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索溪峪的资料

索溪峪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索溪峪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文文本;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互文阅读教学就是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为基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文本的特点既科学又巧妙地将课堂阅读向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指导学生把书读后,从而达到深度阅读与体验的目的。互文在语文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互文文本运用的几点做法。

一、引用主题性互文

主题是作品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通过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主题性互文就是与课文具有相近主题的文本。

如解读《索溪峪的野》一文,在作者的笔下,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是野的。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动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学生被索溪峪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时老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在主题上相似?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发、调动了,马上想到《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通过对课文和引入的文本的解读,学生对索溪峪和桂林的自然风光的美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引用结构性互文

结构是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性互文就是与课文结构类似的文章。

如学《山中访友》这篇文章,当学生读到:“你好,清凉的山泉!……;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陡峭的悬崖! ……;你好,悠悠的白云!……”这时老师就从文章并列式结构这个层面来适时地引导学生,学生的灵感全面被激发了,通过小组的交流,从以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出很多结构相同的文本。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通过本节课对课文结构性的学习以及学生对课文互文的掌握,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结构性文章的特点。

三、引用修辞性互文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性互文就是在文章中某些段落里出现带有修辞的句子。

当学到《甲虫的村落》一文时,其中有一段:“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样流了出来。”这时的学生对这句话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地说明了甲虫振动翅膀时的优美旋律,这时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里面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人,像骆驼,奇峰罗列;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同学们又相继找出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相对就的互文文本。

四、引用意象性互文

意象性文本是指对具体文本的创作而言,作者往往不是直白地说明、倾吐自己的认识、思想、感受、见解,而是寻找情感的对应物作为抒写情致、表达思维的方式,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意思隐匿于形象,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抒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由唐代作家王维写的诗时,我对“柳”这个字作了详细的解读。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因为“柳 ”、“留”谐音,因而柳树是离别的象征。柳丝飘荡,游子漂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学生这时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已大开,这时老师借机引导他们找有关古代诗人写与柳树有关的诗句。同学们像泄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了: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王之焕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无名氏的“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这节课对学生来说真是意犹未尽,学生对古代诗人这种意象性的表达方式非常感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更大探索和浓厚兴趣。对学生今后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引用题材性互文

题材性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诗人或文学家以某种事物作为表达的一种对象通过文章或诗歌表现出来。

当学到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同学们马上就想到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又想到了这首诗是写和月亮有关的,接着同学们就查阅资料找和月亮这个题材相关的古诗文。“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找到了许多和月亮题材相关的诗文,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

随着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广,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宽,学生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这堂课后学生又找到了许多相关有共性题材的诗歌,如饮酒题材、出征题材、农村生活题材……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实践,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其丰富的色彩,吸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美丽的西沙群岛》的光盘片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了西沙群岛。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无边无际的大海,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活泼可爱的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还有千奇百怪的美丽贝壳,庞大的海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为“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CAI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CAI或创造听学效果,或设置视觉形象,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3篇

中心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有效时间内要求解决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应依据教学目标,针对一两个重要的问题进行设计,让中心问题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以《桂花雨》为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为本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老师通过以下四步教学,以望学生能反复理解回味,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一)抓住中心寻觅花香

学生读到描述桂花香气的句子时: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老师介绍“满陇桂雨”,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杭州桂花的香,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转移到课文的中心句:这里的桂花就算再有香味,也比不上咱们家乡自己院子里面的桂花香。

(二)提出疑问浸染花香

“为什么母亲会说杭州的桂花就算再有香味,也比不上咱们家乡自己院子里面的桂花香?”老师引导学生带着此疑问去默读课文。教学时重点抓住如“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等句。当学生联系到桂花泡的茶、桂花做的糕点时,也就体会到了家乡桂花那独特的香及家乡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当读到“人们都浸在浓浓的桂花香之间”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故乡那香味广飘的桂花;当读到“飘、浸、闻”等词,学生已感受到桂花香已真正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成为乡亲们快乐、甜美、温馨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能用其他东西代替的、独特的香,从而领悟到文章的中心。

(三)取其精华品读喜悦

当读到“摇花乐”一段时,学生反复诵读,品读其中的欢乐,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摇呀摇,摇出了什么?”学生中不乏优秀的回答:读出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读出了丰收——欢天喜地的幸福感觉;读出了温馨——安静祥和的甜蜜生活;读出了多彩——绚丽缤纷的美好回忆。可看出,学生已体会到家乡的桂花带给作者的喜悦,是其他桂花无法取代的。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体悟到摇花乐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品悟“月是故乡明,花是家乡香,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好。”此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后,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有力地升华了情感。

