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与高考的故事

我与高考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1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析

重庆卷今年的“我与故事”和2008年的“在自然中生活”、2007年的“酸甜苦辣说高考”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作文内容以及对学生思维考查的侧重点也有变化――更注重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内心感受的考查,而不变的则是命题形式――“材料+话题”式,这样的形式三年来基本上是稳定的、成熟的。从反映上看,这种形式也是为重庆广大师生所认可的,因此,这一点也是值得今后备考生所注意的。总的说来,今年的熏庆卷的作文题还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让广大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那么,如何将这一生活化的命题写得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呢?

一、写作此题首先要明白的是这是一个关系型的命题作文,那么就一定要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我”与“故事”的关系。也就是说文中所写一定是“我”与某一“故事”发生了某种关系、某一“故事”引发了“我”的某种感受、某“故事”影响了“我”的某某方面。还要明确两个对象――“我”和“故事”,这里强调的与“故事”有着某种关系的对象只能是“我”,而这一点往往易于被忽略,因此要十分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故事中可以有“我”也可以没有“我”,但文章中必须有“我”。

二、根据要求中“立意自定”的原则和材料中的“故事让你感动,故事给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的提示,我们可以先对材料中的三组“也许……”进行分别列举来立意:

1根据“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来立意,我们可以写“我”所经历的故事,这其中自然包括“我”导演的故事、“我”引发的故事,再进行细化。则可分为“我”难忘的故事、“我”深受教训的故事、“我”深受感染的故事、“我”感到快乐(悲伤、兴奋、激动、生气、尴尬、失望、可笑……)的故事……这样一分析,其实可写的内容则几乎包罗万象。因为这些故事可以发生在“我”与父母、师生、邻里等任何人之间,其主旨可以包括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等人生百味。实可谓让人欢喜让人优。让人兴奋让人愁。

2根据“你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来立意,首先要明白这里的“聆听”并非仅仅指听觉,其实还有“目睹、见过、阅读”的含义,比如你也许目睹过那些农民工因为要不到工资而跳楼、你也许见到过那些对跳楼者起哄而不帮助的现象、你也许目睹过去年地震中的某些感人镜头、你也许目睹过被遗弃的孤苦老人、你也许目睹过车流为一位误闯红灯的盲人老者自觉停车的感人镜头……自然,你也会聆听(阅读)过这样的故事,也会聆听(阅读)过“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聆听(阅读)过众多让你感慨万千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对你有什么影响呢?其实把这些记下来,并展示对你的影响。自然也就会是合乎要求的文童。

3根据“你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来写,那么,与上面两者不同的是前两者在于记叙、讲述,这里则重在议论、发表看法,适合写成议论文。其实,写作这一点,只要搜索你大脑中库存的故事进行点评即可。相信这不会难倒任何―位学生。

4材料中的“……”其实是对以上三者的补充,如果你觉得自己还可以是“故事的――者”(不能与上面三者重复)。那么据此展开行文也是一样的。

但不管你写什么,都要注意“故事”应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无关痛痒的小事不可入题。要写那些难忘的、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的事情。在记叙文中要倾注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在议论文中要能有感而发,而且“发”得有理有据、引人深思。这样才能真正地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演绎出一个非凡的“我”与高考的美丽“故事”。

大师的回答

有人问柏拉图:“一个贫穷的国家为什么也有富人?”柏拉图回答:“如果你把一个国家当做一个纯粹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两座城市:即富人的城市和穷人的城市。”城市是富人的城市,也是穷人的城市。而且到任何时候,穷人都会多于富人,城市的领导者在作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想到穷人。

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讨,为了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庸人享口福之乐,哲人享智慧之乐;庸人享物质之乐,哲人享精神之乐。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2篇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当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新课程和高考作文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自我、成长等,其中关注自然排在了第一位!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曾几次对全省广大学子进行过有关自然的考察。笔者也想以此为契机,直面自然环境问题,研究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的关系,供广大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参考。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相当多的篇幅和内容跟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必修一里有半数的文章跟自然有关。“漂泊的旅人”选了三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羁旅客子对故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那份浓浓的情思溢满了字里行间。“乡关何处”里选入的两篇文章《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更是把乡思、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像山那样思考”选了古今中外的几篇美文,诗意地诠释了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诗意美。“谛听天籁”选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继续让我们领略江南之优美和新疆的壮美。“感悟自然”带我们追随苏轼赤壁泛舟,体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旷达;再跟着柳宗元登临西山,宴游忘归,尽享自然山水之快乐和陶然!“湖山沉思”中,美国作家梭罗引领我们去感受瓦尔登湖最美的姿容,同样,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让我们从狼的嗥叫中去解读已被群山和荒野解读过的内涵。

