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析

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简明、连贯而得体的口头语言,再辅以适当的非言语的形式与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口语交际的形式、方法、技巧和原则,并加强词汇和语法的练习,从语言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完成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主动参与的日常交际向有明确目的的交往活动的转换,提高并完善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口语交际教学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2. 口语交际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作用。3. 口语交际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基本上是:“大部分学校把口语交际教学当作教学的附庸,看作是教学中一项可有可无的内容。系统、专项的课程几乎没有。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具有相等的地位,但在实践操作中却与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教学呢?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与考试制度的脱轨。当今的教学现状是口语交际内容在考试时基本没有涉及。所以大部分老师都坚持“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一宗旨进行教学,因此,口语交际课几乎都被取消。据调查显示,口语交际教学在我国小学从未独立设科,口语交际基本上是依附读写教学进行,而且口语交际课有时上有时不上,课时得不到保障。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应试制度的趋势下,大部分学生通常只会注重能得分的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而对口语交际这一内容也是怀着不重视的态度进行学习。除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口语交际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经历的匮乏,知识的狭隘,对一些口语交际内容无话可说。

纵观以上因素,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研究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二是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当今教学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优化,使其案例更有实效性。

二、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及分析

现行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在设计时都有比较清晰的脉络,普遍可分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前准备的要求、教学过程的解读以及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评价。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的设计中,就包含了借助学习成果汇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成果汇报,达到学生倾听、应对、表达三个目标。这三个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相符,这种教学目标的确定方式,值得教师们在以后的教学案例设计中借鉴。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用书中也有明确的指示,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追求人类起源》这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中,就对口语交际教学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有了完美设计。它要求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留出时间分别进行准备:教师在搜取资料的同时,要坚持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为完善,然后把学生按照平均比例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的水平大约持平。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整个案例设计的核心,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中,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全面的,它对每一个口语交际内容下的小话题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中,就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语文教师用书中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如下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但想要依据这个话题发表一次成果汇报,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老师在指导活动时有一个带动作用,调动学生收取资料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汇报活动。这个话题能否达到学生间的广泛交流并能写出心得,关键在于要找到想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条件,只有创造了条件,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反之,只能永远停留在失败之处。教师的指点能“点”到这个关键上,就能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分析了语文教师用书案例的教学过程之后,就到了活动评价环节,这一部分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作用。一方面可以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另一方面可以对没有发挥好的同学进行鼓励,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发展的目标。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要反映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样的教学评价机制很大程度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推广。

三、现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这一问题上,个人比较认同朱绍禹先生“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进行教学设计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设计思路”这一观点。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预设方案,但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按照精心设置的提问,设有预定的标准答案,按照不同环节的过渡及教学时间的大致分配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过程非常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师不易了解学情,学生应变的空间较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应变思维,要相信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口语交际要贯穿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学习。下面我就浅谈几点三年级下册《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2.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课下都有已经积极地走入了自己家的小区、街道,观察了周边的环境,同学们对于周边的环境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首先,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所观察到的身边的环境情况,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进行关于写景的古诗句接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1. 各组同学以抢答的方式进行诗句背诵;2. 诗句不可重复;3. 保持纪律安静。最后得分多的小组获胜。

再次,展示在课前准备的关于保护环境自己将如何做的成果。1. 手抄报;2. 保护环境标语;3. 关于美好环境的图画;4. 关于保护环境的小诗等。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周边去捡垃圾、植树,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活动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在小组的日常评比中进行加分,以此鼓励。

以上就是我个人分析的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归因,以及现行中学语文教师用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及分析之后对语文课本(人教版)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蒋祖瑞.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谈[J]. 文学教育,2008(1).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对话”――意味着平等介入,“对话”――意味着动态生成,“对话”――意味着真实开放。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对话的通道被阻塞了。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给失落了。这样的教学使本应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得面目狰狞、令人生厌。

二、初中语文课堂对话缺乏有效性的两大表现特征

1.热闹,不等于精彩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当然,课堂上的对话不是单纯的同意或反对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然而,也决不能把课堂对话狭隘地理解为只要课堂上热闹就可以了。

2.对话,不等于简单问答

如果师生间基于意义交流上的对话被严格要求按“问题―答案”的逻辑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持单一的预期反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随之被规范为唯一的“标准”,结果就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了。

三、构建有效对话的策略例谈

策略一:研读文本――让对话呈现个性的取向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过程略)

2.整体感悟(过程略)

3.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2)自主探究: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教学对话现场扫描:

那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默读,你们觉得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呢?

