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1篇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危害等。其中交通安全问题以及食物中毒是危害青少年安全的两大杀手;同时随着网络广泛深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人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如网络的开放性、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已构成了挑战。比如(1)网上交友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此网络的交友安全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2)在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的人格冲突十分明显,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可能扮演“光明破坏神”的角色。(3)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传统道德规范中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在网络世界中受到严峻挑战。一部分学生认为,在网络这样的场所进行欺骗是很正常的事情。(4)网络言行随意放纵。学生们在网上交流常使用污言秽语,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此外还有侵害、以及害等都是对青少年造成伤害的重大安全隐患。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0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特别是多起集体安全事故在国内的发生,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为学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无法回避的难题。

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孩子本来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相对而言他们在学校停留的时间长,如果学校不重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对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加上管理工作漏洞多,势必会造成安全问题。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灰空间;建筑设计

1研究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必要性

1.1中小学校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小学面临数量不足,空间不够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仍然重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针对如何贴近现代教学模式,校园空间设计需要建筑师多加思考。另外,针对已建成校园,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丰富校园环境,将传统的以在教室教学为主的模式走向新的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校园建设中需要考虑给予师生互动的空间场所。

1.2灰空间的重要性

灰空间作为以一种联系内外的过度空间,它既能使室内与自然环境恰当融合,又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灰空间作为校园空间中的一种形式,它的设计优劣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和其他校园活动人员的生活。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实行,新生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均校园空间不断减少,新校园建设不断增加。另外,现代教育不断发展,为使学生茁壮成长,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外的媒介,不论是进入校园的空间,进入教学楼的空间,还是进入教室的灰空间,都是良好的媒介,可以拉近人们的关系,增加学生的交流。

1.3中小学校园中的灰空间

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的中间空间,介于内与外之间,但不同于两者中任何一个。它有顶盖,可被当做内部的空间,有些是开敞的,又可当做外部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内外的一个结合点[1]。在中小学校中,灰空间随处可见。校园的入口广场、教学楼入口门厅、会议室外走廊、教学楼连廊、教室外空间、宿舍食堂入口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师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1.4校园灰空间现存的一些问题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与室内空间、外界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衔接外界和内部的空间,是空间的转折点,也是交通流线的节点[2]。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使得人们驻足停留。老旧校园中的灰空间很多仅仅起到基本的连接作用,师生只是匆匆而过,甚至我们仿佛看不到这些灰空间。针对老旧校园的现状,以下总结了其灰空间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①灰空间使用功能过于单一,缺乏使人停驻的活力。②缺少有利师生交往的空间布置。③灰空间及场所的人情昧的缺失。④安全措施尚不完善,使人丧失安全感。⑤场所感和领域感不强烈。尽管总结了一些问题,但是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要正确处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2对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建筑设计

2.1入口空间

校园建筑的入口空间包括:1.校园大门周边空间;2.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等单独建筑的门厅等空间;3.教学用房的前室等空间。

2.1.1校园入口处

校园大门及周边空间,是整个学校和外界的过度空间,有着至关很重要的作用。校园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校园入口空间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大门可以解决问题的。另外,校园入口是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第一个相遇的空间,处理好入口空间,还可以增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在入口处设置中心广场,布置绿化,在周边设置休息设备,有利于人们的活动和交流。图1为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湾校区入口分析,考虑到中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上学放学需要父母接送,入口处设计为半开放式。上学和放学时,车辆可以进入校园专门的通道中,方便接送孩子,但平时此处封闭,不影响校园的安全性。

2.1.2门厅

教学楼等独立建筑的门厅,是校园室内外的过度,不仅仅是物理环境上的过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心理上也存在着过度关系。现在教育,师生间不仅仅是古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教学楼门厅是师生间在校园中除了教室等教学场所,相遇最多的地方。现在很多师生间仅仅是问声好,就各自离开,又想交流的,也往往站着说几句。因此,处理好门厅空间,也将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教学楼可架空底层,布置交往空间,或者设置门厅花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师生矛盾。

2.1.3前室

教学用房的前室,一般是教室外的走廊等,有些学校单独设计了教室的前室以突出教室,但是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比较好动,尤其是中小学生,除去上课时间,学生们喜欢到教室外活动,教室外的灰空间是学生们经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教室前室空间可以结合走廊布置,加大空间,设计室外休息和活动空间,或布置文化墙,加强文化教育。

2.2各楼层的交通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交通空间也是师生必须经过的空间,在中小学校中,楼梯间的使用率很高,这里把楼梯间以及周边的空间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合理处理楼梯间空间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楼梯间环境的设计不必大规模的改变,在现有地形上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适当设置座椅,并进行简单的装饰,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匆匆忙忙来回跑动带来的安全问题。另外对楼梯间布置植被,可以使人贴近自然。另外,在楼梯间的墙壁上张贴海报、增加新闻墙,不仅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了话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2.3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是教学场所与外界的过渡空间。校园中大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广场和操场这样的场所,距离教学场地相对较远,而且完全属于室外,加之小学生好玩爱动,这些空间都不利于学生短时间的活动。在教学楼中合理布置活动平台,可以是低层教学用房的屋顶平台,也可以是独立设计的空间,满足学生不用离开教学楼,也可适当活动的场所。在这种空间的安排上,需要合理布置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徐州市潇湘路小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好动的心理,在各独立教学楼之间设计了一些连廊和活动平台,这些活动空间2.4其他灰空间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如教室的阳台、中庭、内院等等。有些学校的布置阳台,这是师生直接沟通外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阳台布置可以使得学生更加贴近自然,心情舒畅。中庭和内院是建筑内部的空间,也是沟通内外的过度区域,利用布置小花园,丰富的植被等等处理手法,都可以改善校园环境。

3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中的灰空间设计

3.1项目概况

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又称师大附中,拟建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校用地周边辐射1000m范围内拥有东南郡、御景湾、花语城、龙锡庄园等多个中高端小区,2000m范围内为规划的一类和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高等教育用地,周边拥有昆仑大道、迎宾大道、北京路、欣欣路,交通便利,可达性好。师大附中在设计时就充分利用灰空间,有效改善校园环境,同时利于师生的交流。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就重视过度空间的利用,强调内外空间的渗透交流,使学生更好的在课外相互学习,帮助与交流。

3.2入口空间处理

对于入口空间的处理上,有以下几个处理方式:①校园大门入口。师大附中的校园入口处为一个梯形广场,广场中安排座椅等设备,方便学生、老师和家长休憩。另外广场和大门间增加一段矩形的过渡区域,适当布置绿化,迎接学生进入校园。另外,在大门处和过渡区域各设置门卫和安保,这样,校园就有了两重安全措施。②地下车库直通办公楼,在其过渡区域,布置下沉庭院,使得老师与校领导刚进入校园就获得绿色好心情。③教学楼入口空间大,不仅起着走廊的作用,也是学生的活动场地,这种半开放的空间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学生活动。

