事形象的告诉学生古人是如何运用一般等价物进行贸易往来的。

六、重视课后作业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作业的有效性,新课改目的之一就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就要求文理分科前的高中教师在留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科数以及学科特点。

七、下课前给学生留下疑问

众所周知《经济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下课前利用一两分钟问大家几个有关下节课的内容,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期待着下节政治课的到来。

比如我在讲解“信用工具”一节时,课程结束前,我问了同学们几个小问题:“你们有没有亲人旅居国外?你手中有外国货币吗?如果我和外国人做生意用1元人民币和1美元进行交换能实现吗?人民币越值钱越好吗?”很多同学当时就在下面回答了我的问题,当我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时下课的铃声响起,学生还是特别想知道答案,此时,我就会借用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一招“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学生很失望的目送我走出教室。待第二节政治课

文理分科范文第5篇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以下称周博士):我略知一二。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改革的初衷是通过发挥高考“指挥棒”的调节作用,打破文理割裂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老师:也就是说,文理分科导致许多文科生不了解基本的理科知识,理科生不具备起码的人文素养,而“不分文理高考”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

周博士:是这个意思。不过,听您的语气,您似乎不赞成这种做法。

王老师:我的确存有疑惑。小学六年没有文理分科,初中三年也没有文理分科,高中是到了高二才开始文理分科,难道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文理分科,就导致了学生“偏科”,甚至是“片面发展”了吗?而且,我们真的应该要求学生“文理均衡发展”吗?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有自己喜欢的领域,有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有所侧重地学习和发展,不是很好吗?

周博士:学生如果是在具备基本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地发展,这无可厚非;但正如您所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理科生不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问题。

王老师: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这真的是由于高中“文理分科”导致的吗?为什么一年多的“文理分科”会抹杀之前十余年的“文理综合”的教育

结果?

周博士:那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王老师:我觉得是考试命题技术导致的。因为现在的基础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高考在转圈,怎么考就怎么教。但是,现在的高考题目质量确实有待提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年都会引发一番争议的高考作文题目。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拿高分,就让学生反复练习“分类型,记结语,套解题模式”的路子,导致很多学生按照“公式”、照搬“套路”来答题。当命题质量不高,技术、技巧可以代替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得分的时候,学生们缺乏一些基本素养的局面就已经不可避免了。这与是否文理分科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周博士:这的确是个问题。我在以前的研究中也发现,有的语文教师经常教学生按照答题套路做阅读理解题,有的数学教师甚至能够让学生在不知“导数”为何物的情况下正确地解出与“导数”有关的试题。

王老师:所以我觉得,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或科学素质,这个初衷是好的,但试图通过不分文理高考来达到这一结果,很难

实现。

周博士:您的意思是,应该将关注的重心放到考试题目质量的提升上?

王老师:是的。其实一线教师也不希望天天教学生解题技巧、答题套路,但因为有效,有时候也不得不教。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有一套真正考察学生能力的试卷,而不是通过模板、套路就可以得高分的试卷。我觉得,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多研究具体的命题思路、技术之类的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理论文章,动辄新课程理念、新高考模式,要不然就是民主教育思想、活动中心方案,却极少有考试卷子应该怎么出、题目语言怎么设计之类具体、微观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其实才是与一线教师、学生关系最紧密、最实在的内容。如果没有命题技术研究的配合,仅是推行不分文理高考,恐怕很难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

周博士:您说的很有道理。目前的教育研究,尤其是考试评价方面的研究,宏观的居多,微观的太少;理念性的研究很常见,技术性的研究则较为罕见,许多学者甚至不屑于做此类研究。或许我应该让我的同仁们多了解一下一线教师的想法。

王老师:那太好了。如果能够有更多这方面的指导,一线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定会更加顺利,不分文理高考也能走得更远、更坦然。谢谢您!