在必修二中,“珍爱生命”让我们珍惜、敬畏生命。无论是《我与地坛》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都彰显着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可能就是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平的祈祷”更是以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提醒人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史的回声”中,《阿房宫赋》同样反映了统治者的骄奢逸和战争对文明的践踏。“慢慢走,欣赏啊”则让我们感受到荷塘月色之美妙。跟随余光中先生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精彩。走进沈从文的《边城》,去品味湘西那山、那水、那人的独特之美。

在必修三中,第一板块“祖国土”,通过对《长江三峡》《北方》《发现》《祖国土》《祖国三川颂》等组诗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诗情画意,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第三板块“文明的对话”则引导我们尊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必修四中,有李白笔下蜀道的奇险,有王勃笔下滕王阁的胜景。直接写人与自然的篇幅不多。必修五中,“科学之光”让我们跟随达尔文去探索、发现物种的起源,随同贾祖璋和周晓枫,去领略荔枝、斑纹等奇异的自然。在“直面人生”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个板块中,让我们追随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宇宙、人生、生存、苦难、情思等有更真切的认识。

二、环境教育与高考作文

纵观2004、2007、2010、2013四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每隔三年就会对全省50万学子进行一次环境教育的大检阅。2004年江苏首次高考便用一首散文诗作为写作素材,用三句话分别从审美感受、人生启迪和哲理意蕴三个角度引出了一个非常诗意大气的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是写作的出发点,考生只要扣住“沉稳”或“灵动”去写作都是切题的。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仍用了三句提示语引出文题。第一句“人人头顶一方天”,强调了“天空”的人人共有,又强调其独特和个性,实指蓝天白云,虚指心灵、精神、思想、艺术的天空,泛指的比喻的象征的天空都可以;第二句“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既强调天空与人的关系,天空对人的影响,从自然到物质,从自然到心灵,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句话“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用三个词语点出了天空的特质,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以“怀想天空”为题,让广大考生尽情释放,神游万仞。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如何审清题意?“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总之,在解读时,必须抓住绿色生活的三个重要内涵:1.热爱自然;2.护卫自然;3.顺乎自然。注意“自然”这个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不可将爱国主义、母爱、坚忍不拔、奋斗不息、宽容、谅解、科学、创造等许多类似话题的材料直接套入“绿色生活”,必须机智地“挂靠”,否则不能及格。

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与前些年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有一定的区别。呈现给考生的200多字的材料,是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存在“先天缺陷”的多义作文材料。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考生只要能从材料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关系、影响、大与小等关键词,提炼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的多元立意,都应该是允许的、切题的。但是任何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所以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所指、能指的“固有范围”和隐含要求,不能任意发挥,漫无边际。我们在评分时主要从考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去评判学生究竟写得如何,是否扣住材料去生发,文章是否顺畅、自然、和谐。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3篇

大雪纷纷落下,唯美得像一幅画卷;青春落下了帷幕,散落了一地的魅力。可我亲爱的老时光,我该拿什么缅怀你。

十二月份的合肥,下起了大雪,好像在预演一场演出。深深浅浅的脚印,延向未知的远方,不知道教室的玻璃窗上,又映出了谁的笑脸?

这是一个唯美的季节,这是一个凄冷的季节,这是一个普通的季节,这是一个特殊的季节。普通是因为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特殊是因为大三的学姐学长们将在这个季节离开这所学校,也就预示着我们可以大饱眼福了。

这个学校就像人的内心一样,永远那么大,位置永远那么多。有些人要走进,就必须有些人要走出。

在每一个静寂的晚上,我们都会从后门偷偷跑出教室到礼堂去看演出。堂内温若春日,聚光灯、摄像机、舞台,见证他们的蜕变,盛大而又美丽,他们穿着华丽的礼服,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像在雪地里盛开的一朵朵莲花。

而最煽情的是最后的致辞,所有的同学站在舞台上说出最真诚的话,然后哽咽地喊:“我们毕业了!”