中心问题贯穿全文,教师如此之举,既抓住文章本质,凸显中心,又将文章简约化,教学不用迂回曲折,学生的主体性能更明显地体现。

二、疏密有致彰显重点

(一)教给提问方法找准关键突破

略读课文的特质要求学生不能够“四处敲敲打打”,而应该找准中心——“集中突破”。因而,老师要教给学生提问方法,直奔课文重点。

1、抓课题质疑。课题是“眼”,抓课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感悟课文的窗户。

2、抓重难点句质疑。这能使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如浏览《金色的鱼钩》后,抓住最后一句质疑:为什么长满红锈的鱼钩上还会闪着金色的光芒?

3、抓课文内容质疑。对内容的质疑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较高层次的质疑,往往能触及文章的中心,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条线索展开。

4、抓写作特点质疑。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精彩的语句,或是感受最深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浏览《祖父的菜园》后,抓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质疑:这句话表达罗嗦,又没有新意,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二)捕捉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

略读教学虽需讲究“简约”,但课文的重点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详略结合,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丰碑》这篇课文主要从正面描写及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精神:教学时,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找出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外貌等,引导学生着重品读其衣着的“单薄、破旧”,表情的“安详、镇定”等,让学生真正走入其内心世界;侧面烘托——大段描写军长闻讯之后的言行举止:从极度的愤怒转变到感动,此处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其他地方都可作为略读来处理。

这样不仅详略得当,避免文章处处中心,更能彰显重点,明确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张弛有度注重实践

“张”指的是精读,有感情朗读;“弛”指的是略读,是默读与浏览。“张”是“扶”、“弛”是“放”,要做到张弛有度、扶放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

(一)导学和自学结合

略读是指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逐渐达到“不待老师教而自能读”的成效。略读课是精读课习得阅读方法的应用,略读不能完全是老师的扶持,也不能是学生的完全自主,更多的是师生间的互动,引导与自学的结合。

如学生初读《彩色的翅膀》后质疑:战士们为什么要带昆虫上岛呢?战士们为什么会郑重其事品尝西瓜?……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问题可马上解决?哪些有一定难度可留到最后阶段来解决?哪个问题统领全文、又有研究价值,可作为本课自主阅读的主问题?学生通过自行筛选课文重点,从而获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哪些该精读,哪些该略读。这不仅避免了老师的重复讲解,也提高了效率。

(二)讲解和练习并重

略读课也是阅读的实践课,教师需要的是精讲重点,学生需要的是更多时间的锻炼。围绕课文中心,画画找找、读读想想,让每位学生都能有独立思考与阅读的机会。同时,还可围绕课文给学生适当的练笔机会。

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练笔时机:当“我”走进后院,发现根本没有那匹吃着香甜马草的马时,是怎么想的?请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段落写一段话。这样以写代读,不仅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关键,能快速地浏览、处理信息,也能提升语言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和略读相辅

略读课,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略读不是不求得详解,而是重点的精,非重点的略。

《军神》一文中,在忍受剧痛、术前拒绝麻醉的片段以及沃克医生的评价中,通过寻找重点词、句,谈感受等来了解人物品质。而其他部分则略读,简单带过。如此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略读课的有效性。

四、内外兼修重视拓展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因而,老师要懂得将教学内容恰当地延伸到课外,抓住课文的内涵,放眼于课外,真正让略读课成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与纽带。

(一)扩大阅读激发兴趣

从课内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真正激发阅读兴趣。课文上完后,可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及相关的作品等,从课文引向课外的一本书,从一部作品引向另外的作品,使学生爱上阅读。

(二)引用资料深化理解

课文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多数需课外资料来补充。此类型的拓展,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疑点、难点,也能激发学生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在《慈母情深》中,“我”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去买书,但是时代的遥远,学生无法理解到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艰苦、物品的匮乏,教师适时补充一段课外资料:小明出生在五十年代,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只能做些临时活,每月仅能赚回20多元钱,每天0.2元就足够他们一家6个人吃饱饭了。

