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试题

分析化学试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析化学试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考化学 图表题 应对策略

2013年福建高考已成过去,回顾理综化学试题,不难发现,它紧紧围绕新课程的理念,着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化学图表题,更是有增无减。依据《2013年福建高考化学考试说明》的要求,学生在解答试题的时候要加强观察,通过对化学图形图表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本文以福建省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导向,分析化学图表题的变化,以及今后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化学图表题是以图形和图表等信息为载体的试题,以化学结构图、工艺流程图、表格或者坐标系等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并融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化学概念及化学实验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图表的化学试题是福建高考自主命题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历年的福建高考理综化学图表题做简要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近五年内的图表题数量趋于平稳增长状态,并且在2013年分值比例约占总分的一半。面对此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化学图表题的变化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针对高考图表题的教学与复习做了多方尝试,现将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创新教学理念,发掘图文资源

作为新课改的教育者,我们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深刻理解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积极应对关于新课标下的高考图表变化。只有领会课本中图形、图表的编写意图,明确其功能,才能在教学中创新。关于图表创新,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读化学课本,最好通读不同版本初三到高三的最新教科书,以便从宏观上了解各种图形、图表;其次要精读教科书,对每一个图形、图表的教学目的都要理解、深入领会,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图形、图表的功能。

二、增加互动教学,图文结合讨论

互动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互动课程,让学生有充分接触、探讨图形图表的机会,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笔者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活动·探究”为例作简要分析,以下是具体内容。

师:分组填写课本P11“活动·探究”表中所缺内容。

生:填完所缺内容。各组推举代表展示所填内容。

师:评价展示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分组讨论,各组推举代表表述研讨结果。

生:对图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规律。

师:怎样处理科学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何更直观、方便地观察数据变化规律?按要求完成课本P12柱状图、折线图。

师:评价展示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图表,分组讨论,各组推举代表表述研讨结果。

生:依据图形变化规律,总结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通过以上互动交流,学生最终将分散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归纳提炼得到元素周期律,从而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学生也学到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法,树立合作意识,提高数据、图表分析理解的能力。

三、结合高考图表,提高应对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图表试题是福建理科综合化学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它们,并明确指出分析高考化学图表的主要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图形、图表题的能力呢?以下笔者作简要分析。

总之,图表题涵盖信息量大,能将化学中量的关系直观地用函数思想反映出来,是既可考查化学知识,又可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的绝佳题型之一。因此,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引导学生了解图表内容所呈现的具体化学含义,掌握化学图表最基本的剖析方法,从中提炼部分的化学信息,更好地应用图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表、识图能力,更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训练与优化学生的思维策略,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好地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2篇

高考化学试题的总体方向是测试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考查内容为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能力要求主要为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和化学发展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发展观,区分并选拔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考生进行进一步学习。

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命题“将进一步体现化学新课程理念,体现江苏特色,在有利于化学高考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以促进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应具有对2012年试题的继承和向2014年高考过渡的显著特点,因此熟悉近3年高考化学试题、关注新课程,对理解2013年高考化学命题思想尤为必要。

调整应试水平

1.良好的考试心态。充满信心,相信老师已经把考试所需要的知识都全面系统地教给了我们,相信三年的艰苦努力已经使我们具备了应付高考的能力。

准确定位,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把自己会做的都完成并做正确,这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2.冷静的应考策略。要保证解题的准确率,就要做到细心审题,冷静思考,精确运算,规范表达。把细心精致落实到审题、解答等各个环节中,做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沉着冷静。碰到容易题不大意,遇到难题不畏难,不惊慌。考试过程中要做到“会做的题不丢一分,不会做的题能得几分是几分”。答题要注意条理清楚、卷面整洁、字迹端正。

3.合理的考试安排。考前5分钟,要浏览全卷,了解试卷的结构并对答题时间分配作大致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情况下,化学选择题的完成时间(包括填涂好答题纸)一般应控制在25~35分钟。先易后难,遇到难题一定要先“做记号,绕道走”,选择一个最有感觉的选项,若在做完会做的题目之后,仍有时间,再回头做那些有记号的难题。另外在最后几分钟内不要慌乱改答案,确信改后肯定正确,否则别轻易否定自己的第一感觉。

