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带一路英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我们发现,“一带一路”许多沿线国家都有以“北海”为名的地方或水域,如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日本北海道、英国及部分北欧国家环抱的大西洋边缘海――北海等。这些国家是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开展外宣工作的重要对象国。为此,我们与国务院新闻办下属的五洲传播出版社共同策划了“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广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下,活动由北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五洲传播出版社承办。
“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计划分两年实施,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启动仪式后,拟于2016年下半年在俄罗斯举办“俄罗斯行”活动;2017年在日本、英国分别举办“日本行”和“英国行”活动。
2016年7月8日-10日,我们在北京北海公园的阐福寺举行了活动的启动仪式,并开展为期三天的四大主题活动:“印象北海”“夏至北海”“味道北海”“结缘北海”。活动吸引了大量北京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活动启动仪式还邀请了系列活动所涉及的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驻华文化机构以及部分国外媒体人士出席,提升了活动的规格和对外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近3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中,新华社、中新社两大通讯社播发通稿,海内外媒体大量转载;央视《中国新闻》在启动仪式的当天下午播出相关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华夏之声《魅力中国》《新闻空间》和香港之声《新闻空间》用普通话、粤语三次播发消息;《环球时报》(英文版)、《北京周报》(英文版)等外宣媒体和外文媒体作了报道。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北海遇见北海”,可以搜索到1,560,000个词条。
活动成功举办后,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做好战略传播是沿海地方城市外宣的职责所在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和对外合作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以传播“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通过传播海丝文化,弘扬海丝精神,以同名结缘方式,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文交流与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也为广西和北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光彩。近年来,北海市紧紧围绕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策划开展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暨庆祝北海进一步对外开放30周年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一带一路’申遗城市媒体行采访活动”“‘一带一路’广西新媒体看北海”等一系列主题外宣活动,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启示二:挖掘本土文化,做足“海”文章是活动的底色和底气
北海市在外宣工作中立足本土文化,近年来陆续在央视《走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城市1对1》等知名栏目摄制播出了近40部北海相关专题片。以此为基础,我们在筹备“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时,精心挑选最能体现“北海元素”的“北海礼物”赴京展示。启动仪式上,既有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的高大上展演,也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家民俗歌舞表演;既能目睹“珍珠龙袍”的皇家气派,亦可品尝北海沙虫、即食虾、大月饼等民间食品;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角雕、贝雕精品的优雅展示,也有历史悠久、形神兼备的李家拳及南蛇过垌的精彩呈现;既有鲜明特色的水彩画,也有新颖时尚的北海银滩沙画……各种靓丽的“北海元素”走进北海公园,在京城刮起一场“北海旋风”。
启示三:发挥“互联网+”抢当“网红”是城市推介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时代,用好、用足“互联网+”进行城市宣传推广是外宣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活动前,北海市各媒体、政务微博、微信平台及商业网站和公众号,接连推送活动相关信息,对参加的文化人士和企业进行推介,引发了广大网民的普遍关注和广泛D发。特别是拥有233万粉丝的官方微博“北海”和粉丝过万的微信“遇见北海”的推送,吊足了网民的胃口;在启动仪式中,搭乘中央、海外及地方媒体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号连续推介,再度掀起传播热潮,加上北海、北京以及更多地方网民的信息“轰炸”,“北海遇见北海”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启动仪式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继续对参展单位进行跟踪报道,让文化人士和企业家畅谈在京参展的感想,进一步“发酵”了活动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务英语;跨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3
1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合作的提出,对于全球化和地区性一体化,尤其是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是不可限量、不可低估的。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逐渐瓦解趋势下,美国这个“一超”正如《大国衰落》中所说的相对衰落,而与此同时的则是地区性的合作或者说是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对于“一带一路”而言,国际战略的宏伟计划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是“因果多元”的,受到影响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意识形态因素以及跨国企业影响因素等,其中跨国企业收到的影响最为突出,跨国企业的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沟通,并且其沟通交流作用日益凸显。在“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诸多国家中,英语作为国际化标准语言,对于跨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相关概念解析
2.1 商务英语
所谓商务英语指的是主要针对职场人才以英语要求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涉及英语会话的方方面面,着重点在于商务翻译和商务写作。商务英语并不是简单通过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翻译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拥有理解职场规则、谈判规则的英语人才,同时,商务英语人才还需要掌握企业管理的理念、相关知识等,并且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英语国家的职场文化。
2.2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是利用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丝绸之路”等国际贸易为主要依托而制定的国际经贸合作的国际化战略。这个战略建设与其他国际组织,比如上海经合组织、欧盟等互相竞争与合作,同时也为这些地区性的国际经贸合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增添新的可能性。
3 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客观性
“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的两条线的沿线都途经了很多国家,我们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起点为北京,途径中东,一直到欧洲的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国家中,虽然接触到一些小语种,但是在全球化和大国巨大影响下,英语依然在国家化战略中发挥着重要得作用,尤其是对于跨国企业之间的经贸合作。“一带一路”涉及很多语言,但是商务英语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跨国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直接的重要作用,通过统一的商务英语进行经贸沟通,减少语言人才的投入,也化解了跨国企业合作中文化的冲突。
4 “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对跨国企业发展的作用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深入,其中跨国企业之间的交流会比以往更深入、更有效率。由于商务英语的介入,打破了跨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起到了以下三个作用:建设跨国企业发展的交流桥梁、避免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以及促进跨国企业的经贸合作。
4.1 商务英语人才建设跨国企业发展的交流桥梁
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的语言问题比较严峻,如前所说,涉及的语言种类较多,这给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与当地民众和员工之间的交流都带来障碍,但是通过商务英语,可以统一交流形式,屏蔽不同语言之间交流困难的壁垒,突破以往跨国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的藩篱。商务英语给跨国企业的发展建构一个平等交流的“常规姿态”,这个“常规姿态”无疑是一个桥梁。
4.2 商务英语人才避免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
商务英语还避免了跨国企业发展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而言就是跨国企业在异国他乡进行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往往就会遇到文化问题,即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跨国企业不适应当地文化或者遭到当地文化的排斥,最终导致跨国企业投资行为的铩羽而归。因此,通过商务英语对当地文化进行了解,尤其是和其他跨国企业进行交流,吸取相关经验,为自己扎根当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适应性。对于外来文化和外来企业的“入侵”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如何发挥商务英语的文化渗透性和文化适应性,为跨国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是每个跨国企业需要考虑的。
