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法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语文教学重点。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在语法上也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语法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重点、实用。这样有助于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实际联系能力,降低难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例如:通假字、此类活用、基本句式构成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第2篇

1.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改革不足

文言类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是很少发生变化的,一般都是传承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学生逐字逐句的识记,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是这样的,从而导致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改革不足。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印象根深蒂固,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值得兴趣盎然的事情,也没有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是在学习一门需要完成的功课而已。

1.2教学内容的功利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符合高考的考试要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储备大量的文言类词汇和基础知识。在储备词汇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对文言文进行精讲、细讲,把文言文学习变成古代汉语学习,这不仅加深了文言文的难度,而且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高度依赖教师的讲解,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懵懵懂懂。同时为了应对高考的语文考试,大量练习文言类习题也是现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海战术在学生并未娴熟驾驭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时候,无疑是一种学习负担。

2.优化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内容的策略

2.1优化识记方式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识记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位置记忆、简化章节、统一划归、对比分析、记录笔记等识记方法让学生记忆文言文的知识点。在文言文中具有难点的多义词、通假字、实词、虚词等可以经过归纳、对比的识记方式进行记忆分析,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文言文的作家作品识记、理论知识识记、文学鉴赏识记都可以根据时代背景、事物背景等进行理解识记,对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将会很有帮助。在学习文言文中使用这些识记方式,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使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学好文言文的基本前提。

2.2优化理解领会能力

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理解领会文言文的意义是一种情感价值观的体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在学习中,理解领会能力更是学好文言文的保障。在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领会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领会理解能力的手段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在讲解文言文时投入适宜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带领学生大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中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中的意义。

2.3优化知识的运用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学习文言文,不应只以考试为目标,而应把传承运用文言文作为学习目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那就说明着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是学习成绩的一种检测指标。运用文言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记忆的加深,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强文言文知识的利用,才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才是学习的精髓。

2.4优化文言文的分析

在现在不少高中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分析都采用一字一句解读的方式,这样虽然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理解,但不结合整篇语境分析的方式只是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字句意思,并不能掌握文言文的意情景、故事。这样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不够,同样会导致文言文学习水平的下降。因此,优化文言文讲解分析的内容是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手段,生动活波、有内涵、富有故事性的分析讲解,将对文言文的先学习具有不可否认的效果。

2.5优化文言文的评论总结

评价总结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评价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文言文的学习也要进行评价总结,在学生接触的借景抒情、怀才不遇、抨击当时社会、真情流露、实景展现等类的文言文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文章的记忆、理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第3篇

一、“解放思想,贯通古今”

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状态不好,上课昏昏欲睡,如再赶上校领导听课,就更是有一种刚上课就盼下课的感觉。一些老师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我认为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聪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缚。我历来是比较喜欢文言文教学的,在执教之初,也犯过“有一说一”,刻板教条的错误,部分学生对我的课也是不太买账,课堂上得过且过。后来,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这当然是老师的失误。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的硬塞给学生。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多少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那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贯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体悟诵读,不求甚解”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都易于诵读的韵文或骈散结合的文言文,所以投入感情的诵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当然在这里,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领熏陶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方面下一些功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要求见得读得有多么好,关键是要投入感情,读出味道,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学生。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涵咏诵读以起到熏陶教化的作用,教师也正是通过创设这种情境,以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冲动,这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一边听,自然就会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了这种情感,文学作品熏陶教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有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比较深刻的哲理,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发现我国古代的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不必去对文言现象做过深过细分析,即陶渊明所谓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于文言文现象,我始终认为是属于工具性方面的东西,学生完全可以在逐步深入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解决这些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涵咏诵读经典古典文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原因就是如此吧。文言文的陶冶功能,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三、教材为主,步步为营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第4篇

(衡南县第一中学,湖南 衡南 421142)

【摘要】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现今的文言文教与学更多停留于对字、词、意的理解。笔者在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古典与古文和谐融合,营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氛围,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从而实现文言文育人塑人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 史传文言文;古典文学;课前设问;历史故事

