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与自由

爱与自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爱与自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与自由范文第1篇

上网了这么久,我们为什么只能相望而不能相守。这一直是留给我的一个很困惑的问题,我试问过心爱的女人,也试问过我自己,彼此的心意是相通的,因为自己知道为什么,所以不想用此话来戳伤对方为难自己,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的心里那一架天平,永远的平衡、永远的默契,永不言谈的逃避。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和生活上的接轨。有些东西可以在心里装着,但不能公开;有些事可以用心去承受,但不能在事实中求果,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爱的结果和情感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并不是虚伪的爱着对方祈求一种精神上的刺激,我们是真心的相爱了。我们爱的是那样深沉,那么的投入,我们都很小心的经营着对方留给自己这份厚爱,用心的呵护深藏在自己的最心底。

上网了这么久,我不轻易哭泣的泪水为什么会为你伤心的一次又一次的流?我在意的不是自己的眼泪,而是为你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因为我们不是神,我们只是食人间烟火从小成熟起来的一份子而已,我没富贵的钱财可以用来摆平我们的难处,也没有权杖可以借来用于武断。我只能把对你的爱藏在心里用于心与心的传递,这是宿命,也是我们现实中命运的转换,其实“我爱你”这句心声让彼此的能听到我们就已经很高兴很满足的了,这也许就是我们转换来的真正的幸福,所以我曾为你动心的流过不是一次的眼泪。

为爱学会转身,一次次的相聚一起,一次次要面临转身的离开。虽然反复的面对这个无须遮掩的事实,但终会让彼此为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背影,一个梦里都能体会得到的两个人的温欣和浪漫。那不是神话的色彩,而是我们真爱浓缩的一笔。

爱与自由范文第2篇

但如果这种关爱给当事人带来被动感、被控感,可能会让学生认为被帮助是没价值的,或帮助他们是没价值的,甚至会怀疑班主任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全班同学的真诚友爱。关爱不仅不会被接纳,反而会造成另一种对自尊的伤害,甚至会形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期待集体良好的影响力就会是一种失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情境下,接受关爱与帮助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有时,我们得到关爱与帮助是开心和感激的,但有时人们在获得帮助时会给予消极的反馈。社会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解释这些反应。

一、归因:对自尊的威胁

对一件事情的归因,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态度与行为。

当一个人突然接到来自集体这种强烈的关爱时,他会想要了解为什么他需要帮助,或者说,为什么集体会关心他。如果人们将之归因为极端的、不可控的力量,也就是由困难的情境引起的(外归因),而不是个人能力不足(内归因),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自尊,更可能寻求帮助,接受帮助。

当事人对施予关爱方的动机归因也很重要。当集体一直是这样关心我的(稳定归因),我们就会感知为人们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是出于真心,就能从接受关爱的体验中体验到自尊,集体的关爱就易于接受。而如果以前在集体中并没有受到这样的关心(不稳定归因),我们就会怀疑此次帮助的真诚性,就可能威胁到我们的自尊,就会因为害怕丢脸和尴尬而拒绝帮助。

徘徊于集体之外的浩与“大姐大”的娟显然会有不同归因。

二、服从:自由的丧失

集体成员的行动是不是迫于群体压力的一种从众或服从?这种关爱,我们是不是必须要用行动回报?这些感觉也会影响着我们是否接受来自集体的关爱,尤其是回报行动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可控归因),还是感觉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的(不可控归因),当事人会不会感知到自由受到威胁。人们总希望将个人选择的自由最大化,如果我们感知到我们的自由受到了威胁,我们通常会表现出烦恼和敌意的消极反应。

回校对浩来说,要面对的困境远远大于在校园如鱼得水的小娟。

三、关系:态度(情感)的抗拒

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情感联结,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都是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遵从集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凝聚力强的集体,自然成员的评价就高,喜爱度就高,归属感就强,当集体施与关爱时,就容易在个体心理上发生共鸣,产生相应的情感。其实任何人都希望在遭遇困境的时候从集体中获得理解和支持,但对个体缺乏归属感的集体,很难唤起个体对其态度(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

前面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在集体中的角色,与集体的关系,显然是不同的,其归因方式、接受关爱的预期后果或期待都是不同的。

策略提升:

