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放弃不抛弃

不放弃不抛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不放弃不抛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1篇

当轰隆的地震震动着西部大地;

当震碎的瓦砾夺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当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的强震震撼着8700万巴蜀儿女。

四川告急!北川告急!

汶川、茂县杳无信息!

交通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

地震震中——映秀镇曾经那样地美丽……

不放弃,不抛弃

3个月大的婴儿啼哭在战士的怀里;

不放弃,不抛弃,

3岁的孩子被人民子弟兵救起转移后与父亲相遇。

不放弃,不抛弃,

草绿色、天蓝色、橄榄色、桔红相间;

不放弃,不抛弃,

11万人民和武警部队在这特殊的战场里

——实践着一场真正的士兵突击!

不放弃,不抛弃,

情系汶川——唐山人在行动;

不放弃,不抛弃,

山东人民送来了轮胎和发电机。

不放弃,不抛弃,

160名军人用歌声唤醒昏迷的女孩;

不抛弃,不放弃,

爱呼唤着幸存者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

不放弃,不抛弃,

不抛弃,不放弃!

携手同心,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不放弃,不抛弃!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2篇

不要相信梦会是真的,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有努力了才能换回成功的硕果。

雨水,如果没有的丝毫重量,就不会从天空滴落;水滴,如果没有丝毫重量,就不会穿破石头;一颗沙粒,如果没有的丝毫重量,就不会从悬崖落下……唯有坚持,才会有成功!

不要抛弃一切对你不顺心的事,而是要不放弃的对待每一件不顺心的事,要记住你人生的重量,要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细小的东西,恐怕在你的眼里微不足道,就像水滴、沙粒……但是它们心中有坚持、奋斗,它们不会放弃,仍会从高处落下。做人也是一样的,要不抛弃、不放弃!

梦,永远只是虚幻的东西,不会想着什么就会有什么,实在的东西要靠实力来争取。失败了不要紧,只需看你还有没有信念来做这好件事情。

坚持,不抛弃,不放弃,还要有——勇气。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3篇

玉树地震发生前1个月左右,地震专家向媒体介绍说,2010年以来,全球地震频次的确略高于平均数,但暂时还很难断言全球由此进入强震频发期。全球强震大多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我国大陆暂时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地震到底是可不可能预测的?如果不能预测,那此次(还包括此前的多次)“不会发生地震”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有什么科学依据?如果可能预测,又有什么科学手段来实现呢?难道发达国家做不到地震预测、预报,我们就应该放弃地震预测、预报的尝试与努力吗?关于地震的问题还有很多,本刊记者就其中一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道一先生。

《百科知识》:“地震不可预测、预报”似乎是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但就我们所知,1975年海域地震是做出了成功预报的,唐山地震也是有预测的,否则就不会有“青龙奇迹”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科学仪器更先进了,科研经费更多了,为什么反而会有“不能预测”的论调呢?

徐:以我从事地震预测40多年的经历,我不同意“地震不能预测”的论调。

有关“地震不能预测”的看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些科学家公开宣称:“地震不能预测”,极少数学者甚至说:“说地震能预测的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显著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但也被说成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难道一代代人总结积累出的经验是一无是处的?难道好运气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天灾预测的奠基人翁文波院士就曾说过:不预测决不会出错,但应预测而不预测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借口“地震不能预测”,而不去进行预测,则是更大的一种错误。

对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看法可归纳为两大类:唯象的和唯理的。唯象的是从实际出发,以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为代表;唯理的是从理论出发,以地震预测要“以物理为基础”(进而要以“震源物理为主”)的看法为代表。面对地震预测研究停滞不前的事实,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若不是指导地震预报基本理论有重大错误,则必是对地震前兆的主要认识有严重偏差。因此,关键问题是要改变科学思路。

《百科知识》:除了海城地震,地震预测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成功的实例吗?

徐:李四光先生最早主张可以预报地震,他也亲自预测了一些地震。比如在1966年4月10日召开的研究地震发展趋势的会上,他提出:“深县、沧县、河间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视的。”第二年3月27日发生了河北河间6.3级地震;又如,他1967年10月20日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些地区也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后来,1976年7月28日唐山、滦县地震的发生证实了李四光近10年前的预见。不仅如此,他还在当时大陆地震活跃在华北地区的时候,就预见到云南通海附近地区的危险性,于1969年在当地建立地应力观测台。结果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7.7级大地震。