3.3平台空间处理

在整个校园的设计中,合理安排了很多活动平台:①利用低层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②在沟通教学楼的连廊处局部加宽廊道,形成活动平台。利用屋顶平台作为活动空间,可以获得大面积的活动空间,这样既不增加使用面积,也方便了学生活动。3.4其他灰空间处理楼梯间入口处加大空间,周边布置展板展示处,设置休息座椅等等设施,方便学生、老师交流,同时美化校园环境。局部加宽连廊的空间,虽然增加了一部分面积,但是使得学生获得了距离教学空间较近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也可在室外进行部分教学活动。整个校园布置多处下沉庭院,不仅使得校园环境丰富多彩,也加强了教学楼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立院落。因为用地紧张,利用了部分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庭院也解决了部分采光问题,同时,处于地下的综合教室和实验室,因周边的庭院,获得了良好的环境,也方便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和交流。

4结语

中小学中的灰空间形式多样,设计灵活,不仅能够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会影响到到学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通过系统的整理灰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于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本案只是初步设计了校园中突出的灰空间,运用了一些设计手法以达到增进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目的。校园中还有很多灰空间值得人们思考和改进,希望通过本文使得设计师更加注意校园中的灰空间,共同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韩方奇 季翔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聂丹,郑革委.浅议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大众文艺[J].2009.24.56.

[2]陈奕光.浅谈灰空间的作业和营造方式,城市建筑理论研究[J].2013.15.87.

[3]王晗.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林余铭.当代中国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汤成明.现代居住建筑灰空间研究.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0.

[6]王淑坤.浅谈灰空间在建筑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3篇

【摘 要】“慕课+翻转课堂”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完美结合的教学模式,它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助推教育公平。为了实现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习更加自主、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让学生远离家教等价值追求,华师慕课探索了诸多路径,如持续探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建设与完善在线学习平台、微视频资源结构化、招募师范生志愿者提供在线答疑等。

关键词 翻转课堂;慕课;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10-04

慕课(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的音译。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堂上完成作业,深化讨论,动手操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翻转课堂”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完美结合,因为慕课教学可以高效地传递知识,而课堂上面对面的讨论式教学则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化与拓展、情感的沟通、体验的丰富等,二者优势互补。

华师慕课:从初步建立到茁壮成长

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让全世界瞩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就学人口多、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兴趣、爱好等很难得到激发和发展。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问题和困惑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让教学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始终是让我们困惑的问题。

2012年,一场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的教育风暴——慕课,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无独有偶,在基础教育界,借助于数字化技术,一场以“翻转课堂”为手段的变革也迅速地到来。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催生的这些实践对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会有重要帮助。

与此同时,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也已经从工业文明时代开始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流方式,教育不可能不受这一趋势的影响,否则教育就是自甘落后于时代潮流。为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于2013年8月专门成立了慕课中心,探索与研究新时期慕课的发展。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全国20余所知名高中,北京三十五中初中部、上海育才中学等20余所知名初中,上海一师附小、成都泡桐路小学等20余所知名小学,分别组建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慕课联盟学校一起,共同探索开发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微视频,推动全国各地“慕课”的建设;借助于“慕课”平台,促进学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积极探索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从2013年8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C20慕课联盟分别在广东省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上海市七宝中学、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青岛二中、青岛经济开发区实验初中、常州北郊初中、上海金山第二实验小学、上海大宁国际小学等地先后召开了19场“慕课与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与研讨会”,逾6000名中小学教师与会。这些活动受到联盟校教师极大的欢迎。

2014年6月,鉴于更多的学校有志于从事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协商,联合发起成立C20慕课联盟(地市教育局)。该联盟旨在共同探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该倡议很快得到了众多地区教育部门的响应,目前已有20家地市教育局加盟,共同参与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

基于一年的实践,联盟学校发现“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改变特殊儿童具有显著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人际交流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令人惊喜。为此,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正酝酿成立C20慕课联盟(特殊学校),共同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影响。

华师慕课的价值追求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共享;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华师慕课永恒的追求。

1. 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

华师慕课具有“分享”的情怀,华师慕课网站(c20mooc.cn)上无论是 “名师名课”“名校名栏”,还是“获奖佳作”“翻转课堂精选”等,一律都可以无障碍免费观看;凡是华师慕课中心举办的活动,无论是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专家讲座,都会免费对外开放。“审视今日,慕课带来的是超时空的变革。不仅在全球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是移动的,可以走到哪学到哪,甚至可以反复学,十年、二十年后再学。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

陶夏新(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教育不公平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其核心还是优质教师资源的不平衡。他建议转换发展思路,借助慕课促进教育公平。

2.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其学习的方式、学习节奏、对学习材料的要求等都是不同的。教育应尽可能提供适应每个孩子需要的教育,激发和发展个体的最大潜能。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一个班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教师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了可能。课前学生一个人在家里或是学校内,学会了可以快进,学不会可以反复学,在线或当面求助教师或同学,自主性大大提高。课堂上,基于学习程度学生分组学习,教师的指导也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 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

“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是指,教育要从以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走向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其中主要是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有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价值观的养成,是基础教育阶段自始至终的重要任务,当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12年9月,联合国总部启动了《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倡议指出:教育应充分发挥其培育为人之道的核心作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人们构建更公平、和谐和包容的社会。在教育内容上更加强调价值观的培养。

有不少人一直在质疑:慕课是否适合于中小学教育。在他们看来,中小学是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虚拟的网络世界阻断了师生之间,甚至阻断了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这种交往的缺失,必然地导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缺失。事实上,在中小学,慕课一开始就是以“微视频+翻转课堂”为基本模式的,这一模式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更深入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为他们之间更深刻地相互影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4. 让学生远离家教

在中国,慕课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远离家教。网上或者下载下来的视频材料,可以方便地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最生动的课程带回家给学生学习。有便捷网络的家庭,学生学习或者做练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或者寻找其他同学的帮助。如此,则可以免去家教带来的高昂成本和由各种原因(比如遥远的路途、滥竽充数的教师,甚至还有商业欺诈)产生的低效学习,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慕课+翻转课堂”:华师慕课的实践探索

慕课,起源于国外的高等学校,学习主体往往是大学生或成年人,学员主要是在网上学习,网上观看视频、完成作业、讨论交流等,课程学完后,学员获得学分或讲课教师的认可。显然,单纯慕课的学习形式不适合中小学生,中小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和同伴、教师共同交流、研讨等。如何利用慕课学习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将慕课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就成了主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在中小学比较理想的实施方案,就是“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学微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达到对知识点的基本理解,完成进阶作业。课堂上师生、生生一起解决没有学会的内容,完成作业,进行更深入和有针对性的讨论等。

