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明珠暗投

明珠暗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明珠暗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珠暗投范文第1篇

2、掌上明珠:指拿在手中爱不忍释的珍珠,原比喻特别珍爱的人,后多用来比喻父母疼爱的儿女,多指女儿;

3、薏苡明珠: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故意颠倒黑白,糊弄是非;

4、仙露明珠:晶莹圆润的露珠和珍珠,比喻人风神秀异,也形容书法秀逸圆润;

明珠暗投范文第2篇

整整5000年的文化都浓缩在5000个文字里。从仓颉造字开始,中文正式诞生,至今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史共分两段,前后各2500年,分界点就是老子孔子出现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黄帝和仓颉距老子和孔子时期是2500年,这一段是“神话史”;老子孔子距今2500年,这一段是“人话史”。今天我们对“人话史”了解很多,唯独对“神话史”知之甚少。

今日科学主义盛行,基本否定了所有的神话,但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神话却是他们的祖先留下的历史。我们如果用科学思想去看待中国文字就会一知半解。在文字里,我们的先人对诸如: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都有独到的解释,而死亡、灵魂、天、鬼怪、妖魔、神仙等等非物质词汇竟然占据了文字内容的很大一部分。现在世界上各种宗教的信徒占据了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信仰宗教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灵魂不灭”。如果不相信这一点就不算是信徒。中文既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如果对非物质的定义还停留在物质层面,那早就被历史抛弃了,不可能存在今天。

在慢慢的时间长河里,虽然中国文字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人们对于文字的“如何定意”好像争议不大,在文字“如何定形”上的争议也仅限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争论,这也不足为虑,因为“删繁就简”本来就是文字的发展趋势。但只有一个“如何定音”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今学者们,具体说:音从何来?

1、如何定音?

小猫刚出世是闭着眼睛的,母猫需要给小猫舔身体舔眼睛六天,小猫才会睁眼,母猫舔小猫眼睛的声音就是“名míng”、“命mìng”、“铭míng”、“鸣míng”、“冥míng”、“茗míng”、“瞑míng”、“酩mǐng”、“明míng”。

2、如何定形?

这个字是对“名”字场景的继续描写。“日”字代表猫眼是“1”的时候太阳最圆,“月”字代表猫眼是“0”的时候月亮最圆。所以,“明”字的意思就是在描写猫眼会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而变化,这就叫“月明”、“明月”。明月很亮就叫“明亮”,此时猫眼反射光的能力最强,也就是猫眼也很明亮。如果猫眼不明亮且有雾则此时的月亮就是雾状。在地洞里的一个人通过猫眼的一条直线就可以判断现在是白天,这就叫“明白”。明白了就叫“明了”。猫眼明亮就是代表月亮一定明亮,这就叫“明明”、“明明是”。

猫是夜行动物,猫眼特别明亮的时间也就是猫要出去捕食的时间,猫回家的时间是第二天早上,人们刚要起床,所以,从人们起床到再睡觉的这一段白天被称为“明天”。昨晚供品明明是摆在供桌上的,可是人们一起床,供品却没有了,这就叫“明摆着”,暗喻是猫偷食了供品,再一看猫的尾巴在供桌下显露出来,这就叫“明显”。明显确定是猫干的就叫“明确”。明确观察鉴定后断定就叫“明察”、“明鉴”、“明断”。明确告知叫“明告”。明亮晃眼叫“明晃晃”。光辉明亮叫“光明”。光明处叫“明处”。光明的灯火叫“明灯”、“明火”。手持武器并举着明亮的火把去打仗就叫“明火执仗”。

3、如何定意?

明珠暗投范文第3篇

Key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idiom;contrast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030-01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at is culture? “Culture is a complex entirety,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faith, art, law, morality, custom, and also any other 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human beings as social members.” (Tylor, 2003. P380) Then what is idiom?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6th Edition) explains that “An idiom is a phrase whose meaning is difficult or sometimes impossible to guess by looking at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it contains.”

2 Documents review

For a long time past, people’s recognition to language was affected by the view of instrumentalism, which is only to notice the instrument of language system itself, but to neglect the other factors that restrict language, such as culture. Sapir (Sapir, 2003. P20) mentioned: “Parole is a kind of non-instinct, obtainable, ‘cultural’ function.” Learning language meanwhile must learn culture, and vice versa. Generally speaking,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nothing problem, while as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roblems of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co-exist. Idiom acquisition is just a striking presentation of this pair of contradic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to the study of idioms, it involves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ts own features of idioms, cultural contrast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etc. The researchers do some quantity analysis or quality analysis by various methods; for example, they do it from the view of pragmatics, lexicolog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ranslation, etc. These results produce a wide realist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for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itself an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 communication.