每当那些人在煽情地哭泣时我们就开始散场,闯进铺天盖地的雪花里。而那阵阵哭声却穿过耳膜到达心脏,让我久久不能从中回过神来。

那离别,让我想到了自己的高中毕业,可明明还是今年发生的事儿,可想起来却感觉像是隔了好几个世纪。

想想那时候的离别,竟感觉配不上“毕业”这两个字。没有祝福,没有眼泪,没有晚会,没有口号,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批批的同学在结束高考恐怖紧张的状态后,带着匆忙的笑,快速逃离这个学校。

高三像一个吓人的怪兽,让高二的那些学弟们天天唉声怨道:“不要让我看见高三。”让高考后的同学一脸不屑地说:“让高考见鬼去吧。”校园就像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出来的人想进去。我们都按捺不住自己。

而当我走进这个陌生的城市,提着大大的包站在这个被物质充盈的城市时,我的心里被巨大的恐惧充斥着。我想到了家,想到了我的同学、我的学校。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回头看,说:“我会回来看你。”但我知道,有多少打工的同学向我抱怨,好想再回到那段校园时代。

当我趴在上铺无聊地睡觉时,我想起了高三时挑灯夜战的热情。

当我看见图书馆里的书时我就想到了高三时经常把头埋在书堆下面看小说。

当我看到学校五彩缤纷的操场时,我就想到来了高中时的破操场,到处是杂草,篮板布满了锈。

记得成绩单下来的时候,我与你的名字只隔了一条横线,我与你的分数只差了一个数字。而结果却是你往左、我往右。那些成绩单上的名字,像翻书一样就此翻开,你向南,我向北。各自奔向不同的未来。那些关于我们的故事,就此撕开,而后来,我们都会有我们的故事,如此而已。

突然有了想回母校看看的念头,看看曾经的教室,是否已坐满了另一批学子?看看那个打过球的球场,还会不会有朝气蓬勃的少年?我知道时光让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桌上的涂鸦被新来的同学贴上明星、记下单词、刻上誓言;花坛旁的光荣榜上旧的名单被撕下来写上陌生的名字。在那里,永远都不会再出现我的名字了。

但是我知道,依旧还有一大群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离别何物的小孩,还有像当年的我们一样郁闷无聊搞笑讨厌的事持续上映。

只是换了人,而今我们也可以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对这群学弟学妹们评来评去。他们羡慕我们的成熟,我们羡慕他们的青春。

可惜啊,我们不可能再拥有一个童年,再拥有一个高中。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快乐、简单、单纯,过了前一秒,就不可能再回去――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都市媒体;公益策划;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01-01

媒体组织的公益活动,可以传递公益理念、放大社会正面效应,还可以树立自身品牌,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吉林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都市媒体,《城市晚报》立足自身优势,通过举办各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有益的公益活动,与读者进行有效互动,传播浓浓正能量,从而进一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可。

主题鲜明,逐渐打造媒体公益品牌形象

媒体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在组织公益活动之前,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主题、目标、内容、风格、形象等环节入手,选择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推动社会公益活动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只有主题新颖、贴近生活,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近年来,《城市晚报》逐渐加大公益主题的报道力度,逐渐形成了“草根春晚”、“中高考公益”、“美好生活年”等社会反响良好的系列公益活动品牌。今年5月,围绕第20个“世界读书日”,《城市晚报》提前准备,精心策划,独家发起“书香公交”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并收到好的宣传效果。先后有45条线路1770辆公交车报名,最终有19条公交线路近1000辆公交车参与其中,有60万公交乘客收获书香,在全社会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活动具体实施中,《城市晚报》首次开启“互联网+”模式,一方面以报纸的力度强势推动活动进展,通过整版报道、照片、漫画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公交书香主题。另一方面利用“长春交通在线”微信平台相关信息,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一时间活动引发强烈反响。10余天时间里,除了45条线路1770辆公交车队踊跃参与报名外,相关部门以及活跃在民间的长春各读书会也积极的参与捐书赠书,期间共筹集25000余本图书。车厢中千余个淡绿色的书架、20000余册(本)图书以及一张张沉醉书香中的笑脸可以见证活动的成功。城市晚报还与多部门联动送书香,为300余个低保户家庭发放4000余本图书,千余名乘客现场点赞力挺,“书香公交”成为读书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注重公益策划,充分彰显主流都市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公益活动具有受众面广、参与者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活动组织策划者在确立鲜明主题之后,还必须考虑到公益活动策划的艺术性。

