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习题

分析化学习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析化学习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1篇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区域环境,2009年学校能源工程学院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本专业针对陕北地区煤炭、化工、制造、建设施工等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查分析安全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专业特色为施工安全、工业安全和矿上安全等方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所开设的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灵魂[1]。根据我校自身学科领域优势和各行业的安全事故特点出发,针对性的开设化学相关的课程。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在原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重新设置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使用条件严格且涉及学科多(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学时少;大班教学;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2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整合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物理学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1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2.1.1分析化学内容整合。分析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有化学分析的问题时,能够通过有代表性的采样、正确地制备试样和分解试样、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方法进行测定、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测试结果[4]。为了达到这个教学效果,我们有目的地选取了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是关于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涉及固、液、气态以及生物试样采取和制备,强化四部分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固体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误差与数据处理是“量”和准确度的一把标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把误差和偏差的计算应用到采样和滴定分析的计算中。四大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点内容,内容所占的篇幅偏多。这部分内容和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及电化学中的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安排,即节省了时间又扩大知识的范围。

2.1.2物理化学内容整合。物理化学是理论性强的化学,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学科[5-7]。针对安全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气体和液体的性质作为讲授的重点。结果证明,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3随堂实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设置8课时的随堂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

2.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上采取大班授课,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选、优化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应拘泥传统的教学模式,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8,9]。

2.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我们坚持在教学是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二维色彩图片、三维立体图形、动画等效果等诸因素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知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调动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比较晦涩需要演算的计算过程用采取板书教学,让同学能够有时间思考理解,二者取长补短。

2.2.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知识框架,从教学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提问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一种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师生相互对话,既调节课堂气氛,又检查了教学成果。

2.2.3强化训练、抓好习题课环节。由于分析与物理化学概念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思考题、习题和课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做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基础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对某一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环节可以对教学中疏漏的知识点作补充。抓好习题课环节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最后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强化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变只以卷面分数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权重为3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7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通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随堂实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总分(百分制)=考勤成绩(25%)+课堂表现(25%)+考勤成绩比例%+实验成绩比例%。同时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包括主观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还有主观题型如简单题。既能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真正达到通过考试来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3结语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2篇

参照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学计划,考虑环境科学专业后续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类课程分设为现代化学基础及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现代化学基础分两个学期完成,理论课时共计136学时。课程的学科内容包括现代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质结构理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环境科学相关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学生学习后能以化学的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以化学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对一些涉及环境科学及生活、社会实际的化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分析化学单独设课,其一,是因为分析化学素有“科学的眼睛”之称,是环境科学甚至其他任何与化学相关的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分析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学的课程特色主要是“量”,与其他基础化学相比较,更强调“量”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可促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实验牢固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并掌握获得准确“量”的正确操作技术。这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其三,分析化学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采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课时。同时也使一些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需要的化学知识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分析化学等得到了加强。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与我们的现代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结合本校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和补充,采取了教材为主,补充讲义为辅的使用方式。目前选用胡忠鲠主编的《现代化学基础》作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则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编写补充讲义。元素化学部分侧重于讲授常见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学部分则系统地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对于有机合成则不作要求。通过上述调整后,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提高。考虑到现代环境监测方法中经常需要使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华东理工大学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包括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体系相吻合;二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注重应用,简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导,加强了数据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内容,能满足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一些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虽然在结构体系方面与化学专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教材编写者基本都是纯化学专业出身,缺乏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沿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作些调整,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认识不到化学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前景与重要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实基础,注重“双基”扎实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认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和应用。为达到此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1500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编写成课后练习集,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结合专业,偏重应用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我们注重选用大量环境科学中的实例来作为知识应用的案例,培养学生用化学原理和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表面化学、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的教学案例都选用了大量环境科学中的例子。又如元素化学部分,重点讲述若干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元素,P区元素主要讲了Al,Si,Pb,N,P,As,O,S等常见或与环境科学密切联系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过渡元素部分则着重介绍了Cd,Hg,Cr等污染元素,以及Fe,Mn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如,有机化学部分讲到苯基型卤代烃的性质时,以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例来讲,使教学内容变得结合实际、生动有趣。又如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实例也都选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来讲,如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的测定、COD的测定、总磷的测定等。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3篇