此外,1976年云南龙陵大地震、1976年8月四川松潘大地震等发生前,都做了较好的短临预测和预报,当地政府采取了应急措施,避免或减少了人员的伤亡。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也是有一些前兆和预测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对它的成功预报。不过局部的预报是有的,这创造了与唐山邻近的青龙县无一人死亡的“青龙奇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翁文波曾预测到1992年6月19日在美国加州某地发生6.8级地震,并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把预测意见转给了美国同行。结果1992年6月28日美国加州南部发生7.4级地震,震中位置在翁文波预测地区的边缘。这一预测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强度,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而且是有通信记录可查的。

1982~1992年间,翁文波利用他创建的“可公度性预测法”对国内地震、国外地震、大雨暴雨、洪水(洪峰)、干旱的预测分别有60、70、90、23、9次,合计252次,实际发生的为211次,错报41次,平均时间误差为25.7天,这一成绩是相当显著的。

《百科知识》:您前面提到的地应力观测,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徐:李四光教授是我国地应力测量的创始人。他认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以往和现今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部分所发生的一切变形,包括破裂,都是地应力作用的反映;剧烈的地应力活动会引起地震。因此,地应力测量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

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中地区坐落在断裂带上的两个钻孔应力台就观测到互相可比的、与地面形变数据配套的异常应力变化,然而,由于当时的观测仪器限制-分辨率较低。

2004年,我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启动,在全国布设分量钻孔应变仪,到2007年底,已布设了40套。分量钻孔应变仪是李四光倡导的地应力测量应用于地震预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令人遗憾的是,所有钻孔应变观测点都距离汶川地震的震中区相当远。不过,一个位于四川康定县境内的观测点还是观测到汶川地震前连续一年多出现频繁的周期为分钟或小时的脉冲变化。汶川地震过后的一年半中,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又慢慢恢复正常。这是我国钻孔应变观测台网第一次在一个观测点上捕捉到了一次特大地震近场应变经历“平稳一紊乱一恢复平稳”变化的完整过程。这一脉冲变化是否可以认作可靠的汶川地震前兆信号目前还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观测点更多一些,而且布局合理,另外再借助辅助观测来排除干扰影响,就能更加准确地捕捉地震前兆,并以此作为预报的基础。

《百科知识》:除了地应力测量,其他的地震预测手段还有哪些?

徐: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的发生总会有许多前兆,如地应力异常,地壳形变,小震活动(异常的平静或活跃),电场(地电)、磁场(地磁)、重力场的异常变化,断层气(氧气、氦气、汞气、二氧化碳等)异常变化,地下水水位及化学组分异常变化,地倾斜和海平面变化,地温的异常变化等等。与宏观异常(比如动物异常乃至地声、地光的发生等)不同,这些变化不是人体所能感知的,只能凭借科学仪器来监测。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对地震的前兆(异常)还

认识得不充分,比如,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都发生在十几至几十千米深度的地壳内,而全球最深的钻井才不超过13千米,而且钻了很多年。我国最深的科研钻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l井是5千多米,监测地壳内部应力变化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如何根据所收到的异常来做出准确的地震预报更是一个挑战,所以错报或漏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但我认为,对于特别复杂的地震灾害,有可能预测多少,就应尽力去预测,不能以高预测命中率作为唯一标准。本应做地震预测实际却只做“不震”预测,看似出于稳妥,但恰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我国的国情与美、日不同。所以,一旦大地震发生,通常会造成灾难性影响。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4月14日大地震发生前的2个多小时,当地就已发生4.7级有感地震,如果能抓住这一宝贵的机会发出及时的预报,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百科知识》:今年以来强震频发,为什么这一时期强震会“扎堆”出现呢?它们之间是不是有“关联性”呢?

徐:对于其他地区的地震是否有关联性我说不好,但我认为印尼特大巨震与中国南部以及邻近的特大巨震之间存在相当强的关联性。从19世纪末开始有现代地震仪记录以来,在亚洲发生的3次特大巨震:①1897年印度阿萨姆8.7级;②1950年中国8.6级;③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8.9级(Mw9.3级)。可以发现②与①相隔53年,③与②相隔54年,3个特大巨震显示了很好的时间有序性,也是一种可公度性。而且发生地点经度都局限于东经90~97度的小范围内。

这里存在一个所谓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形构造体系。头部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昆仑山、祁连山及其以南地区,包括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唐古拉、川藏间“横断山脉”地区,云南西北部以及缅甸北部和印度接壤地带。从云南西北境和缅甸北境往南,成为这个“歹”字形构造体系的中部。再向南经过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到达苏门答腊和爪哇,向东南延至巴厘岛、龙目岛和松巴哇岛,形成这一“歹”字形构造的尾部。这一巨形构造体系,从中生代形成显著的大型隆起和坳陷,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这个“歹”字形构造体系的活动达到高峰。近代活动也十分显著,地震强度比较大,并有火山活动和地热带出现。

