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英文短篇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百万美元宝贝》,《百万美元宝贝》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希拉里·斯万克等主演的剧情/运动类型的电影,于2004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
《百万美元宝贝》讲述了由于女儿的疏远,拳击教练法兰基长时间在人群中封闭自己,直到麦琪走进他的体育馆,一同找到力量超越过往伤痛,同时在彼此身上找到失去已久的家人归属,他们同舟一命面对一场超过想像需要无比精神与勇气的抗战。
该片改编自拳击题材短篇小说集《Rope Burns》中的三则短篇故事:《The Monkey Look》、《Million$$$Baby》和《Frozen Water》,作者F·X·图尔曾从事“cut man”的职业多年(及时为拳手处理伤情的工作人员),经历了无数场赛事,目睹了太多拳台上鲜为人知的苦辣辛酸,看中这小说的,正是声名日盛的著名编剧保罗·哈吉斯,他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赢得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青睐。
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英文名称:Academy Awards,中文简称学院奖),世界著名电影奖项,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来源:文章屋网 )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0258-8218
国内刊号:11-1511/I
邮发代号: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4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中学英语;词汇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93-02
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除了听、说、读、写外,还应包括社会交际能力,也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中学生经常犯的理解错误和交际错误很多都是由于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不了解造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把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作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词汇、语言及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词汇的特点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社会特征最集中的反映是词汇。语言与文化是水融, 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而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词汇构成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词汇来表示的。[1]
二、注重词汇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许国璋指出:“词汇文化内涵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小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第二,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大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第三,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胡文仲也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词的伴随意义)。”[2]
(一)注重词汇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需要
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Hymes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例如,“龙”在汉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然而西方人对“dragon”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如果我们的学生没了解到这一点,在外教面前说,“I like dragon,I want to become a dragon”则会令外教不可思议,影响交际效果。
(二)注重词汇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需要
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那么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常常会一头雾水,疑惑不解,甚至导致理解错误。例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句子“He is still green”时,如果只知道“green”表示绿色,而不了解“green”的其他文化内涵,那么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究其实,英语中“green”除了表示绿色之外,还表示生机盎然、青春、和平、没经验、不成熟等意思。这句话中的“green”则表示没经验之意,整个句子的含义为“他仍未成熟”。
(三)注重词汇文化教学是践行英语教学标准的需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恰当的交流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在外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应注意词汇的内涵意义,注重词汇的文化教学,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因此,注重词汇文化教学是践行英语教学标准的需要,是中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三、词汇文化教学主要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词汇文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比解释法