3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 about idiom

Idioms, in the aspect of presenting cultural featur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relations: corresponding relation, semi-corresponding relation, and non-corresponding relation.

(1)Corresponding relation refers to both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consistent and corresponding not only in meaning but also in image. In this condition, both of the idiom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each other, that is to say, one nation’s idiom can be translated into another one’s. For example, “burn one’s boat” can be translated as “破釜沉舟”. Although their historical allusions are different, the two idioms represent the same meaning, which is to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it impossible to return to the previous situation later. Their image and figurative meaning are so close. For another example: “walls have ears” can be translated as “隔墙有耳”. The two idioms are all used to warn people to be careful what they say because other people may be listening. In addition, some idioms of a language are borrowed from another language, Some English idioms, such lik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rmed to the teeth”, has been transplanted to China. Some others, such as “to lose one’s face”, “to save one’s face” are from China.

(2) In the semi-corresponding idioms, some have the same meaning but different figures of speech, so the images are different, too. Besides, some have the close meaning, but should be used in different occasions or contexts; some others are only similar in literal meaning, but the connotation are far more different, meanwhile having different colors of sense, so they only express a part of relevant cultural feature. For instance, to express “both of the two persons have the same shortcoming or fault”, or “blaming other person for something which in fact he himself also has made the same mistake before”, 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idiom is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while Chinese one is “五十步笑百步”. But, lots of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 appear such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For instance, this idiom mistakenly translated as “明珠暗投”, in fact they are different. Literally their images and actions are consistent, such wrong translation is the result of literal corresponding, which violat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3)As to the idioms of non-corresponding relation, if only see the literal meaning, all of them would be wrong. There is no similarity in meaning, usage and cultural feature. It is true that some idioms literally have the same meaning and image, which is so confused that easily forms a trap. For example, “eat one’s words” easily equals to“食言”, but the real meaning is “to admit that what you said was wrong”.

4 Conclusion

All in all, learning language is just learning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dioms shows it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1> it can improve the learner’s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language, can enlarge their knowledge scale of language, and also enrich their effective vocabulary; 2> it can help the learners to know some contents of the cross-cultural studies, so as to widen their field of vision, and also to foster their interests in foreign culture. These just are the value of studying it.

Bibliography:

[1]Sapir, Edward.On Language[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明珠暗投范文第4篇

无论是在《隋炀帝艳史》或是《迷楼记》中,侯夫人的出场都从死亡开始。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人生,她的存在,在呼吸熄灭之日,方被知晓。那一日,她用一段白绫自缢于房梁之下。据说,她虽已死,“颜色却美如桃花”。死时,她身上挂着一个锦囊,锦囊里藏着几首诗。聊聊不多的几行字,记录了她被遗忘和被损害的短暂人生。

“初入承明日,深深报未央。长门七八载,无复见君王。寒春入骨清,独卧愁空房。跚履步庭下,幽怀空感伤。平日所爱惜,自待却非常。色美反成弃,命薄何可量。君恩实疏远,妾意徒彷徨。家岂无骨肉,偏亲老北堂。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性命诚所重,弃割亦可伤。悬帛朱栋上,肚肠如沸汤。引颈又自惜,有若丝牵肠。毅然就死地。从此归冥乡。”

这是她写在最后的《自伤》,也是绝命诗。侯夫人16岁进宫,死时方24岁,虽然貌美且有才华,却和众多的宫女一样,被埋没其中,不曾见过君王面。从这自伤诗可看出,她自视颇高,有明珠暗投之不平,死时仍保持着一份骄傲。

“人主享天下之富,亦欲极当年之乐,自快其意。”这是隋炀帝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国之主。他变着法子享乐,穷奢极欲。著名的迷楼,乃是为了迎合他不断扩大的欲望而建。他说:“今宫殿虽壮丽显敞,苦无曲房小室,幽轩短槛。若得此,则吾期老于其中也。”于是精于营造的浙江工匠,为他设计出了迷楼。

