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复习资料

地理复习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理复习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1篇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2篇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3篇

2.美国纽约(西五区)9.11上午9时左右正在发生的9.11事件,此时北京(东八区)的时间是(9.11日晚上十时左右)附: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一个时区一个小时。

3.桂林山水是(外力作用形成),(富士山,泰山,东非大裂谷)是内力。

4.夏秋季太平洋上常有台风,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

5.(洋流)影响海洋运输

6.(松鼠,黑熊)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典型动物。

7.承压地下水的特点是(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

8.目前世界五大能源消费从多到少排:(石油,煤,天然气,水,核)。

9.世界粮食生产三大品种从多到少排:(小麦,稻谷,玉米)

10.世界上的四个产粮国是(中,美,印度,俄罗斯)

11.基本的天体是(星云,恒星)

12.形成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13.我国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

14.形成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差异的是(海陆分布差异)

15.世界上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

16.欧洲流径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17.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都是该组织成员)

18.从连云港出发的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经过的省(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

19.我国煤的主要分布区(山西,内蒙,陕西,贵州)

20.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省中不卢邻国接壤的是(贵州,青海,宁夏)

21.我国疆域夸度比较(南北向比东西向长)

22.西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教水平落后,缺乏人才)

23.下列不属于我国洪涝灾害较多原因的是(沙尘暴)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4篇

第一阶段:(4月——5月中旬)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从去年中考试卷看,命题覆盖考查是所有章节,且试题凸现异常的灵活性,与社会结合,与时政结合,与生活结合。但不管中考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制的方式如何新颖,有个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地理还是地理,不可能脱离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手册》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阶段,我对学生提出个口号:“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抱着地图打滚。”

第二阶段:(5月中旬——6月)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们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打破几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那么学生们参加中考应该说,就没有多大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强化训练,冲刺中考了。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蚌埠;中考;地理;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00-02

作槭捉觳斡氚霾菏械乩碇锌嫉慕淌Γ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有效复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蚌埠地区初中地理因不参加中考,渐渐被边缘化,成为薄弱学科。面对首次中考,我们深感任务艰巨、困难重重,既没有类似备考的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辅导资料,一切从零开始,时间更是非常紧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八年级上学期就将一个班的课时量由每周两节调整到每周三节。我们充分利用增加的课时,在八年级上学期顺利完成正常教学内容后,又提前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部分内容,为八年级下学期的复习工作争取了时间。整个八年级下学期,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在确保原有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后,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有效的复习,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挑战。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八年级下学期在结束新课后,我们便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当中。首要任务就是拿出七上、七下、八上和八下四本教材,重温课本,为后面的第二轮复习做好准备。

这一阶段,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和已学知识的重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梳理基础内容。笔者结合《2016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地理课标》、教参和课本,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方式、范围、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考查水平,拟订出这一阶段的总复习计划和每一章节的小计划,并在每一节课前认真为学生编写复习资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明确重难点,有的放矢,又因为是根据学情编写的复习资料,更加适合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内容,使得复习工作得以快速有效地进行。

中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不宜排斥强化记忆,但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复习的第一阶段,我们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中间会间隔一天,遗忘是难免的,但是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理论,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所以根据每节课的复习内容,还准备了配套的练习作为作业。这些练习都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时效性和针对性更强。之后,利用每一节课课前的五分钟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以此督促学生课后按时复习,加深记忆、防止遗忘。

二、专题复习,以点带面

这是复习的第二个阶段,有了此前的基础,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为此,笔者编写了14个专题,分别是《地球运动》《地图》《大洲大洋和板块》《天气与气候》《世界地理》《农业》《山脉、地形、地势、政区》《工业》《铁路线》《河流》《四大地理区域》《南水北调与西气东输》《建筑、民居与服饰》《分界线》。以《建筑、民居与服饰》为例,这个专题是把我们学过的所有国家、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和服饰的图片整理出来配以文字说明,呈现给学生。这14个专题打破了课本的界限,将4本书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并配有习题,一方面可以对上一阶段的复习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规律。

三、经典重现,提升能力

就以往考试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基础是有的,但缺乏做题技巧和能力,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我们开始精选、精讲、精练各地中考真题中的经典。在做题和讲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准备好4本书和相关复习资料,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翻书随时讨论,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代替老师直接讲解。虽然这个过程耗时较长,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在慢慢提升,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强了。

四、关注时事,寻找热点

根据高考地理和其它地市中考地理的惯例,每年时事热点都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当年的试卷中。因此在复习的这一阶段,我们重点复习今年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使之与地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工作其实也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再次回顾。

比如2016年2月6日尼泊尔发生4.8级地震,在此之前的2015年这里刚刚发生过大地震。由此学生就明白了这里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分析其原因,涉及的就是七上“板块”的相关内容。由尼泊尔的地理位置,我们又可以回顾七下南亚地区印度的相关内容。

