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梯子横着放

梯子横着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梯子横着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梯子横着放范文第1篇

于是我写道:“中国的教育一年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或者:“不可能有这样的题。”

为什么?

我们现在的“热议”,其实就是在写这篇作文。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往往着眼于难不难;教师的角度,往往着眼于好不好评分,能不能拉开分;闲人们的角度则取决于各自关心什么。我是个笔耕者,关心的是“内容与技巧”,或者换个说法,这些题能推动写作者把用力点放在哪一边?是努力表达一个正确的思想,还是努力把一个思想做出精彩的表达?如果是前者,那么我在上面“穿越”出来的作文题,就绝无可能进入中国的高考,除非中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题,相对于今年的高考题(即便不是全部也是绝大多数),有个不同之处,就是它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没有说得对不对的问题,全看你说得好不好。正说反说都有能不能言之成理的问题,“成理”之后还有说服力强弱的差距,然后还有论述得是否精彩的差距。拉开分不成问题,而且还是以完全合理的标准把分拉开。

看看今年以及过往的作文题,虽然“业内人士”总能指出其中的某些——例如“题型”之类的——发展变化,但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却有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共同点:每一道题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正确答案”,而这个答案之所以“正确”,就在于其“政治上正确”。当然,“政治上正确”原是美国人的说法,我在这里借用这个词语,只是取其与生活中“可行”相对的词义。比如那个“巡线工老计的故事”,“正确答案”很明显:平凡中有幸福,平凡中见崇高,平凡中寓伟大。北京的男孩女孩们,对这个新近才被报道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可能比较陌生(学生们看电视新闻的机会不多),但是对这个道理,从六岁到十八岁,相信已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很多遍了。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在家里能从父母那里受到同样的教育吗?父母指着老计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以后,要像他那样,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百个家长中,能有一两个这样的家长吗?那个“船主与油漆工”的故事,“正确答案”是做好事不分分内分外,莫以善小而不为。这个道理很正确,但是具体到这种事却不可行。在材料规定的情况下,油漆工正确的做法应是提醒船主请专业的修船工补漏,而不是跨专业代劳。万一他补的漏洞不结实,后果很严重。那个“梯子不用时横着放”的故事就更离谱。它也有个“正确答案”:泛泛的要求不如采取具体的措施,这个也很正确,可是梯子横着放就一定好吗?考虑了安全就不需要考虑别的因素(比如车间的环境观感)吗?梯子可以有很多种放法,究竟哪种放法好,需视不同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这个故事的原型中,洋人的建议是“挂在墙上”,而横着放则很可能是各种放法中最不可取的一种:占地方,碍事,可能绊倒人,还有碍观瞻,只有万不得已时才会这样放。

梯子横着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几何教学 学生生活 教学实效 途径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的来源,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学生认知、思维、数学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使学生增长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离课堂,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使数学教学回归实践,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初中几何教学为例,探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施教学,提高初中几何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一、目标激励:学习目标力争现实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几何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几何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呈现等方面都要全面考虑到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心理及思维特点等客观现实。因此,教师要切实依据课标的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习、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因人而异的、明确的、适合学生能力的、现实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摘桃子”的生动历程,品尝到“摘到桃子”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三角形”部分对学生“说明理由”的要求就应该有所不同:七年级学习“全等三角形”只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对推理的书写过程要求不能高;八年级学习“特殊三角形”,在辅助线的添加、书写的规范、逻辑思维关系等要求就要提高。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确立科学的目标评价观,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激趣导学: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意义、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几何的魅力,体验到学习几何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有的学生说把旗杆放到量……这时,我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我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又如学习“勾股定理”后,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无一例外都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或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其中两边的比值及一边求第三边”。为此,我补充例题如下:“一醉汉拿着竹竿进门,横着、竖着都拿不进去,横着比门宽4尺,竖者比门高2尺,另一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这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你知道竹竿多长吗?”为帮助学生理解,我建议学生用一支笔代表竹竿,两把刻度尺竖起来代表门口,实际动手操作,寻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与竹竿的关系:设竹竿长x尺,门宽(x-4)尺,门高(x-2)尺.由勾股定理得:(x-2)2+(x-4)2=x2.解方程求出x的值即为竹竿的长。之后我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解决问题的每一环节,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勾股定理”为标题设计一道与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

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不断提高,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经验日趋丰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可见,把几何根植于生活,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是几何知识生活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三、问题驱动:生活内容呈现数学化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身边提炼数学问题,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受几何就在身边,感受学习几何的乐趣,进而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几何课堂教学新境界。例如在八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设计如下情境性问题:

情境1:张村和李村在公路的两侧,自来水公司要在张村和李村之间修一供水站,使得供水站到张村和李村的距离之和最小,问供水站应建在何处?