(巢湖学院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应用型高校化学专业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影响.依据目前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般问题和教学实践经验,需要从修订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之进行系统的改革,才能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45-03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经严格的整合而形成的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它是应用型高校的化工、制药、医学、材料、环境、食品、生物等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方法、比较丰富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仪器分析的操作方法,具有正确分析、表达测试结果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化学生产工艺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可靠的基础;学生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意识,从而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1].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状况,对于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但是,目前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一般还存在着不少类似的问题,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合.我们要在汲取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逐步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1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一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较少构成矛盾

“无机及分析化学”大体包含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分配的讲授时间一般是2学期共80学时.其中,定量分析基础(误差和数据处理)、化学反应基础原理、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和元素化学共安排40课时,四大化学平衡、四大滴定分析和仪器分析共安排4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得抓紧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难以从容、细致地讲解一些难点.这就容易导致不少学生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接受不了.

1.2 合格专业教师数量往往不敷需要

近些年来,应用型高校招生数量一般都快速增长,许多学校出现了合格师资不足的问题[3].一些教师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常常只作理论传授,忽视或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3 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参差不齐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涉及很多化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应用型高校扩招以后,许多学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并且参差不齐.这些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4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不够正确

许多学生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对他们的就业、工作有用,不必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时,许多学生侧重于记忆现成的理论知识,对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足.

2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对上述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在汲取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下述教学改革来逐步解决.

2.1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改革意识的骨干教师团队,特别是要引入一些“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团队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由有经验的教师示范讲课,互相切磋,以增长团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除通过课堂讲授,以逐步形成学生的比较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外,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的较强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教”,更要“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稀溶液的依数性理论以后,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寒冷的冬天向汽车水箱加甘油、结冰的路面上撒盐等实际现象.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学和努力参加实践,以扩充知识面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2 修订教学大纲和选择教材

教学大纲反映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专业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是指导和考核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原来一般采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存在着内容多、要求高等特点,已经不适合应用型高校的现实要求,必须依据其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大纲作出减少内容、降低要求、突出重点的全面修订,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现在,许多省份高中化学仅作为理科综合考试的一部分,于是,许多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致使他们的化学基础不太好,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计算感到吃力.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减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专业特点.现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非常多,内容深浅不一.要依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慎重选取合适的教材、实验用书和习题集等.

2.3 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恰当地组织“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具体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化学基础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安排.可以依照以下原则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删除与中学化学重叠的部分;与具体专业无关的内容也要尽量精减,对其少讲或者让学生自学.比如,元素化学部分的“s区和p区元素”,在高中时学得比较透彻,作为大一新生,对它们的记忆一般还比较深刻,可以只介绍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金属材料和其它方面的应用.对中学化学涉及较少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要精讲.例如,“过渡元素”部分,高中化学讲得较少,而它在后续的教学中还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就要详细讲解其基本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而对于原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初步和四大平衡理论这些核心内容,则要重点讲,要联系专业的实际应用来讲,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还有详略得当原则.如“物质结构”章,要重点讲解原子的四个量子数(n,l,m,ms)、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氢健和分子的极性,而对波粒二象性和薛定谔方程等可只作一般的介绍.

这样的合理调整,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相连,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要求.

2.4 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通常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其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采用启发、研究、讨论、提问等互动方式,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为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小讲座、小论文写作等,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优化教学手段上,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当中,其信息量大,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4];板书优于多媒体在于它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例如,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及其伸展方向、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分子轨道理论等抽象而难懂,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表达轨道的形状、杂化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原子轨道形成分子轨道的经过,取得生动直观的效果.但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和快速度,往往也使学生难以迅速地理解、接受新知识,故而重要的知识点还要求老师板书,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对一些公式的推演,用板书更能体现其逻辑性,且使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讲解保持同步,避免产生因多媒体课件一闪而过,学生难以理解公式来历的问题.