再比如今年安徽蚌埠中考试卷中的第23题,试题如下:

2016年的暑假,巴西里约热内卢将举办奥运会,读“巴西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巴西的首都位于地球五带中的______;巴西人种构成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数量多;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6分)

(2)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图中表示亚马孙河的序号是______。该河冲积形成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全球最大的______(植被),被称为“地球之肺”。(4分)

(3)我国某企业想去巴西投资建厂,经过考察初步拟定两个方案。请你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并说明理由。(10分)

方案一:建立钢铁厂,是否可行?答:_____,理由是________;

方案二:建立木材加工厂,是否可行?答: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因为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所以考前,我们将巴西视为一个热点地区,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首都及其他重要城市、文化和热带雨林都是可以出题的地方,也都成为了我们重点复习的内容。就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在这一题上的完成情况也都比较好。

此外,选择题中的“人口问题”和“乡土地理”等也都在我们的热点复习中。

五、灵活教学,乐趣无限

L时间的复习难免让学生觉得疲劳和枯燥,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笔者采取了各种方法。

1. QQ教学

本学期,笔者承担了5个班的教学工作,遇到课下有学生问得比较好的问题,笔者得在5个班各讲一遍,耗时耗力。又因为同时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课下时间也比较忙,经常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答疑。为此,笔者组建了一个QQ群,将5个班的学生全部加在里面,每天晚上的7点半到8点半专门用来给学生问问题。有需要的就把问题发到群里,一些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有时也会在群里讲一讲,或者偶然发现了好的内容也会立刻发到群里。这一阶段,笔者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手机扫描软件,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因而经常会把不同的地图通过这个软件扫描后发到群里。一些需要详细解释的题目,笔者会自己先做,然后用软件把解题过程扫描后发到群里,扫描出来的图片要比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很多,非常实用。QQ语音也有一个好处,学生没时间听的时候可以先保存,等有时间了再拿出来听,一次没听懂的可以反复听。这一点,甚至比课堂教学还方便。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害羞,不愿主动问老师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但自从有了这个群,这些孩子开始愿意主动问问题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开始主动学习了。考试结果反映,这部分学生也是进步非常大的。

2. 歌曲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老师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歌曲、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增加学习的乐趣。在复习过程中,笔者发现“长江和黄河”这一块内容,因为记忆的部分比较多,学生普遍反映学起来有点枯燥,因此,也将其中一些内容改编成了歌曲,并录制下来,经常放给学生听,并带着他们一起唱。

通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复习,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也是收获颇多。

参考文献:

[1] 刘建辉:浅析地理中考复习策略[J].考试周刊,2014,(9).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6篇

上了80就算过了这次考试吧,看到第一道题就感觉这次的会考好像不怎么走寻常路线,难度比我们之前做的也要难一些,我以为会考应该是要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要上80分,题型应该都是那个样子,结果这次的并不是,看来还是低估了,自以为是。

考完之后大家也都不禁开始感叹,这一次的考试比我们前几次做的模拟卷子和去年前年的会考卷子都要难了很多,不过大家都还不错,80分都还是上得了的。中考第一站在这一天结束了,回想当时地理生物还是背的有点痛苦的,下课时间就把复习资料拿出来背,努力也会给了我们一个好的交代。

第一站结束了,等待我们的将是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初三的拼搏。不知道到时候自己会不会很累,可能在那时候会很紧张,估计是每天都会忙到深更半夜吧。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7篇

一、精研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辽宁省颁布的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学校和教师应该仔细研读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理解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关注题型示例和样卷,从而掌握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把握复习的难易程度。

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考试的范围和试题类型。考试范围以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为主,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分值比例为6∶4,难、中、易题的比例大致为7∶2∶1。

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以往考试的情况,了解考试的特点,掌握复习的尺度,从而提高复习效率。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的真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点覆盖面广,章的覆盖率达100%,节的覆盖率达81%。三个必修模块的考点分配合理,考点比例分别为38:35:27。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考时广泛全面地复习,不能在章节上有遗漏或人为弱化其重要性。

(2)注重地理图表的考查

试题图表丰富(共15幅图表,选择题10幅,非选择题5幅。其中书中原图7幅,选择题5幅,非选择题2幅),包括柱状图、景观图、区域分布图、等值线图、地理示意图等,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注重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试题力图体现与社会生产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如人口迁移、水稻病虫害监测、温室大棚推广、啤酒厂的布局等,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体现社会热点

试题设计与社会发展新情境相关联,如以哈大高铁和第十二届全运会为背景或切入点,体现了时代性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的考查

试题考查了全球荒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全球意识。

(6)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试题中地貌形成的模拟实验,以及对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均体现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回归教材,重视双基

