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主任教育叙事

班主任教育叙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还记得我刚踏入这个班级的时候,一个体型高大,嗓音粗哑的大男孩冲到我面前乱叫一通,我当场就愣住了,不过很快就缓过神来,猜到这个应该就是校长提到的特殊孩子,从他的相貌就能看出他的异样。他叫康康,三年级学生。据了解,康康智力发育迟缓,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奶奶。

一年级入学时,康康完全不能独立在学校学习,需要奶奶全程陪读。他无法安静上课,不能自主思维,不会书写,表达不清,记忆力差,总会不自觉地随意走动和自言自语,情绪不稳定,会大声叫喊,敲打桌椅,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康康的情绪很容易波动,特别是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大吵大闹或不停哭泣。例如:上课老师没有提问他,他就开始一直哭闹,指导老师提问他为止。当他想跟同学们玩耍,但同学们没有让他参与时,他会攻击同学。康康无法与被人进行正常交往。总是过度用力地去拥抱同学,把同学压倒,或者硬抢同学的东西。会不受控制地打同学或者到处乱跑、捶打墙壁等。最让人头疼的是康康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收拾东西,上厕所还总会把粪便弄到身上。

这样的孩子,大家看了都“害怕”。但我作为老师,即使感到为难,也不能歧视孩子,必须接纳孩子。为了让康康融入校园,我对康康的各方面教育都会降低要求,放慢速度,以行为指导为主。先营造周围的环境,让康康建立羞耻心,帮助康康学会基本规则,能够独立上学。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康康,所以我给康康设计好一系列在校的文明用语。每天创设情境指导他如何讲出设定好的语言。例如:进入课室和办公室之前要在门口说“报告”;有困难的时候要说“请帮帮我”;放学了跟老师说“老师,再见”。每天安排不同的同学协助康康反复练习,家长和老师也一起配合加强训练。

如果康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大吵大闹或不停哭泣,激动时会有自残举动。为了能够尽快让康康平静下来,我会用代币奖励的方式安慰他。当他有自残行为的时候会立即制止并给他拥抱安慰,让他感受到温暖,产生信任感,从而能够听从老师的引导。当然也不是无条件地宽容,适当的批评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口头安慰无法控制康康,我会紧紧抓住他的手或肩膀,但必须以不伤害到孩子为前提。

在学校,我特意安排了几名有爱心且负责任的同学来监督和指导他。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小老师”可以直接给康康发放代币或口头表扬。康康在得到心理满足后,会对“小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会原意听从“小老师”的命令,从而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更有利于康康与同学的相处。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青年班主任 专业化 成长机制

教师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处于“重要他人”的位置。随着青年教师在班主任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青年班主任普遍经验不足、专业素养发展不够、班级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如何有效构建青年班主任成长机制,发挥青年教师的生力军作用已成为中小学需要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内化教育信念,发挥“重要他人”的作用

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建立并内化教育信念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指导班主任教育实践的思想和理念,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目标、群体与个体发展关系、师生关系及问题处理方式等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在“如何看待事业”“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集体”等方面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认识。

“重要他人”是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在中小学生学龄发展阶段,班主任的积极态度是学生在学校建立积极生活体验的前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着潜在、长远和深刻的影响,是学生成长中互动性的重要他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切。班主任要发挥“重要他人”作用,首先应明确其角色定位,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榜样示范将会产生显性或隐形的作用。再次,正确看待教师威信。现实中,很多班主任认为威信是靠严厉来树立的。事实上,教师的人格形象、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的热情都是班主任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强化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

专业化发展过程是外部推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青年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必须构建起一个外源发展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培训培养机制。

(一)理论教育模式

青年班主任需要具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但在职前教育阶段以“学科本位”为导向的本体性知识仍被置于核心位置,对师范生所需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职前段的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不够,缺乏对中小学教育知识需求的审视。因此,班主任“重新学习”已成为应然和实然需求。班主任专业化知识主要包括岗位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这两类知识相互促进并相互转换。[1]岗位实践知识是班主任在专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总结,是其对独特的教育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的结晶。它包括对教育对象的独特认识、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法、对班集体管理采取的独特策略等。[2]这种知识开始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个性化的知识,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可逐渐上升转化为“个体实践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则体现为以理论体系支撑的显性知识,如班集体管理理论、教育心理学、德育论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班主任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指导班主任的教育实践。

(二)师徒引领模式

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经验与实践智慧大多属于一种缄默知识,且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及其经验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中,青年教师职前所学班级管理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班级管理问题,寻找有效途径帮助青年班主任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应成为当下班主任校本培训的重点问题。师徒引领模式正是为形成班主任管理机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主要运作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师”,青年班主任在观摩、参与和模仿的过程中,不断体悟和反思,并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在真实情景中践行,从而系统地内化,形成个性化的班主任实践经验和管理机智。[3]

(三)案例培训模式

传统的班主任案例培训方式往往采取“舍近求远式”或“随心所欲式”,要么要求教师盲目地在全国追随优秀班主任的优秀做法,要么缺乏对班主任专业化的系统思考,以“拿来主义”的形式试图复制一切成功案例。对于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必然不是通过复制案例来实现的,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管理案例,在案例评议中反思、成长,理应是案例培训模式在班主任培训中应用的本真目的。这一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一是案例的选取。可以是源于其他学校的代表性事例,也可以是本校真实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二是案例的评议。在班主任会议上展示、交流、讨论、评议。三是案例的复现。要求青年教师将案例情境虚拟复现,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案例培训目的不是要获得标准答案或一致结论,而是注重培养青年班主任辩证思维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决策艺术。

(四)自助培训模式

如前所述,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还需要发挥自我驱动力的作用。自助培训就是要求青年班主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制订“班主任专业化自我发展计划”,分析班级管理现状、自身优势及不足,依此确定专业化发展目标并制订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其次要求青年班主任逐步养成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学习的习惯,并以叙事研究的方法积累反思和成长记录。再次实施“班主任读书计划”,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固态、静止的过程,因而青年班主任要确立终身学习观,汲取知识、创生智慧。

三、开展行动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正在由管理时代走向研究时代,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掌握必要的行动研究方法以理性思考自身教育实践,有助于青年班主任逐渐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转变。具体来说,行动研究就是提倡青年班主任作为实践者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并不断矫正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和班级管理的行为。研究课题可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新课改下教师威信的树立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化等等。行动研究既可以采取调查、谈话、讨论、实验等实证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理论分析、文献检索、比较研究等思辨方法,实践中通常是多种方式交互使用,不断调整。[4]行动研究的宗旨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即班主任同时作为行动和研究的主体,基于班级管理过程和实践对班级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四、建立成长档案,促进自我完善