所谓对比解释法就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图画及其他非语言交流方式对中英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理论上的对比。例如解释“凤凰”和phoenix 时,让学生分别描述汉字中的“凤凰”与英语中的 phoenix 的不同形象,如有可能的话最好通过图片进行更直观的比较。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汉语中的“凤凰”具有“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等特征,而英语中的phoenix则是指生长于阿拉伯沙漠中的一种美丽孤独的鸟,每五百年自焚为烬,再自灰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凤凰”是中国的吉祥神物,是高贵的象征,而phoenix则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因此,汉语“凤凰”与英语“phoenix”的文化象征意义有所不同,阅读时应注意区分。
(二)情境展示法
所谓情境展示法就是指对某些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场景表演、讲故事、做游戏、互问互答等形式。例如,学习中英饮食方面的词汇和礼仪时,可以安排两组学生分别表演一个简单的场景,同时让其他学生充当解说和翻译。这一过程会涉及大量词汇如“butter/奶油,cheese/乳酪, bread/ 面包,米饭 /rice,面条/noodle”,以及 “fork in left hand/左手拿叉,knife in right hand/右手拿刀,拿着一双筷子/hold a pair of chopsticks”等用餐习俗。之后,可让其他学生对表演中涉及的文化及语言知识进行复述或总结,并通过看表演猜单词等游戏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三)故事引导法
所谓故事引导法就是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地道的英语短篇故事,从而使他们更快速地接纳知识。通常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该国的文化,阅读英语短篇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鉴于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还不能有效阅读长篇大作,可引导他们大量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英文短篇故事,指导他们在阅读中了解和体会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把课堂上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讲解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学习量。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就如同文化和语言不能割裂来讲一样,各种方法也必须结合起来用,这样才能避免单一性使课堂乏味。[3]
美国翻译家奈达说:“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因此,外语教学中研究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克服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在讲好词的音、形、义的同时,注意采用对比解释、情境展示和故事引导等方法,加强词汇文化教学,让学生在握词的音、形、义的基础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增进其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6。
村上试图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从一个15岁少年的眼里看到的这个世界……
日本著名的新人类导演岩井俊二曾经坦言,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情书》的灵感完全来源于《挪威的森林》。和大多数人一样,斯妍最初知道村上春树这个人也是因为那本《娜威的森林》。读它的时候是在几年前一个阴天的下午,看完后只是觉得压抑和挥之不去的年少哀愁。那时候看的是平装本,没有作者的照片,只有寥寥数语的简介。于是就在猜测,写这样一本书的男人,应该是瘦削、沉默而又敏感的。
后来,渐渐的,他在中国大陆被广泛宣传,精装集被一本一本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在《象的失踪》里,我有幸看到了他和翻译林少华先生的合影,他瘦削,沉默而又敏感,还有淡漠写在脸上,但是一点都不漂亮。
漂亮的男人通常比较容易张扬,他不漂亮,而且性格淡漠,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所以在大众心里的村上就像个现代隐士,带着些许的神秘。
日本家庭很少有独子独女,然而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京都伏见区的村上却是个例外,他是家中的独子,其父亲是一个京都僧人的儿子,其母亲则是商人的女儿。
由于父亲是个酷爱看书的语文老师,年幼的村上在父亲“除了漫画和周刊杂志,什么书都可以买来看”的指导思想下买了很多自己爱看的书来读,所以在村上的作品里,我们只看到运用丰富想象力造就的抽象的夸张,而不是浅俗易懂的漫画式的夸张。而他那个“最易让西方接受的日本作家”的美名,则得益于小时候家里连年订阅的世界文学集。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村上也坦言目前为止他涉猎到的日本文学比较有限,这是因为童年的阅读环境决定了以后的阅读走向。
1955年6岁到1968年19岁,从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到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村上的求学生涯经历了14年。上学于他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结果他的语文成绩总是遥遥领先。至于英文,自高一起就阅读原版英文小说的村上对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颇有自信。不过考试终究和一般的阅读有差别,所以光看成绩,他的英文水平只能算是中等。在一次采访中,村上曾经自嘲说:“如果当年的英文老师知道我现在在翻译外国文学,大概会不解地摇头吧!”
