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松鼠找花生

小松鼠找花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松鼠找花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1篇

今天的午餐很难吃。

星期二

今天妈妈给我mai了一只小xiong。它胖胖的,颜yan色是zong色的。它很可爱。

星期三

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小松鼠花生》,我很喜欢这篇课文。Tong guo学习,我知道小松鼠找不dao花生是因为花生长在土里面,小松鼠不wa土,suo yi找不dao花生。

星期四

我今天的《数学探究》第一ci有错,在这zhi前从没有de guo五jian。因为我zong是检查三四遍。今天是因为时间太cang cu,suo yi mei jian cha,才得了五减。

星期五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思考 示范朗读 反复朗读 情境朗读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肯定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朗读可以营造出良好浓厚zhe shi 的学习氛围,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提高学生们的语感和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从而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积累并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句子,并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领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总之,朗读对于小学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呢?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示范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种“口与耳”的运动艺术,因为朗读直接刺激的感官就是听觉。因此,示范朗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语文知识并不丰富,很多字词都不会。而示范朗读,正好可以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扫除了学生的生字障碍。同时,在小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精彩朗读,不仅可以将精美的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将学生们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作者的悲欢喜怒,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时,就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进行朗读教学。老师通过范读,可以把书本上的文字通过声音瞬间变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而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跟着老师的朗读节凑,展开丰富的想象:“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下,学生们似乎很快就记住了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并且对于故事的内容展开联想,可能还会想小松鼠最后到底有没有找到花生呢?在教师轻重缓急的示范朗读过程中,学生们的情感也会随着小松鼠的心理变化而变化,时而高兴,时而着急,时而奇怪。最后,学生们的内心也会涌起一股朗读欲望和学习激情。

二、反复朗读教学

反复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众所周知,重复、反复是较深记忆的重要手段;对于语文而言,朗读也是较深记忆和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即要做到吐词清楚、重音突出,字正腔圆、字音准确;轻音简化,尾音不拖沓。此外,通过反复朗读,还可以训练学生有情感的朗读,避免出现不加思考,也不投入感情的“读望天书”现象。

反复朗读教学,特别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因为小学语文课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们进行反复的朗读,不仅纠正了学生发音不标准的现象,又可以教学生学会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还让学生在反复的过程中熟记了生字生词,对于难以理解的句义也有了更深的感知,对于文章的情感有所感悟。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语感大大增强,对于课文的内容与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文学素养也得以熏陶。此外,在反复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重点地选取一些诗歌或者精美段落,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重点句子、段落的意思,理解诗歌中的美感和涵义。

三、情境朗读教学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玩、好动、爱表现,希望被关注与肯定,因此,我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也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创设趣味多多的情境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将深奥的内容简单化,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情境朗读教学的方式很多,有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仍然以朗读《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时,就可以设置故事情境,让2-3个人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情境朗读。比如一位学生扮演小松鼠,负责朗读小松鼠进行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一位学生扮演“鼹鼠”、“泥鳅”等于小松鼠进行对话,而第三位学生负责朗读独白部分。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角色里面,有感情地“表演”着,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并体会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活动。又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放一段较为伤感的音乐进行伴奏,一边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更能够领会到对伟大的缅怀与依依不舍,激发起学生们对总理的无限思念与哀悼。通过情境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喜欢朗读、善于朗读、勤于朗读,从朗读中有所认知,有所感悟,有所领会,并有所收获。朗读教学的方法也很多,这需要我们的教师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出一套适合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插图 思考 说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一味地强调多读,而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怎能取得良好效果呢?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还处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教师的正确指导、引领会成为学生“读进”和“悟出”的桥梁。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尝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越读越精彩。

一、插图——引发读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本身就是一段声情并茂的故事。低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他们往往会被色彩鲜艳的插图所吸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图文对照地读。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很高。

教学《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先张贴书中《蚂蚁搬粮食》的插图,让学生用“蚂蚁们有的(

),有的(

)”这样的句式说说图意,再说说“蛔蛔们有的(

),有的(

)”。然后回到课文,读读书中的语言。这样由生动可感的画面转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出示《蚂蚁过冬图》)“瞧,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找同学读书中的句子。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

蚂蚁们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

),有的(

),可真(

)啊!

