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语言学概论试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1篇

当今,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作用很大的行业。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旅游业日益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旅游行业是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人才的培养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主要是旅游英语专业,它的起步及发展是在进二十年,但旅游英语专业已经迅速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多为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旅游管理相关理论、拥有熟练的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专业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有的重视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重视旅游行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分析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基础课程的比重过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特色不突出。“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基础英语课程占据多数学时,且与专业课脱节;另一方面,“旅游概论”、“导游实务”、“中外民俗”等专业课学时少,且为中文授课,与英文课程无法结合。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从教该专业的教师都是语言类或者师范类的毕业生,只能从英语语言交际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企业引进的职业人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能承担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人也无法将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结合。

(三)实践教学模式落后不符合社会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各院校只是局限于对专业技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及再现模式,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与结合。

二、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善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熟悉旅游业务,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知识结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掌握实用的旅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年级、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旅游导游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高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扩大英语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旅游方向三个主要课程模块。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语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旅游方向课程:指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口语、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

(四)主要教学方法

1、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外语角、课外阅读、专业社团、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除参加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旅游方向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旅游方向课程特点,推广角色扮演法、图片演示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模拟法、导游实地演习训练法、旅游现象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特色

1、突出“英语知识与技能+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能力培养体现专业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学生综合素质好,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熟悉和掌握涉外旅游及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学生就业口径宽,适应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校内外实训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旅游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

3、学生在国际导游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专长,取得全国通用的导游资格证书,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

(六)考核

考核手段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及口试形式。考核内容兼顾知识与能力,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试题力求科学、客观、逐步做到标准化。高年级部分课程的考核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讨论和答辩形式等。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用英语撰写,长度为5000词左右。要求选题有价值、论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加大毕业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采用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旅游计划书、旅游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报告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当,用英文撰写,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毕业学分要求

在此表中,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外语、中文、体育艺术与文学、人文素养、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

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

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实务及模拟导游、饭店管理原理、领队英语与实务、旅游英语口语。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技能选修、专业知识选修及专业方向选修三大类别。专业技能选修包括英语语法与实践、21世纪报导读、实用英语写作、英语报刊杂志选读、新闻英语视听。专业知识选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英汉语言对比、英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专业方向选修包括旅游学概论 、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现代商务礼仪、中外民俗、旅游应用文写作与翻译、旅游资源管理与产品开发、旅游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专业社团、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论文。

三、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体系设计之初,应当进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根据企业、行业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知识构成,与毕业生现在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挂钩,归纳出本专业课程列表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此外,在课程内容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旅游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双师”教学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应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教师。学校指派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具体业务,加强教师对相应工作岗位要求和能力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应围绕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三)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

保障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良好的实践基地,需要有模拟客房、前台、票务中心、旅游车等旅游实训设施。实训实验基地不能满足于模拟旅游业已有服务形态,必须研究摸索超越旅游业现状的服务形态,创建旅游业新兴的服务形态,传播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服务形态。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定位;教育模式;测试体系

1 明确课程定位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根据新的情况来进行的全新定位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要逐步从学英语转变到用英语学习上,使英语学习更具有学科性和专业性,以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挑战。河北传媒学院属传媒艺术类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属于教学型为主的高等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3个省,且多为艺术类考生,英语基础大都较差。大学英语一直是我院的重点公共基础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我们区别对待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分级教学,通过多层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通过建设多种模式和多种学习渠道,构建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基础加专业、实践加知识、自学加讲解、素质加综合”的有机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强调实用性英语教学,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在重视阅读教学同时强化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 教育模式:分类指导、分层教学

艺术类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起不到明显效果的。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到我校学生生源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语言学习能力、学习特长等方面差异较大的特点, 在新生入学后,根据他们对语言掌握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与此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依照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地参与语言学习和语言实际运用的各种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语言技能实际运用的训练,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综合运用能力的加强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最终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测试体系的改变

测试体系的改变:变读写为主的测试体系为多元化的测试体系。本课程的测试体系经过改革,逐步走向规范,考题的设计将趋于程式化、规范化和多元化.为了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我们在考试改革中将重点抓三项工作:1)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并把口语测试作为期末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2)注重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的结合,注重自主学习成绩和平时课堂学习成绩的结合;3)严格考试管理,实行教考分离,由专门小组负责出题、审题,以密封卷形式集体流水阅卷、集体登分,杜绝阅卷中的不公正现象。

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的考核,结合艺术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测试进行改革。实行教考分离;在试题的形式上,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增加灵活多样的口试部分;在评分项目上,既保留保笔试形式,又加重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平时表现的比例。

比例如下:

听说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听英语和说英语的能力)

平时考核占30%(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

期末考试占40%(考核学生对词汇、语法、结构、阅读、翻译、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的听说技能历来是我院学生的薄弱环节,我们这一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笔者结合河北传媒学院改革经验强调要从课程定位、教育模式、和测试体系三方面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希望能给其他高校同仁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黄克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静.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管理, 2011.

[4] 华维芬. 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 外语研究, 2001(3).

作者简介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9-03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

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

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

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

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

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

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3.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

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

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47-52.

[3]赵江涛.用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设计《教育统计学》[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2);102-105.

[4]李晓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兼谈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06.

[5]尹晖,张晓鸣,孙梦婷.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策略[J].测绘工程,2015,(6):19.

[6]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7):47-51.

[7]Iz,H.B.,H.S.Fok.Use of Bloom's taxonomic complexity in online multiple choice tests in Geomatics education [J].Survey Review,2007,39(305):226-237.

[8]Anderson,L.W.,D.R.Krathwohl,B.S.Bloom,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llyn& Bacon.

[9]霍学深,贺清.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对测绘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46-147.