“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檐,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牖,上下金碧。金虬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傍。壁砌生光,琐窗射日。工巧之极,自古无有也。费用金玉,帑库为之一虚。人误入者,虽终日不能出。”隋炀帝在这栋构造机巧的建筑物中。填充了数干后宫美女。而他自己则经常一进去就经月不出,穷极欲望。

想想这迷楼,实在是恐怖,外表光鲜富丽,实质却如一座迷宫般的巨大监狱。每一间牢房里关着一位女子。一走进去,就无出路。可楼里的人想出来,楼外的人想进去,侯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想进去而不得的人。她自比王昭君,误了如花美貌,误了蓬勃青春。

“妆成多自恨。梦好却成悲。不及杨花意,春来到处飞。”(《妆成》)八年的寂寞深宫,已把她折磨成了抑郁寡欢的长门怨妇。而另一方面,侯夫人又不是那种能曲意逢迎之人,显然也并不谙熟后宫的生存守则。在她死后,隋炀帝也惊讶于这样美貌和有才的女人竟然没有被选入迷楼。可见,侯夫人应是因不懂技巧机谋、贿赂巴结那一套后宫法则,而被故意冷落,这与王昭君在汉宫的遭遇倒是有几分相似。她因不谙后宫斗争学,不愿自我堕落,而只能自我感伤,自怨自艾,除写诗排遣,并无他法。

明珠暗投范文第5篇

当作家的人说:我都写了那么多作品了,还没有出名,这世界真不公平,伯乐都死到哪里去了!当演员的人说:快演一辈子了,还是跑龙套,我的艺术才华算是埋没了!做官的人说:论本事,论资历,本来那个位置是我的,生生被人挤掉了,想起来就生气。做生意的人说:我是有经商才能的,可惜生不逢时,环境太差,要不然我也能当李嘉诚。甚至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半老徐娘也埋怨说,自己当年嫁得太窝囊,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要搁今天,怎么着也得嫁个千万富翁。

总之,许多人心里都似明似暗,隐隐约约,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似乎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两句话,就是给自己鸣不平的,明珠暗投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自己的。

那么,什么人才算是没有“怀才不遇”呢,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无非是做大官的,发大财的,出大名的,享大福,载入史册的几种人。可是,综览古今中外,历朝历代,这几种人什么时候都是少数,那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怀才不遇”了。

譬如说作家吧,如今,中国作协有八千多会员,省市作协有十万多会员,可是真正写出名的不过一两百人,在全国有影响的,也就是三四十人。许多作家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也有几百万字作品问世,仍然是默默无闻。换言之,“怀才不遇”了。

再如演员,总数不得而知,大致匡算一下,说全国有几十万不算夸张。光是北京一地,就有十万之众,号称“北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门口,每天都挤着上千名演员,黑压压一大片,眼巴巴地等着剧组来挑群众演员,即便被挑上了,顶多也就是匪兵甲、群众乙,连句台词都没有。其实,他们中间有表演天赋的还真不少,没办法,僧多粥少,只好“怀才不遇”了。

李白自称“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家还就是不夸张,写诗几乎就像打喷嚏一样,说来就来,出口成章,还都是精品佳句,让后人世代传诵。就连喝了人家几顿酒写下的极普通的应酬诗,也能不胫而走,孩童们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怪乎诗人余光中夸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名称“诗仙”,千秋留名,就这样他还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当上官。

可见,怀才不遇似乎是一种流行病,大家都很紧张而兴奋地宣称自己患病了,其实,到医院一查,大多数都是虚惊一场。怀才不遇也是如此,有的人是真的怀才不遇,有的根本就没有才,是假才、虚才,本就不堪大用,也不存在什么遇不遇的问题。

所以,究竟是否“怀才不遇”,最重要是给自己正确定位,看看自己究竟有几分才学。譬如,大家给“初唐四杰”的定位是“王、杨、卢、骆”,而杨炯给自己定位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谦恭与狂傲并见。在大学中文系里,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几个著名作家的定位是“鲁、郭、茅、巴、老、曹”,而郭沫若曾谦虚地说:“如果鲁迅先生自称是一头牛,那我就是牛的尾巴。”茅盾接着说:“您要是牛尾巴的话,我就是尾巴上的一根毛。”虽是玩笑之词,也可见大师对自己的定位的谦虚态度。