(出示《蝈蝈过冬图》)“看,蝈蝈们过得怎么样?找同学读书中的句子。同样仔细观察图画,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他们的表现。”

蝈蝈又冷又饿,有的(

),有的(

),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学生体会到了蝈蝈又冷又饿的悲惨处境。明白了蝈蝈号啕大哭的原因。懂得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这样由图画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再到口语表达,层层深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潜移默化中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思考——提高读的质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读书不思考,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教师应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的教学中,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家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手春笋般举起来,有的不等老师叫,就着急地大喊:“美的感受!”其余同学附和道:“对——”我及时夸奖:“哎呀,大家已经学会阅读了,老师好高兴呀!”于是又趁热打铁:“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美的?”孩子们异口同声:“绿油油、黄灿灿。…‘谁能读出花生的美丽?”孩子们很自信地举起手。孩子们从“绿油油”“黄灿灿”这两个描写颜色的词中感受到了美,并声情并茂读出来。这就叫“阅读”。

“接下来的第二自然段,你们还会读吗?”“会!”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十足。“好,大家准备一下。”数分钟后,小手又陆陆续续举了起来。学生1说:“我觉得小松鼠很高兴。”学生2说:“我从小松鼠问小蚯蚓的话中知道了小松鼠并不知道这是花生果。”学生3说:“我读出了小松鼠的开心,他正偷偷地美着呢!”……我趁势引导:“小松鼠是心里偷偷高兴,那么这种偷偷地高兴该怎么读呢?”于是,孩子们忘情地读了起来。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由读生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领悟读书之法。

三、说话——内化读的效果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教学《大松树和小松树》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时,师问:“小朋友们,此时你们就是小松树了,你们听了风伯伯的话会想些什么呢?”(钻研了文本,学生此时小手如林。)生1:“我错了,不该跟大松树比高,不该看不起大松树。”生2:“我知道了,自己并不比大松树高,我高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师问:“此时,你们想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现在,老师就是你们的松树姐姐。)生1:“对不起,松树姐姐,我不该瞧不起你,你能原谅我吗?”生3:“松树姐姐,对不起,我小看你了!以后我们还做好朋友。你还能把我当朋友吗?”……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92-01

写话,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它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这一步,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呢?在工作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结合句式练习,进行写话训练。

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但想象较为丰富。对他们的辅导应由简易入手,首先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如学完了《小小的船》这一课,我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个句式“……像……”来说话。有的说:“彩虹像一座七彩桥。”有的说:“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珠宝。”有的说:“妈妈像大海,我像一条小鱼儿……”说的有条理,富于想象,表达了真情童趣。对这些好句,我及时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把它写下来。同时,还让学生把平时课外书中看到的一些好句摘录下来,定期组织交流,以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

二、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写话训练。

儿童诗短小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受孩子喜爱。在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教材,巧妙引导,采用仿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写出富有童趣的诗歌。如学完《四季》这首诗歌,我引导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仿照课文,也来编几句诗歌。学生兴趣浓厚,一会儿时间,一句句形象生动的诗句从他们的口中诞生了。如

柳树绿绿,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西瓜红红,她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SS,她露出笑脸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她迎着风说:“我是冬天。”

学生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人人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看着他们,我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又如续编故事,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学了《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它是怎么找到的?”让学生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小松鼠通过问鼹鼠才找到了花生。”有的说:“小松鼠是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才找到的。”有的说:“小松鼠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才得知花生是长在地下的……”说完后,让学生写下来,效果很好。

三、配合学校活动,进行写话训练。

参加一次比赛、一个游戏、一次班队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如学校举行了一次一年级游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很强,我就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玩的游戏,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然后把它写下来。很多学生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写踩气球游戏,如“我平时是个胆小鬼,从不敢踩气球。今天,我鼓足了勇气,把两只耳朵蒙住,猛地一脚踩下去,只听“啪”的一声,气球被我踩破了,耶!我高兴地大叫。”有的写夹球游戏,如“我和俞艳燕两人背对背,中间夹着一个球,两人一齐往前走。我好紧张,心一直砰砰直跳,总担心球会掉下来。还好,我们总算胜利到达了……”有的写抽奖游戏,如“当主持人报到28号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28号就是我!我中奖了!我快乐得像一只小鸟,飞奔到台上,去领奖……”