[10]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An Exploration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in Geomatics

HUO Xue-shen,HE Qing,XIAO Yi-xin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听说读写 专项能力 提高

前言

大学之前各阶段的教育以“应试”为主,“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在教学中比较普遍,学生基本属于被动学习,依赖性强。大学阶段,学生以自学为主。这导致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在学习上表现为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很多学生抱怨说没有方法,不知道从何学起。甚至学了两年英语之后,英语水平没有任何提高。下面将结合本人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实践,浅要地谈一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水平的方法。

一、英语是什么

要学好一门知识,首先要了解所学习的这门知识。英语是语言的一种,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有语音符号,也有文字符号。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语言意义。文字是用来书面记录语音的符号,可以使得转瞬即逝的语音得以长久留存。

人们在运用语言时候,既可以通过发音器官表达信息,用听觉器官接收信息,也可以通过书写文字符号表达信息,阅读文字符号接收信息。因此,要掌握一门语言,就要具备该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二、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1.听

很多同学花在英语听力方面的时间很多,却收效甚微。原因是没有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本人发音要准。听是先接收语音符号,再运用大脑进行处理。说话者的发音不准,会影响听者的理解。事实上,听者本人的发音不准,也会影响到自身的理解。如果把一个单词读错,那么在听到正确的读音时,反而会不懂其真正的含义。

2) 锻炼英语思维。很多同学总是习惯性地先把听到的英语语音符号翻译成母语再理解其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时间的滞后。翻译的过程又会影响接收下一条语音符号的接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英语语音符号直接转化成所对应的事物。这就需要用英语进行思维。

3) 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要求听懂每一个单词,泛听只要求听懂大意。材料的选择很重要。精听材料不宜过难,生词量不超过10%最好。泛听材料要比精听的难一点,注意把握关键词和句子的主干部分。

4) 掌握特殊表达方式。有些表达方式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平时要注意多积累。比如:He is the last person I want to see.意思不是“他是我最后想见到的人”,而是“他是我最不想见到的人”。

5) 具备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有时候,说话者会有一些弦外之音。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说话者的语调、语气、甚至表情、眼神等加以推断。

6) 注意一个单词的不同发音和英美发音的不同。如:kilometer有两种不同的发音;ask这个词英国人和美国人的读法略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两种读音都要掌握。

2.说

英语口语能力一直是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弱项。笔者建议:

1)正音。语音准确是英语口语水平高的第一要素。前面提到,说话者的语音不准,会导致听者理解困难。交流双方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者。可以先学习一下音标知识。

2)提高流利程度。语音准确不代表流利。语言是有感情的,语流、语气、语调、语速都会配合说话者表达。建议:一、大声朗读英文材料;二、模仿录音;三、用英语绕口令辅助提高。

3)日常生活多练习。英语朗读流利不代表口语水平高。朗读者只要把句子读出来即可。而在生活中,人们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准确表达信息不像阅读那样死板。建议学习者利用各种机会开口。如果没有同伴一起练习,不妨自言自语,看到什么说什么,锻炼大脑用英语组织语言的灵活性。

4)学以致用。很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见面打招呼还是只会Hello,Hi,或者How are you这样的方式。其他方式一概不会。学习者要能运用新学的知识。

5)灵活避开生词。很多同学突然忘记某个词该怎么表达时往往会卡壳,此时不妨运用解释的方式。比如:突然忘了November这个词,不妨可以说:the eleventh month of the year.

6)注意英汉两种语言语法规则的不同。不能用汉语的语法规则造出英语的句子。“你有什么事?”不能说“You have what thing?”。

3.读

很多同学以为,只要词汇量大,就可以轻松阅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阅读也有方法和技巧。

1)提高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有skimming和scanning,也就是略读(跳读)和寻读。略读要求学习者扩大视幅,看一眼,不应只看到一个word,而应该是一个word group;同时视力的焦点集中在关键的实词上,余光扫视虚词。寻读是根据文章每段的topic迅速确定所需信息的位置,在该位置附近仔细阅读以获得准确信息。

2)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效率即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困难,比如生词、长难句等,此时,就要运用一些阅读技巧。

A)生词。如果生词对理解全文大意没有影响,可以跳过。或者通过上下文间的意义联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对词的定义、对词的解释和举例以及构词法,甚至是人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来猜测词义。如:My father gave a noncommittal answer,which was neither a yes nor a no.在这个句子中,通过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来判断,noncommittal的含义应该是“不明确的”、“含糊的”。

B)长难句。英语习惯使用长句,这造成了学习者理解上的困惑。对于长句,要善于把握其主干,因为主干是传达信息的主要载体,附加成分,不论多长,多么复杂,都是辅助成分。

C)段落结构。一般来说,每个段落都有其讨论的主题,作者运用主题句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主题的观点。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作者又会使用到大量的支撑句。阅读者要做到的就是能够抓住段落的主题句,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此外,阅读者还要具备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比较宽的知识面。

A)推理判断能力。作者有时候并不直接告诉我们某个具体的细节,需要我们从文章的上下文语义进行推理判断,这时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是必须的。比如某篇文章中:“有研究表明:每个人每天都有energy cycle,处在peak的时候,工作效率高;处于lower point时,情绪低落”,那么根据Much family quarrelling ends when husbands and wives realize what these energy cycles mean,and which cycle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has.这句话可以推断出是什么导致了夫妻间的争吵呢?反向推理即可得出结论:夫妻间意识不到energy cycle的含义时会导致争吵。

B)知识面。文章会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如果阅读者对某个领域的文章不熟悉,阅读起来困难就比较多。所以,具备一定的知识面对于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也是必需的。

最后,阅读者在对材料分析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文章上面。在上面那篇文章中,作者表明:如果一个人的体能peak不在早晨又希望早晨能有效地做事的话,应该rise before usual time.但有些读者往往没注意到这一点,而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应该go to bed earlier.