读了这段文字,学生就能了解到五六十年代的一元五角钱意味着什么,学生也能深深理解到钱是母亲的血汗,是母亲深深的爱,是对孩子的期待与鼓舞。

(三)运用学法实现迁移

不少略读课文选文不仅形象鲜活、情感丰富,而且表达生动、描写细致。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性阅读,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语言与标点,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习作话题,精心设计迁移拓展练习,进行写话活动,以求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能力。

如:《索溪峪的“野”》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其中猴子恶作剧——撒尿,淑女大口嚼玉米棒,老人跳山溪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并进行类推补白:写一个描写其他动物和人们的“野”的片断。

(四)积累词句丰富语言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4篇

一、教学方法的选用

在以前的教学理念里,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学习;而如今的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学主动,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好的。特别在现代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不能单一使用,而是要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而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取长补短,善于从实际出发,因生、因情而异,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培养复合型的,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

我们都知道学习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主动去思考,进而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设疑,大胆地发挥想象,来启迪学生思维,去引导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首先根据教材设疑:“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它们什么都没带,又怎么能栽好树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小动物是怎样利用自身的特点来解决种树没有工具”这一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各自喜爱的动物角色,戴上头饰,演一演小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的氛围,人人都充满学习的兴趣,彼此之间又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挖掘学科本身的人物,开展“分角色朗读表演”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法,不但能促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喜,获得真切体验,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还有利于满足儿童的表演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 ,分角色朗读的教育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然而,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应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教学策略。一般地说,要开展“分角色朗读表演”活动,课文必须具备人物性格鲜明,有较大的想象创意空间,适合儿童表演的特点。即便如此 ,在操作上,还应注意层层铺垫,分步到位,相机诱导。如教学《将相和》时,我首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本文的主要角色,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我组织各组汇报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认真倾听,并揣摩,提出合理建议。最后,我再组织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表演。表演过后由师生点评并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等奖项,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形成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在网上自由查找有关索溪峪的资料。课上我首先组织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他们整理汇报课前在网上收集的资料。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同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四、整体把握自主探究

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读就是感知语言文字最好的方式。读,兼备了培养阅读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课文《养花》全文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但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体现,学生在朗读时不能较好地领悟。课前,我抓住花的普遍性,布置学生根据花的外貌词语,回家进行自行观察,体会对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其次,让学生参与表演,有了“亲临其境”的体验,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准确感受到作者对花是多么的喜爱。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表情,而且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感受以及理解、欣赏的能力。

五、课内延伸,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结合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将课内知识延伸,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如,教学课文《詹天佑》,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知识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带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并在课堂上进行火车爬坡时的情景演示。学生有了成功的愉悦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注重引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做的一些琐事,都替孩子包揽下来,使孩子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课文《桃花心木》时,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心木苗克服了依赖性,学会了独立生活,我们作为少年儿童应该怎样做?从大家的交流中,学生懂得了不依靠父母,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从小锻炼,才能学会生活的本领。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文词汇的积累、段落划分以及段落大意概括这种低层次的教学水平上,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一定的探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都蕴涵着其特定的情景。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课程目标使语文情景教学成为一种必然,教师易于在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以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情景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现实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为例,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多媒体的视听功能,针对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游览张家界的索溪峪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索溪峪的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带领学生进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与此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学课件的阅读影音资料,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中聆听标准规范的朗读,为提高学生对该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做好准备。

(二)完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单独从阅读方式来看,主要有朗读和默读,速读和慢读、精读和浏览、听读和视读、配音朗读和清读、个读和齐读等方式,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需要来看,应用最多的是粗读、通读、精度以及诵读等方式。

首先,从粗读来看,粗读,顾名思义是粗略地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的预习。这个阶段学生有可能是出声地读,有可能是默读,不一定要求学生会懂课文的内涵,只要求学生能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对于不懂的,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最好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次,从精读来看,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弄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进入了下一个“读”的阶段,那就是“精读”,也就不再是笼统地、通篇地读,而是有重点地读.读那些美的句子和篇章,并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反复地读,并仔细咀嚼其中的滋味。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接着,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读中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并让他们说明喜欢的理由,应该怎么读,怎么才能读出意境。这既是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

第三,从诵读来看,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诵读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齐声朗读、选择读、领读、接段读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

(三)巧妙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的提问是增强学生、教师以及阅读教学对象之间进行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在具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主动质疑的精神,同时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发表自己对教师提问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