4.3 商务英语人才促进跨国企业的经贸合作
商务英语最后促进了跨国企业的经贸合作的有序进行、促进跨国企业的健康成长。跨国企业在盈利层面,首当其冲就是如何和当地的潜在顾客、潜在企业进行经贸合作。但是语言交流必定又是一道门槛,通过商务英语变可以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跨国企业和当地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贸易合作、产业技术的开发等。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商务英语在跨国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作用,即沟通作用、文化交流作用以及促进合作作用。这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会客观上导致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因此,我国跨国企业应该意识到着一点,加强企业的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的安全预警与应急国际法律机制研究》(18BFX201);2019年暨南大学港澳台侨研究生专用教材资助项目《国际组织法》(2019-4)。
作者简介:程荃,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98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在诸多领域开展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当把为“一带一路”服务作为我国法学教育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所必须履行的时代重任。[1]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制度多样、文化多元、民族宗教因素复杂,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国际合作,亟需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创新,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法律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迫切需要新型的国际法人才。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是现代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形式。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界日益关注国际组织法这门学科,逐步加强国际组织法的相关研究。很多高校的国际法专业在硕士阶段专门设置了《国际组织法》课程,它是国际法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
国际组织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实施有着重大作用。同时,“一带一路”也影响着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法的发展。因此,《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也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关系的新情境、国际关系及其理论的新发展,去理解和分析相关国际组织法的问题,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国际法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2011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要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3]。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对国际法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应体现法学教育的双向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们对法学教育国际化观念进行新的思考。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前,中国推动法学教育国际化的方式主要是一种单向的、“送出去”的国际化路径。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但中国亟需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法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方面的法律人才也十分紧缺。
因此,现阶段我国的法学教育国际化应当是双向的。不仅要将法学人才“送出去”接受国际化的培养,它同时还意味着应当立足中国,持续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法学,为国际社会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国际法人才。这就需要国际法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以这种双向国际化的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具体到《国际组织法》课程改革中,则应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需求,为国际法专业研究生将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国际组织法方面的知识基础。
(二)教學应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努力将中国的诉求和法治观念融入国际规则中。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以培养能够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服务的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将“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国际组织法》教学不应把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核心内容,而应在讲授国际组织法基本概念、原理、规则、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国际组织法的原理、规则去分析和解决国际实践中的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实现研究性和实践性并举,才能全面提高《国际组织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中国培养的国际法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实践中既要能够利用现有国际组织去推动国际规则的发展,也包括参与建立新的国际组织,从而产生新的国际规则。
二、当前国际法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的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当前,如果按照“一带一路”倡议下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进行衡量,可以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中国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组织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通常划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对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法的概念、性质、形态、功能、渊源、体系、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分论部分则对全球性组织制度、区域性组织制度、综合性组织制度、专门性组织制度分别加以研究。在课程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力图囊括所有主要理论和制度,在各部分的比重上力求平衡。这很容易导致课程表面上看起来面面俱到,实际上对具体国际组织制度的研究和教学难以深入,更难形成明显的中国特色,也不能反映“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组织法发展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组织法》课程亟需结合国际法的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增加中国实践,尤其是“一带一路”有关国际实践的内容,反映中国践行国际法治,对国际组织法发展的贡献。课程内容设计上不应求大求全,应适当突出实施“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以来,中国实践对国际组织法的影响,并力争以此为契机形成国际组织法研究和教学的中国特色。
(二)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组织内容较少
由于受中国的国际组织法研究现状的影响,《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过度集中于传统形态的国际组织(主要是协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度的讲解,忽视非传统形态的国际组织,甚至基本上将其排除在外。而在当前形势下,非传统形态的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着重大作用,不仅不应将其排除在课程之外,还应加强对它的研究。
而从区域组织制度方面来看,我国则对欧洲、北美区域组织的研究较多、较深入,在《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的案例选择方面也以涉及欧美的案例为主。在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国际组织中,对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中亚、西亚、非洲国际组织的内容很少。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对法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的生源结构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达到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4]与2012年相比,2016年我国法学专业留学生数量增幅超过50%。[5]国际法专业是来华学习法学的硕士研究生较为青睐的专业,笔者所在学校的国际法专业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申请人,并有人数逐步增加的趋势。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生源结构的变化对《国际组织法》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以及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章程、国际条约等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很多。在此情况下,国际法专业学生所掌握和使用的语种也日趋多样化,传统的中文或中、英文双语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四)课堂教学互动性不足