4.写

文章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句子构成。

1)句子

句子要正确。我们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法基础,其次要了解英语句子的五大基本句型,再次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这样,写作者就可以正确地输出语言。在此基础上,还要兼顾到句子的其他特性:

A)一致性。一个句子只能表述一个信息,句子各部分都要围绕这个信息来组织。

B)连贯性。一个句子必须表述清楚,句子各部分之间关系紧密。杜绝错误的平行结构,代词指代不清,人称和数的以及时态、语态、语气转换上产生的混淆。

C)简洁性。意思表述清楚,则所用字词数越少越好。

D)强调性。在口语中,人们可以使用提高声调、放慢语速、使用手势等方式来强调某个信息。在书面语中,作者可以使用倒装句、反意问句、短句、重复等方式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E)多样性。英语写作应该坚持长句与短句相结合;简单句与复合句相结合;松散句和圆周句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句子多种多样,看山不平的美感。

2)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前提下,就可以将这些句子组合成一个段落。如何给这么多句子排序并合理联系在一起就需要一些技巧。

A)一致性。前面提到,每个段落都应该有其主题,作者运用主题句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主题的观点。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作者又会使用到大量的支撑句。一定要选择能说明或论证作者观点的句子作支撑句。也就是说,所有的句子都要和主题相关。

B)连贯性。多个句子放在一起,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句子之间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对比关系;可以遵循时间顺序,也可以遵循地点顺序;可以是总分式,也可以是分总式。如果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不清,就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不解。

C)过渡性。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的前提下,还需要使用一定的过渡词语来连接句子和句子,连接段落和段落,如表示原因的because,表示结果的so等等,这样才能使句子之间的衔接流畅,过渡自然。

3)篇章

构筑篇章需要把阐述各段落组合在一起。各段落之间和段落中各句子之间一样,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习惯是不同的。尽量使写出的句子贴近英语的习惯。例如:“有人告诉我……”,“有人”是不确定的主体,我们可以采用被动语态:I was told...,这是其一;其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新学的知识,如:求职的人既可以用interviewee,还可以用job hunter,job applicant等来表述,使得语言增添亮点。

结束语

英语听说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读写又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能把它们分开来训练,而应该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做到这一点,英语综合水平得以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胡明杨.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5篇

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属于涉外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清楚认识世界、看清国际形势、与国外世界沟通、交流的人才。该专业培养的目的应该是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又注重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双重目标要求之下,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然性就日益突出。必须要充分、清楚地认识到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才能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本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文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与当今国际前沿学术理论接轨,树立学生们的国际意识,提高国际交往能力,拓展视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的双语教学仍需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提高为核心和重点。

2.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及相关问题探讨

2.1授课对象初步了解及开展年级的确定

准备开展双语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开设双语课程之前,必须对授课的对象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问卷调查中的第3题旨在调查学生们目前的英语水平。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9-2012级的四个年级的学生中,分别作了如下的回答:2012级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的学生(73人),全都未考过国家英语四级。2011级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的学生(53人),其中有41人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的考试,6人通过国家英语六级的考试,5人还未通过任何英语语言能力测试。2010级级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的学生(79人),24人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的测试;10人通过了国家专业英语四级的考试;45人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的测试。2009级外交学专业的同学(25人)中,20人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的测试;4人通过了国家专业英语四级的测试;1人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的测试。第2题对于是否能够适应学院开设的双语课程,参与测试的一共230人,66人选择了一直适应;155人选择开始不适应,慢慢适应;8人选择一直不适应。第5题:你认为哪个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比较适合?实际回收的228份问卷中,45人选择了在一年级开设;103人选择在二年级开设;66人选择在三年级开展双语教学;4人选择在四年级开展;4人选择在一、二、三、四年级均可以开展;2人选择在二、三、四年级均可以开展;2人选择在一、二、三年级均可以开展;1人选择在二、三年级均可以开展;1人选择在三、四年级均可以开展。综合2、3、5题看来,绝大部分的大一学生的英语水平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未通过任何考试,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这说明如果在大一阶段开展双语课程,无疑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负担,对于教师来说,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大一就开设双语教学不切实际。大二本专业的同学中,绝大部分通过了四、六级的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基础并不是很强,所以开设课程时,在中英文的比例上需要有所调整。从问卷调查的反馈来看,大三的英语水平普遍比大二要更好一些,因此,大三也可以作为开设双语课程的最佳年级,而且在中英文的比例上可尽量减少中文的比例,提高英文的比例。大四年级虽然全专业的同学都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的测试,还有部分同学参加了IELTS、TOEFL,甚至是GRE的考试,但是由于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复习、出国备课等实际压力,他们的任务加重,因此不适宜在此年级开设双语课程。双语教学从性质上来讲,是专业教学并非是语言教学。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们常常对某句话或某个段落理解不透,询问原句意思甚至是语法要点,而非对专业问题展开思考与活动,那就本末倒置,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了。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开课年级的英语水平,适当调整中英文比例,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至于太难,教师也应该一再强调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的。总的看来,开设双语教学最好的年级是在大二和大三。

2.2开设课程的选择

在初步对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有了解,确定了开设双语教学的最佳年级段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选择双语教学的应用课程。问卷中第6题为:你认为如果开设双语课程,开设哪些课程较为合适?此题为多选题。实际回收的228份试卷中,92人选择专业基础课,如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概论、政治学原理等课程适合开设双语教学;51人选择跨学科课程,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地缘政治学等课程;50人选择历史类课程,如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欧洲史等;66人选择新兴前沿课程,如非传统安全与全球治理;48人选择通识课程,如哲学、社会学、美学概论、伦理学等;141人选择了实用性课程,如外交技能、外事礼仪、外事文书写作等课程(见表1)。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如外交技能、外事礼仪、外事文书写作等实用性课程采取双语教学的模式。接下来便是专业基础课,如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概论、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开设双语教学;选择在通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人数为最少。从教学实践上来看,也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适合于双语教学的。结合学生们的回答以及对专业的了解和双语教学实践的操作,在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上,适合双语教学的课程大致有以下三类:(1)实用性课程:这一类课程因实用性、操作性强而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例如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的外交技能、外事礼仪、外事文书写作、外交决策分析、外事翻译等课程。这类课程的讲解中较少涉及到理论,注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内容贴近于现实,不显枯燥。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较多的加入自学、讨论、练习、场景模拟等环节,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2)学科中的基础课程:就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而言,比如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概论、政治学基础,美国外交政策等课程;基础性学科都是必修课,为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课程。大部分外交学与国际政治专业的理论都是从欧美发源起来的,目前学术界也仍然以欧美的理论为主的。在专业基础课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师查找资料、提供资料、以及对理论的讲解有很好的基础,同时也对教学材料中英文的转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为大部分经典的理论,中、英文的阐述都非常成熟。基础课程可作为双语教学的入门课程,先以普及知识为主,带学生们走入国际视野。(3)交叉学科:以政治学为例,比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地缘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一个趋势之一,这类课程往往横跨两个甚至是三个专业,可以快速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中转换思维,兼容并包。相对于专业课来说,这类课程内容的讲解不需要很深入、很专业,重视的是多学科的交叉与互补。交叉类学科的课程大多属于较为新兴的课程,研究成果新颖、独特,就内容来说本身也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在起点上就占了优势;(4)新兴学科:学科专业里目前有许多新兴学科,很多学科在欧美都是近十几年或近几年才作为专业或课程设立起来的。由于这些课程是国外研究的热门,网上有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可以直接运用到课堂里。在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的新兴学科就有全球治理、非传统安全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实际接轨,大多可以在现实的国际政治新闻或事件中找到相对应的案例,能够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并能够加强学生们理论运用的能力。开设这些学科的目的是及时把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大家,使学生在本专业的学术领域上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新兴前沿课程的授课对象应多为大三学生,因为大三同学的英语和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也有一些课程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或者说是就学生和老师而言,开设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大。比如问卷调查中提到的,同时也是较少学生选的课程,如历史类课程与通识课程。此类课程涉及的信息量大,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对事件的描述和理解要相当清楚和精准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2.3双语课程中英文比例与授课形式