教师在设问方式和设问内容上,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多角度阅读,并以教师提问为契机,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展开丰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有层次性,一方面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通过设问的梯度性和难度性来推进阅读教学。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本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请学生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结论和看法呢?3、假如你是孔子,当然是掌握了现代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子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应该说一方面 是仅仅围绕了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在层次上也是步步推进,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法,结合实际努力改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几乎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施和反馈的,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极易走进仅仅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需要在方法及模式上有所改进,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是以评价为导向,落实阅读教学目标。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在按照预设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的有利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可能会防碍目标的实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利实现教学目标的,要充分肯定。学生答问题精彩时,要鼓励、赞赏。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2.是以评价调动情绪,促进体验,我认为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它还包括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更是这样,因为情感性本来都是语文课堂的一个特点,良性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对于学生而言,当自己的发言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学习积极性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学就在这课堂评价所带来的的积极的情感交融中逐步走向深入。

三、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进与提高,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改进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甚至是综合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学科教学,2009(12)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色

一、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1.题目分析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分析课题入手,发挥这个“窗口”的作用,例如《飞夺泸定桥》,分析“飞”字,得出与敌人“抢时间”,分析“夺”字,得出“攻天险”,抓住关键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要夺取泸定桥,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

2.抓住重点法

有的文章有重点语段,找出重点语段,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语段有的在文章的开头,起总括全文的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一自然段,点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写“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如《养花》的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有的在文章的中间,起过渡作用,如《赵州桥》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既是过渡句,又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3.段意连接法

有的文章写了几种事物,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就适宜用段意归并法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全文有九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意思,彼此并列,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

1.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写到最后,蕴含的感情喷涌而出:“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崇敬、爱戴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依据含义深刻的语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荔枝》一文的最后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区区九个字,蕴含了作者无可言说的痛苦之情、无法挽回的惋惜之情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可谓言已近而意无穷。

3.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三、从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入手

1.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领会拟题的方法

有用地点作题目的,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以人物作为课题的有,如《挑山工》;有用相关联的人或物作为题目的有,如《蛇和庄稼》;有用动物作为题目的有,如《燕子》;有用景物、景观作为题目的,如《火烧云》;有以事件作为题目的,如《飞夺泸定桥》等等。

2.领会表达的顺序

(1)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抓住“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理解理清文章的条理,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的以时间为序,如《开国大典》,以时间为序;《小抄写员》,以事情发展为序;《丰碑》,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序;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序。

(2)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因为写人记事是分不开的,所以其表达顺序与记事的文章相似

有的以时间为序,如《鲁滨孙漂流记》;有的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如《穷人》;有的抓住人物特点的不同方面来写的,如《少年闰土》;有的抓住人物典型事例的不同侧面来写,如《詹天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这类文章一般采用“总―分―总”的表达顺序,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有的写景的文章,也以时间为序,如《第一场雪》;还有的以时间为序,如《鸟的天堂》。

3.领会语言的特色

(1)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语言特色

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表达人物的高尚品质,如《一夜的工作》。有的语言典雅,辞藻华丽,表现了作者的细腻的情感,如《匆匆》。有的喜用修辞,增强文章的色彩,如《桂林山水》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有的喜用谚语、俗话来说明道理和表达感情,如《第一场雪》。

(2)从重点语句上分析语言特色

有的语句描写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海上日出》描写太阳缓缓上升的句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儿向上升”;有的语句点明主旨,如《挑山工》的最后一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3)从个别词语上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里,描写老奶奶的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其中的“拄”“靠”“焦急”“耐心”等词,准确、形象地勾勒出了老奶奶的外貌,又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家文化 语文教育 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校地处鄂西南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是巴人故里,土家先民的聚居地。勤劳勇敢、富有聪明才智的土家人在清江两岸生息繁衍,酝酿出醇香的土家文化。这里有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土家传说,富有哲理的土家谜语、俗谚、对联、笑话,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特别是老一辈长阳文化名人在挖掘、整理土家文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部土家文化著作闪耀着土家人智慧的光芒。这些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它走进语文教学,必将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几年来,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力营造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语文教育氛围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学习。我们也深知,人才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因此,我们着力营造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语文教育氛围。每学期各班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办一二期黑板报。在办报、赏报的过程中,土家族优秀的文化也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在校报《清江石》上开辟“土家文化”专版,发表学生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习作,采风收集的土家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老师们在土家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每当《清江石》征稿时,收到稿件最多的是“土家文化”专版:每当《清江石》发下来时,学生先睹为快的是“土家文化”专版:课余,学生津津乐道的还是“土家文化”专版上的内容。