由于高中时代村上的成绩并不出色,高三毕业后他读了一年的复读班,第二年考上了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他似乎并不珍惜这个到名校求学的机会,几乎从来不到学校上课,而是天天混在新宿打工。空闲时就到附近的爵士咖啡厅喝咖啡听英文歌,或者到电影院去看一场外国电影,并把他的所见所听所想写进他日后的作品里。比如在《下午最后的草坪》《眠》《列克星敦的幽灵》等短篇中,我们都可以从他所描述的背景中感受到那段日子对村上写作的影响。26岁毕业时,他的论文题目是《美国电影中关于旅行的思想》。
熟悉村上作品的人应该知道,他绝不是一个热衷于追求名利的男人。那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漠和些许的清高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是个寂寞的普通人,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是的,金钱和地位从来不是他重要的追求目标,也许正因为此,他在22岁就早早地和现在的夫人阳子结了婚,养了一只名叫PETER的猫,还开了一家以这只猫命名的爵士咖啡厅“PETER CAT”。
一天的经营结束后,他就在厨房的桌子上写作,准备参加由《群像》杂志主编的“群像新人文学奖”。结果其处女作《且听风吟》一举夺得桂冠,并旋即由讲谈社出版。那年是1979年,村上30岁。第二年,他又有新作问世,即《且听风吟》的姐妹篇《1973年的弹珠玩具》,亦是大获成功。经营咖啡厅和写作兼顾的辛苦生活过了几年后,他开始构思《寻羊冒险记》。那时,写作的意义对村上而言越来越重要,为了能更专心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他不得不卖掉经营了7年的爵士咖啡厅,并搬到千叶居住。《寻羊冒险记》成为村上作为专业作家的第一部小说,同时也是村上事业历程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从1979年耕耘至今,他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翻译作品、随笔等加起来超过40部。
经营咖啡厅的那7年,村上过的是毫无规律的生活。而专职于写作后,他把自己的作息做了很大的调整。他坚持每天晚上10点睡觉,清晨6点起床,然后晨跑10公里。上午集中写作,中午去游个泳,下午接着写。天黑以后,所有的工作都会停止。晚上的娱乐是看影碟,看书或者听音乐,基本不看电视。在饮食上,村上同样非常注意健康。主要吃新鲜的蔬菜色拉。而且调料从来不用有刺激性的胡椒和容易发胖的糖。考虑到营养的均衡性,他也常吃麦片、面包和意大利面,但是很少吃米饭。至于很多人喜爱的饭后甜品,他基本上是不碰的。据他自己说,除了命中克星甜甜圈他是想 吃就吃外,冰激凌和巧克力都是一年吃不到5次。
村上的“生活伴侣”除了太太和书本外,就数音乐了。村上的音乐修养极佳,除了古典音乐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都是他平日的最爱。“没有音乐的人生我简直无法想象。”村上曾经如此感叹。和音乐的良缘相结于20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晚上,当时还默默无名的村上和太太劳累了一天后,去听了一场钢琴演奏会。当那清澈透明如水晶般的琴声响起时,夫妇俩突然觉得疲劳感一扫而空。那晚,当他们走出音乐礼堂时,只觉得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变得美好起来了。
关键词:爱伦・坡 罗德里克 过敏性 艺术家
埃德加・爱伦・坡在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尤其他短篇小说的成就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恐怖故事中,坡以极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角度,把“恐怖和美丽奇特的结合在一起,让理智和疯狂难分难解地并存,扩张着读者的想象力,试探着读者的承受力,给读者一种恐怖和奇谲的享受。”[1]在最具哥特式小说特色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里,爱伦・坡不仅描述了一幢阴气弥漫鬼影憧憧的古宅,描写了面无血色病入膏肓的主人罗德里克・厄舍,还描写了被当作已死之人而葬入棺材的马德琳在地下躁动,并突然出现在门口。坡的目的就是要唤起读者心中的恐惧感,并通过叙述者强调莫名的恐惧。本文分析罗德里克・厄舍的性格,他是一个神经病患者,神经过敏害得他很苦,他完全活在异样的恐惧里,但他酷爱绘画,所以他是一个疯子艺术家。
《厄舍古屋的倒塌》引发了很多问题,评论家们都无法解答,如:叙述者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为什么要先把叙述者请来?实际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罗德里克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它一直被忽视或被搁置一边,只把它当作增添故事的气氛罢了。尽管在坡的艺术创作中,气氛的制造非常突出,但罗德里克的艺术作品的作用更重要。一方面,它最能解释罗德里克的性格,直接指向故事中存在的矛盾:厄舍家族的遗传以及厄舍府的环境使罗德里克神经过敏,正是他的过敏性神经使他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艺术家,但遗传和环境又注定他这种努力必定会失败。
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叙述者把罗德里克的想法都当成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和疯子的幻想,尽管他把在厄舍府发生的一切都做了合理的解释,但仍然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他亲眼看到死者马德琳走进房间,倒在了她哥哥罗德里克・厄舍的身上。叙述者认为罗德里克整天都沉醉于他的画中,“凭他那精巧的幻想力,构思着一幅幅画面,一笔一笔画着,变得模糊不清,看了不由人寒噤……他的构图绝顶简单、笔触鲜明,真引人注意,也摄人魂魄。世上只有罗德里克・厄舍这人,才描出了思想。至少处在我当时的环境中,看到这抑郁症患者打算绘在画布上的纯粹空想,心里就无限恐惧,叫人受不了……”[2]这些描写只说明一点:罗德里克・厄舍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本能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他们便由与外在世界的关联转向内在世界,试图通过自由的主观幻想来解除压抑、宣泄情感、获得快乐。”[3]
