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的部首

世的部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的部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的部首范文第1篇

一、利用全拼输入法输入

使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全拼输入法输入,直接输入“偏旁”二字的完全拼音代码“pianpang”,通过翻页键向后查找即可得到你需要的偏旁(如图1)。

这种方法适合于在所有的文字处理软件中或其他需要输入汉字偏旁的环境中使用。

二、利用字符映射表输入

通过“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字符映射表”打开字符映射表窗口,在上方的“字体”下拉列表中选择我们需要的字体,然后选中中间“高级查看”复选项。在显示出来的窗口下部,点击“分组”右侧的下拉按钮,然后在列表中单击“按偏旁部首分类的表意文字”,则会打开“分组”对话框。我们可以在“分组”对话框中看到所有的偏旁部首。选中需要的部首,那么以此为偏旁的汉字会出现在字符映射表中。同时,此偏旁部首会出现在字符映射表的最上一行。点击它,然后点击下面的“选择”按钮,再点击“复制”按钮,将其复制到剪贴板中。回到文档或需要输入偏旁的编辑环境,将鼠标定位于要输入的位置,粘贴即可(如图2)。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也和上面一种一样,比较广泛。

三、用带偏旁的汉字查找

如果要输入一个左耳朵偏旁,请先在Word文档中输入一个包含该偏旁部首的汉字(如“陈”),并选中这个字符,执行“插入符号”命令,打开“符号”对话框,你就会发现对话框定位在包含该偏旁部首的汉字区域(如图3),向上拉动滚动条,切换到该类汉字的首部区域,即可找到相应的偏旁部首,选中它,按“插入”按钮,再关闭对话框就行了(如图4)。

如果你正在Word环境下工作,使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

四、用输入法的手写输入板

启动搜狗拼音的手写输入模块,用鼠标写入“阝”偏旁,这时在手写窗口的右侧会出现此偏旁,点击选择这个偏旁,该偏旁就会出现在你的编辑环境中。(如图5)

QQ拼音也有次手写输入功能,使用方法大同小异。

五、用输入法的笔画输入器

在QQ拼音输入法中,带有一个智能笔画输入器,通过它的部首选择区,你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偏旁部首,点击之后,一般在右侧汉字区的第一个位置,就是你需要的偏旁或部首。直接点击此汉字偏旁,该偏旁就会出现在编辑环境中了。(如图6)

六、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

你知道你要输入的偏旁的汉字名称吗?比如“耳朵旁”“三点水”“草字头”等,知道它们,直接在百度输入框中输入这些偏旁的名称,即可搜索到这些偏旁及其写法和打法,找到后直接复制过来使用即可。(如图7)(如图8)

小编有话说:

世的部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字 教学法

一、部首归类的教学法

汉字的构字特点为汉字教学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可以把有相同部首的一类字归并到一起,学。如与树木有关的汉字一般都带有“木”字旁,比如:枝,梁,材,杨,柳等。这样的字,教师可以先给大家讲清楚偏旁所代表的含义,然后把这些字一一列出,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同学既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点,又节省学习的时间和经历。或是通过教一个字,带一组字、一批字,如教“仓”字,可以带出苍,沧,舱,创,抢,枪。这样,识一个就可以认识一大串,达到增识汉字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简单归结起来就是:习得所有的偏旁部首―掌握各种典型结构的汉字―大量识字。这种汉字部首教学法的基本条件是要求学生先牢固习得汉字的所有偏旁部首。这看似既枯燥又难以掌握,但是如果对此问题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除去7种基本汉字笔划和142个单体字部首之外,还剩77个所谓无意义的偏旁部首几乎与日本语的字母假名数量一样多,完全可以用分类组合,逐一命名的方式加以学习掌握(例如:点组部首―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等;盖组部首―宝字盖、土宝盖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27种基本的汉字结构方式,每种结构方式都以典型的常用汉字进行教学(如:上下结构:歪,只;左右结构:什,泡;内外结构:回,同),这样能让学生既学会汉字的所有结构方式,又掌握一些常用字,可以说除了极少部分根本不规则又缺乏明确的部首组合方式的字以外,基本上学生可以写出基本的汉字来。汉字速成班的学生有大片集中的时间学习汉字,所以可以为他们编写一套这样的教案甚至教材,就按照汉字的可拆分性特点,先教授部首、部件,再教授拼合方法,最后组字。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使汉字学习有规律可循。

二、汉字多音字的教学法

长期以来,外国人在学习现代汉语多音字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长”可以读成cháng,也可以读成zhǎng,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至少是这两种读音的通常使用状态。例如:学习长(cháng)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例举“长”的各种常用组词,把字用词的方式展现,如长处、长寿、长沙、、长效等,尽可能举多一些常用例子;学习长(zhǎng)也同样,可举例长大、成长、长(zhǎng)长(cháng)、长者、长子等。例举完通常的这些组词情况,再总结长(cháng)在通常情况下是形容词,而长(zhǎng)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二者词性和用法的区别不必讲得太复杂繁琐,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常用的固定组合,这样在通常情况下就可以分辨二者的读音了。再用这样的方法,既可强化识字效果,拓宽识字途径,又能激活学生的语言智慧。而对于那些不太常见的组合方式,大可不必教得那么详细。如果学生在具体环境中遇到了没有见到过的多音字组合,不知道该怎么读,教师就可以及时提示大家,以使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二者的用例。

三、辨析形似字的教学法

形似字辨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谓是个难题,但是如果能将一组易混的形似字归在一起,根据构字规律,编成一些特点突出、易于理解记忆的短句,则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对形似字印象深刻。如“体”和“休”:人的本钱是身体,人在树边是休息;“未”和“末”:未来岁月下面长,末日到了下面短。要区别“采”与“彩”,关键在于辨清这两个同音字的字义。“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态、神情和精神境界,如神采、风采、文采、兴高采烈等;“彩”则主要表示颜色,在与颜色有关的词里,都用“彩”。由于“彩”字有这样的特点,在黑板上写这个字的时候可以把右半部分的三个撇分别用红黄蓝三色写出,这样学生在需要用跟色彩有关的字时,就会想到这个有三个彩色撇的“彩”。接下来再把这个字的常用组词列举给大家,如色彩、彩云、彩虹、五彩缤纷等。“剪彩”“张灯结彩”中的“彩”都指彩色的丝绸之类;“彩礼”指订婚用的各色财物。“彩”有时不表现色彩,如精彩、多姿多彩,是表示出色、多样的意思。还有“喝彩”表示称赞、夸奖的欢呼声,“挂彩”表示负伤流血,“彩排”表示演员化装排练,这些词中的“彩”都不直接表示颜色。“光彩”本意表示颜色、光泽,后常用来表示光荣的意思。运用这样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的条件下记住一组形似字,又很好地提示了大家这一组字的主要区别,可以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的同时对这组字印象深刻而清晰。教形似字的时候还有一种好方法来帮助辨别形似字的读音,就是编歌谣,如《小青蛙》这首歌谣:河水清清天气晴,青青草地飞蜻蜓。稻田处处呱呱叫,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青――清、请、晴、蜻、情、精、睛。这样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把“青”组字的各个读音都包括在内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辨析这组形似字的意义的同时掌握它们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读音。