①②两次特大巨震都发生在歹字形构造体系的头部,而③(还包括此后该地区2005年8.5级、2007年8.2级等)则发生在歹字形构造体系的尾部,而且集中分布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地区。显然,该地区已成为当前亚洲的特大巨震的主要活动地区。

当前对汶川地震形成原因的解释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但板块俯冲的时间尺度可长达几十万年或更长,难以说明为什么汶川地震在2008年5月发生;龙门山断裂带并不位于板块边缘,上述解释亦难以说明为什么在这一带发生。相比之下,用歹字形构造体系则能较好地解释,即头部及其影响和波及地区的巨震活动的继续,以及发生在尾部的巨震对原来的头部地区的影响所及。至于近期的玉树地震,则是同样的原因。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4篇

 

在这一过程中,K同学的情况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他平时旷课情况非常严重,已经有几门科目需要重修,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生活习惯很差,有些自闭,不合群,班级同学都经常会忽略了他的存在,是个典型的特殊学生。两年来,几位辅导员都多次找他谈过话,与家长反映情况,多次予以全院通报批评,但是没有丝毫作用,他已经游离在班级之外。显然,他这样下去是没法获得毕业资格的,也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我深知,要想让他有所改观,必须要做大量的工作,虽然有很大的困难,但绝不可以放弃。

 

第一次谈话让我感到他对周围事物和人的不屑,而且似乎很会应对批评。此后几天里他有来上课,可没多久又回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依旧我行我素,依旧不接电话。整个上学期,唯一关于他的好消息就是实习老师说他在教育实习期间表现很积极,备课认真而且很受学生欢迎,说明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是很有上进心的。

 

与他保持沟通的同时,我每个周都与他家人的进行电话沟通,多数是由于找不到他人在哪,担心出现安全问题,其中几次我还和班委一起去他经常出没的地方找人。在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由于没有交作业一门专业课没有成绩,按照学校规定需要来年重修课程,这意味着他一定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书。由于旷课特别多,按照学校要求也已经接近退学标准,我电话邀请了他的家人来学校沟通。家长很配合,对自己孩子的问题也很清楚,来到学校一方面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表示愧疚,另一方面希望学校可以考虑到孩子是最后一个学期尽量可以宽大处理。看到两位老人满脸的羞愧和两双无助的眼神,我感到悲哀,一个学生怎么能如此放纵自己,一个儿子怎么能这样回报父母。这一次面谈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这个学生我无论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让他重回正轨。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我搜集到更多的关于K 的信息,K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在艺术创作上很有才华,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成绩都很好,有些课程即使只来听几次课最后创作成绩也不在班里垫底。他曾经是个性格活泼的大男孩,人长得不错性情又好,班里的同学都挺喜欢他的,那时还在学校住公寓,生活上也没什么不良嗜好。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还不错,由于是独生子,基本上没有生活压力。而让他发生变化的是在大三发生的一件事,那时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似乎是如痴如醉的那种喜欢,但是不知为何相处没多久就分手了,从那之后他感到没有脸面再见同学,于是开始与周围的人疏远,没多久就在学校附近自己租了房子整日在出租屋里喝得烂醉、沉迷网络不来上课。他似乎还是走不出自己的失败感,不敢正视曾经的同学,甚至不敢奢望什么前途。

 

本来以为这学期末的家长谈话会对他有所警醒,没想到来上课没两天,他人又消失了,手机关机,人不在出租屋。请示院领导后,我打电话和他的父亲取得联系,他的父亲也很吃惊,说那天来学校谈话后就找到他好好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是表示一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不会再给老师和父母添麻烦的,一定会好好改过自新、珍惜机会。后来多方了解,知道他现在已经不在本市,在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做游戏体验员,天天对着电脑打游戏。知道此事后我感到非常气愤,给他在QQ上留言要求他必须尽快回来。院领导顾忌到该生对学院学风的影响以及学校要承担的人身安全风险,考虑按照学校规定立即予以退学处分,已经在拟稿向学校教务部门请示。两天后,他来找我了,一进门就说感谢老师,自己知道错了,请学校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这次我带他单独来到会议室,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他说自己对好多问题都很纠结,我就像“剥洋葱”一样把他的纠结数清楚,给他讲明白。他的这些纠结多数是没有根据的,比如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太高、同学对他看不起等等。我告诉他,他现在缺少的是勇气,战胜昨天失败的勇气,面对今天挑战的勇气,追逐明天梦想的勇气。谈话最后,我帮他廓清了一个底线,就是必须在下个学期拿到毕业创作的分数。

 