叙述者把罗德里克的身体状况同他的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就是为了加深对他性格的印象。罗德里克显然生活在一个审美的世界里,他的审美力及创作能力都得到开发和提高。罗德里克得到极大提高的审美能力是“厄舍家族与生俱来的邪恶”,其中包括罗德里克祖先之间的。在故事中,罗德里克和马德琳肉体上的虽然没有任何暗示,但马德琳逐渐失去知觉而罗德里克意识的增强说明男性和女性在厄舍家族悠久的历史中所发挥的相对作用,最终结果戏剧性而又必然地落在了罗德里克和马德琳身上。他们兄妹软弱无力,无法完成,最后双双死去,厄舍家族也就走到了尽头。也就是说,艺术家比其他人感情更丰富、更具有审美能力,更敏感。厄舍家族世代相传的敏感性在逐渐的增加,其中包括。产生的后代的敏感性更严重,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后殃及罗德里克和马德琳,他们都变得病怏怏,无能为力,家族必毁灭、古屋必倒塌。
罗德里克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故事冲突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房子是有感觉、知觉的,它对厄舍兄妹影响极大,他们成了它的囚犯。“艺术创作的动机是本能欲望压抑与升华的产物,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文学艺术作品是性本能升华的体现,是创作家的本能欲望求得满足的一种方式。”[3]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4]爱伦・坡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知觉的,这是他对自然的认识,从广义上来说是“超自然的”。罗德里克认为古屋及周围的气氛具有“可怕的感染力,好几百年来就决定了他家族的命运,也把他害成了现在这副样子――变成了这么个人。”[5]厄舍府、厄舍家族的遗传和他周围的环境赋予罗德里克独特的灵感。的家族邪恶使遗传性的感觉在增强,尤其在男人身上,家人及所住厄舍府的共同参与两相结合使罗德里克成了艺术家。古屋长期与厄舍家人相伴,因此也有了极为敏感的遗传特征。马德琳和罗德里克生理上都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古屋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心毁掉厄舍家族,它不这样做都不行,因为在叙述者的记忆中,厄舍家族早已开始走向衰亡,因为只有通过男人,家族的特性和姓才能传承下去。“厄舍这族人虽有来历,自古以来却从没有过不衰的旁系子孙,换句话说,就是一脉单传,也永远如此……好几百年来,房屋的特色可能影响了他们家的特性,……正是一脉单传的缺陷,缺乏旁系支亲,因此财产和姓氏总是父传子,子传孙,时代相袭,到后来终于混为一谈,庄园原来的名称就此消失,成了‘厄舍府’这一古雅的双关称呼。”[5]在叙述者第一天到达厄舍府时,他就注意到了古屋“一条看不太清的裂缝,从正面屋顶上曲曲折折地裂到墙根,消失在阴沉沉的池水中。”[2]或许这裂缝在罗德里克出世时就有了。
但是罗德里克不能接受家族灭亡的命运,他要为作一个艺术家的个性而努力。但是厄舍府不允许这样的个性存在,他凭直觉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任何让他个性存在的真正希望一定在家人之外,在厄舍府之外,他必须与家庭彻底决裂。正是这种模糊的认识,他才请来了叙述者。罗德里克多次试图通过唯一途径――他的艺术作品,向这个没提及名字的朋友表达自己半恐惧的心理,虽然他表达模糊,但还是道出了厄舍府对他“生存意义”[5]的影响。叙述者向读者介绍罗德里克的想法,但几乎没有提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不过他首先描述了罗德里克的绘画,他认为这些画是“纯粹的空想”,似乎要画出厄舍府导致灵魂与肉体毁灭的恐惧。叙述者能够详细回忆起来、并能用语言来形容的一幅画具有相当深刻的含义。“有张小画描出一幅室内图,不是地窖,便是隧道,其长无比,是个巨型,四壁低矮、光滑、雪白,没有花纹,也没剥落。画上某些陪衬表明这洞穴深深埋在地下,面积宽广,但不见出口(通风口),也看不见火把,什么人工光源都没有;可是,满满一室的强烈亮光四下翻滚,整个洞就此沐浴在一片不相称的阴森的光辉中。”[2]
甚至在马德琳死后,叙述者帮助罗德里克把棺材放在地窖里,但他都没认出罗德里克的画其实画的就是他妹妹的坟墓。看得出来,罗德里克很想用这幅画和叙述者交流,因为它暗示罗德里克很怀疑自己的精神状况,并试图通过叙述者达到理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他试图通过一首诗《群魔闹宫殿》向叙述者传达他内心的恐惧,但叙述者忽略了。这首诗实际上罗德里克描绘的是他担心自己精神失常而不是目前的状况。在他们接下来的讨论中,罗德里克向叙述者解释了那座活生生的、有知觉的房子一直对他的影响。叙述者又一次把罗德里克的想法当成了一个疯子的糊话。
对罗德里克来说,时间已经没有了,他最后想通过叙述者逃离古屋的努力也失败了。毫无疑问,在故事达到时,叙述者仍然不明白罗德里克内心的挣扎,所以他叙述者尖叫道:“疯子……疯子!”[5]因为叙述者没疯,所以他根本进入不了罗德里克的内心世界,当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了。罗德里克正处在感觉极为敏感的发展阶段,他正在同环境和遗传抗争。古屋、马德琳和他的祖先限制了他的个性。只有打破这些限制,罗德里克才有希望获得作为男人和艺术家的自由。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快完蛋了,因为马德琳即将死去就是他完蛋的先兆,所以第一步,他要隔断和马德琳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请来了外人――他儿时的朋友――叙述者,不再与妹妹马德琳接触。最后,马德琳先死了,罗德里克似乎已经赢得了第一场胜利,他一直担心的也就不存在了,他看到了一线希望,马德琳再也不能牢牢控制他的个性了,实际上,就是不能再限制他的行动,比如,离开厄舍府。
随着马德琳力量的毁灭,罗德里克已获得相当程度的自由。因此,当马德琳陷入全身僵硬症昏迷状态时,罗德里克迅速把她葬在坟墓里――地窖。从仁慈的角度,他可能不知道那时马德琳还活着,但也有可能是他的心愿,希望他妹妹早死,他就可以解脱了。他以为他成功了,但又不敢肯定,因此把她埋在没人可以验尸的地方。但他内心还在苦苦挣扎,因为他逐渐意识到马德琳与厄舍古屋同在。马德琳并没有死,最后古屋施展其巨大的威力,撕开棺材,甚至掀开了罗德里克和叙述者呆着的房门,好像数分钟后古屋就会倒塌。而叙述者轻描淡写,他认为房门是被一阵风吹开的,“但谁知这时门外当真站着个子高大、身裹寿衣的厄舍府那位马德琳小姐。”[5]最后,罗德里克致命的弱点――极端敏感性――毁了他。极端敏感性正是他的本性,想成为艺术家的本性,让他渴望自由的本性,但又让他永远无法获得自由的本性。
注释:
[1]张冲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7.
[2]爱伦・坡著.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陈良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6-47,43.
[3]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0-241.
[4]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85:116.
