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评价标准 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心理问题的凸显,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标准是对心理状况健康与否进行评价的依据,它关系到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和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制订, 对于提高改善人们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状况标准进行了讨论, 但由于心理健康状况标准问题涉及面广且复杂, 学者们迄今仍没有形成共识。
1.构建心理状况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其争议
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状况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标准。本文从医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对心理状况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1 医学角度
从医学角度出发的学者,把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心理异常表现有紧张、失眠、强迫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学者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异常是某些精神疾病影响的结果,有临床症状或心理病因者为心理异常,反之为正常。
克里丕林等人坚持病因与病状标准理论,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异常要看有没有导致异常的原因和是否存在异常症状[1]。
社会学标准与该标准相矛盾。从医学角度出发的学者倾向于从个体层面来确定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个体的无病症程度、机能发挥程度和成熟程度等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学者倾向于从社会性层面来确定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他们把是否与社会协调作为判断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1.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学者,主要遵循的是众数原则,把人的行为适应环境的程度、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违规范,不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者视为异常,反之为正常。
我国黄希庭教授等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5条标准: (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2]。
姚本先提出健康的心理应该: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坚定;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
柯尔曼也认为,判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要以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适应,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他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事件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要求。
坚持精英原则的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否定了社会学标准,他们认为,那些少数能自我实现的精英分子,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因而其心理健康标准自然不能以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心理行为为衡量标准。
1.3统计学角度
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遵循的也是众数原则,主要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人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如果个人的行为接近数值分布的平均状态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反则反之。
英国的艾森克和我国的肖孝嵘都主张用统计学标准建立心理状况评价体系,把心理异常看作对正常的偏离,而心理正常是指与大多数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一致。
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用否定社会学标准同样的方式,否定了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另外一个质疑是这种标准存在过于机械、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一是没有数据证明所有的心理特征都完全符合正态分布;二是偏离常态的并不意味都有问题的,存在极端健康与极端不健康情况,而且我们很难将一种水平与另一种水平尤其在临界线附近区分出来。
1.4 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
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遵循的是精英原则。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指的是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分布的极端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根据自我实现者所共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他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了11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4]。
罗杰斯提出机能充分发挥型人应该具有:(1)接受自身体验的意愿;(2)对自我的信任;(3)自我依赖;(4)作为人而继续成长的意愿,四种特征[5]。
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与从社会学角度和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相背离。这种标准把大多人认定是不健康的,显然不适合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状况测量。
2.心理状况评价体系的方法探讨
目前国内对心理状况评价的方法并不多,其中SCL-90量表是我国在心理健康测量方面应用最广的测量方式。
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量表是Derogatis 提出的测量心理状况的量表,该量表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它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很多研究表明SCL-90能够区分健康人群和身心疾病患者,有很好的区分效度[6]。我国修订的SCL-90版本为王征宇的翻译本[7],1986年,金华和吴文源发表了该量表的常模(1388人)[8],此后20多年以来该量表逐渐应用与各种正常人群,如学生、军人、教师、农民等群体。