四、汉字形变教学法

一切文字都是从原始人的记事图画发展而成的,记事图画应用的方法就是文字原始创始阶段的表形文字。对于这样的表形文字,我们可以采用将古文字逐渐变形到现代汉字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如:“目”甲骨文作,像眼睛的形状。后来把横画的“目”改为竖写就成了现在的“目”。“鸟”甲骨文作,完全是鸟的样子。后来逐渐简化,楷化为“鸟”,简化后的字同古文字对比还保留着鸟形的轮廓。所以教师就可以采用先在黑板上画出甲骨文图形,再给学生讲把这个甲骨文逐渐变形为现代汉字的办法,让学生加深对这个汉字由来和字形的理解和掌握。其他的如云、雨、气、山、泉、马、瓜、石等都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学生认识这些字,可以跟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把一个个不可捉摸的符号变成一副生动的写实画面。这可以把一些无意识的符号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枫.汉字义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胡建锋.字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3]褚佩如,金乃逯.汉语多音字学习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陆俭明.第二语言文字系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政策法规室.语言文字工作百题,1996.

[7]黄伟嘉.汉字部首例解.商务印书馆,2008.

世的部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学科,文字学,术语,规范

中图分类号:C04;H02;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3.004

Standard Use of Terms in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ubjects: Case Study of Chinese Graphology//SHA Zongyuan

Abstract: The authors take Chinese graphology as example,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ubjects, studying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terms in use, and discussing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We als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and hope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normative use in traditional subject terminology.

Keywords: humanistic subject,Chinese graphology,terminology,specification

引 言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术语的正确与规范使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没有术语就没有专业交流,没有专业交流就没有知识的传播,没有知识的传播,就没有知识、智力或者物质上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教学、科研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1]。

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包括传统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这些人文学科薪火相传,延续至今,是奠定中华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基石。其中,传统人文学科的术语又是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传统人文学科一些重要的学术理论和基本概念。从理论上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术语使用都应尽可能做到规范,即在一个领域中,要求明确界定每个术语,做到一词一义,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交流。进一步讲,一个领域的全部术语还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体现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反映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如种属关系)。而综合各领域的术语体系则可构成一个概括人类现有知识的庞大网络。这个多维的知识网络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而且在实用方面更有利于信息的有序存储和多途径检索[2]。然而事实上,包括传统人文学科在内的许多学科领域,都不可能达到如此理想化的目标,在术语的实际使用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对于同一名称,各家各派常常分别赋予不同含义,用来指称不同概念;有些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却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更为复杂的情况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学术派别使用的术语往往有着交叉重叠的关系,需要仔细地甄别厘清。

本文以传统文字学术语为例,系统分析传统文字学术语的特点,考察传统术语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对于传统术语使用的建议,希望相关研究结论能够为传统学科术语的规范使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传统术语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的人文学科源远流长,一直发展承续至今。在目前通行的人文学科术语中,既有传承有自的传统术语,也有现代以来才产生和通行起来的现代术语。所谓的传统术语,一般是指从古代直到20世纪初所产生和使用的术语[3]。传统术语大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构成了传统人文学科知识体系中十分有特色的部分。通过对传统文字学术语的分析考察,我们发现传统文字学术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传统术语往往采用“举例式”或“例证式”方法进行界定,缺乏明晰的解释说明,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例如,古代典籍中有“读若”“读如”“读为”“读曰”等术语。“读若”也称“读如”,多用于拟声注音。《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因此,一般说来,“读若”“读如”的功用是“拟其音”。而“读为”“读曰”的功用是“易其字”(即所谓的“破假借”)。但是,有时候这几个术语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为”“读曰”相同,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因此,古代W者对“读若”这个术语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段玉裁主张“读若”是用来拟音的;第二,钱大昕认为“读若”是用来说明假借的;第三,王筠则主张“读若”既是用来拟音又是用来兼明假借的。术语界定不够清晰严整,易导致使用上的混乱。

第二,许多传统术语的含义较为丰富,甚至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例如,文字学中“古今字”这个术语,最早是汉代学者郑玄提出来的。《礼记・曲礼下》云:“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诗经・小雅・鹿鸣》:“视民不f。”郑笺:“视,古‘示’字也。”经学大师郑玄所创立的“古今字”术语及其示范性用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郑玄以后的训诂家,如颜师古、高诱、韦昭、司马贞等,对古今异字的训释一般都沿用郑玄创立的体例[4]。但是,该术语在后世典籍文献中的含义却十分丰富,不易把握。比如说“古今字”这个概念中的“古”与“今”如何把握?《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把“绔”和“F”作为古今字。后来“裤”字通行之后,“F”也成了古字。对此,段玉裁解释道:“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5]94

第三,传统术语在学科概念体系中的分布往往不够均衡。例如,传统术语中用来表示与“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字体”有关概念者居多。比较而言,传统术语在文字学概念体系的其他方面则分布较少。比如,属于汉字结构范畴的常用术语有“独体”“合体”“偏旁”“部首”“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省形”“省声”等;属于汉字字体范畴的常用术语有“钟鼎文”“彝器款识”“玉筋体”“垂露篆”“蚊脚书”“科斗文”“古文”“籀文”“壁中书”“秦篆”“隶书”“古隶”“隶古定”“草书”“行书”等。在古代一些关于字体和书法的著作中,还常常给一些花体字命以专名,如“龙爪书”“韭叶书”之类,动辄达十几体甚至几十体。学者指出,这些“对于古字体名的推测,多不可靠” [6]。

二 术语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显然,传统人文学科术语有鲜明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概括来说,术语使用的主要问题有:同一概念的异称较为复杂;名称所指的概念意义不清晰;概念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