1.提供关心与帮助的动机应该是真诚的辅助,方法应该能让被助者感受到尊重。

2.变单向关心帮助模式为双向关心互助模式,让对方感觉到自己也能给予对方爱与被助的机会。

3.选择性质和力量合适的外力。选择与当事人的理想自我相符合或切近的对象群施予关爱更易被接纳,比如,曾与其关系较近的非正式小团体,遭遇过相同困境的同学组合。

4.平时的评价更多元,而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此时当事人就不会认为此时的关爱仅仅是出于同情。

5.关爱行动要适度。恰当的分寸会让被助学生保持一定的自尊;过度的行为反不利于被接受。

6.当发现学生面对集体关爱与帮助有抗拒时,不妨作些调整。

爱与自由范文第3篇

一天,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趁主人不注意,逃出了笼子。

逃出笼子的鸟,一边飞向天空,一边欢呼:“我自由了!我自由了!”

“你是怎样获得自由的呢?”一只鸟忍不住问。

“过去,我一直被人关在笼子里,现在好了,我终于挣脱了笼子,获得了自由。”逃出笼子的鸟兴奋地说,“你看,这天空,是一只多大的笼子啊!”

另一只鸟听了,摇摇头,感叹了一声:“看来,心在笼里,终生都在笼里。”

踢向自己的蹄子

一头驴站在池中,一边喝水,一边用蹄子踢打着水。

岸边的两匹马见了,其中的一匹马问:“那头驴疯了吗,为啥死命踢水呢?”

“它不是在踢水,而是在踢水中自己的倒影。”另一匹马说。

“它为啥要踢自己的倒影呢?”

“它以为那倒影是另一头驴,正面对面地跟它争水喝呢,所以才满怀仇恨地踢打着水。本来驴可以喝到清水,可经它这样一折腾,水全被搅浑了,驴子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喝进了一肚子脏水。”

“看来,用仇视的眼光去伤害别人,伤及的,还有自己啊!”

燕子的安全理论

面对人类越来越猖獗的捕鸟行为,鸟类围绕“把巢建在哪里最安全”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雄鹰说,建在悬崖上;乌鸦说,建在树梢上;麻雀说,建在房顶上;啄木鸟说,建在树洞里;而燕子却说,建在人们的家里。

燕子的观点,招来了鸟们的纷纷反击。

燕子却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燕子说,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不是逃避,不是报复,也不是恨,而是爱,当你用爱心为人们唱起呢喃的歌,当你用爱心为人们捎来春天的消息,当你用爱心去亲近人们,把自己当做他们家族中的一员,谁还忍心伤害你呢?

小雄鹰的父爱与母爱

小雄鹰从高空飞下来。父亲早早地就在路口迎接,见了小雄鹰,急切地问:“孩子,今天你飞得高不高?”小雄鹰骄傲地告诉父亲,它飞过了方圆百里那座最高的山峰。父亲听后,高兴地拍了拍小雄鹰的翅膀。

小雄鹰回到家里,正准备将高飞的喜讯告诉母亲时,母亲来到它身边,为它细细地梳理羽毛,轻轻地问:“孩子,今天你飞得累不累?

爱与自由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罪;罚;公义;爱

当我们过分强调爱而失去真理的原则时,就会放任自流,失去属灵的权柄;若过分强调公义而没有怜悯来挽回人,又失去了神的爱。①神的慈爱与公正在《约拿书》这一章节中通过约拿犯下的错与之后得到的醒悟这一过程向我们展开。约拿以为的不可饶恕的罪,以为的不能挑衅的公正,为何在上帝眼里成了自己的错?为何罪恶之城尼尼微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与原谅?

实际上,《约拿书》是在爱与真理问题上的最佳诠释,是上帝在罪与罚结构体系中的再重建。上帝与先知约拿两大矛盾主体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寻求统一是《约拿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圣经》中自由意志与上帝谕旨一大主题的鲜明阐释。

一、约拿的自由意志与上帝的谕旨

《约拿书》,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耶和华的话临到约拿,神谕是不应该被质疑和反抗的。但上帝给予人的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的权利,有着个人意志的先知约拿因为自己的原则而选择了反抗。