《国际组织法》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法。国际组织法以协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讲授法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国际组织法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国际组织法的理论体系,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讲授法容易导致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对于《国际组织法》这样一门教学内容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专业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单纯的课堂讲授往往使学生感到自己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即使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案例的选择也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偏好,很难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五)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精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法人才。然而在国际法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学时安排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国际组织法》课程也不例外。与国内法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实务部门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相比,《国际组织法》课程在实践方面显得十分薄弱。加之《国际组织法》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主要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很难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如何根据建设“一带一路”的需要,增加、完善《国际组织法》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国际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国际法教学应当跟踪国际组织发展的最新实践,对国际组织法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内容作出新的思考。《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科学地反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当代国际组织法及其理论、实践的新发展。
(一)加强对非传统形态国际组织制度的教学
协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多边合作中最为重要、最值得关注的一种形态。[6]但是在目前阶段,它并不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所采取的主要形式。非传统形态的国际组织极大丰富和扩展了国际组织的职能,它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际上更易于适应和满足国际多边合作的需求。因此,在《国际组织法》课程中,需要加强对非传统形态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成员构成、职能范围、组织机制、程序规则等的研究和教学。例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主要机制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简称“16+1合作”)。[7]但是,“16+1合作”当前仍然属于一种对话机制,并不是协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因此,在以往的《国际组织法》教学中通常会简单地将“16+1合作”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而从实践的发展来看,如果能够采取一定措施推动“16+1合作”的发展,它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将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联系“一带一路”实践,拓宽学习思路,重视对非传统形态国际组织制度的研究。
(二)增加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国际实践案例
國际组织法课程并不应该是静态的纯理论教学,它应当关注国际组织及其规则、制度、体系的发展。从目前《国际组织法》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国际组织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8]由于欧美学者在国际组织法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在教学中不论是经典案例还是热点案例,国内教师都有偏重于选择与欧美国家相关的案例的现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国际组织实践的案例不断增多。虽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形成经典案例,但是可以从“一带一路”实践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打造热点案例。比如,在讲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案例的同时,增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内容,并让学生对两者的制度加以比较,激发学生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三)突出相关区域性组织制度的内容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发展地区经济与解决地区争端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9]“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是沿线特定区域内的若干主权国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在《国际组织法》课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组织相关制度的内容。一方面,应加强现有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法律制度内容。对于东南亚国家联盟、上海合作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原来课程中已经包括的国际组织,要结合“一带一路”的实施加深对其研究;同时还应当将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东非共同体等与“一带一路”相关但是研究较少的国际组织包含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在介绍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可能性及其途径,以及如何进行基本制度的构建。
(四)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开展多语种教学
语言是用来传播、获取知识的工具,使用单一语言还是双语、多语种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有效地交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国际组织法》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具有特殊性。教师在授课时,除了中文以外,如果能辅以英语、法语等联合国、国际法院、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则有利于准确讲解有关知识点。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来说,教师通常在《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中文和英语既不是其母语,也不是其国籍国的通用语言。有些留学生的中文和英语水平都有限,有些甚至完全没有学过英语。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非洲学生来自法语区国家,能够熟练应用法语学习和交流;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亚国家的学生中除了其本国语言外,俄语水平也较好。而对于中文水平有限的来华留学生,如果老师能够使用学生更为熟悉的语言与之交流,则有利于防止学生因为语言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学习、理解专业知识。
为了适应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形势,国际法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应向多语种方向拓展。这不但有助于教学和互动,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对相关区域性国际组织法律制度的研究水平,可以作为促进《国际组织法》课程教学、科研共同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五)开发多种辅实践教学方式
《国际组织法》的实践教学学时安排通常是总学时的10-20%左右。由于总学时有限,实践教学大多数都是采用邀请校外实务专家进行4-8学时的专题讲座、交流。《国际组织法》课程本身理论内容多、总学时少,这种情况下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开发多種形式的辅实践教学是可以采用的一个在学时数以外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方法。目前,最切实可行的辅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组织学生到国际组织驻中国的机构参观,二是推荐学生前往“一带一路”相关国际组织实习。
关键词:走出去 一带一路 规划引领 设计咨询 技术标准
一、概述
中国水电顾问(HYDROCHINA)品牌作为几代人历经60余年倾力打造的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咨询知名品牌,2014年列ENR全球设计公司排名第12位。
中国水电顾问基于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战略,高端切入、规划先行,利用技术抓规划、利用规划抓市场、利用市场抓项目、利用项目抓发展。自2007年成立以来,组织/联合国内外设计院,积极推行“高端切入、规划先行、技术领先、融资推动”的国际经营思路,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动服务政府组织开展对外援助规划和考察项目,积极服务金融机构开展国际规划咨询工作,积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收购哈萨克斯坦水利设计院构建大俄语区经营国际化队伍,积极利用中国电建重大项目前期规划专项资金,开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水利、电网、流域综合规划,以规划业务高端切入目标国市场,带动设计咨询、工程承包和投资业务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为目标厘清需求、发掘资源;另一方面通过规划,提前植入我国有竞争力的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并且通过大规划的统筹思考,由单一项目运作提升到系统工程项目群运作,为目标国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也为中国公司挖掘市场机会、培育储备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获得了业界的好评。