又如三八妇女节来到了,我组织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卡纸、彩笔、剪刀等,为妈妈做一张贺卡,并写上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回家做一件家务事,如扫地、洗碗、擦桌等,然后让学生把这件事的经过、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想一一写下来。许多学生写得十分出色,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亲手制作了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妈妈,我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我还帮妈妈扫地、洗菜、洗碗,妈妈夸我真懂事。我今天特别开心,觉得自己长大了。”学生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十分感人。

四、深入社会家庭,进行写话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触摸、了解社会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学习、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家庭;接触、交流最多的人物是父母。在家里,他们会参加到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会体会到更多酸甜苦辣的感觉,会见识到更多新奇古怪的事物,会流露出他们自身更多真情实感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拓展他们的口语表达、情景对话的能力,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外写话训练。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插图;学习效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使它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掘教材插图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激活插图,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重要的内驱力。”课文的插图形象直观,学生有强烈的视觉享受感和强烈的兴趣感。利用插图,易激发学生眼、耳、口、手等感官自觉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要使低年级的学生进一步领略和欣赏课文美的语言、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结构,首先就要激活文本插图。插图在课文中以静态的形式出现,但是它描绘的事物却是动态的。我在教学中,力求化静为动,把色彩亮丽的静止画面转化成具有鲜活生命力或者鲜活个性的动态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第七课《棉鞋里的阳光》中的第二幅插图是小峰为奶奶穿上棉鞋的画面。我抛砖引玉: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奶奶的脸部表情,想像奶奶的心情,说说小峰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一下子感觉画面有了生命力。他们细心地捕捉着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有的小朋友说:“奶奶眉开眼笑,合不拢嘴”;有的小朋友说:“小峰脸红红的,心里也乐开了花”。画面一活,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学习的过程犹如呈现一幅幅连环画,甚至是幻化成电影电视的镜头。信息的搜集、处理自然地在大脑意识中生成。

二、利用插图,理解文本主题

插图是为文本教学服务的,如果你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利用插图,进行毫无主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就显得没有意义。我校有位语文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小松鼠找花生》第一课时,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其中安排了一个训练学生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环节,意在体现文本插图式情境教学。一进入学习课文的环节,大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幅美丽的课文插图:一棵碧绿的大树,树上有一只七星瓢虫,一片开满了金黄色小花的花生地,一只松鼠和鼹鼠正张着嘴,对视而立。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幅图画,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说一句话吗?能说的小朋友可以多说几句。生:图上有一棵大树。生:图上画了两只小动物,好像在说话。生:图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学生说了很多,教师表扬过后直接过渡到: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这幅图画的景色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第一段。这样就开始第一段的课文教学了。而第二幅课文插图,是随着故事发展到“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这一情节推出画面,教师又设计了相同形式的看图说话训练。她的设计过程中缺少了明确的主题概念。这样一来,学生说得多了,但有些似乎与文本不着边际。虽然,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执教者想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又一个美妙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听故事、学故事、讲故事、明故事”的形式贯穿教学,但文本插图的有效利用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她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却脱离了文本,对插图利用不到位。

这位教师设计的看图说话训练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切入点。如果此幅图是一个课堂以外的独立个体,我们可以大胆地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空间,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但既然在新课教学中出现了,那么它具有文本导向性的作用,我们的开发利用要到位。例如,可以选定几个词语(这些词语可以从文中选),如大树、花生地、小松鼠、金黄色、已经、旁边等等。提出训练要求:小朋友可以任选几个词语说一至二句话。学生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自由的发散思维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又能为课文教学的衔接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

三、再现插图,培养创造思维

课文与插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有的文字和插图是独立的个体,有的则文字融入插图中。 文本与插图互相服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学完课文后,我把插图独立提取,再次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创编程序,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你可以任选1~2个你特别喜欢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你可以选3~4个你特别感兴趣的词语说几句话。你能用这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吗?一段时间准备后。

生:河边有一条木船。生:草地上有几朵野花。生:小河边有一条小船。几只小鸭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生:草地上开了许多小花。蝴蝶和小狗在玩耍。生说: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停着一条小船,几只小鸭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小狗和蝴蝶正在玩耍,白云姐姐看了也眯眯笑。……

这样三个层次的设计,三个创编的梯度非常明显。不同梯度的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了创编。我进行了对文本插图的再次利用、再生创造和提高,为以后正式写话训练提供了书面语感的心理支撑。