明确解题对策

1.“看”“练”结合,保持良好状态。

看,要注意回归教材,落实基础,强化纠错;练,重在明晰思路,完善解题细节,保持状态。看曾经做错的题,动手再练,清楚错在哪里,明白如何纠错;做新的习题要归类同化,明确考点,掌握方法,理解变式,高考复习中练习必不可少,建议每天保持30分钟练习量,每周至少完成一份限时的综合训练(要注意试卷质量,最好在老师指导下选择试卷)。

2.对准Ⅰ卷的主要考点,查缺补漏,提高复习效率。

Ⅰ卷全部为选择题,具有基础性强、覆盖率高的明显特征,主要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即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化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下列知识点在历届高考题的选择题中的出现率接近100%,是查缺补漏的重中之重,必须逐点落实,熟练掌握。

(1)化学与STSE(科技成果、安全、能源、环境、食品);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晶体)结构;

(3)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4)溶液中微粒浓度比较与分析(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物量守恒所对应的等式或不等式的应用);

(5)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电子守恒、元素守恒);

(6)基本实验操作、物质鉴别或提纯;

(7)NA及mol的含义(与物质状态、单原子与双原子、电子转移、溶液水解、晶体结构等知识的融合);

(8)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9)电化学知识应用(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及应用);

(10)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与pH计算;

(11)热化学方程式的分析(键能计算、热效应比较);

(12)有机物官能团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有机合成等;

(13)化学平衡知识应用(判断平衡状态、图像分析、平衡移动原理、速率或平衡计算);

(14)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等。

解题对策:

(1)要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单选题一般用排除法,画圈定案再审核,目标是选择最佳选项,不定项选择题一般使用比较法,没有把握的选项尽量不要选,宁缺勿滥,一般有一半是双选。用打勾打叉的方法做题,并及时将选中答案先写在题号前,防止最后涂答题纸时看错。(2)要调控好完成时间,并马上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千万注意不要填错位,漏位和答完第II卷才回来涂。要检查,采用顺检、倒检、任意检查方式,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3. 掌握Ⅱ卷的题型解法,回顾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掌握题型解法,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流畅。回顾化学的核心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整理题型的解题方法及破题技巧。Ⅱ卷以能力考查为主,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有较高要求,题型有实验题、无机问答题、综合探究题、有机综合题和化学计算题。

(1)实验题:考查内容应为实验分析和简单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要注意对基本实验操作的理解。内容包括:基本仪器的使用、分离与提纯(过滤、结晶、蒸馏、渗析、盐析、萃取与分液、升华)、试纸(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等)的使用、药品的保存与取用、溶液的配置、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净化收集、气密性检查等。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为:分析实验目的确定反应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安排实验步骤收集处理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解题对策:

要注意对比实验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特别注意新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解答时要紧扣题意,即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语言叙述既要简洁明晰又要全面完整,如注意标明所用仪器的规格、所选药品的浓度或用量,还要注意化学专用名词的准确表达等。

(2)无机推断题:考查内容应主要为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位、构、性”, 探究基本理论,以及各主族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解题对策:

现象分析、性质联系、物质推断,要能够大胆猜测、细心验证。注意推断完成后要认真验证,即将所得结果代入题设情景(或框图)运行一遍,如有不通畅之处应及时调整、修正;细心精致地把推断结果按题目要求准确表达出来,如电子式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等,不能让会做的题丢分。(3)综合探究题:主要考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强,开放度高。

解题对策:

将新情景下的实际问题分解,对照题给的有价值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储存进行整合对接,再进行综合分析,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成果,通过恰当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或解释。

(4)有机综合题:考查内容应主要为有机物官能团之间的联系与转化,通常是两道题。第一题侧重于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第二题则侧重于应用新信息解决新情景下的有机反应过程分析、有机合成线路的设计等。

解题对策:

依据有机物官能团之间的内在联系(定性或定量),将有机框图中的所有物质呈现出来,并将所推出的物质代入原框图进行推理和及时调整,理清物质之间的相关联系后,要小心地按题目要求完成答卷。另外在求解有机物分子式时,应注意通式、原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不定方程讨论、碎片拼接等基本方法的应用;有机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配平,以及不能漏写小分子;有机合成线路的设计一般要注意“反应物顺向推演”、“生成物逆向递归”、“新信息断桥连接”等方法的综合应用。

(5)化学计算题:一般为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以及与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化学分离技术;现代化学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纸层析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3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11

化学分离技术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主要有:结晶法、沉淀法、热分解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渗析法等分离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中引入了一些现代分离技术的内容,如色谱分离技术,而纸层析法(属于经典的液相色谱法,又称为纸上色谱分离法)分离混合物,可用于化学性质相近的混和物的分离,特别适宜于微量物质的分离和鉴别,具有原理易懂、操作简单、分离效能高、所需仪器简单、重现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比较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物质分离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一方面,教师普遍对这个课题不是很重视,似乎这个纸层析法课题很“另类”(“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恰好是生物学科的一个传统实验),如果《实验化学》(选修)教材内容不是高考内容的话,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有些老师认为这种方法和结晶法、沉淀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等传统分离方法相比,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与现代化学分离技术在化学本质和原理作用上是一体的,也许对于考试本身来讲,结晶法、沉淀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等传统分离技术更重要一些,但是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讲,两者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不可分割的。

一、现代实验技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有以下特点:关注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发展趋势,增强教材的时代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这一必然趋势已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体现。如精密电子天平、数字测温仪、数字式pH仪、导电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和可见光谱仪、气象色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COD测定仪等设备的使用已被提及。

二、现代分离技术是化学实验最重要组成部分

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而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

截止2012年,在CAS数据库中登记的化合物总数达到大约4328万个,而日常所见样品均为混合物,成分复杂,各组分含量迥异。而对于复杂样品定性、定量分析的前提是什么?分离!而混合物的分离技术则是化学中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现代分离技术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实验科学素养。

三、现代分离技术思想已经渗透到高考试题中

在历年高考化学试题中,实验题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放性、学科内综合性及实验能力的考察是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最重要特点。但是对学生基本实验科学素养的考察一直是高考试题命题者没有忽视的问题,这表现在试题答案以及试题本身的设计之中。例如2007年广东高考第23题,作为一道经典实验设计试题,在最近几年的多省市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试题。原试题如下: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L硫酸、2mol/L硝酸、2mol/L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2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元素;

假设3 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

根据(2)的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表格略)

本题的核心问题是:①铜和铁的分离:加稀硫酸,在没有分离的情况下,铜、铁离子相互干扰,无法检验。②分离过程中试剂用量的控制:量变引起质变,氢氧化钠、稀硫酸、稀硝酸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然而题干中“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这句话却让一些细心的学生甚至老师产生“困惑”:什么意思?为解决本题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参考答案也似乎让我们都认为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话。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恰恰体现了命题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可以设想,如果试题中分离的不是有颜色或易发生颜色变化的无机金属铜、铁离子,而是无色、不易产生颜色变化的有机物质;这样的分离问题该如何解决?如果分析对象含量不是大于5%,而是降低成百上千倍,那么这样的分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显然,再使用传统的沉淀法等分离方法是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的,这就需要使用色谱分离技术等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才能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纸层析法等内容的教学,并可以适当延伸到色谱分离技术,了解分析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不仅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试题的正确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在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现代分离技术是探究性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

从纸层析法课题教学实践来看,这个课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的理念之一: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化学》(选修)教材中分别选取了以下几个关于“纸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拓展课题1-2:“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拓展课题1-3:“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其中选取“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作为基础课题。

教材中纸层析法这个课题及两个拓展课题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纸层析法的实用价值有更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分离技术的应用之广泛,使学生对于化学分离技术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我理解,学生掌握了纸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其目的和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能对离子、叶绿素等进行分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研究型学习。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是现在中学新课程改革中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环节中极为受关注的内容。基于课题的综合与开放教学,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适合中学课堂实际的课题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色谱分析技术等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指导学生对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三鹿牛奶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进行了探究式学习。