约拿是耶和华委任给尼尼微传递信息的先知,但约拿违背上帝的谕旨,想从服务上帝中逃离出来。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同时也要求人遵守自由意志的自律法则。人中断上帝对人的美好意愿虽是出自于上帝赋予的自由意志,但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接受上帝的审判和惩罚。约拿违命渡海,狂风掀海,神的怒气威慑约拿,被吞鱼腹。人只有在绝境中才会真实的悔悟,约拿先知亦如此。在地域深渊呼唤上帝的名字,语言上的共鸣嵌入这个祷告,为了回应这份祷告,上帝命令大鱼把约拿吐到干地上。故事出现了转机,约拿接受上帝的神谕告知了尼尼微人,他们信奉上帝遵从上帝的旨意。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便不降灾祸于他们了。这事约拿大大不悦,很气愤亚述人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惩罚,他认为犯错就该受惩罚,上帝的原谅让他愤怒。矛盾主体存在于上帝惩罚与仁慈之间,但约拿是神圣正义的拥护者,上帝的方法与约拿的立场相背离,他认为上帝的仁慈妨碍了所谓的正义,没有相应的原则,有罪的人永远得不到惩罚。此处是《约拿书》的部分,罪与罚违背了常规的审判标准,上帝做出与常规逻辑相悖的抉择,为何同样性质的索多玛城受罚而尼尼微城豁免?是上帝变仁慈还是道德审判标准变了?最后,故事出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因为上帝安排在约拿身边的一颗蓖麻,约拿从自身的体悟中感受到上帝作为慈父所有的对尼尼微城的矛盾心理与难择之情。约拿最终认识到改邪归正是能够得到宽恕的。而先知的真正责任,是让人们革新改变。上帝的说服使他的认识得到升华,抛弃了狭隘自私的民族观,弃绝了排他心理,勇敢而真实地记载了自己这段生活经历,作为警诫他人的宝贵教训。

二、上帝的爱与人的自由

上帝让人有自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愿而不是被迫的接受与付出爱,如此才能在人身上培养出成熟的性情与品格。神对世人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在人犯罪并恶贯满盈时,神还给人留下最后的机会,一旦罪人转离恶行,神就转意不降所说的灾。

骄傲为“七宗罪”之首②,是人类的原罪及其他罪恶的开端,同时也是上帝给予人类自由选择权利的一个结果。上帝爱人,给予人充分的自由,包括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但拥有自由的权利并不等于同时就有了自主决定善与恶的意志。

人人都有悔过并改正的权利,这是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爱。只有抛弃个人己见,一心向善,才能明白,自由是爱的成分,但也不能因为自由而辜负了上帝对我们的爱。

三、罪与罚的再重构

与其他传统先知的英雄形象相比,约拿这样一个在现代文学中频繁出现的“反英雄”人物,在面对国家大难与个人苦楚时所面临的疑惑与对上帝的质疑,是《约拿书》所要展示的核心问题――罚一定是罪的结局?《约拿书》提醒了犹太人上帝和悔改力量的存在,质疑了上帝对罪恶之城原谅的仁慈行径,再次对罪与罚的因果关系进行再重建。对哲学或者神学来说,罪恶的问题基本是一个逻辑问题。在圣经中,它却是一个矛盾,正义善良的上帝怎么可能容忍罪恶和苦楚存在在世界上?不同于其他通过严密系统的理论研究的逻辑性问题,圣经并没有提供单一解决罪与罚的结果范式。人们和上帝处于一个动态的可感知的关系,而不是静态的哲学家们的上帝。上帝的多重形象以及同以色列的关系都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动态进行着,罪与罚的辩证关系也只有在具体境遇中再构建。

此外,约拿先知被要求传递给其他国家以神圣的原谅,即使是这些羞辱且蔑视了上帝的选择的国家。因此,先知们不仅担负着整个以色列民族的使命,也要照亮其他民族。上帝对人们的关照是无国界、无信仰之分的,人们只有在罪与罚的救赎中实现人类的真善。

注释:

① 俞信真.神的慈爱和公义――读约拿书和那鸿书有感[J].青草地上,2002.

②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P4.

参考文献:

[1]孟令花,从悬念的设置看《约拿书》人物形象塑造[J].济宁学院学报,2012.