现实中,长期开展班主任工作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成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对于青年班主任不是仅仅靠“热情”和“奉献”就能避免这种职业倦怠感,建立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评价体系是突破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之一。正如我们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评价理念一样,对班主任的评价也不应仅是甄别和选拔,评价的本真意义更在于诊断和改革。

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研究、总结而不断升华的过程,关注的是班主任的成长和发展。采取以个人成长档案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将改变传统视评价为奖励和惩罚教师的手段,将立足点放在班主任的未来发展方面,全面检验和查找工作上的成效与不足,在诊断和改进中不断激发班主任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专业化自主发展。班主任专业化个人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班主任专业化计划及实施方案、班主任自学笔记及心得体会、培训记录及反思、行动研究或教育叙事案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阶段小结、小组评议及学校领导评议意见,等等。正是由于专业化成长档案着眼于个人发展的未来,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以及巨大的成长潜力,实施发展性评价更为迫切。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5]班主任专业化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目标,需要班主任围绕目标不断学习和实践,发展个性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连山.专业知识——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J].天津教育,2007(3).

[2]包赟甲.对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透视[J].中国民族教育,2009(3).

[3]李拉.师徒模式:引领新班主任成长的有效策略[J].班主任之友,2007(9).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一、隔代家庭教育背景

莱布里奇等人认为,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本文采用抽样的方法,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叙事、比较。访谈对象主要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爷爷或者奶奶等长者)以及班主任老师和留守儿童本人。同时,本着自愿、保密的原则,在文中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名,使用了代号。

1. A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A为延吉市中央小学二年级学生,现年九岁,其母亲于2005年在A一周岁时赴美国打工。母亲经常打电话回来,平均一周通一次电话,但孩子与母亲的沟通并不多,仅仅是2~3分钟的通话时长。父亲长期奔波于外地做生意,回家的机会不多,父亲极为溺爱孩子,但也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A的家庭条件较好,生活水平在同龄人中较高。A先由姥姥抚养了一年,两岁后与奶奶一同生活。奶奶今年61岁,过去曾从事过邮局的工作,身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经常因病住院。自2012年3月20日开始,A与姑姑、姑父及奶奶一同生活。

姑姑的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但她在家庭教育及人性教育方面进行了很深入地自主学习,对于家庭教育及人性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也曾参加过家庭教育的培训课程。A的家长会一般是由姑姑出席,姑姑很重视教育,由于一些自身有利条件(与班主任老师很熟悉)与班主任老师平均每两周就会沟通一次。A同奶奶单独居住时,奶奶并不对A进行课业辅导,一般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对此部分进行弥补。自与姑姑一同居住后,姑姑对A进行课业辅导与监督,同时也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课外辅导班。孩子的成绩在一年级时中等,自与姑姑一同生活后成绩显著提高,现在学习成绩很优异。

2. B家庭教育环境。研究对象B是延吉市北山小学五年级学生,现年十三岁,其父亲、母亲于2005年在B五岁时分别赴韩国及美国打工,九岁时父母回国,共同生活一年后又出国打工,父母平均一个月打来一个电话。B有一个4岁上幼儿园的妹妹,两个孩子由姨奶抚养。姨奶今年54岁,曾在韩国打工后回国,身体很健康,姨奶平时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孩子的课业辅导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完成。家长会一般由姨奶出席,但并不与班主任老师做单独的交流。B成绩并不理想,在班级为中下等,甚至有些厌学。

二、隔代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 A家庭。

A是个个性很强的孩子,奶奶认为由于缺乏母爱,A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她很淘气,思维也很奇特,有时还观察大人行动、利用大人的心理,总是希望别人把她自己当做中心,不希望有人跟她抢夺奶奶或者姑姑的爱,甚至是家里养的小狗,如果家人过于喜爱那只小狗,她就会嫉妒,做出故意伤害它的举动。可以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在访谈过程中,由于奶奶把精力都集中于与笔者的交谈,大约进行到30分钟的时候,A开始故意与家中的小狗一起玩,甚至故意伤害它,让其制造出很大的声响,使大家的目光注意到她。

当A出现此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举动时,奶奶多以引导的方式教育A要多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并反复强调家人对A的爱,让A对爱的感受能力增强,尽量消除A心中的不安,也口头教育她不能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任性的问题出现时,奶奶会先跟她探讨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然后再劝导她,教她学会换位思考。由于奶奶的悉心教导,A若在学校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基本都会与奶奶和姑姑沟通,但奶奶仍认为与孩子之间存在教育、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孩子的世界,需要跟她多进行沟通,父母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奶奶只希望她的母亲为孩子的发展考虑,快些回国。A的奶奶认为由自己来代为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有时由于身体原因会有些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要与孩子的姑姑一同生活的原因。

A奶奶认为学校的教育课程与过去的年代相比过于深刻,孩子们虽然都能够理解,但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辅导班、请家教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样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太为残忍,孩子长大成人后会为童年时期感到遗憾。由于奶奶年事已高,视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再加之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与奶奶所处的年代有很大区别,奶奶很难对孙女的课业进行辅导,所以选择通过聘请家教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形式来对此部分进行弥补。

2. B家庭。

姨奶认为B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平时喜欢开玩笑,性格有时很倔强,做什么事情喜欢一拖再拖,不听话的情况较多。B平时喜欢看书,包括漫画书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的书籍,他不是很喜欢上学,B的姨奶说B偶尔会出现装生病而不去上学的情况。此时,姨奶会严厉地批评B,并教育他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欺骗他人,这种做法是可耻的。

B的姨奶在家庭教育中主要采用说教的方式,但姨奶表示,孩子们很聪明,他们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与隔代长辈相比会更加严厉,一般对隔代长辈并没有畏惧感。所以,B不听姨奶话的情况较多。当严厉的教导不起作用时,姨奶会打他几下,再不听就会采取更为严厉的体罚,姨奶也会选择与孩子的父亲打电话沟通,以此使B畏惧、好好表现。

姨奶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并不懂家庭教育,只要照顾好孩子日常生活起居,教育交给学校,平时主要针对生活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有时会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希望孩子能够形成好的道德品质。

姨奶认为有时B的父母会要求给B超出这个年龄所应该消费的零花钱,想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以至于让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花钱大手大脚。姨奶认为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她有时尽量教育B,赚钱的辛苦,不可以乱花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业方面姨奶基本不进行辅导,她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所以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及参加课后辅导班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姨奶表示B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愿与姨奶进行沟通,与母亲通电话时也由于时间久了、感情生疏,不会主动沟通,父亲也无暇顾及孩子细小的情感变化,这个问题至今也未能得到现实的解决。