流传至今的古朴典雅的文言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的张力。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收纳的史传文言文艺术形象典型,彰显了中国人的睿智思维、至上精神和文化心态。因此在史传类文言文学习时应多挖掘、拓展其中的文化精神要素,充实高中学生的人格成长需求。

1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情况

不能否认,对文言文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如果单单满足于读懂大意,就达不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现今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只认定为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基本都按照“读——翻译——讲语法——练习——背”的传统模式授课。而学生总认定文言文晦涩难懂,于是产生了一种排斥和疏离的心理暗示,厌烦接触古文。因此古文文字阅读的障碍,老师的教法单一和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学生忘却了在文言文课堂中去探究古典人文精神的内涵,无法获得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给予自身的熏陶,自然也就不能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完善个人人格的塑造。

2 史传文言文教学方式新体验

实际上,学生对于文言文更多只是腻烦于它的传授方式的单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心理,对文言文课堂教学融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借助观看相关媒体视频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或将文言文的美言与所学过的优美诗歌结合学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而关于史传类文言文教学,应更多的是以把文言文课本与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来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如何在课堂中将古典与古文和谐融合,营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氛围,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呢?

2.1 课前构想奇思妙问

即课前设置本堂课文与古典文学作品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项羽之死》的教学过程中,可在课前首先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一:穷途末路的项羽表现出与我们平时所熟知的性格截然不同的一面,这种性情与四大名著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情是相同的。大家能想到是谁吗?

问题二:项羽被人誉为“战神”,他的作战能力强到怎样的程度呢?我们读过课文后,会发现这种战神之风,在四大名著中某个人物身上也有演绎。这是谁,大家知道吗?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会引发学生对课文充满浓浓的好奇心。于是学生主动接触课文,自主解决了《项羽之死》课文中的一些疑难字词。

再如必修四《过秦论》篇幅很长,学生初看就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老师可以课前设置一个问题:

说到“空城计”,人人只道诸葛亮,却不知其实诸葛亮也是取经得来的战术。大家知道历史上谁想出 “空城计”的这一策略吗?

对于大家已经根深蒂固的常识,现在得到颠覆,当然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一层层涟漪。学生也就急迫想要解开这个谜题,知道答案,于是自觉深入课文。

因此课前设置很有悬疑意味的问题,能让老师轻松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初级任务,而学生由于主动学习古文,掌握得更加扎实,此举就有一石二鸟之效。

2.2 课中解疑,延伸至课内,全面认识人物精神之美

学生积极解答课前问题,教师做出评价,同时兼纳已学知识,拓展延伸,明确人物形象的精神美,以期教学育人。

如针对《项羽之死》的课堂两个问题中,学生在接触文中的“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后,总结出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对虞姬所表现出来的铁汉柔情和多愁善感。有一定文学阅读基础的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而未马上做出反应的学生对于将项羽与林黛玉能同类比较,感到十分新奇。项羽与林黛玉在性情上似乎天壤之别,现在通过学习,竟然发现两人真有性情相通之处。这种人物性情的比较,让学生对人性、人格的多样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时还可延伸此点,提及高一所学过的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对秦王强硬刚烈、在将相和中对廉颇温和宽容,同一个人物性格的尖锐对立表现一直让一些学生无法理解,反而会误以为蔺相如有间歇性神经质。特别是在阅读了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后,更觉得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不实。通过此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立身于世,肯定会有丰满、立体的精神人格。而且愈是有着高尚精神灵魂的古人,人物的人格独特、精神内涵积淀就愈是厚重。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在遇到自我的人生的挑战时,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去面对,从而认识到自我人格精神的缺陷,有了强烈塑造个人完美人格的渴求。自然而然地,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要求也就得以实现。

2.3 手舞足蹈表演历史故事,添加活跃因素

绘神绘色地添加历史故事,活跃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深邃无极。

如对于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的课堂问题,学生将诸葛亮在西城上演的空城计与《过秦论》中描述秦国面对六国百万之众,“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的内容对照,学生至此才意识到“空城计”的问世并非得益于诸葛孔明,而是公元一百多年前的秦人。此时老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诉秦胜六国的故事。如此一来,就触及到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深层面,大大改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定性。此时学生对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渊源有了寻奇探幽的心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的智慧与人格魅力。