此外,以下两种量表在国内有受到部分学者的欢迎:一个是宋伟真和张建平借鉴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编制了《心理健康测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效度量表、7个临床量表。[9]另外一个是杨坚与龚耀先修订了加里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其主要用于一般人群的人格评估、心理调查和研究,该量表共有440个问题,内容主要考察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观点等。[10]
3.心理状况评价体系实践中的问题
3.1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1)医学标准
该标准虽然较为客观准确,争议较少。但这一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适用范围狭窄,主要用于临床筛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对于无此类病因与症状者并不能都被认定为心理健康,但是现实中多数心理障碍和心因性精神病很难查出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
此外,当这些异常症状检测出来时,说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已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害,会使治疗被动、消极。而且症状和病因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症状可能由不同种类的心理异常引起,而同一种心理异常也可由不同的症状来表现。
(2)社会学标准
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问题是,社会环境本身可能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存在问题,其不利于在此条件下多数人顺其本性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会导致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发生,如此衡量的心理状况标准是荒唐的。
另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模糊,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是否适应社会规范、社会环境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之间无客观的标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同一个人的行为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统计学标准
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问题是,可能造成评价有误。偏离常态的人并不都是有问题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很出色的人的行为也可能与众不同,按照统计学标准,这些人则很可能被视为异常,因为他们处在正态分布的一个极端上。另外智力超常的人其智力会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是智力极端健康发展的标志而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信号。
(4)尖端样本统计学标准
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问题是,实际操作中适用范围狭窄,只适用于少数精英分子心理症状的测量。
3.2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SCL-90量表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方面调查是使用最多的量表,因而在此主要分析该量表在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常模没有及时更新,常模自1986年发表至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自1986年发表以来没有建立新的全国常模,随着时间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据此得出的结论是缺乏科学性的。第二,数据分析与解释不规范,SCL-90量表所测得的是个人近1周内的症状水平,但是个人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态,易受多项因素的影响,其测量结果应该仅仅作为后续的评价和心理辅导提供依据。在当前实践中,SCL-90量表的使用大都是以结果为定向的,对结果偏重于简单而客观的量化描述缺乏科学深入的分析。第三,缺乏对 SCL-90常模样本和范围的全面认识,1986年建立的常模在今天看来样本容量偏小,也缺少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样本,且该常模有时间、地区的局限性[11]。
4.心理状况评价体系的对策
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体系的理论标准很多,而且争议也比较大,为此,应把各领域的评价标准结合起来动态的看心理状况评价体系。
4.1把医学标准和社会学标准结合起来,把人的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研究相结合。在制定心理健康状况标准时既要考虑到个体本身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状况,又要考虑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社会环境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动态的看待社会适应性,要兼顾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不要盲目的追求适应性,要看到社会环境、社会规范是否是积极健康的,是否是利于人们身心发展的。
4.2要辨证的看待统计学标准与尖端样本统计学标准,这两种标准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局限,这就提示我们在制定心理状况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个体的身心特征制定不同的测量标准。
4.3统计学标准内容可以兼容医学标准和社会学标准,这样便于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制定指标因子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尽量减少主观参与,坚持发展和相对性原则,我们在有无异常症状的基础上,还要看他偏离常态的程度有多少,原因以及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可能危害如何来进行综合判断。
4.4我们应该在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下,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大多数评价方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状况,结合不同人群的思想状况将评价方法进行本土化改进。现在国内广泛使用的SCL-90量表问题颇多,其改进的对策如下:第一,该量表在内容制定上要遵循上述理论标准,并对不同的群体、不同年龄段个体制定不同的评价因素;第二,要建立新的全国常模和特殊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常模,提高测量结果的科学性;第三,在用SCL-90量表测量心理状况时,可以同时运用宋伟真和张建平编制的《心理健康测量表》和杨坚与龚耀先修订的加里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来综合评价个体某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学诗、李国蓉主编《当代心理卫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黄希庭, 徐凤姝. 大学生心理学[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437-439
