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划分句子成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句式语标 英语句子 成分分析法 形象化
一、句式语标的定义
英语学习越深入,就越需要快速、准确地掌握句子的分析能力。而如何创建一系列图标,包括符号和图表,形象化地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使语法从虚幻的应试迷宫和飘渺的学术殿堂走出来,并能变成语言网络的新键盘,这已是当务之急。
现代语法学派中的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承认句子是级阶(Rank scale)层次中最上层的语法单位,而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则承认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所以学习英语要及早锁定在句法范畴、句法结构及句子分析等基本概念上。
按照语符学(Glossematics)的观点,语言学家应该从完整的语言材料出发,在形式(内部语法关系)、实体(外部物体范畴)、表达(词语与文字中介)和内容(意义)的框架内,按照组合成分的聚合(Paradigmatic)关系和组合(Syntagmatic)关系对语言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和半代数的程序,目的在于得出基本的不变的单位符号(Glosseme)。这些符号体现出特定的语言功能。
但是语符学中的语符(Symbol)是指代表一个语言实体(语音、语音特征、音位、音节、词素、词等)的各系列、各层次的人造符号。而本文所指的句式语标是专指划分句子成分的符号或图表。它们只是附加于句子之中的符号。全部的句子成分符号可以构成句子的语符列(String),而每一个单独的句子成分符号就是句子语符元素。一般说来,句子语符元素侧重于表示单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加上几个分句符号,也可以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们最适宜于在原文中直接划分句子,也就是线形的分析。但若从原文中剥离,另外解析难句时,也可以形成纵列图表。
由于句式语标主要用于在原文中划分,所用的符号或图表最好不要和常用的标点符号产生混淆意义。同时又要鲜明简单,并尽可能的通用。如采用底线为双横线?摇?摇 ?摇?摇表主语,双浪线?摇?摇 ?摇?摇表谓语,单横线?摇?摇 ?摇?摇表宾语,虚线?摇?摇 ?摇?摇表表语,另用尖括号
主语|| 谓语+谓语连带成分(\表语、|宾语、双宾语、复合宾语)
名词附加成分(定语) 名词附加成分(定语)
谓语附加成分[状语] 谓语附加成分[状语]
(注意:虚词不充当成分,但介词+宾语的介词结构,可以标记划分成介宾)。
有了这些简明的符号,对任何简易或复杂的单句,都可一目了然地剖解它的各个成分。
(对介词结构可粗划为一个成分)
如:1.[On Sunday] a boy [often ]exercises[ hard ]. (在星期天,有个男孩经常勤奋锻炼。)
2.[On Sunday] a boy bring his brother a foot ball.(在星期天,有个男孩给他哥哥带来一个足球。)
3.[On Sunday](a tallest) boy(of our class)[often] watches his brother[hard] [for a football match].(在星期天,我们班级一个个子最高的男孩,经常观看他的哥哥为足球赛刻苦锻炼。)
当然,这个句子也可以列成纵式图表式:
a boy ||watches|brother < exercising>.
tallest/ \of our class his/
On Sunday /\often \hard \for a football match.
不难看出,图表式层次鲜明,但书写稍为麻烦一些。以用于特殊难句的分析为适宜。
二、句子切分的功能
在语法学中盛行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 I C Analysis)。它首先把句子区分为主要组成部分,即直接成分,然后又对直接成分作进一步划分。如果在同一语言层次上不能再作进一步区分,剩下的成分就是最终成分,即最小成分。也可以说,这就是句子成分(并不包括词义和语音等要素)的切分法(Segmental analysis)。这种切分可以分四个主要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找出句子的骨干成分――主语+谓语。
提示:谓语可以再划分,即中心动词下划双浪线,但功能动词,即情态动词或助动词,也可叫作副谓语只划一条浪线?摇?摇?摇?摇。如:Icango.
第二层次:按动词性质,找出谓语动词的连带成分――
连系动词+表语
及物动词+宾语
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及物动词+宾语+
第三层次:找出中心词语的修饰成分――
以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的名词为中心词,它的修饰语为(定语)
以动词、形容词、副词为中心词,它的修饰语为[状语]
第四层次:找出特殊成分――\=/同位语,{插入语}或分句
有了上述句子成分符号,按句式语序组合起来,就有了下面5种单句的基本句型图解(粗体字代表谓语中心动词):
[句前状语] || [句中状语] [句末状语]
|| 功能动词 +be \表语 n.adj. prep.+n.主系表句(SP1)
|| 功能动词 +come (vi.)主谓句(SP2)
|| 功能动词 +like (vt.) |直宾 主谓宾句 (SP3)
|| 功能动词 +give(vt.) | 间宾| 直宾主谓双宾句(SP4)
主语n. || 功能动词 +make (vt.)| 宾< 宾语补足语>主谓复宾句(SP5)
?摇?摇?摇(定语区间)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定语区间)?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很多单句由于谓语动词的变化,形成了特定句型,利用上述语标,其句型语感,就能格外夺目。
下面是部分摘自牛津词典和有关考题中的动词谓语类型(Verb Pattern=VP.)的线形分析的提示,可与上述5种句型进行对比。
VP 1Vb+ direct object (动词+直接宾语)
She smiled her thanks.(属于SP3)
VP 2Vb+ (not)+ to + infinitive , etc. (动词+(not)+ to+不定词等)
He pretended [not] to see me.(不定式作宾语,属于SP3)
VP 3Vb+ n. or pron. + (not)to+ infinitive , etc. (动词+名词或代词+(not)+ to+不定词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He wants me .(不定式作宾补,属于SP5)
VP 4Vb+ n. or pron. + (to be)+ complement(动词+名词或代词+(to be)+补足语)
He believed him .(不定式作宾补,属于SP5)
VP 5Vb+ n. or pron. + infinitive,etc. (动词+名词或代词+不定词等)
Would you have me ?(省略to的不定式作宾补,属于SP5)
三、句子组合的功能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起来,就出现了复句或复杂句。在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或复杂句的主句与从句之间,同样可以用上述符号划分句子的成分。
在主句之外的从属分句(即从句),可用下列标志表明:^||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
使用上述图标,可以将任何句子在原文中进行线形划分,也能收到立体效果。
但是若用纵横聚合的图表式一览图,则句式的观念就更加强烈。如:
(一)复句(并列复句)(分句+分句……)
?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and,or,but,for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主要特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互不隶属。
线形分析例句:They bought her a present and she liked it [very much].