再如在讲解《项羽之死》中在东城快战中项羽的战神本色时,特别是第二次“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对抗,让学生直呼痛快。而老师可以重提第二个问题,不少同学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大吼,曹军统帅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引出《三国演义》中的原文,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个历史故事,学生的精神贯注于课堂。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让学生对张飞与项羽两人身上所向披靡的战斗风采有了形象的刻画和理解。学生阅读此文的兴趣陡增,同时也感叹文言文内容的博大精深。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阅读欲望,也增强了很多。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提升审美要求同样得以实现。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第5篇

 

高中文言文教学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除了讲读字词句外,无法解读其他内容。文言文教学要不要进行思维的拓展呢?这个问题一直横亘在许多老师的心里,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许多教师总认为高中文言文文字艰深,词义变化多端,句式漂浮不定,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上课不进行“深耕细作”,就怕耽误了学生。可是,这种“老黄牛”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阅读文化经典时,要与文本展开对话,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不会思考,行动就没有方向,不擅思考,就不能超越前人。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应该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深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除了必须讲解一些常规的文言知识外,还要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进行思维拓展的一些实践。

 

一、重视文化常识的梳理与归纳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样题,“文言文阅读”的第5题就是“古代文化常识”题。这种题型,应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文化常识的介绍要注意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达到应试时提高准确率的目的。

 

比如:我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在介绍王勃是唐代著名才学兼富的早慧诗人,六岁能文,被称为“神童”时都引申开来,向学生提出疑问:古代作家还有哪些人小时候是神童呢?我会和学生一起回忆过去接触的古代作家,作《咏鹅》的骆宾王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的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细瘦通眉,长指爪”的李贺童年即能词章,十五六岁时,已与先辈李益齐名,被称为鬼才。通过横向的联系,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又如:我上《赤壁赋》时,讲到“词宗”苏轼惨遭贬谪,泛舟赤壁,是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典型形象,那么,还有哪些作家和他有相同的境遇呢?“诗仙”李白,贬官出京,周游天下,看似风光,实则悲戚;“诗圣”杜甫,政治失意,漂泊无依,让人唏嘘不已。江州司马白居易,宦海沉浮,命途多舛,被迫沦落天涯。爱国词人陆游、辛弃疾,空有满腔热情,遭受排挤打击,报国无门,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同类题材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涵养学生的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二、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比如我上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时,就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就文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加以评论,说说独到见解。下面是学生评论的要点。

 

1.针对“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的分析:(1)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自然;(2)国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急功近利;(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2.针对“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1)人要有自知之明,否则,你在取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取笑你;(2)人不能只顾互相取笑,而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寻求新的突破。3.针对“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分析:(1)要提高人们的素质,不仅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加强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2)一个国家要和谐地发展,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4.针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分析:(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穷奢极侈、不讲仁德的统治者,终究要灭亡。5、针对“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分析:(1)社会要加强法制教育,要让人们学法、知法、守法;(2)人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凡事都为自己找借口。以上学生的评论,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个别学生针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句话,提出错误的看法:人只要尽心尽力地做事,就问心无愧。学生的这种看法显然没有理解孟子的真正用意,我给予正确的指导:梁惠王所谓的“尽心”,其实是他的自我夸耀,他想在孟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务实”,以博得孟子的赞美。梁惠王对于国家的治理,只是搞小恩小惠,并没有尽心尽力。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人佩服。可见培养与激发发散思维,能让学生更睿智,更深刻,更有见地。

 

三、重视联想想象力的培育与养成

 