给自己定位,当然不仅限于那些名家大家,我们普通人也有给自己定位的必要。给自己定位,其实就是自我衡量,自我鉴定,自我估价,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才华、多大能力、多深造诣,在自己的领域里、行业里、单位里,到底处于哪个层次,还有多大发展空间,和那些顶尖人物有哪些差距。通过正确定位,可以使自己不沾染“怀才不遇”流行病,保持清醒头脑,产生追赶动力,明确前进方向,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给自己定位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因此当有两忌:一是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 ;二是不要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以笔者自己为例,杂文写了二三十年,作品发表了几百万字,书也出了好几本,如果给自己定位,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小有成就,略有才识。绝不敢有“怀才不遇”之怨言。

虽然“各领三五年”,但凭心而论,这世界真正有才的人不多,有资格说自己“怀才不遇”的人更少,大多数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不过是无病罢了。所以,我们不必每天都把“怀才不遇”挂在嘴上,还是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要紧。须知,即便是才不出众的一般人,只要付出了努力,也肯定会有收获,也能走向成功。只要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乌龟有时还就是能赛过兔子。

明珠暗投范文第6篇

纪雪琪穿了耳洞。尉然眯着的眼睛大了起来。纪雪琪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红红的耳垂像颗樱桃,把耳洞上的那粒白色珍珠衬托得越发珠圆玉润。

进教室前,纪雪琪怕人看见,把头发往前拉了拉,盖住耳朵。可是,耳垂像探头探脑的小老鼠,白珍珠的耳钉也不肯明珠暗投。

尉然干嘛那么八卦啊?不就是戴一对耳钉吗?又没叛逆到戴三个四个。班里最了不起的女生岳夏一只耳朵上就穿了三个耳洞,星星、月亮、太阳都在她的耳朵上聚会了。还有,岳夏还染了发呢,怎么大家觉得那就是正常的,偏到了她纪雪琪这,就成了轰动的大事件了?这样一想,纪雪琪就觉得理直气壮了。

一节课,尉然总是偷偷瞅纪雪琪,纪雪琪在桌子底下伸过手去狠狠了掐了尉然的腿,尉然呲牙咧嘴,老师频频往他们这边瞅。很大声音问纪雪琪有什么事吗?纪雪琪很艰难地忍住笑,摇摇头。

捱到下课,尉然一本正经地问纪雪琪:我说同桌,你受了啥刺激吗?怎么我觉得你不是你了呢?

纪雪琪笑得很甜,比划着说了个很雷人的词:杀很大。

尉然呆若木鸡。雪琪一向是柔着性子过马路走斑马线的那种小女生,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强悍了?尉然无比肯定地说:纪雪琪,你一定是受什么刺激了。

2

尉然说得没错。纪雪琪是受了刺激。

那天雪琪回家时,家里乱七八糟的像被洗劫了一样,父亲没在。母亲在哭。雪琪呆立在门边。好半天叫了一声妈。母亲开始唠叨父亲的厂子破产了,追债的人真是不讲道理啊?

又是好半天,雪琪说:妈,只要咱们仨在一起就好。

母亲抱着雪琪,哭得更厉害了。

房子被银行收走了,家里的东西也被债主们搬得七七八八。雪琪跟父母搬到爷爷家从前的小房子。爷爷过世后,那就一直空着。

母亲是个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一进小房子的门就说:这哪是人住的地方,跟狗窝差不多……

父亲叹了口气说:当初幸亏没卖,不然连个窝都没有。

雪琪一句话都没说,开始找抹布,擦灰尘,收拾屋子。

老房子的街口有家发廊,有很妖艳的红唇女子出来招揽生意。纪雪琪走过去,又走回来,问那红唇女子:姐姐,这可以穿耳洞吗?

女子一勾手,转身:来吧!

坐在整面墙的镜子前面,雪琪看到自己稚嫩的一张脸,她冲自己笑了笑,眼睛亮闪闪的。红唇说:没事儿,不疼。手里的分明是一支枪,圆珠笔在雪琪肉肉的耳垂上画了个小点,说:耳垂这么厚,有福。

雪琪闭了一下眼睛,笑了:是啊,从小人家就说我有福气。

真的不疼,像被蚊子叮了一下,就那么一下下。钉进去的是个亮亮的小耳钉。雪琪不喜欢,她想她要找只珍珠的耳钉。

小商贩说那绝对是天然珍珠。雪琪笑了,没质疑。她见过的珠宝多了去了,母亲从前进出珠宝店时带着她。母亲说:女儿是要养成一种分辩好坏的气质的。

吃晚饭时,母亲看到了雪琪耳朵上的珍珠耳钉,碗啪地摞到了桌子上,她说:这日子没法过了。你爸破产了,你还不学好……

雪琪一直在床上哭。那是她知道父亲破产后第一次哭。父亲走进来,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小雪,爸……对不起你!雪琪坐起来,抱住父亲,哽咽着说:爸,我没有不学好,我只是想给自己一点纪念。钱没了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你跟妈还有我在一起,再苦我都不害怕……