(二)复合句(主句+名词从句,主句+定语从句,主句+状语从句)(从句中用|||区别主语和谓语)
1.名词从句
What或It引起的主语从句
+ be+\ 表语从句
主句: || 谓语vt. +| 宾语从句
+n. +\=/同位语从句
线形分析例句1:Who won the game || is[now] known.
图表分析例句1:Who||| won the game
^|| is[now] known(含主语从句的复杂句)
线形分析例句2: Can you imagine ^ | what will happen[next]?
图表分析例句2:
Can you || imagine +what ||| will happen
\next?(含宾语从句的复杂句)
线形分析例句3:The question is ^ \ [why] we must do it?
图表分析例句3:
The question ||is + we||| must]do it?(含表语从句的复杂句)
why/
线形分析例句4:I have (no) idea \=/ | [when] he |||will be back.
图表分析例句4:
I ||have (no)| idea +\=/ he |||will be \ back.
\ when(含同位语从句的复杂句)
2.定语从句 主语(名词) || 谓语 + 名词
\_定语从句___\_定语从句__
线形分析例句5:She heard a terrible noise,*(which brought( her) heart .)
图表分析例句5:She || heard | a noise, +
terrible/ \ which ||| brought | heart .
her/(含定语从句的复杂句)
3.状语从句
主语(名词) || 谓语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
线形分析例句6:It is hard[to say]#[ because Ilike (many) films].
图表分析例句6:It || is \ hard [to say]
because \ I|||like|films.
many/(含状语从句的复杂句)
4.多重复合句或混合复合句(参照复句和复合句的图表)
主要特点:必须先找出主句,再确定有关从句的性质。(凡次一级的主语之后,多划一道竖线)
线形分析例句7:It is ^\ she ||| is [too] inexperienced #[ that she |||| does not know | [how]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图表分析例句7:It || is + \ because she ||| is [too] inexperienced
\ that she |||| does not know | to deal
how/ \with the situation.
由上可知,线形分析的优势是方便而细致,每个环节都不会遗漏。而图表式比较传统,虽然层次鲜明,但比较繁杂,有些谓语部分的标识还不够细致,有时需要与线形图标结合使用才能到位。以下是几个突出的复杂句的句型(以谓语格式为主)。如:
VP6Vb+ that-clause(动词+ that从句)
He explained ^| that nothing ||| could be done. (属于含宾语从句的复杂句)
VP7Vb+ n. or pron. + that-clause(动词+名词或代词+ that从句)
He warned me ^|that John |||would be late [again].(that从句作直宾,属于含双宾语的复杂句)
VP8Vb+ conjunctive +clause(动词+ 疑问关联词+从句)
I wonder ^| [why] he ||| has [not] come.(属于含宾语从句的复杂句)
VP9Vb+ n. or pron. + conjunctive+ clause(动词+名词或代词+疑问关联词+从句)
They asked us^| [when] we ||| should be back.(疑问从句作直宾,属于含双宾语的复杂句)
四、句子变序的功能
语序,或叫词序(Word Order),也可说成是句法次序(Syntactic order),在英语或像汉语这样的非屈折语中,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简言之,这就是句法结构,是指按某一语言的句法规则把自由形式的词放在一起的结果。如说:“He came home by train yesterday.”是规范的句子。若变换词序,改成“Yesterday by came train he home.”就无法理解了。换言之,语法的结构是以句子有序的节点(Node)为基础的。传统分析法是用树形图来表示节点的序列。上句可以表示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S
NP VP
| +adverbial phrase[AP]
|VNP| ||
He came + home + by train + yesterday
为了改变树形图表示句子节点的繁琐性,本文对下列几种常用的特殊句式仍用统一的语标,根据特定的格式进行分析。
(一)比较句式
同级比较句式:主句谓语+as(形、副原形)+as比较对象(从句或宾语)
(A句=或≈B句)
差级比较句式:主句谓语+(形、副比较级)+than从句(省略式)
(A句>或
顶级比较句式:主句谓语+(形、副最高级)+比较范围(短语结构)
(A句>或
主要特点:要强调比较对象和范畴的绝对一致。
线形分析例句1:She doesn’t speak[so much][as her friend], but (her)( written) workis excellent.
(前一个分句是同级比较句)
线形分析例句2:[How beautiful] she sings!I have [never] heard (a better) voice.
(前一句是感叹句。后一句是差级比较句)
线形分析例句3:[Of all the radio] she saw [in the shop],*( the one (she liked [most])||| was made [in China]).
(全句是多重复句。逗号后省略了介词结构in which,后接大小两个定语从句,较小的从句是最高级比较句。)
(二)倒装
倒装(Inversion)的严格说法是倒置词序(Inverted word order)。主要是在主语和谓语(第一动词)之间的倒置。如:
情助+ 主 + 谓动
Be + 主 + 表
疑问词宾语+功能动词 + 主语 + 谓语动词
Only, nor等副词+功能动词 + 主语 + 谓语动词
倒装常见于疑问句中,there be结构中,在here,there,或out,in,up,down,away,only等副词开头的句子中,或句首含有否定意义的副词、连词的句子中,或句首为so,nor,neither表示推论的省略句子中,以及为了平衡或强调的句子中。如:
线形分析例句1:[How] can we grow rice [in areas ][where] [there] is (little) water?