三、A、B家庭比较后的反思

通过对A、B这两个被采访家庭的叙事比较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朝鲜族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

1. 朝鲜族隔代长辈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未扮演好感情慰藉者的角色。通过采访发现,隔代家庭教育中孩子会出现不积极与隔代家长进行沟通的现象,因为孩子会认为隔代家长无法理解自己,说了一些事实可能只会引来一些唠叨的说教还有训斥。久而久之,朝鲜族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无法很好地找到感情的慰藉,长此以往,会造成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障碍,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会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化发展,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不被理解的一个个体,逐渐影响到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甚至未来的成长。

2. 朝鲜族隔代长辈在隔代家庭教育中未扮演好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儿童的课业学习需要家庭教育进行辅助,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儿童在家庭范围内若寻求不到很好的帮助,久而久之会对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隔代长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体状况不好、视力也逐渐退化,加之学习年代久远,与现今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异,很难对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多数采取聘请家庭教师或者参加辅导班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隔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多以生活方面的知识为主,辅助道德教育。

3. 朝鲜族隔代长辈与班主任沟通过少。通过采访发现,隔代长辈平时并不与班主任教师进行主动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即使参加家长会,也不会单独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学校生活情况。这样会造成家庭教育主体无法全面了解孩子的问题,无法很好地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也无法很好地为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做辅助工作。

四、朝鲜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议

1. 隔代长辈应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隔代长辈成为儿童的情感慰藉者,儿童有心事时会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寻求帮助,有助于隔代长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现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会大大增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也会让他们的情感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寄托。不仅对人格养成有积极的作用,也对学业成绩、生活能力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2. 隔代长辈应提高教育能力。在本次访谈中发现,隔代长辈的教育能力普遍不高,以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欠缺,有时无法为学校教育做到应有的辅助作用,有的家庭也无法为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所以,改善朝鲜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首要任务是隔代长辈应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可以通过社会上的教育机关,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掌握相关理论,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研究中发现,隔代长辈与班主任老师很少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隔代长辈应多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孩子学校生活的近况。只有了解了基本情况,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也是隔代长辈提升教育能力的一种方式。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班主任;主题班会;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6-0014-04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阵地。从班级管理的视角,主题班会还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内容新颖、形式活泼、为学生所喜爱的主题班会本身就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一、主题班会概况

(一)主题班会的特点与类型

从主题类型看,主题班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日常主题班会,即班会的主题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从与他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活动中提炼而来,例如“我们班里的故事”“同桌的你”等。

政治主题班会,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主题班会。这些主题可以国内的重要政治活动为背景,例如“我们身边的八荣八耻”“畅谈科学发展观”“祖国发展60年”等。

阶段性主题班会,是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帮助学生解决阶段性发展问题的主题班会。例如,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心理压力,有经验的班主任会在考前组织“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中考”的班会。

节日性主题班会,即选择在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或纪念日里开展的与之相关的班会。很多节日都适合作为班会的主题,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3日纪念日等。把相关主题的班会放在这一天,节日或纪念日的特殊氛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偶发主题班会,是由突然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偶发事件所引发的主题班会。如“5.12”汶川大地震,既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涌现了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展现了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很多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从活动类型看,主题班会可以分为体验型、讨论型、表演型、叙事型几种。这实质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真正的主题班会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之类的感恩主题班会,通常会用到叙事、讨论、体验等多种活动方式。

(二)主题班会对班主任的要求

总体上看,主题班会课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因素: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的教育理念;平日里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主题班会组织实施中展现的实践智慧。

首先,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决定主题班会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决定着班主任怎样理解德育的本质,决定着班主任如何看待班会中的师生关系。具体而言,科学的理念可以避免方法上的强制与灌输,可以保证主题班会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杜绝主题班会实施中的“新形式主义”。

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班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班会中的道德灌输。道德的强制与灌输不仅有悖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拒斥与逆反心理,也极易导致学生人格的两面性。班主任要用科学的理念设计与实施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实现道德移情,进而改变道德行为,真正成为道德的自我建构者。

“感动中国”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备受观众好评的社会公益性节目,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营造了一个强大的情感感染的氛围,它不是生硬地向观众讲述抽象的道德故事,而是以普通人的真实的道德故事和道德情怀去打动观众,唤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故事中的人物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并为他们所接受和认同。这个栏目体现了情感教育的成功,也是主题班会在设计理念中值得去认真研究和借鉴的成功范例。

其次,主题班会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教师与主题班会相关的知识储备。具体而言主要有:大量素材的搜集与积累能力、对具体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对主题的提升技巧和创造能力。

大量素材的搜集与积累能力是教师开好主题班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大量素材的积累也是教师开好一个主题班会不可逾越的准备阶段。很多老师开主题班会或者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常常觉得没有什么材料。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和老师素材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老师如果平时没有任何积累,而只是在开主题班会的时候,才想到去搜集、整理资料,是没有办法呈现一个充实、生动的主题班会的。

具体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也是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决定了班主任能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主题,引领学生深刻地体验主题,并最终提升主题。

一个主题班会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活动类型或主题类型,最终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对主题班会的提升。主题班会的提升是一个主题班会的点睛之笔,经过提升以后的班会主题才能更鲜明,学生才能更清楚班会要达成的目标。

教师关于主题班会基本能力的核心是创造能力。不管是分析综合能力,还是提升的技巧,最终都是班主任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方面的影响源自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中的实践智慧。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班会设计思路,在班会实施过程中根据班会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境,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注重班会过程的生成性效果,而不是刻板地按着既定的班会设计方案演绎班会,都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

主题的导入方式是影响学生对主题班会兴趣与参与热情的重要因素。如果导入的形式新颖、导入的活动具有趣味性,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就会给接下来的主题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班会的导入形式上,也如同其它的学科课程,有直接的主题导入和间接的主题导入方式。班主任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实践智慧,采取灵活、生动的间接导入方式。例如,通过当下大家关注的问题,以有启示意义典故等导入主题;通过有趣的视频片断,或者能带给学生深刻启示,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或者以视频形式呈现的故事导入主题;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如趣味智力活动、趣味心理测验活动导入主题,等。

班主任在班会设计实施中往往要面对班会方案制定中难以预见的问题情境,需要班主任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班会的内容或改变班会的进程。例如,在班会方案的时间计划里,研讨交流的时间是5分钟。但是,问题提出以后,大家的兴趣十分浓厚,围绕话题的争论异常激烈。5分钟时限到的时候,大家的讨论还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时,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强行结束任务,显然是不恰当的。有经验的班主任会延长讨论的时间,让问题讨论更加深入,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