关于开设双语课程,中英文比例的选择,228人中,38人选择了全英文授课;126人选择了70%的英文;61人选择了50%的英文;3人选择50%以下的英文。目前,学术界关于双语课程中,中英文的比例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给了我们授课老师的充分自由。根据长时间的教学观察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双语课程中英文的比例可以是各占50%。另一方面,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来说,英语水平逐步提高,专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于是双语课程中的中英文比例可以上调至70%以上直至全英文授课。从学生们的回答来看,也基本符合这一原则。71%的同学希望中英文的比例为70%以上,在遇到难点、重点时,适当用中文解释。仅有1%的同学希望双语教学的中英文比例在50%以下(见表2)。非语言学科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讲授英语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并让同学们学习专业英语以及培养同学们用英文查阅资料、思考、辩论等能力。因此,在学生们英语水平欠佳、专业知识不太扎实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全英文授课,忽略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以及课堂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得不偿失。许多学生反映,用英文讲授专业知识,大部分时间不太能够听懂,这就会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相对来说一个普遍的原则,具体授课中中英文的比例调整则需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授课对象等因素做适当的调整。因此,双语教学更需要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磨合。笔者建议,在上完第一节课之后,与学生们沟通交流,询问学生们的意见,即时、合理的对自己课堂上中英文的比例做调整。在授课形式方面,每个老师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编写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与实践。问卷调查中的15题涉及了双语教学课堂形式的问题(见表3)。题目为:你认为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侧重什么?228份问卷调查中,14人选择应以老师的讲授为主,171人选择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40人选择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3份为无效问卷。绝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也就是双语教学即强调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强调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双语教学的课堂形式不能流于一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学习西方,还要在授课形式上也学习西方。可以采取分组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辩论、课上阅读、场景模拟、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弥补传统课堂形式单一、收效不高的缺点。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室在讲解课程内容上也不能够完全的照本宣科,教室仅仅在课堂上阅读书本,教材,这样会显得课程枯燥无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动画、声音、视频等辅助材料,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4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

问卷调查的7题涉及到实用教材或参考资料的方面。228人中,在98位单选的同学中,27人选择国外原版教材;11人选择国外教学参考资料;17人选择中文教学参考资料;17人选择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26人选择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到读本。123人多选,选择国外原版教材与国外教学参考材料都可的有14人,9人选择国外教学参考材料与原版材料加中文注释的到读本都可;12人选择中文教学参考材料与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都可;16人选择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与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到读本都可;14人选择国外原版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到读本;9人选择国外教学参考材料与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都可;4人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都可;4人选择中文教学参考资料和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到读本都可;6人选择国外教学参考材料和中文教学参考材料都可;4人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学参考材料都可;4人选择国外原版材料、中文教学参考资料、原版材料+中文注释的到读本;3人选择了国外原版教材、国外教学参考资料、中文教学参考资料、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2人选择了所有选项;5人选择了国外教学参考资料、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原版教材+中文注释到读本;10人选择了国外原版材料、国外教学参考资料、原版教材+中文注释到读本;1人选择了国外原版材料、国外教学参考资料以及中文教学参考资料;1人选择了国外原版材料、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和原版教材+中文注释到读本;1人选择了国外原版材料、国外教学参考资料以及中文教学参考资料;1人选择了国外原版材料、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1人选择了国外教学参考资料、中文教学参考资料、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1人选择了中文教学参考资料、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原版教材+中文注释到读本。另有5份为无效问卷。多数学生选择了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原版教材+中文注释的到读本这一形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教材选用非常重要。目前很多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大多数都有了英文原版教材,有些老师拿中文授课,也使用的是英文教材。但是对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来说,英文原版的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费用相对来说也会非常高。不过,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有一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本可以当做教材,有国际关系、世界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争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读本、全球议程、美国外交政策等。这一系列都是国外原版的教材或者是书籍,对双语教学非常适用。这一个系列同时也涵盖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包括全球历史、世界宗教等等,社会科学包括大众传媒、医学社会学、跨文化阅读、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教材的选用要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这门学科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网上查阅、阅读英文报刊或者学术期刊时候,里面所提到的一些书籍、查阅原文书店等方法获得。教材的选择不能拘泥于形式。

2.5双语教学考试考核方式

在关于考试试题和答题应采用那种语言一题上(见表4),228人中,21人选择了英文试题,用英文答题;98人选择了试题以英文为主,专业、生僻词汇后附中文翻译,用英文答题;69人选择试题采用中英文对照,用英文答题,若语言上有障碍则允许用中文代替;36人选择试题采用中英文对照,用中文答题。4份为无效答卷。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赞成用英文答题,但是在试卷是否采用英文上产生了差异,大多数学生倾向在试卷上有中文的注释或者是对照,便于对题目的理解。关于双语课程的考试甚至可以超越传统方式,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贡献、创新等方面给出一定比例的分数,再综合课业论文,最后的期末考试可能仅仅占40%或者50%,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平时的表现和努力,不会出现期末考试靠自己硬背得高分的情况。