(一)异称复杂多样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使用规范术语的意识淡薄,以及研究者在学派、师承等方面的分别等原因,传统术语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术语表示同一个概念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现象正是术语规范工作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例如,先秦时代,人们称汉字为“文”“名”“字”“书”或“书契”。《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杜预注:“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因此,“书”“书契”这些名称也都指的是汉字。

“文字”连称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琅邪台石刻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之语。秦以后,“文”“名”“书”“书契”等名使用渐少,“文字”一词流行开来[7]。清代段玉裁对“文”“字”“名”“文字”这几个名称做了很好的概括:“《周礼・外史》《礼经・聘礼》《论语・子路篇》皆言‘名’;《左传》‘反正为乏’‘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皆言‘文’;六经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书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郑注《礼》《论语》皆云‘古曰名,今曰字’。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5]754

“书”“名”“文”“字”“文字”这些术语本是古代不同时期用来指称汉字的异称。在不知道有汉字以外的文字存在的时候,它的指称是唯一的,不会产生理解和使用的混乱。但是在知道汉字以外尚有别的文字的时候,尤其是要与别的文字加以区分的时候,就有必要在它的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词,重新造出新的名词来。在历史上大概有两次比较突出的事件导致这种必要:一是佛教的传入需要将梵文经书译成汉字,二是随着蒙古入主中原而出现的需要将蒙古文与汉字进行区分。例如,南朝梁僧v的《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文而不了汉音,或明汉文而不晓梵音。”《元史・兵志》:“造蒙古汉字文册以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汉字”等异称又应运而生了[8]。清末切音字运动兴起,“汉字”一词遂成为较为通行的文字学术语。特别是经过了五四时期“汉字革命”风潮以后,作为术语的“汉字”“中国文字”等逐渐成为常用词进入了普通民众的使用领域。

(二)术语的概念意义不清晰

有些传统术语的概念意义一直较为模糊,理解和使用时需要仔细加以辨别。例如,“大篆”一词从传统的用法上看,其含义一直不够清晰稳定。

“大篆”本来是指“籀文”这一类时代早于小篆而风格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而言的。但是,从汉代开始,学者就常常在“籀文”与“大篆”之间画上等号,如《汉书・艺文志》自注和《说文叙》就是把“籀文”又称作“大篆”的[9]。这种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大篆之名上别乎古文,下别乎小篆而为言。曰史篇者,以官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5]757

现代学者使用“大篆”这个名称的情况更加复杂。裘锡圭曾对此做了这样的概括:“有人用大篆概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古人也有这样用的),有人称西周晚期金文和石鼓文等为大篆(这也是比较旧的办法,由于石鼓有些字的写法跟籀文相合,过去很多人把它看作周宣王时的刻石),有人根据王国维的说法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称为大篆,唐兰先生则按照他自己的观点把‘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文字’称为大篆。”[10]为此,裘锡圭建议,为了避免误解,现代学者最好干脆不要使用“大篆”这个名称。

(三)概念有交叉重叠

传统文字学有些术语表示的概念较为相近,重叠和交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部首”和“偏旁”这两个术语有时就不易分别,使用过程中常出现概念交叉的问题。

先看“部首”和“偏旁”的来历和大致使用情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依据形体结构的线索,把9353个汉字归并为540部,每一部的首字即为部首。《说文》并未出现“部首”这个术语。《说文叙》云:“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后叙》云:“五百四十部,其建首也,立一为端。”因此,学者一般认为“部首”一词应是后世合“部居”和“建首”二词而形成的。因此,若以《说文》为据,部首应是指字书中按照偏旁归类,用来统辖一组字的首字。但事实上,从东汉到现代,部首从含义到具体数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偏旁”这个文字学术语是在唐宋时期开始通行起来的。唐代张参《五经文字》序例云:“近代字样,多依四声,传写之后,偏旁尽失。”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一:“大抵古字多省偏旁而趣简易。”不过,古代学者所说的偏旁有时是用来指《说文》部首而言的。

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偏旁和部首划分的角度不同:偏旁是对合体字进行直接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部首是字典辞书中对汉字进行归类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但两个概念的外延经常有包含或交叉关系。若以传统的偏旁与部首概念为考察对象,那么二者间的关系应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部首是包含于偏旁之中的。换句话说,所有的部首都是偏旁,但并非所有的偏旁都是部首,偏旁大于部首。若以现代的偏旁与部首概念为考察对象,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交叉关系,部首偏旁之间有部分重合。就是说,有些部首是偏旁,有些偏旁是部首。这就是二者重合的一部分,如“扌、氵、山、木、日”等,它既是合体字中的偏旁,又是现代辞书中统辖一组字的部首。偏旁与部首不重合的部分可表述为:有些部首不是偏旁,有些偏旁不是部首。

显然,对于这些概念有纠缠关系的传统术语,是我们在使用中应特别引起注意的。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

传统文字学术语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规范术语的意识较为淡薄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比较“重实用、重事实”[11],“重实践而轻理论”[12]的倾向较为明显。这反映在术语使用中,就是“个人化”的特点较为突出。人们往往根据个人对于概念的理解或根据学术门派、传承对于术语的使用习惯来确定术语的名称,而不太深究术语使用的规范性,这就容易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例如,汉代中期以后逐渐成熟定型的隶书字体,现在一般称为“汉隶”,但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此概念使用了多个称谓,分别有“八分”“今隶”“分书”“分隶”“八分书”“楷隶”等,命名的角度不同,或取字体特征,或取时代早晚,多有分歧。再如,在甲骨文发现之初及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学者从出土地点、刻写方式、记录的内容等方面,分别给出不同的名称,大体有这样十几种不同的称法:贞卜文字、殷墟文字、殷契刻辞、龟卜文、契文、甲骨刻辞、殷墟卜辞、贞卜文、殷契、殷墟书契、殷商文字、甲文、龟甲文、甲骨文等。

(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充分

理论研究的不足,一方面使得某些相关的概念长期纠缠不清,如“孳乳”与“分化”、“大篆”与“籀文”、“结构类型”与“偏旁部位”、“异文”“或体”与“异体字”、“古今字”与“通假字”等。另一方面使得本学科的某些概念长期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例如,多年来,先后有许多学者对汉字的部件问题进行过研究,提出了十多个关于部件的定义。这些看起来十分纷乱的意见,主要是由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分歧而造成的:①单笔画是否属于部件;②部件是否有层次性;③部件是否一定成字。显然,要想对部件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就必须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三)古今词义的变化