2015年5月13日,长春市召开中高考部署会议,我省今年中高考最新动态。会后,《城市晚报》迅即反应,结合会议精神在重要版面,较大版块详细介绍了我省今年中高考的新变化。5月14日开始,《城市晚报》逐渐加对大中高考的宣传力度,先后刊发《今日长春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解读中高考招生政策》、《吉林省2015年高考照顾加分政策解读加分项大幅减少 5种情况保留加分》、《本周六、日32所高中举行开放日》等稿件,关注了中高考考场摄像头升级改造、长春市今年中高考参加考试人数、考场安检情况等,全面、深入介绍了中高考相比往年的不同,将最新动态信息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为高考宣传营造了好的舆论氛围。与往年不同,今年《城市晚报》的中高考宣传报道,在精心做好报纸宣传报道的同时,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广大中高考家长及考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城市晚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掌上吉林”每日及时推送中高考最新资讯,先后关注我省中高考的新化和长春市高中开放日活动,浓墨重彩报道我省中高考最新动态,同时通过扫二维码解答的方式为广大家长考生释疑解惑,进行互动。

有针对性地进行公益传播,与目标群体进行全方位有效互动

媒体策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公益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浓浓正能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区分受众群体,盲目地进行公益活动的策划,则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与参与热情,也无助于媒体的品牌宣传和形象树立。《城市晚报》近期精心组织策划了一批社会公益活动和报道,集中体现了主流都市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作用。

年初长春大雪袭城,《城市晚报》联合共青团长春市委、长春市志愿者联合会,一起发起《做个志愿者一起来清雪》的公益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网络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依次开展清雪活动并配发后续报道。活动志愿者已经累计达到千余人,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市民好评。春运期间,《城市晚报》发现很多农民工欲回家乡过年却一票难求的情况,立即组织策划“送农民工回家活动”,帮农民工解决买票难、回家难的实际问题。同时,春节期间还组织为贫困家庭送年货大型公益活动。

“草根春晚”是《城市晚报》重磅打造的一个品牌活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提升,已经成为吉林百姓展示自我的有效平台。今年,《城市晚报》的“草根春晚”继续面向社会征集“草根达人”的同时,成立“草根联盟”,组织才艺达人进行巡演,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大舞台,让所有身怀绝技、有梦想的人展示出自己的风采。这些自编、自演、自导的节目源自百姓生活,真实、质朴、感人,传递了公益正能量,得到百姓热烈追捧。与此同时,《城市晚报》通过官方微信“掌上吉林”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还推出“我与春晚的故事”征文活动,将活动的联动效应做到最大化。第五届吉林省“草根春晚”得到省内各家媒体亲情鼎力相助,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跟踪报道晚会最新进展的同时,《吉林省旅游广播》、《吉林交通广播》、《吉林新闻综合广播》也加入到“草根春晚”的队伍之中。通过多平台的合力,为“草根春晚”的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除此之外,《城市晚报》还组织了一系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活动,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与广大读者积极互动,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宣传效果,还彰显了主流都市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例如,围绕世界杯、汽博会、啤酒节、百姓文化节、中小学假期生活等百姓关注度高的主题展开,先后开展了“长春市广场舞大赛”、“爱心送考车队”、“征集百名抗战老兵免费畅游净月潭”、《长春“书香公交”大型公益活动》、《微信好声音》、《美好生活主题年》等公益活动等。为了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公众参与度和效果,《城市晚报》在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及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优势,通过在微信公共平台征集启事、开展选题性讨论、组织体验团、朋友圈分享、留言交流等多种形式吸引读者参与互动,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伴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媒体正大力开展新闻公益行动。这一行动把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传媒人的社会责任高度统一起来,让民生、民声、民情、民意、民瘼、民忧成为读者时时关注的焦点。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5篇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抱怨,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没有感性的素材积累,写出来的东西,有的如提线木偶,缺少支撑,缺少灵魂;有的味同鸡肋,索然无味。思考一下,这样的结果是谁造成的,不是学生自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亲他、宠他、爱他的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中的史金霞老师道出了我心中的答案。

