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溪水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分析人物形象。如:文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析;请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情节、人物表现、故事内容等。如:文章围绕某某故事展开,请概括其情节;补充完整故事情节;补充梳理行文思路;补充记叙文六要素。
3.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或者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如某种写作技巧表达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描写有何妙处等。
4.赏析词语或者句子的妙处,考查文学鉴赏能力。如:赏析词语或者句子;说说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等。
5.根据文本内容理解设题。如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题目答案要根据文本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解答。
6.写作技巧分析。如某段或者某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者艺术手法,有何作用等。
7.开放性试题。大多是谈阅读文章后的感想、体会、想法。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12那是多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记叙的六要素。(2分)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螃蟹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母亲给“我”捉螃蟹,发现了一只螃蟹;母亲明白作为母亲的心,没有捉那只螃蟹,空手而归。(考场得分:1分)
分析:答案基本扣住了内容,有得分词语“捉螃蟹”“没有捉螃蟹”。失分原因:一是语言拖沓,表意不鲜明。如:“经过”的答案应为:母亲捉螃蟹。二是答案不严谨,随意堆砌内容。如:“结果”的答案中,“母亲明白作为母亲的心”这是放螃蟹的原因,不是结果。扣1分。
考生答案二:母亲捉螃蟹;母亲放螃蟹。(考场得分:2分)
分析:答案紧扣文本,围绕“母亲捉螃蟹”这件事来概括,语言简洁。得2分。
参考答案:经过:母亲捞螃蟹。结果:母亲放螃蟹。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填空类题目要明白答题的范围。如上文“起因”部分对应文中第①②③段内容,“经过”对应第④⑤⑥⑦段,“结果”对应第⑧段。然后概括对应部分的内容。内容概括准确与语言精炼是得分关键。本题为非填空类题目。这类题目需要自己概括,要抓住文中的人物、事件、结果等内容,在文中择用词语。
2. 第⑧段中加点的字“是”是“这样”的意思,请说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把螃蟹放回了水里,再一次捞起了螃蟹。(考场得分:1分)
分析:答案只截取了上句中的两个小句,导致意思不完整,这是失分的原因。扣1分。
考生答案二: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考场得分:2分)
分析:答案扣住了指代的具体内容。但扩大了内容范围,把整个句子都概括在其中了。
参考答案:把螃蟹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
【名师提醒】这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试题,答案一般出自于文本或者从文本内容理解中得出,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本题考查指代的具体内容,答案在原文中找句子。
3. 仔细阅读第11段,联系全文想想,为什么我会“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2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为“我”要吃螃蟹而劳累母亲,感到自责与心疼母亲。(考场得分:1分)
分析:理解“生出”“苍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点,其中包含自责、痛苦、难过等情感。答案切中“自责”,且说明了自责的原因,但片面,得1分。
考生答案二:母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在寒冽的溪流中捞螃蟹;“我”也理解了母亲放螃蟹的心,因而自责。(考场得分:2分)
分析:答案较全面,分层思考。全文分两个内容,一是母亲捉螃蟹,二是放螃蟹;直接的后果是,前者劳累母亲,后者让母亲伤心,所以产生自责、难过。
参考答案:为“我”的过分要求让母亲为难而自责,为母亲因“我”憔悴而难过。
【名师提醒】这是一道理解文本内容的试题,它需要在对文本内容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答案。解答时,要弄清楚题干的答题指向,要结合上下文来寻找思路,贴近文本,语言要精炼明白。
4.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动作描写。表现纠结、痛苦。(考场得分:1分)
分析:这样答题,一是考虑问题不全面,二是语言表现力不强。“表现纠结、痛苦”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考生答案二: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伤心、难过的痛苦心理。(考场得分:2分)
分析:答案片面,句中“咬咬”“闭起”是动作,“咬咬牙,闭起双眼”是神态描写。
考生答案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想满足“我”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母螃蟹的难过、痛苦的心理。(考场得分:3分)
分析:答案较全面地分析了描写方法,特别是为心理原因的分析找出了依据。
参考答案: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螃蟹的痛苦心理。
【名师提醒】解答问题时要全面分析,不能遗漏内容。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找出问题的缘由,明白依据。这点是考生特别容易忽略的,很多答案因不全而丢分,原因就在这里。
5.第12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议论。作用:总结全文,赞美母爱的伟大。(考场得分:2分)
分析:这样答题,答案内容片面,没有全面归纳出表达的方式与作用。
考生答案二:议论,抒情。作用:照应文章题目,点明文章中心。(考场得分:3分)
分析:答案全面,抓住了句子的关键点,能从整体上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7-02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被教师们所忽视,即使有人谈起,也只是说说而已。这种现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写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学生写的字。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业量的递增是导致书写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就小学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扑灭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就目前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必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要“增一些”,同时也要“减一些”。