华师慕课从成立之初起,就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慕课学习不能代替课堂内学习,视频教学不能替代师生交流。慕课学习和课堂内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各有优势与不足,“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旨在充分发挥两种学习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当然,国内基础教育和国外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制度、学生管理等方面有着很多不同,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到国内的学校中来,探索适应我们本土实践需求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是华师慕课的重要使命。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通过微视频学习和实施翻转课堂,学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通过学习微视频和实施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师生反映最多的一个方面。教学微视频知识讲解清楚,富有条理,呈现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可在家自主观看,还可以和家人分享。通过微视频和教材等多种形式学习,以及网上的交流和求助,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内容。在这种背景下,课堂学习的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帮助更具针对性。“学生当然喜欢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们普遍的反映。

2. 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提高

传统的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孩子们在课堂上思考问题,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现在,孩子们有了前期的学习过程,更有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度思考,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更多了,参与的愿望也更强了。深圳麒麟中学的杨哲老师对此也深有体会:“在翻转课堂的第一节课上,有一个以前从来不肯认真上课的孩子,举手回答对了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这就是点燃翻转实验热情的星星之火!”

3. 学生学业质量的有效保障

实施微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作业完成在程序上有了足够的保障。视频教学资源可以反复看;进阶作业完不成,就不能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如果还没有学会,课堂上还可以再请教老师和同学。因而,学生学业质量可以有充分的保障。

青岛二中高一语文老师郝敬宏给自己教的两个班出了一份针对前段知识学习的10道小测查题,一个班18位学生全对,另一个班则有27位。“即使排除两个班的差异,这个结果也可以说明慕课与翻转课堂的魅力。”郝老师说,因为前者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后者则采用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形式。杭州市第十四中学邱锋校长更是尝到了在高三学段学生进行微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实验的甜头,在平行班和实验班两个班级的比较中,阶段性学业诊断测试彰显出了实验的积极成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提升。

4. 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八年级的科学课“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课堂上,如何通过应用所学知识,使用通气软管把桌上的碎屑清除掉?学生们又是往软管里面吹气,又是用力吸气,又是使用电吹风,效果不甚理想。在学生们困惑与苦恼之际,教师提醒一句:“别忘了我们学过的‘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学生们深受启发,开始稍稍用力晃动软管,碎屑开始陆续被摇出。紧接着的一个实验“如何解决深圳滨海大道地下通道不通风的问题”,学生在iPad上画出了各种方案,在展示研讨中,有的方案很有想象力,有的方案和专家设计出来的基本一样,这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信心和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除了上述学生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也被不少教师所提及。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进行慕课建设与翻转课堂的实施已经将近一年,该校校长程显栋说:翻转课堂实验不到一年,学校已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课堂显现出减负增效、快乐激增的新变化。“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孩子的差异,努力实现每位学生获得课堂学习机会的均等和有效。

实验的初步成功让我们兴奋不已,也让部分C20盟校尝到了甜头,慕课和翻转课堂实践的学科从最初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延伸到了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

华师慕课发展展望

为期一年的实践,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社会共享、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理想,华师慕课付出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持续研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

华师慕课每月在联盟学校组织1~2次“慕课+翻转课堂”的课例观摩研讨会,将全国各地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聚到一起,相互交流,把问题呈现出来,听取专家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研讨的问题多种多样,如教学微视频如何制作与完善、课前学习的成效、在线交流如何有效实施、翻转后的课堂如何上、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哪些学科的哪些主题便于实施该教学模式等。

2. 建设与完善在线学习平台

在线学习平台是“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载体,载体是否完善直接决定“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华师慕课”学习平台(c20.org.cn/portal/login)的开通意味着更广范围的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使用。当然,对平台逐步进行完善,让它更适合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教学,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华师慕课学习平台以“孩子身边的名师”与“师生交流平台”为己任,旨在更好地服务更多孩子的成长,满足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资源的全民共享。

3. 微视频资源结构化

没有微视频资源的学习平台只是一个空壳,缺乏内在逻辑的微视频资源库就像缺乏设计的高楼大厦,经不起岁月的推敲。眼下,我们的C20慕课联盟正紧锣密鼓地厘清知识图谱,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慕课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的慕课课程是有体系的,是建立在学校教育的逻辑性、系统性之上的,它呈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将以知识单元来划分,让有需要的学生按照知识图谱学习。

另外,我们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师范生大奖赛也越来越趋向于征集模块化的教学微视频,即以一个知识模块为基础,由一组微视频组成,每个微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视频资源库的充实和结构化,为学习平台的优化,为更多孩子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4. 招募师范生志愿者,提供在线答疑

华师慕课平台上的慕课将每一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按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大约在7~10分钟。学生在看完后必须完成几道测试题,只有全部答对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微视频的学习;如果答错没有通过,那么需要重新学习。如果视频学习和进阶作业遇到困难,学生除了咨询自己的同学或教师,还可以咨询我们强大的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师范生志愿者团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他们都是来自各个学校不同学科的佼佼者,具备学科知识最基本的素养,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反馈,完成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工作。师范生志愿者的招募,可以帮助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让优质教育全民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让教学更具个性,提升教育质量”是华师慕课的永恒追求,我们将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天贞.从“督者”到“学者”——基础教育翻转课堂背景下家长角色重新定位及其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

2田爱丽,吴志鋐.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有效实施——以理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4慕课与翻转课堂:数字化时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专访[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9).

5陈玉琨.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10).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4篇

从基础教育视角来看慕课

2013年,一些中小学校也开始探索和研究慕课,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慕课,来发展基础教育界的慕课呢?

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慕课从草根开始,从细微的教育技术开始,引起教学模式、学校形态、教育形态的连锁反应,进而倒逼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一种已经存在很久的交互技术,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慕课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模式。

但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慕课学院2013年10月份调研的数据:参与慕课学习的人群80%以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生很少,初中以下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在网络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学习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或社会教育,课程形态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中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师生在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中不断碰撞火花,不断潜移默化,不能放弃课堂这个教育的主渠道,而采取自主网络学习。第三,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在集体生活中不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生活中实现情感生成,慕课在这些方面是不具备条件的。

所以,对于慕课,我觉得要用扬弃的态度去看待,既不要追随资本,跟风式强行将慕课大规模在基础教育推行,也不要对慕课置之不理,不去接受其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在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要改变金融业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在社会资本对在线教育爆发式投资,用互联网包围基础教育的时候,你是否有兵临城下的感觉?我们这些基础教育人,作为信息时代的“移民”,要向信息时代的“土著民”学习,要以主动变革者的姿态去接受新技术、新媒体,充分理解互联网变革的内涵,培养互联网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学习慕课在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多渠道互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专题教育、个性化评价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点。

