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6-02

作者简介:郑燕(1979―),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信息工程系语文备课组组长。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就像正餐前的开胃小菜,对于中职学生害怕文言文、学习“胃口差”的症状,这道小菜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好这道开胃小菜呢?

中职文言文的类型主要有记叙、抒情、议论三大类,下面便从这三大类文言文入手来讨论中职文言文课堂的导入。

一、衔接导入法

又叫复习导入法。“温故”才能“知新”,学生认识事物总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老师努力寻找新篇目与学过文章的联接点,搭桥铺路、巧设契机,通常可用提问、回顾的方式来进行。

如笔者在教授《游褒禅山记》这一课时,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基础,采用了新旧知识衔接的导入方法:

同学们:还记得《沁园春・长沙》中主席面对滚滚而去的湘江、漫山遍野的枫林、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场面,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吗?(生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生答: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面对朦胧、幽静、飘渺的荷塘月色时,感受到了什么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中国文人以特有的敏感捕捉自然界的声响,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么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游,会悟出怎样深刻的哲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近王安石,踏着他的脚步也来一次褒禅山之游吧!

这个导入中,《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荷塘月色》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文,而且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也非常喜欢这几篇文章,利用这几篇文章的内容来导入,一方面复习了旧知识,另一方面又以中国文人的感悟顺势利导到《游褒禅山记》,因为王安石对褒禅山之游颇有感悟,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及“深思而慎取”的人生哲理至今对我们仍深有启迪。

二、故事导入法

中职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导入法即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生动形象的故事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而故事在新课的教学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在故事中很快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急于探求新的知识。

如笔者在《张衡传》中用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导入全文: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吗?

这个导入利用了张衡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更感到亲切自然,并以提问的形式开启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原来张衡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了不起啊!”从而更激发了中职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张衡、阅读全文的兴趣。

三、成语导入法

中职学生虽然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但对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成语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很多文言文中就包含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就用文章里面的成语来导入全文,用成语带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这样的导入直接而切中要领。如笔者在导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就从“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刎颈之交”三个成语入手:

同学们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这三个成语一定不陌生吧?“完璧归赵”中的“璧”是什么“璧”?(生答:和氏璧)是谁让和氏璧完璧归赵的?(生答: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是谁?(生答:廉颇)他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廉颇和蔺相如又是如何结为刎颈之交的呢?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就了然于心了。

该导入语用三个成语带出了文章的两个主人公,从三个成语中学生大致了解了三个小故事的简单情节,由此萌生了想进一步阅读全文的主观愿望,由此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四、联系生活引入法

新《课标》扩展了教学资源的范围,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除教科书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资源。那么对学生来说什么资源让他们最感兴趣呢?无疑是生活资源。中职学生因其专业特性,特别渴望老师多讲一点与社会接轨的内容。如教学《游黄山记》以去过黄山的学生写的《游黄山记》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是王亭凯同学去了黄山之后观察到的景色,那么徐宏祖在登黄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色,有哪些感悟呢?与王亭凯的《游黄山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因为该班是动画班,他们体悟美、欣赏美的能力较强,写游记类的文章对动画班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并且是对其所学专业的一种促进。以学生的习作来导入,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就急于知道徐宏祖笔下的黄山与同学眼中的黄山有什么区别,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堂课还可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徐霞客是江阴人,从这个角度去导入课文,找到作者与学生的共同点,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过程 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好奇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积极思维,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笔者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笔者围绕“春”展开讨论,学生很快找出这首诗歌描绘了“桃花绽放,鸭子戏水、蒌蒿长势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的春天美景。讨论还没结束就有个学生提出“诗的最后一句并不是写春天的景色”。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白:诗的最后一句是在写景基础上的联想。这样既形成了深厚而又活跃的课堂气氛,也逐步使学生学会了质疑,有效地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兴趣,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小学生心理的一大特点,对许多事情他们都喜欢问为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这既是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使学生思想中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意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感到好奇,然后利用这种特点去发现、探索。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请罪呢?蔺相如原谅廉颇没有?结果怎样?由于对这问题的好奇,学生产生了去发现和探索原因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培养创新思维时,可通过开展课堂活动和作文教学等途径,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课堂应该成为探索、创造的活动天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精心组织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索、研究,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例如,对一些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对那些属于故事型又具有悬念的结局的课文,让学生续编结局;举办“假如我是……”“到2050……”的主题班会等等。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2.巧用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时,要求学生“一物多写”“一事多写”“一题多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记得有一次看图作文,画面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对着一壶已煮沸腾了的水,大声地叫:“妈妈,水开了”,她自己却不动手。笔者要学生对这幅画从不同角度来议论,力求新颖,最好是有与他人不同的独立见解,避免人云亦云,学生都很积极发言。有的说:“这个小女孩依赖性很强,什么也不干,连灌开水这样的小事也不愿自己动手。”有的说:“这幅画告诉我们在家里要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个勤快的好孩子。”还有一个学生的观点更特别,他说:“这个孩子很有安全意识,知道自己干不了的事,不蛮干,只好告诉妈妈。”学生发挥想象,讲出了精彩纷呈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也难免有肤浅、甚至错误的言论出现,教师就应当尽量引导点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效率之源。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对此,笔者谈谈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明。”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感受艺术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当学生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从而使学生心灵净化、情趣高尚。