3.对国际政治专业与外交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首先,为了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建议教师把每节课要涉及到的一些专业知识或者是生单词或者是重点关键单词列出来,发给大家,并把中文的意思加进去。这样对教学目的的实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政治学里的专业词汇毕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碰到,难度较大。另外,在课程设置上,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因为用英语来听课本来对于学生们的负担就会较重,如果内容过多,反而达不到效果,建议在上完第一节课之后跟学生适当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关于教师自身的教案也要充分准备,才能够完全掌控和把握这门课程。其次,双语教学中通常会遇到学前忘后的现象,教师应在每节课讲课完毕之后留出5-10分钟对当日所讲内容进行复习,促进学生温故而知新,同时也使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另外可以留一些课后练习与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锻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再次,双语教学较容易出现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的备课一定要充分且合理;根绝学生们的英语能力、理解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尽量把课堂趣味化,多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一部分,丰富课堂形式,使双语教学达到其目的。

4.结语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错位现象;建构主义理论;学术写作;多样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89-02

英语作为国际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养研究生基本原则: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国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术写作能力以及科研方法能力,对于加强与国际学术同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提高中国学术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生英语教学系统结构的错位现象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科研为基础,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本质所在。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而非通才。英语是工具学科,英语教学的目标就应该为研究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服务。然而,现在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本科教学水平上,没有考虑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单项教学方式。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错位。现在研究生英语课主要还是由教师担当整个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整个课堂跟本科生课堂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而造成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低效率。为研究生开设的英语课应该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将来阅读英语学术文章和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及参加国际会议等科研服务。而当研究生学完英语后只能掌握一些语法和词汇,应用能力差,无法满足这一目的需要,这就造成了研究生教学的输入和输出的错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主要是,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基础好、起点高的学生又吃不饱,无法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生的英语课形同虚设,收效甚微,浪费时间。2006年,北京理工大学对2005级800多名研究生进行了开设选修课的问卷调查,共列了17门课程,统计结果表明,700多选课入期望选的是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课。这就说明学生的需求和国际化的需求是一致的。而教师期望的则是学生们对他们教的东西能感兴趣。这就造成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期望错位。研究生学英语最需要得到的,除了知识,应该是研究方法、研究习惯和学术写作能力的训练。而研究生英语教材建设却滞后,内容陈旧不注重科研方法和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和国际化的需要。

二、错位成因分析

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不高是普遍的现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协调发展,主要有两个问题:

1. 从研究方法和学术写作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难度大。课堂教学的经历和实践主要都花在语法和词汇上,因为研究生的扩招人数逐渐增多,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进行高一层面的英语课程教学,所以,造成了研究生英语课重形式而忽视英语学术写作方法、修辞方法和研究方法,也就只能产生出大量虽然合乎语法要求,却在表达上让说英语国家的读者不知所云的学术文章,达不到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国外写作理论研究表明,外语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思维发展的问题。多数中国研究生都是伴随着枯燥的练习题、单一的考试题训练出来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较差,尤其在用英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不足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从研究方法、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学术写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难度很大,这也是研究生英语教学错位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2. 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没有根本转变。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和头脑里。什么是研究生?就是“不断地追寻”的学生,英语所以由re和search构成re-search。然而,研究生学习英语方法的习惯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带着探究的问题去认知学习的过程,发散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喂一口吃一口,特别是当研究生利用目标语来表达观点的时候,不论使用何种方式,在脱离教师这一拐棍时,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的能力很差。尤其对于英语学术写作而言,要求研究生对信息的复杂处理、对语言的精确表达以及对读者意图的准确把握,这对研究生来说就更难了。动机也是研究生学好英语的问题所在,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凭兴趣,兴趣是认知语言的最好动力,只有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动机,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主动认知。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要想探究学术,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研究生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三、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调整错位现象的对策

1. 培养建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四个要素:一是“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是“协作”,它发生在学生相互学习过程的始终;三是“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四是“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理论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构建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方法。在学术写作中开放性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开放性思维训练不仅仅强

调语言表达或者写作技能的开放性,更强调从学术研究开始至学术全过程的开放性思维。多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在学生相互协作与会话中建构他们自己的研究思维、研究兴趣以及意义建构,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科学分析问题,并学会整合语言学习和写作训练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在完成写作任务中提升语言能力,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中促进写作水平,从而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和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决定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内部条件,主要是科研成分和专门训练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训练达到新的高度:二是外部条件,即社会提出了对更高级学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应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性地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才能体现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独特价值。

2. 增加英语选修课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增加选修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与实用性课程,加大研究生选修的灵活性是必要的。在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上,尤其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阅读研究国外学术文章;介绍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在目前学术界的应用;介绍国外英语学术写作的模式和方法,比如,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等;应用案例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和模式,并进行实际的英语学术研究写作训练,包括写作规范、语言运用、写作策略等诸多方面内容。而且,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由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转向以研究性教学方式为主要特征。在教学上采用启发式、讲座式和研讨式,主要培养研究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实施英语课程评估多样化。对于研究生英语学习的评估不能只凭一卷成绩,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许多研究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去评估学生,比如,让学生作相关的书面报告和课堂演示;英语论文学术写作等任务。对研究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评估,而且评估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这样的评估能够比较准确和客观。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施评估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变被动的、强迫性的英语学习为主动的、有兴趣的学习,变死记硬背的学习为轻松的实用性的学习。多样性评估更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给予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效率,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柳君丽,研究生公共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7篇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本质是用来交际的。作为一种被广泛普及的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而现有的大部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片面的注重对语法条目、词汇讲解、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而忽视了对这些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指出口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利于语法、词汇、单词的积聚,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进而说明教师对口语技能的重视,不仅不会削弱听读写能力,相反对它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等途径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真正将英语语言本质回归中学口语教学。

关键词: 语言本质;英语教学现状;引导作用

Abstract

English is a kind of languag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s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aim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communicate. But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focuses on knowledge inculcation (including grammar, vocabularies, words etc.) of students while neglecting their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By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the thesis presented that oral English is importan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s, which is not only in favor of improving of grammar, vocabularies, words’ accumulation, but also in favor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English level in a whole. So as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oral English emphasized by teachers would never whittle the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but improve these performances. It’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cultivate better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and create a relaxed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class,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open their mouths to speak English, thus the essence of the English will be brought back to the class.