北京数字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为进一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实现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改善和丰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缓解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出路,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转变发展模式,关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思路,是构建北京(世界城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模式的中坚,以“融合创新”的思路积极深入研究,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背景下“实际获得公平”的理念,推动从机会均等向实际获得均等迈进。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实际获得的均等,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无需时间等待、无需自身能动就能直接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构建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2012年,北京市教委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北京数字学校,依托教育信息化,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北京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实质性地推进“实际获得”公平,打造首都教育的新品牌,在建设世界城市和智慧城市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两年的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初具规模,在电视和网络两个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一是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通道。在校园网络环境,家庭电视、网络环境,公共场所歌华飞视、WiFi环境下,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终端,访问数字学校网站、电视平台,数字学校APP、微信公众账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登录数字学校学习和参与活动。

二是提供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以“用户参与和个性化应用”为核心的交互式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生和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关注社区活动,参与群组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撰写便笺、日志、微博等进行社区交流,可以看到数字学校为其提供的个性化推荐课程,参与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教学活动。数字学校拥有实名学生用户120多万人,经常参加活动的60万中小学生建立了个人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教师用户8.8万人。月浏览量保持在300万次以上,其中郊区县的访问量占了六成。

三是提供丰富、多元、精品的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字化名师课程。目前,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上已经有27个学科14000多节数字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在北京市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名校、名师课程,可以自主进行学习;链接一些来京务工随迁子女较多省市的课程,方便在北京接受基础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回原籍进一步学习时,可以跟得上当地的教育进度,也帮助外地转学而来的学生,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扭转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提供网络英语口语和听力自主学习平台;为远在国外的北京学生提供义务教育服务,弥补中文教育的不足。

四是提供家庭教育、育儿指导信息推送服务。每周为学生和家长的手机终端推送彩信、微信信息,为中小学生提供与学生课堂学习同步的学法指导,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提供“伴随成长 家长学院”家庭教育指导,为学龄前家长提供“伴随成长 每周一信”的育儿指导。社区学前儿童早期家庭育儿指导信息共汇集了0岁~6岁学前儿童早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的5000余个知识点,按照“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护理保健”、“营养饮食”、“合格家长”等8个类别进行分类,按照一年52周,6年312周对应年龄阶段。形成了每期3000字~5000字,多张配图,共计312期彩信,120余万字,2300余张图片的完整指导内容系统。每周一,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对应年龄段发送,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会收到一条与自己的孩子成长年龄完全同步的教育指导建议。目前,已覆盖北京市多个区县近20万学龄前儿童家庭,并取得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和赞誉。

五是选择112所中小学校,开展基于区域和学校的深度应用,从七个方面开展应用模式研究。城里名校和郊区县学校结成协作共同体,探索利用北京数字学校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协作,开展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试点。

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基于名师同步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形式(如翻转式课堂、问题解决型课堂、研究型课堂、思维发展型课堂、学习能力提升型课堂)。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升数字化环境下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对12所实验校共351名教师进行了教师学习力测评分析,找出了教师自身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欠缺。实验校教师在语文、科学等14个学科开展了教学应用探索,形成了60多个教学应用案例(含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评价分析报告),其中案例资源视频超过100G。教师们感受到名师同步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很强的支撑性作用。

数字教研研究:16所试点学校参与,探索名师同步课程在学科教研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开展了集体听课、评课,提交60节教学应用案例,137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对学科(教研)应用实践的反馈和评价(包括观看名师同步课程节数、观看频率、观看途径、观看时间;集体评课频率;观看视频后修改原有教案的比例;专业水平提高;个人教学的收获;参与学科教研的态度;建议等)。调研结果获得了试点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以名师同步课程作为一个重要资源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同步课程开展了学科教学应用实践。

校际合作研究:16对城乡合作学校,依托北京数字学校网上学习平台,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多元化学习体验方面充分应用数字小学平台开展多元化的研究与应用活动;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全国性的校际协作与研讨活动,与来自上海、广东、辽宁、山东等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网上互动与协作,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教与学方式变化方面有了深刻认识和实践体验。

北京数字学校未来发展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数字学校作为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承担着教育深化改革的责任,在信息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勇敢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框架。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数字化教育品牌。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让广大受众可以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优质的教材教辅、作业、考试评价系统,促进减负增效。建设开放、多元、高效的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个性化高端教育服务融合运行,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发展框架,总体来说是一套机构(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两个平台(网络平台、电视平台),三种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虚拟课堂模式、个人自主学习模式),四个机制(系统建设合作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市场运营机制、评价考核机制),五类服务(为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五个群体服务)。

在云计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决定e-Learning发展的现在,我们要学会向市场学习发展模式、向用户学习发展内容、向社会学习合作方式,找到关键环节和切入点,在转型中实现创新,在开放中获得动力,在融合中凝聚力量。

1. 转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三爱教育活动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将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北京数字学校就顺应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新的形势,进一步转型,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拓展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容。

(1)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向拓展性课程发展。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全面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在学科知识内容全面丰富的同时,开发、引进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艺术、体育等课程和资源。

(2)课程形态更加丰富和精细化,朝向深度学习迈进。结合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课程形态更加多元。比如混合式教学,课前提供给学生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和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学并按照设定问题进行思考,搜索资料,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上研讨、合作、解决问题。

正如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在谈到慕课时提到:慕课,改变清华附中教育。他认为慕课之后,教什么、何时何地教、谁来教、如何教都发生了改变。结合学校实践的翻转课堂,他提出“课堂,重在启发,走向深度学习”,翻转回来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一般性知识的传授(侧重记忆与理解),而在于质疑、表达、合作、实践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重组,形成分难度的知识网络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学科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处理,以微课作为基本学习单元,按学业标准等级,开发相当难度的微视频、微作业、微教案等资源,建立1-4-N(1个知识点,4个学习程度等级,每个等级配套N种学习资源)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研究主题资源网络体系,建立跨学科、跨学段、跨系统,具有相同主题的资源。比如,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既可以有文学对生命的描述,也有生物对于生命孕育过程的介绍,还有地理、历史、化学、物理、体育等对于生命不同角度的阐述,更有学习活动中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其中产生的思考、启迪和感情升华生成的教育资源。

2. 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还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北京市早于2012年就已经提前进行试点,北京数字学校已经进入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入大规模服务阶段。移动互联网通过把人和网络实时链接,拥有比互联网更快的加速度,更低的参与成本,这些变化都是数量级的。

开放,是这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北京数字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1)进行北京数字学校顶层设计,做好区域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中小学校开放,实现中小学校与北京数字学校的有机衔接。启动建设17个区县数字学校分校、100所名校课堂建设。

