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课本

高一课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一课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一课本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在讲授高二教材的《鱼跃前滚翻(复习)及排球:垫球(新授)》这一课时,课的开始部分以慢跑(鸭子步走、直膝跳、跨步走)来揭开帷幕,让学生觉得好奇、有趣味来进入课的形式中去,使学生从单一的体育课形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参与练习,使学生从“要我上体育课”变成“我要上体育课,这样围绕主教材做各项辅助练习,激发兴趣,创造环境,能更好地使学生进入状态中去。在讲授高一《体育》课本教材的《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效果,安排了配乐游戏“小渔网”,在游戏中配上舟山民乐,运用了情境教学、乡土教学,提高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操。

二、理论与练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与练习相结合,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讲解体育动作要领知识的同时,很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要领知识参加必要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模仿创新能力。在讲授高一《体育》课本教材的《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建立运球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在运球过程中护好球,眼视前方把球控制好,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手型、手法和球的运行要准确,着重解决手对球的按拍力量和方向。上下肢协调配合和眼视前方,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三、故设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从而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渴望解决悬念的亢奋心理状态中,激发追根求源探索奥妙的兴趣。在讲授高二教材的《反弹传接球,跑中的耐久跑》这一课时,本课确定反弹传接球为主教材,耐久跑为辅教材。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的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篮球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有一定基础,但对单个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而对学习的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对枯燥乏味、周期性强的耐久跑却存在畏惧。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提高身体对抗能力的关键是要从提高耐久跑能力入手。耐久跑为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主体,给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多比较、增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在讲授高一《体育》课本教材的《鱼跃前滚翻》及《负重搬运》这两课时,采用“创造尝试法”,鱼跃前滚翻采用“自由组合,分组不轮换的教学方法:“听讲解―看示范(教师、学生)―分组练―纠动作”。负重搬运采用“四环递进教学法”:“听清问题―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创造动作―尝试练习―集体练习”。总之,在课的构思和设计上体现了“寓教于创、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一点尝试。

五、开展课堂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性的体育比赛,使学习活动热烈紧张,有利于激发求知兴趣和培养竞争意识。在讲授高一《体育》课本教材的《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课时,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对抗练习,然后进行分组“抢运球”对抗练习,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进攻意识和协作配合能力,善于隐藏自己的传球意图,以及运球假动作新式单个战术行动与提高传接球技术相结合。为了使运球技术有一定的升华,特意安排这一练习,这一练习旨在加强学生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为下部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传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教学中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术进步时,对他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影响并对此项活动更加关心。因此,要想使学生有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应将科学性、娱乐性、直观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并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成功的练习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激发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体育的教学工作,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只要我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高一课本范文第2篇

高一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阅读教材简单地理解为背教材,因此,阅读时非常机械、盲目,更不能产生问题进行思考。阅读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才能形成。

我把历史教材阅读分成四步:复读教材、自读教材、析读教材、练读教材。

第一步,复读教材

所谓“复读教材”,主要是在新课开始的前5分钟,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复习前一课或者前几课的内容以及和新课相关的内容。例如:学习新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就应该重点复习前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两个重点:(1)西周分封制。(2)西周的宗法制。这两个重点,理所当然的就是重点复读的内容。

第二步,自读教材

所谓“自读教材”,主要是在复读课文之后使用“15分钟”,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己阅读新的课文。读前,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自读教材部分设计的是些基础性较强又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思考题。用这些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例如: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六王毕,四海一”一目我让学生带着“仔细阅读秦朝疆域图,(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结合教材史实概括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去自读,学生既要认真读课文又要仔细观察地图,二者互为印证,真正做到了“左史右图”;带着“郡县制的起源、推广概况、特点、意义”自读“海内为郡县”一目;带着“秦朝中央行政体制是怎样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朝议制)”自读“百官公卿”一目。

第三步,析读教材

所谓“析读教材”。主要是在自读新的课文之后使用20分钟师生一起辨析新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考点、知识点等。它的特点是。学生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指正、讨论、释疑;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概括、总结、提炼、表扬、激励”。例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重点和难点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在自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进行析读:

1 出示朝议皇帝史料,我先领着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最后学生归纳出皇帝制的特点。

2 出示朝议是否实行郡县制的史料,设置问题,让学生阅读,在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解答问题。

3 学生自制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架构图,师生进行交流后,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4 同桌互助,自主填表,在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视野里理解郡县制,尝试表述含义。

学生在读、说、动、思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析读教材”就必然取代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析读训练,让学生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自读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第四步,练读教材

所谓“练读教材”包括对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图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正文以外的内容进行问题加工,督促学生阅读,还包括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完成相关作业时遇到了疑难问题时自己再一次阅读课文。

高一课本范文第3篇

一、 研究教材

注意高、初中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考虑到苏教版教材与大纲的要求与各地的教学实际,高一不太可能专门用一到二周的时间进行高、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教学,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适当穿插部分应该衔接的教学内容.