生1:我觉得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师:好,你能够根据文章上下文联系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还有吗?

生2:我从这个地方感受到: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教师点头报以微笑。

生3: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父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

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唯有如此,学生才具有课堂高质量对话的可能。人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在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感悟、理解文本,并再造文本和创造文本的过程,是人已有的知识构架和文本知识的耦合、磨合与对接。在对话过程中,学习者从文本那里接收信息,同时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言说、非言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文本的意义在阅读中通过阅读者与作者、编者的参与下生成。

策略二:开启天性――让对话闪烁人性的光辉

“对话”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式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追求这种完美的教学理念。我们来看一则教学片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断】

1.导入新课(过程略)

2.读一读(过程略)

3.想一想:同学们,这篇文章鲁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呢?

师生对话赏析: 生1:我总感觉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是没有关系的,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我觉得鲁迅是为了说明这个……

师:对啊,你说得有道理,但能不能再补充完整呢?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的,谁再来说说?

生2:我想这是为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所以才这样写。

生3:我觉得这美女蛇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生4: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好!

这节课上,师生之间和谐对话让初中学生潜在的人文天性显露出来。我们认为,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他们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生感受到平等、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课堂对话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策略三:情境创设――让对话散发互动的气息

我们看一则创设情境,走进历史的教案―――《土地的誓言》片段。

1.课始,教师播放电影《松花江上》,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历史,感受本文写作的背景。

2.学生交流,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如: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师生对话感悟所得: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①明确该词的本义;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对话,能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什么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而这也正是创设对话情境所产生的最佳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初中阶段口语交际的目标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话语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新课程标准把初中生的口语交际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是“听”,二是“说”。同时又对这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要求,“听”的态度要“耐心专注”,“听”的目标是“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听出讨论的焦点”,这是对学生材料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要求。对“说”的要求相对而言更加具体,态度是“文明得体”,“自信、负责”,目标是“以知明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不难看出,“口语”指向的是“说”的层面,而“交际”指向的既有“说”的层面,还有“听”的层面。所以,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要注意口语交际的情境。无论是讲述、复述,还是演讲、讨论,都要注意说话的情境,同时,“听”的时候也要注意对方说话的情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从而顺利地表达与交流。

二、目前初中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1.课堂上的口语交际

例:教师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下课文《童年的朋友》拓展延伸板块时提问:如果让同学们来写《童年的朋友》,你会写什么呢?请说说理由。

生1:以前的同学,因为在一起很开心。

生2:父母,因为在一起的时间长。

生3:爷爷奶奶,因为小时候是他们把我带大的。

生4:一个玩偶,因为是我1岁时爸爸妈妈送给我的。

……

课堂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学生说话的态度文明得体,但是还不够自信,主要表现在声音较小,说话同时做一些小动作。就说话目标来看,表达和交流倒是不存在障碍。但如果要深究说话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学生言语资源缺乏。用的都是比较简单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意思层面上的比较高级一点的词汇没有运用。二是学生说话“惜墨如金”。“如果让你写《童年的朋友》,你会写什么呢?请说说理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特别是理由部分,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只是说了短短的一句话。三是学生说的句子存在语病。如果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分析,上述学生回答的语句都是有问题的,缺少了主语成分。四是忽视了肢体语言的作用。肢体语言从属于口语交际过程,是贯穿整个过程的重要交际方式。

2.生活情境下的口语交际

例: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

生1:今天我要为爸爸过生日,不能去。

生2:今天不行,明天吧!