二、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

(一)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阶段

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题酝酿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主题酝酿是班主任选择班会主题的阶段。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中存在的具体教育问题和班会的目标来选择适宜的主题。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让所有学生在班会运作、开展过程中都有责可负、有事可做,以达成其应有目的。

组织实施是在主题确定以后,以班级为单位,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班会计划的过程。班主任要合理安排时间,考虑角色的分工,准备媒体介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由于一次主题班会只有45分钟,班主任必须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计划。另外,如果主题班会要使用多媒体的手段,还要准备好所需的媒体介质和硬件设施。如果要邀请家长或者其他年级的学生代表参加,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

最后,在班会的结尾,由师生共同总结,深化和提升主题。总结提升是主题班会必不可少的环节,适宜、恰到好处的主题提升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班会主题的清晰感觉和印象,也是检验一个主题班会中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的重要评价指标。

主题班会的总结提升有三个基本策略:凸现主题、深化体验和定向引领。凸现主题策略旨在解决班会活动淹没主题的问题。在班会上,活动除了能够增强主题班会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外,也会带来“负效应”,即活动有时会淹没主题。班会结束前班主任对活动进行全面概括总结,重申主题内涵,以强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凸显主题的教育意义。深化体验策略是指,在主题班会中,通过体验活动、讨论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情感层次。定向引领策略要求,做好主题系列设计的预设和过渡,使学生对主题教育内容的理解符合教师所期望的方向,为下一次班会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在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中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是主题班会的首要原则。坚持计划性原则要求班主任从课程计划的认识高度设计和安排主题班会,把它纳入学校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中。一方面,要注意时间安排的计划性,主题班会是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班级学期和学年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在做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时,必须把主题班会的计划和安排写入其中,避免产生随意性和零散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主题内容的系统性设计。主题班会的主题设计要打破单一主题和一次性的主题设计模式,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从系统课程的角度设计一个学年段或年龄段的主题班会的系列主题,构成了一个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在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关照教育对象和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一,班会的主题必须针对班级中现实的教育问题,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其二,班会的主题和具体实施方式的选择必须关注学生特定年龄的阶段性特征,以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依据。如少年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会表现出反抗性和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勇敢和懦弱、自卑和高傲、否定童年和眷恋童年等矛盾心态。主题班会就必须关注这些矛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设计。

3.整合性原则

所谓整合性原则,是指在班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主客体关系与各种活动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和协同运筹,在发挥一方作用的同时,不偏废另一方的作用。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整合;媒体演示和语言解说的整合。

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上。(1)在选择与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班主任在主题酝酿阶段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来共同确定主题内容,但必须清楚主题的针对性,把握主题的方向。(2)班主任还应通过动态掌控班会的实施过程实现主导作用。班主任在班会设计中通常都有一个具体的内容计划和大致的时间安排。有经验的班主任常常会根据班会的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主动改变班会的进程,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寻求最佳的教育效果。(3)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重要环节的适时介入上。当采用学生主持班会的模式时,很多班主任在班会开始以后就完全躲进了“幕后”,直至班会结束。教师完全游离于班会以外,这种做法不可取。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在重要的环节上回到班会的现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段的主题班会,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掌控能力有限,班主任要在必要的时候适时介入班会现场,及时引导。(4)在主题班会临近尾声时,需要班主任对班会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主题班会的提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班主任讲话,而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二是媒体演示和语言解说的整合。目前,多数教师都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完成主题班会。多媒体手段的介入让班主任在班会中大量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成为可能。但在实践中,很多班主任给学生呈现图片资料时,并没有进行积极的言语解说,而只是简单地呈现。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图片内容的理解。事实证明,教师对图片内容的适时、恰当的解说,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图片的直接经验,同时也决定着他们对图片内容的理解方向和理解的深度。

4.创新性的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根据时下学校德育外部环境和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对班会主题类型、班会内容和开展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改变主题班会一成不变的模式。创造的本质就是出新,巧妙的构思才能令活动焕发出新意。主题班会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形成足够强的吸引力,进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注重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9-1一、注重反思

就教育实践而言,反思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倾听自己,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才能获得一种实践智慧。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公开课。一堂公开课,常会给过执教者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受,有的是课前设计,有的是课中调控,有的是课后反馈。就连一些平常毫不在意的细节也会深深烙在执教者的脑海里,即便经过岁月的淘洗,也会深深定格在记忆中。其原因就在于执教过程是一个沉潜反思的过程、批判检讨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意识被激活,从而获得了一种平时无法学到的东西,即术语所说的“内隐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传递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法教的东西”,甚至只可意会。所以,认真且深入反思课堂才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要素。因为,课改的落脚点和主阵地永远是课堂。

当然,反思也体现在对教育教学诸多问题的审视批判上。有这样的案例:两个班主任处理迟到学生的事情。其中一个班主任教育学生说,因为他迟到的原因,班级被扣了分数,影响班主任的考评,并希望这位学生想办法弥补。另一个班主任则从良好习惯、时间观念对人一生的影响说起,进而说到他的迟到引起老师对他路上安全的担心。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深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其中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教师“以己为本”,后者“以生为本”,“以己为本”的方式可能致使学生变得自私与狭隘,“以生为本”培养的是关爱和达人。看似细节却蕴藏着育人的大道理。

反思的话语模式,表现为“教育叙事”。教师以这种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其意味是深长的。教师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观察世界,从而认清自我、挖掘自我。教师会在这些经常性的叙事交流中变得自觉和智慧,他会主动去检讨、批判那些“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实现自我超越。需要提及的是,在一些“教育叙事”中有两种倾向,恐怕需要修正。一种是过于浪漫甚至虚假,把原本复杂的教育问题表面化、简单化;二是为“故事”而“故事”,缺乏感悟、洞见和理性观照,更缺少教学上的价值判断。