线形分析例句2:[Away] went the boy.
线形分析例句3:[Never] have I realized ^| that water is [so] precious.
(三)否定
否定的概念侧重于部分否定和全部否定。关键又在于否定的词语及其充当的成分。原则是all,both,every,many,much,always,quite,altogether等词表示“全部”“总体”等概念,加上了否定词,就成了部分否定。相反,如果表示全部否定,就要使用下列单词:no,not,never,neither,nothing,nobody,noone,nowhere,而且不管它们充当什么成分。当然,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下面是对句子成分的否定格式:
χ主+谓
主+ χ谓(beχ)
?摇 ?摇主?摇 ?摇||?摇 ?摇χ谓(think 等)?摇?摇 ?摇?摇
主要特点:χ代表被否定成分,否定动词是主要的,否定主语实际是否定名词,而对从句的否定会转移到主句的谓语。
线形分析例句1:All *(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部分否定)
线形分析例句2:Neither (of us) spoke [during the journey].(全部否定)
线形分析例句3:Nobody does nothing.(双重否定)
线形分析例句4:I don’t think ^| he ||| will come.(否定转移)
线形分析例句5:I don’t think you’ve heard [of him],have you?(在反意疑问句中,正反与主句对应,功能词与从句对应)
(四)省略
省略当然是指句子成分的省略。常见的被省略的部分是主语、谓语或部分谓语、宾语、主语和谓语二者、主语加谓语的一部分,以及不定式后面的动词省略。形成的主要句子格式如下(0表示省略的成分):
(1)省略主语: 0 ||?摇?摇?摇?摇(如祈使句)
(2)省略主语+谓语:[感叹状语]/ 感叹表语,?摇?摇 0 ?摇?摇||?摇?摇0?摇?摇!(“What +n.!” 或 “How + adj. or ad.!”后面的it be等可省略。)
(3)承前省略:可省略主语、谓语,或其它相应成分。
提示:在线形分析中,可用圆括号和细虚线结合,表示省略。
线形分析例句1:Beg your pardon.(省略主语)
线形分析例句2:(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Anything本是there be句的主语,后面本是定语从句。现在there be已省略,Anything可看成do的宾语)
线形分析例句3:(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are)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承前省略)
总之,掌握了句子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正确运用句式语标,就是既要从宏观上解剖句子的结构,又要从局部了解句子的难点和考点的分布。只有长期坚持,熟练掌握,才能加强对长句、难句的洞察力,快速提高读、写、听、说的四会技能技巧,以至于进入炉火纯青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刚.普通语言学基础[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R.R.K.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 词类 句子
论文摘 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进行语法方面比较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且各有优劣。本文就选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以下简称胡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以下简称黄廖本)这两套现代汉语教材,从语法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评述两套教材的理论指导和编写特点,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两部教材版本介绍
(一)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
本书第一版最早成书于1962年,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院和复旦大学六所院校协作编写。1978年修改再版,增加安徽大学为协作单位。《现代汉语(重订本)》吸收了语言学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据使用单位和读者的意见,对原书做了必要的增删和改动。
(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
本书是编者原“兰州本”《现代汉语》的增订三版。1991年出版的增订版对原来的兰州版做了大幅调整,增补了如句群、语体风格等大量内容。1997年的增订二版,有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在语法章增加了语义、语用和变换分析等内容。而增订三版在增订二版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章节,使教材编排显得更加合理科学。
这两本教材,胡本编写的特点是简赅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方便初学者了解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概况。本书出版早,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学习入门的好教材。而黄廖本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一种教材,影响也较为广泛。本书与胡本比较,可以看出其编写详细,几乎囊括所有现代汉语研究的内容,而且构建的现代汉语系统也很严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帮助。而且本书的修订一直不断,作者能够适当地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书中的内容做出删改,特别是在句法分析上,基本能够为句子分析提供合理的解释,跟上时展的潮流。
二、语法体系比较
在胡本中,是这样定义语法体系的:“所谓体系,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不是单一的东西,是许多较小的单位组成的;第二,这些单位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语法体系这个术语,也可以用于另外一个意义上,那就是指‘语法学家对于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作出的一切阐述。’”
黄廖本认为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一是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术语等的系统性。”
从两本对于语法体系的定义不难看出,二者对于语法体系在概念上看法大同小异,都认为语法是一个系统结构,由其下位结构单位组成,这些单位相互联系,具有规律性。其次,我们所说的语法体系,实际上是语法学家用来分析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所采用的一套理论体系。
三、词类比较
胡本认为语法上的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语法上区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指明词的外部机构关系,说明语言的组织规律,因此分类的基本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并认为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能够单独充当语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
据此把词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虚词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等六类。
黄廖本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根据的也是词的语法功能。认为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实词下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等十类;虚词下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从二者对于词类划分的标准来看,黄廖本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同时以词的形态和词汇意义为辅助标准。而胡本在划分上一般是词的语法功能即以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为依据。黄廖本认为“语法功能”指词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词与词或者短语的组合能力。胡本也基本是这样表达。二者都采用两分法,把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但是,由于对词的语法功能内涵的把握和采用其它辅助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两家对实词和虚词所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为:
(一)胡本把实词分为七类,虚词六类,词类总共十三类;黄廖本把实词分为十类,虚词四类,总共也十四类。
(二)黄廖本从形容词中分出区别词,而胡本不独立出来。
(三)胡本把叹词和象声词归为虚词,黄廖本归为实词(象声词在该本中为拟声词)。黄廖本依据是叹词可作独立成分和单独成句;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以单独成句。而胡本认为虽然它们可以独立成句,但一般不与其它实词发生关系,故认为它们是虚词。
四、短语(词组、结构)比较
胡本认为词组是实词和实词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从广义说,词和词的组合都可以叫做词组。但是,词和词的组合,可以是实词和实词的组合,也可以是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我们这里所讲的词组是狭义的,即专指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如‘虚词’‘语序’)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而黄廖本把词组叫做短语。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比较可知,胡本认为词组是成句单位,而黄廖本也认为短语是汉语句子的备用单位。二者都认为短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类型,,一种是功能类型。