变式1:张村和李村在公路的两侧,公交公司要在公路边建一公交站点,使得公交站点到张村、李村的距离之和最小,问供水站应建在何处?

变式2:张村和李村在公路的同侧,公交公司要在公路边建一公交站点,使得公交站点到张村、李村的距离之和最小,问供水站应建在何处?

变式3:公交公司要在公路边建一公交站点,使得公交站点到张村、李村的距离之和最小,问供水站应建在何处?

这就是生活中的几何问题。我采用引导点拨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问题解决后的再思考,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炼数学问题,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抽象、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形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在做中学:探究过程接近生活化

1.变换图形,彰显过程。落实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倡导做数学,在做中学。即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是要“做数学”。因为“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彰显过程教学。

例如我是这样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特殊的三角形》第二节“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的:

师:同学们,将你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剪开,能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吗?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何关系?

生:能,全等(学生齐答)。

师:你能把它们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动手试试看?

生1:使相等的两条直角边AD与CB重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生2:也可以使另两条直角边CD与AB重合。

师:观察拼成的三角形有何特点?

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把这等腰三角形折起来使它的两腰重合,有何发现?

生3:位于折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生4:两底角相等。

师:好。继续观察、小组合作交流,还有无发现?

经过同学们的探究、合作、交流,达成共识: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线合一。本节课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去做,去看,去想,把学生带入数学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几何的实用价值,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的条件、结论一清二楚,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再如上图:由四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左视图相同,则这个几何体的搭法不可能是()。

教学中,我利用自己亲自制作的四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演示,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几何图形变换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而且是一个实际操作过程,都要在头脑加工和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几何图形变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上两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体现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追溯源头,触类旁通。数学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明其“知识源”,就会引起概念的模糊和思维的混乱。只有明确了知识的源头,才能让学生分清联系和区别,从而正确进行解答,举一反三,会一题而通一类。例如在复习课上,我给出这样一道习题:设A、B、C、D是四个居民小区,现要在四边形ABCD内部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应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能使四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总和最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对角线的交点P”这一特殊点。我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提问:“为什么这一交点肯定是到A、B、C、D这四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呢?”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继续探究,我则巡视并作适当的点拨,几分钟后,学生得出研究方向:在四边形ABCD内部的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段AC与BD上的;一类是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的,因此只要在对角线上与其中一个小三角形内各取一点比较就可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图与测量中,证实了只有对角线交点才是符合要求的点。同时也发现可以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严密地论证这一结论。

数学的发展不同于社会的发展,即使资料不足,也可以从题目间的逻辑去分析、推断,去执果寻因、追溯源头,这个逻辑的源头远比曲折的事实更有价值。本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逆流而上,探得知识的源头,数学知识就变得有血有肉、丰盈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种刨根问底的执着,学会了一种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策略。

五、巩固拓展:作业设计贴近生活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例如学过勾股定理后,我设计了如下实践作业:如果一个长为l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lm,请猜测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与梯子的顶端下滑的距离是否相等?换成其它长度的梯子结论又怎样?实践操作并加以说明。

分析:教学中启发学生将书本垂直立在桌面上代表墙面,桌面代表地面,一支笔代表梯子立在两者之间上下滑动,引导学生分析可以得出,梯子所处的每种位置都与墙、地面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如设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为m,则有:

(8-1)2+(x+6)2=100,解方程即可。

又如,学习过“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后,我对上面例题进行“老题重做”:“如果一个长为l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问:梯子的中点到墙底端(梯子的顶端在地面的射影)的距离是多少?随梯子的上下移动,上述所求距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能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教师应该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实施几何教学生活化,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理解、信任、尊重不断地鼓励、启发学生,在为学生设计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用心灵、眼光、肢体向学生发出信息,与学生对话、交流,各种形象生动的方式都使学生沉浸在探索、发现、交流、感悟、体验、享受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和谐、偷悦、乐学、爱学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改变了课堂人际关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生活情境,也不是每节课创设的生活情境都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立足于数学的内部矛盾,开门见山、类比猜想等方式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过分依赖生活情境,难免会掩盖几何的本质,削弱几何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华,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4,(6).

[2]汤会,侯海文.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08,(5).

[3]程建全.中学数学通俗化生活化教学的实践[J].福建中学数学,2011,(3).