二、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其主要形式有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参加理论学习班,教学现场观摩、指导等。教师自觉接受理论指导,提高教学理论素养从而提升对经验的概括水平,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由之路。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要养成一种理论学习的习惯和自觉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的自觉学习专业理论也是一种专业引领,只不过显得内隐罢了,但却更为切要,更具功效。甚至可以这样说,专家的报告、讲座之类的培训,只是类似于挖地的“松土”性质,“深挖”下去只能靠自己的长期学习,所以说,读书是最好的培训。不妨这样比较,当你听完某专家的报告后,再阅读他公开发表的文章,你会感觉到专家的文章比他的报告讲座更精粹,也更有理论深度,更具有思辨性。个中道理不言自明。问题是作为教师能否真的能沉潜下来,阅读专业理论书籍。我甚至偏执地认为,一个教师没有细读上百篇精品课例,头脑没有装进上百篇精典教学论文,就很难上出地道有味的课,更不能说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一个教师通过对精品课例的品评,对经典论文的琢磨,自然就会“生长”出课程意识,教学思想,教学水平。这就是教育智慧。当然,这个“渐染”过程,不能离开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学校的教师能够通过读书来引领自己,也就是形成浓厚的研修风尚;教师团体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才能创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才能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才像个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让学生心情激荡,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也才能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魅力。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6篇

保定市 高阳县布里中学云振凡

教育的理论依据:怎样让他们接纳我,信任我呢? 我认为只有“爱”才能化解这一切。因为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水。这种爱蕴藏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队自己的关心,爱护,信任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并且同自己在班集体中地位和人个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同时,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会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使师生心里相融,情感相通,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各种教育影响才会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案例的基本情况:

班上有一位书写漂亮,长得靓丽的女孩。她是该班的班长,具有很高的威信。性格内向的她学习成绩中上等,尤其写作水平在全校是首屈一指的。她是语文学科的佼佼者,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班里的周会几乎都是她亲自主持,在她的影响下,班集体呈现出乐学,善学,和谐的班风。但是自从更换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以后,班集体浮躁,学习风气明显不如以前。

一次日记让我为之震惊,洋洋洒洒的三千多字都是对我的抱怨,指责,字里行间透出的不信任让我为之震撼。指责的内容大概可以容纳为 :第一,语言不标准,音量不高,没有前任教师的风采;第二,教学方法太古板,不新颖,教学经验太少,不该教学;第三,管理学生的方法“小学生”式的管理,第四;偏爱学生,对语文课代表太过于信任(语文课代表是本班的一位女生,声音高,个子大,是很多人攻击的对象)等等。面对这种局面,我该怎样处置呢?

我在使班长信任,尊重我的教育过程中,是依据“教育基本原理”之中的“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去进行的。众所周知教师信任学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教师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消除隔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信任学生,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改正错误,纠正缺点的信心,也只有这样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伙伴,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与信任。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是依据上述的教育理论制订实施“冷静处理,情感沟通;近距离接触,心心相印;师生互补,树立优良班风;取长补短,优化课堂”的方案。

一、 冷静处理,情感沟通

为保护她的自尊心且取信于她,我在愤怒之余思虑半天后,在她的日记批语中这样写道:老师很感谢你指出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感谢你的书写给我带来愉悦。你是一位有勇气,有胆量的同学,我倍感佩服,老师接受你的宝贵的意见,同时也希望在以后的相处中随时听到你的心声。随后就把日记发下去,在课堂上和课间,我对她都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第三天,我在办公室的桌上发现几个毛笔字“老师,我错了。”这几个字是由钢笔和毛笔混合书写上去的,看上去刚劲有力,字面流露出愧疚之意。我决定继续纠正实施第二方案。

二、 近距离接触,心心相印

为了接受她,尊重她,尽快让她消除愧疚的阴影,在很长的时间内我是这样做的:一是找适当的时间与她座谈,让她给我指出不足之处,我很虚心的接受。二是互换角色:让她准备一节课替老师上课,课上老师充当学生静听,课后我们一起讨论这一节课的利与弊,让其感受不同的人其教学方法的不同。三是进行“秘密”的“日记对话”,进行心灵对白。四是利用班会时间,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所有这些,旨在让她感受人无完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只要用正确的心态去评价一个人,做出公正合理的评判就是正确的。很快我们就成了一对亲密的朋友,她的愧疚之感也慢慢消融。实践证明,老师真正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就能赢得学生永远的尊敬和爱戴。

三、 师生互补,树优良班风

在班长的影响下,班风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我也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用真诚与爱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起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信。这样,师生共同努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有爱则可畏,有信责令从,凡欲心征服者,必兼备威信”。

四、 取长补短,优化课堂

前任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是值得我去借鉴的,比如说:优美的板书设计;每周两课时的自由阅读;每周一节课的思想交流。这些方式方法我都沿用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我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尽量做到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心平气和地、友善的与学生们交流,真正让学生接受我的教学方法。

教育效果: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7篇

一、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内涵

规范化培训是建立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的情况下进行的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可操作、可测评的一年期见习培训。

规范化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又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3]。在整个规范化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单位根据见习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师成长规律和需求分析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特别是“带教指导”研修,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制订的带教计划可谓是“因师施带”,在一年期的见习培训过程中根据见习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的变化随时调整带教计划,杜绝了培训计划的程式化。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内容主要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炼、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专业发展规划与教育科研”四大模块构成,由18个具体的“培训要点”组成。培训要求以经历这18个要点且完成这18个要点规定的任务为主,亲历过程或结果评定均体现在见习培训手册上,作为一年见习期培训考核和入职注册的主要依据。培训形式主要采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研修模式。集中培训主要偏重师德教育、教育理论教育以及职业认同引导教育;自主研修主要是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理论书籍、科任教材以及教育管理相关书籍的研读;带教指导主要任务是使见习教师在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带教过程中,能够较快地正确认识与适应教师角色,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整个见习期的培训由具备培训资质的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三方共同完成。

四大培训模块,18个培训要点使得培训单位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实现了培训过程有“抓手”,实施过程有“规范”,培训结果有实效的新任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更明确。

二、规范化培训实施的新突破

规范化培训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三个培训方面存在的“各自为政”、培训内容重复的局面,实现了三方研修重点各有突出,相互补充,推进提升良性的见习教师培训格局。见习教师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很好地规避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了培训有明确“抓手”,有规范的实施过程指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较之以往的新教师培训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突破。

1.目标引领,确保培训有的放矢

规范化培训有四大模块目标,培训的18个要点的亲历为实现四大模块目标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可操作的微型目标引领。培训要点的微型目标也正是实现模块目标的使能目标。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规范行为和教育管理知识,需要每一个使能目标的实现。

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为其制定的研修目标规避了见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提高了研修目标达成的实效性。例如,“结合跟班教学实际,编一个单元的学生课堂或者家庭作业,并写出理由”。这些详细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培训目标,规范了培训指向性。