爱与自由范文第5篇

“乖乖女”关雎尔

过于乖巧的背后是自我意识的不完善

关雎尔生长在一个父母恩爱的小康家庭,父母在机关和银行工作,社会关系过硬。在这样一个无须争与猜就能获得爱与物质、但又不失教养与规则的家庭里,造就了关雎尔天真善良,温柔礼貌,与世无争的个性―― 缺乏激情是关关这个人物在整部剧里显得有些没存在感的原因。

父母的过于保护与强势,使得她本在青春期就该发生的“叛逆期”,要滞后到踏入社会后才开始:而当她终于发现内心想要的东西时,又不懂如何去表达和争取,在恋爱与工作中表现被动,自卑与畏缩此时就成了她成功的绊脚石,在遇到他人不合理要求时,不敢也不懂拒绝,自我意识不完善的孩子很容易在满足他人的同时牺牲自己。

育儿启示录

对孩子请多一点尊重与放权,少一点否定与代劳,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他们才明白自己想要啥不想要啥,无须鞭策也有很强的动机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傻妞”邱莹莹

别让你的短板成为孩子的短板

邱爸邱妈出身农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鸡汤成功学”才得以闯荡成县城的普通技术工人,莹莹身上既继承了父母超强的行动力与斗志,但同时她也被父母所灌输的“鸡汤”所局限,神经大条,做事莽撞不顾后果。虽然凭着超强的行动力与斗志,她还是有可能创出一番事业,但情商与智商的双低终究是她成功路上的天花板。

育儿启示录

每个父母都需要意识到由于自身思维的局限,可能无法培养孩子长远全面的思考能力。此时,引导孩子阅读优秀的书籍,鼓励孩子与更多不同家庭、阶层的人交流互动,通过外部力量丰富孩子的见识与思维就成为帮助孩子打破阶级壁垒的最好选择。

“小妖精”曲筱筱

没有秩序与规则的自由叫“没家教”

又有钱又有爱,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曲筱绡“我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的自信和坚毅;但复杂的家庭关系,使她不得不学了一身的小手段。

有钱又有爱的原生家庭给了她自信与能力,却没有给她教养,第一集中曲爸就在电梯里当着其他住户的面,大谈小区这不好那不好―― 女儿平日里的漠视他人感受,对事“双标”的习惯正是从父亲这里习得的。

育儿启示录

给孩子爱与自由,同时也要给孩子规则与教养;另外,请不要鼓励孩子过早的社会化,这将影响孩子道德感的形成,童年应该是一个唤醒爱与善的季节,请给孩子以孩子的待遇,让他们慢慢长大,明亮地生活。

“高冷姐”安迪

孤独是她童年的烙印

安迪对数字的敏感与高智商遗传自身为经济学家的父亲,这几乎是原生家庭给她留下的唯一财富。而“孤儿”的经历,使她在本该最需要父母的年纪,没有得到任何关爱,没有童年朋辈的友谊与互动,以及国外独立成长的经历,都造成她严重缺乏安全感,不相信自己是会被人接纳、喜爱的,更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当得知朋友们遇到困难,她更多的是给出理智的分析和金钱的帮助,而不是情感的支援。

育儿启示录

安迪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少见的,但我们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繁忙和冷漠,只能和安迪一样孤独地长大,成人之后或孤僻自闭,或疯狂追爱。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孩子很快就长大,没有你的爱,他的未来寸步难行。

“逞强姐”樊胜美

原生家庭不能成为孩子的拖累

整部剧里最让人心疼的大概就是小美了,明明善良美丽,却活活被家里重男轻女、只会伸手的家人拖累。越不被爱的孩子越希望做些事情来得到爱―― 健康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很爱父母,但他的爱是发自内心,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一味服从与牺牲。

面对“钱窟窿”般的原生家庭,她变得只看到物质的重要,明明聪明能干,但却因过分求自保,而不敢放胆拼搏,她就这么一直活在原生家庭的黑洞里,只顾挣扎而看不清这个世界,甚至看不清自己本该可以多优秀。