四、借助插图,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就会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教材中大部分的文本插图是课文故事情节的形象再现,它把故事的梗概融入插图,给文本语言作最形象的注解。有时文本插图,也是非常形象的符号。如一年级汉语拼音“a、o、e”的四声教学,课文插图为我们提供了四种形象的声调: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它把汽车的行驶路线形象地设计成四种声调符号的样子。既使平淡泛味的拼音教学充满新意,又使四种声调回归生活,使学生快捷地掌握四声调的朗读。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6篇

1、理论价值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教育活动开展对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教育,这是我们的一种自觉探索。本课题着眼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联结理论,立足于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力求对学习联结理论与认知理论中关于学生倾听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由此拓展的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理论作尝试性的探索。联结理论认为:个体学到的是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有自动化倾向。学会倾听并养成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的一项重要学习技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力图综合运用联结理论与认知理论中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理念,创设有利于学生倾听的课堂氛围,组织有吸引力的语言,使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以此激发学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题将在当前鲜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校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倾听习惯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为切入点,更切实的为服务与有关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理论的研究作铺垫,以期更有效的致力于课堂教学实践。

2、实践意义

对学校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抓住课堂主阵地,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是改变本校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为改变我校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课现状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最终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服务。

3、对教师的意义

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落到实处。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二、策略研究

1、做个忠实的倾听者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的知识储备不等,课外的阅读量不均,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成绩平平的学生,还有少数的学困生,他们也爱动脑筋,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往往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不合老师心意,老师就不满地让他坐下了。当学生发现教师无心倾听自己的看法、感受,甚至给予打击时,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浇灭了。在提出问题时,某学生手举得很高,一叫到他站起来,他就愣在那儿,并且是脸红脖子粗的,显然他是很少回答问题,心里特别紧张。如果就这样叫他坐下去,责怪他不懂装懂,显然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别紧张,再想一想”,实在不行用手势、表情等科学地、巧妙地向他提个醒。这样,你会发现他们接下去能把问题回答得很有见解。

2、做倾听的激趣者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是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的绝佳媒介。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饶有兴趣的故事,可使学生的神经中枢引起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巧妙的提问也是吸引学生耳朵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极富童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孩子们的耳朵。比如某名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质疑:“花生是长在地下的,这么简单的常识怎么小松鼠会不知道呢?”孩子们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听得认真,想得仔细,纷纷思考回答,有说小松鼠还没有上学所以不知道这个常识的,有说鼹鼠没有交代清楚,有说花生和平时看到的其他果子不一样所以小松鼠不知道的……一时学生的思维熙熙攘攘,课堂的气氛热热闹闹。

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及时、精妙的点评,也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学生回答异常精彩时,教师可以表情夸张些:“天哪,多么绝妙的回答,谁听见了,能再说给我听听吗?”然后指名另外的学生重复,这样处理能大大激励回答精彩的学生,也能给认真听的学生以鼓励,更给走神的学生以提醒。

3、做倾听的方法指引者

(1)学会注视。在课堂上倾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注视讲话者。因为这样便于集中注意力,听明白讲话的内容,同时也便于互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非常专注于倾听,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讲话者。因此,倾听时,注视讲话者是首先要养成的习惯。

(2)边听边想。注视讲话者是为听明白讲话者的话,但仅停留在明白的层面上还不够,还要听懂。听懂就要求倾听者一边听一边思考。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说理是否有据,叙事是否合理,说明是否恰当、准确,思考自己是否从中生成新观点等。

(3)强化训练。平时熏陶固然重要,强化训练也必不可少。如教师定期在学生中开展“按指令行事”的游戏,训练学生是否听得全面;开展传话游戏,训练学生是否注意倾听,都不失为一些好方法。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简笔画 词语教学 课文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82-01

简笔画是小学教师基本功之一,每一位教师在黑板上随便几笔就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近年来多媒体走进课堂,老师们大多喜欢用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视频课件组织课堂教学。但是,课件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而简笔画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用上简笔画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增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简笔画巧妙运用激兴趣