2.任务驱动,确保培训稳步推进

培训必须源于真实的体验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任何的“言传”指导作用都很难赶上一次亲历的效果。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贯穿自我研修和带教指导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个培训要点的实现都可以与见习教师的真实亲历相结合,那么目标性和教学情境也就同时具备在见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使得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分配的真实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极大地激发见习教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带教计划和见习计划稳步推进了规范化培训。18个培训要点的逐步亲历和达标,为见习教师适应并逐步胜任课堂教学和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模块三“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中三个培训要点:

(1)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策划并主持一次主题班会。

(2)就某个主题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就某位学生的某个问题作一次家访。

(3)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写一份班级情况分析和两位学生个案分析。

见习教师根据这样的培训要点进行模块培训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和德育体验,稳步推进个人学习,掌握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要点。

3.过程记录,确保培训反思提升

为确保培训过程的完整性,调整带教计划的针对性,使得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统一印制了《带教教师记录册》;为了使得见习教师反思更具有针对性,统一印制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记录册》。记录册按照培训要点进行设计,真正做到了培训要点与记录册的相互对应。记录册不仅为见习教师和带教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实施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引导。

4.搀扶带教,确保培训理念浸润

“教师所缺的和所需要的不是纯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的重要因素。[4]”搀扶式的带教指导则确保了培训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见习教师的带教指导主要集中在带教指导过程中,“由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负责开展学科教学技能指导和班主任工作指导等活动。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要加强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管理,关心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设良好的带教、学习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带教指导的项目是多方面的,多方面搀扶式的带教指导使得见习教师的成长更有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见习教师对培训理念的认同。

5.跟岗研修,确保培训规范创新

跟岗研修是“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以深刻感受与领悟‘带教导师’的学科教学和教研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等的培训方式”[5]。这种跟岗可以为见习教师提供真实现场环境的示范学习。

规范化培训在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时,在“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模块中要求“除平时随班观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摩10节课,写出观课报告;点评3节其他教师的课,写出评课报告”。这种跟岗研修以及跟岗反思对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规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见习教师在跟岗研修的同时不仅对习得的规范进行借鉴吸收和创新,真正实现学有所获,还可以从带教教师那里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岗研修确保了培训项目优效实施,也为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规范—模范—创新”的科学成长路径。

见习教师不但对带教教师进行跟岗研修,带教教师还跟踪研究见习教师,进行“跟生研导”。“带教教师的带教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0次,其中学科教学技能指导不少于15次,班主任工作指导不少于5次。”这种“跟生研导”不仅可以实现全方面的指导,还可以让带教教师反思带教指导以及自我的教学行为,实现指导的同时提升自我,也是促进带教教师提升研究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对规范化培训考核的相关思考

“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考核由市(县)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实施。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以理念更新、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重点。见习记录册将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考核规定从培训的全程性着手,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见习教师的考核结果。见习记录册上的研修项目也为考核提供了可以操作实施的指导,整个研修的考核以“听评课、备课、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上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等学科教学技能指导项目和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家访、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班主任工作指导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在记录册上都有明确记载,真正做到了考核目标明确可测量。考核目标明确可测是实施规范化培训有效的保障。

由于培训时间跨度大,培训的过程监控必须加强,没有规范的过程监控整个培训都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过程监控应是每一个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切实加强的方面。

综上所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习教师岗位适应性培训,更是对见习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培训。规范化培训目标明确,实施有抓手,项目可操作、可测量,其培训课程设置、研修方式也为在职教师进行有效的岗位研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为安徽省蚌埠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健.自化化人:呼唤专业化的教师培训[J].中国教师,2010(7).

[2]张恰.论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培训教材设计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3]卢荷,谢贤智.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4]徐巧英.帮助与建构:教师培训的真正意义[J].中国教师,2010(8).

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第8篇

为了加快学校发展,适应滨海新区教育发展步伐,大港九中制定了“实施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提高责任意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营造浓郁的责任教育校园文化

漫步大港九中的校园,阵阵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移步到教学楼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是大港九中的师生开启每天全新一页的不变承诺。唯有事事关责,方能紧张有序;唯有事事关责,方能体会担当;唯有事事关责,方能正确成长。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着“做人”和“做事”两个关键点,明确各楼层、各年级文化重点内容,由低到高形成梯度。一楼:学会自立,做讲规范的人,为自己的形象负责;二楼:学会关心,做该做的事,为他人的快乐尽责;三楼:学会求知,做有价值的人,为集体的荣誉尽责;四楼:学会报答,做有意义的事,为社会的发展尽责。此外,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展示的橱窗。各班前后门口分别有“魅力空间”“名言名句”“努力就能行”栏目来展示名人名言和各班学生的风采,让每个班的学生在名言的指引下留下坚实的成长足迹。校园中“维护校园环境,热爱花草树木”的温馨提示,关于体育器械“文明健身,安全健身”的使用提示等,无处不体现责任教育。

置身一楼大厅,可以看到学校通过陶行知的至理名言对责任心做了更精到的解读:“一个人的责任心可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守牢自己的岗位,把本岗位职务做好。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做事需要熟练、精细和讲究效力。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大家之语,简练朴素,讲明了尽责的要点,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时刻提醒教师、学生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拾级而上,每层楼道内各种励志格言触目即是:“责任心,迈向成功的起点。好习惯,快乐成长的阶梯。”“人生如契约,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生活像行舟,必须不断地前进。”“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只有担起自己应尽责任的人,才能获得成长和成功。”“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责任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校有校训,班有班规,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大港九中的教师们首先会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之做到知行统一。开学初,学校要召开全体会,让学生明确6个问题:我来学校干什么?父母亲对我有什么期望?我将来干什么?学习尽到责任了吗?我的行为习惯好吗?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吗?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张扬个性,把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关键要做实,做细。既要向学生讲明每一方面、每一条要求是什么,更要侧重于日常行为的严格训练。”学校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日常教育要紧抓不懈,对不文明学生反复抓,直到纠正。另外,班主任要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密切配合,把规范教育延伸到亲情体验之中,并细化了系列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实效性的角度,引领全体师生注重把思想认识转化为内化的行动规范。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缺乏责任意识,做事拖拉懒散且得过且过,做错事情也毫无歉意不思改过,因此,教师会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履行责任的能力。每位大港九中的教师都会在入学之初告诉学生责任的“四点四会”: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学校的每个班设立不同的责任岗,确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粉笔天使等),布置责任专栏,每日对学生们践行责任的行为打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小的,只有事事关责、人人担当,才能由个体意识汇聚而成群体行为,才能使各项任务更顺利地开展,各项责任更好地得到落实。为此,学校全面落实责任教育,以“让学生负一份责任”为突破口,要求人人都尽一份责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责任的意义所在。全校共4 个年级,各年级都有轮流执勤学生,负责一日内各班的纪律、卫生、出操等常规活动,每周汇总后登上年级评比栏。25个班,班班都设责任岗,细化到每人一岗,每岗一责,岗岗有人做,岗岗有人查,岗岗有评价,每天一检查,每周一汇总,评价结果“上墙”(班内责任岗评价表),学生一目了然,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使之不甘人后,为班集体出力、为岗位尽责的意识极大增强。