一、走出去的规划引领实践
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水电顾问已成为商务部技术援助骨干企业、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可行性研究咨询单位,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技术评估知名单,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别咨询的战略合作企业,是我国工程企业中“规划先行”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设计咨询企业中最早走出国门、获得市场认可、获得中国政府认可的技术型国际型工程公司之一,是中国电建高端咨询、规划先行的平台公司。
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以及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水电顾问在探索和设计咨询龙头企业率先走出去方面,勇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政府提供优质服务
自2005年中国政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尤其是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水电顾问超前谋划,积极参与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框架下的能源/电力合作规划研究,先后组织开展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106个国家的国别电力市场规划研究工作,发挥技术优势为 “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二)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促进中国设备出口
我国电力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水电顾问践行规划引领,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合作。
在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喀麦隆、肯尼亚、巴基斯坦、缅甸、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阿根廷、蒙古等国家,中国水电顾问通过市场运作,累计签订风电工程505MW、光伏工程338MW、水电工程782MW、污水处理工程50万吨/日(南亚最大污水处理厂)、输电线路360km,正在跟踪开发的电力工程超过20000MW、水务工程超过100万吨/日、输电线路超过2000km,这些都极大促进了风电、光伏、水电、污水处理、输电线路相关设备的出口,进一步稳固了中国制造水平,为中国制造站稳世界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积极开展对外援助规划和考察项目,急政府之所急
中国水电顾问立足国内技术和管理优势,自2011年承担了埃塞俄比亚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规划、泰国防洪抗旱规划、哥伦比亚马哥达莱纳河综合规划等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规划项目,这些规划的顺利实施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国外政府的高度认可。
同时,中国水电顾问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承担和实施了援塞拉利昂和援厄立特里亚的电力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了援阿富汗特大山体滑坡堰塞湖排险现场考察工作和援尼泊尔泥石流堰塞湖排险现场考察工作;承担了援巴基斯坦光伏发电项目和援尼泊尔光伏发电项目立项经济技术咨询工作。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上述援外工作任务,受到了中国商务部、外交部、驻外使馆的好评以及受援国政府的高度赞扬,进一步树立了水电顾问良好的国际形象。
(四)服务金融机构,构建国际化咨询专家团队
自2010年以来,在国家开发银行统一组织和委托下,中国水电顾问先后完成14个项目共涉及36个国家的电力或能源规划咨询工作,项目涉及缅甸、以色列、东帝汶、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赞比亚、喀麦隆、玻利维亚和秘鲁、苏里南等国家。
201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委托中国水电顾问开展国际水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模版工作,该模版将成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评估两优项目、商业贷款项目的行业标准,将进一步通过技术优势将项目的技术经济风险管控前置。
(五)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提高中国话语权
自2007年以来,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平台,中国水电顾问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工作于2010年2月得到了商务部的批复,2010年5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CHINACODE的标志列为官方标准并进行了保护。中国水电顾问先后组织审核水电、风电、光伏行业标准共计100多项。2014年2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电力首套英文技术标准,涉及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和施工等多个领域,是迄今为止中国水电行业首套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品种最全的英文标准。中国水电顾问将继续引领中国标准走出国门。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场是中国第一个技术标准、风机设备、工程承包走出去的国际风电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阿达玛一期风电场的顺利实施,促进了阿达玛二期风电项目的开发,从而带动埃塞俄比亚风电行业的全面发展。
(六)收购哈水利,扩大泛俄语区影响力
哈萨克斯坦水利设计院前身创建于1961年,是全苏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哈萨克斯坦分院的延续,是哈国境内为数不多有技术力量从事水电规划、勘测设计和技术咨询的工程公司。2011年,水电顾问控股收购了收购哈萨克斯坦水利设计院有限公司。双方在水能开发利用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强强联合将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和跨越式增长,并将为不断深化中哈务实合作做出贡献。
哈水利设计院收购作为中国电建首笔海外控股收购,对中国电建未来进军重点市场控股收购高端设计咨询单位、开发境外股权投资项目开奠定了基础,以利于中国电建集团在该地区国际业务的大力增长。目前正在探讨其他地区的设计咨询公司的股权合作,更好地带动中国电建在有关国家市场的设计、咨询国际化,为相应市场的开发与生产管理有力的提供技术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俗话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由此可见,标准和技术对于引领一个行业的重要性。在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下,中国水电顾问近10年就中国设计咨询企业如何走出去,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国外标准引进来,如何通过规划引领工程承包、设备和投资等下游相关产业走出去等方面进行艰难而积极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成功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在此也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提请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中国优势的设计咨询企业在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他们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推动把国外标准引进来,参与国际标准编制,增加国际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更好地控制走出去的技术风险。
二是建议将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至国家战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优势中国企业在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中获得与其在规模、制造、产能、质量、服务等方面相称的国际地位。
三是在双边、多边、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框架中,进一步贯彻规划和技术引领,在专项资金支持、税收、国际项目国内协调与安排等方面,更加重视规划先行和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通过规划引领,了解国别风险、行业风险和项目技术风险,提出并培育优先项目,承包与投资并举,更好地控制项目的履约风险,包括投资方和贷款银行对项目收益的风险。
四是进一步审视中国在其优势行业的龙头设计咨询集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将其打造为该行业走出去的技术先锋,为后续项目的操作在技术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常州;语言环境
“一带一路”战略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设“一带一路”应当坚持“人文先行”(张日培,2015),而语言是重要的人文交流工具。中国与沿线64个国家地区间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离不开语言保障。只有语言相通,同心协力,方可实现“一带一路”的“巴别塔”。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
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经济价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arschak(1965)于1965年《语言经济学》拉开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他认为“语言具有与其它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国内研究起步较晚。陈建民(1992)、何自然(1997)等人较早的从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教学、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稳步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不断丰富和变化。研究视角虽有不同,但学者们普遍认同“语言不仅是文化资源,而且还是经济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李宇明,2011),具有“人力资本属性”(张卫国,2008);同时,“语言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社会资源”(陈章太,2008),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张卫国,2008)。
二、常州的语言环境