在高一新课教学前应穿插两个课时内容的教学.第一课时“式的运算”.应达到的教学目标:(1) 知道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能用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处理含绝对值的问题;(2) 能用分式(分数)的基本性质对简单的繁分式(分数)进行化简;(3) 能对简单根式进行分母有理化.这一课时内容涉及到的分类讨论思想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核心思想之一,简单的繁分式(分数)的化简在数学的奇偶性、三角函数的求值中经常出现,在讲解到分母有理化时,可以点到分子有理化.第二课时“因式分解”.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1) 掌握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2)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都是解决代数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的学习中,对这一知识要求不高,并且都有很明确的指向,即是要进行乘法运算,还是要进行因式分解是明确的,而在高中都称为变形,如函数单调性的证明、不等式的证明等.在集合结束后开始函数概念前安排穿插第三课时“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1) 熟悉一元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2) 简单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简单初等函数中最重要的一个函数,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图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二次函数,可以有效地克服学习函数中的困难.又在开始平面解析几何教学前安排课时“方程组的解法”.通过对方程组解法的教学,强化学生的消元意识,提高学生代数变形能力等.

其实象这样的教学衔接点还有许多,在高一的教学中不但要求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解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所以,只要老师们肯研究,就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减轻高中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 研究教法

由于高、初中教材内容的差异,相应地高中老师讲课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内容少、难度小,教师可反复讲、学生可反复练,而高中每堂课的内容较多,不能反复讲反复练,教师的讲解只能做到重点提示,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完成,并逐步学会“举一反三”.因此,必须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学生习惯于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高一刚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笔者在教集合部分知识时,都会在教参要求课时的基础上,放2课时左右,力求让每个学生弄懂弄通,方法上坚持从具体到抽象,以形助数.对于一些基本概念更是反复强调,让学生能暂时感受到初中教学课堂,随着后续学习的深入,会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 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形成过程

在集合概念的教学中,讲解集合概念后,立马提出问题“所有高个子”能否构成集合,通过学生的辩论明白“高个子”是一个没有严格的数量标准、相对模糊的概念,所以“高个子集合”是无法组成的,进而真正明白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只有大量这样的尝试,充分发挥表象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这样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3. 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大多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而高中数学内容较多,系统性较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于集合的1.1与1.2两节内容,教师可以编拟这样的阅读提纲:(1) 为什么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互异的;(2) a与{a}的关系;(3) 与{}的关系;(4) AB的含义;(5) 集合之间的关系图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图;(6) 集合的交、并、补集具有哪些性质?等等.对于集合1.3内容,可采取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教师点拨来完成,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4. 做好小结回味、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在集合一章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编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一道习题解完后,也要及时引导学生想象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能否尝试着改变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长此以往,即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三、 研究学生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与高二、高三学生相比,高一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注意力不够集中、自觉性不高;认识事件不够深刻、不能全面;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独立意识不强;自尊自爱稍许欠缺;对成功信心不足等等方面.这就要求高一数学老师要有相应的应对,平时的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解决:

1.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效果.

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类、分组讨论,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批判性.

3.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积极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4.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轻易否决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参考文献:

高一课本范文第4篇

一、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对高中数学教材熟悉外,还应该认真看完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的目的、要求及所占课时的分量.特别是重要内容及与高中数学联系较多的内容,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应该多到初中各年级去听课,了解初中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及教师教法、学生作业情况和一个初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

二、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数学成绩差异较大.学生进校后应对他们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了解其运算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同时应同学生面谈,最好是与不同学校来的学生面谈,从中了解其在初中学习数学的情况以及对高中数学、初中数学的看法,然后对照初、高中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教法上,既要考虑到初中教学方法的特点:细讲量少,直观有趣;又要兼顾高中教学方法的特点:容量大、较抽象.这样做使学生既复习了初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心理上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成绩差的学生感到自己同成绩好的同学是在同一层次上学习,增强了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又对高中教师上课及授课的风格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一步适应了高中教学.