[3]杨志稳,刘 毅.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再思考 [J ]. 云南电大学报,2005,(3):52-54
[4]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几点思考k[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43
[5]吴智育,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J ]. 哲学研究,2009,(4):58-61
[6]Schmitz N,Hartkamp j,Kiuse G H, et al. The Symptom Check-List-90-R(SCL-90-R): A German validation stud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0(90):185-193
[7]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5
[8]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9]江光荣,柳峮峮,黎少游,段文婷.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 ].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6-591
[10]余志核,周敏. 不同人群的心理测查(CPI-RC)结果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80-482
[11]杨合俊,王海燕,努尔古丽·依米提汗,等. 查多民族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12-313
【关键词】 定期体检;人群;健康素养
健康体检是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运用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的方法[1]。近年来,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大家关注,利用定期体检结论来合理调理身体素质,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用来预测人群健康状况,是一个比社会经济因素、年龄、民族等因素更强的预测因子[2-3],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定期健康体检,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以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完善合理地运用定期体检来提高人群素养,是体检工作的重要任务。
1 定期体检
1.1 定期体检的目的 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获得自身的健康信息;确定下一步的保健、运动和治疗方向。
1.2 定期体检的重要意义 全面了解自身的医疗项目指标是否达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有利于尽早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
1.3 体检结论分析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00份体检报告(个人和团体),并对其进行分析,如表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过量摄入脂肪、蛋白质等,加上社会、工作的心理压力增加,一日三餐不规律,改变了饮食谱的结构,扰乱了正常的身体代谢,为一些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对5000例体检结论进行分析统计发现,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位于前三位。患脂肪肝者年轻人较多,从事业务工作的团体较集中,这可能与这类人群应酬较多,生活不规律有关。而冠心病相对体现不明显。我们用定期的健康体检,来指导人群进行合理的饮食,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保健方式,有助于提前发现疾病的苗头,尽早采取防范措施,达到提高人群健康素养的需要。
表1 5000名体检人群疾病分析统计
2 健康素养
2.1 健康素养对个体的作用 健康素养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对于个体而言,改善个人健康知识和意识、发展健康技能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4],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健康素养低的个体较健康素养高的个体在对疾病的认知、保健、预防、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健康素养高的平时会多听一些养生科普宣传、定期体检、每日运动锻炼,而健康素养低的会觉得能吃能喝,没有特别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就好,经常不锻炼不体检,存在“大病再治,小病不管”的情况。
2.2 健康素养对个体利用医疗资源的影响 健康素养与个体利用医疗资源的关系很大,健康素养高的个体平时注重自身保健和体检,可以早期防病治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利于尽早康复。健康素养低的个体由于健康状况差,对健康问题不重视,忽略平时的保健,可能会更多地利用医疗资源,但因对医疗知识的缺失、不了解,导致不能全面表达和描述病情,造成就医时沟通困难,影响医疗资源的利用。
3 定期健康体检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健康素养的培养,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社区健康教育、个体寻医问药时医务工作者进行的讲解和健康指导为主。医务工作者是人群提高健康素养的主力军,特别是负责健康体检的医务工作者更应做好健康宣教。由于文化程度、职业、性别的不同,健康素养良莠不齐,健康体检首先要评估体检对象的生理、心理、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等,根据个体差异确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如各种健康处方、图文并茂的各种讲座、专家义诊等,注重提高人群的知识和技能。
4 通过定期体检提高人群健康素养
定期体检可以不断提高人群健康素养。通过定期体检,人们了解自己的各项医学指标是否达标,对自身的健康是一个督促和评估。定期体检具有连贯性、跟踪性,医疗机构举行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科普讲座,贯穿于个体整个生命历程。只有各个方面都重视个体健康素养的提高,才能迅速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目前,我国人群健康素养的研究还有所缺失,需要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爱萍.健康体检新技术操作规程与体检项目数据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2] Parker RM,Ratzen SC,Lunie N.Health literacy:a policy challenge for advancing high quality health care[J].Health Affairs,2003,22(4):147-153.