联想是指通过某个知识点,想到另外的知识点,培育学生的联想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想象是指人们以原有感性形象为基础,创造出新形象,形成超强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我上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时,给学生讲授后唐皇帝李存勖初登基时,信誓旦旦,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亲刃仇人,一时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可这位大英雄后来却宠信伶人,玩物丧志,最后落得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的下场。我让学生进行横向联想,古代还有哪些玩物丧志的事例呢?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宠爱美人杨贵妃,宠信奸臣杨国忠,最终招来“安史之乱”。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促织》中,荒残暴的封建统治者好玩斗蟋蟀,致使天下民不聊生,家破人亡。通过培育学生的联想力,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素材,扩大知识面。

 

我经常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扩写、改写、续写的练习,以及一些与作者或主人公展开对话交流的想象性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我上屈原的《离骚》时,曾设计这样一个作业:你赞成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请为屈原的人生设计更完美的结局。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答案丰富多彩,创新能力得到锤炼与提升。

 

四、重视对比阅读的训练与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以训练学生求同、求异思维。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比较、对照和鉴别,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既能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加深认识,又能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比如:我上贾谊的《过秦论》时,就会补充讲授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可是,三篇文章又各有侧重点。贾谊意在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为西汉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因此文章确立的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通过对比阅读,每篇文章作者的用意一目了然。

 

又如我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一定也会拓展阅读袁枚的《祭妹文》。韩文、袁文写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具特色。韩文采用对话形式,直抒胸臆,这种方式比传统祭文纯粹地歌功颂德,显得更高明。袁文是选择生活琐事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以散体形式,叙事中抒情,朴素无华。通过二文写作技巧的比较,两位高超抒情大师的写法各有千秋,相映成趣。

 

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夹缝里,要寻求新的突破,大胆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考试可谓是复习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小测、月考、段考、联考,考试频率之高。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

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考试可谓是复习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小测、月考、段考、联考,考试频率之高。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

尤其是对于薄弱学校高三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理解分析能力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不够。所以,在高三平时模拟考试之后,课堂中试卷的讲评由为重要。

一次大型考试,从组织到试卷终评,语文考试时间长达150分钟,将近需要四节课堂时间,加上传统的试卷讲评方式,严重挤占了学科的复习时间,影响了复习备考的进度和质量。怎样缩短考评周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应是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高三的考试评价要想提高信度,关键在于考后试卷的讲评过程。科学高效地讲评试卷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一环,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决定着复习备考的整体效果。

教师评讲试卷,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是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因此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每听一次评讲,都能巩固知识,领悟道理,开拓视野,掌握技巧,提高应考能力,这才是评讲的收获。

语文试卷讲评课要力求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2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3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4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语文试卷讲评课是根据学生测试情况,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实现有效迁移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课型特征表现为针对性强,重视反馈。因此,课堂结构可大致这样确定: 1呈现答案——2讨论或自省——3针对性讲解——4优劣比较——5相同或变式训练——6教师总结、学生整理笔记。

目前薄弱学校大部分高三老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传统的试卷讲评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堂灌式的讲评。老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依照题目照本宣科地讲解,唯恐学生求取知识不全面。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学生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就缺乏主动意识去学习,去思考,还有少数自觉性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修改试卷,试卷讲评根本就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如语文试卷第一卷的前四个小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义,第二卷中关于课本上的名篇名句的默写题,学生自己不动手去查工具书、资料和笔记,老师一味包办,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在下一次考试或练习中还会出现。同时这种满堂灌式的讲评耗时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听课会觉得很疲倦。从接受原理来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反馈、反思的空间和权利,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是成反比例的。

二、盲目讲评,缺乏理论深化。由于考试时间紧促,老师在阅完试卷后,没有对试卷作整体分析评价,没有对本班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就盲目地讲试卷,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的整合。因此,学生对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会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如湖南省高考考纲从2005年起设置了一个文章赏析的开放性试题,2008年湖南高考文言文考题忽从诸子散文文章变成了纪传体例。如果在模拟试卷时只讲一个答案,没有对知识加以拓展和深化,没有总结规律方法。学生再做这种题目时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三、重基础,轻作文讲评。由于在前面基础题上讲得过多,而在作文讲评时就压缩时间,匆匆收场。或在讲评中对作文缺乏深层理解,泛泛而谈,念几篇范文了事。没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阐发和指导,也没有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对学生的写作没有指导性和针对性。重基础、轻作文的讲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也会影响学生最终的成绩。像湖南师大附中2009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中的作文题目选的是《给自己一个理由》,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来写一则作文。在考试中,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准,理解不透,造成写作中偏题。因此,在讲评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文本意,然后再展开想象领悟其中包含的言外之意。要帮助学生完成字面意思向言外之意的拓展。