常州,是著名的苏南五市之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独家”任务。一些没有提到的省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反而更密切,如江苏和山东。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会叠加,为我省提供了新的机遇。常州同样“必须准备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努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除了常态的产业调整、政策保障、环境治理、基础建设等路径外,必须借鉴其他先进城市既发展经济又重视语言建设的经验。北京以奥运会为契机,第一个出台《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上海专门召开“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助力世博会。义乌在发展过程中大力建设语言环境,助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常州远远滞后于上述城市。陈立平(2012)发现,“常州市民对英语的掌握情况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基本不具备英语交流的能力,对英语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和偏好”,说明常州最基本的外语语言环境比较薄弱。另外,笔者调查发现常州大部分企业员工外语水平较低,90%的企业愿意储备外语人才,并且65%的企业愿意储备英语人才。两份调查说明企业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对外语人才,特别是英语人才需求很大;但社会供给滞后,社会语言环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市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新路径
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建议政府,针对常州的具体情况,厘定发展思路,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1语言规划语言规划是为了“解决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问题,完善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好的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一项把握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工程。普通话。“2011年流动人口登记数达到近150万,外来人口涌入常州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有所增加”。针对复杂的人口情况,政府要继续宣传国策,鼓励全民会说普通话,能说普通话,以利于消除隔阂,营造和谐环境。英语和其他语言。“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极为广泛,语言情况同样纷繁复杂。但英语作为12个国家的母语和60多个国家的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已成为全球化语言,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交流工具。为了加快常州“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要培养市民的外语意识,鼓励普通市民学习基本的日常交际英语,有基础、有能力、有前瞻性的市民根据自身情况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提高交际能力。常州话。在加强普通话和外语教育的同时,尊重常州方言及其文化,创建一个和谐的多语和多元文化社会,增强本土文化的凝聚力。2语言服务1)语言服务/咨询机构。除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以外,绝大多数城市对语言环境建设并未引起重视。若需要国际交流,往往临时招募,依托零散的语言服务机构或学校外语教师进行临时,导致一系列问题。正如王立非(2016)所言“由于企业大都需要将语言服务外包,而目前国内的语言服务市场又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由于没有权威认证和客观标准,所以企业在选择语言服务供应商时带有较大随机性,导致试错成本较高”。因此,政府应组织建立一个专门的语言翻译服务中心。整合、储备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国内外企业和政府部门等提供多语种、专业化、标准化的咨询、翻译服务。2)公示语。目前在常州市内,随处可见标识语措辞不当、中式英语、零翻译、胡译和乱译现象,让外国友人贻笑大方;全市餐饮、交通、住宿、文化娱乐等相关单位的菜单、标识、指南、宣传册等所涉及的双语普及率和规范化都不高,多语言网络服务系统还未建立。政府需逐步对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业设施、交通干线、街道等在内的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多语标识,进行设立、修改和规范。3)信息服务系统。调查显示,常州重要的政府及旅游网站,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旅游局、外事办、春秋淹城乐园、嬉戏谷官网等未曾开设英语版本。常州市人民政府开设了繁体中文、英语、日语、韩语版本;环球恐龙城开设了中文、英语、韩语、日语版本。然而,多语种网站依然存在严重问题,网站的板块设计呆板、色彩单调,翻译错误较多,内容更新严重滞后,信息传达不畅。以常州市人民政府为例,其“investmentGuide”板块只有14篇文章,2011年4篇,2016年10篇。网站的外文版本维护性较差,内容更新断断续续,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常州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未曾开设专门宣传中外语言的节目;各大门户网站虽开设了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语言以中文为主。整体而已,本市对外的信息沟通不太顺畅,不利于外国友人了解常州、提升常州的国际形象、加速常州与国际接轨。4)医疗、求助体系。王惠莲(2014)指出“外商对义乌的社会治安满意度最高,对义乌的餐饮条件满意度排在第二位,驾照考取与居住条件排在第三、四位。……尤其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最低”。义乌在语言环境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丰富经验,但在医疗服务领域尚且如此,常州亦然。笔者查阅了常州第一、二、三人民医院的网站,仅提供中文版本。实地调查中也仅发现各分类科室牌匾有英文翻译,并未有详细完整的就医指南,医院分布图等提供给外国友人。除此之外,城市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求助电话(110、120、119、122等)和咨询电话(114、121、117、168等)服务语言以汉语普通话为主,缺少必要的其他语种的信息服务。这种情况给常州的外国友人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困难。遇到问题只能求助于好友。3语言教育“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语言铺路,语言人才先行(文秋芳,2016)。常州必须抓住契机,利用学校、培训机构和社区教育,建立多层次的外语人才梯队,以学校培育为主,机构培训为辅,社区教育为有效补充。高等院校要培养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坚持“国家标准与市场需求”相统一。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国家标准,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与市场的双需求。因此,常州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具深度和广度,要求外语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能运用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要具有较为系统的经、管、法等商务类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国际商务实践能力。语言培训机构是高校教育之外的第二梯队,主要在于是向有需要的社会人员提供量身定做的语言服务,满足个人不同的语言需求。但是,许多语言服务机构规模较小,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政府必须加强对无序竞争的语言培训市场及语言服务市场的规范工作,盘清各类机构的数量、种类、类型等,对其资质、管理、及服务做好监督与管理,促进其科学有序的发展。最后,语言教育体系必须包括社区教育,这是终身教育的理想实现方式,也将是常州外语教育的有效补充。社区可以与学校、企业结合,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活动主题。通过公益讲座,志愿者活动,外语角,电台或电视节目等传达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活动,并形成持续性强、影响较大的外语常态化环境。4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语言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建设,两者密不可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要在对外传播中发掘出民族文化的新精神和新生命,在国际社会塑造一个文化强市的形象,主要有赖于传播媒介所呈现的真实符号(倪建平,2015)。常州打造了十大城市名片:经济名片、科教名片、文化名片等,完全覆盖了让常州市民自豪的城市文化,但如此分散的城市形象符号也难以在日益趋同的城市中脱颖而出,从而让公众对常州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故建议对常州文化重新定位,凝练对外宣传的核心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官方与民间结合的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多渠道、多方式增强常州对外文化宣传的影响力。例如,常州企业在对外交流时,可推出常州特色的纪念品以及3D常州实景旅游,让外国友人“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常州。5保障机制最后需指出,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社区为补充”。建设外语环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的各个环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以及持续有效的工作,影响市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正确的外语学习理念,激励市民外语学习的热情。企业当前的需求要及时反馈,将来的需求由政府与学校做好预测与引导;学校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知识结构以及实践积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最后,任何语言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市民的有效参与。必须把社区纳入其中,以点带面,形成全民学习外语的局面,为语言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拓展对外经贸交流的重大战略,其合作发展理念要求人文先行,带动经济发展。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决定了“人文交流,语言先行”。然而,语言环境是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从常州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作者:徐亚妮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Marschak,J.Theeconomicsoflanguage[M].BehavioralScience1965,10(2):135-140.