《睡眠期刊》最新刊文:研究者在抽取了样本量很大的老年人口(其中有近2800人的年龄在100岁或以上)作为研究对象后发现,有65%的抽样人口报告说他们的睡眠质量良好或是非常好,他们每天睡眠时间的加权平均值约为7.5小时(包括小睡和打盹)。研究者在排除了其他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后还发现,那些年龄在100岁以上的超级老寿星与年龄在65-79岁之间的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口相比,前者中有超过70%的人报告说自己的睡眠质量相当好。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睡眠质量高的可能性要高出23%。那些经常感到焦虑、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或是不得不为日常生活琐事努力拼搏的人睡眠质量相对较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和规划学院的教授达南・古纳博士是这项研究的首席作者,他认为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者选取的样本来自2005年对中国长寿人口健康状况的纵向调查研究,包括15,638名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人口,其中有3927人的年龄在90-99岁之间,2794人的年龄在100岁或以上。受试者涵盖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的22个省份。根据研究者的观点,中国拥有超过13亿的人口,因而长寿人口总量位居全球首位,因此选择中国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结论上具有很高的数据价值和统计推断意义。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近4050万的人口年龄在75岁或以上。研究者向这些老年人提出了“你如何评价自己最近的睡眠质量?”“你平均每天睡眠多长时间(包括打盹)”等问题。此外还收集了这些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详细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健康状况。所有的调查信息都是通过上门访谈获得的。研究者还发现: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好坏与老年人的睡眠质量高低之间拥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如果这些老年人能够接受到质量非常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那么他们睡眠质量高的可能性要高出84%;如果这些老年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那么他们睡眠质量高的可能性要高出56%。古纳博士说:“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中的大部分人都报告说自己的睡眠质量相当令人满意,老年人所遇到的睡眠障碍通常是由很多社会心理因素和身体生理因素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年龄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那些年龄在80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如果健康状况持续恶化,那么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要么长于、要么短于65-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在排除了其他影响睡眠时间的健康因素之后,研究者发现年龄在100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要比年龄相对较轻的老年人口群每天睡眠时间为5个小时或更少的可能性明显偏低,而且他们每天睡眠时间在10个小时或以上的可能性要高出后者近3倍。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首席调研员是曾毅(音译)。
心脏健康,大脑也健康
发表在《循环期刊》8月2日在线版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心脏排血量(也称心排血指数)越大的人,其大脑容量也就越大,意味着他们的大脑也就更加健康。而且,心脏排血量最低的人与心脏排血量最高的人相比,前者大脑老化的进程要比后者早2年多。即使是没有患上任何心血管疾病的人,上述结论也依然成立。这些研究的首席作者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老年痴呆症研究中心的神经病学副教授安吉拉・杰弗逊,她强调说:“心排血指数最低和处于中等水平的人群的大脑容量要小于那些心排血指数最高的人群,并且心脏的健康状况与大脑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研究者选取了1500多名参加了弗莱明罕姆子孙后代健康状况研究的人作为研究样本,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1岁,其中54%的人为女性,有明显心血管疾病的人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其中2%的人为吸烟者,9%的人患有糖尿病,28%的人患有高血压。研究者对这些志愿者的心脏和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扫描(MRI)以评估他们的心排血指数和大脑容量。统计结果证实了心脏的健康状况与大脑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如果人们的心脏不太健康,那么他们的神经心理状况也容易受到损伤,也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研究者还发现:心排血指数和大脑容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最强。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主席拉斐尔・萨克博士建议人们应当控制各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包括经常锻炼,合理的饮食方案,保持正常的体重,不吸烟,控制血压和胆固醇,预防糖尿病,这样不仅会有益于心脏健康、血管健康,更有助于大脑健康。
[关键词]教师; 健康状况 ;健康因素 ;对策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具有“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高贵品质。教师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即消耗脑力、又消耗体力,没有健康的体魄就难以胜任。据有关机构对全国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咽喉炎、腿部静脉曲张、颈腰椎病、消化道疾病等成为教师最常见的职业病。因此,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人才质量的提升。
1教师的健康现状