我们在红领巾广播中专设“我说土家文化”栏目。播音内容由清江石文学社成员选定。每当广播响起,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凝神静听的学生,以及那被播出文章的学生脸上洋溢的自豪和幸福。广播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土家文化的魅力感染着校园的每一位师生。

二、编辑“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优质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可是,学生手中没有一本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为此,我们编辑了一套命名为《清江清,长阳长》、《我的家乡盛开着鸽子花》、《泡米花茶》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三本读本紧扣“土家文化”这一主题,精选了土家族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写长阳写土家族的文章113篇,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深得学生的喜爱。一位学生曾以“土家文化读本就是棒,读了一遍舍不得放”这样一句广告语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为了促使“读本”的使用,我们每年还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朗读比赛”,在全校掀起了读“读本”、读土家文化书籍的一股股浪潮。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土家文化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老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融进土家文化,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巧妙地运用“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把教材只是作为一个“例子”,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了多元,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厚重。

如在教学《谜语》后,老师们往往又以“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上谜语课的内容予以拓展,然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土家谜语进行交流;学习《拔苗助长》后,组织学生再读土家族寓言大师萧国松的《龟兔再次赛跑》,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学习《海滨小城》后,以学生优秀习作《游叹气沟》、《游观音阁》拓展阅读;学习《索溪峪的“野”》后,让学生畅谈家乡的美景,并仿写习作。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为我们的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途径。

开展“土家文化”采风活动。开学后,每人上交一份采风作业。翻看这一本本作业,我们读到的是孩子们满心的喜悦。满载的收获。

开展“土家族风俗民情作文大赛”活动。为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我们先是请长阳文化名人来校作土家文化专题讲座。

组织“我心中的土家名人”习作竞赛。土家名人,是一种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围绕土家名人多次开展了习作竞赛活动。孩子们洋洋洒洒挥就文章,盛赞家乡名人建设家乡、报效人民的拳拳之心,感叹成就事业所必备的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并立志学习名人,做成功之人。

组织广告语比赛。有了感性的认识,生动的范例,老师再讲创作的方法,学生会了,一条条广告语闪现脑中,跃然纸上。因此,便有了这令人叫绝的千余条广告语。

开展“土家文化手抄报、剪贴报”办报活动。办手抄报、剪贴报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活动。以土家文化为主题办报,资料丰富,随处可得,学生更乐意。在办报的过程中,学生无意间接受了土家文化的熏陶,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能力。

五、开展文学社活动,拓展语文学习阵地

索溪峪的资料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标准化;供电所;武陵源景区

一、精益管理是标准化管理的基本要义

标准化管理是“精细化”到“精益化”的有力延伸,更是各项工作一个拔高的过程。扩大其外延,“精益”也阐释了标准化管理的三个要点,一是工作要求的提高。工作量化、细化、精准化作为一种管理新方式,必定催生人员意识的转变。高标准的制定,高层面的构筑,健全的考核机制,无形中激发出员工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思想。真正由对标准化精益管理的认识,转变为工作实践和自觉行动。二是工作质量的提升。标准的“约束”,规范的“限制”,流程的“禁锢”,各项工作趋于模式化运转。日常工作有了新标杆,完成时间有了新限制,工程验收有了新条件,各项考核有了新数据,使各项工作实施过程更加细致,完成质量更为精良。三是工作效率的提速。用电户集抄、视频会议等一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使供电员工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抄表、开会、监控,从根本上消除了旧体制旧模式下人力、物力、财力极度浪费的弊端,使电力企业走上了现代化快速发展之路。

二、全员参与是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基础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得从人抓起,营造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工作局面是标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从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入手,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组织全员学习省公司标准化文件,开展员工思想大讨论,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明晰工作思路,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武陵源景区供电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其次,在抓好贯彻上狠下功夫。为实现标准化建设起点的高标准,组织广大员工外出取经,寻求思想上的突破。通过让广大员工亲眼目睹、切身感受标准化带来的新成果,促使员工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乐于投身到标准化建设中,人人成为标准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第三,在全所范围内深入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要求每名员工结合本岗位,将学习的先进思想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从工作职责、岗位标准等现有制度出发,进一步完善、修改、提高,“量身”制造自己的标准,创造自己的特色,促进全所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制度体系是标准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标准体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支撑平台,更是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标准制定了,工作才有依据,执行才有保证。所以,覆盖完整、科学统一、先进适用的制度标准在标准化建设进程中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索溪峪供电所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参照外省景区供电系统基础标准目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全面梳理制度规章,废除过时的,补充需要的,合并同类的,从安全、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入手,制订出台涵盖全局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共计341项,并将标准化建设74项工作流程、供电所46项工作流程汇编集印成册,发放到每个岗位,并分岗培训,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知道应该怎么学、怎么做,真正成为全员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实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了科学合理、优化规范的制度体系,促进了整体工作的有效提升。