梯子横着放范文第3篇

一、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镜头一:好玩的斜坡

不知是谁用木板、方桌、轮胎等材料搭建了一条长长的小路,这条小路其中有一段是用方桌和木板搭成的斜坡。梓吴来到斜坡的时候双腿跪在木板上,从斜坡上爬了下去。别看只是爬行,由于木板窄窄的,而且是从高处往低处爬,所以在爬的过程中梓吴差点摔跤,于是他放慢速度,调整好姿势再慢慢向前爬去。过了会梓洋也来了,他从山洞里钻过去之后,站在木板的一头,然后慢慢站直身体,像小螃蟹一样小心翼翼地横着走下了斜坡。接着来的凯凯从斜坡上走下去之后,马上转过身来助跑了一段路,就从斜坡低处快速往上走,以相反的方向通过了小路。

一块木板、一张方桌,搭建出了简单的斜坡,但是简单的搭建却有不简单的玩法。有小朋友从木板上爬下来,有小朋友从木板上走下来,也有小朋友从木板低处走上去……面对木板搭建的斜坡,孩子们玩得兴趣盎然,在游戏中积极而主动地探索木板的不同玩法。

我们的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在自由自主的组织模式下,孩子们成了游戏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在与材料的频繁互动中,不断探索各种材料的新玩法。创新实践是我们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幼儿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只有勇于创新实践,才能打破固有模式的约束,寻找到最佳的实施途径。要想驾驭创新实践,我们从意识到行为都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所以创新实践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创新、大胆实践,创新游戏带来的愉悦,成了他们最好的奖励。

二、面对问题,勤于思考

镜头二:放弃竹梯之后

妙可搬来一把竹梯,想把竹梯搭在两个木梯之间做成一座小竹桥,但是竹梯两根竹竿之间距离太大放不进木梯里。起初妙可想通过调整梯子的位置把竹梯放进木梯里,但是试了几次之后还是不行,于是她就放弃了。接着妙可拿来了一块木板,她把木板一头搭在桌子上,一头塞进轮胎里,一个滑滑梯就搭好了。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之后,妙可又拿来了一块木板,她把木板搭在两只桌子之间,从木板上面走是独木桥,从木板下面钻就是一个山洞。

在组织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活动时,我们没有要求幼儿玩什么、怎么玩,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他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在游戏开始之后,幼儿三三两两结伴搬运搭建所需的材料,然后利用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进行组合搭建运动场景。案例中妙可在放弃竹梯之后,又进行了多次尝试,利用木板搭建出了“滑滑梯”和“山洞”。可见游戏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孩子完全有能力通过尝试、探索来获得新经验,习得新本领。

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方法有多种。直面问题、正面迎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曲径通幽、以退为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游戏中,妙可多次尝试之后发现竹梯放不进木梯,她就放弃了,继而用木板进行搭建,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像妙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们受原有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判断、设想可能不会马上成功,但是他们会在不断尝试以及同伴的互助互学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最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及时帮助,而是有效观察、适时等待,给孩子留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践中他们积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慢慢体会“方法总比问题多”的道理。在问题情境的磨炼中,孩子们懂得了在面对问题时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勤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优良的品质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参与,善于合作

镜头三:轮胎山

成成和轩轩拿来了一些轮胎,他们想将两个或三个轮胎叠起来,铺设一条高一点的路。正在他们忙碌搭建的时候,菲菲搬着轮胎也参与了进来,只不过菲菲有不同的主意,她想把轮胎一个挨着一个摆放形成一片。经过简单商量之后,轩轩和成成同意了菲菲的建议,大家一起搬来了更多的轮胎。还没有搭建好的轮胎山就把轲轲和杰杰吸引了过来,他们在轮胎山上爬上爬下。菲菲见了对他们说:“还没搭好呢,你们先不要玩。”杰杰和轲轲听了就从轮胎山上下来,加入了搭建轮胎山的队伍。毕竟人多力量大,一会轮胎山就搭建好了。瞧,小朋友不仅可以从这个轮胎爬到那个轮胎,还能躲在轮胎的洞里,弯腰钻过“轮胎桥”呢。

传统的体育游戏,往往是教师根据活动目标预设好了锻炼的内容与材料等,幼儿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给了幼儿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与内容进行搭建与运动,基于幼儿兴趣的游戏让幼儿兴奋不已,因此每一次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幼儿都会积极参与。正如案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成成和轩轩搭建轮胎山的时候,没有指派没有邀请,幼儿自发地参与到了轮胎山的搭建中,大家齐心协力搬运来了许多轮胎,很快就搭建出了有趣的轮胎山,大家在“山”上爬上爬下,感受爬山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搭建轮胎山的过程中,当菲菲与成成和轩轩意见不同时,她能够主动向成成、轩轩说明自己的想法,而成成和轩轩也能听取同伴合理的建议,大家目标一致地进行轮胎山的搭建。有效的合作,不仅能借助大家的力量较快地完成任务,也能在智慧共享中取长补短以更佳的方法完成任务。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听取他人的建议,共同完成轮胎山的搭建,这就是有效的合作。

梯子横着放范文第4篇

今年香港书展开幕前夕,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博士打来电话,约我见一次面。我知道,那是为了我在书展期间的讲座,他是主持人,也是对谈者,不能不提前沟通一下。到了会客厅,老朋友见面,话匣子打开,大至天文地理,小至鸡毛蒜皮,几乎无话不谈。忽然谈到了今年高考作文题,那道“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的搞笑题目就不说了,而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我们却越谈越有劲。原来,这是引用了孙立川先生所著一本书中的资料。那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带。(下略)

根据孙立川先生的介绍,我去查了2009年7月在香港出版的《文化艺术之旅》(副题为:池田大作、饶宗颐、孙立川《鼎谈集》),原来在此书第272页中记录了池田大作先生与作者孙立川先生的一段对话:

池田大作先生说,回想起来,我曾向汤恩比博士问及,“历史上您最想出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呢?”