胡本按照词组内部的不同结构方式,把词组分为偏正词组、后补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同位词组、连动词组、兼语词组等。除上述八种,还有其他的一些词组,如数量词组和方位词组等。此外,胡本把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叫做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与词组是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讲的。从功能类别上把词组分为名词性词组和非名词性词组等类型。
而黄廖本从短语的内部结构关系上,把短语类型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比况短语、“所”字短语等)等十二类。从功能类别上把短语分为名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两种。同时,黄廖本还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短语分为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等。
比较二者异同可知:
(一)胡本的词组概念略窄,它与结构一起相当于黄廖本中的短语,胡本中的“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相当于黄廖本中的助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二)胡本中的后补词组相当于黄廖本中的中补短语,除上面所讲的结构外,其他词组与黄廖本中的短语大致相当。
(三)胡本在短语的结构分类上所采用的术语与词的构造分类不相对应,讲词组的功能类别时也使用“名词性词组”“非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等词法术语,不能相互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而黄廖本在短语的结构分类上使用联合、偏正、动宾、主谓等术语,这与词的结构分类所使用的术语尽量一致。从功能类和其他方面采用划分出的短语,也尽量做到两分法,如“名词性短语”与“谓词性短语”、“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自由短语”和“不自由短语”、“一层短语”和“多层短语”等。
(四)二者在短语的分析方法上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直接层次分析法,而在歧义句的分析上,黄廖本还引进动作的施事和受事等语义分析,更好地解决直接层次分析法的缺点。
五、句子比较
胡本认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和特定的语调。按照句子的语气,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并把它们称为句类。按照句子的结构和格局,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等,这些就称为句型。主谓句的下位类型是根据谓语的结构来划分的,基本的类型是名词性谓语、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此外还有特殊的主谓谓语。又从谓语的结构方式上把复杂的动词性谓语分成动宾谓语、动补谓语、连词谓语、兼语谓语等。
黄廖本认为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根据句子的结构分的句子类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主谓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
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具有可以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等五种。认为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有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八种句法成分。认为主语和宾语有施事、受事、当事三种意义类型。
胡本认为句子成分除了基本成分还有特殊成分。所谓的特殊成分是指全句的修饰语、提示成分、独立成分而言。“这三者的特色是:附丽于句,不能离句而独立,但又不是句子所由组成的直接成分,所以管它叫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全句修饰语、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三种。而提示成分又分为称代式提示成分和总分式提示成分两种。
而黄廖本同样认为句子成分存在独立语,即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独立语有四种:一是插入语,二是称呼语,三是感叹语,四是拟声语。
从二者对于句子的定义以及所采用的分类标准来看,二者区别不大,都有“句型”和“句类”这两种划分标准。而如果具体地分析,可看出二者存在以下几点异同:
(一)都把句子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根据谓语,大致都把主谓句分为名词性主谓句、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黄廖本划分更详细,还对非主谓句进行下位分析。
(二)在句法成分上,胡本只有传统的六种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大成分,而黄廖本增加了动语和中心语两个成分,这样显得更加严密,因为谓语是与主语相对的,动语是跟宾语相对的,中心语是与定语、状语相对的。
(三)对于主语和宾语的分析,二者都注意从语义和语用平面入手,形成句法、语用和语义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黄廖本进一步分析了主语和宾语在句子语义上是施受关系,指出主语、宾语与施事、受事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内容,把它们分为施事主语(宾语)、受事主语(宾语)、当事主语(宾语)三个意义类型。
(四)两本教材都把“把”字句和“被”字句作为动词谓语句的特殊形式做了深入的讲解,但在黄廖本中还有连谓句、兼语句、双宾句、存现句,在胡本中把连谓和兼语这两个放到动词性谓语中讲,比黄廖本显得简略一些。
(五)胡本所说的特殊成分跟黄廖本的独立语相当,其中的全句的修饰语,一般是作为状语分析,属于黄廖本中的插入语,其他两项相当于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六)在句子分析上,二者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法,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综合起来的直接层次分析方法,与短语分析相对应。
在复句章节中,胡本认为一个复句包含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有一定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语序和关联词语——来表示的。按照分句之间的关系,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型。认为联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而偏正复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正句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从种种关系上去说明、限制正句。按照分句间的关系把联合复句分成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关系四种复句,把偏正复句分为因果、转折、条件、让步关系四种复句。
黄廖本认为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即分句组成。分句是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可把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次从之分。偏正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偏正复句又分为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五小类。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对复句的大体认识相同,但在分句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胡本认为有八种复句,而黄廖本认为有十种。胡本的连贯复句相当于黄廖本的顺承复句,胡本的让步复句归入黄廖本的转折复句中,而假设复句又从胡本中的条件分出来。此外,黄廖本还另外分出解说和目的两种复句。
胡本把分句间的停顿取消了,或者有一些词语省去的复句叫做复句的紧缩形式。而黄廖本直接用“紧缩句”来表示这种形式,不过胡本只提到偏正复句的紧缩形式,而黄廖本包含联合和偏正复句这两大类。
黄廖本里还有句群这一说法。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根据句际关系,可以把句群分成并列、顺承、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因果、目的、假设、条件等等。这与复句关系有对应关系。本书把句群编入语法部分,是从学习复句和连词的用法角度来考虑,掌握句群知识有助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胡本不在语法篇章中考虑这些问题。
六、结语
上述两部教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繁简与通俗的协调上,各有千秋。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这两部教材的编写在体系框架、语法点的选择与分析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上述比较中我们可以做出下面一些小结:
二者在大的语法框架上,基本一致,都能吸收新的语法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其次,它们又有不同的特点,相对黄廖本,胡本较为简约。特别在句子成分的介绍上,黄廖本用了大量的篇章来构建这个系统,建立起相对严密的系统,并在逻辑推理和划分标准上尽量做到一致,使其能够量化,可操作性更强。再次,胡本采了用许多传统术语,并进行了一些创新,现在大多数为大家所采用,而黄廖本在术语的规范性上更加科学合理。胡本提出的句法、语义、语用三平面的尝试,现在也为大家所采用,这在黄廖本中更进一步做出论述。在实用角度,胡本体系清晰,而黄廖本有大量的例释,并配有详细的图解,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建强.论黄、廖《现代汉语》(增订本)的语法体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许光烈.黄廖本《现代汉语》求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5]徐晓琳.四本高校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之比较[J].东南传播,2007,(10).