由于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常使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分歧。例如,“古文”一词的含义自古以来就经历了不小的变化。

许慎《说文叙》云:“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显然,许慎是以“古文”来指称早于籀文的古字体的。许慎等汉代学者对“古文”的看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现代,仍有不少学者持此种观点。

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之后,古文早于籀文的说法遭到了怀疑。吴大在《说文古籀补》的自序中,根据《说文》古文与周代金文不合的现象,提出了许慎所谓“古文”实际上是周末文字的看法。他说:“窃谓许氏以壁中书,疑皆周末七国时所作,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非复孔子六经之旧简。”[13]后来,王国维根据大量资料断定所谓古文应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六国文字资料,印证了王国维对古文的看法是正确的。

四 促进术语规范使用的建议

传统人文学科术语由于历史发展、自身“人文性”等方面的因素,在实际使用中更容易出现诸多不够规范的现象或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促进术语的规范使用,也是保持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传统人文学科术语的规范使用。

(一)加强对传统人文术语的研究

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传统人文术语的研究:不仅要加强对术语进行个案性的研究,还要重视从学科术语体系的宏观性和系统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相关术语的个案性研究是学科术语规范的基础。客观地说,这方面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常用的传统术语的来源情况如何?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哪些术语和概念产生了纠缠关系?现在的实际使用情况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其次,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从整体上对传统术语进行研究,以便从宏观上把握传统人文学科术语的总体特点和应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工具书应注意完善和修订术语条目,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大中型工具书中,也收录了一些传统人文学科术语条目,并对其加以解释说明。可以说,这些大中型工具书是一般使用者了解相关术语的含义和用法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相关工具书收录人文学科术语普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词条数量有限,遗漏较多。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仅收文字学条目60条左右,《辞海・语言学分册》仅收文字学条目105条。二是各工具书的解释说明不尽一致,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令使用者无所适从。例如,对于“通用字”这个术语,有的辞书把它解释为“我国普遍通行使用的汉字”[14];而有的辞书则解释为“在使用中可相通换用的汉字,包括同音通用、同义通用和古今通用”[15] 。

此外,学术界关于学科术语新观点、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所取得的新共识,也应该及时被相关工具书采纳吸收。目前来看,不少辞书中所收入的术语条目及其解释说明显得陈旧,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这样就使工具书难以发挥应有的促进术语规范使用的功能,有的甚至会产生误导使用者的负面影响。

(三)重视术语规范的宣传和推广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人文学科既要继承历史传统,又要发扬光大,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术语研究工作自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但是,术语研究也应该注意走出学术研究的“小圈子”,应让更多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更加了解相关学科的名词术语面貌,提高使用规范术语的意识。

具体来说,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编写相关学科的普及读物,让一般民众多了解一些传统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多了解名词术语规范的知识。其二,教科书应重视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及时跟上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吸收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起始阶段就能对学科术语的系统和规范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目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审定公布了一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名词术语,如2011年公布了《语言学名词》(定义版),2013年公布了《教育学名词》(定义版)、《世界历史名词》(定义版)等。这些经过严格审定的术语条目,编著者在编写或修订教材时应注意加以吸收。其三,利用当今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在新媒体、学术推广平台上加大术语宣传的力度,让传统人文学科插上时代科技的翅膀,促进术语知识的普及,共同推动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爱林.从术语的价值看术语工作(一)[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2):11-15.

[2] 高晓清.学术规范的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79.

[3] 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31.

[4] 洪成玉.古今字概说[J]. 中国语文,1981(2):138-143.

[5]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22.

[7]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3.

[8] 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9] 马宗霍.文字学发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5-16.

[10]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1.

[11] 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8.

[12] 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8.

[13] [清]吴大.说文古籀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世的部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

(一)笔画

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是指构成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每个汉字都是由笔画组成的,基本笔画主要有横、竖、撇、点、折五笔,所有的汉字都是由这些基本的笔画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中最少的是一画,最多的是三十六画。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相离,相接和相交,这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往往相接和相交虽然只是一点的差别,但两个字的意思却相差的十万八千里。

(二)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最小的组成汉字的结构单位,部件按是可以逐级划分,分成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以“鸿”i字为例,它的一级部件是“江”和“鸟”,二级部件是“水”和“工”。谈到部件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部首和偏旁这两个概念,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部首,字典、词典等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偏旁,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为了方便可以暂时用部首代替部件。最早使用汉字部首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后人把许慎的部首进行简化。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康熙字典》沿用214部。《现代汉语词典》有201,《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新版《新华字典》改为201部。

按部件的多少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偏旁)组成的汉字称之为独体字,以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法产生的字都是独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汉字就是合体字,汉字中合体字占大多数。

二、对外汉字教学

人们总是注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很多学生可以讲一口很流利的汉语,可叫他们写时,他们往往是“谈字色变”,对汉字从心里就排斥,对于汉字的“害怕”要属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最为厉害,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种方块形的文字,所以非常不愿意去书写汉字,如果这时老师再不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加以引导的话,对外汉字教学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为何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外汉字教学却举步维艰呢?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又在哪里呢?经过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发现,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字教学的确有它的难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得承认汉字是世界最为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有它自己的性质特点,本身就难写,难认,难读,对于我们这样把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汉字的学习都很困难,更何况对于那些外国人呢,汉字的难写,难认,难读,这就更需要我们结合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法来进行对外汉字教学,这样才能降低对外汉字教学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国家和社会在对外汉字教学上的投入也不足,对外汉字教学往往为人所忽略,人们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就不够深入,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汉字教学在教学被人所忽视。再次,就是对外汉字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上的不足,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汉字的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等其他的课程教学放在一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要单独开设汉字课,意见得不到统一,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较好的针对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课本。此外,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还在于外国人对于汉字的恐惧心理,他们从心里就排斥汉字,这又怎么能把汉字学好呢,所以要想对外汉字教学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外国人对于汉字的观点,让他们从心里面接受汉字。

三、运用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为了更好地讲解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依靠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举例来论述。