四、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讲评试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复习作指导和借鉴。讲评时,不分析试卷命题的优劣、难度,不分析学生答题的情况,不分析试卷的创新之处,这样处理试卷跟平时讲解练习没有差别。学生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总结规律,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对试卷的分析也很肤浅、盲目,甚至找不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明确命题中的一些新信息。

总之,传统的试卷讲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考试评价对复习备考的指导作用,学生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而在高三教学中,语文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服务员和质监员。因而试卷的讲评也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的原则展开。

反思我们教学的现状,试卷的讲评应做为一个高三课堂教学中一个重点环节来抓。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而“渔”。

转贴于

因而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激励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不甘心落后于同学,取得成绩后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进行语文试卷讲评时应保持和强化学生这些心理动机。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应激励他们向更高目标攀登。而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产生耻辱感、自卑感。对于这种学生,教师不宜过多指责、批评,应让他们明白,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这次考试考得不好,不等于下次还考不好,应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试卷讲评课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要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允许学生对高分作文提出批评意见。考试试卷虽然相同,但学生分数参差不齐,解题思路各有差异,知识缺陷和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试卷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3、系统性原则。试卷讲评,从一定角度上讲是一个重新整理知识的过程,语文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系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应将分散于各题中的知识点和语文思想方法适当归类。对典型试题,要突出思路的探索过程;对病例作文,要讲明出错的原因。力争讲一题,学生会一串,懂一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典型性原则。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特别是供讲评用的作文),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新颖独到的题,学生出错较多的题,有代表性的作文。实际上,一份试卷批改下来,通过统计分析,总有一些错误是具有共性的,这类错误题才是讲评的重点。应仔细剖析,找出出错根源。

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的和课堂结构。

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高考要求,我认为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教师讲评试卷应尤为注重“四要”。

1、课前准备。要认真及时地评阅试卷,做好考试统计工作。 包括考点分布的统计,考查类型的统计,考试结果的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等),错误类型的统计。统计是一项艰苦复杂而又必不可不少的工作,它为试卷的分析和讲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些教师不太重视统计,只凭主观估计来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事实证明是不合理的。此外,还应做好试卷分析工作。一方面要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这样在讲评时,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避免了因试题设计或答案的不合理而导致讲评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另一方面要分析犯错误原因,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还可以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推荐或打印优秀作文、病例作文。

2、概述成绩。讲评课开始,可用几分钟时间简述本次考试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达标率,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获得最高分的同学,尤其要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宜公布他们的成绩,更不要责难、讥笑他们。

3、讲评试题。讲评课不能面面俱到,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1)重点讲评若干问题。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或简单地对答案、说答案,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2)多让学生发言。请学生发言主要是为了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3)借题发挥。为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讲评时对重要题目特别是作文要进行变化延伸,这样,学生对相关问题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试卷的功效。借题发挥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加深,一套覆盖面再广的试卷也肯定有某些知点的遗漏,所以在讲评时应有意识地把遗漏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牢固的知识网络,以便在下一次考试中学生能迅速判断和提取有关信息。借题发挥可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讲评时要注重渗透试题变形、重组、分解和组合的出题思想。(4)追根寻源。讲评课上要引导学生弄清自己出错的原因,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以求收到实效。要注意答题规范。每次考试,总有些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失分,如看错题目失分,写字潦草、卷面差失分,不按要求答题失分等。

4、课堂小结。常见许多教师因讲评试卷题较多,常感时间不够,总是匆匆忙忙下课,忽视课堂小结,这是课堂一忌。要善于回顾小结,概括讲评的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强调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