建立“市、区、校”三级打通和“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的课程开发模式,实现课程相互流通和共享共建。市级负责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化课程建设,区级负责本区域网上课程建设和运维管理,学校负责本学校网上课程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给社会开放接口。

为个人、学校搭建发展的平台,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教师乃至有专长的学生可以自由开设课程,分享学习成果,浏览者重点关注课程质量、互动讨论、体验、答疑等服务,以追随者、粉丝关注人数、评价鲜花数、参与度为主要评价依据,设置“最受欢迎的网络教师”、“最勤奋的网络学习者”等荣誉,提供展示的舞台,引导课程建设向“高质量、优服务、强互动”方向发展,打破传统权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形成自下而上的“市级课程资源共享、个人二次开发创新、试点应用后再开放共享”的课程建设机制。

北京五中校长张斌平提出的,希望北京数字学校给予学校网络空间和发展空间(管理的自),学校建立优秀团队,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开设专题课程、选修课,通过市级课程管理委员会审核,可以作为区域或者全市学生都可以选修的课程,学生在线学习并通过测试和认定,可以获得市级认定的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学校通过申报、评审通过后可以承担开设选修课的任务。

(2)建立开放的活动服务平台、宣传平台和应用管理体系。

为市区教委、中小学校、校外单位等部门提供开放的接口,在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辟区县分校和学校子站点,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理念的宣传,中高考的考前辅导宣传,区县和学校办学特色宣传等信息。建立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信息库,汇聚区县和学校的基本信息、政策、办学特色、宣传片、特色活动视频等信息。

(3)建立开放的运行服务、系统合作、评价考核机制。

考虑绩效评价制度,按目标要求建设,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试点推行市场运营机制,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免费,个性化的定制需求等增值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实行开放的网络对课程以及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考核。

3. 融合

201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强劲发展,形成横向延伸、纵向深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数字学校也将吸引多方跨界的优质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1)实施“合纵连横”发展战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纵向打通学段和科层的壁垒,实现学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衔接,市、区、校三级课程和教育资源扁平化管理;横向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在系统、区域、部门和学校间传播的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横向流动和融通。

积极与国内外参与慕课的大学联络,力争能够实现北京数字学校与大学慕课平台强强联手,在大学先修课程、科普课程、拓展性课程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让学生们直接从北京数字学校网站就可以学习国内外大学课程。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与北京数字学校联手,在“翱翔计划”上进行合作,将科研重点、难点、突破点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共享给更多的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的“可降解塑料”研究中,东直门中学校长薛丽霞和几所协作体中小学校谈到了融合,协作体学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团队,有从物理领域研究,有从化学领域研究、有从环境保护课程深入,有在班会深入讨论,协作体整体以融合的方式渗透了三爱教育、德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等。

(2)实现课程与活动的融合。将课程融入活动,将知识融入生活,将德育、美育和体育消融在日常活动组织中。例如:最近北京数字学校组织的“数字寒假,快乐成长”主题活动,就将阅读经典著作、吟诵古典诗词,亲子共同品味书香,与动手实践写对联、剪窗花、捏面人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动手中传承传统文化;将走出北京游学写游记,与英语口语阅读提高听说能力相结合,培养有知识、有胸怀、有人文素养、有国际视野的合格接班人。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5篇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教育品质?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习惯养成优序列、减负增效优课堂、创新实践优载体、素质评价优方法。”实践证明,这套育人模式是锦江教育实现领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让锦江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不久前,锦江区教育公众督导团到校调研,他们评价说:“锦江的每一所学校都充满活力,学生们都主动自信、积极发展,我们感受到了锦江良好的学校发展机制与育人模式。作为家长代表,我们很放心,也很满意!”

构建多维德育体系,养成良好习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我们在区域内成功地构建起体验德育、自主德育、立体德育的多维德育体系,以确保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更好地服务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设“品质课程”,打造“品位校园”。

2011年,锦江区教育局把“礼仪教育”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开发礼仪教材,将其作为助推学校全面发展的“抓手”。通过礼仪教材的推进,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让教师践行礼仪教育,以严谨的行为和良好的表率成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让家长理解、认同礼仪教育,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形成有实效、可持续的教育合力。

为打造“品位校园”,我们要求各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一方面,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将其转化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授课时应力求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同步发展。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家校活动,实现共同育人。

当下,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理解和尊重父母,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对此,锦江区组织各学校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家校活动,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像东光实验小学的“阳光社会实践活动”、盐道街小学(东区)的“新三好家长”活动,使家校形成了“真诚合作、心灵相通、携手共进”的新型协作关系。

为发扬孝敬父母、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们还从2007年开始,在全区46所中小学近48000名学生中开展了“万名学生讲孝德”活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平常小事中践行传统美德,从而涌现出了很多“拥有孝心,追求孝道,乐为孝事”的好孩子。

减负增效,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改革育人模式的关键在课堂。近年来,锦江区通过深入、系统的课例研究,提出要深化“三控制”与“三扩大”,即:控制上课的课时、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学习资料量;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扩大学生活动空间,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以此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锦江区各学校大胆探索,让课堂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成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主体学堂”、菱窠路小学的“户外活动课程”、龙王庙正街小学的“阅读大课堂”、四川师大附中的“自主优效”课堂、七中育才三圣分校的“表现性课堂”等。

成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锦江区的一所百年名校。他们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主体学堂”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促进和组织下,“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多元活动、成长生动”。其中,学习主动是前提,交流互动是关键,多元活动是保障,成长生动是追求。

如今,走进成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我们看到教师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也以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进行着自主探究和思考。同时,“主体学堂”采用“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教师导学”的基本建构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真正得到了落实。

菱窠路小学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出了“生活中学习、体验中成长”的理念,将学生学习延伸到校外:举办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季节更替的系列体验活动;开展了“菱窠娃娃逛成都”的系列考察活动;还开设了露营、野炊、定向越野、攀岩等活动课程,让学生从小锻炼动手能力……这些由学校探索构建的“户外活动课程”,让孩子的头脑、双手得到解放,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七中育才三圣分校则把“表现性课堂”教学研究作为“减负”的重要课题,强调课堂上要努力实现“学、做、教”三者的有机统一,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业(自主学习)”、“实践应用(问题解决)”和“创造个性”,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核心问题”、“主动作业”、“解决问题”、“表现展示”和“评价反思”等课堂活动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实现自我发展。

构建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参与、体验

近年来,锦江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其与学校教育充分衔接,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演、赛”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展示才华,体验成功。同时,教育局还倡导学校不断挖掘利用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在体验中强化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们锦江区的青少年宫实训基地占地面积67.4亩,绿化面积达80%以上。该实训基地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全区共有7.1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了实训的实践活动。