有人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却不适合过着三点一线校园生活的学生。单一、枯燥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本色,精彩、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他们而言,不次于一次奢侈的满汉全席。接触、了解社会的窗口,恐怕只有这座岌岌可危的独木桥——阅读。我校现任校长,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熟知语文教学规律,大胆革新,建立班级图书角,开设阅读课,两饭时间开放图书馆,甚至准备下学期在教学楼楼道设立各种可供学生阅读的空间。我为现在的学生所拥有的幸福感动。试想当年上学的我,课堂上、课下偷偷地传着绝无仅有的一本书,一朝在手,“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不已。”今天的阅读课,同学们一书在手,沉浸于其中,闻着熟悉的墨香,享受着思想、灵魂的洗礼,超然于物外。知识的积淀,潜移默化的熏陶,可谓功莫大焉。以我代的班级为例,不到一年的阅读时间,反馈在写作中,令我欣慰不已。在“我与老师的故事”征文中,许多同学写了和我的故事,当我看到他们笔端流淌出的文字,惊讶于学生的观察,惊讶于他们的才情,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功劳,一切归之于阅读带给他们的激情和动力。

许多人担心重视阅读,强化了语文素养,忽略了题海战术,是否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不这样认为,高一高二狠抓语文素养的培养,高三强化技能技巧,三年后事半功倍。显然所谓的担心杞人忧天。今天的语文高考题在某些层面有了改革与创新,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语言表达题中的“颁奖词、对联、主持词、成语接龙、广告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技巧,更多的需要学生去了解、熟悉社会。如果我们继续闭门造车,以题代学,以题代教,关了电脑、电视,隐藏了课外书,等于掐断了学生获取学校以外知识的途径,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谈起。

语文高考的分数与素质是统一的,因此在今天还有老师家长在忧虑时,我想诚挚地送上一句话“面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你伤不起”。

祁开荣,教师,现居陕西神木。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6篇

他多次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奖项;他写出了《青壶》等四部长篇小说;他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拍出了贵州第一部DV电影《别跟我拽》,成为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导演;他创作的剧本被影视公司购买;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关注培养的七位新锐导演之一……他就是19岁的巨蟹座男孩――邓科。

爱做“白日梦”的拽学生

巨蟹座的人天生爱做“白日梦”,而邓科尤为典型,许多精彩、“拽(方言,‘有个性’、‘酷’的意思)”且有趣的故事出自他的手笔。

邓科经常在课堂上神游八荒,“幻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商界奇才、幻想成为功超四大名著的作家、幻想被‘名导’提拔一夜成名……”邓科对这些中学课堂上的“白日梦”如数家珍,老师激情高昂的讲课如风中之声,瞬息吹散,了无痕迹。被点名回答问题时,尚未从梦中回魂的他根本没听清老师问什么,答案却语惊四座:“老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其他同学回答吧!”老师居然也相信了他的“聪明”,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邓科“一语惊醒梦中人”,班上那群厌学的“同道中人”惊喜地发现原来问题居然可以如此回答。“老师们也惊讶怎么我们班的同学一夜之间都变聪明了?竟然都觉得问题‘太简单了,让其他同学回答’。”邓科爆笑。“可惜如此妙招没用几次就被老师识破了。”

邓科的成名DV电影《别跟我拽》的剧本是高三时在课堂上构思和创作出来的,半年的创作过程中,他没有被老师抓过一次“现场”,反而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时而抬头“专注”地凝视老师,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老师还以为他边思考边专心听讲边认真作笔记,对他大加赞赏,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惨淡的“北漂”经历

爷爷和爸爸都是贵阳市房地产界知名的“儒商”,家里的藏书汗牛充栋,从小就喜欢读书的邓科在15岁之前就读完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全集》等几十部中外名著,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父亲的关系亦父亦友,家人支持我喝酒、抽烟、交际,让我从小就接触最真实的生活,尽早适应社会。”因此,邓科少年老成。

“其实,家人都希望我能继承家族的事业。”邓科说。“高三时,家人力主我选择有利于将来从商的理科,可我不想活在家族的光环里。”邓科选择了家人反对的导演事业,赌气跑到北京去寻找机遇。

邓科住在一位美国朋友家里,虽然解决了住宿的费用,可每次吃饭美国佬居然从不“邀请”他共用。几天后,过不惯没有人情味的“美式生活”的邓科搬离了美国佬家,租住在地下室,开始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艰辛生活。