随着对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本身的艰巨繁杂,加上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和体力,许多人过早的透支了健康。有关机构对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约65%的教师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职业病。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群体自身并没有对此给与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更有一些人直到疾病缠身,才“不得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2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影响了身体健康。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给教师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成为新的压力源,相当一部分教师因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胁,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健康状况。教师心理压力很大。面临教师岗位聘用制、末位淘汰制等岗位竞争和就业压力,在管理学生方面教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种种压力和负担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而在长期的沉重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很多教师都感到疲惫不堪。
我们知道现在的老师们健康上有六大薄弱环节:一是讲出来的病,多表现为慢性咽喉炎。二是坐出来的病,多表现为颈、腰椎疾病。三是站出来的病,腿部浮肿、静脉曲张。四是累出来的病,用脑过度,出现头晕、失眠、早醒等症状。五是看出来的病,眼疾和颈椎疾病。六是吸出来的病,如支气管炎,粉笔粉尘会侵袭呼吸道,出现咳、痰、喘、炎等症状。现在的教师确实十分忙碌,忙完工作忙家务,白天忙工作,晚上下班忙家庭,基本是连轴转。体育锻炼比较缺乏,休闲活动单一。由于长期的忙碌,不少教师已远离了锻炼。大部分教师有空就在家看电视,有空选择睡觉的也很多。看电视与睡觉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太累的缘故,由于工作累而不想锻炼,由于缺乏锻炼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3影响教师健康的因素3.1社会和工作压力大 全社会都密切关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教育重要,所以教育不能出现任何闪失。而事实上,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付出了努力,但教育效果往往很难与之成正比。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再者,学校制度的不规范、不健全,评价体制的不完善,学校缺乏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以及转岗、待岗、下岗的潜在危机等也是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3.2 工作量大
他们在学校里往往独当一面,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任务,是教育工作的骨干,而在家中又是家庭的支柱。精神及体力的负担都很重。教师工作总体上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累”。教师们白天要伴着学生,上课、辅导、做思想工作等,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业余时间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写论文、搞科研等。中学教师还要面临升学的压力,以高考的上线率来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不得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如果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失望、沮丧等情绪就会产生。
3.3保健意识缺乏作为知识分子,教师们都积极要求上进,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常常是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用透支健康的方式去换取事业的成功。多年之后,他们事业成功了,然而,健康的不在却让他们不得不失去了享有成功的权利。事实告诉我们,在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朋友、同事正在做着“年轻时拿健康换金钱,年老后拿金钱换健康”的赔本生意。
4提高教师健康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进入21世纪的人们,越来越高声地呼唤着一个声音――健康。呵护教师的健康要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教师提供法律保障,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教育主管部门应减轻教师负担、完善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学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教师,以诚相待,公平公正,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设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多为教师提供闲暇的时间和机会,工会要多为教师提供身体保健类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自我保健和锻炼意识,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等。规范办学行为。禁止让教师搞题海战役,片面追求升学率,营造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避免超课时安排课程。杜绝加班加点,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学校,对学校安排教师超工作量的劳动进行治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可能形成教师付出与收入相配,不要一味只提倡讲奉献。拆除某些不合理的评职篱笆,变评职压力为动力。营造宽松的医疗环境,健全教师健康检查制度,医院要为教师建立健康数据库,实行长期的跟踪体检、定期疗养,为他们构筑一道健康屏障。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教师应积极为自身健康而努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教师要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主动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努力增强保健和锻炼意识,要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主动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参加体检和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锻炼习惯。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太多无法挽回的遗憾告诉我们:社会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教师也应该学会在繁重的工作中调节自己的身心,始终保持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不会在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下,过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健康与否,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明天!