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这样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不也如此吗?学了这篇文章,我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写写自己的爱好。学生们兴致盎然;有的写集邮的苦与乐,有的写做模型的不易与欢喜,有的写看书,有的写看电视,甚至有学生写起了学习的乐趣。当学生找到了一向被他们认为苦不堪言的学习、考试的乐趣时,他们能不热爱生活吗?

二、揣摩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大家知道,健康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健康稳定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深入引导学生剖析、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懂得今后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持稳定心理的训练。

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容国团在1959年世乒赛单打决赛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强手,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

1.“沉着”是什么意思?

2.在什么情况下,他仍能做到“沉着应战”?

3.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过硬的本领外,还靠什么?

经过点拨,学生认识到,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为国争光的信念、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这样的心理素质呢?我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容国团的心理活动,继而指出: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境,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正确地评估自己,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三、学会体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论 “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

1.利用多媒体素材,吸引学生。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容易将知识在课堂上消化吸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具体直观,感染力强,使学生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学生通过直观视听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4篇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怎样教,才能让孩子真正形成这种能力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写人记事文章抓要素

一提到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老师自然就想到借助“六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六要素”?如何借助“六要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问,学生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一个假日。)地点?(面包店。)主要人物有哪些?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3.引导学生把以上内容穿连起来,就完成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板块明晰文章抓小标题

对于教材中板块比较明晰的文章,像《将相和》一课,又该如何概括文章内容呢?

【案例二】《将相和》

1.学生自读课文后,出示三组词语,要求学生结合每组词语说说这些人物给了你什么印象。

秦 王 允诺 绝口不提 侮辱 理屈

蔺相如 勇敢 机智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廉 颇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2.学生读词,谈人物。

3.老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个小故事,找到起始段落尝试列出小标题。

4.讨论15自然段的归属问题,并说出理由。

5.用横线画出每一个故事的结局,再谈故事之间的联系。

6.可以结合小标题或者结合每一个故事的结局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案例二看似检查预习字词,却为后面体会人物性格做好了铺垫;人物性格的充分感悟,为“找起始段,列小标题”做好了充分准备;小标题的总结,又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好了充分铺垫。如此环环相扣的教学,不仅是一次疏通文章脉络的训练,更是一次“教阅读”的实践。这样的阅读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又教给了孩子逻辑思考的方法。

三、总分总文章抓中心句

对于总分总式的课文,其主要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我们是直接告诉学生中心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教给学生如何找中心句并感悟其作用呢?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讲一讲我是如何做的。

1.质疑课题,寻找“富饶”的根据。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答案。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在黑板的上中下位置贴出以下物产图片:

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贝壳,海龟,海鸟,鸟蛋,鸟粪……

3.走进大海,探寻“富饶”。

出示描写“珊瑚、海参、龙虾”的句子。

在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海底还会有什么物产?它们会做些什么?

出示描写鱼的句子,读句子并想象说话,充分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

4.回顾以上所学,总结并板书:物产丰富。

5.学生自学五、六两段,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

6.讲读第二自然段,用不同颜色的词语与色块相对应,体现海面的“五光十色”,感受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

7.结合三、四、五、六段,引导学生建立思维联系,形成“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的整体概念。

8.学生回读课文第一段,寻找其中的奥妙。

至此,学生轻松发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一句话原来概括了课文的所有内容。此时,再告诉学生这种句子的名字――中心句。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5篇

一、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火烧云》一文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时瞬息万变的壮丽奇景。女作家萧红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了美好的意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并让多媒体进入课堂,在轻快的音乐声中重现火烧云变幻莫测的奇观。

二、体会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大家知道,健康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健康稳定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深入引导学生剖析、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懂得今后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持稳定心理的训练。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容国团在1959年世乒赛单打决赛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强手,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沉着”是什么意思?2、在什么情况下,他仍能做到“沉着应战”?3、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过硬的本领外,还靠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认识到,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为国争光的信念、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这样的心理素质呢?我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容国团的心理活动,继而指出: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境,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正确地评估自己,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三、学会体谅,保持和谐互爱的生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6篇

一、目的要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让他们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文章的精髓以及要表达的主旨;或者引导学生突破疑点难点,由原来的百思不得其解而忽然进入柳岸花明又一村、拨开乌云见太阳的明朗。我们在设计问题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带着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将相和》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记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和大将之间的一段故事,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故事背景,通过对于完璧归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刻画了廉颇蔺相如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远见卓识,表现了廉颇勇于承认错误有错就改的高贵品质,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