基地的许多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如陶艺、木工、电子科技制作、无线电测向、航空模型制作、定向越野等;基地精心组织的“希望的田野”远足+农耕体验+野炊、“科技馆之行”、“博物馆探究”、“户外生存体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次,在“高楼逃生”训练活动中,一个高个子的男孩,装备好安全带、准备上窗台进行训练时,却退缩不前,无论同学和老师怎么劝导,他就是不敢上,总是用自己有恐高症来搪塞。最后,老师单独对他做了十几分钟的辅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终于完成了训练。

事后,这个男孩对老师说:“其实没有那么难!我很高兴,我终于挑战了自我,如果以后再让我做类似的事,我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这些有意义的、让孩子们感到快乐的东西一旦占领了他们的思想阵地,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东西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高中在拓宽实践平台方面,则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像田家炳中学就积极与四川大学“博士达”研究中心合作,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参加了这项活动的学生说,走进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实验室,让自己懂得了,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智慧、能力、坚韧以及团队通力的合作,自己收获的人生感悟,远比获得大奖更重要。

为了不断拓展学生发展空间,锦江区委、区政府还探索建设“锦江区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包括建设6个用于满足全区残疾儿童个别化教育的特殊教育资源室,6个以历史文化、科创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题的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基地,2~3个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平台的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平台。

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

我们提出,要完善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体质健康、劳动技能、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有效评价。坚持“评价常规化、评价多元化、评价促发展”的基本理念,构建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申报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素养的监测研究”课题,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技术和结果应用等多方面去探索学科教学的评价方法,并逐渐使之成为锦江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不断优化的一大法宝。

在实践中,锦江区教师进修校通过“课堂观测看学生即时发展状态,飞行检测(随机即时检测)看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综合检测看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三看”评估法监测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果,并纳入对全区小学教学质量评估,以期能够全面地、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状态。

“课堂观测重点看学生即时发展状态”。强调在课堂视导中重点观察学生,确定了几个重点观察点:如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学会聆听合作、学生有意义学习、学生主动探究等。同时,观察者以学生的即时发展状态反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思想,进而为教师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飞行检测重点看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加大了“飞行检测”的力度,“飞行检测”重点看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比如随机抽查学生专项动手操作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从学生的学力水平测试反馈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综合检测重点看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教育局将学科知识水平调研检测作为课改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每学期期末精心考虑检测点,注重全面性与针对性、发展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强化反馈与诊断,让每一次的整体调研均作为教师改进下一次教学的起点。

目前,锦江区教师进修校每学期两次向全区学校行政干部、教师作监测报告(包含区域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及“飞行检测”专项报告、课堂观测反馈报告),以数据和案例对学生学科素养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专项描述。这一做法已形成常态,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肯定。同时,由于监测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全面性、样本的覆盖率大等特点,使其成为我区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6篇

用科学精神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教到育的转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有所发展,或在启发下产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以接受为媒介的阶梯搭建,才是我们教育艺术的体现。

1.班主任不只是班级的管理者

我校的班主任队伍是一支具备专业精神、高素质的队伍,其间有很多拥有智慧、富有魅力、勇于担当的教育者。学校班主任培训以班主任思想交流的方式进行,或交流带班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或分享对某篇教育故事的心得体会,或品味教育大家的深刻理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教育智慧闪现,有更多的温煦情怀交融。巫宇霞老师推荐的教育故事让我们发现家庭对孩子的认知已经发生理性偏转,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身心健康比学业成绩更为重要,学会学习的范畴更多地涵盖了学会生活的内容,意识到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我们这些长者的要务;刘学军老师面对满眼都是问题生的班级,没有变成“问题老师”,而是循着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进行换位思考,让理解成为沟通情感、顺势教育的必要前提。学生需要智者协助自己自我剖析、走出困境,进而实现自主发展。因此,班主任永远不只是班级的管理者,还应该是理性思考者、科学施教者、专业导航者。

2.让集体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集体教育思想,在当今个性张扬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让个性在共性中发挥更大的正效应,同时也为其他的团队成员服务。作为小组“PK”制的发起者,张威老师带领学生不断更新、完善小组积分制度,本着责任到人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承担合作小组的工作。所以,他的班在上个学期的十项评比中荣登榜首。张胜平、苗琛、孔艳菊等众多班主任的实验参与,让合作学习小组的模式有了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班级的实验效应,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全校几十个教学班,没有出现一个乱班,这固然体现了班主任的辛苦付出,更体现了班主任的智慧。

学校主题班会展示周,是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发现的又一平台,也是班级成员更加团结、融合、奋进的纽带。高二(6)班“如果没有你”主题班会,让浓浓的师生情谊成为新集体的粘合剂;高二(1)班“弘扬一班精神”主题班会,在即将进入高三的时刻,成为每个成员奋发向上的源动力……集体在感染也在教育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个人。

让丰富的校园活动承载教育内涵

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一直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在一年的尝试中,我们着力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包容个性,鼓励创新,搭建平台,全面育人。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力求让丰富的活动承载教育内涵。

1.专题活动落实教育目标

法制教育活动是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开展的。为避免这一教育流于形式,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邀请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青少年案件公诉科的同志为全校师生开展了以“尊重生命,放飞梦想”为主题的法制讲座,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入手,结合视频材料,为学生讲述交往不当和采取过激行为处理纠纷导致的严重后果,警醒孩子们——“生命不只属于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放飞梦想,要摆脱生命的枷锁”。

2.传统节日彰显教育意义

我校传统的三大节日——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在这一学年不但出新,而且凸显了多重教育意义。

体育节在体育组的精心策划下如期进行,与往年不同的是,为了促进大课间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常规赛事基础上,以祖保全老师为代表的体育组又别出心裁,开展了日坛中学首届校园吉尼斯挑战赛。丰富的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初高中春游也在体育节期间进行,为了让同学们“行走在春风里”,达到锻炼身体、热爱生活、了解北京、服务北京的目的,德育处联合生物组,为初中设计了一套植物知识问卷,让孩子们发现“花卉大世界”里的有趣知识。

艺术节期间,第二届“五月飞声,红歌嘹亮”歌咏比赛再度将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感情融为一体,学生的智慧、师生的和谐、集体的团结在活动中尽显;与此配合的艺术作品比赛,要求学生用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歌颂党、歌颂祖国,体现时代精神、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描绘丰富多彩校园生活或美好的校园环境,既表现学生的艺术特长,又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科技节紧密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突破,组织学生观看“神八”、“神九”发射,利用板报、多媒体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让学生为祖国骄傲,以国人为荣。分校还特别组织学生用废弃物制作“天宫一号”模型,让创新成为学生践行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

3.社团活动满足个性发展

今年是我校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的第四个年头,在各位指导教师的悉心指教下,学校的社团制度不断完善,管理趋于成熟,激励机制逐渐建立,活动质量日益提高。特别成立了学长指导团,邀请毕业生中社团活动的优秀参与者作为社团指导者,满足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同时,也传达贴近学生思想的感悟。