我在教学中提出以下问题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牛奶中有没有三聚氰胺?(定性分析),有!有多少?(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对牛奶中是否有三聚氰胺以及含量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查询到有关使用到传统的化学分离技术的知识。因为牛奶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标方法:GB 5009.5-1985(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Kjeldahl determination)作为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是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从而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为过量的硼酸溶液吸收,用已知浓度的H2SO4(或HCl)标准溶液滴定,根据HCl消耗的量计算出氮的含量,然后乘以相应的换算因子,即可得蛋白质的含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其中用到的化学分离技术主要是蒸馏法。 凯氏定氮法的化学原理是:

然而,问题是蛋白质中含氮量大约为15%~17%,不法分子为了提高牛奶中含氮量,会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其结构简式为■,其含氮量为66%(俗称“蛋白粉”),添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用常规定性方法、凯氏定氮法无法解决!

而三聚氰胺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际上并不复杂,“国标方法:GB/T 22400-2008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原理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各种资料不难获得相关检测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纸层析法知识,是不难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

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过程,我更深一步理解了新课程“关注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发展趋势,增强教材的时代感”这一指导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教材编写者安排“纸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课题的意图。

综上,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的重要性,做到在重视结晶法、沉淀法、萃取分液法、蒸馏法等传统分离方法教学基础上,也要充分重视现代分离技术的的教与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较高的层面去理解色谱分析技术、精密电子天平、质谱分析仪等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看到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做到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体现模块的教育教学价值,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小刚.分析化学与现代色谱分析.“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高中化学子项目”专家讲座

[2] 王磊.化学核心知识的高质有效教学概论.“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高中化学子项目”专家讲座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卷;考试标准;试卷结构;技术指标

Abstract: The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structural modeling of chemistry test paper f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include the structural model and the key element of the content ,the ability form of subject , the difficulty, the mark and the time limit, which are not only the standards for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high school chemistry entrance examination but also the basis of realizing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examination papers. If the above structural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test papers are presented in the way of multidimensional detailed items for chemical proposition of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y could be directly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Keyword: chemistry test paper f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xaminational standard; test paper structure; technical indicat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化学考试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化学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建,是中考化学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对中考命题、审题进行评估监控的标准,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指导意见》评估监控制度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是考试效能充分发挥的关键。

一、中考化学考试标准的构建

所谓考试标准,是指某类或某种考试对应试者在规定测评要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要求,或谓测评的准则或尺度。中考化学测评要素主要包括内容要素和能力要素两类,水平要求即为不同测评要素的考核标准。构造中考化学考试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考核标准的构建依据。

(一)中考化学考试标准构建依据

中考化学内容要素、能力要素及其考核标准的确定,应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并结合高级中等学校教育目标需求、考试目的的需求、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体系、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发展需求和考生的身心特征综合考虑。

由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启蒙性和基础性,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既是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对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初中化学的课程理念定位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课程标准既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教育的目标,也充分反映了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发展需求。中考化学在构建考试标准时还应参照高级中等教育培养目标,以高一级学校对入学新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满足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需求。这些构成了中考化学考试目标的内容要素和试题选材的依据。

在考试目的方面,中考化学学科的成绩将与其他科成绩一起作为中等教育择优录取的依据,所以,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在考核标准上应适当把握。在学科教材内容体系上,应充分考虑包含的知识单元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中考化学考试标准的构建还应考虑应试者的身心特征,因为考试必须因人、适人,只有内容要素、能力要素及考核标准设计科学合理,才能对应试者身心素质水平的个别差异作出较准确的鉴别,实现考试预期目标。

(二)中考化学考试标准确定要素

中考化学考试标准,应准确反映学科考试内容要素的考试目标,以及学科考试内容要素和能力要素的考核要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指导意见》指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考化学考查的重点。现代“双基”观认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最基本概念以及初步原理;有关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事实及其基本规律;能够反映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相互关系的知识;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知识;设计实验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简单化学计算的技能;运用科学语言和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技能。

明确了中考命题的标准和依据,就可以对中考化学命题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整体设计除了明确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以外,必须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能力水平、难易程度、答题时间、题型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基础上,应制订一份详细的多维细目表(见表1)。