关键词:迷宫叙事;空间迷宫;时间迷宫
谈到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迷宫”可以说是对他小说作品的最好象征,在他形形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有形的、无形的、抽象的、形象的迷宫,这些迷宫也是博尔赫斯小说最具魅力的所在。然而,博尔赫斯的艺术魅力远不止于他以高超的智力为我们创造出的曲折迷离的实体迷宫,还在于他所开创的迷宫般的叙事风格。《小径分叉的花园》的主体是俞琛在临死前的供词,是对一次记忆事件的形构,是时间之后的叙事。小说的开头提到了利德尔的《欧战史》,故事的背景设在一战的欧洲,不免将我们带进了战争的小说的视野。主人的供词部分讲述的是俞琛为了完成任务杀害了一个汉学家并从汉学家那里得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最终含着愧疚死去,这又将我们引入了通俗的侦探小说视野,它采用了直白的侦探小说的结构形式,小说情节类似棋局一层层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的每一着棋都遇到与其抵抗的一着。卡尔维诺将其称为“超越性小说”①。
一、文体的镶嵌
战争小说里镶嵌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里嵌入的时间主题,恰恰是一个故事中包含的另一个故事(另一个文本)引入了一个时间命题,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叙事的分叉实现的。
开头从《欧战史》的介绍到俞琛的供词就是第一次分叉,利德尔所写的一战的书面历史、作者对进攻原因推迟的评注和俞琛的权威性供词是三个分叉点。进攻的推迟切除了一道历史叙事中的缝隙,而这种缝隙最终只能由虚构故事来加以填补在小说的第二段俞琛博士的签字供词被引征之时,叙事便叉向了一个纯虚构的世界,英文版的文本以“…and I”开头可被看做一种抽离现实的时间记号,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留白,耐人寻味。
跟随小说的叙述者俞琛进入他的虚构旅程,俞琛幸运地逃离了马登上尉是小说的第二次分岔。相遇也是这两个人的时间的交叉,但如果仅仅只是交叉,俞琛就会被上尉抓住直接被处死,那么小说在这里就结束了,就不会有小说的后面的内容出现。分叉的极端是流向无穷。
在去汉学家阿尔贝家的路上,车站里的小孩子告诉俞琛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就左转,这里预示了小说的第三次分叉,也建造了一所空间迷宫。始终向左转的忠告,是发现某种迷宫的中心院子的通常方法,阿尔贝的家就处在这座迷宫的中心的院子里。在阿尔贝的家里,我们在他们之间的对话里遭受了一系列的分叉。而在俞琛与阿尔贝的谈话接近尾声之时,阿尔贝说:“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说完之后,他就被俞琛杀死了,他所说的这句话就成了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说的是一件将会发生的“未来”的事情,但是他说的这件事的时候是在“现在”,这就形成了同一个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交叉,未来有可能在今天出现,甚至未来都已经过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几个生命在某一瞬间的交叉,例如马登最后赶到花园时,三个人的生命交叉,俞琛为了完成任务带着悔恨杀死了阿尔贝,同时他又不得不作为间谍被马登上尉杀掉。
每一次叙事的分叉都有可能造成分叉之间的缝隙,小说一直存在着边缘性临界线。但是笔者认为,小说最大的缝合在侦探小说的基础上接入了崔朋和他的中国迷宫的故事。在把奇幻的迷宫故事嵌入侦探框架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把“幻想”这一物体隐匿在“小说的真实之中”即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之中,借助时间迷宫这一意象就刚好表现得恰到好处。
二、死亡的循环
小说从头至尾贯穿着一系列的死亡,双重迷宫的构建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了死亡的循环。第一个死亡的人是普鲁士间谍汉斯・拉比纳。他被上尉所杀,正是由于的他的间谍身份暴露被杀俞琛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和后边情节的展开。第二个死去的人是俞琛的曾祖父崔朋,他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从事两项性质不同的工作:写了一部人物比《红楼梦》还要多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和建造了一所迷宫。崔朋死亡之后,他的小说便缺失完整性而不成体系,他的迷宫从此也不得而知了。@就为小说埋下了伏笔,后来阿尔贝才有机会出场像俞琛解释崔朋所建造的迷宫,在他阐发了迷宫的奥秘之后他又被俞琛为了传递自己的信息所杀,这是小说中被杀的第三个人物。阿尔贝之死帮助俞琛拯救了他的军队,并联系了小说的历史真实――英军进攻的延迟。与此同时,这也直接导致了余淮的死亡,余淮之死是小说中第四个死亡。余淮的“牺牲”使得他在狱中的绝笔签名供词作为解释英军进攻推迟最可信的原因和作为小说的主线轴成为可能。这四次死亡环环相扣形成了小说的完整性。死亡的循环但当了一中生成,孕育了下一个故事的发生从而使得小说的“迷宫”的实现。
三、断裂和停顿
小说的第一次停顿出现在英军因“倾斜的大雨”而延迟进攻开始叙事,这里的停顿只能依靠后来的虚构叙事来加以填补。第二次停顿发生在小说编辑的脚注里――“文件的前两页已经失踪”,这样,俞琛的供词只能以“…and I hung up the receiver”这种省略形式开始。从阅读心理学来讲,这丢失的两页和省略号创造了一个回溯性想象的空间,一道使读者悬决并涉其缺失现实的期待视野。第三次停顿出现在俞琛试图通过电话联系联系他的同伴维克托・鲁纳贝尔但却露出了破绽。这一破绽导致了马登对余淮的追踪和余淮最终的丧命,由偶然性产生的这种停顿(类似弗洛伊德式的“口误”)构成了对未来时间的叙述追踪和新的叙事分叉。第四次停顿是俞琛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被识破之后的一次心理描写,这是时间的停顿。
此处对俞琛的心理描写展示得较为全面,俞琛的时间在这里出现了流逝的痕迹,“窗外依然是那么些屋顶”开始变成了描写窗外的景象。作者运用空间的拓展让时间在某个瞬间停顿下来,然后就进入了俞琛的思想空间,当叙述整个事件的进展状况之时,是外界的物理时间在流动,而进入了景物描写或是心理描写的部分之时,就换成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时间在运动,因为无论是俞琛的内心活动或是对周围景物的描述,都是从他的立场,即站在他的角度来叙述的,这种外部时间与内部时间的转换,让两条相互交织的时间链条显得错落有致,而俞琛声明当中那些用于解释说明的语句,就像是分布在这两条时间链之间的休止符,与这两种时间的转换一起构成了小说中另一种时间停顿形式。
断裂和停顿激发了故事的时间经验中连续性分叉的一种生成时刻,非连续性的的多种时间可能便能在断裂和停顿处中涌现出来。
注释:
① [意大利]卡尔维诺.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香港社会思想备忘录. 1988,第126页.