经过一年的努力,7个社团代表学校参加了区第二届社团嘉年华展示活动,其中于晶老师带领的服装设计社团被评为朝阳区十大精品社团之一,李婧老师带领的青春话剧社、赵云老师带领的模拟联合国、刘国英老师带领的DV社被评为区百个优秀社团。其中,青春话剧社团首次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荣获三等奖,合唱社团获得北京市一等奖。DV社团采编的《社团活动一瞥》荣获2012年朝阳区第五届校园视频节目暨“我眼中的北京精神”DV摄影大赛一等奖……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发现了自我的更大价值和发展空间。

让社会活动成为自主发展的舞台

1.开展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真知来自于实践。我们利用多种社会资源,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换位体验、自我实现。

职业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社会角色担当的不同责任,承受的不同压力,不同的职业形象经受的不同锻造。学生们深入社区与居委会成员一起面对社区问题,组织调研,分析原因,商讨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妥协或坚持,忍让或力争,这种体验让孩子们更加切实地感受生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劳动和付出中,体味幸福。校内学雷锋基地、秀水社区英语口语普及基地、永安里地区交通安全宣传基地、永安里社区电脑知识普及基地等四个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让孩子们的“公民品格”和“好人性格”有了更多的培养天地。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初尝了各种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不同人群的酸甜苦辣,也体验了自己可以对他人有所帮助带来的快乐。

2.建立学生自己的心理协会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基本国情

中图分类号:R179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47-01

一、公平性、公正性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领域,高考是对基础教育的测评手段,引导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是高考的教育功能;二是在社会领域,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层和流动,昭示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这是高考的社会功能。

1、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局面,而对人才选拔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公正、公平。

社会生产力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由此决定了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被绝大部分人充分拥有,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就注定了通过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来争夺该项稀缺资源的的激烈竞争将会长期存在。而高考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测试手段,实质上是国家对结束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青年进行的合理社会分流,提供自我分层的机会,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而且主要是为社会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服务的。

当前,一些专家学者在探索高考改革的出路时,过分强调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本土实际,试图用人家的药方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事与愿违。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早已摆脱稀缺的状况,绝大多数考生顺利进入高校成为常态,高考的选拔性、淘汰性弱化直至消失。基于此的高考评价考试制度自然难以适应我国的实际。2、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脱离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将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我国高考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失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巨大,教育资源总体稀缺、分布不均的状况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农村考生在先天社会资源和后天教育资源方面均处于弱势。

3、我国是人情社会,脱离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必然导致走关系成风,腐败滋生,引起不公。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重人情、讲关系”的传统文化习惯根深蒂固。在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予以解决,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时间不长、还不健全,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太多的人为因素必然影响竞争的公正公平,导致弄虚作假、流弊丛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高考正是从制度上排除了考试之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健康发展,使全体国民享有平等参与争夺高等教育的机会,才能够实现相对的公平合理,才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由此可见,以统一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中国现阶段国情之上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考公正公平的需要。与高考的科学性相比,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公正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首要追求。?

二、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多层次的选拔录取制度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现实需求

现行的高考评价制度,从教育测量的角度看,用一张试卷对报考各层次院校的学生进行测量是很难区分的;而从学生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角度来看,用一种模式对学生进行测量也是不够科学的。同时,以高考分数作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也导致了重才轻德、远离素质教育、压抑考生个性和求异思维等种种弊端。

1.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的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经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着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倾向,这主要应由教育评价制度来纠正,考试更侧重于技术手段,评价更强调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事实上这也是当代重要的教育和评价理念。社会发展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高考录取率的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考试资源,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等。

2.实施有条件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阶段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该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主”。这种“自主”是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一定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实施阳光招生:一应严格控制招生学校,除重点综合性大学(如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和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学校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进行自主招生;二应严格控制招生比例,自主招生比例不得超过1%,主要是面向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和在中学期间各类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而且这类特长生也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三应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使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绝不允许高校通过自主考试直接录取考生;四应严格监督自主招生过程,实施阳光招生,即采取一定措施,将招生录取各环节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试点推出的“中学校长推荐制”虽然引起了很多热议,但的确是多元化招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3.实行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考多样化改革。不同层次的大学及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要求各有不同,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结构立体化的需求,招生入学应根据不同类型或层次进行多样化改革,实行分层次、多元化的考试录取会更加有利于他们选拔适合的人才。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两种高考各司其职,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性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和运用能力。此举不仅可以使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而且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4.实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选拔机制。高考不仅仅是考试,还包括录取。高考的改革不仅限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录取新生,所以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视野里研究系统的、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首先,要深化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统考科目设置要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和学生学科性向特点。强调命题内容的改革,使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其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考试相结合,从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成长过程、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共同构成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

总之,建立更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可以改进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把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方式改革相结合,可以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趋公平、公正。

三、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有效途径

高考改革作为一项整体的制度改革,必需从复杂的社会环境、教育及考试制度自身的规律出发,通过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丰富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使更多考生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从宏观上协调高考与维护社会公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关系,进一步明晰高校招生的责权关系。从招生管理体制改革来说,关键是要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其方向应是政府负责制定宏观的招生政策、完善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考试和招生环境;高校自主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录取标准;中学负责提供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供不同类型的高校参考使用;地方考试机构逐步向社会公共机构转型。具体来说,高校应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招生简章,考试机构逐步向专门服务性机构过渡,成为服务考生和社会的社会公共机构。

2.向高校自主招生逐步演变。从长远的角度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渐成熟,法制建设将越来越健全,诚信机制、监督机制也将不断完善,一个高度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将到来,这些都将为全面实施自主招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基础。

3.逐步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素质立意高考内容改革,使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逐步转为素质立意。对于一个国家的考量来说,人才是必须的,但关键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将进入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就不再有高考这个分配教育资源的工具的存在,高考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局限于选拔,而是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具有了适应性考试的功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更全面的考测。相应地,高考的命题也应从目前的知识立意进一步提升到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用以引导和培养我们的中小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和勇于创新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4.通过高校改革来弥补高考制度的不足。继续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加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转专业学习制度的改革力度,使高校改革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延伸。如对错报专业的考生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仍然不能适应某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给予重新调整专业学习的机会。

おげ慰嘉南祝

[1]

北京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平台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少年宫 少儿声乐教学 现状 改进建议

1.引言

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基地,其特点是: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学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少年宫的培训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声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喜爱。如何根据少年宫本身的特点,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我根据校外教学工作经验,尝试性地分析少年宫声乐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2.少儿声乐教学现状与分析

目前,学习声乐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少儿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在想象、模仿等能力上的优势和在分析、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2.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分班教学。