[2]陈建民等.语言的市场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1992(2):59-66.
[3]陈立平.常州市民语言态度调查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5):7-12.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55-161.
[6]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5):68-72.
[7]倪建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2):1-5.
[8]王惠莲.义乌市外商投资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J].商业经济,2014(1):83-86.
[9]王立非.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50-58.
[10]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3):26-32.
最早的版权贸易始于1986年输出《中国的世界之最》繁体版权。
2000年与比利时海马出版社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2006年实现向非华文地区输出版权的历史性突破。
2009年玩具书输出中东地区,实现版权输出、印制服务、实物出口“三结合”。
2014年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唯一官方授权,出版全球儿童文学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书系。
201 5年实现资本“走出去”,在黎巴嫩合资成立境外出版企业。
1986―2000年:萌芽与破冰
虽然当时的安少社地处中部,不占地域优势,也没有太多的资源积累和人才储备,但从1984年建社开始,安少社就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最早的版权贸易萌芽始于1986年向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输出《中国的世界之最》繁体版权。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安少社的版权贸易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在华文圈的版权输出已然如同雨后春笋般长势喜人。1990 1995年期间,安少社向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输出版权达76种之多,包括输出新加坡的《封神演义》《哈哈画库》,输出台湾的《世界得奖中国卡通》《名家幼儿新童话》《名山大川传说故事丛书》《世界科幻名著文库》等,其中输出台湾的《中华民间故事全集》(10册),版税金高达6.6万美元。这些版权输出的成果与当时安少社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密切相关。当时的安少社一度享有“童话出版社”的美誉,儿童文学的影响力辐射全国,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处女作都落户在安少社。大量原创优秀作品为版权输出提供了核心的内容资源,进而形成版权输出的规模优势。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缺乏版权输出工作的长效机制,这种自发的原动力的快速发展势头并没有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期,下海、出国热对出版社的人才储备冲击很大,安少社原来相对集中的儿童文学编辑人才出现了断层,本来起步较好的版权贸易也遭遇发展瓶颈。1995年后,安少社的版权贸易出现了三年多的真空期,亟需破冰强基。
1998年5月,新一届社委会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根据当时的实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了战略方向,制定了“面向市场,主攻低幼”的出版发展战略,同时提出了“将版权贸易作为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来抓的战略举措,并在编务室设立专人负责版权贸易工作,积极开展版权贸易活动,加大对海外优秀少儿图书的引进力度。1998年台湾“小收藏家系列”丛书的成功引进,是安少社版权引进的破冰之举。2000年与比利时海马出版社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对于安少社的版权贸易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安少社的版权贸易活动由摸索阶段走向有序操作的发展阶段。
2001―2015年:厚积而薄发
2001年,新著作权法颁布实行,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市场更加开放,与世界各国的版权贸易也更加活跃,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激烈竞争,安少社提出“坚持引进战略,坚持借鉴中创新”的战略性规划,并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团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通过版权引进吸收国外优秀出版资源和先进出版理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进而促进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原创图书的研发。此后短短的三年间,安少社与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德国、韩国等国的几十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版贸联系,共引进各类少儿图书300多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其中,引进比利时的“奇妙的动物世界”,引进意大利的“彩色森林童话故事”,引进英国的“新概念大百科”系列等引进版图书成为安少社出版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多次获得“年度引进版优秀图书”奖。引进意大利的“迷你小电影”系列,通过独特的编辑理念对图书进行深加工,进而实现繁体版权输出,充分利用和放大了出版资源的功效,这也是安少社以引进促输出的一个积极探索与实践。安少社通过高效决策、专业运营、诚信履约,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战略合作模式,大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2005年1月,安少社对外合作部成立,通过设置岗位职责,制定激励措施,培养版贸人才,版权贸易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05年11月,安徽出版集团成立,全面转企改制。安少社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两种资源并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战略并举,对外合作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先进出版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最好听的睡前故事》(4册)越南文版权输出,实现向非华文地区输出版权的历史性突破,并获国务院新闻办与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出版资助。2007年,安少社凭借“虹猫蓝兔”等图书的强力拉动效应一举成为国产动漫图书市场的品牌出版社,同时也将目光投向“变形金刚”等国际知名动漫品牌,通过国内原创和国外引进双轨道提升其在卡通动漫图书板块的影响力。除了《变形金刚》4部电影版、2部动画版的系列图书,安少社获得授权的国际知名动漫产品还有:美国迪士尼公司的米奇妙妙屋、迪士尼公主等品牌形象图书,芬兰罗威欧公司的《愤怒的小鸟》,英国企鹅集团的《小猪佩奇》,英国BBC公司的《天线宝宝》《小鸟3号》等。2007年10月,安少社参加第59届法兰克福书展,《手工一本通》系列实现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荷兰文五种文版的版权输出。
2008年年底,安徽出版集团借壳上市,成为中国出版集团中主业整体上市的第一家。安少社在时代出版上市公司的平台上做大做强,跻身少儿出版第一方阵,对外合作也由高水平引进与大规模输出并重的图书版权贸易向多元文化出口服务贸易、多层面跨国资本运作升级。安少社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有文化传播力的出版物品牌,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2009年,安少社围绕“图书玩具化、玩具图书化”,积极抢占玩具书市场至高点,通过整合国际先进的玩具书专利技术研发玩具书“好好玩泡泡书”系列,实现了向黎巴嫩、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的输出。2010年,拥有自主专利的玩具书“我的第一本早教塑料书”系列版权输出叙利亚。安少社打破传统图书版权输出的固有模式,将单一的版贸渠道拓展为多元的外贸渠道,从外贸渠道推广玩具书产品,打造“一站式”文化服务贸易,实现版权输出、印制服务、实物出口“三结合”,通过玩具书引领“走出去”新格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走出去”专题对这一大胆尝试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进行了特别报道。
2014年,安少社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唯一官方授权,出版了全球儿童文学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书系,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书展举办“关注中国:当最高荣誉牵手最大市场――《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全球新书会”。该项目成功入选2014年度“中国少儿出版十件大事”,彰显了安徽少儿出版社的国际出版水平和实力,也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童书出版人应有的责任与气度。安少社从2003年第一次组团观展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书展,到2014年在这一世界最大童书展举办全球新书会,从无足轻重的看客转身成为有分量的积极参与者,身份的转变折射出安少社在国际合作舞台的地位日益提高。