参考文献:
[1]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Z].倪华迪(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93.
关键词: 西班牙语专业 低年级 泛读教材 选择和使用
西班牙语在全球是仅次于英语和汉语的第三大语言,但长久以来在我国一直都定位为小语种,一般只在大学专业课或者二外课程中设置,开办的学校也非常有限。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对外联系和贸易活动的扩大和频繁,我国对西班牙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增加。许多高校都新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
西班牙语教学在全国与同类其他语种相比是起步比较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大多沿袭在国内最权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学体系。其中,基础课程中除了贯穿前后的精读课程外,就数泛读课程最重要了。在泛读的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又至关重要。
国内西班牙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国内出版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两种。
一、国内出版教材
(一)《新编西班牙语课本》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外研社出版的《西班牙语阅读课本》基础上更新出版的2000年《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主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选编,是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一套泛读教材。这套教材因为和精读课程的教材《现代西班牙语》进度贴合,深受教师欢迎。
《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一共是四册。所有选编的文章都从国外原版教材或者书籍中摘取,保证了文章的原汁原味,而且每一册的难度设计都是梯度上升的,是配合精读教材的补充读物,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扩充词汇量。课本的编写人还给每篇文章附上了生词的中文解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查阅字典的时间。
这套教材虽然是早前《西班牙语阅读课本》的更新,但十年的使用周期,还是让一代新过一代的学生觉得其中的文章稍微乏味或者古旧了一点。所以这套教材现在更适合作为学生课外的读物,定期布置、定期抽查,然后在课堂上花少量的时间给学生解答其中的语言难点。
(二)《西班牙语阅读教程》
《西班牙语阅读教程》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牵头,联合几所知名高校的老师一同编写,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计划出版四册,截止到2010年8月已出版前三册。
这套教材在很多方面都作了改善和扩充。首先,每本教材的体例都非常的清晰,每册十八个单元,刚好用于一个学期。每个单元都设三篇文章,三篇文章对阅读要求都作了不同的要求,在《编写说明》中对如何使用作了详细的说明。其次,这套教材不再是简单的文章和材料的选取,增加了主题的设计和课后练习的内容。最后,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疑难句型进行了解释,文章中的生词也采用了西语解释,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生词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编写和设计,泛读课本从简单的阅读材料的集合变成完整的有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检测的系统体系。而且,本套书籍没有提供答案,虽然对于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确实杜绝了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另外,课后习题的设计紧贴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题型,也可以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大环境下,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可以更好地提高相应的应试技巧。
二、国外原版教材
(一)ANAYA出版的阅读读本
一般使用比较多的是ANAYA出版的一套经典作品缩写改编的系列图书。这套书籍一共分为初级、中极和高级,分别以黄、红、绿三色区分。主要以篇幅长短、词量多少来分等级。一本书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书后还附有词汇表和问题答案。这套书籍主要选取西班牙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小赖子》、《熙德之歌》、《堂・吉诃德》、《三脚帽》、《玻璃硕士》等之类的名著改编,而且书前都有作品作者的一些简单介绍。这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作品和作家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他们阅读原作打好基础。这些书籍在近几年的新版中都附带朗读的CD,即是有声书的形式。所以,阅读之余,还可以让学生做听力练习。
(二)SGEL出版的阅读课本
SGEL出版的阅读课本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需要。
《新西班牙语故事》(Nuevas narraciones espa?olas)是一套让阅读变得很轻松的一套丛书,一共是四本,也分初、中、高、特级。丛书全都围绕一个叫托维斯(Tobías)主人公展开,每本包含五十个小故事,短小精悍,趣味无穷,有很典型的西班牙式的幽默。这套丛书出版较新,其中有一些非常实用地道的西班牙表达方式。每篇文章后也有一些词组句型的西语解释,还有一些设计的问题,但最有意义的是从文章延伸出的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
这套丛书,或者让学生课外阅读,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者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文章并提问,以听力理解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书后的话题。这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同步得到训练和发展。
《短篇阅读故事》(Historias breves para leer),这套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本,故事比《新西班牙语故事》中的略长,每篇大概有1500个词,但都比较简单。适合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使用,而且因为篇后有很多关于语法、词法的练习,这套书籍适合做课堂上的快速阅读练习。
除了以上的两套丛书外,SGEL还有许多专为学习西班牙语的外国人设计的消遣类的阅读书籍,都是一些侦探类的小故事,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在课外使用。
以上主要罗列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泛读课教材,但这些大多仅适合在课堂上使用。泛读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和词汇量,而这样仅仅通过每周两三页的阅读量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课外的大阅读量是必需的。随着网络的普及,阅读资源的收集虽然简单很多,但是资料的筛选尤其重要,这其中教师需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三、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资料的选择和使用
低年级的学生,因词汇量有限,语法结构还不健全,所以适合的原文读物并不是那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国外的儿童读物
从语言本身来说,这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泛读读物。但是从内容上来说,有的时候会稍显幼稚。需要选择一些语言简单,但思想性丰富的作品。总结使用过的一些材料,有这些推荐:关于一个戴眼镜男生小马诺林(Manolito Gafotas)的系列故事,女作家埃尔维拉(Elvira Lindo)为这个人物一共创作了七本小说,这个系列都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语言幽默,而且口语化。曾经获得过西班牙行星奖(Premio Planeta)和纳达尔奖(Premio Nadal)的女作家安娜・玛利亚(Ana María Matute)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比较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虽然是讲述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但其中刻画的却是孩子的残忍和无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其中如长篇《尤利西斯号的偷渡客》(El polizón del Ulises),短篇如《干枯的树枝》(La rama seca)等都是很好的浅易读物。