父亲出门跟母亲说:咱们的小雪长大了。

3

尉然听了纪雪琪的话,居然眼睛红红的,他说:同桌,想吃啥,我请客。

纪雪琪跟尉然去了江边,买那种一块钱一小杯的花蛤,用牙签挑着吃。

吃完了,尉然去租了一只风筝,一个人牵着线,一个人拉着风筝跑,那只大蝴蝶轻灵灵地飞上天时,纪雪琪很大声很大声地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喊声吸引了很多目光,那里面也有班主任老梁的,她带着儿子来游玩,恰好看到她的两个学生,她走过来,脸色有些不好看,尉然献殷勤给老梁的宝贝儿子买花蛤,老粱拒绝了,她说:雪琪,我没想到你会这样!

哪样啊?一路上尉然都愤愤不平。尉然一直不受老梁待见,雪琪却是老梁的心头爱。

雪琪的目光一直看车窗外,小小的珍珠耳钉露出来,唇是紧紧咬着的。

尉然默默地送纪雪琪回家,那里的房子都歪歪斜斜,貌似踢上一脚就会倒。纪雪琪突然问:同桌。你会不会因为我穷就瞧不起我?

尉然轻轻地给了纪雪琪一拳,说:你说这话,是想挨揍是吧?

雪琪笑了。

周一,雪琪坐在课堂上有点心不在焉,好孩子做惯了,还是害怕一些事。

老梁一如往常地上完了课,课上还表扬了雪琪的作文写得细腻,让雪琪把作文当范文念给大家听了。

课间,尉然最后一个进教室,他瞅了一眼雪琪的耳朵,珍珠耳钉不在了,仔细看才看得到耳朵上小小的洞。尉然说:其实,你戴珍珠耳钉很好看。还有,你挺像珍珠的,那么从容淡定地面对磨难。

纪雪琪瞪大眼睛,同桌,你别这么煽情好不好?

纪雪琪真的很想哭了,透过教室的窗,她看到老梁和父亲在校园长长的甬路上边走边谈,还有,上课前,她看到尉然走进了老梁的办公室……

明珠暗投范文第7篇

皇家最要紧的是要开枝散叶,绵延子嗣,才能江山万年,代代有人。(太后)

平分春色总胜于一枝独秀。(太后想选个新人进来分华妃的恩宠)

信女虽不比男子可以建功立业,也不愿轻易辜负了自己。若要嫁人,一定要嫁于这世间上最好的男儿,和他结成连理,白首到老。但求菩萨保佑。(甄郑

侄是尽人事以听天命。(甄郑

一片冰心在玉壶。(温实初)

置妹茫我虽是一介御医,俸禄微薄,可是我保证会一生一世对你好,疼爱你,保护你,永远事事以你为重。(温实初)

女子无才便是德。(沈眉庄之母)

臣妾虽为皇后,也是皇上的妻子,身为人妻,侍奉夫君,怎么会觉得累呢。(皇后)

不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皇后)

忠霍脸宫腰,正是臣女闺名。(甄郑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氏出美人。(皇上)

忠霍脸宫腰,那更春来香减玉消。紫禁城的风水养人,必不会叫你玉减香消。(皇上)

我知道你不是有心的,可是老天爷有心啊,他不忍叫你明珠暗投。(沈眉庄)

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皇后)

若无完全把握获得皇上恩宠,你可一定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为父不指望你日后大富大贵,能宠冠六宫,但愿我的掌上明珠,能舒心快乐,平安终老。(甄远道)

女儿不求能获得圣上宠眷,只求在宫中安稳一生,保住甄氏满门和自身性命即可。(甄郑

现在是千年田八百主啊。(苏培盛)

让她住承乾宫,想让她独承乾坤恩露吗?(华妃)

最要紧的还是子嗣,实在没有皇子,公主也好,否则一辈子无所依靠。(芳若)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郑

碎玉轩,名字也别致。(菀常在)