笔画,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要那么快让他们学习现代的汉字,可以先让他们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先弄来一些汉字剪纸的模型,让外国学生尝试着去剪剪看,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先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再让他们从最基本的笔画: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等开始练习,在这里也可以先让他们用毛笔来练习这些笔画,慢慢地过渡。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学生书写的笔顺问题,要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正规的笔顺来书写,以免在他们将来的学习中出现“倒笔画”的现象,老师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笔画时就要严格要求,不然在他们学习了部件或整字后就很难改正了。前期的笔画教学是外国学生学写汉字的第一步,老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写笔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等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笔画后,在让他们接触部件,可以让学生熟悉《新华字典》上面的部首,先带着学生把上面的部首都学习一下,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解释,比如,在讲到“水”(氵)等字部时,可以画一下“水”(氵)在古代的写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里可以借助教学法中的视听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做一些精美的PPT帮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通过这些部首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识记与这些部首有关的汉字,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更好地理解这些部首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学会更多的汉字,例如,在学习部首“水”(氵)时可以让他们学习“洋”、“湖”、“沐”等由这两个部首组成的字,且这些字的意思都与这两个部首密切相关,放在这里讲解可能会更好。但同时也要给学生一点压力,让学生回去抄写字典上的部首,并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来默写,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笔画和部首的讲解,能够为以后的汉字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的话,将会对以后的汉字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就会对汉字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去学习汉字,这也是对外汉字教学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前期的铺垫工作没有做好,这一点是值的教师在教汉字时应注意的。

注释:

【1】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上册

【参考文献】

[1]陈娟.《汉字等级大纲》2905字综合分析[D].湖北大学,2008.

[2]卢凤鹏.《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

[3]郑家洁,张艳.对外汉字教学法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8).

[4]杨丹珠.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09(12).

[5]陈传锋,董小玉,徐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

[6]孙小晶.留学生综合课汉字教学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世的部首范文第5篇

“弓”,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弓”。因为“弓”是弯曲的,所以“弯腰”也称为“弓腰”。由于“弓”尺度有标准,因而古人常用弓丈量距离,所以后来也就将丈量工具称为“弓”。在汉字中,“弓”部首内汉字大都与“弓”本义有关。但也有些字是取“弓”的音作声符,如“穹”等。

一、象形字

“弱”。篆文像两缕柔软飘动的缨穗形,楷书写作“弱”。本义为纤细、柔软。

二、 形声字

“张”。篆文从“弓”从“”(表声)。本义把弦绷在弓上,引申指拉开弓。除此之外,“张”姓实乃全国大姓也。

“弩”。篆文从“弓”从“奴”(表声),本义为一种利用机械射击的弓。

“弯”。篆文从“弓”从“”(表声)。本义为拉开弓。

“”。篆文从“虫”从“弘”(表声),本义为米中的小黑虫。后来借为强弱之“强”。

三、会意字

“引”。甲骨文从(弓)从(手持弓),会拉弦欲射之意。金文。篆文省去人形,右边可视为竖箭。

“弟”。甲骨文从“弋”,像系箭的绳缠绕于“弋”(箭杆)之上,会次第绕缠之意。金文大致相同。篆文文字化。“弟”是“第”的本字。“弟”由本义引申出前后意思,如兄弟。

“疆”。甲骨文表示田界。金文在两块田地之间添加三道横线,突出“界线”。篆文在“”上加义符“土”,成为“疆”(“弓”突出武力保卫边疆)。本义为田界、田边。

“弥”。金文从“弓”从“寅”(双手抽箭)。篆文将“寅”讹为“”(尔)。楷书写作“”。本义为放松弓弦。放松弓弦,弓自然张开,随即引申出张满,再引申出“满,遍”,继而引申出“补满,补救”,如弥补、弥合。

四、会意兼形声字

“弦”。篆文从“弓”从“玄”(糸,兼表声),会弓上有丝弦之意。

“”。篆文左为“弓”右为手持饰物(兼表声)。“”后来合到“韬”里了。现“韬”盛而“”废,“”多用于人名。

“弼”,读作“避”。金文,从“”从“因”(竹席,兼表声),会弓之凭借之意。篆文为。两“弓”中,一“弓”指标准的弓(称为“檠”),另一“弓”是指需要矫正的弓。将需要矫正的弓与檠绑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后,需要矫正的弓就成为一把标准弓。因此,“弼”本义为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指纠正、辅佐、辅政。后引申指辅佐的人,又指古代官名。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孙悟空曾在天宫任过“弼马温”,自然官出有名。

“弧”。篆文从“弓”从“瓜”(圆形,兼表声)。本义为木弓,引申指各种弓,又特指木质很硬的强弓。由将木弯曲成弓,违背木的本性,引申出违戾、歪曲。由弓形,引申出圆周中的一段,如弧形、圆弧等。

“弛”。篆文从“弓”从“也”(弦松如蛇屈曲样,兼表声。“也”、“它”古时都是蛇的形象代言人)。

五、其他

“弹”,象形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用弹弓发射弹丸形状。篆文改为从“弓”从“”(兼表声)会意。“弹”有“dàn”、“tán”两读,请注意区别。

“弘”,指事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在上加指事符号(开弓时弓弦振动发出的声音)。本义将弓拉到最大限度。金文。篆文将写成(即,为古肱字,指大臂,兼表声)。“弘”由本义引申出“大、广大、宽广”等义来。

54子

“子”,象形字。甲骨文像裹在襁褓里的婴儿,露出脑袋,张开两臂。金文,篆文。隶书略有变形。楷书为“子”。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均可称“子”,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四位为“子”。

“子”部首内的汉字,大都与小孩有关,极个别的字以“子”表声(如“孜、籽”)。需注意的是“子”在汉字左边时(如“孩、孤”)写作“孑”,但仍读“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子”部首内,除非规定归部汉字外,仅有:子、孔、孕、存、孙、、孛、孜、学、孟、孤、孢、孥、孪、孩、孳、孺。

一、形声字

“孤”。篆文从“子”从“瓜”(表声)。本义为年幼丧父,后引申出父母双亡的孩子。帝王自称为“孤”,意为德薄才浅,不足以统领民众,与称“寡人”同义。

“孩”。篆文从“子”从“亥”(表声)。“孩”本义为小儿笑。“孩”是“咳”的古异体字。如今“孩”与“咳”早已不相往来。

二、会意字

“孕”。甲骨文像妇女怀孕。篆文从(女人)从(子),表示妇女怀胎。

“孙”。甲骨文从(子)从(幺,表连续)。金文。篆文字形将金文的“幺”写成“系”。“”简化为“孙”。

“”,读作“妈”。方言用字,表成对,双。如“女”(双生女)、“仔”(双生子)。“”,会意字,读作“zhuǎn”,会一群孩子之意。引申出弱小。“孱”就随“”而弱了。