希望老师们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把健康放在首位,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参考文献:
[1]林初锐,胡瑜.中小学教师健康坚韧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2] 宁杰. 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J] .中国教师报, 2007年
[3] 冯力.对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J]. 时代教育,2007年Z2期
[4]陈爱莲,姚永红.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关键词】 城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
城市管理人员(城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很少,经文献检索,未发现相关专业报道。为了解城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全县的城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地区参加综合素质培训的全体城管人员,共104 例。年龄为20~56 岁,平均(29.11±6.80)岁。其中,工作年限<10 年者共64 例,年龄20~34 岁,平均(25.23±3.02) 岁;大学本科或专科43 例(占67.19%),高中或中专21 例(占32.81%)。工作年限≥10 年者共40 例,年龄28~56 岁,平均(35.20±6.74) 岁;大学本科或专科28 例(占70.00%),高中或中专12 例(占30.00%)。两组资料除工作年限和年龄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现场集中统一发放scl-90 问卷、一般情况调查表各104 份,使用统一的指导语,scl-90 使用1~5 级评分标准,所有问卷均不填写姓名,只作编号,当场收回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04份,将问卷结果输入惠诚心理测验综合软件系统5.0版进行分析。按工作年限分为≥10 年组、<10 年组,分别统计scl-90 结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对全部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χ2 检验、t 检验等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1.1 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回答“非常满意”的有9 例(8.65%),回答“基本满意”的有71 例
(68.27%),回答“不太满意”的有24 例(23.08%)。
2.1.2 对总体感觉是否幸福,回答“非常幸福”的有3 例(2.88%),回答“幸福”的有67例(64.43%),回答“不太幸福”的有31 例(29.81%),回答“很不幸福”的有3 例(2.88%)。
2.1.3 有了心理问题后最常找什么人倾述,选择“家人”的28 例(26.93%),选择“朋友”的64 例(61.54%),选择“同事”的8 例(7.69%),选择“心理咨询师”的有2 例(1.92%),还有2 例无人倾述(1.92%)。
2.2 城管人员scl-90 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2.3 工作年限<10 年与≥10 年者的比较
3 讨论
城市管理人员(城管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在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直接同被管理者打交道。随着经济、社会变革的加快,社会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增多。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者,受到来自社会越来越大的压力,城管人员的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调查发现,有23.08%的城管人员对工作和生活不满意,有32.69%的人觉得“不太幸福”或“很不幸福”,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偏低。值得注意的是,有了心理问题多半是找朋友、家人倾述,去看心理咨询师的仅1.92%,甚至有1.92%的人找不到人倾述。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中国人群,特别是基层的人群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度不高。
刘苹等[2]对交警的调查发现,一线交警在scl90 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城管人员虽是准警察,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城管人员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尚好,与刘苹等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但与全国常模比较,城管人员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明显偏高。可能由于长期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人们常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3]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年限达到或超过10 年的城管人员,与工作年限不到10 年的城管人员比较,前者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后者。可能与城管人员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压力较大,媒体的负面报道远多于正面报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正确的评价,以及缺少成就感、人们的理解支持较少等,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性情绪不断累积而得不到及时疏泄有关。
综上所述,城管人员特别是工作年限超过十年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须引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7.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方面考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收取有效问卷607份,其中男生272人,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三批次学生317人。利用心理健康课的时间进行测试。
二、调查结果
1.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状况。
分别计算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上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高中生在过敏倾向上的得分超出其项目均分,说明高中生过敏倾向水平整体较高。这种高水平的过敏倾向最典型的心理就是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评价,无自我定位,甚至是易迷失自我,深层次上也揭示了学生在重压下明显信心不足,患得患失。其他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平均值。
此外,在各维度高分值域中,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即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非常关心考试分数等;对人焦虑高分的学生有11人,即学生表现出过分重视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孤独倾向高分的学生有6人,即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甚至是自我封闭;自责倾向高分的学生有116人,即学生有自卑的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学习中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有219人,即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烦恼;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有71人,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生理现象;恐怖倾向高分的学生有7人,即学生对于某些日常事物,比如黑暗等,有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冲动倾向高分的学生有11人,即学生出现十分冲动,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7人,这些学生我们通过问卷结果了解认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批次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中男女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在上述心理健康因素中反映出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批次学生在对人焦虑因素上差异显著,一批次学生显著高于三批次学生,其他因素上两批次学生差异不显著。
三、调查分析
1.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各因素高分检出率较高,全量表分高于65分,即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15%,这些学生如同潜在的炸弹,不知何时就会引爆,同时这些学生也表现出高水平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而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而学生不同批次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与调查初期假设三批次学生出现更多心理问题不相符,在高二、高三阶段不同批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出现差异需要我们今后进行后续的调查研究。
2.学习焦虑是重点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研究中发现,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而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其焦虑情况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就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学习焦虑问题在高一学生中较为普遍,也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高中新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 学生的自身因素。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并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大都是学校、班级里的优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竞争,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和产生困惑,这一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② 家庭、学校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大环境中,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得家长、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多数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为学校工作重点,常常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和未来的升学情况十分看重,并且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替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和高考目标。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学校方面,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3.高中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维度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问题。