本情境口语交际的训练点是“婉转拒绝”。学生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拒绝的艺术,伤害了他人的感情。虽然是平等的同学关系,称谓上可以随意一些,但是起码的礼貌还是需要的。当你拒绝对方时,首先要表示歉意,然后说明理由,最后商量一下补救的办法。

结合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我校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态度不够文明得体,缺乏自信。

2.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适当的婉转含蓄。

3.言语资源缺乏。

4.语法知识欠缺。

5.肢体语言缺失。

三、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语文”是母语学科,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说”是口语交际最重要、最直观、最具体的部分。所以“说”的活动应该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态度和言语习惯。

1.加强朗读和背诵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和背诵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说的能力。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有趣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指导,使他们成为学生的言语资源。

2.复述课文练习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的口语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地复述。

3.增加课外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内的“米”实在太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在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

4.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师应该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5.丰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体验

45分钟的课堂只为学生提供一个“师—生”、“生—生”口语交际的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交往,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如礼貌用语、日常用语、日常会话、打电话、问路、购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使用的语言是否与交谈的情境相协调,是否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6.积极评价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下面,就如何巧设课堂追问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拙见。

一、见缝插针巧追问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追问就是作为“关注过程”

的一种具体的实践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思维积极思考,使学生从紧张到轻松,再从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地学习。因此,它具有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发现其认识不够深入、全面,甚至错误的时候,就要紧追不舍再次发问,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直到理解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比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讨论其中的关键句“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其中一位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了精彩的体验,但在朗读“一次又一次”与“一次次”这两个词时语气读得非常平淡,可见这位学生对课文还没有理解全面。这时,我问道:“其中的‘一次又一次’和‘一次次’的位置能否互换?”顿时,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有学生举手道:“不能互换,‘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每一次失望后沉重的心情,而‘一次次’表现出每一次重新鼓起勇气树立信心。”“那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个句子呢?”我又追问道。思考片刻后,他又答道:“前者要读得比较缓慢,声音要读得长些,而后者节奏比较急促,所以语速要快些。”这是多好的体会!

曾执教鲁迅的《阿长与》,预习过后我就开门见山地问道:“文中的作者所回忆的人物是谁呢?”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阿长。”我紧接着又问:“她的名字是叫阿长吗?”同学们都好奇地看着我,一声不吭。看到他们的反应,我又追问了一句“阿长是她本人的真实名字吗?”此时,很多同学们赶紧翻了翻书,说:“不是,是以前的一个保姆的名字。”然后我又追问一句:“阿长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你能体会到什么?”同学们都恍然大悟,阿长的命运悲惨,受人轻视,令人同情。这又是多好的理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理解体验达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当学生的解读无法再深入的时候,我们就要会见缝插针,设计一个问题,制造一个矛盾,创设一个情境,再次进行巧妙的追问,激发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认识将会不断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

巧设追问,使语文课堂深入人心!

二、因势激浪紧追问

课堂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就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引导学生。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佳时机,因势利导,投石激浪,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文中的这些人物?”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积极,有的说皇帝太笨了,明明是骗局也不知道,有的立刻反对说皇帝后来也变聪明了,因为他知道受骗后还是若无其事地继续演下去,不然就更难堪了;有的说骗子坏,也有说骗子聪明的;当然也有说小孩子的。看到学生们的情绪如此高涨,我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紧紧追问了一句:“如果你是文中的皇帝、骗子或者小孩,你又会怎么做呢?”问题还没问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装着咬牙切齿地说,如果他是皇帝,就一定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骗子给宰了;有的则笑嘻嘻着说如果他是骗子肯定早就携款潜逃,去国外逍遥快活;还有的说如果他是骗子就索性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对皇帝说那个小孩是笨蛋,自然就不能看到了!……这么多新奇的想法,课堂氛围也空前热闹,我暗自高兴,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摆出足够的理由。作业上交后,如我所料,学生的想法丰富新颖。

一个适时的追问犹如“趁热打铁”,顺势一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巧设追问,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三、顺水推舟妙追问