三、让学生明确高中教学目标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应全面介绍高中数学的学习内

容、教学目标、要求及大致授课时间、本校高考数学成绩等情况,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好教学任务.例如,初中数学课主要讲的内容是数和式的运算、列方程、解方程、平面图形的关系,它们是数、字母、常量及平面内的知识,直观性较强,思维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教材是量多题难,主要是以集合观点、变量运动观点这些方面的内容较多,空间形体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可以将初中的一些结论定理进行推广.告诉学生初中所学的很多知识是高中的特殊情况,如三角函数等.要求学生站在高于初中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从理论的角度去动脑筋思考.

四、培养兴趣,以直观、简单入手加强实例教学

很多高一学生依然沿袭初中的学习习惯,依赖性较强,课外书接触少.他们年龄处于14~17岁,是人生较关键的阶段,好奇心较初中生差些,内心较封闭,但可塑性较强,兴趣容易发生转变,较易走向极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直观、简单入手加强实例教学.例如:映射、集合等概念,高中阶段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和模型,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几何模型.又如求最大值可用商品的买卖实例进行讲解;讲直观图时,可叫学生到操场上画学校体育馆的直观图,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高中数学有趣且并不难学,并且认识到高中数学的运用比初中数学更广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培养能力,传授学习方法,提高数学成绩

高中数学的要求比初中的高,难度比初中大.从高考和平常测试情况看,同其他科目相比数学成绩明显要差些.因此,高一数学教师一开始就应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方法的介绍.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传授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十分清楚本课时应渗透哪些方法,应重点培养何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授课时应做到知识、能力、方法三不误,使学生在平常授课中了解并掌握.

第二,搞好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的教学.高中数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同时又是基础的知识,教学时,能直观的便尽可能直观;与初中知识挂钩的,尽可能从初中知识入手,启发学生归纳结论,培养其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讲解例题、习题时,应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了解本题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如何,应该运用哪些概念、定理等解题.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推理严谨,各步都要知道理论依据.讲完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考是否另有其他解法,并将题设条件或结论作适当变化,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例1】已知0≤θ

改变题设条件可得到如下变式题:

(1)已知0

(2)已知θ∈R且sinθ=1/2,求θ的值.

将题设结论改变可得:(3)已知0≤θ

将题设条件和结论都改变可得:(4)已知0

第四,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教科书.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具体化,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第五,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内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大习题难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高一课本范文第5篇

一、钻透课本

语文复习倘若漫无边际,走马观花,那将事倍功半,徒劳无益。复习前要领会考纲精神,明确考试范围,对复习的主流及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各种类型的考试命题来看,包括诸多基础知识、课内阅读题、古诗文言知识,它们都来自于课本,虽然重点考查了课外阅读,也是课内知识的迁移与延伸,也是在课内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只有钻透课本,对课本中各类知识理解并会运用,临场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读”“思”“问”相结合

学语文“读”是根本,复习语文“读”还是根本。当然不是盲目的读,而是有选择的读。因为通过精练,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还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三、注重作文学习

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高与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复习中可进行梳理,把有价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临场时依照题目的要求选用,还可选择各种文体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读一读,仔细分析它们的拟题、立意、选材、谋篇等特点,以便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临场作文的能力。

四、语文学习做到三“不要”

“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也是在学习语文。当然,课本应当首先学好,因为“课本是经过精选的一课之本”。

“不要一头扎在题海中。”要做精选过的练习题,认真查找丢分点,总结经验,让自己每做一套习题都有新的收获。不要做很多重复又无效的练习,那是无用功。

“不要一头扎在课堂里。”不要闭门读书,要有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比如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采访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看一些经典话剧可以多了解文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参加作文大赛、辩论大赛等能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五、定计划,破难点

高中的语文学习不但要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还要训练思维、感悟哲理。高中的语文学习不能抱着一切听从老师安排的想法,也不能恨不得上语文课就听笑话,“高高兴兴听语文”,这样学语文是痴人说梦,实干加巧干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每位高一学生要定好语文的学习计划。主要有以下内容:

1.高中三年内分阶段阅读9部名著和3部文化经典名著。

2.订阅一些有助于自己语文学习的课外书刊。

3.保存好作业本,三年内形成系统。

4.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平时看到的佳作精彩段积累下来。

5.永远把《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放在身边,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成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放在书桌里。

另外,同学们要注意以下难点的突破:对现代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要厌烦,要掌握方法,在每一道习题中总结解题思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课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外要加强鉴赏能力的培养;议论文的写作,从高一开始就要多看多练,并注意搜集材料,有的报纸上文摘与议论版面如《广闻博见》《今日时评》等,里面有很多新鲜的素材,大家可以多搜集。

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实践、长期历练、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养成。正像叶圣陶所说:“锻炼语文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