让责任教育无处不在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把责任教育具体化为在学校、在家庭以及独处时的行为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盲目。比如要求学生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中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独处时胸怀开阔、自信积极、勤奋自立、勇于创新;还有些容易做到却往往不注意的细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感,不是会背几条规范和要求、熟知几句名人名言、举办几次精彩的讲座、开展几个特色活动就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的,针对学生相对的自律性不强、做事缺乏持久性的弱点,学校探索出了“每日测评”活动,依托“每日测评”平台,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修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增强守规意识。每日测评活动从早上学生进校开始:晚间在校值班的干部,次日早晨7:00手持话筒在教学楼前组织陆续进校的学生在规定的位置站好读书。因学校各年级均有30%(六年级50%)左右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数家长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学生也就乐得“自己做主”,未实行“每日测评”活动时,很多学生都是早早地边吃、边玩、边找同学一起到校,学校门口摊贩猖獗、学生聚集,校门口的马路拥堵不堪,安全隐患重重。一开始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堵、杜”,即在上课前半小时(7:30)开校门,让学生在校外等候,以“堵”的形式让学生记住不得早到校;再通过发家校通、开家长会、查录像等形式反复强调学校开门时间及交往、交通安全等,但改观不大,交警也几次找到学校共议解决方案,也都收效甚微。后来,经过反复调研,学校决定结合“每日测评”活动,采取“疏、理”的办法。“疏”即开门时间为7:00,学生早来就早进,减少了在外停留、聚集的机会,解决了拥堵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理”即中层干部用统一的口令调动早到校学生的行动,直至全校学生都按规定位置站好读书,实现了入校即学、即静的局面。7:30开始,值班干部依次发出各时间段的口令,全校学生统一行动;执勤教师和学生监督落实、记录考核结果;1000多个学生分成去测评室、回班测评两部分,按照不同的时间和线路在3分钟内轻声进楼参与测试,场面壮观,井然有序。这样一来,既改变了学生自由、散漫、无序的不良习惯,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集体意识,尤其是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遵规守纪的责任意识。每日测评活动已成展示九中学生文明、守纪、规范、有序的靓丽风景。

依托“每日测评”活动,学校坚持在日常管理中不留时间上的死角,时时伴随责任教育。从早晨7:00开启校门,有值班领导、值周学生,门岗值勤学生,天天有检查学生的仪表记录(校服、头发)、考勤记录,车棚值勤学生有车辆摆放检查记录,使责任更加明确。8:00上课以后,承包年级的中层干部分层巡查,每个课间年级值周教师、值周学生进行巡视,均有详尽的课间情况记录。大课间执勤学生作详尽值勤记录,带队体育教师负责年级活动。上下午放学后,值班教师的净校督促,使学校放学铃声响过20分钟后净无一人(15分钟做卫生扫除),学校的责任教育无时不有。

为了使公物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学校重新制定公物托管制度,建立了将公物管理的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落实到人的管理机制。每学期末总务处对全校公物进行编号登记、核对,然后进行拍照,编成各班的电子实物账本,标明数量、修复程度、类型等。开学初,总务处与班主任、年级组长签订托管协议,共同检验室内物品,列表登记,建立了电子档案。与此同时,每班设一名资产管理员,定期由学校资产管理老师开展相关的检查培训,按要求对本班资产实行周检查制度。资产管理老师与各班的资产员对年级资产进行月检查、期末总结,奖优罚劣,纳入班级学期量化考核。对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坏,进行赔偿。采访过程中,学校的资产管理员梁老师对记者说:“实行公物托管制度后,学生明确了学校公共资源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国家财产,人人都有责任爱护。班主任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视为己任,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公德、爱护学校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在办公室内,每位教师都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爱护公物。”

实行公物托管制度后,学校公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延长了公物的使用寿命,防止了资产流失和无谓损害。学生琦琦深有体会地说:“各班管理各班的公共财产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因责任不清使班与班之间发生摩擦,而且可以让同学们增强爱护公物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要让这个管理方法延续下去,公物就可以用得时间长一些了,这也是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的号召。”由于全校师生认真执行公物托管制度,使学校由于人为原因产生的公物维修费用大幅减少,尤其是学生课桌椅每年的维修率更是由原来的5%下降到现在的1%,这样的结果与学校大力开展的责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打造过硬的责任教育师生队伍

身教胜于言传。这要求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高师德修养,要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尤其作为班主任,学生的眼睛时时刻刻都盯着,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很重要。也许不经意露出的不负责任,就会将自己几日、几星期对学生的教育化为乌有。所以,遵守师德规范是必要的,真正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品行高尚、有责任感的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

大港九中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的要求是“我成长,我担责”。师傅领进门,活动促提高,课题提水平。学校10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如何让青年教师在敢于承担责任的同时又能切实张扬个性,成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中之重。学校教务处实施了“大港九中青年教师12369工程”,通过师傅的引领示范,使青年教师在1至10年内完成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名师的华美蜕变。为此,教务处从任课安排、集体备课、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诸方面,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名师“零距离”接触,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悟与熏陶。活动内容有: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教学模式论坛、教学反思论坛、形成性评价论坛、普通话演讲比赛、教学目标细化分解讲座等活动。活动中,通过研讨与引领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听评课与反思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其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近2年青年教师有45篇或获奖,在各种比赛中均有良好表现,张宝丽、杨家燕成为滨海新区首批教学能手学员,杨清萍、赵凤燕成为青年读书班学员,有6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教育硕士进修。学校将他们撰写的教育叙事、反思整理成册,将编印出书。

课堂的无效、低效,原因有哪些?提高有效性,关键在哪里?阐明有效性,证据是什么?一连串的追问,让大港九中的教研活动内容鲜活了,学校对教师锤炼有效课堂提出了“我研究,我明责”的要求。教师有话要说、想说、能说了,课堂上开展“形成性评价研究”成了水到渠成之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馈练习”的教学环节成了必要手段,课堂改革有了方向,找到了抓手,教师们增强了信心。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迎来课堂改革的春天。结合学校每年一度的教学月活动,教务处组织非毕业年级中考、会考学科教师“稿在手中、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主题研讨课,组织毕业年级中考、会考学科教师“高效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主题研讨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教师“低负高效”主题研讨课,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教务处还为每位教师录课,制作课堂教学光盘,以便教师自己观看后,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整改水到渠成。在大港组织的三项基本功竞赛、“双说竞比”等活动中,校内准备阶段,每位教师倾注所有智慧为参赛者出谋划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进取,真正实现了思维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荣的美好境界。