容奴才回禀,正殿两边啊,是东西配殿,后边是寝殿,寝殿后边有一小花园,南边啊是饮绿轩,供夏天避暑的住所,因为这后边有梨花,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所以叫做碎玉轩。(康禄海)

禀小主,这是新贡的金桂,皇后娘娘特意嘱咐的,碎玉轩里多种些桂花,以示新贵入主,后宫吉庆。(佩儿)

今后,你们便是我的人了,在我名下当差伶俐自然是好,但我更看重忠心二字。(菀常在)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安答应)

永远二字,说来简单。若真做起来只怕是很难了。(菀常在)

微臣自知别无所长,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重诺而已。(温实初)

微臣自知无福陪伴小主一生,但若能够保护小主一世周全,也算是成全了当日的承诺。(实初哥哥)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沈贵人喜欢的气节)

朕喜欢你读书,读书能知礼。有气节,可是朕更喜欢独立秋风,不与百花争艳,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得住长远。(皇上)

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甄郑

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甄郑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雪中送炭的情谊比什么都可贵。

奴才不在于多,只在于忠心与否。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

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气度,能不能让娘娘容下是嫔妾的本事!

秋来百花杀尽,唯有华妃一枝独秀。

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牡丹亭的戏文上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后宫中,女人的前程与恩宠,都在皇上的枕榻之上,皇上的大局亦是如此,两情缱绻间,就能消弭硝烟,也算默契。

是啊,这天下都是朕的,不过很快就是你的了。(皇帝)

臣妾要这天下来做什么,臣妾要的,始终都没有得到。(甄郑

难道我得到的一切,都是因为纯元皇后?(甄郑

能有几分长得像宛宛,也算是你的福气。(皇上)

是吗,这究竟是我的福,还是我的孽?岂止是皇上错了,我更是错了!这几年的情爱与时光,究竟是错付了!(甄郑

因为我对男女之情绝望,因为我对我的人生绝望,是允礼,在黑暗中给了我一点希望,给了我一些活下去的理由,哪怕选择允礼是一个错误,我也宁愿一错到底。(甄郑

王爷的心思我并非不知道,只是我这从宫里出来的残躯,不想和王室贵胄再有沾染,纠缠不清…有些事,如果一开始就明知道不能善终,就不要痴心妄想,去勉强强求一个善果。(甄郑

凌云峰一别已是终生大错,我求你不要离开我!我是你的妻子,你带我离宫,我不想呆在这里,我不想呆在这里!我求你带我走!(甄郑

有你这句话,我此生无憾!在我心中,你永远是我唯一的妻子(果亲王)

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沈眉庄)

但凡海上有风暴来临前,海面总是格外平静。(沈眉庄)

心都够暗了,再不见些亮光可不是黑透了吗。(沈眉庄)

烧不烧都不要紧,暖得了身子,也暖不了心。(沈眉庄)

在这宫里,有利用价值的人才能活下去,好好做一个可利用的人,安于被利用,才能利用别人。(浣碧)两虎相争,就算在夹缝中的小兽,也得给自己找条后路啊。(曹贵人)

王爷失势会不如奴才,这奴才得势啊,会凌驾于主子。(王爷)

你试过从天黑等到天亮的滋味吗?(华妃)

我才不要回头,宫里的夜,这么冷,这么长,每一秒怎么熬过来的,我都不敢想!(安陵容)

再冷,也不该拿别人的血来暖自己。(甄郑

妹妹容貌依旧,只是心不似以前单纯了。(甄郑

若还似从前那么单纯,恐怕在后宫中早已死了几百回了。(安陵容)

谁都知道宫里的日子难过,可是日子再难过,再要步步为营,也不该伤害身边的人。特别是一直把你当作好姐妹的人。(甄郑

曾经,我也以为你是真的对我好。你拥有那么多的东西。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还有皇上的宠爱。而我却因出身低微,备受世人冷眼,还要因为你的得宠受到华妃的羞辱。后来我知道了你待我好,对我处处照顾,施加援手,不过是施舍冷饭而已。你是要我代替沈眉庄去争宠,好巩固你在宫中的地位。(安陵容)

自从入宫后,我们三人相依为命。你不愿做的事我绝不会勉强你。当日眉庄禁足,我若不与你联手,只能为人鱼肉。(甄郑

这苦杏仁还吃得很呢,在宫里待久了,苦杏仁吃着也是甜的。(安陵容)