2.5 利用网络资源

以传统方式传授课本知识是有效的,但它在帮助学生广泛学习、吸收课外知识上就有欠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构建的网络辅助平台,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自测题和模拟题、习题解答、

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源,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验指导要领、基本操作视频等加入其中,供学生查阅,为其自学提供丰富的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几乎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可以设置“在线答疑”等栏目,学生可将学习疑问发送到教学邮箱中,教师查阅后,有针对性地辅导.教师可以汇集学生的问题,集中答疑,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由于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6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现在通行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理论课程为主线而设置的,内容重复率较高、教学效率较低,难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满足应用型高校培养方式的要求,必须作出重要的改革.

首先,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譬如,熟练掌握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结构和使用,以及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和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等.要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和学生操作练习、反复观看录像相结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前,教师应对上次实验和实验报告作出讲评,强调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化和原始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总结实验结果的计算、误差的分析和思考题的解答等,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有效数字的修约.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其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每学期可开设三至五个设计型或研究型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开展创造性实验的机会,激发其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发挥其潜能.

2.7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教和学的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要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单一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可分为三个量化部分,即出勤、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占20%,作业占10%,小论文占10%.期末考试再占60%.考试题目从标准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要灵活多样,既有填空、选择和判断等客观题,又有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物质推断、解释分析、分离鉴别和计算等主观题.通过考试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

改革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督促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3 结束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教师深刻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在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后所进行的改革中,才可能对它取得踏踏实实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造就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的应用型人才.要以此作为目标要求,搞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使之充分发挥出重要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封学军.《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2008,28(2):71-72.

〔3〕张长水,黄新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2):63-67.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4篇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旨在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自此,精品课程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2005年是始建阶段,课程本身的水平作为评审的重点,即要求是课程中的“精品”;2006~2007年是冲刺阶段,评审开始强调精品的资源,也是从此时开始高职高专的课程与本科课程开始分开进行,其评审指标及标准从高职高专的课程特点出发,明晰了高职教育办学的定位,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也极大的增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2008~2010年为普及阶段,更侧重于“精品的共享”。经过近10年的建设,精品课程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

高职“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是体现水利及环境类高职特色的示范性课程,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够体现出培养特色人才的需要,提出思考。

1.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基于项目化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分析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学中做,做中学,知识在学中积累,能力在做中提高。并且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训练和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心处理等职业素质的训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设置课程。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岗位分析,在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针对不同的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1)“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入真实项目,强调技能培养,采用理论体系讲授、案例穿插讲解、分组讨论、实地调查、实践操作、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掌握无极及分析化学各环节所需技能。

(2)“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训练和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等职业素质的训练,从而使其具备一定职业素质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环境。

(3)“以考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设计

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与教学评价体系,采取阶段性测试及过程性考核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从而达到理论知识的积累提升和实践技能的熟练规范。

2.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内容的构建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能满足不断更新的前沿知识的需要,又能高效的完成水分析化学本身课程的教学任务,应根据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及目标,以及职业技能需求的针对性设计教训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对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甄选与整合。精选水分析化学中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础应用为重点教学内容,体现高职教育“理论适当、够用为度”的原则,争取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及时的补充水分析化学中的新方法、新仪器和前沿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水分析化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在水分析化学实验内容选择上,既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要增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提高其学习的创新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内容既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在实践中掌握原理、方法和理论知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三合一”特征。

3.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其能够顺利建设的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是:邀请校外的教学名师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来校介绍经验和体会,并且派教学团队的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进修;鼓励教师申报省、部、校级的教研教改课题和项目;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和访问,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团队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多渠道的提高教师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水平,形成合力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

4.课程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水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教材应该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不仅要有主教材,还要有相应的参考书、指导书、试题库等,并且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也为了更好的与后续课程对接,还应编写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课程讲义及实习、实验参考资料。教材也不仅有纸质的,还要有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录像等网络资源。

5.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开发“基于项目引导”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三个中心,坚持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在实践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逐步渗透,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用理论来解决,使学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变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方法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在《水分析化学》的讲授过程中非常重视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改进完善。以启发式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集中讨论、个别提问、课后留思考题的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断的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一次性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能力考核为主。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基于项目导向”的原则,以实际工作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6.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科类;教学体会;化学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各组分含量的一门学科。定量分析化学是农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在学生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析化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知识点相对零散、计算多且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和记忆。所以,必须寻找能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作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系统化内容,建立整体框架