导入新课的时候,如果能够巧妙运用简笔画,则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开始的几分钟,学生还没有从课间玩乐的兴奋中转入课堂学习,此时老师如果能够用神奇的手,应时应景,在黑板上“变”出与课文有关的简笔画,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过来,帮助学生带着兴趣转入到学习中来。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一课,学生们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文章的情节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一种印象,无法真正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在黑板的一侧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只乌鸦,面前是一个细口大瓶子,周围是一堆碎石子。学生兴致很高,立刻打开课本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找一个学生读课文,同学一边听读,一边看老师用简笔画往瓶子里“添”石子,升高瓶里的水面,一直升到乌鸦的嘴巴能伸到的地方。学生看老师的表演,比老师的讲解效果好,很多学生都喜欢上这只聪明的乌鸦。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一上课我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只可爱的松鼠,因为它的憨态可掬,所以很容易理解小松鼠为什么没有找到花生。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不知道花生长在哪里的,如果没有黑板上老师画的长在土里的花生,会有很多像小松鼠一样的学生。所以他们对黑板上的简笔画有着非常高的探究兴趣。

二、词语教学,简笔画勾勒词意增印象

小学语文,很多生字词比较抽象,虽然能够用字、词典查出意思,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一课,学生对“琼枝玉树”理解不了,老师解释为“全是白色的,形容白雪覆盖的树枝好像是用美玉制成的”。但是学生依然不理解,老师随手画出几个枝条,用粉笔涂上粗粗的像雾凇一样的粗线条,比较形象地诠释了“琼枝玉树”的内涵,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有几个词语学生也是很迷惑,如句子“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其中的“星罗棋布”学生不明白何意,我就随手画出一片大海,在上面点出很多岛屿,帮学生理解岛屿就是这样如“星星”和“棋子”一般分布的。然后学习下文中的“五彩缤纷”,学生只能凭空想象,于是我让学生找到“五彩缤纷”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仔细体会,然后用彩笔画一画“五彩缤纷”。学生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意会出词语句子的含义,并表达出来。低年级小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不够,更喜欢涂涂画画,用图画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语文课上,很多景物的描写和意境的领悟并不是语言能够概括的,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画来表达。所以,老师不但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简笔画,帮助学生对课文和词语加以理解,还可以教给学生用简笔画勾勒出内心感受。如学习《江雪》的时候,就让学生来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孤”和“独”的理解。

三、课文教学,简笔画描述情节更清晰

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明晰文章的情节脉络才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通常是老师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如果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适时用上简笔画,可以帮学生明确文章的情节。尤其是写景的文章,观察的角度不一,学生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很容易混淆。如果老师能够用简笔画及时勾勒,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景色描写非常美。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配合简笔画勾勒,远眺西湖南北西三面是淡淡的青山,近看西湖周边是郁郁葱葱的绿。老师随意几笔便可以画出西湖的周围层层叠叠的山。然后突出秀美典雅的孤山,围绕孤山画出东侧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然后是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学生在读最后一段的时候,老师可以添上东升的明月和倒映的华灯。

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意勾勒,使所教内容生动形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词语、句子的理解,明晰文章的情节顺序。简笔画可以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所谓“画语胜言语”,这就是简笔画在语文课堂上创造的神奇。

参考文献:

小松鼠找花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外阅读;重要性;写作水平;阅读能力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受到文章中的一些正能量思想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阅读《三毛流浪记》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深刻体会主人公三毛的思想、情感,被三毛的行为所感动,进而形成做好事、做好人的良好观念。并且,通过想象三毛艰苦的生活环境,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就能学会珍惜生活、珍爱家人。再如,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时,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不仅了解了更多的事物发展规律,而且培养了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只注重传授学生写作的技巧,忽略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假、大、空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认为阅读只是语文的附属品,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学习成绩,因而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多为学生推荐一些我国的古典名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熊住山洞》这篇文章时,笔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体会小熊一家的思想感情,自主探究和领悟小熊一家宁可住得艰苦也不愿意砍树造房子的高尚情操。同时,笔者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破坏环境的现象。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蜡烛的故事》这一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分析故事内容,深入体会故事情节,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讨论故事的内涵。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而且能够将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思维与写作技巧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然后为自己所用,从而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忽略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正所谓“肚里无墨何以成佳作”。因此,教师应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笔者就组织了以“美丽一角”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景物的描写能力,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文字和词语对景物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描写。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笔者还为学生推荐了《颐和园》《天坛》等描写景致的文章,让学生借鉴文章中优秀的景物描写句子,深入思考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这样,学生会对时间思维与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描写景物时才能主次分明、语言流畅,将景物的特色透彻、真实地表现出来。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阅读课文,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课外阅读内容既生动又有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播放《小松鼠找花生》的动画片段,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平等、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实现语文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