文理分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3+x+1新高考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理科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理科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普遍比文科学生感觉吃力,成绩较差,不及格的比例较大;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与理科学生的沟通较难进行,课堂讨论不够积极热烈。这一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等公共理论课教学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在于:理科学生在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系统认真地学习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与高考模式、高考体制有直接关系。

二、山东省高考模式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影响的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近10年来,先后实行了3+2、3+X、3+X+1的模式,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中阶段理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问题。在3+X+1的模式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在“1”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要根本改变思想政治课在高中阶段的现状还远远不够。

笔者粗略研究了近三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本试卷共100分,2007年试卷中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第二卷的第4、5、6、7、10题5个大题,主要为: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谐社会、文明多样性、正确价值观等,分值一共为9分。虽然所涉及的内容从宏观上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密切,但真正涉及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却不多,从分值上就可以看出。2008年试卷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2007年有所增加,有第一卷第二大题第10小题,第五大题第25小题;第二卷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相关内容的有44、45、46、47、48、62、65小题,分值为14分。2009年试题中第一卷有第二大题第10、11、13小题,第五大题第29、30小题,第二卷中有第题第40题(1)、43题、第十一大题第57小题,分值为10分,包括历史知识。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7年、2008年、2009年高考山东省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更有利于高中理科学生,高中理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欠缺不能通过高考测试反映出来,这样,普通高中中学和高中理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远远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笔者对本校2007级100名参加过2007年高考的山东籍理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在一学年以上的学校占40%,开设一个学期甚至不足一个学期在60%左右,个别高中开设时间不足两个月。理科学生普遍认为山东省2007年高考基本能力测试试卷更有利于自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与否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关系不大。

笔者还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青岛地区一所“省规范化学校”普通高中,了解到学生一般在高一第二学期进行文理分科,分科后理科班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不开设,即使开设也只是为应付会考而已,形同虚设。针对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的测试,只在高考的前一个月由一名班级授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就一些模拟试题进行讲解。从基本能力测试的成绩来看,理科考生的平均分也要高于文科考生。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3+X+1高考模式下,普通高中对于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很不重视,甚至忽视。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在高中阶段几乎为零的现状,带来的后果就是进入高校的理科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政治理论水平低,甚至一部分理科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欠缺,而且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不足。而且在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测试题中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相对偏少,不足以引起普通高中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重视。另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带着这些政治理论知识先天不足进入高校的理科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入门和政治理论素养,他们对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如同听天书一般。即使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兴趣,主观上想努力学习,在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也难免感觉吃力,难以进行学术观点的探讨、沟通,难以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对于理科学生进一步深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必须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2.建议

第一,逐步取消文理分科。2008年年初,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规定,高中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不能早于第二学年末。根据山东省教育厅计划,从2011年起,山东省各高中必须全面实施课程标准,做到该开的课全部开出来让学生选修,真正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这意味着,到2011年,我省将完全取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文理分科。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指出,我省自2004年秋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起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之前的文理分科概念,其实是单纯地应对高考。在2008年之前,省内高中文理分科早的现象比较普遍,最早的在高一年级期末就分科。其实在高二年级,学生还有一些必修课要学。过早分科显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也将造成学生不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2008年省教育厅明确要求:“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全省高中学校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在二年级期末之前,不得组织学生分科。

高中选课与文理分科有根本的不同。学生选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文理分科则是行政行为,目的是应对高考。“按照新的课程方案,高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或者选择发展方向,但没有分科的说法。如果高中学校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就不用过多探讨文理分科的问题”。

第二,切实按照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设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随意缩减课时或压缩内容。无论是平时授课还是学期测评都要体现各科地位平等,标准统一,要求一致。

在3+X+1高考模式下,一些普通高中学校的理科班在高二文理分班后甚至更早就不再开设思想政治课了,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也在不同程度上缩减学时。在学生学业考评和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上与其他高考科目地位不等,一般不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考评和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因此,不论理科班的学生和任课老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如何,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理科生来说,是否开设都无关紧要。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使思想政治课无论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方面都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

第三,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考试结合起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009年4月24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即综合性评价。因此,高考制度还将包括综合测评。目前,有的省份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把综合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这都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组织学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时,必须做到同高考一样严格、严密、公正、公平,而不能流于形式,以确保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成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参考的一部分。