学业水平考试属于达标性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其目标是使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其性质决定了考试题绝大部分是基础题,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本方法的运用。例如,将热力环流理论运用到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中,将地转偏向力规律运用到河流地貌形成的分析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体现,等等。

三、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时间紧、课时少而学习内容多等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统筹安排教学进度。一般可以将复习进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整合教材、夯实基础为主,相应安排章节练习题;第二阶段以练习巩固、提升能力为主,相应安排单元练习题;第三阶段以回归教材、查缺补漏为主,此时应以模拟题的训练为主。

复习计划要制定详细,三个阶段的复习时间要安排准确,一旦确定,不能有太大的变动。三个必修模块中,必修一作为自然地理部分,在试题中往往所占比重较高,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复习时间上应相应增加。复习计划的制定也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复习的方法策略和目标要求应有所差别。

四、教、学、练统一,重视解题能力和规范性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老师和同学的积极性,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练相辅相成,提高复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修一内容相对较难,知识点一定要讲清讲透,重点在于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要注意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必修二作为人文地理部分,主要在于区位理论的实际应用,如农业、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必修三的关键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复习过程中复习资料的选取也非常关键。目前有些学业水平考试的练习题难度较高,甚至和高考的文综地理部分难度相当,根本不适合学生练习。复习资料的选取一定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特点并适合学生能力要求,贵精而不贵多,最好能够教师自己编制部分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练习题应以基础题为主,不要引进过多难题,注重巩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理解和记忆。最好能将题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这样,既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提高。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在选择题练习中注重对学生答题技巧的培养,如可采用优选法、比较法、排除法等,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和应变能力;在非选择题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答题思路的培养,如区位因素分析问题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评价类问题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影响类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综合分析。在答题的规范性方面,要注重审题的准确性、语言的规范化和条理性、卷面的整洁性、答题要点或关键词的提取等,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规范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五、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和分析

地理图表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它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及考核形式于一身,掌握了地理图表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运用和分析。

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能够熟练掌握地图、等值线图和各种统计图表等,对于一些重要地图能够识记,如世界大洲轮廓图、重要地区的政区图、洋流分布图,尤其书中的图表,更应该烂熟于心,注意纠正学生在进行教材复习时只看文字不读图表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学会分析图表,如气候类型图、天气系统简图、人口再生产类型图等,能够从图中提取所需信息,进行图文转换。

最后还要能够描述图表,自然地理部分往往是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反映在图表中,人文地理部分往往是把地理信息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反映在图表中。对于这些地理图表要掌握其描述的方法和技巧,如等值线的分布规律,要引导学生从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变化趋势、疏密变化、极值高低等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从……向……递减(递增)”或“由……到……呈……变化”等语言进行描述。

六、关注生活、时事热点和乡土知识

近年来,地理试题都比较注重贴近生活,有较强的时代感,使用生活常见的现象和时事热点作为知识载体呈现出来,但实际上,其主要考查的还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寻找其与地理知识的可能结合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对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地理复习资料范文第8篇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即头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初,大约需要六个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大综合(包括理科综合和学科内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和理、化、生各学科之间知识点进行大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大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解题技巧等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大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考物理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考纲”与“教纲”的关系

“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纲领;而“教纲”即“教学大纲”,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纲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高考总复习备考时,应以“考纲”为准。

(二)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造成你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并选择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料辅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

(三)点与面的关系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既要抓住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四)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在高考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与能力的关系,非凡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忽视基础知识,专门做难题、怪题,是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的。

四、要培养的几种能力

(一)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二)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练习,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技应用问题一般都是运用物理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物理科学技术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在实施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几大重点工程中有关问题。

(三)加强实验技能练习,提高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练习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可以提高实验技能:

1、对基本仪器使用的练习

物理实验要通过各种基本仪器来完成,因此,只有熟练把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才能做好各种实验,并提高实验技能。

如:要把握各种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秤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

2、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操作的练习

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实验技能。

3、加强物理实验思想、原理、方法与技巧的练习

物理实验思维、原理、方法与技巧是衡量学生实验能力的核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画图象)等等,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4、加强设计性实验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物理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设计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只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与技巧。

如:在电学实验中,要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自己设计方案,自选器材进行实验,看谁设计的方案多(有十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佳?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加强创新思维练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奇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1、类比推导法

将已知或新给出的原理、知识或方法横向类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以解决新问题或得出新知识,即已知(或新知A)类推新知(或新知B),其要害在找好横向类比迁移的“参照点“。

2、逆向思维法

物理学中有些问题按常规正向思维分析不方便,此时可改变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改为逆向思维,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光学中的光路可逆原理,匀减速运动倒过来考虑就变为匀加速运动等。

3、等效思维法

物理学中的问题,有时直接分析有困难,此时,可用效果相同的模型来等效代换,使问题便于分析解决,如: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力的分解与合成等。

(五)加强学科交*渗透练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