四、现代化技术是标准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景区供电服务标准化实施进程中,不论是安全生产,还是优质服务,都是要通过标准化的运用执行达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的目的。供电所通过全面推广标准化作业指导卡,规范了生产一线人员从事各类施工时的作业行为,明确了工作职责,提升了安全意识。通过普及应用农电安全平台微机开票系统,从停电申请,到项目审批,到工程施工,再到竣工验收,从调度命令的下达到工作票、操作票、安全措施票“三票”的网上办理,既简化了程序,提升了效率,又实现了工作流程的硬约束。其次,还对城郊用户安装预付费表计,通过预付费系统来结算电费。由此可见,标准化管理在流程中规范运作,便于发现问题,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在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机制上要做到五个“强化”

1.进一步强化认识,加强对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领导层的思想觉悟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供电所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就现阶段供电所建设领导而言,尚未能够充分认识到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基于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领导者缺乏正确的建设意识,导致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诸多工作难以高效有序的实施。因此,这就需要领导者提高思想觉悟与认识,牢固树立起以标准化建设为龙头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广大供电所建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切实保障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在认识和组织领导上具有整体性、有机性。

2.进一步强化人本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职工队伍

高素质、高质量的职工队伍是实现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人本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加强对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全体职工的政治思想、管理意识以及文化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构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组活动,号召全体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全体职工积极参与,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力求能够构建出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水平精、组织和创新能力强的职工队伍。

3.进一步强化措施,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供电所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不仅仅要实现全面贯彻供电所各项工作,而且还要求循序渐进,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和形式主义,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强化措施。首先是切实保障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避免出现因资金不足而影响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不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不断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职工技术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建设,同时,对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职工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切实充分调动供电所标准化建设中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4.进一步强化考核项目的落实,突出重点抓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强化考核项目,实现供电所建设管理的标准化、规划化、高效,对于实现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加强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其次是规范职工的文明生产,不断加强整顿生产及工作秩序;最后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供电所标准化建设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5.进一步强化典型引路,提倡积极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供电所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标准化建设职工积极创新,通过在先进典型供电所建设相关经验和作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进而为不断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在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机制上要实现“五化”

现阶段,对于我国大多数供电所而言,不断加强供电所标准化建设是我国现行供电所的主要任务之一。为确保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在切实做到五个“强化”的同时,还要在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机制上实现“五化”,即工作程流完善便捷化、考核指标明细责任化、工作标准统一规范化、资料管理规范有序化以及服务规程透明人性化。总结来说,“五强化”和“五化”是推动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两大主要措施和保障。

1.工作标准统一规范化

全面梳理供电所现有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规范,修订完善并制定《供电所管理办法》,从工作目标、职责分工、标准依据、组织实施、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规范,所有供电所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统一应用“国家电网”标志标识,统一制度上墙、资料记录模板、标签应用与对外宣传模式,供电所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对供电所员工依照《供电服务员工行为规范》进行明查暗访,使供电所的规范化管理得到提升。

2.工作程流完善便捷化

从安全生产和营业抄、核、收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制定《供电所标准化作业工作流程》,要明确包括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现场管理、专业管理、优质服务、综合管理等7个方面的工作流程,实行“一口对外”的服务机制,简化报装接电流程,对照供电服务“三个十条”的要求,自我加压,方便客户,实现供电所计划、布置、检查、考核、评比的同步进行。

3.考核指标明细责任化

全面推行供电所绩效化管理,严格按照奖惩制度,将安全生产和营销指标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形成“公司—供电所—员工”三级考核体系,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指标任务月结月清月考核。

4.资料管理规范有序化

对照供电所各种资料、记录和台帐进行规范,本着“删繁就简、减负增责”的原则,体现记录设置的必要性、台帐的真实性,统一配发资料盒、统一打印标签、统一资料盒记录内容与要求,达到记录资料规范统一,记录内容充实完善。

5.服务规程透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