爱与自由范文第6篇

2、爱与自由

3、在劫难逃

4、今生所求

5、独往归途

6、如初不遇

7、北沐城歌

8、沦为旧友

9、人间失落

10、注定沧桑

11、及时行乐

12、清风饮露

13、不羁的心

14、生人勿近

15、归入庸俗

16、孤独与酒

17、一世长安

18、知我心者

19、北幕南辞°

20、不谈感情

21、醉生梦死

22、视而不见

23、狂野男孩

24、与我何干

25、套路撩人

26、风干迷茫

27、人亦已歌

28、戏如人生

29、一介俗人

30、专情痞子

31、浮世清欢

32、沧海孤舟

33、北予孤海

34、念旧的人

爱与自由范文第7篇

下面,我们直接跳跃到1966年,来说说为何年轻乐迷如此这般迷恋Beatles。1966年6月10日,披头士发行了第1 2支单曲《平装书作家》(Paperback Writer)。单曲B面是《雨》(Rain),两首歌风格截然不同,标志着披头士音乐以及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Lennon第一次嗑药后,随即写下了这首歌,隐喻性的歌词、结构丰富的背景音乐有一种将歌迷带入迷幻世界的魔力。歌曲背景基本声轨录制完毕后,将其速度调慢,加入多轨人声、低沉单调的吉他以及有节凑感的低音,混合出如梦似幻的感觉。

《Rain》预示着《Revolve》即将问世。1966年8月5日,新专辑正式推出,在乐坛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对专辑的热情罕见地超过单曲,宣告披头士至今无人逾越的高产时期到来。

1967年发行第8张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时,Beatles希望带给乐迷们全新的音乐体验,不仅花费700次以上的录制时间和创造全新四轨录音技术,这张专辑也被称为Beatles最棒的一张专辑。在音乐上火力全开的Beatles,在时尚表现上也极为抢眼,专辑封面上的橘、粉红、绿、蓝亮面军装,正式宣告Beatles缤纷时期的来临。再加上当时嬉皮文化弥漫的60年代,充斥自由和流浪的氛围,就是Beatles吸取养分的美好年代。

当时男装与女装的界线渐趋模煳,原本在女装上常见的亮彩色系爬上Beatles装束,效法巴黎路易十四时代热爱时髦打扮的“Dandy”美男优雅姿态,以各式花样衬衫、涡纹花呢丝巾、天鹅绒西装外套和皮草,呈现略为颓废疯狂版的Dandy男子。后世形容当时的Beatles造型,为他们冠上“孔雀”(peacock)的称号,而这个名号也反映在正值演艺事业颠峰的他们,生活奢靡且沉浸于药物的兴奋刺激之中。

Bob Dylan的“微妙时代”

让民谣音乐进化,甚至演变成全世界流行,不再屈就于地区性发展,归功于1960年代的文青意识。1960年代是个微妙的时代,时尚进出“Space Age”,设计师们狂推“A-Line”迷你裙,大伙心思全迷上科技与对外太空世界的想像;这时间更是嬉皮文化发展的关键,年轻人也好,新崛起艺术家也罢,他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产生迷惘与不安,当时又因为长年越战导致人心惶惶,许多知识分子透过文字、散文抒发己见,同时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再辗转借由音乐哼唱,造就新一波民谣音乐,而且这新乐潮还向世界各地扩散。

在这其中民谣歌手首推Boy Dylan,他反抗主流社会意识强烈,多被大众认定反战与民权运动,虽然他本人矢口否认。许多早期经典民谣音乐像是“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都是他的自创曲目,堪称是当时社会运动的圣歌。直到现在Bob Dylan歌唱生涯也有50来年,不停探索各式曲风,可他早期的民谣音乐却是因为别人不停翻唱,才被人歌颂牢记在心。

1966年5月16日,Bob Dy Lan发行了《无数金发少女》(Blonde on Blonde)。这张专辑被Dytan形容为“纤薄尖细、却狂野奔放,它充满金属质感、如同闪亮黄金。这是我独特的声音。”这是Dylan最博采众长、活泼欢快、艰涩难懂的专辑,就连著名的专辑封面照也模糊难辩。它是1960年代中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只有将《席卷而归》、《重访61号公路》、《无数金发女郎》3张专辑合起来解读,才能窥探Dylan的深意。

而与Bob Dylan沾边的另一位民谣音乐歌手Joan Baez,曾是Bob Dylan情人,也是这号自由万岁人物。她算是让歌词暗喻德国纳粹主义荼害无助犹太人的“多娜多娜”(Donna Donna),一曲红遍全世界。在翻找Joan Baez当年演唱片段,会发现那时候的歌手似乎都拿着一把吉他,利用简单的和弦弹奏出琅琅上口的旋律,搭配充满暗喻反讽社会的歌词,抒发愤愤不平声音。