表1 新课程中考化学命题的多维细目表

确立了命题的整体框架之后,下一步主要是设计试题的结构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试题包含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在方法和能力方面有何体现?用什么题型呈现?是否符合内容标准的要求?难易程度和解题花费的时间如何?形成怎样的逻辑关系?在明确上述问题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景素材和适当的文字加工形成试题。上述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图1。

图1 试题的结构和内容的技术要素

情景素材作为试题的载体,能够将所要考查的核心知识、方法要素和多种能力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情景素材的收集、选取和优化直接影响试题的质量。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中考化学情景素材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①从化学科学发展的视角;②从化学与社会的视角;③从化学与生活的视角;④从化学发展史的视角;⑤从探究活动的视角;⑥从化学实验的视角;⑦从专题研究的视角;⑧从工农业生产的视角;等等。 [1]

二、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确立

中考化学考试试卷结构,是由中考化学学科内容、目标、题型、难度、分数、时限六种要素彼此关联所组成的一个集合性结构系统。它包括试卷所含内容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内容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所要考核的目标,以及不同层次目标所占比例;试卷所用题型的种类,以及不同类型试题在试题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试卷的整体难度,以及不同难度试题在全卷试题中所占的比例;试卷各类试题,各分项内容及不同层次考核目标分别所占的分值比重;考试的测试时限及其在单个试题、各类试题上的分配。其中,内容、目标是主体要素,题型、难度是派生要素,分数、时限是依附要素。初中化学升学考试的试卷结构体系应由内容结构、目标结构、题型结构、分数结构、难度结构、时限结构组成,双向细目表是试卷结构体系的图表化和数量化。

依据考试标准和实证研究,笔者对中考化学科试卷结构各要素技术指标作以下理论构想。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为以下三个部分:2004—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化学卷、综合理科卷、科学卷等)质量分析数据、2004—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结构分析数据、课题组编撰的《初中升学考试标准及实施大纲·化学》确定的数据。 [2]

(一)内容要素

中考化学内容要素的选择要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确定了表2所示的内容要素,结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级主题的教学时数比,确定中考化学各级主题的构成比例。

表2 中考化学内容要素与理论构想分数比例表

根据表2中内容要素确定中考化学试题素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试题素材内容的科学性是选材的最基本要求。在分析2004-2006年30个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有3%~5%的试题暴露出一定的科学性错误。

【示例1】小聪看到铁匠把红热的铁器浸入水中淬火,有大量气泡产生。他从互联网上查到资料:

3Fe+4H2OFe3O4+4H2。为此,他动手尝试制取氢气的实验:把带柄的铁块烧红后插入水中,用矿泉水瓶收集氢气的方法是

示例1属于知识性错误,在题示条件下产生的气体不是氢气而主要是水蒸气。

2.基础性

中考必须重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情况的考查,其中又以考查学科最重要的主干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据中考化学评价课题组的统计,2002年全国各地72份试卷中,充分关注了基础知识的考核,重点知识的覆盖率达90%以上,但仍有16%的试卷存在明显的超纲和繁、难、怪试题。 [3]这是值得引起警觉的。

3.时代性

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现实生活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取材,以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题设情景,便于学生有感而发,容易上手。试题要较好地突出时代性、生活性、体验性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应用性

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4]试题的选材应注重问题的能力立意,避免死记硬背的负导向。

5.导向性

一方面,促进教师通过试题的内容及评卷要求,明确新课程实验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什么内容,应如何开展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如何在评价考试中体现,从而更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

【示例2】(2006年南昌市中考题)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易氧化变色,略有吸水性。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步骤可简述为:

(1)请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名称:

操作①:

;操作②:

(2)保存茶多酚晶体时应注意

示例2设置一部分课本上没有出现过的生产或生活实际情境,是题目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体现,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促进科学素养全面提高,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6.创新性

把题型与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既保留和有效地使用传统题型,又适当采用新颖的题型,以期更好地实现内容的改革。例如,通过命制一些信息迁移题、开放性试题、探究性试题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查。