一、减少语文课文中对课文的烦琐分析,增加课文内容以外的知识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走到今天,已经有了长效的进步,很少再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了。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有了认识,但却不知在行动上该怎么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感觉到减少课堂上的烦琐分析,增加与此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每次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堂兴奋点立刻高涨起来。当然也不能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对课文的备课就要做到把握重点,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备课的时间,但那却是值得的。因为在备课过程中提高了业务水平。由于在每节课中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他们预料不到的东西。
二、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喜好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减少一些理性较强的内容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哪些读物时,我觉得我一定要进行慎重的考虑。每学期推荐课外读物时,都要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当然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书目,主要是学生阅读,因此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学期开学初,先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每次整理我都会发现学生对叙事性较强的书感兴趣。如《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我要做好孩子》等。而对纯理性说教的书不感兴趣。于是,可以利用班队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本学期阅读书目时,会向孩子们解释删掉他们选的一些书的原因,然后会补充一本或两本经典书目,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这样的经典书目。当然我们每次讨论后制定的课外阅读书主要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书目定下来之后,会通过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孩子们经过了一学期的阅读,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而且激发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课外书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力,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的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减少写的作业,增加背的作业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新课,学生学得浅薄。教师们虽然在找新的途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总是会被应试教育这个“瓶颈”所束缚。学生们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有的已经成了与大量习题进行苦战的“做题战士”;有的已经成了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教师和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只有学会增减,即减少学生写的作业,增加学生背的作业。
四、中年级的阅读短文教学,要降低阅读题的难度,增加阅读的篇目
目前,一些只顾盈利的人在编写配套练习册中的阅读题时,不考虑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随便找一些难度较大的短文让学生做。结果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阅读短文题就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我想这样的阅读题也是影响学生阅读题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因素。现在看来,三年级的起步是个关键,降低阅读题的难度,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选择一些练习题答案就在短文中的阅读让孩子们做。在孩子们做之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多读短文就能很容易找到。刚开始,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能得到满分。于是可以表扬他们,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同时邀请他们说说得满分的“秘方”。其他孩子听了之后,就会觉得做这样的题目很简单。之后,再多找一些简单的阅读题给他们做,不断的让所有人都尝到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之后,再跟学生们商量一下能否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阅读。当然孩子们都很乐意。这阶段,找一些习题中一小部分答案不直接出现在文中的阅读。在他们做时,告诉他们,只要再多读几遍,然后再用你们的聪明脑袋进行分析,就会做了。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孩子们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正含义,目的之二是在多做题时的过程中,还要让他们懂得“题做百次,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今,学生们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量,而且提高了做阅读题的能力。
五、针对中年段,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少写一些“虚作文”,多写一些“实作文”
郭沫若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在茫茫的字海中,怎么才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独特魅力进行识字呢?