你不要怨恨我,说我狠毒,其实我只是有一点不甘心而已。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做了人家的垫脚石,不甘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活一回。我不得不争宠,不得不怨恨皇后、怨恨皇上,怨恨一切把我当棋子、把我当玩意儿的人。我何尝不知皇后不是真心地帮我,我又何尝不知皇上何曾爱过我。可在这后宫之中,哪儿有什么真心可言。说到底,我还是最怨恨你的。因为你什么都有了,临了了,我却什么都没有(安陵容)

明珠暗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王维;送别诗;思想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送别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诗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送别时的离情别恨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适性。不同的只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在唐代,诗便是人们表达离情的不二选择。虽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交通、通讯条件仍比较落后,一次分别,很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种种风险,所以我们的古人常把生离和死别联系起来。

从送别的对象看,王维送别诗的主要内容是:送人赴边、就任,慰人落第、贬谪,以及送友归山隐居等。不同内容的送别诗,王维所表现的具体感情是不同的。

一、凄凉伤感与离情相融

与至爱亲朋的离别对人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特别是在交通、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由离别所带来的空间阻隔,常使人们在面对离别时不禁黯然神伤,“人世死前唯有别”,典型地代表了古人对离别的普遍强烈感受。凡是送别诗多少都有一种凄凉之情、伤感之意。如王维的《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和《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前一首诗歌以高台送友时的即目所见,经“飞鸟还”与“行人去”相对举,别情自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离情能不露情态,最高。”[1]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飞鸟还,则行人可息矣,而犹去不息,日暮途远,在行人恨不得即到,而送者则愿其早歇,念之深,爱之至也。”[2]徐增说得透彻。后一首写天寒日暮之际,诗人于湍流侧畔送友,伫立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含蓄地表现不舍的别情。正如刘永济先生所说:“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的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3]这的确道出了王维送别诗真诚感人的奥秘,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豪放乐观与真情交织

王维的送人赴边之作把哀怨之情完全撇开,变凄凉伤感为豪放乐观。诗人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往往用大丈夫以功名事业、百姓朝廷为重的思想,代替离别时的儿女情长。凄凉伤感一变而为通达乐观、慷慨激昂。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青得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诗歌借送战将出征的场面,叙写出唐帝国三军于边患惊警之时,浩荡开出井陉,奔赴沙场的雄壮声势和煊赫军威,将士们在不怕艰苦、不怕死、忘身报国、蔑视平庸、建功立业之中,充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这其实也是王维心愿的一种写照。

三、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这是一首送人赴任之作。在此诗人不写送别时的情景,而是遥想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以及民风的质朴。诗人勉励李使君应当像汉代蜀郡太守文翁那样,翻新教化,做出自己的成绩,而不要依仗先贤的政绩而泰然无为。诗歌情绪开朗,格调高远,在惜别中鼓励劝勉朋友,情真而意切。在这一方面,王维送人贬谪的诗大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歌,很少悲情苦意,伤感凄婉,而以温暖的友情、理解来抚慰友人的愁怀。

四、失意愤懑与伤情并存

唐人的送别诗,有不少是诗人困厄失意之际的伤情之作。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离别时的离情别恨,同时也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幻的印记,特别是那些作于迁谪、下第或归隐时的送别诗,往往借送别来倾吐心中垒块,或借别情来明心见志。王维的《送别》看似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实则是语浅情深的佳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前四句明白如话,妙就妙在后两句,难也难在后两句。该怎么理解?且看王尧衢先生在《唐诗合解》中的说法:“送友归山而先为问答之词,其用意在结句。盖白云无尽,山中之乐亦自无尽,以视世之富贵功名,希宠怙势,何者不有尽期!知得此意,则归卧南山,可以萧然于世味矣。莫复问,言不须问也,是承上问答之词。钟伯敬云:感慨寄托,尽此十字中,蕴藉不觉,深味之自见。此与太白七绝《山中问答》意调仿佛。”王先生的评价中肯至极。王维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一诗,为失意而归的丘为感到惆怅怨愤,同时也为自己无力荐贤而感到惭愧。在诚恳宽慰的言语中,隐含着对举子明珠暗投、仕途崎岖的激愤与不平。

纵观王维的送别诗,虽然内容各异,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形诸于笔端,处处可见其时其景下诗人送别时的心绪和情景。王维的送别诗把人情美、社会美与自然美有机地融合,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纯洁真诚的心灵;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看到了诗人对现实的隐约批判以及渴望归隐的心情。从王维的送别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的诗人,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