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丝路书香工程”,这是新闻出版业进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唯一的重大项目工程,为出版社“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新的起点。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引领下,安少社立足自身定位,重新规划自身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形成由产品“走出去”到项目“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产业“走出去”的渐入式“走出去”模式。通过推进“四步走”战略,安少社完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布局,努力成为中国少儿出版实践“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2015年9月3日,在世界图书之都贝鲁特,安少社与黎巴嫩数字未来公司合资打造的“时代未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是安少社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丝路书香工程”谋篇布局,实现“走出去”资本跨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首家获得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境外出版企业,时代未来公司立足中东,辐射“一带一路”,依托双方优质的出版资源和发行渠道,在图书出版、数字出版、实物出口、教育电子装备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由此开启中国少儿出版“走出去”的新格局。
在“十二五”期间,安少社共引进版权646项,输出版权715项,在全国专业少儿社中率先实现并持续保持输出大于引进的版权贸易顺差;58种图书获“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奖”;2种图书荣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奖;获得各类“走出去”项目资助1278万元;连续入选商务部“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风云榜”出版百强。安少社顺应新技术发展,以多介质数字产品提升传统童书,搭建数字化“走出去”平台,跨媒体、多介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目前,安少社在内容创作、技术开发、运营模式、用户积累等多方面完成了先行先践的积累,通过上线“优乐互动”少儿阅读平台,并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少儿APP应用,成为专业少儿社中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先锋。367种电子图书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采购应用于“孔子学院数字书苑”,重点打造的“全球儿童汉语互动阅读推广运营平台”项目和“国际汉语学习资源研发基地”项目分别入选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安少社还培养了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爱岗敬岗的一流国际合作团队,其中专业编辑60多人,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个一批”
“六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优秀版权经理人、推动输出引进版权的典型人物等一大批高素质的编辑和国际合作人才。
2016+:领航新征程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紧随国家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步伐的政策方向,围绕“一带一路”和“丝路书香工程”建设的战略要求,安少社积极规划少儿出版板块“走出去”的顶层设计,加快“走出去”创新升级,实现“十三五”国际合作的良好布局。一抓核心作家的原创作品,丰富“走出去”出版资源;二抓“十三五”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在品牌贡献力、社会影响力、国际传播力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三抓多元国际合作模式、跨国资本运作,加强外联内合,注重产业发展布局,构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格局。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走出去”内容资源日益丰富,龙头项目带动规模化发展,“走出去”产业链初步形成,国际合作模式日趋多元,跨国资本运作更加成熟,国际合作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进步。
安少社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抓手,围绕战略版块,不断丰富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容,坚持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搭建互利双赢的合作平台,打造国际立体营销渠道网络。目前“丝绸之路”沿线64个国家,安少社已经开展合作的有15个国家,面向丝路国家的版权输出项目已达300多种,其中《少年与海》《驯龙记》《跟马小跳学汉语》《刘海栖幽默童话》《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等50多种图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和国新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倡导下,安少社以现有的合作版图为基础,发起成立了“丝路童书国际合作联盟”。联盟以安少社的国内外合作关系为基础,首批成员发展采取“核心6+6模式”,即国内6家专业少儿出版社联合丝路沿线6家战略合作伙伴,利用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展、上海国际童书展、博洛尼亚儿童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机会,组织联盟成员进行对话和座谈,交流行业动态,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旨在加强联盟成员对丝路国家不同市场的了解和互动。联盟以“搭平台、强合作、促交流、铸品牌”为主旨,通过全局规划、资源整合,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构建产业链,发挥丝路沿线合作伙伴的资源、市场互补优势,促进双向投资和多元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专业教育;留学生;国际化;标准化;建设标准
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土建行业是产能过剩行业之一,土建行业企业已有多年的走出去发展经验,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随着中国企业路桥在国外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必将得到较大发展。
众所周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美国的大学在全球的影响力甚至被认为超过美国政府部门。而在中日争夺印尼高铁建设过程中,印尼主管该项目的部长的留日背景曾对中方的竞争造成不利。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带来的留学生教育发展机遇,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然而,目前留学生在中国主要以语言与中国历史文化学习为主,留学生专业教育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弱项,我国的留学生专业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够,为此我们应主要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1 小班制
受留学生班级规模的限制,土木工程专业的留学生教育往往实行小班制教学。但长期以来,我国广泛实行的是大班制教学,缺乏小班制教学的经验,特别是留学生教学经验。大班制教学的特点是以适应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因此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大班制教学是一种竞争式教育,它不能适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只有能跟上课程进度的学生才能不被淘汰。不得不承认,这一教学方式曾经适应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在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设施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有经验的专业教师都知道,超过2个教学班(约60人)时,课堂气氛很难调动。
大土木专业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实行小班制教学,这是因为,专业课程的方向多样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唯有因材施教的小班制教学方式才能够充分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当前,我国的形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入学人数下降,相应的师生比逐渐提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学生学习能力的降低,都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小班制教学方式作为教育大众化的更好方式,将无疑逐渐成为我们的更好选择。因此,无论是面向国内大学生还是留学生的专业教育,小班制都是值得采用的。
2 教师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既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国际化,又包括教师外语水平提高。了解国外的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研究动向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尤为重要,反面的例子是,部分教师由于既不了解这些发展动向,又忘记了“人类对自身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追求是无止境的”,或者由于自己科研服务项目减少,因而对本专业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与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国际化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出国镀金,须知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的增加,通过网络了解国外情况也越来越便捷,所以说在国内了解国外的途径大大增加,通过短期出国访问对增进相互了解的效果也很不错。积极了解国外的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研究动向,积极提高外语水平,则虽然身未出国门,心已受益;反之,虽然出国走了一圈,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却无所裨益。因此,各高校在制订政策时,应以鼓励教师国际化为目标,而不是仅看重国际化的形式即人是否出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出国却实际具体了国际化条件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留学生教育标准化