作者授课的2010级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所用的教材是由谢天俊主编的《简明定量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按分析任务分,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本课程主要讲述定量分析的内容,为了准确测定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必须先了解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按测定原理和使用仪器的不同,定量分析又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也相应地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1]。在讲授绪论时,引出本课程的主讲内容:定量分析误差、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和可见吸光光度法,先让学生建立一个轮廓清晰的整体框架。

二、对比总结知识点,帮助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的化学分析中,主要讲述滴定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概述和三大滴定。其中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总结成几个数字来记忆,比如,总结为标准溶液浓度的两种表示及换算、标准溶液的两种配制方法、滴定反应的三个要求、滴定分析法的四大类型、基准物质的四个条件、滴定操作的四种方式。三大滴定法可以按相同的思路来介绍:定量处理的常数及相关计算—滴定曲线的计算—准确滴定条件的确定—指示剂的原理及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滴定法的应用。但三大滴定法具体讲述的原理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三大滴定法进行横向的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并总结各滴定法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记忆各滴定法的相关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更加地连贯和系统化。

三、回顾式教学,巩固已学知识

在讲课前,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花几分钟进行回顾,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帮助学生提炼上一节课的重点[2];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及时回顾并提问已学的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

点的印象,并帮助学生学会将课本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在每一章节的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书面总结并上交,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结能力。

四、进行单元测试,灵活应用知识点

精选一套单元测试题,选择能复习巩固课程基本知识点以及

能了解某些不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的开拓性内容的测试题,在每

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并对测试题进行打分,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掌握计算技巧,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五、讨论、讲解作业,提高学生参与性

每一次课结束时,都会布置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作为作业,每次作业批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分析和讨论,依次选择讨论小组的学生代表对作业进行讲解,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

与性,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对作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采用总结式、回顾式、提问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理解,连贯记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天俊.简明定量分析化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3.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酸碱;滴定;可行性判据

中图分类号:O65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45-02

关于多元酸碱、混合酸碱滴定问题的研究有不少报道,有关报道中从分布系数(摩尔分数)、质子条件或滴定反应常数等出发对多元酸碱、混合酸碱的滴定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1-4]。由于多元酸碱、混合酸碱滴定过程体系的处理比较复杂,因此教学中主要是讨论多元酸碱能否准确滴定和指示剂的选择(包括化学计量点pH值的计算)问题,要求能应用多元酸碱滴定的可行性判据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多元酸滴定的可行性判据及其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谈点滴看法。