总之,只有真正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测试纳入高考体系,才能使高中教师和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的价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使高中毕业生不论是进入社会还是进入高校深造都有过硬的政治理论基础。

另外,2009年已有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逐步打破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文科和理科类的限制,这一突破,将加速当前存在的高中文理分科现象的改变,对于先前文理分科后导致的无论是文科知识还是理科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都将产生很大的触动,对于普通高中学校今后在各学科设置及均衡发展上将有很大的启发。

文理分科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系统谋划;多元思考

最近,中学教育界讨论最多、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高考改革了。今年“两会”期间,第一个新闻会就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高考改革。袁部长表示,35年过去,时间证明,高考制度必须坚持,总体是好的,但确实也出现了一些窘相,在坚持高考制度情况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于高考怎么改革,袁部长表示,在内容上会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将来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考试方式发生变化。此外,高考录取主要以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3年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志愿活动等综合素质。

这些内容要点,其实已经写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引起了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高考为什么要改革?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想透了,高考改革的方案才有针对性。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也一定有需要完善甚至是经过实践需要检验的地方。毕竟高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高考是“指挥棒”,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录取,同样关系到中学的教学管理。所以,高考方案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接地气”。这里就结合学校底层的实际情况淡淡对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考试科目设置问题

减少高考统一考试科目,已经写进《决定》。目前比较明确的就是外语考试社会化,一年两次或多次。外语不进入高考统一的考试,显然已经减少一科。从目前部分省市透露的初步意见,有进一步减少科目的动议。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考是严肃、严谨、严密的,是社会普遍认为还比较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要维护它的权威性。所以,除了能建立社会公信力的外语考试之外,其他要计入总分的科目都要纳入统一的高考。高考是高考,高考要严密、严谨。录取是录取,录取要多元评价、多形式录取。

江苏高考初步意见,第一就是要合理确定考试的科目和计分方法,第二要提高学校对考试科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考试科目多少为宜?提出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是“3+小综合”,即语数外三门,加理科小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科小综合(历史、地理、生物),小综合3门合卷考试;

方案二是“3+2”,即语数外三门,加历史、政治(文科)或者物理、化学(理科);

方案三是“4+1”,即文科语数外历史必考,另在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理科语数外物理必考,另在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

也有一些省市透露的初步意见是考语数一天。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其他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那么就会被家长质疑,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能等同于高考呢?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那么最后阶段的压力都压在高三的语数老师身上,他们势必绞尽脑汁训练技巧,钻研难题,折磨自己也折磨学生。其他科老师“在旁观战”,提前“休假”。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其他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那么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每次学业水平考试都很紧张,这与高考改革减负的初衷背离。

关于高考改革后的记分问题

三十多年来就高考而言,总分750分还是比较可行的。有一种意见是统一高考科目用分数,其他纳入高考录取科目用等级,就是说语数外450分,加上等级。这就会出现目前江苏的被动局面。

江苏省目前实行的“08高考方案”,录取看的是考生语数外3门的总分,以及两门选修测试科目的等级。江苏高考总分仅480分,远低于其他省市的750分。为此,因为总分太低,区分度不高,有的专业录取进来的江苏考生,分数只相差四五分。在最密集的分数段,有时1分之差就有2000多名考生,太多相同分数的考生,很难分辨哪个更优秀。就江苏而言增加总分,是高考方案改革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

最不宜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又转化为分数的做法。有一种考虑,学生自选2―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只有等级,就把等级转化为学分。如A都转化成80分。这对大学录取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能报985高校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般都是A,人人加上一个相同的分数,等于没加,就拼语数英的450分。这和江苏“08方案”有什么区别呢?同时,对学生也不公平,学业水平考试成绩99分和80分都是A,现在都换成80分;对高校录取也不方便,体现不出相关学科成绩的差距。

看看美国SAT考试,每科是800分。SATⅠ一般考语言、阅读、数学,满分2400分。SATⅡ,可以偏文也可以偏理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也是2400分满分。把总分放大对大学录取提供了方便。