“学”(“”)。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爪,手),下为房屋,会在家教育孩子之意。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后利用楷书俗字“学”作为简化字。

三、会意兼形声字

“存”。篆文从(才,草木初生,兼表声)从(初生婴儿),本义生存、活着。隶书将篆文写成。

“孟”。金文从(孩子)从(皿,兼表声)。本义为头生子,引申出“老大”。古人称呼兄弟的长幼,常以孟、仲、叔、季为序。

“孢”。篆文从“子”从“包”( 包孕,兼表声)。本义为怀孕,常用作“孢子”。现主要用作动物或植物。

“孪”。篆文从(相连,兼表声)从(子),本义胎中两子相拥,即一胎生出两个孩子。

“孳”。篆文从“子”从“兹”(滋生之意,兼表声)。本义为系列、生育。

“孺”。篆文从“子”从“需”(柔弱之意,兼表声)。本义为儿童,幼小。

四、象形兼会意字

“孔”。金文像孩子吮吸形。篆文。楷书为“孔”。由于上有孔穴,所以“孔”引申出洞穴等义来。“孔”右侧竖弯钩是侧面简形。“乳”右侧竖弯钩也是指。

55

“屮”,读作“撤”。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屮”。本义为草木初生状。“屮”字是“”(草)字的一半,所以在古籍中,“屮”也常当“草”字用。

“屮”一般不独立成字,仅作部首使用。凡由“屮”组成的字多与草、木有关。但也有些汉字虽有“屮”但与草、木没有关联,如“逆,出、蚩”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屮”部首内汉字有:屯0、出、蚩、粜0。

“屯”,象形字。“屯”规定部首应属于“一”,其实本义应该属于“屮”部首。甲骨文像一颗种子,上有嫩茎,下有细根;在根部加一撇,表示种子扎根。本义种子发芽后艰难地拱出地面。金文叶瓣变成小点。篆文将点写成一横,并将下边弯曲,突出植物根部。由于艰难拱出需要凝聚力量,引申出聚集,如李家屯、屯粮、屯集等,又引申出军队驻扎,如屯兵、屯扎、屯田。“”(春),甲骨文从 “”从“屯”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为“屯”,右为“阝”(邑,表地域),自然“”有聚居的意思,作为“村”的异体字也就很好理解。

“出”,会意字。甲骨文从(止,即脚)从(古人穴居的门口),会走出之意。金文,篆文。隶书,貌似“两山相连”。有人说“出”是两山相叠,自然“出”应该是重上加“重”;而“重”是由“千里”组合,意为出远门,于是提出“出”与“重”应该互换。其实不然。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背向城邑为“出”,表示离乡征战;脚趾朝向城邑为“各”,表示异族入侵。“出”还是“”的简化字。“”,指明清戏剧中的一回或一个独立剧目,如戏演三出。

“蚩”,会意兼形声字,读作“吃”。甲骨文从(止,脚趾,兼表声)从(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现在有些地方还把“蛇”说成“长虫”),本义为人遭蛇咬。篆文。凡从“蚩”的字皆与无知、丑陋、傻有关,如“嗤、媸”。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取“蚩尤”为名,也是后人借“蚩”和“尤”(突出)表达对其敬仰抑或是一种贬谪。褒贬截然相反而聚于一人,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作为“屮”附形部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只有:()、()、()、()。由于都是繁体字,这里就不赘述了。

56女

“女”,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交叠着双臂跪坐的女人。金文,篆文,隶书。“女”是部首字。凡由“女”组成的字大都与妇女有关。极个别形声字如“钕”中的“女”只表音。

“女”部首内汉字姐妹众多,我们通过观察不难看到,“女”部首内汉字属性大都属于水火不相容:一是代表极其美好,如“好、妙、妍、嫣、姣、姝、婉”等;二是代表极其丑陋,如“奸、、婊、、妓、姘”等。还有一些具备中性特点,如“妩、媚、妖”等,看你用在何人身上。

一、形声字

“姊、姐、妹、妈、娘、妣、姨、奶、姥、姑、嫂、媳、婶、妯、娌、妗、姆、婢、、妓、婊、姘、婚”等都是形声字。下面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作讲解。

“奴”,本是指女性仆人,后泛指仆人。又被演化为一种蔑称,如称北方民族为“匈奴”。

“她”。隶书从(女)从(“他”的省略),本义为女性专用的第三人称。从资料中,人们发现秦汉时代已经开始使用“她”了,但后来被“他”吞并。前后,有的文学作品用“伊”字来指女性。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因而“她”重复新生。所以说,“她”并非刘半农首创。

“妨”。篆文从“女”从“方”(表声),本义指伤害、损害。引申指妨碍。

“”。去年12月2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将“甄(huán)”列入其中,说正确读音是“甄(xuān)”,引起国人一片嘘声。字的读音是权威部门根据社会发展、人们喜爱而定,并非一音定千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就一个读音(huán),因此这次是《咬文嚼字》发错了音。

二、会意字

“婴”。篆文,上从双“贝”下从“女”,会女孩佩戴饰品之意。后引申指小孩子。

“妻”。甲骨文从(突出发型的女子形象)从(又,手),本义为妇女用手梳理长发。后来“发型”变成了“十”(簪子),“手”变成“彐”(中间一横右侧出头)。

“委”。甲骨文从(农妇)从(庄稼),本义为农妇低头弯腰,收割庄稼。成熟的庄稼与传统女性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弯曲、温顺。自然“委”有两方面意思:一是依托于他人他物;二是弯曲,如委身、委屈、委曲、委婉。“委员”实际上就是被委任、受命于某个组织的人。注意“委曲”与“委屈”的区别,“委曲”表示为顾全大局而暂时主动忍让。“委屈”指自己因受到不应有的指责而感到难过。“委曲求全”万不可写作“委屈求全”。

“要”。金文从(双手,夹着)(目,代表头部)(女),本义为女子双手叉腰。“要”是“腰”的本字。后来,“要”引申义多了,只好另加义符“月”(肉)成“腰”。

“妥”。甲骨文从(女)从(又,表示抓),本义为男子压制女子,使之妥协。

“如”。甲骨文从(口,应答)从(女),本义女子开口顺应男人的要求。篆文调整左右顺序。后被借用为副词、介词、连词等。

“好”。甲骨文从“女”从“子”,本义为女子貌美,也有的说“子”代表男,整字会意男女相爱是件美好的事情。

“耍”。从“而”(胡须)从“女”,会用胡子戏弄女子之意。“”(读作“软”)从“而”(胡须)从“大”(成人),会老人须髯飘垂,很有范。“耐”从“而”(胡须)从“寸”(法度),本义指剔去颊须的刑。