从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高一女生在心理健康总体和各维度上反映出更多地问题。分析其中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女生相对于男生心理上更加早熟,心理上的发展早于同龄的男生。女生常更追求完美,她们的情感体验更加的细腻和敏感,因而相对于男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异往方面的问题,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上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其生理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4.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反映出学生归因方面存在问题。
【关键词】 父母;积极教养倾向;消极教养倾向;心理健康;高中生
Effect of Different Parental Rearing Trends on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u Ying, Lu Yun. Education and Science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ffects of positive Parental rearing trend and negative parental rearing trend on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77 students selected from a senior key-middle school in Kaifeng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EMBU. Correspondingly, we have analyzed the results. Results Emotional warming and understanding from parents is a effective method to protect their children from being depressed and felt anxious, Too much deny and refuse, intervene excessively, excessive protection, punishment, severe, being favored from parents is not good for their children, because it is a major factor to lead to me form bad psyc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stubborn, hostile, sensitive to human relations, pressure feeling from study, maladjustment, emotional inst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ly upset. Conclusion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n poor mental health, Parents should give their children more emotion warm and understanding and letter punishment and severe, deny and refuse, excessive interferences and protect excessively, Parents should treat their every son or daughter impartially.
【Key words】 Positive Parental rearing trend; Negative parental rearing trend; Mental health;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一项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1]。研究表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2-5],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最为重要[6]。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就个体的发展而言,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等大部分是从父母的教养中学到的。国内心理学家经过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都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有关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状况也不同。Bammring,Sigel等发现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敏感、多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通过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更加健康地发展或缓解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家庭教养方式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国内学者做了一些研究[7-10]。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证实: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遗憾的是,没有研究通过对在不同教养倾向下成长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来证明不同教养方式对其子女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父母消极教养倾向和积极教养倾向对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来帮助人们认识正确的教养方式,从而改变、调整和放弃不当的教养方式,以便使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在本研究中考察的是(1)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2)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同时需指出的是,以往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这个量表虽然经过国内修订,但从根源上讲,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民族文化差异。本研究采用王极盛根据中国中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期更符合客观实际。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开封某重点高中随机抽取二年级2个班,共200名被试参加测试,得到有效问卷177份。男生87人,女生90人。平均年龄为17岁。
1.2 方法
1.2.1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王极盛1997年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可以用做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共由60个项目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因子):分别为A强迫症状、B偏执、C敌对、D人际关系敏感、E抑郁、F学习压力感、G焦虑、H适应不良、I情绪不稳定、J心理不平衡。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由瑞典Perris等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我国岳冬梅等人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该问卷共11个分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FF5拒绝、否认,FF6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MF1情感温暖、理解,MF2过干涉、过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有力而客观的工具[11]。
1.3 施测过程 由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被试自习时间,对其进行两份量表的施测。
1.4 数据处理 所得有效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作描述性分析,首先从心理健康总均分来考察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结果是心理健康良好的占总人数的39.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55.4%,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5.1%。从心理健康总均分来看,在被测查的高中生中不存在心理问题较重者和心理问题严重者。
为了既全面又具体地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把总均分判断学生总体情况与分量表判断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对被试在每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进行了考查,并划分了心理健康等级,结果: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数除了在偏执、敌对和抑郁上超过了50%以外,在其它7因子上不到总人数的一半;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和抑郁方面。