关于“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英语科目不再列入高考统考,而是参加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或多考,取成绩最好的一次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成绩可以保留两年。这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一项改革。这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实践证明也得到普遍欢迎。

不仅英语学科可以一年两考或多考,以后时机成熟语文和数学也可以一年两考或多考,甚至是整个高考也可以一年多考。就如美国的SAT考试,每年要举行7次。这样就真正体现出高考的人文性和选择性了。

另外,高考改革最大的利好是一年两次高考。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这是得到学生、家长、中学以及职业高校普遍称赞的改革。春季职业高考,夏季普通高考,小而言之,学生多了选择的机会;大而言之,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有人研究科学,有人精通技术。我们国家文化传统就是比较看不起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时间不太长,农耕的粗放式劳作习惯,不是很讲究技术。多种因素使我们的技术落后了,所以才会出现众多的质量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缺少,素质不高,使得许多没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农民工上岗,用没有严格标准的粗放经验从事高科技的现代工业,成品质量就无法保证。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通过加强职业技术高校的建设,职业高校的独立考试和选拔,在一定程度能够改变技术人才长期不足的 局面。

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0年起,各省都实行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省市自行统一命题,高中生将在3年时间里完成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10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等。按规定,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根据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学生,具体成绩要求由招生院校自主决定。

当然,我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实行“反向”会考,即理科学生可以不考理化生,文科学生可以不考史地政。现在,如果文理不分科,就是意味着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全部10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从这个结果看,学生是增加负担而不是减负。所以,高考改革涉及面太广,关乎学生学业、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身心健康和学校课程结构等等,“指挥棒”作用不容忽视。

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因素,所以,该项考核必将引起一定的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有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综合评语注重纪实性材料的整理和叙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突出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程材料的积累,而不只是文字的描述。

关于文理分科问题

对高中文理不分科的问题,虽然管理层已经下了决心,并且写进了《决定》之中,但这将是高考改革分歧最大和意见最大的命题。本来不需讨论了,因为顶层设计定了的事情,但是因为担忧文理不分科带来的困扰,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谈谈看法。我是赞成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的意见的。他认为“事实是,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向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文理分科或文理不分科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哪种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他也列举了许多个案,杨振宁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所以他认为文理是相通的,不可偏废;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地肯定过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千真万确。这些大概都是坚持文理兼学全面发展的人常用的论据。主张文理分科的人认为人的成长和选拔要不拘一格:据说钱钟书、等大文豪当年上学时的理科成绩都惨不忍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据说对文学、艺术甚至哲学无大兴趣。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十分全面,并不多才多艺,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都很擅长,甚至是专家,当然他们也生活得很好。

赞成文理分科与不赞成文理分科都有很多的理由,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中就把“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入其中。但是要知道,全世界的中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分成文理科。比如,美国、英国以及北欧的中学,必修和选修课涉猎面较广,他们不分班,只按课程来上课,完成学分就可毕业。偏文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文科,偏理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择理科。而他们的理科大都比较容易,除了少数特别偏向专门的学生,选择数学1,数学2,直至数学3(其他物理、化学也有可供选择更高级别的科目),对一般同学,只要选修数学1就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选择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艺术、地理、戏剧、音乐等等。在我们的高中,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一刀切,文科理科,算是让他们唯一有一次选择。

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如果让学生和家长投票,赞成分科、不赞成分科、无所谓,第一种意见的会是最多。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可以不分科或无所谓,中等生大部分希望文理分科。这是民生工程,如果学生和家长都不答应,就会造成动荡,改革就会失败。这样就会造成折腾。

其实,恢复高考37年了,有些改革也是很在理的,但是最后没有进行下去。比如,高考成绩按标准分录取,为什么没进行下去?还有就是3+1和3+2,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3+x?

文理分科范文第8篇

1、新高考指新的高考规则在选文科理科上改革成选物理,历史二选一,其它科目学生自选。

2、普通高考:传统高考模式,文理分科,文科:语数英政史地,理科:语数英物化生。

3、新高考:新高考3+3(部分地区采用3+1+2),取消文理分科,选科带来的20种组合。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