三、会意兼形声字

“姓”。甲骨文从(小草露出地面,表“生长”兼表声)从(女,母),本义为标志家族的字。

“姓”与“氏”异同:“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姓,同姓的人有共同的女性祖先,故古老的姓大多从女子旁,如“姬、姜、姚、妫、嬴”等。同姓不通婚。“氏”是姓的分支,出于同一姓的多个男子分出来另立为氏,故同一姓可以有不同的氏,用来区别子孙。最初的氏是男性部落首领的称号。战国以后,往往以氏为姓,姓与氏逐渐混同。现在按“姓氏笔画为序”,其实正确表述应该是“按姓名笔画为序”。因为排序时,如遇几个人同姓时,只能按他们的名字再进行排序。解放前,女性地位较低,常常没有名字,只是嫁人后与夫君姓进行组合并加“氏”代替,如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人,取“张李氏”。“姬、姜”等姓氏常用于女性名字中,如孟姜、蔡文姬。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老大;“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后来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孟姜女哭长城是反映当时妇女的整体生活状态。

“始”。金文从“台”(胎儿,兼表声)从“女”,会女子怀胎,也有的说是妇女怀的头胎。由此引申出最早、开始等义来,如“始祖”。

“妙”。篆文从“弦”(省去“弓”)从“少”(表小,兼表声)。本义为“妙音”,即指美好。后期篆文左侧为“女”,自然过渡到“妙”的时代。

“婚”。金文从(黄昏,兼表声)从(女)。古代婚嫁仪式多在晚上,这是上古抢婚习俗的遗留,也有的说是“阳去阴来”(男子为阳,白天去新娘家,晚上携新娘回到自己家)。婚姻用字还有“媒、妁、嫁、娶”。

“婪”。甲骨文从(林,表示数量众多)从(女,妾奴),本义奴妾如林,表示男子单独占有大量女子而不知满足。篆文将早期甲骨文的左中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其他如“嫉、妒、嫌”与“婪”同属心理活动。

“妄”。金文从(亡,即无,表示无知,兼表声)从(女),表示妇人之见无理无据。

“”,本义指女子体态轻盈。实际上从“票”的字如“漂、飘、缥、瞟”等都含有轻的意思。由“轻”引申出不重人伦、放纵不羁,继而将“”强加女子身上。

“奸”。篆文有两形:一形为从(女)从(干),义为奸诈、自私、不忠、出卖国家等利益的人等;二形,本指多女相聚窃窃私语,说些私房话。后引申指奸。

四、其他

“妣”,象形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匕,像跪拜妇人形)。由于“匕”专用于雌性标志(“”读作“悠”,古书上指母鹿,“”下方“匕”表明是雌性)。后来繁化为“妣”。本义为女性配偶,后专指去世的母亲。古人规定: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丧考妣”由此而来。

57飞()

“飞”,繁体字为“”。象形字。籀文字形,篆文突出了鸟儿的翔羽。本义鸟儿振翅飞翔。隶书。

世的部首范文第6篇

纵观过去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大都偏重于在阅读中识字,还有“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分类识字”、“循环识字”等多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些方式也收到一定效果,但是效率不高。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已有了改进,注意遵循汉字本身的构造规律,注意利用现代儿童较之以前接受了更多社会信息的优势。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小学语文应以识字教育为起点,汉字教育应以六书条例为基本线索,在2500个一级常用字范围内,通过理解字音、字形、字义的知识和规律,认识和扩展汉字,丰富词汇,发展认识能力”。这确不失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规律识字教学法。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着眼,在识字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作法:

一是坚持“三个结合”。

第一,汉字本身形音义的结合;就是由拼音到识字,由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到对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的初步理解,把汉字音、形、义三个基本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在汉字拼音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形象直观的特点,把图象和发音结合起来,便于儿童记忆。借助汉语拼音认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独体字。这些字不少是象形字,充分把握象形字的“图画性”,既形象地运用了汉字构字规律,又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便于加强儿童对形义的必然联系的认识和读音的掌握。同时教给儿童二十一种基本笔画,并要求能认、会写、写好。对容易混淆的的竖提、竖勾、斜勾、横折、横折勾等反复让学生区别比较练习。教笔顺时,就按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先进入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对其进行严格训练。在教合体字时,注意让儿童掌握64种偏旁部首。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构字的零部件,而笔顺和间架结构是汉字装配的顺序和位置,也是写字的规律。笔者有意反复训练,让每个儿童明白;每个字都是按一定笔画。一定顺序组成的,汉字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部分组成的合体字,很多合体字都有相同的基本单位,叫偏旁部首。掌握了偏旁部首。就能按偏旁部首归类或比较偏旁部首相同的字,而这些偏旁部首又基本上与这个字的意义有关,其不同的部分又多与这个字的读音有关,使学生逐渐形成形声字的概念。

第二,文字、语言、文章的结合;就是由汉字(音、形、义)到汉语(词语句)到汉文(句段篇)把文字、语言和文章紧密结合起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文字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字和语言离不开语言作品即文章。语文教学如吕叔湘所说的:“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言教学。只顾文、不顾语,是半拉子事情不好。”孤立识字既易回生,又无助于发展语言。在识字过程中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才能既识字又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这是语言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三,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生活的结合;就是由抽象文字到具体事物再到概括了的语言文字,把认识汉字和认识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材在看图读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中已经揭示了识字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这种联系。社会生活的进步,新世纪儿童接受的信息为其掌握这种必须联系提供了条件,比如归类识字中的首都名胜、全国名胜、器乐名称、动物名称等等,儿童入学前大多从电视中有了了解。借助儿童积累,笔者一方面引导他们理解怎样用文字反映事物,反映生活,另一方面又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儿童进一步认识生活,进行思想教育。

二是训练儿童掌握三套识字工具

语文课是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课,掌握工具是培养儿童识字能力的必要手段。

第一套工具是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作“拐棍”,读准字音。学习普通话。当然,就识字而言,我们不能单纯依赖它,最终还得丢开它。但识字的初始阶段,它的作用还是显然的,查字典时也是少不了的。