[6]肖 钢.几部通行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分析[D].吉林:延边大学,2003.
辨别语病,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还要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识别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辨别技巧:
一、语感审读法
对给出的语句先默读或轻读,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感觉一下,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再作分析,辨明原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如“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这一句,读起来感觉不顺畅。对不顺畅的地方反复过滤,就会发现,“这要看……所决定的”属句式杂揉,是一句话想这样说又想那样说造成的,应该删去后可的“所决定的”。
二、枝干梳理法
筋脉梳理,就是用语法分析手段,划分句子成分,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枝干梳理法适合检查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的语病。如“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一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动词“给予”的宾语中心语“处罚”,属成份残缺。再如“老向我们讲述了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老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应将“一曲壮歌”改为“一个个故事”。
三、造句类比法
如果句意一时拿不稳,我们还可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如有这样一句:“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因结构复杂,先将句子压缩为“经验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较它的结构造句:“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原句多了个“的”字,应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字删去。
四、错例比较法
我们可以通过复习记住六种类型病句的一些句例,在考试时,将被判断的句子与错例作比较,很快地抓住错误的特点,辨别出病因来。例如我们记住了“三个学校的校长”这个例子,就不难确定“三块汉白玉大理石的浮雕”的病因,它们都属定语的停顿位置造成了歧义;记住了“开刀的是他的父亲”,就不难判断“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的病因了,它们都因(“开刀的”“摄”)动作发出者两可而造成了歧义。
五、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查,就要看其是否违反事理,可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逻辑分析。如“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一句,读起来比较通顺,语法上找不到错误,可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句子有歧义,“数百位”是修饰“死难者”还是修饰“亲属”不明确。又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这一句子中的“仿造伪劣产品”的说法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
六、关系揣摩法
对于复句类型的病句,我们就不仅要分析每个分句的内部语法和逻辑,还要考查句子间的语义关系,除辨别关联词的搭配、位置外,还要注意关联词语表示的关系在该句中是不是成立。如“因为我喜欢语文,所以我讨厌数学”,就是强加因果。又如2004年天津卷的“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就是一个滥用关联词语的典型病句,句子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前一分句改为“我们这个重要会议即将在本月中旬召开”,就可以了。
七、修辞斟酌法
关键词:也 语义指向 异项
一、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我国学者在1983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由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指向”一词发展而来的:“在没有伴随句的情况下,在可能实现的交换项之中,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与位于‘也’字前或后,离‘也’字远或近有关。‘也’字的作用指向前面的最挨近的一个,然后是更前面的一个。然后是‘也’字后面的。”
1984年,刘宁生将“语义指向”作为完整的语法术语提了出来:“句法上,我们可以将句首的介词结构‘在……’一概分析为‘全句修饰语’。但是,它们的语义指向并不一致。”在《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1984)一文中,他指出介词“在……”的结构在句首时,句法上是修饰全句,但在语义指向上并不一致。它既可以指向主语,也可以指向谓语。这是“语义指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语法学领域,给汉语语法学分析带来了新的理论焦点。
1995年,邵敬敏在《语文导报》第2、3期的《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中提出“语义指向”的术语:“沈文首先提出跟‘也’语义联系有关的包括表示‘异’的‘比较项’和表示‘同’的‘相同项’;其次描写了‘比较项’在‘也’前后的分布情况以及‘比较项’跟‘相同项’的函数关系;最后讨论了‘也’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即跟由‘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的联系,揭示出在语法平面上‘也’只跟它后面的结构成分发生关联,组成结构体,可是在语义平面上,却可以跟位于‘也’前后的‘比较项’和‘相同项’都发生关系。”沈从文对“也”的语义指向进行研究,提出了“同、异”“相同项、比较项”的概念,并指出“也”在语法、语义两个层面上的结构关系,认识到了语法学层面的语义研究,有进步意义。
但是所谓“语义指向”,国内学者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周刚(1998)认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陈保亚(1999)认为:“语义指向是和句法直接成分一样的概念,是语义结构中语义成分之间的直接联系。”陈昌来(2000)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的直接关联性。”陆俭明(2003)认为:“所谓语义指向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
以上学者对“语义指向”的定义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都承认语义指向的基础是句子成分间的语义联系。并且,语义指向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义学界已有共识,认为语义指向是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与结构中的另外的成分在语义上发生的联系。
“语义指向”观念的提出,揭示出一些副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重要语法规律,并就此提出了语境歧义分析法。
二、“也”的语义指向
《现代汉语词典》中,副词“也”有六个义项,分别是:表示同样;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表示让步或转折(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表示委婉;表示强调(常跟上文的“连”字呼应)。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了“也”的词汇意义:表示两事相同;表示无论假设成立与否,后果都相同;表示“甚至”;表示委婉的语气。同时,吕叔湘还提出了“也”字的话语联系,指出“也”字一般用在两个小分句的后一小句,“甲事”可以出现,如:
1.你去南京参观,我们也去南京参观的。
“甲事”也可以不出现,如:
2.你昨天也去看电影的?