一、多元酸碱滴定的判据

现行分析化学教材或学习参考书中,在介绍多元酸碱的滴定时,对多元酸能否分步滴定一般都给出了判据[5-11]。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在处理多元酸碱、混合酸碱的滴定问题时常常出现误判或逻辑错误,如对0.2mol/L砷酸(Kai分别为5.6×10-3,1.7×10-7,3.0×10-12)能否滴定的问题,很多学生给出了错误的回答“因为砷酸的cKa1、cKa2都大于10-8,所以能用NaOH溶液直接准确滴定到其第二化学计量点;又由于其Ka1/Ka2小于105,因此不能分步滴定,第一级滴定与第二混合在一起,仅出现一个滴定突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作答?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材中多元酸碱滴定判据的表述存在问题。在不少分析化学教材(包括一些国家级重点教材)或参考书中,对多元酸滴定的可行性判据常常表述为“对于多元酸的滴定,首先根据cKa1≥10-8与否来判断能否对第一级解离的H+进行准确滴定;……”或“对多元酸的滴定,若cKa1≥10-8,则滴定到其第一化学计量点时出现一个滴定突跃;……”等相近之意[8-11]。显然,这些表述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很容易误导学生,使用这样的判据来判断多元酸能否准确滴定或能否分步滴定时必然容易出现误判或前后矛盾现象。我们知道,多元酸能否进行准确滴定,不仅与其解离常数(或滴定反应常数)和浓度有关,还与其相邻两级解离常数的比值Kai/Ka(i+1)有关。cKa1≥10-8并非是多元酸第一级解离的H+能准确滴定的充分条件,要准确滴定还需要有明显的滴定突跃,即要求Ka1/Ka2足够大。多元酸碱滴定教学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判别标准或准确度问题。现行分析化学教材中,对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判断主要分别采用两种判别标准,其中一种要求多元酸碱的相邻两级解离常数Ki≥104Ki+1,允许误差1%,另一种则要求Ki≥105Ki+1,允许误差0.5%。虽然两种判别标准或准确度要求都有其合理性,但对于采用后一种判别标准即要求Ki≥105Ki+1的教材,按理说都应该始终以此要求来处理多元酸碱的滴定问题,在出现准确度达不到此要求的情况时应加以说明,然而这些教材大多没有做到这一点。如工业纯碱或食用碱组分分析,Na2CO3并不满足分步滴定所要求的Ki≥105Ki+1,但为什么却常用双指示剂法进行测定,这些教材中少有对此作出解释,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疑问较多和容易犯错。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多元酸碱滴定原理,避免误解、误判等情况发生,正确表述多元酸碱滴定的可行性判据,明确滴定的准确度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对多元酸的直接滴定可作如下的阐述(对多元碱的滴定,以Kb代替Ka):通常,对于浓度c适宜的多元酸HnA。①若要求误差±0.1%,则该多元酸全部被准确滴定(滴总量)的条件为ca(spn)・Kan≥10-8。②若要求误差±0.1%,则准确滴定第一级解离的H+(到第一化学计量点)的条件为csp1Ka1≥10-8且Ka1≥106Ka2(依次类推)。③若允许误差±0.5%,则滴定第一级解离的H+的条件为cKa1≥10-8且Ka1≥105Ka2;若允许误差±1%,则滴定条件为cKa1≥10-9且Ka1≥104Ka2(次级H+的滴定要求类推)。④若Kai

上述判据严谨简明、通俗易懂,具有普遍适用意义,既能满足准确度要求较高的理论研究需要,也适于生产实际的需要,其中③最有实用价值。由于多元酸碱的滴定不仅与其解离常数(或滴定反应常数)和浓度大小有关,还与其相邻两级解离常数的比值Ki/Ki+1大小有关,影响情况复杂,因此上述判据只是一般性的阐述。混合酸碱的滴定与多元酸相似,此处不再另作讨论。

二、滴定判据的应用实例

例1:试说明用0.10mol・L-1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柠檬酸溶液的情况?本例中,柠檬酸的Kai分别为7.4×10-4、1.7×10-5、4.0×10-7,其ciKai≥10-8而Kai/Ka(i+1)

多元酸碱能否准确滴定与能否分步准确滴定是多元酸碱滴定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能准确滴定的多元酸碱不一定能分步准确滴定,但能分步准确滴定多元酸碱就意味着能准确滴定,不能准确滴定的多元酸一定不能准确分步滴定。判断多元酸碱能否全部被准确滴定时,考虑其cKi值大小即可,但判断能否分步准确滴定时,必须考虑其cKi、Ki/Ki+1值大小是否同时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苑嗣纯,葛兴,蔡红.从摩尔分数探讨多元酸分级滴定的条件[J].大学化学,2010,25(1):61-63.

[2]李克安.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研究[J].大学化学,1993,8(1):15-18.

[3]刘虹.混合酸的滴定判据及终点误差[J].化学研究,1997,8(4):61-63.

[4]刘长增,郭士城,刘春业.多元酸碱滴定中几个问题[J].临沂师专学报,1999,21(3):39-43.