1.诗画――让生字彰显生活感性
教育家卡罗琳说认为,孩子们最喜欢游戏,游戏最容易激发他们的思维。低年级的孩子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为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大胆创作想象,彰显语言文字的感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语文下册《找春天》一课中的“溪”字,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小溪”中“小”字的干扰、影响,把右半部下面的“大”字写成“小”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插图描绘“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的句子,启发想象,让“溪”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溪水犹如高山流水,“溪”字仿佛三座山的流水(“溪”字中的“”)弯弯曲曲、婀娜多姿的溪水汹涌澎湃冲向一块块大石头后,再向大江河流奔腾而去。学生即兴创作了一首儿歌:“三点水,爪字头,上跳下舞碰石头,溪水源源不断向河流。”学生一边朗读儿歌,一边书写“溪”字,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溪”字的右下写出“大”字。学生在《泉水》课文中深受“溪”字的启发,情不自禁就给“流”字创作了一幅画,油然而生地哼出了另一首儿歌:“三点水,点横头,扭一扭,碰石头,水分三路走。”
这样的课堂让枯燥无味的生字却成为一幅幅有灵气的画,变成了一首首有韵味的诗,从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中流露出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最自然的爱。
2.动画――让生字涌动生命灵性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他们具有形象又活跃的思维。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开拓学生思维,发挥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激活静止的生字,让生字活鲜并富有灵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课文里的“看”字,学生就是用“动画”识记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师引导学生把右手放在额上,眼睛望着远方。原来“看”字的上部是“手”的变形体――“”,下面是“目”――“眼睛”,学生就能理解想看到更多更远的景物,把手放在眼睛上方遮住强烈的阳光就能看得更清楚了。又如,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中的“叫”字,学生从“看”字得到启发。有位学生把两只小手在嘴边合拢,正视前方大声喊叫:“喂,我发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快来救救人啊!”教师相机诱导学生说:“快看,他的这两只小手多么像一个‘叫’字的右边部分呀!”然后,全班同学模仿他的动作,齐声喊叫:“我学会了‘叫’字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配上肢体的“动画”,很快领悟了汉字笔画的精妙!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通过“动画”识记,有了想象思维的发挥,学习语言文字就有了灵性,焕发生命力,进一步激发了有灵性、有生命的文字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习汉字成为一件乐事、趣事。
3.质疑――让生字张扬会意个性
学生在识记生字过程,在看似无疑之处自然产生疑问,开启他们敏锐观察事物的思维,点燃探究学习的热情,鼓足敢问、会问、生疑、寻疑、质疑、解疑的勇气,激活了探求真知的创新意识。例如,有一位学生突然质问老师:“老师,‘哭’字是张大嘴巴大声哭泣掉眼泪,上面夸张地用了两个‘口’,那为什么‘笑’字用竹字头?”教师当场一愣,真的无法答出。看着这位学生考倒老师得意洋洋,老师趁势追疑学生:“你真会思考!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你竟能提出高深的问题,老师真的佩服你!如果你能够解答出来。你就是高人一个。那么,共同探讨,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经过反复思考,不断探究切磋,才找到了答案。李阳冰说:“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笑之。”古人造字,学问深不可测。第二天上课,教师莫名其妙地叫全班同学起立,然后说笑话,引发学生尽情开怀大笑。教师问:“笑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手。教师特意请那位提问的学生说说他对‘竹’字的理解,他说:“人们开心大笑的样子,就如摇摇晃晃的竹子一样,笑得直不起腰来,所以用竹字头。”学生恍然大悟。如此的识字教学,既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智慧产生碰撞,又使学生的能力自然生成,处处飞扬着美的神采。
小小汉字,奥秘无穷。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潜心研究汉字构成特点,挖掘每个汉字蕴含的趣味因素,想象文字的形状,合乎逻辑地表述汉字结构,那么识字教学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色M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文献:
李汉荣
野地并不很野,就在城的郊外。
随便什么时辰,在城市作一次小小的逃亡,到野地去呼吸,去想些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就一心一意感受那野地,是我的一门功课。
野地有很多树。柳树、松树、槐树,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不是成材林,也非防风林,结出的果子也不能食用,是一片无用的杂木林。它安于它的无用,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这一片野地,在我眼里,它却有着大用。它不仅供给我清新的空气,也免费让我欣赏鸟儿们的音乐会,且是专场,聆听、鼓掌都是我一人。黄鹂的中音,云雀的高音,麻雀的低音,布谷鸟抑扬有度的诗朗诵,报幕的是斑鸠吧,清清朗朗的几句,全场顿时寂静,接着出场的是鹦鹉,不像是学舌,是野地里自学成才的歌手,路过的燕子也丢下几句清唱,全场哗然,喜鹊拖着长裙出面了,它像是不大谦虚也不留情面的音乐评论家:“叽叽喳喳”――它是说“演出很差”?于是众鸟们议论纷纷,议论一阵就暂归于寂静,奖金是没有的,午餐补助从古至今就没领过。它们四散开去,各自找自己的午餐。
林子的外面长满了草,招引来三五头牛或七八只羊。牛有黑有黄,羊一律是白的。羊口细,总是走在前面选那嫩的草,那么认真地咀嚼着,像小学生第一次完成作业。我抚摸一只小羊的犄角,它作出抵抗我的样子,眼睛里却是异常的天真温良,它是在和我开玩笑,那转过来的角,握在手里热乎乎的,它一动不动地让我握着,我们彼此交换着体温和爱怜。我顺手递给它一株三叶草,又握了握它的角,说了一声“好孩子”,却再也说不出下面的话,因为我忽然想起了我穿过的那件羊皮袄。我觉得我对不起这些可爱又可怜的羊,它们是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正想着,一头大黑牛走过来,它埋头吃草,就像我埋头写诗,都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我看见,远处那黑牛,不时地抬起头望我……
野地的边缘有一小块瓜菜地。包包菜一层一层包着自己内心的秘密,像一位诗人耐心地保存着自己最初的手稿。芹菜仍如古代那么质朴,青青布衣,是平民的样子,也是平民的好菜。红萝卜,通红的小手仍在霜地里找啊找啊,在黑的泥土里它总能找到那么鲜红的颜色。南瓜不动声色地圆满着自己,据说南瓜在夜晚长得最快,特别是在月夜,那么它一定是照着月亮的样子设计着自己,它把月光里的好情绪都酿成内心里的糖。西瓜像枕头,却无人来枕它做梦,我就睡在这枕头上,果然睡着了,梦见我也变成了一个西瓜,在大街上乱滚,差点碰上了钢铁和刀子,于是我又返回到野地,我掐一掐自己,想尝尝,却感到了痛,于是我醒来,看见西瓜仍然自己枕着自己酣睡。
子夜了,月光把野地镀成银色。星光照看着野地,有些暗,但很静,偶尔传出几声蝈蝈叫,我能听出它们的雌雄……
品后余香:
初读此文,顿觉全篇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和谐之美,表现出作者对野地的喜爱之情。再次细品,发现本文开头独具特色,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简洁干练,叙事清楚,很容易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而当你一气呵成,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便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因为作者笔下的“野地”,并不仅仅是城外的一片土地,更是作者心灵的休憩地。正是有了这片“野地”,才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远离浮躁,远离世俗,回归本真。
秦 晋
溪水
李汉荣
一条大河有确切的源头,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的。你看见某块石头下面在渗水,你以为这就是小溪的源头,而在近处和稍远处,有许多石头下面、树丛下面也在渗水,你就找那最先渗水的地方,认为它就是源头,可是那最先渗水的地方只是潜流乍现,不知道在距它多远的地方,又有哪块石头下面或哪丛野薄荷附近,也眨着亮晶晶的眸子。于是,你不再寻找溪的源头了。你认定每一颗露珠都是源头,如果你此刻莫名其妙流下几滴忧伤或喜悦的泪水,那你的眼睛、你的心,也是源头之一了。尤其是在一场雨后,天刚放晴,每一片草叶,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上,都滴着雨水,这晶莹、细密的源头,谁能数得清呢?
溪水是很会走路的,哪里直走,哪里转弯,哪里急行,哪里迂回,哪里挂一道小瀑,哪里漾一个小潭,乍看潦草随意,细察都有章法。我曾试着为一条小溪改道,不仅破坏了美感,而且要么流得太快,水上气不接下气似在逃命,要么滞塞不畅好像对前路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它复走原路,果然又听见纯真喜悦的足音。别小看这小溪,它比我更有智慧,它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智慧,是大智慧。它走的路就是它该走的路,它不会错走一步路;它说的话就是它该说的话,它不会多说一句话。你见过小溪吗?你见过令你讨厌的小溪吗?比起我,小溪可能不识字,也没有文化,也没学过美学,在字之外、文化之外、美学之外,溪水流淌着多么清澈的情感和思想,创造了多么生动的美感啊!我很可能有令人讨厌的丑陋,但溪水总是美好的,令人喜爱的。从古至今,所有的溪水都是如此的可爱,它令我们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纯真的那些品性。
林中的溪水有着特别丰富的经历。我跟着溪水蜿蜒徐行,穿花绕树,跳涧越石,这才发现,做一条单纯的溪流是多么幸福啊。你看,老树掉一片叶子,算是对它的叮咛;那枝野百合花投来妩媚的笑影,又是怎样的邂逅呢?野水仙果然得水成仙,守着水就再不远离一步了;时代的那些岩石,老迈愚顽得不知道让路,就横卧在那里,温顺的溪水就嬉笑着绕道而行,在顽石附近漾一个潭,正好,鱼儿就有了合适的家;到夜晚,一小段天河也向这里流泻、汇聚,潭水就变得深不可测;兔子一个箭步跨过去,溪水就抢拍了那惊慌的尾巴;一只小鸟赶来喝水,好几只小鸟赶来喝水,溪水正担心会被它们喝完,担心自己被它们的小嘴衔到天上去,不远处,一股泉水从草丛里笑着走过来,溪水就笑着接受了它们的笑……
我羡慕这溪水,如果人活着,能停止一会儿,暂不做人,而去做一会儿别的,然后再返回来继续做人,在这“停止做人的一会儿里”,我选择做什么呢?就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吧,让我从林子里流过,绕花穿树、跳涧越石,内心清澈成一面镜子,经历相遇的一切,心仪而不占有,欣赏然后交出,我从一切中走过,一切都从我这里获得记忆。你们只看见我的清亮,而不知道我清亮里的无限丰富……
文章解读:
如果可以“暂不做人”,你会选择做什么呢?在《溪水》中,李汉荣给的答案是“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将他对溪水的无限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在作者笔下,溪水就像一个活泼乖巧的少女,充满了灵气。作者以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借助于奇特的想象,将溪水刻画得惟妙惟肖,不仅写出溪水那最美好最纯真的品性,而且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
王庭宏
井 绳
李汉荣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
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
据美国航天局说是30多万公里。走了30多万公里,他们发现了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3米,父亲通过这3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3米的长度。3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3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写作借鉴:
1.取材小而精。一条诗意而神奇的井绳,美好了父亲的一生,也让读者感受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2.巧妙的对比。同样是为了“通向月亮”,父亲只需要3米长的井绳,美国航天局却“爬”了30多万公里远。同样是一个月亮,父亲看到的是嫦娥、吴刚、李白的月亮,美国航天局却只抓到几块冰冷的石头……对比的应用突出了乡村生活的诗意。
3.丰富的联想。作者由月亮联想到古井、井绳、嫦娥、李白、美国航天局的登月,神奇的联想,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2009年上海)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诗歌的前四句描绘出一幅________的画面。
解析:古诗词往往采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构思行文,一般是写景叙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对作者所绘之景一定要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准确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深秋空阔浩渺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 (2009年浙江金华)
送客诗
严 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词抒发的感情一般有感时伤怀、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爱国思乡之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类题目,要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华的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三。意象意境的体味
例如:(2009年山东济宁)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通常的意境特点有:恬淡自然、雄浑苍劲、孤独冷寂等等。对意象意境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学会对意象、意境的准确把握,才能迅速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而解诗答题。
参考答案:(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四。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如:(2009年贵州遵义)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等等。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用典、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单一使用,往往是综合地运用。具体做题时,我们应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五。字词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