在课堂问题设计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设计如下问题:题目《将相和》中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既然是将相“和”说明他们肯定有过一段“不和”,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和”呢?他们为什么最后又和好如初了呢?你认为将和相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老师尽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涵,掌握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做到中心突出目的明确。

二、层次要清楚

在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对于所设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与文章内容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给学生以清晰的的层次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例如在《九色鹿》一课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选自印度民间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发展来设计提问:九色鹿救的那个人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国王捉住了九色鹿为什么又把她放了?是国王不遵守诺言吗?他为什么要把报信人扔进恒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些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得到了做人要恪守信誉知恩图报、任何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都不会有好下场的结论。

三、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语文科的主要特点就是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与问题的设计上,要灵活多样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新课和复习旧课的内容时,可以提一些记忆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并把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在讲陆游的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我们以前还学过陆游的哪些诗词作品呢?我们以前还学过宋代那些诗人的作品呢?在学习王维的《渭城曲》和高适的《别董大》时,我们可以提问:我们还知道王维的哪些诗?我们还学过唐代哪些诗人的诗?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我们可以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那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什么意思?体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在问题的设计形式上,可设问,可追问,可疑问,可互问,灵活多样的提问方法,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检查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难易要适度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会感到茫然,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受挫感。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脱口而出,就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来设计问题。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以旧导新,由难到易,使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和思考,能一步一步地解答问题。在《祖父·后园·我》这篇课文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祖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你眼里他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后园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为我的童年带来了什么?通过由易到难的问题设计,学生会逐渐理解课文的内容,一个慈祥可爱的老祖父,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会浮现眼前跃然纸上。

五、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目标决定了课堂提问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回答问题,必须让所提问题带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设计问题不能只针对一个层次的学生,而是能让好学生稍作思考便能得出答案,中等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也能答出,差一点的学生虽然有可能答不上来,但通过积极思考,在得到答案后,他们也能尽快地吸收和掌握。

六、角度要新颖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良好习惯 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更应大力承担这一任务,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培养的结合点,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一、培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识字教学中,教“纸”一字时,我首先让同桌互相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同学们讨论后,怎样在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上做“点”文章呢?我首先拿来一张白纸,接着故意在白纸上用钢笔洒上黑黑的一点墨水,使它成了一张废纸,非常可惜!我只好把它揉成纸团扔到纸篓里去。最后,我说: “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成了废纸。”并让学生跟着念一遍。由于教学手段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揣摩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小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大家知道,健康稳定的情绪是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健康稳定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深入引导学生剖析、挖掘其深层内涵,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懂得今后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持稳定心理的训练。

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容国团在1959年世乒赛单打决赛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然而,“面对强手,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沉着”是什么意思?2.在什么情况下,他仍能做到“沉着应战”?3.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过硬的本领外,还靠什么?经过点拨,学生认识到,容国团能成为世界冠军除了靠为国争光的信念、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这样的心理素质呢?我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容国团的心理活动,继而指出: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其次要有一个稳定的心境,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现实正确地评估自己,敢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三、学会体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教育学生学会交往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且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生际(生与生之间)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较多地生活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主动的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人际相容性差。同学之间的不和谐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地理解、关心、帮助别人是当务之急。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自选说、写、读、演等形式进入蔺相如与廉颇的角色,理解他们当时的不同心态。学完“负荆请罪”这一内容后,我重点指导学生讨论 “将相和”的基础是什么?在学生激烈地讨论发言后,我进一步点拨,使他们认识到:在一个集体里,学会相互谅解、不斤斤计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整体,获得更大的成功。

再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四、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负荆请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一、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三五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学习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做到:用自己的语言讲;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与上课内容相联系;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有“卧薪尝胆”、“为什么要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交情”、“为什么要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清官”、“为什么鸽子被世人喻为和平的象征”、“中国丝绸为什么堪称‘世界第一绝’”、“中国瓷器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国欢迎”等。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利用历史教学特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里有“金字塔之谜”、“十进位、六十进位、十六进位制”等数学知识,有“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等。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马拉松长跑由来与当今的奥运会相联系),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譬如讲“秦如何巩固统一”的内容时,涉及到货币的知识;“衡”是称质量,是一种质量标准;文字有小篆、隶书和楷书以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通过板书字体来比较);“坑儒”和儒家的主张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提示一下。讲匈奴,可联系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杜甫的诗;讲秦朝“万里长城”时可以同明长城比较,通过数学来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

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发展。

三、利用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初中学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学生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规范作用;组织作用;传授作用;管理作用;评价作用;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龙为明显。譬如,第三册“早期人类社会”结束时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性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必须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