一个多月的时间,方便面是邓科唯一的食物,“现在一看见方便面心里就发怵,想吐。”在北京举目无亲的邓科孤苦无依,手机上的一百多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北京的,连个和自己“神侃”的人都找不到,想打电话回家,又怕父母担心。他足不出户,重复着吃方便面、没日没夜看影碟,研究大导演们拍片技巧的生活。除了偶尔与房东打一声招呼,“近四十天的时间我与别人说的话不到二十句,我惊恐地发现自己的语言功能发生了退化,差点患上了自闭症。”

即便如此,邓科仍拒绝了家人要他回家的“请求”,继续辗转于北京的娱乐圈。他强迫自己走出地下室,与陌生人交流。“一个星期后我又充满了激情。”

一天晚上9点,邓科去北京电影制片厂碰运气,由于怕被剧组赶出去,便躲进厕所,找到一个蹲位假装方便。这时旁边一个蹲位有人正在通电话,从对话中邓科得知他是国内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邓科顿感天赐良机,提着裤子迎上去毛遂自荐:“我叫邓科,来自贵州,非常热爱电影,希望能加入你们的剧组。”那位导演边洗手边仔细打量邓科,说:“现在还不行,回去好好学习,将来才有机会。”话虽短,却使邓科幡然醒悟,于是他结束了“北漂”生活,回到贵阳继续读书。“不过,我由此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清晰地定位为从事艺术或影视工作,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所选的都是这方面的专业。”

一拽到底

在紧张进行高考备战的间隙,邓科开始筹备拍摄《别跟我拽》。

拒绝了父亲资金支持的邓科从资金募集到剧组建立、演员选拔、后期制作,事无巨细,全程参与。他把平时积攒的押岁钱和零用钱、稿费悉数掏出,还通过其他渠道融得一部分资金,筹集了四万元钱的拍摄费用。2005年高考结束后,他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和《别跟我拽》剧组,辗转于贵阳小河、花溪、金阳新区等地拍摄,每天清早七点钟开工,收工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钟。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拍摄,贵州第一部青春喜剧电影在8月中旬杀青。影片讲述的是在同一座城市里,两个毫不相关的人,因为一起车祸一张打胎预约单纠缠在一起,引起一系列荒诞可笑的误会的故事。影片在网络上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评。不久,邓科收到了新加坡南洋国际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真可谓好戏连台。

在《别跟我拽》的编导阐述中,邓科说了这样一段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冲动地希望做一些事情,事情要惊天动地。……我们幻想英雄年代的草莽剑客,简单粗暴,却直接有效。”这是邓科渴求成功的心理写照。对成功的渴望,促使他在对导演行业的游戏规则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拍出很有专业水准的影片。

“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贵州的电影文化相对全国来说很薄弱。”邓科说,“爱好影视表演的年轻人没有展示自我的平台,而真正能像宁静那样走出去的少之又少。天时地利人和都处于劣势的现状,使许多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我拍电影不敢说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我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至少可以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即使它很狭小。”这个平台也是许多业内人士想搭建的,所以省内多家媒体、贵阳DV协会、贵州籍中国戏剧学院的学员等团体和个人都对《别跟我拽》及接下来将要筹拍的作品给予了大力支持。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7篇

"哎,我也好久没有去东至了,不知我读高中时住过的房子现在变成啥样子了?"英语老师颇为感慨地说道。

是什么样子的房子让老师如此怀念呢?我们睁大好奇地眼睛,等待着老师将这个房子的故事说下去。

”嗯,我读高三时的房子很小很小,其实就是一间柴房,里面除了一张床,就是一架坏掉的缝纫机充当写字台,最悲伤的就是那截去三分之一的悬空的木门零丁的竖着......"

l老师继续兴致勃勃地为我们陈述着她柴房的故事:“我们那时晚自习也是10:40下课,在教室奋斗一小时后,回到我住的柴房已是深夜12点了,当时正值盛夏,一进柴房,便听见”嗡嗡“的气势磅礴的奏乐声,仿佛是为了欢呼我的归来。不过,我有必杀武器——金鹿牌蚊香......"

听到这儿,我们都禁不住”扑哧“一笑......

"额额,你们可别笑,这一招蛮管用的,等我复习完功课,只见被子上铺满了蚊子......那时我们高三的学习生活的确挺辛苦的,但是很充实......"

接下来,老师又慷慨激昂地为我们讲述她的高三生活的一些趣事儿,我们都听得有滋有味的。

”当然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一届高考我是我们村唯一一个考取重本的女孩,这可把我父母乐坏了!“提起这时,老师满脸都洋溢着自豪。“所以接下来的一年高三学习生活中,你们也要有着一颗拼搏的心!”