Key words: the essence of English,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of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guidance

一、引言

“英语课程学习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活动统一体。”[1](p11)“语言课程学习是指言语习得的知行结合且具交际导向性的活动过程。”[2](p15)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中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 [3](32)根据现有的中学生素质、所处的语言环境、教材和课时安排等真实情况,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片面的注重对语法条目、词汇讲解、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而忽视了对这些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经过一番反思和比较,本文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在传统的知识授受层面上结合对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英语课堂应在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能够真正回归本质,学以致用。

二、英语语言本质对中学口语教学的启示

“舒哈特:语言的本质就在于交际。” [4](p5)。可见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交际,交流思想,表达意图。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不是单单停留在对语法、语音、词汇的认识上。 “正确认识语言的本质,对中学口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因为语言观是语言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观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语言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解释和采纳。教师的语言观制约并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5](p11)。” “早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把语言看作是可以分解的项目(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因而形成一系列的成套规则,导致语言学习停留在静态的符号性知识学习和操练的层面。这种语言观下的语言学习被看作是一种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分项渐进、直至综合的过程,所以,语言学习活动主要是对语言项的孤立、静态的认知,而后反复操练,最后在一定的人为设置的语境中进行练习[6](p12)。”这种学习活动往往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引导,而造成其缺乏在实际交流中使用英语的主动性。 “稍后的功能主义语言观从语言是社会人际交往行为出发强调语言的话题、意念、功能因素,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来使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围绕一定的话题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意义交流,这种交际的成败取决于恰当、合适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观由结构到功能的嬗变,导致语言交际教学思想日益在语言教学领域渗透,反映出语言学习必须进入其实质性的层面:使用、行动。 Hymes (1971), Canale&Swan (1980)等人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将语言学习的知与行巧妙地结合起来,超越知导向行,其最终目标是指向可接受的社会交往能力,即得体,合适的语言运用层面。”[7](p12)由此可见“语言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交际能力。”[8](p12)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口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将英语语言的本质回归中学口语教学是必要的。

三、我国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两大课题。国家颁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尊重、理解学生和对学生进行品质的培养;强调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原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强调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9](p68)并且在《2000年义务教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提出要“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10](p62)在《2000年高中实验修订版》里也明确提出“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1](p6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版块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言语技能的教改力度仍不够大。现阶段的中学课堂中的口语教学仍存在以下特点:

1、教师在传统考试的“余威”下倾向对语法条目、词汇讲解、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而不够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致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

2、现阶段很多外语教师在中学课堂采用的口语教学还是很古老,如“口头问答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问答是使用最频繁与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问答可以根据语言知识与结构的要求进行,如名词单复数、动词时态等练习可以通过一问一答进行操练,达到巩固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 [12](p139)这种形式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提问,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

3、至今仍被外语教师普遍采用的句型操作,其“主要做法是,将语音与语法规则列为句型的形式,通过大量、反复操练达到形成语言习惯的目的。”[13](p140) 过多的“机械操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机械操练”的句型很多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率不高。

4、报告和口头作文也是很多口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虽然报告和口头作文比口头问答和句型操作灵活,但是“在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口头作文的教学常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说话人必须有独立的看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思想这一重要方面。作文题时常脱离实际需要,学生没有想说的愿望与热情,只是出于应付教师的要求而作文。”[14](p144)

四、英语语言本质回归中学口语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可能受内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产生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好奇心’和‘兴趣’。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天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并会不断地追求其意义和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获取外语知识,他们对外语学习感兴趣,学的就投入。[15](p40)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外语是用来交际的,是学习者提高自身素质、谋求个人发展、完善自我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渠道;而不仅仅是做习题,背语法,应付考试。在课堂上要为他们多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对语言交流产生兴趣,并使他们享受交流后的喜悦感。

“外在的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在因素的推动,比如奖励、名誉等等,而不得不学习外语,这种外在因素是由外语学习者的父母、老师、或其他人影响而产生的。” [16](p41)那么在这个条件下, 学习就成了学生为达到个人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学生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英语学习之外的外部奖赏和鼓励,使他们自身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外在学习动机虽然不是持久的,但是和内在动机相辅相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学生,在他们完成课堂活动特别是交流活动时,常以“Very good”、“Great”、“Excellent”“Well done”“You did a good job”等来鼓励他们,使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特别是交流活动。

(二)、教师对中学课堂口语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 语言的产生就是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即口语,是第一性的。文字,即记录语言,尽管打破了语言交际时空的限制,使人类的经验能得到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文字是第二性的,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记录。但在交际活动中,文字的重要性不如口语。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口语。”[17](p77)可见口语在语言领域中占有其独特的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及即将在北京举行的2008奥运会,皆突显出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越来越强调其在实践生活中的功能运用。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意识到在现行的英语教学中中学生的口语水平仍是英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当务之急就是在现行的英语教学中注重提高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层面。