(二)从英文翻译的西语作品
因为是翻译作品,所以一般使用的词语也比较简单。从英文到西班牙语的翻译比从英文到中文的翻译保存了更多原文的风格,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初步体会一下翻译的奥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利・波特系列。有中文译文和电影的铺垫,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书籍中。
泛读课程在西班牙语的基础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借用另外一种语言,打开另外一扇更大的门,直接了解更多的国外社会文化动态。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以文化文学为载体来学习并提高外语水平。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从这样的阅读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岑楚兰,蔡绍龙.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陆经生.西班牙语阅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色・戒》;英语翻译;翻译技巧;翻译策略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1950年所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色・戒》,故事发生于时期的上海,讲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汤唯饰演)依靠美人计接近和刺杀手下最大的汉奸头子易先生(梁朝伟饰演)的故事。当王佳芝最终几乎得手的时候,却意外发现自己已动真情而无法下手,最终告知易先生并使其逃过一劫。易先生虽然在劫后逃生之余为王佳芝的行为而感动,但最后痛下杀手,将王佳芝一伙人赶尽杀绝。小说《色,戒》在张爱玲的塑造下充满了凄婉的色彩,字字中透露出了对爱情的无奈和感悟,让人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这种苦涩和悲情。电影《色・戒》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小说中所带有的那份情感对电影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加上两位主演的精彩演绎以及导演的传神执导,使得电影《色・戒》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一、电影英文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一)提升电影的观赏价值
电影是一门有声的艺术,依靠演员的镜头演绎对剧情故事进行描述,而台词也是表达电影情节以及内容的重要方式。艺术没有国界的限制,但是电影在实际观赏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语言差异性,我们以电影《色・戒》为例,首先电影的背景发生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上海,时间距离较远,而对于部分缺乏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国外观影者来说对电影思想以及内容的理解则较为困难。同时,电影的对白、台词以及片名是帮助观影者进行故事理解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加强对英文翻译策略的应用,才能够使得台词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以及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够使观影者更为简单和直接来理解故事,实现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电影的观赏价值。
(二)拉近同观众之间的距离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将不受地区以及环境的限制,电影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影响力。然而电影实际观赏过程中,由于拍摄国家的差别,使得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距。电影英文翻译质量,也决定了国外观影者对电影的观赏效果。电影英文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得电影的英文翻译更加本土化和现实化,从观影者的生活现状以及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翻译,将有效提升电影的可观赏性,拉近同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电影能够更好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三)降低电影的理解难度
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表现手法,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以及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电影的对白、台词所影响的,电影英文翻译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观众对电影整体的理解。电影英文翻译策略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得电影的翻译结果更加贴近于观众的实际生活,降低电影的理解难度,使得电影中的空间感以及时间感弱化,从而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去欣赏和品位。
二、电影《色・戒》英文翻译策略分析
电影翻译是影像艺术同文化的重要结合形式,电影翻译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也较为全面,如传播学、语言学、市场营销学以及交际学等,可以说电影翻译同电影的实际拍摄工作一样对电影本身的传播性以及艺术性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何使观众更好接受和理解电影,简单而深刻体会到电影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情感和魅力,是电影翻译的主要工作。电影翻译首先要能够准确而忠实去表达原著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文翻译进行升华和改善,提升电影的观众效应,弱化电影同观众的距离,从而提升电影的实际观赏价值。对于非本土电影来说,电影中多少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别因素,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这就使得电影的观赏难度不断提升,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不但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使得观众根本无法弄懂电影所表达的意思,因此电影翻译必须要考虑和照顾到观众的期待、观众的审美以及观众的实际接受能力。目前电影英文翻译方法主要有意译式、阻断式、融合式以及减缩式等等,英文翻译技巧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电影情节来定。
意译法是一般电影英文翻译所常用的方法,意译法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圆满实现电影英文翻译的忠实和通顺,使观众能够简单方便理解电影含义。意译法是将电影中的台词进行本土化,强调翻译的效果,忠实观众的观赏效应。意译法通常是以句为单位,脱离电影原文的形象以及语法结构,但是原文的意思能够保证毫无损失进行传达。意译法将不会使观众存在陌生感和空间上的差距。一般来说,由于电影中所交代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很多时候很难将电影中的文化背景进行直译,这时只能够借助意译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下是电影《色・戒》中的几种翻译法实例。
在影片中一段太太们打桌牌的场景,在打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下面的对话场景:
马夫人说:“我有一个亲戚,通过关系托人从一个俄国人那购入了一只名贵的钻戒,是黄钻的呢,听说是一个俄国的贵族卖出的。”
易夫人当即回应说:“俄国的贵族都满大街寻找烟屁股抽,小心买到假钻戒哦。”
Mrs.Ma: My cousin bought a diamond from a Russian aristocrat.