2.2 父母不同教养倾向对比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某一因子上,通过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评价得分高低可以得到如下两组被试:(1)父亲具有积极倾向与母亲具有积极倾向;(2)父亲具有消极倾向与母亲具有消极倾向(如在因子情感温暖、理解上,父亲具有积极倾向、消极倾向分别是指子女对其评价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其前31%和取其后31%;母亲与此同理。在其它因子上,与此相反)。为了考察这2种不同的父母教养倾向组合(在各个因子上)对被试的心理健康有无显著影响,我们分别对其进行了独立样本检t验。得到了如下结果: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FF1和MF1),两组被试在心理健康的抑郁因子上平均分差异极其显著;在焦虑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惩罚、严厉方面(FF2和MF4),两组被试在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敌对因子、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因子、抑郁因子、情绪不稳定因子、心理不平衡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均分方面差异极其显著;在强迫症状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焦虑因子和适应不良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拒绝、否认方面(FF5和MF3),两组被试除了在强迫症状方面有显著差异外,在心理健康的其它9个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均分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偏爱被试方面(FF4和MF5),两组被试在心理健康的偏执因子、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因子、情绪不稳定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均分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敌对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适应不良因子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差异显著;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方面(FF3、FF6和MF2),两组被试除了在学习压力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它9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均分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3 讨 论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欠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只占总人数的39.5%,而且还存在着一部分被试在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如有18人感到过重的学习压力感等。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和焦虑等方面。本次调查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偏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生,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因此高中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二是被试来自于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县城重点中学,娱乐时间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无法释放不良情绪,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和焦虑都是由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过重的升学压力造成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至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影响,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社会与学校的努力外,父母的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家庭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等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肯定的、积极的等教养方式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2]。这就要求父母应给予子女多一些情感温暖和理解,少一些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应公平对待自己的每个子女。
4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89-290
[2]高怀荃,徐勇.安徽省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抽样调查.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55-356
[3]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26-228
[4]敖淑清,王吉英,徐济达.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46-447
[5]肖少北.湖南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青年研究,2001:26
[6]郭传琴,刘贤臣,翟静,等.山东省城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3-34
[7]肖海雁,韦义平.父母教养方式、学生人格对私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85-288
[8]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8-20
[9]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10]李祚山.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445-448
[1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13-115
研究表明,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均分及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一致[3],且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高的因子,人际敏感、强迫、敌对等因子,说明农业院校大学生与国内成人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充分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大,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易发群体[4]。此外,大学生活以群体生活为主,同伴之间很容易形成社会比较。以家族的期望和宠爱为基础的高理想自我和以社会比较为基础的现实自我经常产生冲突,而且,“现实自我”经常落败[5]。这种挫败感构成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强有力的挑战和考验。提示农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继续全面、有效开展的基础上,要把防治性目标重点放在解决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强迫、敌对等问题上。
二、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研究发现,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学生,首先,学生到了大二,主干课程相继增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亟待完成,引发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困扰;其次,进入二年级,同学之间的新鲜感不见了,刚入学时的谦让没有了,各种矛盾开始产生并日趋突出,这种人际关系的困扰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再次,大二学生开始对自我认识、自我定位问题表现出反复思考[6],而当一个人无法对自己形成明确的定位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焦虑感;另外,部分大二学生是大专生,临近毕业,由于学校名气不大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对就业前景感到不乐观,引发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些因素会给大二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的专业差异。研究还发现,农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近农科学生,非农科学生显著低于近农科学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与国内相关的研究报道接近[7]。农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虽然我校的农科学生就业比较容易,但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农科专业仍然是一个艰苦而收入较低的行业。部分学生由于“轻农”和“轻视体力劳动者”等观念的影响,对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并对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农科学生的学习枯燥无味,人文素质和社交能力要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心理调节和保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非农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略差,可能与他们在农业院校的边缘化、就业不乐观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总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和专业差异,提示我们应该有层次、有区别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实际问题适时地给予热情关怀和指导,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三、大学生总体幸福感
总体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男大学生,与李静、赵郁金的研究结论一致[8]。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倾向,主要与女大学生面对的个人发展机会潜在的不平等的压力以及过去家庭教养模式对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造成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总体幸福感的专业差异。本研究发现,农科学生幸福感显著低于近农科学生,非农科学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近农科学生,幸福感程度不存在年级差异。专业对总体幸福感影响显著,这是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数量、质量和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及其就业口径上的差异对大学生的期求和影响所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