一般来说,“也”是表意义的叠加,因此“也”字的使用一般要涉及两个表述,即吕叔湘先生说的“分句”,而“也”一般出现在后一个表述中(参照上文的例子)。通常我们把含有“甲事”的句子称为“前提句”或“先行句”,把后一分句称为“后续句”或“‘也’字句”。
前提句和后续句中存在着“同项”和“异项”的问题。所谓“同项”,是指字面上意义相同或相关的句子成分(例1中的“参观南京”,例2中的“看电影”);所谓“异项”,是指字面上意义不同的句子成分(例1中的“你、我”,例2中的“你、其他人”)。
虽然前提句可以不出现(例2),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推断出句子的相同成分,即同项。根据“也”的义项,“也”表示的是两事的类同,即共有的同项,所以进行比较的是两事的异项。根据孔令达“信息论”的理论,言语交际是为了传达新信息,因此“也”的语义指向应该是指向异项的。
“也”(表示两事相同)指向异项分为前指、后指和双指三类:
1.前指
A.主语不同,谓语相同或同义。
例①:他喜欢吃草莓,我也喜欢吃草莓。(“也”前指“我”)
B.主语不同,谓语不同。
例②:天亮了,雨也停了。(“也”指向“雨”)
注:“亮了”和“停了”都表示好的变化,因此可以看做相同项。
C.主语、动词相同,宾语(前置)不同。
例③:馒头我也吃,米饭我也吃。(“也”前指“馒头、米饭”)
D.主语、动词相同,动词的附加成分不同。
例④:他前天也来了,昨天也来了。(“也”前指“前天、昨天”)
2.后指
A.主语相同,谓语不同。
例⑤:我们也划船,也游泳。(“也”后指“划船、游泳”)
B.主语、动词相同,宾语(不前置)不同。
例⑥:我们中间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也”后指“北方人”)
3.双指
例⑦:他买了三斤肉,我也买了二斤。(“也”既指向“我”,也指向“二斤”)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楚,“也”的语义指向,是由“也”字的基本用法引申而来,即两事相同,比较异项的意思。所以,“也”字的语义指向要通过语境或上下文的对比,确定异项,由此选择“也”字句中语义指向的对象。同时,也可以看出,“也”语义指向的对象可前,可后,“也”既可前指(如例①、例②、例③、例④),也可后指(如例⑤、例⑥),还可全指(如例⑦)。在话语中,“也”字始终指向它的异项,与同项的位置无关。异项在前,“也”字就指向前;异项在后,“也”字就指向后。“也”字前后或许有一个异项或多个异项(例⑦)。只有一个异项的情况比较简单,“也”字始终指向异项;“也”字前或后有两个异项的情况较为复杂,如果两个异项都在“也”前,可根据认知中的“邻近原则”(徐霞2003),“也”字优先指向和它相邻的异项(如“饼他吃了,馒头我也吃了”中,“也”优先指向“我”);如果两个异项同在后,“也”字优先指向宾语。“也”字句有时会有语义不明的情况,从而引起歧义。
三、总结
语义指向的问题如今仍然是一个语法、语义学的研究重点,语义指向的内涵仍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关于副词“也”的语义指向,研究的学者很多,本文也只能浅显地表达笔者对于“也”的语义指向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本文简单论述了语义指向的内涵,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也”字语义指向的看法,总结了笔者对“也”字语义指向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33).
翻阅最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地方卷还是全国卷,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知识的考查。下面我就从历年高考题中挑选出隐性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有关试题,进行分析佐证。
高考题中语病的考点是绝大多数地方卷及全国卷(包括新课标卷)每年都必考的内容,而这个考点从全国考试情况分析也是难点,得分率普遍不高。而这个题的知识要求就是侧重于词类及句子成分语法。语病考查主要以词类及句子成分语法知识为基础依托,做语病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抽取主干法,要求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并抽取主谓宾主要成分。而句子的主要成分一般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大词类充当,如果词类及句子成分的知识掌握好,语病题的判断与修改不是难题。
(2008年全国卷II语病题)D项:听说博士村官潘小聪工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分析:这个题的主语是“村委会会议室”,谓语是“挤满”,而从“听说”到“没到时间”都是状语,这个句子的宾语,应当是谓语后的“很多村民来听课”,但是如果我们有词类和句子成分的知识储备的话,就知道宾语是由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这样,我们就发现这个宾语“很多村民来听课”结构显然是个动宾式,是动词短语,这样就不符合语法了,我们就可以判断语病在这里,宾语应当是“很多村民”才对,很明显这是句式杂糅,“很多村民”既做了前面“挤满”的宾语,又做“听课”的主语,可以改为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来听课的村民)。
高考语文语言连贯考点,就隐含了对句子成分的考查。做连贯题有一个重要方法叫主语或陈述对象一致原则。譬如(2006年全国卷II第4题)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摇?摇 ?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 ?摇。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②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双双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
④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①③⑤?摇?摇?摇B.①④⑥?摇?摇?摇C.②③⑤?摇?摇?摇D.②④⑥
如果能很好地判断每句的主语,那么这个题就容易做了。这段文字主要陈述对象或主语是张丹、张昊,那么根据主语或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就可排除①(因为这句的对象是“所有人”)④(因为这句的主语是“冰上”)⑥(因为这句的主语是“其它高难度动作”),而选项就显而易见是C。
高考语文仿用句式是最近几年高考热点,这个考点也有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考查。(2009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宁夏海南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6分)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解析:仿写句子首先要求“形似”,考生仿写时要注意句式,例句是“……的……,是……的……的,把……”的句式,句子中“满山遍野”是“桃花”的四字定语,“开得”是谓语,“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两个四字成语的补语,“一幅”“立体”是画的两个表数量和状态的定语,“一首”“无声”是诗的两个定语,“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是个把字句,“青春”是谓语,“挥洒得淋漓尽致”是动补结构,“挥洒”是动词,补语为四字成语。如果能细致的分析句子结构,细化到词语,就能仿写的更逼真。当然,做仿写题要想做到形神兼备,还要看清例句使用了夸张、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方法(注意使用顺序),还需要仿写的句子在语气上、修辞上、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
高考压缩语段是高考热点,主要是新闻材料的压缩,这个考点也隐含了词类和句子成分的考查。新闻类材料多有导语,而导语又是新闻内容的概要介绍,做这类材料的压缩时,就要对导语进行主干式提取,这样就成了一句话新闻。还有一种考题类型是拟写新闻标题,就更要高度浓缩概括,实质是主语(主要陈述对象)和谓语(陈述主语怎样或是什么)的内容提取。
下面以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分析。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3分)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据介绍,全国牙防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牙防组自成立以来,在改善大众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监测口腔疾病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我们分析发现,卫生部”“全国牙防组”两个词组重复频率最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两个内容是主要陈述的对象。而另一个出现频率高的词语是“撤销”这个动词(共3次),发出“撤销”动作的“卫生部”,那么,我们就非常容易把这段材料压缩为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压缩语段的句式表述原则要求是主谓句,有些学生不懂主谓句,就会压缩为撤销牙防组或牙防组的撤销等错误的表达形式,显然是词类及句子成分的语法知识欠缺所致。