现在学生的个性反叛,阅读课上往往会有不拘于旧有的理解,喜欢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这种倾向有时不免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可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中提到,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如何来化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呢?此时,合适的追问就可以将学生的独特体验变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教学案例。

一老师在公开课上执教七年级中的《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他以“你喜欢花木兰吗,为什么?”一问引导学生。其中一学生语出惊人:“我不喜欢,她太不孝。”课堂哗然,听课的老师们也惊呆了,谁都想不到学生会这样回答。这男生接着说:“父亲年老无长子,木兰却弃他在家中,征战了十多年,作为儿女不陪在父母身边,这就是不孝。再说,好不容易凯旋而归,却又辞官不做,不能给父母安逸的生活,这更加不孝。”说完,便踌躇满志地坐了下来,很是欣赏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位老师听罢,微微一笑,不失时机地赞扬了他的大胆勇敢,同时紧紧追问:“按你所说,让木兰行孝在父母身边,让所有人都行孝在父母身边,后果将会怎样?照你所说,凯旋归来的花木兰接受天子的‘尚书郎’,结果又会怎样?”此时,其他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课堂氛围也随之空前的热闹。一女生起来反驳道:“假如所有人都待在家里行孝,那谁来平息战争,谁来保卫国家?到时国破家亡,让父母颠沛流离,无家可归,那才是大大的不孝呢!再说,从文中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深刻地体现出在战场上她对双亲思念之情。她的辞父出征,是一种坚强勇敢,大义凛然的表现,这是更高层次的孝!”学生们都她的回答鼓掌。另一男生也站起来了:“木兰真让我佩服。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谋得一官半职不择手段。假如木兰接受了官职,兴许能让父母过安逸的生活,但官务缠身的她哪里还有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啊!对父母而言,身边有儿女的陪伴胜过千金万银。所以木兰毅然辞官,这番孝心让人感动。”这两番话直叩击那个男生的心灵,他醍醐灌顶,全然明白了。

在课堂教学中,顺水推舟的巧妙追问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化解教师的尴尬处境,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巧设追问,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四、水到渠成柔追问

有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片段。《秋天的怀念》课堂接近尾声,史铁生那伤感的追忆使学生的思潮在安静的课堂中翻滚。时机成熟,我柔声追问:“你们的妈妈是怎样来爱你的?你喜欢她爱你的方式吗?”

“我的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经常要求我这样那样的,考试不理想时她会厉声骂我,做错了事还会打我。”

“她这样对你,你怨恨她吗?”

“不,我不会。文中的作者双腿瘫痪了,虽是伤在儿身,却痛在娘心。就像妈妈打我骂我一样,其实她比我更难受。所以,我只会更加努力去做到最好。”

“我的妈妈成天唠唠叨叨的,我的学习、生活、娱乐她样样都要管……而且只要一有机会和我在一起,她就说个没完,甚至有时候我睡下了,她还要站在床头念叨。”

“那你会嫌她烦吗?”

“曾经会,但现在不会了,相反我会很感动,因为我拥有一个细心的妈妈。”

“我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我在一起,有时甚至半年才能见一两次面。可我经常听到外婆说,她每周都会打电话回来,而且每次总是最先问起我。”

“你会怪她没时间陪你吗?怪她把你丢在家里,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时时刻刻享受母爱吗?”

“曾经怪过,也任性过。如今,我知道她外出打工都是为了我,为了让我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虽然我们不能常常在一起,但我们的心却时刻在一起。我决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努力工作,可以让她在家享受安逸,享受天伦,不用外出奔波劳碌。”

……

课后,一学生在随笔本上深情地写道:“其实母亲很爱我们,只是我们常常幼稚地曲解了她的情感。母亲是一本书,年轻的儿女常常读不懂。我很庆幸我读懂了母亲,我会更加努力发愤,来回报母亲的爱。”

阅读,不能脱离文本,阅读需要敬重。

当学生们读到敬仰处,讲到动情处,我们老师若能水到渠成柔声追问一下,那涌动出来的情感便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最温柔的角落。因此,巧妙的追问,不仅让学生收获知识,更能收获做人的道理。

巧设追问,使语文课堂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