汤恩比博士告诉说:“我愿意出生在新疆那个多民族、多种文化交汇的库车。可以的话,希望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那时候,这里是一个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的地区。我希望能在这样的时代做一番事业。”

在听完池田大作先生这段回忆往事的叙述之后,孙立川先生就问同席的饶宗颐教授,对汤恩比的这个看法有什么见解?饶教授答道:“汤恩比博士这一观点与我相同,而我则认为如果下一世,能生在现代的中国也不错啊(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还因为中国本身在文化上就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同书P273)

读到上面这段资料,我真的很感动。汤恩比特别指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了,这里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嗬,这个地区,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的吸引人啊。一个历史学家,热爱历史,追寻历史,考察历史,他思考的是历史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他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又彼此包容、互摄、融合,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局面、大境界。汤恩比博士选择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新疆,就因为那是一个历史大格局的交汇地,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境界,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选择啊。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一番话,也同样发人深思,他们的“正法眼”,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中国佛教有三大系,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藏传(喇嘛)佛教。所以,汉传佛教也通称北传佛教。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准确地说,是印度佛教从西域(新疆)传入阳关以内来了。换言之,如果离开了汉代所称的西域(即今新疆),怎么会有今天的北传佛教呢?

汤恩比博士特别指出库车,这个库车,是今名,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当时的西域,称龟兹,这可是一个古代著名的佛教国家呢。那里的石窟(千佛洞)可谓鼎鼎大名,传颂千秋。我们今天民族乐器中的二胡、琵琶、唢呐等,都是从龟兹传过来的。就连“印度”这个汉译名称,也是从龟兹语(古吐火罗语中的一支)“印特伽”转译过来的。当然,这是玄奘大师的卓越贡献。在玄奘大师改译为“印度”之前,中国一直是以“身毒”、“天竺”、“贤豆”等为其译名的,从玄奘译为印度以来,这个名称就固定下来了。

我们今天习称男众比丘为“和尚”,这个词,实由中亚语“乌”、“乌社”、“和阇”转译而来。魏晋南北朝之际,大量来到中国的求法僧、译经僧,很多都是中亚人,他们对传播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才真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的鸠摩罗什大师就是出生于龟兹的印度人。他的父亲鸠摩罗炎从印度来到龟兹,与龟兹国王之妹耆婆结婚。生下罗什后,其母出家,七岁的罗什亦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总贯经籍,最善于大乘。北朝秦主苻坚派大将吕光伐龟兹,这才把鸠摩罗什大师从龟兹带来长安。这段故事,也可印证龟兹佛教之盛与北传佛教的历史渊源了。所以,客观地说,要了解佛教,了解古印度,尤其了解汉传佛教,了解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了解古印度与中亚的文化关系史。难怪汤恩比要对公元1世纪时的新疆表现出如此真诚而又恳切的兴趣了。

据说,今年进入高考考场的全国考生有900 多万人,而广东省,就有69.2万考生。他们根据这一材料,如何思考,如何执笔为文,我不得而知,但他们面对的不同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索与人生理想的选择吗?要理解汤恩比,理解公元1世纪时的新疆,如果不懂佛教在当时的繁荣,又不懂佛教文化从丝绸之路传来、此后对中国两千年的深刻影响,不懂当时新疆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重要地位,恐怕就很难说清楚汤恩比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了。

这道题的命题者,可不简单。他思考的可能比汤恩比还多了一层。今天是全球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大家都在物质享受物质追求上竞争、赛跑。汤恩比不选择在今天,要选择两千年前的1世纪,饶宗颐教授不选1世纪,选的是今天,是现代的中国,但他们的着眼点,还是共同的,依然是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变换一种语言表述,那不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鸟朝凰、百川归海吗?

读到这道作文题,我有一种灵魂震撼的感觉。这道题,仅仅是在考察广东省的应试考生吗?对教导学生的老师,对主政教育的管理者,对一切面对历史又面对未来的人,难道不也是一道人生的选择题吗?对那些腰缠万贯、亟亟乎移民国外的各类精英,不也是一道选择题吗?

不必回到公元1世纪,我们同样身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既要吸收、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不能忘了、不能失去我们祖国自身本有的优良传统的多元文化啊,这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