推出“概念特写”的海滩男孩

1966年5月16日,海滩男孩(Beach Boys)发行了《宠物之声》(Pet Sounds)专辑。它被广泛地认为是西方流行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专辑之一。在许多音乐杂志的“最伟大专辑”榜单上,它都名列榜首。在滚石杂志评选的500张最伟大专辑中它位居次席。根据上的调查,《Pet Sounds》是有史以来乐评家们最为赞赏的流行专辑。

在创作这张专辑几个月之前,乐队主脑Brian Wilson就离开了巡演,专注于他的写歌和录音工作。在专辑里,他编结出精妙的多重和声音轨,把它们与各种音效,如大键琴、长笛、泰勒明电子琴以及狗笛等另类乐器,还有键盘和吉他这样的传统乐器结合在一起。

这张专辑被赞为和声与作曲技巧的一次革命,人们尊它为第一张“概念专辑”,除了传统的独唱与伴奏之外,更是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整张专辑的歌曲都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其音乐类型多元(迷幻、爵士、赞诗、经典、前卫),伴奏丰富(犬吠声、火车声、铃铛声),细腻描绘了爱情的跌宕起伏,情到浓处(《Wouldn’t It Be Nice?》),艰难维系、信任危机(《That’s Not Me》),情绪低谷(《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一首《God only Knows》与众不同,这是一首流行曲风的赞美诗,但旋律仍如同天使之翼般优美。

人们纷纷把这张专辑归功于Brian Wilson,却忽视了Tony Asher的作词(优雅地将威尔森挫伤的情感基调娓娓道来)与乐队成员完美的和声。Asher在作曲时致意了菲尔斯派特(Phil Spector)的特殊录音技巧“声音之墙”,这张出色的专辑与披头士的作品难分伯仲。

“滚石”不生苔

“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这句英文谚语彰显了生命的活力,似乎也巧合地预言着:一个传奇乐团,从诞生至今不曾停歇的源源生气。滚石乐团(Roiling Stone),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乐团之一。当我们想起上世纪60年代,除7BeatLes,大概就是滚石了吧!同一个年代里最受注目的两个乐团,前者有着温文儒雅的浪漫色彩,后者则带有强烈的叛逆与攻击意味。好像光与影的对立存在,却是音乐史上令人叫好的精彩年代。

团名发想自Muddy Waters的蓝调同名歌曲,滚石在1962年成立。说是摇滚乐团,但到底什么是摇滚?是一种明确的音乐风格,还是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态度?我们无以言传这个词汇的特殊魅力,但能确定的是滚石的音乐始终带着像是深入骨髓般的蓝调风格;也影响后世Punk、重金属乐风的养成。在嬉皮风潮(Hippie)盛行的上世纪60年代,以“自我中心主义”的姿态开启了一个风格。

滚石在1968年发行的“Beggars Banquet”专辑,还有1969年的“Let it bleed”,皆受到乐迷的喜爱与追捧。此时的专辑包含许多过去的经典作品,少有自己的创作。在蓝调摇滚的基础下,混合了迷幻风格。他们能引起广大的注意,最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音乐还有表演风格上的、不矫饰,直接表达出社会青年对于种族问题、国际局势混乱还有物盛行的无力感。鲜明的叛逆态度,不只影响当时的英国青年,更为英国摇滚树立明确风格,进一步输出国际。嬉皮士:爱与和平的花之使者

流浪是嬉皮的人生哲学,自由是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而浪漫是他们对这世界保有的一丝纯粹。现代的嬉皮通常是指一种穿搭风格,而60年代的嬉皮是一群崇尚自由、自我意识的和平使者。在这个各种文化知识不停更迭的世纪,我们只不过是“21世纪”的开端,这些资讯以及想法的演进稀释着过往的时代。现代人活得越来越自主自由,却被尚未完全突破守旧的观念束缚,真正“open-minded”的其实是历史。

60年代末,嬉皮风从美国吹起波及欧洲,不愿认同传统价值观的年轻人,坚持爱与和平的精神,纷纷出走步上嬉皮路径,在浩瀚无垠的土地上过着像游牧民族般的生活。席卷西半球的“嬉皮狂潮”已经是半世纪前的陈迹了,文学、时尚、电影、艺术,都因青年时代的崛起而有了巨大的变化。而进入爆炸成长阶段的摇滚乐,绝对是那骚乱的时代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见证。