少年宫声乐兴趣班的学员来自幼儿园、小学、初中,生源面广,年龄跨度大,音乐基础和接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简单地编班教学,势必就会造成“众口难调”。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员年龄层次和接受能力,采取“阶梯式”的编班方法,即将声乐班分为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具体分班所掌握的尺度可以简单归纳为:

2.1.1启蒙班

也称为“唱歌游戏班”。学员为5-6岁的小朋友,一般来自幼儿园中班。启蒙班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易学易懂的幼儿歌曲,如《摘星星》、《小鸭子》、《好孩子要诚实》等。通过引导幼儿们的形象思维,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边唱边表演动作,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适当加进一些游艺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1.2初级班。

这其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一班,学员对象为幼儿园大班6-7岁的小朋友;初级二班,学员对象为小学一、二年级小朋友。初级一班可以将进度放慢,选曲相对简单一些,如《我爱我的幼儿园》、《小蚂蚁》、《小小猴、真淘气》等。初级二班选曲可以广泛一些,难度稍微加大一些,如《娃哈哈》、《谁唱歌》、《小鼓响咚咚》等。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适当加入五线谱和简单的乐理知识,让孩子们在音高、节奏、音准等方面得到逐步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唱准歌谱,而且可以熟练地演唱歌曲。老师还要培养初级班的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加入适度的表演。悦耳动听的歌曲伴着充满童趣的表演,枯燥的乐理和生动活泼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消除声乐教学的单调无味。

2.1.3中级班。

学员对象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中级班的学生基本上是初级班的长期学员,他们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发声和气息练习,歌谱和乐理知识辅助其中。通过正确的发声练习,树立良好的声音概念、规范的咬字训练,再加上对歌词的正确理解,学生的演唱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2.1.4高级班。

它是中级班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学员对象是选拔中级员的优秀学员。这部分学员通过5―6年的声乐培养教育,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针对他们的教学宗旨主要是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可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歌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跟着钢琴视唱歌谱。针对一些难点,老师可以抽出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打着拍子,听着琴声,大脑注意力集中,眼、耳、手、脑同时集中在一个点上,从而很快学会演唱歌曲。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歌曲,通过良好的歌唱状态,再加上教师对歌曲的处理、歌词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尽所能地用歌声表现歌曲,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

学生经过启蒙、初、中高各个级别的训练,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就不会学得很吃力,家长也会觉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2.2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

采取“阶梯式”分班教学模式后,就要配套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教学阶段、每一节课都有全新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技能技巧,而且要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既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又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从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学有所得。

2.2.1从兴趣入手,激发唱歌热情。

启蒙班和初级班的小朋友年龄小、好奇心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借助于美术、舞蹈、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愿学。如教学《小小猴,真淘气》后,老师可以将歌曲变成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使学生听完后意犹未尽,不仅想很快地学唱歌曲,而且明白其中的道理。又如教学《谁唱歌》时,老师可以先将歌曲内容绘成几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如小鸡、喜鹊、小鸭等,让学生说说他们唱歌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并且做出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小动物作为头饰让小朋友戴在头上,分角色表演唱,一个小朋友提问,戴头饰的小朋友边回答边表演动作,让小朋友都参与其中,提高他们歌唱表演的积极性。老师再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对学习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2.2.2以节奏的主绳,提高感知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中级班的学生已掌握了一点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歌曲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教师每节课要以节奏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

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动作训练节奏,启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节奏。教师可以出示歌曲节奏图,请学生练习拍打,并适时提出要求,让学生用跺脚、拍手、拍肩等动作表达节奏强弱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成为其他动作,如点头、扭腰等,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创作力。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音符,如在讲解二分音符时我们可以说成“一个空心的小圆圈加一竖成叫什么,唱几拍”,告诉学生唱两拍,边拍手边数拍,并说成慢走。同样四分音符可以说成“一个实心的小圆圈加一竖成唱一拍,我们把它说成走”。这样进行简单的节奏组合,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最后,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歌词训练歌曲节奏。在学生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出示歌词,要求学生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让学生用已掌握的节奏成功地将歌词填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仅提高节奏感,而且培养和发展音乐才能。

2.3以体验为载体,掌握演唱技巧。

音乐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及音乐感受。只有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获得审美的满足,从而掌握演唱技巧。高级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对音乐及歌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要想让他们歌唱甜美动听,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激发其情感,以提高演唱能力。在教学中我把枯燥的童声歌唱头声高位训练变成体验型和感悟式,诱发学生采用弱声和轻声方法歌唱,让学生恬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培养学生用耳朵倾听音乐、用头脑思考音乐、用心灵感受音乐的好习惯,引导他们用良好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把弱声歌唱与音质的美放在首位,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情感世界得到陶冶熏陶。

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歌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诵这首古诗,体会这首古诗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曲调前四句平稳、舒缓,应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后面是乐曲的,如不注意指导,学生将容易出现喊叫的毛病,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情感表达和美感的角度加以分层,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深夜,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油灯下为孩子缝补衣服,一针针一线线,包含着伟大的母爱、浓浓的亲情。通过强弱的对比,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声音自然得到控制,情由心出,不经意间完成作品的演唱。此类教学方法可以实现通过一首好歌、一支美曲震撼孩子的幼小心灵,给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美好的理想从这里放飞的教学目的。

2.4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单独表演、小组表演、集体表演来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每一学期结束可以将学习内容有组织地串联起来,邀请老师家长走进课堂观看孩子们的汇报表演,这样既可以巩固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家长看到教学成果,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为了给孩子们开辟更广阔的表演空间,少年宫还可以搭建更多的小舞台,给每个学生展示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惟妙惟肖地表演,尽情地展示个性和才能,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展现给大家,从表演中体验到成就感。

合唱是非常好的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形式,可以让所有学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排练表演过程中,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更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声音和谐的美感,相互配合的默契感,以及整齐统一的喜悦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促其学得更好。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少年宫可以利用少年儿童的节日组织各种竞赛表演,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风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舞台上自信展翅,快乐成长。

少年宫还可以组织优秀声乐学员参加各个层次的声乐类的表演和比赛。如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节,省级中小学生艺术汇报展演及全国范围内的正规比赛等。逐层逐级地选拔优秀学员参演及参赛,既能锻炼学生,又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好机会。如盐城市少年宫声乐班学员施月琛从五岁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和刻苦努力,她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声乐基础,先后多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儿童声乐比赛,屡屡获奖。在学校她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被江苏省少工委授予“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的称号。正是少年宫这个平台让她一次次地锻炼成长,一次次地饱尝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地树立自信心,她才有如此骄人的成绩。由此可见,丰富儿童课余生活,激励儿童展示自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结语

音乐本身不会唱歌,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唱歌,让人学会寻找情、感受美。少年宫声乐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使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小伙伴、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