[唐]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很讲究炼字。注重对诗词语言特色的品味是诗词鉴赏较高的要求,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等。字词的品味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参考答案: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中看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六。名句的赏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 书面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由此可见,在作文训练中,“说”与“写”同样重要,“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口头表达训练。然而当前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而忽视口头表达的训练,课堂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作文课往往成为师生双方都感到困惑和头疼的课。为了突破“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的困境,我在作文教学中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说”、“写”并重,将口头表达训练与书面表达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留心观察,积累说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要写得好,必然要有充实的内容。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现实生活就是作文素材的不竭之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以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社会生活的变化、校园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的温馨……这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是作文的源泉。然而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难以发现写作素材。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细心感受,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走出不知道写什么或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困境。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快乐的课间》时,考虑到课间活动学生都很熟悉、很喜欢,习作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间活动的场景,并围绕“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课间活动真快乐”这两个主题进行观察,然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以“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略写课间活动的场面。再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并提供一些参考词语,让学生选择运用。通过这样的观察指导,学生积累了素材,通过口头表达的指导和训练降低了习作难度,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习作。只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使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习作自然就简单多了。
二、广泛阅读,积累说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广泛的阅读不仅是汇通文句、解释字义,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由此看来,让学生多阅读、多揣摩,在阅读积累上狠下工夫,是学生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的有效途径。当前语文老师多重视阅读积累,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指导学生做好“采蜜集”之类的读书笔记,并且在花样上不断翻新,然而,仅这样,学生就能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采再多的蜜,不会自己酿蜜也是徒劳的。要使学生内化语言、实现语言文字的迁移和运用,感悟是关键。感悟指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及语言蕴含的思想文化,在阅读中思考,心领神会、豁然开朗,产生共鸣、高兴、愤怒、悲伤……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也就学会了驾驭语言文字。能驾驭语言文字的人,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正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写作起来自然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不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每周“二读三记”。二读为至少读两篇课外读物,三记是记好词好句、好的段落和开头结尾;记下看到的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物;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我还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自己所做的读书笔记进行反刍,反复地读、品、思,若有灵感则随时记录。即便是阅读新文本也要求学生边读、边品味、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在感悟中提高。
三、创设情境,培养说的意识
有的学生上课不愿说、不敢说,主要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在训练之初,首先应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认识到:我不是观众,我是课堂的主角,我少说了一回,就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学生只有有了这种认识,才会主动地说、积极地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谈话、游戏、图画展示、播放优美的音乐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手段,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说话训练的机会,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不断强化说话意识。如在教学《我想对妈妈说》这篇作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表现感人母爱故事的小短片,然后和他们一起跟着音乐唱《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等歌曲。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被一点一点地触动,从他们闪着泪花的眼里我看出了他们涌起对妈妈的感激、思念之情,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谈谈自己亲爱的妈妈,谈谈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孩子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他们侃侃而谈,话语里饱含深情,妈妈们的形象变得那么具体、生动、丰满、感人。在之后的作文讲评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忆自己在写作指导课说话环节中的表现,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让他们认识到,积极的口头表达和课堂表现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强化和引导,学生在写作指导课上的说话欲望大大增强,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文章自然越写越好。