高一课本范文第6篇

一、对课本上的内容要理解记忆

对于教材,既不能简单地理解,更不能机械地记忆。不理解就不会运用,不记忆就无知识可用。所谓的理解记忆就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对知识点形成初步的了解,课下再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把它们转变为大脑容易识别的信息,然后记住。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方面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当然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不用多说,而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必过于强求。如果有实在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就先不理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做题找到该知识点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找到规律,以弥补不能理解的不足。

二、关注时事,开阔视野

由于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重视考查学生用教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恐怕是无法合乎要求了。综观历年各地高考的出题模式,政治试题的选材不外乎是当年全国发生的大事和要事。如果学生能提早了解相关的信息,那么在考场上就能节约对材料的理解时间,在组织答案时也更胜一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时事,多听专家和权威部门对大事件的分析和看法,待考试时将其与教材上的知识相结合并适当加工,就会有比较完美的答案了。当然,在借鉴旁人的观点时要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教师可以事先对信息进行筛选,并对和教材有关联的信息进行总结,定期传达给学生,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挑出一些事件让学生分析,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对材料的敏感度。

三、勿搞题海战术,注重对试题的分析

说得严重一点,没有区分的做题就是在做无用功。做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累积做题数量,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才体现教师的水平。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在为学生选题时更加负责,不能听说哪一本复习资料好就盲目相信,一定要从该书的出版单位、出题人、口碑等方面综合评定。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先把资料认真地做一遍,判断该资料的出题难度和选题是否合乎标准,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即使是一本好的练习题也不排除上面有一些重复和无意义的试题,还需要各位教师进行严格把关,切勿为了省事而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分析。课本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再多的试题也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罢了。要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善于总结,分析该题的出题模式和要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同类型的试题在设问和答题等方面的异同,把握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特别是新的材料分析题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重,也比较有难度,尤其要提高学生做此类题的能力。刚开始练习时不能急于求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挑一两个材料来分析,教师启发学生找到答题点并组织答案,直到学生找到方法可以自己分析为止。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信,更是在为高考做准备。

四、总体把握每一本书的知识脉络

高考是对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面考查,综合性较强,并不简单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课。只是记住一些零碎的知识而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在考试时不会有太好的成绩。之前见过不少学生在高一高二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高三时却总是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全局思想,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归于一个系统中。

高一课本范文第7篇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预习题的设计是实现预习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不少教师在预习题的设计中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仅仅把它当成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只按课本知识点布置几个问题。不少学生本来就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这样就更不能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足够重视,他们最多只在课本随便划一下应付教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如何设计预习题是教师能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政治课预习题的布置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题目一定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课标要求: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就可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便设计如下预习题:李某一家三口人,夫妻俩都是公务员,儿子在上高中,家庭月收入6000元左右,目前家中有15万元积蓄暂时不用,想把这些闲置的钱用于投资理财。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他家的实际帮他设计以下两种方案:1.把这15万元都用于储蓄存款。(1)你认为什么类型的储蓄收益更高一些?(2)李家可将钱存到哪些银行?(3)按照你提供的储蓄方式,若存一年,李家可得到多少利息?2.假如李某想把这15万元不用于储蓄而用于其他投资。(1)请帮他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2)在投资选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设计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才能“悟其渔识”,学生学会了预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政治学科的预习方法要根据课标要求和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指导。下面仅从教材中的部分辅助材料作一简要探析:1.利用好教材中的导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现行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设有导言。这些导言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比如《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的导言中,把第五课所学的企业的设立、经营和发展与本课投资主体银行连在一起,引出筹资方式和渠道,再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学生通过看导言,已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过头来详细理解导言,就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本课内容。2.利用好教材的知识性内容,培养学生处理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大量引入现实生活材料来创设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养成善于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根据内容要求,设置了图表、漫画、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人名言等栏目,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辅助材料。因而在预习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易放过。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辅助栏目,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投资理财的选择》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的图表,在布置预习时,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图表的方法,要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如图表中的标题所提供的就是图表的中心内容,对该表起到了提示性作用。还要把表中内容进行纵横对比、分析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变化,找出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或共同点。如表中年份是1978年以来,表明改革开放后黄色柱状明显上升,说明了存款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课本中设置的2个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拓展思考:我国居民储蓄连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既可达到预习目的,又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高一课本范文第8篇

少年强,中国才会强,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奋进,当我们未来成长起来,我们也将接手前辈们保卫祖国的重任,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开学第一课学生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开学第一课学生总结一

时间流转,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最爱的暑假生活已经结束,进入到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九月开学季,是我们向更高一年的级跨越,也是向长大成人的脚步推进的重要一步。

在九月一号这一天,央视联合教育部推出的《开学第一课》也要跟我们见面了。

《开学第一课》是所有中小学生每年必看的一期节目,每年的主题都各不相同,依据当年的时下环境,会确立一个当期的主题。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就是“_”!