[5]李克安.分析化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林树昌,胡乃非,曾泳淮.分析化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四川大学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分析化学[M].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潘祖亭,李步海,李春涯.分析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吴阿富.化学定量分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7篇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欲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储备一缸水”。要上好物理化学课,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更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是注重备课环节。备课时重点参考一些理论基础强且较为全面的相关教科书,如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的傅献彩等主编的《物理化学》课本,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一些有关物理化学的最新进展。从中吸取精华,并进行分析比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其次是在教研室内部通过相互听课的方式,互相借鉴对方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每周的教研室活动安排一些专题讨论,把在备课及教学中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各抒己见以供借鉴和参考。此项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公式众多且各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因而教学双方对此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初学物理化学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变换一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常使学生感到知识新鲜有趣,势必能起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

2.1讲述法—抓住重点,讲清概念和规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3门课程有所不同,物理化学不但与中学化学联系较少,而且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尤为重要。对于新理论的实验依据,处理方法和该理论的应用以局限性都必须讲清讲透,澄清可能产生的各种模糊认识。而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前设课程中已有完整论述的内容不讲或略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巩固提高,再用较少的课时加以引申和提高。例如在无机化学中已经系统地学习过的热力学中的基本计算、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以及电化学中的有关Nernst方程的计算等,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就可以略讲,甚至于可以不讲。

2.2对比法—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任何知识体系都是在旧的较简单的知识体系中发展而来的,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往往是相互关联的。物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连续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将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加以应用,如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进行扼要的回顾或简单的复习,使学生温故知新;二是与学过的课程进行类比,如在讲授体积功时可与物理学中功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当教师传授新知识时,如果能够指出即将学习的内容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

2.3启发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发挥,双向互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2]。一个善于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能从主导作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导和引导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例如在“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化学反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能否进行、进行条件及反应限度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引导和启发,通过知识的扩展和引申,师生共同得到结论———自然界中的一切发展变化过程都是有方向性和限度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启发思考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不仅从启发中理解知识,还要从启发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多媒体—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认识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方式改革中的热点。其中电子教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一个好的电子教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讲课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3],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如热力学中的体积功和卡诺循环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如能应用专用软件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将其形象而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相对比较容易。同时,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解决了课时少、学生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物理化学中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如能在板书中给出,学生的听课效果会更佳。

2.5开放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扩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物理化学与医药行业密切联系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如药物制剂与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表面现象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等,拟定好专题讨论的题目,提前将讨论提纲及具体要求通知学生。学生在学习之余,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相应的课题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讨论,通过各种形式谈出各自的见解和观点。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同时还能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3加强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在物理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加强习题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相信每个物理化学教学工作者都深有感触[5]。在物理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生即使上课听得很明白,教材也能看懂,但拿到习题时却无从下手,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因此,在课堂上精选一些有启发性的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由基本概念到计算公式,再到每一个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逻辑推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改错题练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索知识,辨别是非。布置学生作业时,要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尽量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为此,教师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编写了与教材相适应的难易适当的习题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第8篇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作者对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基本措施及改革取得的良好效果,力求使学生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对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较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有效地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实验教学新体系;创新意识;开放式实验教学;仿真教学;虚拟实验

A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Abstract: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and the important practice link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the basic measure of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the good effect of reformation were expounded in this paper.The aim of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ation is to do effort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theory more deeply,better grasp experiment operation technical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new system of experiment teaching;innovate consciousness;open experiment teaching;simulation teaching;invented experiment

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比以往都更全面、更突出,因此对学生的培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1]。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适应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1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制约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1.1 教学方式程式化

在教学方式上,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的每个步骤,都进行详尽的讲解。这种单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1.2 实际操作刻板

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所学知识的验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对理论教学知识进行验证,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3]。

这样的实验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是很难适应社会要求的。

1.3 教学手段单一

老师多采用实物讲解-示范的形式,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尤其是仪器分析,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加之仪器精密贵重,且每次试验耗材费用高,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配置量极少,使得众多的学生往往只能观摩或接触仪器1~2次,显然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科研单位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药检所、环保局、防疫站、研究单位、生产企业等各种行业机构,对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质谱仪等设备的依赖几乎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但这些精密仪器的操作人员、技术专才目前却严重短缺[4]。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分析化学高速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

2 深化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加强基础、开拓思维、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注重创新”为指导思想[5],包括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实验内容的优化、实验条件的开放、实验手段的更新和考核体制的建立等,从多方面着手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一种全新的能力培养型实验教学体系。