尽管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留学生教育标准化有利于各校总结经验,合作交流。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留学生教育一般应采用英语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留学生教育标准化包括编制英文版教材、建设一批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精品课程。根据留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留学生实践教育特别是工程实习,应让留学生多了解中国的工程建设情况。
4 留学生培养管理国际化
国内不少高校在对留学生进行培养管理时,不知不觉按照与国内学生相同的模式,具有人情化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实现了严进宽出,其原因既有自己的学生自己爱的心理,又有延期毕业留学生容留管理难的现实考虑。对留学生学习期间生活特殊照顾,体现了中国学校和老师的人情味,但对教学管理,则不能不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留学生教育的严格程度对高校学风有重要影响,严格要求则促进整个学校的学风,反之则影响学风。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留学生的考察管理宜严格按制度办事,有条件的高校宜实现考教分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货代行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职业素质、专业能力
随着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发展,国际货运已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每一领域,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货运人才,这是需要行业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国际货运业的发展趋势
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已建立三条南北向、五条东西向大通道,已布局37个国家级物流枢纽中心,66个重要区域节点城市,互联互通的基础功能和正在建设的智能化大数据。不仅能弥补国际物流企业在网络及信息化方面的短板,更有利于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区域合作,激发经济新活力。亚投行的未来运行也将对“一带一路”提供庞大的商业机会,为货代物流业增加新的货运服务需求,提升货代物流业的服务功能。
自贸区扩围、自贸协定国的扩大和遍布各省市的754个各类保税区物流园区等的作用发挥,正在改变国际贸易的传统格局和方式,也将进一步释放包括对货代物流业在内的制度约束,并将为货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以电子商务为例,其迅猛发展正在引领传统消费、经营模式深刻变革,创造新需求,催生新业态。2015年7月16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管理模式,优化跨境电子商务海关进出口通关作业流程,鼓励外贸综合服务公司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仓储、融资等全方位服务,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体系等等,是推动国际商务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未来5~10年,广东省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将会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广东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将不断上升,总量和规模仍将继续扩大,这无疑将赋予广东国际货代企业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二、广东省国际货运行业的发展现状
广东省有着良好的水运条件,全省已有沿海港口码头泊位134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156个,内河码头泊位1820个,众多的优良港址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枢纽,其他中小港口相配合的珠江大型综合港口群,集中了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五大港口和众多的中小港口群,以各个港口为枢纽,河网水系为通道,形成了联系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内河航运和海运网。得天独厚的港口群优势,令海运运输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了港口、机场、铁路、航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国际货代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流支撑体系。目前已建成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四个公路主枢纽,民航机场布局合理,形成以新白云机场为枢纽,多个地方机场为辅助的民航运输格局,港航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码头向大型化、集装箱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跨国活动增多,日渐完善的物流体系,带动了国际货代业的迅速发展。
三、广东省院校开设国际货运相关专业的情况
1.基本情况
目前广东省共有14个院校开办了国际货运相关专业,大部分都是高职类型的院校,专业全部都是专科学历,其名称都为“报关与国际货运”,如表1。
2.就业方向
这些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外贸企业、物流服务企业、报关企业、货运企业、工商企业,从事报关业务、报检业务、货运业务、跟单等工作。
四、对广东省国际货运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1.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企业对货代人才的岗位需求是高校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根据2014年麦可思出具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报告》(简称“2014麦可思报告”)显示,物流/货代/采购职位占广东省用人单位未来三年招聘高职高专毕业生总人数的5.8%,属于需求量较大的职位。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针对出口业务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企业所需货代人才中业务员、操作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的需求比较大。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但自2014年起,国家取消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考试,对毕业生一毕业即从事报关员和报检员工作形成较大障碍。
对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每个企业对岗位的人数要求依每年业务量发展情况而定。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有些企业以往至少招聘3~5人/年,而目前已减少至1~2人/年,甚至少数企业不再招聘人员。从单个企业来看,招聘量不是很高,但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数量多,对业务员、操作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的总需求仍然较大,特别是同时持有两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或多证的人才。专业从事国际货物运输管理的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和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调度员也有一定需求。
2.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2014麦可思报告数据显示,广东省外贸类企业选用货代人才,不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是否了解所在行业,是否具有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同时对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毕业生若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完成一项工作或者在团队当中与人协作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后续职业发展空间将会大大增加。货代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具体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如下页表2。
3。用人单位职位要求和对毕业生使用评价情况及分析
从2014麦可思报告结果可看出,80%的货代专业毕业生进入民营/私营企业,16%毕业生进入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60%的货代专业毕业生进入50人以下的企业,19%进入51~300人的企业,13%进入1000人以上的企业。外贸类企业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最重要的前三项核心知识依次为营销与沟通、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心理学。对企业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随着我国传统货代企业向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转型,面向客户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具特色的综合服务,货代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调研显示,货代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往往不够,还需要企业二次培训。以某货代企业单证文件部单证员为例,入职后需要培训一周,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天培训:货代专业中英文术语。
第二天培训:世界贸易港口中英文输入。
第三天培训:世界船公司的中英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