7.有效性

作为既是初中毕业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招生的重要依据的考试,试题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这种有效性表现为试卷的内容选材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合理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和难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既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体水平,又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示例3的设计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

【示例3】(2005年上海市中考题)下面的方框内是某食品包装上的部分说明,请从其中标出的配料中选出一种符合条件的物质填在下列相应的空格中。

(1)

中富含蛋白质;

(2)

中富含油脂;

(3)

属于维生素;

(4)

属于无机盐。

8.公平性

考试的公平性,除体现在考试制度以外,也体现在试题素材的选择上。试题本身可能存在对某一群体的偏向现象,从而导致这一群体的考生在得分上获利较多。评价偏见指的是某些学生由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或其他特征,在评价中受到冒犯或不公平的惩罚。 [5]注重命题情境,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新科技的发展情况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信息来源,是新课程中考试题设计的重要特点,也是经常被称颂的一点。但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时代气息浓厚的题材时有可能对处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施以了不公平的惩罚。这些考生也许并不缺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仅仅因为地处比较闭塞、落后的地区,不熟悉这样的题材和内容,才导致在测试中表现不佳。对于中考这种重要的高利害测验,在题目编制时设置专门的“偏见审查小组” ,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对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要提高命题的技巧,如试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答题的兴趣和动机;试题的措辞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能力要素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的要求,可以重新界定出两个新的维度,即学科知识的维度和能力维度。在不同学科中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基本的技能型,也可以是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以能力立意为统领的命题所制定的试卷,它的核心目标是考查学生的现行能力水平,而不是只注重学科知识这一个维度,这就有效地突出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以能力立意为统领的命题要满足以下三个原则:能力导向原则,重在评价诸多能力水平;发展性原则,体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规范性原则,反映学业评价的规范化,只有规范化才能保证试题的质量。

有关研究认为,中考命题可以主要集中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两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可以在一些考试题目中渗透,但不作为中考命题结构中的主要成分。可以将化学科的能力要求按认知水平大致分为四种一级能力指标(如表3所示)。 [6]

表3 中考化学能力要素分数比例对照表

命题时一、二级能力指标可以给课标中规定的一些主体内容定位。在具体命题时还要考虑主体内容的“能力亚层” “题干特征”“答案特征”三方面的要素,这样才能命制出符合能力立意要求的题。根据不同测评要素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要求,以及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的总体状况,笔者作出上述理论构想比例区间。

【示例4】我市某农村中学的同学对铁的性质进行探究学习。

(1)关于铁生锈的情况调查表:

(2)由此我采用防止自行车生锈的措施有

(3)通常情况下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我能举出实例说明,如

,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

示例4根据具体的活动情景,考查学生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指标: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试题能力亚层、题干特征、答题特征要素分析表

(三)题型要素

题型是反映考查内容的形式,它服从于考试的目的和考试内容的要求。不同的题型测试的功能也不同,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题型,并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功能,对于试题的质量以及考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根据中考化学考试标准规定测评要素的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题型的选择上一般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根据题目的基本形式和功能可以划分为: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开放题、计算题等。由于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功能,题型的选择应符合具体测评内容要素和能力要素的性质。 [2]

1.选择题

以考核对事实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为主,具有考查信息量大,便于控制试题难度,能保证一定的知识点覆盖面等优点。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的结构差异很大,其中选择题比例从1/4到2/3不等。从考试实例功能来看,淡化选择题已刻不容缓。一是比例不宜过高,控制在1/4~1/3比较合理;二是对计算型选择题的编制要慎重,少用算法技巧;三是“四选二型”迷惑性较大,选择的风险增加,要尽量减少其比例,最好不出此类题。

2.填空题

填空题是一种半限制性的题型,它是介于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有一定的开放程度。

3.简答题

简答题是问答题的简练变型。可以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当前要特别重视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简答题的开发和应用,倡导学生从多角度、多观点、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地解决问题。

4.实验与探究题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同时又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在中考的书面测验中,科学探究应体现在科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解决等方面,侧重考核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科学探究融入中考评价,要防止过分追求其形式而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书面化,避免离开真实情景的随意假设、推测和开放,要求命题时根据内容要素控制试题难度,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试题的有效度。