四、注重指导,训练说的能力
“厚积薄发”并不意味着有了“厚积”就一定会“薄发”。要“发”得好,不仅要有“发”的能力,而且要适时而发。如何才能发得恰当、发得适时呢?这有赖于教师的精心指导。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不能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作文要求的正确航向,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做好说话之后的评价指导工作,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几种方式灵活互动,让“说者”与“听者”都能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还要重视标准尺度的把握,不能过于严苛、呆板,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原生态的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尽量使每个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文学潜能都得到发挥。
总之,口头表达练是作文指导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视口头训练、将口头表达训练和书面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才会迎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敏.小学作文教学的错位与回归.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一、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有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较为单一、集中。如: 温庭筠的《梦江南》(2012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主要表达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又如曹伯启的《子规》(2012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但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传达出诗人丰富的情感,甚至是复杂的、矛盾的,而考生很容易只停留在其一,而遗漏了其二乃至其三。这样“得分点”也就缺少了。如:厉鹗的《晓至湖上》(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题目明确写道:“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答题要点就列出了四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但不少考生回答只停留在分析“对自然的热爱”,无法进一步感悟到其他,较片面。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对好友的挂念。②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此诗既怀友又伤己,但从考生回答情况看来,不少只能停留在怀友。
再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对丰富情感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
1.注意审题,题干中有时会有“哪些”“至少”“丰富”“复杂”等提示。
2.注意赋分,如果所赋分值较高则意味着答案要达到一定的字数,需要分点作答,情感单一可能性就很少了。
二、情感表达的含蓄性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一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直接明白的表达抒发,考生易于解读,而近几年考试更注重考查情感的含蓄。情感表达的含蓄一般有两种途径:
一是诗人往往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或借景物或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又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收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二是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情状,表达自己之情。
对含蓄情感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
1.知人论世,捕捉景、物与人、事的相似点。
2.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三、情感表达的变化性
人类有着极为丰富的感情,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感情也会有变化,景致改变心情,心情点染景致,所谓境由心造,情随事迁。我们在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时,也要特别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如: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诗人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或从希望到失望,由喜到悲,由爱转恨,或反之,前后感情呈明显变化,有的变化则是体现在情感的逐层加深。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诗人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对情感变化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抓住提示,凸显层次,梳理出诗人感情变化的过程。
其次,要找到感情变化的诱因,或景或事,就能对情感发生何种变化作出正确分析。
关键词:语文 作文 教学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积累、指导和评改等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我试图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为了积累生活中的写作材料老师就应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并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价值和作文训练同步进行。如开展“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在家中尊老爱幼,勤俭朴素,学做家务;在社会上大做好人好事,送温暖。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的生活材料作好了铺垫。
二、阅读积累,丰富体验,打好作文的素材基础。
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三、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作文的素材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话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作文指导中,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每次组织课外观察活动后,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让学生先说后写。这样学生将自己在活动观察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平实的话语进行交流,而后让学生把交流过的话语再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出来,这就成了最初的作文。但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写起作文来就能自然多了。
四、师生互相改评,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赏识成功,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