词类及句子成分的语法除了在那些考题中有较为明显的考查之外,它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学生如果能熟练的掌握此语法,那么在文言实词的把握与学习上也会有明显效果,而作文中要求的“语言通顺”就容易做到了。
由上表可知,在高考之前要针对本题特点对中学语法考点有一个系统的复习:
一、名词(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抽象名词和专有名词的个体化)
二、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和表语形容词)
三、数词(基数词和序数词)
四、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指示代词、相互代词)
五、动词和动词词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
六、介词(搭配)
七、副词(评注性副词)
八、冠词(不定冠词、定冠词和零冠词)
九、连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十、特殊句型(倒装、强调句型、主谓一致)
十一、虚拟语气
十二、独立主格结构
十三、状语从句
十四、定语从句
十五、名词从句
从题目的分析可知语法填空特点。
根据考点词汇类型分有:1.词汇词形变化类,2.句法类,3.逻辑类,4.搭配类。
根据有无词语提示分有:1.有词类,2.无词类。
根据要填的词的数量分有:1.一词,2.两词,3.多词。
有词语提示的填空居多,2014年和2015年四篇语法填空有7个,这些提示词多半是富有词形变化的词类,如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动词这些实词。其中,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基本上是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词在空白处填上一个适当形式的词。对于动词,由于填入空白的内容可能涉及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这样填入的内容从单词的数量上可能就不只一词,还有两词多词:一词居多,两词和多词较少。
没有单词提示的填空多半是句法类、逻辑类和搭配类。如: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第一,首先让学生掌握五种基本句型并能划分句子成分。然后复习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并能区分其层次关系。可做一些必要的标注性练习,以2015年新课标卷语法填空为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学生就能熟悉了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词类、短语和句子了,即句子成分和不同词语从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 坚持朗读、默读和阅读,让读这一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语言通过多读才能建立语感。语感好做语法填空题效率就高。在学生练读时,坚持两个原则:一要要按照意群练读。二要按照单句意群、句子、句群、语段(自然段)、段落(语意单位,有一个或几个语段组成),篇章梯级训练,逐步拔高,做到先准后快。
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朗读默读、个体读和整体读等。
在选择练读材料上,可选择语法考点含量高,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课文(如Book 6 U3 T2),也可选择试卷上的好的文章如完形填空。读过了,可请成绩较好的同学指出语法考点和设置语法考点。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的有趣,效果也好。
关键词: 日语教学 包孕句 比较
一、日汉包孕句的定义比较
1.日语有属文的定义
山田孝雄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然后在复句中又提出了有属文、合文、重文三种,并且定义如下:有属文=付属文を含む文。付属文とは句が文中の一成文となれるもの。子持文のこと。
2.汉语包孕句的定义
《新著国语文法》把汉语复句分为三大类——等立复句、主从复句和包孕复句。《汉语包孕问题管见》这一文章中提出的包孕句的含义是:“两个以上的单句,其中一个母句包孕着其余的子句,被包孕的子句只当句子里的一个词看待,这样的句子叫包孕句。”用句子形式(主谓词组)充当句子某一成分的句子,是单句中结构复杂的句子类型。
3.日汉包孕句的定义比较
汉语中被称为的包孕句,形象地描述了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种包含的关系。日语中被称为有属文,强调一种从属关系,都体现了主句和从句的关系,但是从字面上来看,汉语的包孕句更加形象。
二、日汉包孕句归属比较
1.汉语对包孕句的归属定义
谈到对包孕句的归属划分,就不得不谈到单复句的定义的划分。以下列举几个汉语中对单复句划分的定义:(1)黎锦熙、刘世儒在《汉语语法教材》中说:“凡是句子和句子,以一定的逻辑关系,用(或者可能用)和逻辑关系相适应的连词(或关联词语,就其他此类或语句临时起连词作用的)连接起来,因此具有巨大的(或者可能是巨大的)意义容量的语言单位,叫复句式,简称‘复句’。”(第三篇第一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2)张静在《汉语语法问题》中说:“复句是由两套或两套以上彼此不做句子成分的结构中心(或单句形式)、表示一个复杂的表述关系的句子。”(第59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3)黄成稳在《复句》中说:“复句是在单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的说法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在意思上有联系,分句与分句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表达较复杂的意思的句子,叫做复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以上是汉语中几个典型的关于复句的定义,这些定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复句的某些特点,但也是不完整的。《汉语语法教材》的定义偏向于将复句理解为句子和句子的简单相加,这种定义犯了两方面的错误,一个是犯了逻辑错误,句子是属概念,它可以划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句,所以复句是句子的种概念。属概念加属概念怎么能等于它的种概念呢?一个是混淆了复句和句群的区别,因为句子加句子只能构成句群。《汉语语法问题》定义的比前一种要科学,因此被不少语法著作采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它强调了复句构成成分和表意方面的特征,少了分句之间的意义方面的联系,因此有时不能确定两套结构中心是不是构成了复句。
虽然张静的理论也存在着略微的不足,但是对包孕句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根据对单复句定义的划分,我们普遍认为汉语中的包孕句被划分为单句的行列。
2.日语对有属文的单复句划分
同样,我们比较几个日语复句的定义:(1)《日汉大辞典》复句:一种句子结构。在句子的结构中具有两个以上的主谓关系。(2)《三省堂·大辞林》複文:構造上からみた文の種類の一。主語?述語の関係が成り立っている文で、さらにその構成部分に主語?述語の関係がみられるもの。「花の咲く春が来たの類。(3)《广辞苑》主節と従属節からなる文。主節が含まれている文。根据以上复句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日语对复句的定义主要强调一个句子整体由主述关系构成,同时,在此基础上的主语或述语部分再由包含另一个主述关系构成,便是日语中复句的定义了。
3.日汉包孕句归属划分比较
中日关于复句和单句的划分标准不一样造成了一些中日都有的句子,如包孕句的归属问题的差异。汉语对于复句和单句的划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说来,多数单句和复句的界限也是清楚的。但是有一些句子,在这种语法著作里算单句,在另一种语法著作里却算复句,标准不同,结论也不一样。我们认为单句和复句是句子的语法分类,应该采用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标准——结构中心标准。有一套结构中心的句子是单句,有两套以上结构中心的句子是复句,这是总原则。日语中关于复句的定义主要强调一个句子整体由主述关系构成,同时,在此基础上的主语或述语部分再包含另一个主述关系。比如说日语中的有属文:象は鼻が長い。这个句子在日语中划入复句讨论,这个句子整体上的主语是“象は”,述语是“鼻が長い”,同时,在此基础上,述语部分的“鼻が長い”可以说包含了一个主述关系“鼻が長い”,即一个句子中包含了两个主述关系。
三、结语