我与高考的故事范文第8篇

——卧龙

贺宇凡,这是我们分开的第三个年头。在你离开后的那一年,我去过很多地方,只为在遇见你。也许,一个人要走很多路,经历生命中无数次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才会成熟。当我再次回到北京时,我突然觉得,这三年,我已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学会了把遗忘当做一种成长。

“顾倾城,听说你和贺宇凡很熟悉,那你把他介绍给我怎么样?”王佳丽跑来时,我刚走进教室。

“那你自己去问宇凡啊!”我放下书抬起头就看到了贺宇凡与陆经年走了进来。

那个时候,我与贺宇凡,陆经年很熟悉。我们三个住在同一个小区,所以每天放学都会一起回家。高三的生活是一种漫长而枯燥的煎熬。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日子。难得遇到周末,我们三个就出去玩。

零八年四月,距高考还有两个月,课余时间,我们三个躺在操场上谈论着彼此的理想,谈论着自己心目中的大学。

“丫头,你说我们三个会考到同一所大学吗?”躺在草坪上的贺宇凡望着天空问。

“应该会吧,但愿吧!但愿我们三个永远在一起。加油!”陆经年拍了拍宇凡的肩膀,又转过头来看我。

“嗯,我和你,还有丫头永远都不分开”

“怎么这么悠闲啊,很快就考试了,还不去复习吗?”王佳丽边说边走了过来坐在了贺宇凡的身边。

“我们回去吧”我拉起经年朝着教室走去。

“嘿,你们说王佳丽不会是喜欢上贺宇凡了吧?你看他们多幸福啊!”

“是啊,校花配校草”教室里的同学们正在谈论着贺宇凡与王佳丽。

我抬起头朝窗外望去,贺宇凡的右手牵着王佳丽的左手,阳光下他们的背影那么刺目。

整整一节课,我在稿纸上一遍一遍写着贺宇凡与王佳丽,原来他们的名字也那么般配。

放学后陆经年跑过来问我,上课干嘛心不在焉。我说心情不好。取了车子后,我们一起去吃了拉面,然后他带我去看许愿树。我们都在树上写下了自己的愿望。第二天我偷偷看了陆经年的愿望,他写的是,希望我的倾城丫头永远快乐幸福!

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距高考还有二十八天。我们开始忙碌的填报志愿。我看了贺宇凡的志愿,他和王佳丽填了同样的大学,都选择了留在北京。而我因为爸爸工作调动的原因选择了上海,陆经年也报了上海。

零八年六月,高考来的快去的也快。所有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九月,我们都进入了各自的大学,新的校园里没有熟悉的人。每天忙碌之余,还是会很想念很想念贺宇凡。夜深人静时,脸颊总会在不经意间掠过一丝泪,只是,这些泪早已痛到麻木。

零九年十月,贺宇凡来上海参加青年征文大赛。我和陆经年去接他时,一年的时间,他成熟了那么多。一阵寒暄过后,突然觉得彼此都变得那么陌生与客气。

比赛结束的那一天,经年有事回了学校,我和贺宇凡并排走在大街上。上海十月份的天气吹着凉凉的风,我不禁的抖了一下。宇凡脱下了他的外套披在我的身上。他问我还记不记得高中时我们一起的日子。

我又怎么会忘记呢,高中三年,陆经年默默的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陪伴着我们,贺宇凡到哪里都是大众情人,在任何地方都会被当做上帝的宠儿,而我默默的欣赏着陆经年,深深的爱着贺宇凡。

“倾城,如果我们一直都在那个年纪该多好啊?如果我们永远不分开,会不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会不会我们会一直走下去?”贺宇凡说这些话时,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宇凡!”我们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宇凡,我想你了,所以来看你了。”王佳丽如天使般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我想你了,所以来看你。”这句话胜过千万句情话吧!

“宇凡,我们回去吧!”王佳丽拉着贺宇凡头也不回的朝宾馆走去。

一零年初,贺宇凡的作品获奖。那个时候”贺宇凡已经和王佳丽一起按照王佳丽姑姑的意愿出国留学,陆经年随着他爸爸一起去了英国。所有的人都离开的那么快。

一零年三月,我因身体不舒服,休学回家。北京的三月依旧很冷,走在北京大街上,高中的学弟学妹们背着书包说说笑笑的路过身边时,仿佛看到了当初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