国家发展昌盛,除了各个领域的相关人才外,最重要的就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唯有少年不断的成长起来,才能帮助祖国不断的发展壮大。

疫情来势汹汹,在人民最危险的时刻,英雄们提升而出了,他们依靠自己的学识,为抗击疫情不断的出谋划策,让国家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与指向性,不仅节约时间,还挽救了很多正处于生死一线的病人,在祖国战胜疫情中,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日夜坚守一线的医务人员,奔波与高速公路的物资运输人员,时刻为人民群众测量体温,警戒发现病情的各位抗疫一线者,都是祖国可以战胜疫情时重要的坚实基础。因为不断有人成长起来,又不断有英雄能在灾难之时挺身而出,这才给我们这些还未成长起来学生们,造就一个温暖舒适的和平环境。

少年强,中国才会强,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奋进,当我们未来成长起来,我们也将接手前辈们保卫祖国的重任,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如今我们年级还小,需要继续努力学习成长,还需要如《开学第一课》讲的那样,通过这不断的普及的防疫知识,了解抗疫过程中的战疫精神,我们才能不断汲取英雄抗疫过程中所迸发的爱国精神,为今后可以强大起来,去用实际行动投入于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未来才能真正承担起祖国发展的重任!

开学第一课学生总结二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这便是学习知识的好处,金秋九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节,意味着我们即将告别暑假的时光的时光,接受新的知识洗礼,抛开之前的玩耍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而在开学前学校统一安排了一节特别有意义的公益节目便是《开学第一课》了,之所以为什么要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无非是为了在开学前稳住军心,通过每年的励志事件进而来更好的学习成长。

晚上8点时观看了开学第一课时,每一分一秒都历历在目,今年主要讲述的是关于_的主题,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改变着了我们身心健康,生活保障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使得人民惊心胆颤,人民群众险入了惊慌当中,而在惊慌当中中国人民英雄选择站出来了,那些奋战在一线医护人员天使用自己的生命在默默的为我们付出着,而我们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选择安静的呆在家里,默默的为一线战斗人员祈祷加油着。

或许有些事情亲身经历过才明白并不能用困难这两字来形容了,好在祖国英雄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支撑着共抗宝贵的时光,这段辉煌的历史将会刻骨铭心的印在我们心中。

通过节目上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到那些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顾生命的安危而一步步向前进着,仿佛在他们字典里没有后退这个词,这一幕让我触目惊心,历历在目,每一次感人的敬业行动,背后换来的是我们幸福安康,平稳的生活,试问一个拥有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心是多么的强大。而坚守在一线的人大多数都跟我们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像一颗天上明亮的星星一般,驱散着周围的黑暗换来了我们的光明,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是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所以我们要趁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正如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原理。

通过开学第一课的知识为今后的人生做出改变吧!将来为社会,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开学第一课学生总结三

20_金秋时节来了,我们的暑假生活就此结束。每到开学的季节,大家便会把目光放在“开学第一课”,全国的中小学都开展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我们对于开学第一课也是比较期待的,能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对于开学第一课的理解,我有着不一样的想法,纵观以往开学的主题,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不一样的教育,比如今年的主题是“_”,我们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一定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观看,而不是看完就过了。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非常重大,可能有的人认为不需要,但我觉开学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节目。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暑假,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忘却了学习,想要在开学第一天迅速回归状态,没有一两个星期的缓冲期,谈何容易!“开学第一课”是让我们收心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授课形式,利用电视媒体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的抓住大家的内心。如果是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说学习,想必很多同学都不能接受,更不用说学到什么了。

“开学第一课”除了有让我们收心的效果,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是学习最重要的情绪。前面也说了暑假让我们忘却了学习,重新回归课本,内心会有诸多的抗拒。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开学第一课”引导,让我们的注意力重归学习课本上,这也是第一课最重要的意义。

“开学第一课”不仅对我们学生重要,对老师的教育内容也很重要。既然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内容,我们肯定要与老师有交流和沟通,“开学第一课”既是开学节目,也是老师和我们互动的重要方式,可以让老师更好的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开学第一课,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防疫知识,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虽然我们没有上战场,但只要我们保护好自己,同样也是为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