践行科学的责任教育教学方式

抓住课堂教学,寓责任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是大港九中责任教育的主渠道。在各科教学中,根据教科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确定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教师选择适当的教法,将教科书中所隐含或显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各科教师都遵循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的行为有所依据,知道怎样做是错、怎样做才对,也便于教师指导和检查,使教师的要求成为学生自我矫正行为的一面镜子。全校的教师按统一的标准,时时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矫治和防御的作用。

以九年级为例,中考升学压力越来越重,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体育锻炼,但是中考体育是一项计入总分的学科,而且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学习效率也会降低,针对此种情况,体育组的教师们认识到,通过科学训练提升身体素质既是自身的工作责任也是对学生们将来的成长负责。体育课时不多,那就将每日的大课间活动充分利用起来,为了提高九年级学生体育考试训练水平,充分利用有限的大课间活动时间,确保大课间活动安全有效地进行。采取课上和课间分项目、分责任、分任务的训练模式,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对弱项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目标是: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每天安排教师管理学生活动,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根据活动内容划分合理的活动场地。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每天完成任务进行量化。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通过明确责任目标的实施方案,体育组的几位教师向记者叙述了他们切身的感受:“通过每天分项目、分任务的练习可以结合体考全项目进行分工,课上,教师主要针对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等具有难度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及对学生各个项目的测试。每天课间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制定总体标准和学生自定项目的任务目标等形式量化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自实施以来,学生按照每天制定的任务完成目标,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合理的分工管理,以分责任、分任务的形式进行练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每天的任务量化结果都是反馈给学生的,定期的体考模拟成绩也会反馈给家长,这种细致入微的方式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考成绩,对体考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通过量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绩,可以对具体学生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练习。”

九年二班的学生少红告诉记者:“通过大课间活动,我们对中考体育考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遵循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教育要求,现在的大课间与原来相比,变得更加规范、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由原来的跑步,变成了跑步、仰卧起坐、实心球三项中考内容全部加以训练。现在,经过体育组老师们精心的安排,我们可以更加合理地做着运动,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课间的每一分钟,在校可以做到‘劳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身体素质。此外,体育老师还为我们合理地分区,女生练习仰卧起坐,男生练习实心球。还为我们设置了‘日测评’,其中包括成绩和每日任务两个内容,这样使我们与同年级的同学的情况比较一目了然,也因此大大提高了同学们训练的积极性。另外,老师让我们为自己量身制订计划,可以使我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到最好的成绩。大课间活动的合理安排,使我们的体育中考成绩提高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其他年级的大课间活动一般分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按年级、按班以环形队形的慢跑,第二项是广播体操,第三项是小器械活动和学校传统排球特色的练习。排球是大港九中的特色项目,是学校的传统,也是作为九中学生必须学会的体育技术项目,是“2+1”的选项中的必选项目。从新生入学开始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必修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排球知识普及和专业训练,学校排球水平发展快,在参加的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男女排球队在大港历次比赛中均为第一名;在天津市比赛中,2010年获初中男子组排球比赛第二名、初中女子组排球比赛第三名,2011年获初中男子组排球比赛第二名、初中女子组排球比赛第四名,2012年获初中男子组排球比赛第二名、初中女子组排球比赛第七名。有多名学生输送到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每年有近20名学生得到中考体育免试资格,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先后荣获天津市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先进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滨海新区业余体育重点项目学校、滨海新区体育特色校等荣誉称号。

让学生懂得责任,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成长。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管理,主要利用年级、班集体常规管理的强制、认同及内化形成,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行为训练;利用年级、班集体文化由学习型到文化型的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教育,同时配合一些活动,如集体游戏、心理辅导、集体大型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开展教育引导,最终营造出一种“人人为集体”的凝聚力,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

为了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大港九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年级、班集体管理,以落实责任为核心,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责任管理的能力。在值周生的管理方面,不是放任让学生管,而是加强对值周学生的岗位培训,上岗前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方法和目标任务,并进行模拟实践,使每名值周学生都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求。各年级值周生的选拔开始是每班挑选一名学生,形成年级的检查团队,对全体学生从晨测、卫生、行为规范、两操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实行轮换制,每周由一个班进行值周,在此过程中培训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处会随时关注、随时指导,在运行中逐步细化。每天,值周学生会把检查情况汇总给组长,周五把总结交给德育处,德育处再进行总结,在周一升旗时,公布上周检查的量化结果,并进行点评,将学生自主管理的结果公开,以形成良性竞争。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可以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班会、自习、大课间等活动均由学生自行管理,充分参与,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创新理念的形成,得到了活动的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的锻炼,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港九中非常强调向学生宣传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头脑里经常绷紧责任意识的弦。采访中,七年级的一位班主任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工作体会:“学校搞活动过程中,操场上留下不少瓶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再次活动后,我随手捡了几个瓶子,有的学生问我做什么用,我讲了有两得:一是有了班费,二是‘保护’了环境,维护环境清洁是我们的责任。学生一听,马上把瓶子一个个捡了回来。在这之后,班里的同学们每次活动后,不是急着回家,而是找瓶子,班里有几个不太好意思捡瓶子的同学,也被带动捡起瓶子来。给我触动比较大的是,这个行为也带到了校园外,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竟然带着袋子,边走边捡瓶子,我一问,他们就讲:‘路上经常有人扔瓶子,我们可以捡,这样瓶子就会多,到时候班费就会多了,而且也保护了环境。’我会心地笑了。没想到,我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会有这么大的作用,保护环境成为我班同学的自觉行动。尤其令我欣慰的是,班里原来几个比较自私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原来总是讽刺别人干活,这次也主动去向别校同学要瓶子,一路返回时,也主动帮着拿瓶子,并时时喊着小心汽车等,很是让我感动。我想,‘讲团结、爱环境’的道理,不用我讲,同学们就已做出来了,比我平时讲道理还见效。”可见,教师要始终牢记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在学生面前必须时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要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首先做到不乱扔烟蒂、面纸;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必须认真工作,尤其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要学生关爱社会,自己必须热心公益;要使学生信守诺言,自己必须说一不二。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学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