5.开放题

开放题能较好地考核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散性、独特性和探究精神。许多问题答案也并非唯一,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予以解答。化学习题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观察现象,提出解决的设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6.计算题

计算题考查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但要注意,化学计算题的命制不能变成远离真实情景的纯学科问题,特别是大量脱离实际的、以纯学科内容设计的化学计算题,要求学生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甚至是数字游戏,会造成学生对真实化学世界客观性和美妙性的一种轻视。例如,2005年南通市中考计算题在情景设置、联系生活实际和难度控制方面是值得倡导的试题。

依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的要求,笔者结合分数要素、难度要素、时限要素得出表5所示的各类题型理论构想比例。

表5 中考化学题型要素分数比例对照表

(四)难度要素

依据中考目标、化学科的性质及考试标准要求,在难度要素上一般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级,试题命制难易各类数据对比关系如表6所示。

表6 中考化学难度要素分数比例对照表

中考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初中化学启蒙性和基础性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化学科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难度要素上应主要采用容易题和中度题,中考化学科的整体难度以控制在0.65~0.70为宜。同时,中考化学科的考试成绩又将与其他科目成绩一起作为高级中等教育选拔学生的依据,要求保证一定的区分度,故在试题难度上要求有一定的坡度。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的理论构想的容易题、中度题、难题的比例约为6∶3∶1。

(五)分数要素

中考化学试卷结构模式较多,主要有三种试卷类型:单科化学卷、综合理科卷和自然科学卷(或科学卷)三种形式。不同的试卷类型有不同的总分,内容、能力、题型、难度的构成比例的确立依据是现行课程标准中的课时设置(化学授课时数占总授课时数的百分比),另外参考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及高一级学校对生源的要求。各种数据对比关系如表7所示。

表7 中考分数要素在不同模式试卷中的分布表

如果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还应标明各分卷的分值。

(六)时限要素

中考化学科时限要素的构建,应结合试卷测试的内容要素、目标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试卷模式以及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每道试题学生解答所花费的时间等多要素综合考虑。一般化学单科100分卷,用时90分钟左右;200分综合卷,用时120分钟左右。综合理科、自然科学卷中的化学部分的时限要求,应根据化学部分所占的分数比重,结合考试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总之,中考化学考试标准及试卷结构指标,是保证中考设计科学性、中考实施规范性、中考结果准确性的依据,也是提高中考考试效能、确保中考生命力和公信力的关键。各项技术指标的确立,应符合设计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

[2]廖平胜,王后雄.初中升学考试标准及实施大纲(化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中考评价课题组.2002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报告[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88—1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5]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5.

分析化学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81-03

[作者简介]潘海澜(1974―),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高中化学课程为保障全体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建立化学思维打下基础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化学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和《化学2》,一方面它们形式上虽然是独立的,内容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1》是《化学2》的基础和反映,《化学2》是《化学1》的补充和深化;另一方面,两者实质上构成一个整体,它们满足了后续课程对化学知识结构的要求,以及建立化学思维的需要。要顺利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做好《化学1》和《化学2》的教学衔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地位的衔接

首先,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高一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高一化学不仅具有承接初中和开启高中学习内容的功能,而且高一化学的知识难度、思维跨度让中学生深感困惑与畏惧。《化学1》全部内容与《化学2》大部分内容又恰恰落在高一阶段,因此就赋予了《化学1》和《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地位的重要性。其中,《化学2》延伸了《化学1》的教学地位,它既包含着必修课程中的核心理论知识,又在必修和选修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其次,《化学1》一开始就充当了“铺路石”的角色,其内容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关键性等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的重要意义,并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让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有用。而《化学2》犹如给“铺路石”添加“黏合剂”,进一步巩固了化学的地位。两者在教学中缺一不可又相互支撑。

最后,目前在高中会考中,《化学1》和《化学2》比重共占90%,其中《化学1》是重中之重。在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化学1》《化学2》比重占60%左右,而《化学2》比《化学1》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可以说这和高考要求的必修、选修各模块均有联系。由此可见,无论今后是否选择学习理科,学生都无法忽视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