Mrs.Yee: Those poor Russians are all over.You sure it wasnt fake?
这个打牌场景对话从表面上看来,只是夫人们日常的、较为轻松的聊天谈话,但实际上却是马夫人和易夫人的炫耀攀比,这具有很浓烈的讽刺意义。在这段对话中,对于“俄国的贵族都满大街寻找烟屁股抽”这句话来说在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那将很难有效表达出这段对话的实际意思。电影的译者在实际翻译时借助于意译法进行英文翻译,通过人们都习惯的词组“all over”进行表达“俄国的贵族都满大街寻找烟屁股抽”的含义。这样一来,虽然表达形式有了一点改变,但是避免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产生语言隔阂,能够让观众去更好地理解电影剧情,身临其境其场景。电影的翻译人员把场景中的第二句话结尾译成疑问句,同中文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从读者的理解能力方面进行考虑的,易太太的话中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如果按照中文形式进行翻译,将能够表达出这种味道,因此依托以文化,使得讽刺的意思能够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使观众较为轻松理解和感受到。
电影中还有一段王佳芝讨好易先生的场景,这一场景中的对白为:
王佳芝“:我这次来带了点东西!给易夫人带了一些香烟。但不知你喜欢些什么。”
易先生“:你来了就好!”
Wang Jia zhi:Ive brought a few things.Cigarettes for Yee Tai Tai.Im afraid I have no gift for you.”
Mr.Yee: Your presence itself is a gift.
这个对话场景中借助了常见的含蓄用语,也是带有我国传统的文化色彩,因此给台词的英文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王佳芝说没有给易先生带礼物是因为不知道易先生喜欢什么,但王佳芝是完全知道的,也是了解什么是易先生最想要得到的礼物,但出于自身的矜持,王佳芝就借助于这样含蓄的、委婉的语言去表达。易先生所讲的“人来了就好”在普通朋友之间是一种较为恰当和普通的欢迎语句,但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则是说你就是我最好的礼物。译者通过对中文对白意思的理解,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同样采用了意译的方法,“Your presence itself is a gift.”简单明了,在英语语法方面、形式方面能够讲通,在西方语言习惯方面也能够讲通,并且能够就原文的实际意思巧妙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更好理解电影的剧情。
当电影中易先生谈及日本士兵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
鬼子杀人如麻,但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却存在恐惧,他们知道现在江河日下,美国人一旦投入战争,自己就快结束了,我们跟着粉墨登场的人还在荒腔走板地唱戏。
These Japanese devik kill people like flies,but deep down theyre scared as hell.All our days are numbered since the American entered the war.Yet here we are with our painted faces listening to their off-tune songs.
在这句话中借助了中国的很多成语,像杀人如麻、粉墨登场以及江河日下等,国外的观影者是很难理解这些中国古典成语的,因此翻译者进行翻译时,借助了减缩翻译法和意译翻译法,使这些内容能够较为简单理解,便于观众的接受。
三、结 语
电影英文翻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实际观赏效果。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信息的接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外文电影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电影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强调观众的观赏效应,从实际翻译的理论角度去出发,在保证原文的表达意思的同时,使观众能够更好去理解电影、欣赏电影,达到电影最终的宣传和传播目的。本文以电影《色・戒》为例,对电影对白英文翻译的主要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列举了译者翻译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如意译法、减缩法等,保证了电影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使得电影对白更加简洁明了,流畅自然,使观众能够更好去接受。对于我国电影英文翻译来说,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要加强对英文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揣摩和分析观众的观赏心理以及观众的生活习惯,从而使我国电影能够真正符合观众的欣赏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弘.《中国日报》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 刘颖,李养龙.字幕英译的典型策略――缩减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 龙千红.《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