1966年10月,嬉皮在金门公园中举行了“爱的游行”(Love Pageant),抗议LSD成为非法药物,他们认为LSD是让人们可以更认识自我,并且可以让人去冥想、创造和表达艺术。LSD成为他们追求心灵解放的工具,甚至产生新的音乐、舞厅灯光、美术风格,新的文学风格和新的生活态度。1967年夏季,十万青年涌入旧金山“Haight-Ashbury”街口,他们击琴吟诗、喝酒狂欢,他们高喊“爱与和平、不要战争”。这场史无前例的青年时代大聚集,同时也是一场实验意味浓厚的次文化社会运动,强调自我意识、主张社群分享、重视环保自然、对采取自由开放态度,撼动了旧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这场以旧金山为震央的大地震残响回档至今余波犹存,人们给他一个名字――嬉皮革命(Hippie Revolution)。1967年1月,嬉皮从旧金山金门公园开始,造成了美国西岸的“爱之夏”(Summerof Love)运动。

1967年2月,参加反越战示威运动的游行者,就是花儿的意象的源头,送给五角大厦外守卫的武装警察一朵花儿,花童们在衣服上绣上花朵或以鲜明的色彩,在头上戴花送花给每一个人,来传达花这个符号所象征的寓意。其实,“Flower Children”跟“Hippie”几乎是同义词,指的就是1967年夏天进驻旧金山满怀理想主义的那群年轻人。身上配戴花的主题、给路人赠花是“花童”的惯有作风,花儿象征宇宙归属、爱与和平。当时媒体采用了“Flower”这个字眼广泛地指称所有嬉皮相关的事物,ALien Ginsberg(垮掉一代诗人)的作品中曾提到“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是用和平的方式抗议战争残酷无情的一股力量。

爱与自由范文第8篇

有一次,歌手林志炫在接受电台采访时,谈到一种生活感受。他说小的时候,感觉自己身上被两条线在牵着,一条是家长,一条是老师,所以就想快快长大。可是长大后,发现非但没有自由,身上的线反而越来越多了。整个身体被那些线束缚住了,几乎动弹不得。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我们身上都被缠着很多条线,而且似乎只能接受这束缚,让它慢慢成为一种习惯,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二)

认识一对夫妻,两个人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超过七年了,前段时间两人决定离婚,没有争吵,没有多么巨大的裂痕,也没有什么第三者插足,只是因为日久天长激情消退,心中有一些无法化解的矛盾,并且两个人没有孩子,所以在饭桌上就把事情谈妥了。

但是有一件事异常棘手,就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向家里人解释离婚的事情。在父母的眼中看来,离婚是天大的事情,是人生失败的一个标志,父母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

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老一辈人大多没有经历过多么复杂多变的感情生活,在他们的印象中,两个人在一起没出太大问题,都是要相守一辈子的。他们不理解年轻人的做法,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这快速变化的时代。

(三)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云社师徒互撕,看得让人唏嘘。除去当事人个人的性格因素,我觉得这仍然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在一个利益捆绑的商业公司,却要奉行百年前师门宗派的旧观念,这肯定会生出无穷无尽的矛盾。

比起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什么时代,就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行事,谁会真的心甘情愿被那些古时候的规矩束住手脚呢?所以我们见到的这个相声社团所爆发出来的种种矛盾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学问题,即:在现代企业中,师徒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四)

几年前,我结识了一位从事儿童教育的大姐,她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在我看来非常与众不同,她没有给孩子选择名牌的幼儿园、学前班,而是找了一个非常开放化的,甚少限制孩子活动的小学校。那所学校非常独特,在下雨天时,会组织孩子们伏在窗边观看一场雨。

平时,无论她的孩子多么调皮,她都从不发火训斥。最严重时,她也只是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可以;走在路上被绊倒,或者发生磕碰,如果是一般城市里的孩子早就趴在地上哭爹喊娘,可她从来不管,她的孩子也总是有说有笑地站起来,继续手舞足蹈地去玩了。

她的理由很简单,她希望孩子拥有优秀的性情和品格,但那不能是被强行塑造出来的,而应是从身体里自然涌现的能量。

她说,本来很多小树苗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可是因为成长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限制,就都长成了街边上那些统一的样子,可能还没长成就要被砍掉。

我非常欣赏她的教育理念,因为教育本该是爱与自由,可它常常变成了爱与控制。控制让人痛苦,而自由令人向往。自由不是放任,相反,它是信任,只在最边界的地方提出要求,剩下的交给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更大的世界。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