本文从定义和归属划分两个角度对日汉包孕句进行简单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汉语中的包孕句和日语中的有属文从句型范围上来讲大致相同。汉语中被称为包孕句,形象地描述了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种包含的关系。日语中被称作为有属文,强调的是一种从属关系。(2)由于日汉两种语言对复句划分的不同,日语的有属文被划分进入了复句的范畴,汉语的包孕句被划分进了单句的范畴,我认为就单复句定义而言,汉语中对复句的定义较为完善,所以我认为将包孕句划分为单句这一范畴是合理的,日语中将有属文划分为复句并未完全考虑到有属文这一句子的根本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商榷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刘耀武.日语语法研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向纵深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语文知识的地位?语文知识是否依然重要?语文知识的讲授应该如何进行才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回答。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语文素养大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角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组织和运用要依据一定的规定与准则来进行,这些规定与准则就是语法,语法缺席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健康的。何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怎样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笔者认为,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一阶段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此时进行讲授,既可以看作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总结与提升,又可以为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状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课堂语法知识讲授的状况,笔者对所在县2005级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文后表。
通过分析该表,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的讲授是不乐观的,与此相对应的结果是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人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据笔者了解,此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我县,忽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在整个中学语文课堂都比较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首先,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误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语法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作为指导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法知识这样重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作出具体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及语法知识的地方就非常少,这里摘引三处。一是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第13点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二是“写作”部分第8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三是教学建议“关于阅读”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三处内容,一方面承认了语法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说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再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在这两大板块中,均未提及语法知识,更没有明确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共有五个模块,但是“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中未见语法知识的影子。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似乎与语法知识有所关联,但“课程目标”一节中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也未提及语法知识,只是强调“应用”。课程标准都未提出要求,教师忽视语法知识教学,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应试教育的思想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某些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语法知识被安排在初中教材的附录里,“附录”的地位,已有某种被“冷落”的“命运”,既然是“附”在后面,那就可视为附加的(这种分析并非强词夺理),就可以“灵活处理”。初中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中考的存在是高悬于初中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其威力并不亚于高考),既然是考试,那就得讲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似乎成了提高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再加上现在的考试又总是那么强调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又好像只能体现在灵活应用上,似乎记忆并不是一种能力,似乎谁命记忆类的题谁就会落后。因此,现如今的中考试题已不再出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实际上,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已是少之又少。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初中学生对语言的“伪语感”与“超感觉”,理解语言不懂得从语法角度进行切入、感悟,那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
第三,语法知识本身的特点也让广大师生望而生畏。作为知识性教学内容,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讲授语法知识,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也比较难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课堂沉闷的气氛在所难免。另外,高校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过于艰深,针对性不强,也使得不少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自身储备不够,底气不足,难以胜任有效的语法知识讲授任务。
三、设想与建构
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以专题化的形式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是比较合理而现实的。
前文已提及,高一年级位置比较特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学生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理性的认识,语文基础更为扎实。另外,不管初中老师是否系统集中地进行过语法知识教学,高一学生都应该对语法知识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此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学生理解能力增强了,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之初中会更好。
专题化讲授,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知识,可以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法知识专题化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和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