2.1 转变实验教学方式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是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需的[6]。

因而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由教学的中心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基础实验,以老师指导为主,强调学生熟练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内容,掌握基本功;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具体地去完成实验内容,碰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设计研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老师只给出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设计方案和操作,自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部分能力强、兴趣高的学生还通过创新实验、开放实验、安排进入老师的课题组、参与各类设计竞赛等方法,形成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实验操作者,而是实验构思者,实验过程的控制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另外,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我们在实验中尝试双语教学,并且自编了一套“分析化学实验双语教材”,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化学常用语的英文译法及化学现象、化学变化过程的英文表达法,为其今后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能单纯满足于验证相关理论的单纯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现状[7]。鉴于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我们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项目进行重组整合,精选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了“基础训练实验—综合实验—设计研究实验”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层次Ⅰ是基础训练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为综合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层次Ⅱ是综合实验,主要为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理论知识或多种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目的的为了让学生通过综合实验掌握对某种分析技术综合运用的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能力培养,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层次Ⅲ是设计研究性实验,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课程知识范围和实验室的技术手段的类型,选择设计实验课题,写出课题设计书。在指导教师论证了课题设计的可行性之后,允许学生完成从准备实验到正式实验以及写出实验小论文的全过程。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课程安排依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操作训练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药物研究的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

2.3 充分提供实验教学条件

一是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不断添置新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二是大力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上的全方位开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不离开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问题;没有实验的时候,实验员值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预习和补做实验。另外,实验中心还建立了开放的实验网络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网上资源丰富,包括实验课件、仪器操作说明、大量实验操作和仪器操作的录像、元器件性能常见问题和习题库等,通过网上课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4 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时代课题[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其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主体。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因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功能溶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和理解掌握。我在教学当中,体会到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之益。例如:在讲授酸碱滴定基本操作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幅动态画面,形象地展示了选用不同指示剂时,不同浓度酸碱互滴的滴定终点及对应的滴定曲线;再配上影视录像片的有关片断,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情感等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获取了知识。

仿真实践教学手段的引入更加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其采用虚拟实验,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甚至现实环境难以实现的实验项目,也可以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过程。如借助三维立体画面可多角度展现现代化仪器的内部构造,将细致的仪器操作流程用动画描绘出来。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是传统教学的语言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原理示意图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我们的教学实验表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牢固掌握知识,并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推动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

2.5 建立实验考核体制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是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0]。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建立了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以此来量化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情况。

实验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结果纳入成绩总评中。期末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具体办法如下:

2.5.1 实验评分标准

2.5.1.1 平时成绩占40%;

2.5.1.2 设计性实验占30%(付诸实施可加分)。

2.5.1.3 期末实验操作考查占30%;

2.5.2 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随堂考查、原始实验记录和综合素质几部分组成 实验报告强调规范性、实验结果和数据与原始记录的一致性,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随堂考查即当堂面试,可能是操作步骤,也可能是结果的简单分析,还可能是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原始记录则强调其真实性;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态度、科学素养和团结协作精神。期末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水平。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操作考查。

2.5.3 实验操作考查 即让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验,老师对其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主要涉及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几个方面。考查不合格者不予参加分析化学学科相关理论课程考试。

3 实施成效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重视提高,实验积极性较高,能在课前主动预习。实验时操作标准规范,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性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开放式教学中的一些实验内容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在新实验开设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不能胜任实验教学。可以说开放教学提高了师资队伍业务水平。

可见,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相互促进和统一的作用。

4 展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制作实验基本操作视频演示,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同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配合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大综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新会,郝培锋,张伟宏.大学信息课程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思想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2,3:31-33.

[2]赵顺实.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35.

[3]马宏,田维蓉.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改革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139-140.

[4]狄斌,吴春勇,李博.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引入仿真教学手段的思路[J].药学教育,2005,21(5):13-15.

[5]张靖方.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6,8:30-32.

[6]汪明礼,潘乐.研究式实验教学的体会[J].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72.

[7]王玉兰,赵鹏,赵卫军,等.高校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