二、教材内容的衔接

《化学1》《化学2》作为必修教材,主题突出,难点分散,两册教材遵循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合理衔接,构成了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一)各主题教学内容的衔接

《化学1》《化学2》不以单纯的知识为线索简单地组织教材内容,而是把体现化学发展和化学与社会这两个主题的一系列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如《化学1》中的在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传统矿物到信息材料,《化学2》中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等主题,融合了大量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要意义和学习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相关化学知识的衔接

《化学1》《化学2》在相关知识材料的安排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册教材分层有致,布局合理,顺应了学生能力的要求与发展。例如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在《化学1》中描述了有关反应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不同于初中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有些以离子态进行,需要学习离子反应,这些内容多是基础性介绍与学习。到了《化学2》,强调的是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要求学生感性认识、定性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并通过化学反应限度建立化学平衡及其移动的概念等,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2》除了相同知识内容有衔接外,对理论的提升、规律的归纳也做足了铺垫。此外,除了《化学1》与《化学2》之间的衔接外,同一册必修教材上也有层级的衔接。例如“电解质”的知识,《化学1》专题1在物质分散系中以电离角度对电解质提出定义,专题2中的离子反应则是从导电角度再次提到电解质,为进一步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奠定基础。

(三)各活动栏目的衔接

在两册教材中呈现了各种栏目,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可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索能力。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教材中大部分栏目数量相近,说明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连续性与一贯性,而差异之处则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衔接。如《化学2》中“拓展视野”比《化学1》多出近一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学科,在知识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也可以让人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扩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栏目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实践性的栏目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经验记忆水平向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理解水平转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剖析所学内容。

(一)重视起点,善于引导

为何大部分学生觉得高中化学难?关键在于初高中教材有部分内容脱节。福建省初中化学使用的是粤教版教材,而高中则使用苏教版教材。教师除了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化学课标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起点教学”,即起点应低、起步要小。好比开手动档汽车,起步要慢、稳,否则就会熄火,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太难、太深、太快,会事与愿违。

《化学1》在专题1就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主题,运用多彩的化学物质图片展示物质世界,又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入手,恰当铺垫,帮助学生温故知新。通常专题1在教学上所花费的课时数也较多于其他专题。而到《化学2》教学时,也依旧未脱离“起点”的要求,以“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切入,与《化学1》的专题1相对应,承前启后、由浅入深。

高中必修教材的教学应以课标为基准,处理好教材内容,不能随意加深和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注意把握“深浅”,懂得“取舍”。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中多个专题都出现,在教学中不必马上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较复杂的计算,以及“单线桥”等内容,这些内容可在《化学2》选修模块的学习中再逐步引入。不可能讲全、讲透的,那就不必多讲,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限,因此应尊重教材的设置,分专题、分步骤、分层次教学。总之,不要短时间就将内容讲得很深、很难,要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高中必修教材中模糊了演示实验,提倡学生探究实验,因此教学方法也应当作出相应改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思考、边思考边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路人,学生是主体,教师可按照“精心设计―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拓展延伸―形成能力”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当然,《化学1》的演示、探究实验多数能直接操作,而到了《化学2》,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如分子间作用力)、有关反应机理(如酯化反应的脱水方式)、有毒(如苯的性质)等实验明显增多,那么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手段,使用视频、flas演示、网络等资源。同时也应充分利用教材设置各栏目,由“交流与讨论”导出“问题解决”,进而到“整理归纳”,使教学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在三个不同年级表现不同。学习《化学1》时,学生刚步入高中,对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兴奋的心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态度,但多数学生的学习还是要依赖老师。高二阶段学生热情已淡去,既没了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易出现“分化”时期。因此,学习《化学1》时,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各物质性质,从而了解一类物质的所有类似性质,以记识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掌握不同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要求,了解“怎么学”的方法。到了《化学2》,应在“怎么学”基础上要求“理解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更需要学生拓展知识面,学会反思,提高分析应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化学的学习得一步接一步,不可有一丝松懈;一环扣一环,不可掉链脱节。教师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更应该做好教学衔接,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 谢鸿雁.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2] 葛修海.浅谈苏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的设置结构[J].学园,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