第二套工具是以汉字的构字规律为基础,熟练地掌握字形特点。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套工具。掌握了这套工具,对一个人认识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将终生有益。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告诉学生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并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日”和“月”并在一起是“光明”的意思,“小”和“大”并在一起是“尖”。“小”和“土”合拢来是尘土的“尘”,“手”放在“目”上就是“看”等等。至于形体近似的偏旁,笔者也注意从意义上引导学生区别字形,如“目”和“日”、“彳”和“彳”、“衤”和“卒”、“禾”和“木”、及“木”与“才”等等。当然。象“由”和“田”、“鸟”与“乌”、“土”与“干”,这类差别细微的字,我也不硬套“六书”,而是让儿童充分注意它们之间的“大同”中的“小异”,避免读错、写错。

世的部首范文第7篇

毕N家里很穷,没钱供他上学。小毕N非常羡慕那些能坐在学堂里读书的小朋友,他经常站在学堂的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每次偷听、偷看到的字,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家里没钱买纸、笔和墨,他就在地上写,用树枝当笔;在墙上写,用木炭当笔;在桌子上写,舀一碗水,用手指蘸水当笔。天长日久,他练得了一手好字。

毕N还爱好雕刻,经常跑到店铺里看匠人们操作。父亲见他用心好学,在他15岁那年,把他送到杭州一家印刷厂当学徒。

在当学徒的过程中,毕N发现:在当时,每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板;如果印一本书,有100页,就得刻100块板;有300页,就得刻300块板。如果在一块板上刻错一个字,那么整块板就作废了,还得重新刻,十分麻烦。真是既费时间,又费力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毕N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每一个字做成一个活动的小方块,用无数个小方块,排成一块板,印完之后,再把每个字分开,还可以再用。

有了这个设想,毕N开始着手刻字了。他先找来一些小方木块,分别刻上字,刻了足够多的字以后,排在一块板上,再找一个铁框框起来,用绳子捆紧便可以印刷了。

这次小小的成功不但没使毕N高兴,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思考:这只是一个小型试验,字很少,当然是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字。如果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的字很多,那怎样才能很容易地找到所要的字呢?

这个问题,让毕N颇费脑筋,他日思夜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于又想出一个好的办法:将刻出的字,按偏旁部首来排列。把同一偏旁部首的字排列在一起,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里,再按笔画的多少来排列,这样找起字来就容易了。

这个问题刚被解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刻那些小方块字的材料上哪里找呢?如果用木头,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小木头呢?于是他想起小时候玩的泥巴,用泥巴做字块,不但比较省钱,而且在上面刻字,也比较省力,刻好后,还可以烧制。

世的部首范文第8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1分)

1.

(3分)在划横线处填写正确的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乘凉

大汗

粮食

2.

(4分)读拼音,写词语。

chǎo

cài

guō

sháo

diǎn

ji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3分)看拼音写词语。

sōng

shù

zhù

zhuā

zh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汉字)

lán

________窝

贪________

饥肠________

guì

chēng

衣________

________伞

5.

(10分)查字典填空。

(1)“皱”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浑”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6.

(3分)写出近义词

守株待兔—________

乐滋滋—________

希望—________

7.

(2分)生字朋友在房子里多孤单呀,我们根据偏旁给它们找几个部首相同的朋友吧!

________

________

8.

(3分)按要求填空

“锵”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读________

9.

(10分)查字典填空。

(1)“籍”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10.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我寻找。(扩句)

②成渠的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缩句)

③读书很惬意。(改为反问句)

11.

(8分)形近字组词

挤________                      蜗________

济________                      锅________

贴________                      设________

沾________                      没________

12.

(3分)帮小鸟找到它们的门牌号。

赶:A、加快行动,使不耽误时间

;B、追;

C遇到(某种情况)

①在回来的路上正赶上一场雨。________

②学习中就要有你追我赶的劲。________

③他骑车飞也似的往厂里赶。________

13.

(8分)辨字组词

代________

乘________

煤________

柴________

伐________

剩________

媒________

些________

14.

(3分)抄写词语

尴尬________卑微________羞辱________

15.

(1分)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这是一幅多么自然、和皆的田园风景画呀!________

16.

(3分)写出同偏旁的字并组词。

月——腋(头脑)(大腿)________

女——婪________

车——辘________

17.

(4分)选择正确的搭配。

弯弯的________

节日

快乐的________

步子

轻快的________

小路

鲜艳的________

衣裳

18.

(5分)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②在风景秀丽的黄山顶上看日出。

19.

(5分)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

20.

(5分)理解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含义。

21.

(3分)按要求写出读书名言:

(1)抓紧时间读书:________

(2)读好书:________

(3)善读书:________

22.

(5分)请你用不同的语气各写一句话。

二、阅读题

(共3题;共47分)

23.

(1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

高尔基小的时候生活很贫苦。他曾经到一个绘图师家里当徒弟。绘图师的妈妈是个狠心的老太婆,最讨厌高尔基读书。一天晚上,她看见高尔基点着蜡烛在看书,便气呼呼地把蜡烛吹灭了,高尔基没办法,只好到月亮下看书或者爬到神龛底下的凳子上,借着长明灯的光去读书。

一次,高尔基偷偷把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个空罐里,用棉线捻成一根灯芯,做成了一盏灯。他在灯下看书入了迷,忘记给火炉上的茶壶加水,等到发现,那个茶壶已经烧坏了。老太婆知道这件事,拿起一根木柴,就朝高尔基的背上打去,柴刺扎进皮肉,高尔基的背肿得像个枕头。

第二天,医生从高尔基的背上拔出了四十二根刺。医生不平地对高尔基说:“你可以向法院提出控告。”

高尔基摇摇头说:“只要她答应让我看书,我就不提出控告。”

老太婆害怕高尔基到法院告她,只好答应高尔基的要求。

书籍为高尔基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给画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爱读书?用“________”画出来吧!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

(4)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直线上。

(5)短文主要反映了(

A

.

高尔基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

B

.

高尔基少年时的苦难生活。

C

.

高尔基爱读书胜过一切。

D

.

老太婆对高尔基的残忍。

24.

(9分)课文在线。(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出去,再走进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理解词语。

贪婪:________

知趣:________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我窃读的方法是:________

25.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

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5)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方法,或劝告他人读书的名言。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1分)

1-1、

2-1、

3-1、

4-1、

5-1、

5-2、

6-1、

7-1、

8-1、

9-1、

9-2、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1-2、

21-3、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47分)

23-1、

23-2、

23-3、

23-4、

23-5、

24-1、

24-2、

24-3、

24-4、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