语言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中学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着很大的升学压力,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很多老师片面注重读、写、听层面,而忽视了说的重要性。其实听说读写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实则是一个统一体。为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我们总是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各种技能。我们认为,在交际活动中,听和读是“言语感知过程”,而说和写是言语“生成过程”。口语对于语境的依赖性远远超过书面语。“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内部言语转换的过程,即人们领会和理解他人意思的过程,而说写过程则是内部言语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即人们复用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18](p25)因此,听说读写实际上是个统一体。说虽然在用词和语篇组织上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是要求说话者能迅速组织语篇,为此学生在口语练习中要有一定量的词汇,熟悉应用语法,句型等,由于对语速有要求,这有利于将掌握的语法知识,技巧转化为语言交际。反之口语练习的好,有利于促进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在说的训练中学生可逐渐使自己内心说话的机制与目的语一致起来,增强对正确的语音、调群、语调的分辨力。辨音力越强,能听明白的词就越多。教学研究证实,能听懂的词,则越能抓住由词汇按语法规则所组成的调群、以言语流形式体现的语篇的意思。因此,说与听相辅相成,说可以促进听力的提高。”[19](p27)而且“说的训练可促进学生把语音和语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一些学生改变仅把文字符号与语义联系在一起的旧习惯。多听多说,语音和语义的联系就会愈紧密,同时可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内在化的目的语语言体系。这体系如果真能建立,当学生通过视觉阅读文字语言时,反映在大脑中的是有声的言语流。”[20](p26)同时,说多了,口语表达更地道,词义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就会更准确、得体。通过口语表达,提高语用能力,英语的语感得以增强,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也更容易,把握也更准确。“Hymes(1971)指出,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不仅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是否具备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所有的能力培养中,英语学习者是为了掌握英语语言形式、学会更多的词汇运用以及掌握领会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等。”[21](p69)

因此口语技能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注重对语法条目、词汇讲解、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和重视听读写的基础上,一定要对说加强重视。说不仅可以提高听读写,还可以加强对语法、词汇、单词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 五、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引导性

“外语课程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目标,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通往交际目标的系列言语活动”。[22](13)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于引导地位,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点,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的前提。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遇到困难时是否勇于克服困难,积极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参与交际活动是否有自信心。敢于和别人竞争,敢于争取最优秀的表现,敢于抓住机会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可见,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不好,他们共同的第一道障碍就是其害羞心理。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总是害怕自己说出来的口语是否合乎语法要求,语音语调是否标准,说出来后同学会不会笑话自己等问题。教师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教师可以采用李阳疯狂英语提倡的“敢于丢脸(enjoying losing face)。”鼓励学生不要害怕丢脸,敢于丢脸,减少他们的焦虑情绪,从自卑里走出来;并且要让他们明白作为语言学习者,犯错是难免的。婴儿从呀呀学语开始,不知道说错多少话,用错多少词,可是最终还是学会了说话。学说英语也是一样,就连地道的美国人,在叙述的时候也免不了说错,何况中国人说英语呢?更不用说接触英语不久的中学生。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任何一个素质的形成都是以美好的情感熏陶为基础。”[23](p48)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延迟判断,让学生有自我改正错误的机会,或利用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或不对,也不批评、不讥讽,而应耐心开导,尽量引导他们开口表达。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判断学生学习方式好坏和优劣的标准并不在于是进行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而是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否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是否主动地参加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是在消极被动地进行发现和探索,这种学习方法也不会有多大的效果[24](p140)。”所以教师不再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题目中所给的clues去编对话、套框架,而是让他们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topic)畅所欲言。通常的做法是教师确定话题范围,然后学生做几分钟的准备,之后自愿上台以“pairs”、“groups”、“role play”的方式来练习,也可以让学生以自由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加以练习。这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做法,远比一个教师点名“逼”着学生“编”要有更大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由思维和表达空间,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一个“listener”但是要对他们的真情流露和精彩的表达给予鼓励和评价。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布置些学生感兴趣与他们个人相关的话题并且还可以采用一些时尚的事物当为补充材料,例如一些流行时尚歌曲,像“the day you went away ” 就是一首深受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流行时尚歌曲,这首歌曲的一段歌词“September twenty second Sunday twenty five after nine , in the doorway with you case no longer shouting at each other there was tears on our faces and some we were letting go and something special we never have again ”可以有效的训练连读,弱读等。或者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学生感兴趣的句子(关于校园生活或网络等)让他们练习熟悉,然后有节奏的打节拍适当的加快速度以“刻意增难”。在教学活动中刻意增难是为了使活动编排得既有难度而又颇有趣味性[26](p20)。也样也有利于学生挑战自我,激发兴趣。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器(仪)、广播、电视、电影和语言实验室等是外语教学中的主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25](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六、结束语

以上笔者从语言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在中学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中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英语整体水平。 “我国的英语教学历经多年,但社会对其评价大多是成效甚微,其症结也许在于英语课程教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开展或者是活动缺乏认知和交际指向性[26](p15)。”指出了英语的教学活动需要真正意义的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在注重对语法条目、词汇讲解、单词记忆等知识的积聚和听读写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对说的重视。中学课堂的口语教学不容忽视。合理的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在传统的知识授受层面上结合对中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使英语语言的本质真正回归中学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炜.《英语教学课程的活动本质论》.(J). 基础英语教育,2005年.第七卷第4期:第11页。

[2]同[1].第12页。

[3 ]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第32页。

[4 ]戴炜栋等.《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

[5 ]同[1]。

[6 ]同[1].第12页。

[7 ]同[1]。

[8 ]同[1]。

[9 ]钟启泉等.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10 ]同[9].第62页。

[11 ]同[9]

[12 ] 钟启泉等. 外语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9。

[13 ]同[12].第140页。

[14 ]同[12].第144页。

[15 ]林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

[16 ]同[15].第41页。

[17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次印刷.第77页。

[18 ]张敬源等.《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的可行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一期(总第116):第25页。

[19 ]同[18].第26页

[20 ]同[18],第26页

[21 ] 朱风云.《语境、语用、阅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外语研究,2004年第5期:第69页。

[22 ]同[1].第13页

[23 ]黄璧君.《从外语教学透视交际素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1期:第48页。

[24 ] 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40。

语言学概论试题范文第8篇

教育旨在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andlin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所考虑的往往是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很少从教育价值方面考虑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离开了评价则失去了反馈的潜势。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外语教学方法、内容和相应竞争机制的改革。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的一次性考试相异,注重学生深层次学习技能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有效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形成性评价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观,其最大优点是及时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已经提了十几年,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呢?由罗少茜、黄剑、马晓蕾撰写,二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促进学习: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就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紧紧围绕如何认识形成性评价为核心,融合了新的思考、方法与实践,提出了二语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定义、构建了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总模型,以案例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课堂层面进行形成性评价。该著作代表了二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六个章节,由理论篇、方法篇、案例篇和结论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理论篇,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概述。首先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价定义的共性、形成性评价定义的分歧,作者明确提出了二语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定义:

以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活动范式,它以评价者的判断力为核心、要求评价者(教师、学生)采用、调整、设计各种适当的任务(课堂提问、任务、纸笔测试、档案袋等)系统地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学习产品和学习过程),并用适当的评价工具(检查表、评分准则等)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和阐释再反馈给评价者(教师、学生)用于调整和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消除误区,作者对什么不是形成性评价做出了回答并给出了形成性评价的定义集。然后,按计划程度、时间维度、高低程度、信息来源,作者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分类,并列举出明确的目标、有效的学习证据、推动进步的反馈、成为学习的主人四项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总模型以及二语课堂计划形成性评价模型、二语课堂互动性形成性评价模型两个子模型作为本书采用的工作模型。

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方法篇,依次介绍了教师主导的形成性评价、学生主导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第二章题为“教师主导的形成性评价”。首先是课堂提问环节,介绍了在形成性评价视角下老师应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实施提问。然后对形成性评价反馈的定义、类型、过程以及原则进行了解释。最后就学生学习档案袋的开发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教师在这里被看做一个“认知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测试者”。

第三章题为“学生主导的形成性评价”。由于语言学习必须保证大量课外自主学习、练习的时间,因此,学生具有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能力非常重要,本章介绍了如何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同伴辅导、自我调节四种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学生主导的这四种评价类型中,自我调节能力是学生最终的发展目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同伴辅导都是为其服务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我们的学校从“分数”的评估模式转移到一个新的动态的评估环境中去。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第四章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本章首先从功能和过程的视角,厘清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作者从重构的功能和过程出发,认为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和微妙,在理论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属于包孕关系。在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习的影响后,探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实践融合问题,形成性评价可以用于终结性目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用于形成性目的,二者互相促进,可以融合。最后,基于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融合的方法,如请学生自己设计考试题目和评分方案、诊断性使用测试结果,并请学生互相批改试卷、学习迁移、学习自我监控等,但实现高效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参照第二、三章所述,要充分发挥各自主导地位的作用,互相借力,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

第五章为案例篇,结合临海高中、深圳中小学、北京城区和郊区初高中,以及某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档案袋五个形成性评价实验案例,描述了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感受与反馈,形成性评价实验的效果及反思。第一个案例是面向浙江省一所高中高一5个班275人所做的为期两年的二语为英语的评估改革试验。第二个案例是对广东深圳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所做的评价改革实验,主要介绍了家长参与和网络评价两种工具。北京的实验分为两个案例,前一个案例从教师的实际改革体会出发,从实践角度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互补作用,后一个案例实验发生在北京一所高中的一个试点班,教师用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的模式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形成性评价改革实验。最后一个实验呼应第二章介绍的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工具:学习档案袋,以某大学英语专业为例说明档案袋建立的步骤和内容。最后,作者对于这些案例的不足和改进方式进行了讨论。不难发现,尽管作者选取了较为成功的案例,一线教师仍然对于形成性评价的理解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国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仍然不能真正实现促学功能。也正因此,作者在概论部分用大篇幅厘清形成性评价的定义,试图消除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的误解。

第六章为结论篇,作者通过从政策层面、研究层面、实施层面综合回顾和梳理了国内二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现状,总结了形成性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π纬尚云兰郾局实奈蠼馐沟貌豢赡鼙还惴涸擞谩⑷狈Χ越淌Υ葱缕兰酃睦的政策、教师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作者指出了形成性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呼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系统,明确形成性评价相关概念、提供形成性评价策略和工具、使教师获得培训,使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后一节加入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中,形成性评价亟待展开,因此作者进行了研究设想,并详细地给出了实践中的任务范例,希望使对外汉语教师真正理解如何开发、整合和利用手中的评价资源。

三、学术价值评介

从我国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来看,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该书将国际上对于语言测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向应用于我国的二语教学中,探讨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工作机制、实施方法、具体的操作建议以及真实的课堂案例,该书的出版意义重大,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提出了二语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定义。由于形成性评价本身的复杂性,以往的各种定义并不统一。本书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一种以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活动新范式,为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基于二语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总模型,该模型从学科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方面内容全面评价学生,覆盖了形成性评价的所有层面,作者又进一步补充了二语课堂计划形成性评价模型和二语课堂互动性形成性评价模型,从宏观上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提供指导。

第二,本书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属于包孕的关系。主流的形成性评价文献都是从目的和功能的角度来区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形成了一种二分法的评价框架,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实体。而作者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任务范围、评价过程等方面剖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得出二者为相互包孕的关系,进而得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在实践中相互融合、相互借力的观点。

第三,本书具有较强的实证性。作者在广泛搜集实证案例的基础上对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步骤、效果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五个案例涉及了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涉及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实验具有普适性和样本的代表性,弥补了以前研究中实证分析的缺乏,帮助读者加深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消除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的误解,以促进其广泛推行。

第四,本提出的建议值得研究者们加以重视,在形成性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尤其是在创作高质量形成性评价学术文章方面大有裨益:(1)形成性评价目标具体化,(2)区别不同评价方法的形成性作用,(3)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形成性评价研究,(4)开发针对二语课堂的有效形成性评价体系,(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层面的融合,(6)评价过程的研究,(7)效度框架研究,(8)教师知识和职业发展需求研究,(9)教师形成性评价的描述性研究,(10)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总之,本书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评价策略、实施方法、课堂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对形成性评价在二语教学中的促学作用进行了探讨,丰富了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对形成性评价在我国二语教学中的推广以及推动我国二语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对语言测试评价研究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Candlin,C.N.Afterword:Taking the Curriculum to Task[A].In M.Bygate,P.Skehan,&M.Swain(eds.) Researching Pedagogical Task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Testing [C].Harlow,England:Pearson Education,2001.

[2]Black,P.&Wiliam,D.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Assessment,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20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