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了,我和他没有见面,但一同通过电话联系着,据他班同学反映他有在上课并在着手艺术创作。学院领导知道情况后,决定给他记过处分,再给他一次完成学业的机会。我电话向他父母转达了学校的处分意见,他父母很是感谢,并希望老师继续督促孩子。挂下电话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近一年来我曾不止一次想要放弃这个学生,尤其是每次失踪都让人牵肠挂肚,但是最终我都选择了教育和挽救,他也在用改变回应我的努力,他从一开始的闪烁其辞到最后的接受我、感谢我,从一开始的接连“失踪”到现在的按时上课,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却值得。目前,该生正在如期进行毕业创作,期待有一个圆满结局。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引导了一名特殊学生回归正轨,通过这件事,我总结了几点对待这类学生的注意事项:

 

一是辅导员在处理特群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情况再对症下药,在第一次谈话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谨慎推敲谈话的基调和问题的切入点,保证第一次谈话的质量对接下来的沟通信任和问题分析、解决非常重要。

 

二是辅导员在处理特群问题时要有充分的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耐心地教育引导,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一定会有回报。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5篇

哥哥登山失踪

弟弟发帖求救

10月1日晚7点多钟,一个《十万火急,拜求援助》的帖子出现在著名户外网站绿野网的安全论坛上。人“kejiang55555”在帖子中称哥哥任铁生独自登山失踪,全家万分焦急,希望能得到绿野网广大驴友的帮助。

帖子很快引起版主“海猫”的注意。他立刻根据帖子中的联系方式拨通了“kejiang55555”的电话。原来,61岁的任铁生是北京五中分校退休地理教师,平日酷爱登山。9月30日凌晨,任老师独自前往北京郊区门头沟的妙峰山探险,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家,手机也始终处于关机状态。家人万分着急,在报警的同时上网寻求帮助。

当晚8点,“海猫”了解情况后立即将该救助帖在绿野论坛置顶,并呼吁驴友帮忙提供线索。帖子很快得到大量网友的响应。一部分经验丰富的网友根据当地的地势专门发帖分析任老师的户外路线。次日凌晨,根据网友提供的思路,任老师家属向警方申请手机使用追踪得知,任老师手机的信号最后一次出现在妙峰山禅房村基站附近。根据这一线索,“海猫”连夜组织绿野救援队队员网上报名参加实地搜救行动。绿野救援队成立于去年,是一支自发组织起来的山地救援队伍,曾多次为野外遇险驴友提供第一时间的救助。

10月2日天刚亮,20多名绿野救援队的队员便来到了禅房村,根据任老师爬山的习惯、性格特征、山路情况以及平常的登山救援经验安排搜寻路线进山搜救。此时,距离其弟弟在绿野网发出求助帖还不到10小时。在之后短短数天时间里,京西HAM联盟、饕拾贰户外活动俱乐部、北大山鹰社、北大荒荒友、越野e族、切大队等更多的驴友、山友、车友团体也加入进来,全力展开搜救。志愿者总数一度达到200余人。他们自驾车辆以及自带各种登山绳索、手台、升降仪等专业设备,成为这次搜救的主要力量。

一度柳暗花明

最终无功而返

为了争取时间,多名搜救队员连续数日留宿在深山里。他们储存足够的水和食物,住在金杯车或帐篷里,每天早早进山搜救,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张小纸条的出现给了搜救人员柳暗花明的感觉。

“5中分校退休教师任铁生,9月30日登上铁陀山,归程中迷路,在此处山上住一夜。10月1日12时开始顺山梁向东北方向十字道村移动。以备万一留此条,拜托路过的一切人。”搜救人员在铁陀山发现任老师留下的纸条,不远处还有用杂草和树枝铺成的床。综合之前发现的明显足迹和用报纸做成的不同路标,一条完整的线路浮现在眼前。搜救人员开始从发现纸条的地点向进行地毯式搜寻。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任老师还是不见踪迹,参与搜救的网友们都很着急,他们都清楚地知道,在大山里迷路那么多天意味着什么。

绿野救援队另一名队长“远山”说:“每发现一个新的线索,大伙都很兴奋,但随着一次次搜索落空,我们都很迷茫。”一些曾经满怀热情的网友因此变得极度沮丧选择退出,“算了吧,估计找不到了!收队吧!”然而,更多的网友却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绿野队员在网上写道:“我们是一支救援队伍,不同于一般驴友。我们应该有一份荣誉感和责任心,要有救援精神,不轻易放弃希望!”他们继续在网上号召更多的网友参与救援行动,甚至将搜救范围扩大到悬崖下区域。“我们背上了救援绳,发现迹象后,将下到山崖下寻找。”饕拾贰户外活动俱乐部负责人“山魈”说。

然而,一场意外让这场毫无结果的搜救行动雪上加霜。10月20日,网友“木头”在搜寻时不慎从一个10米高的断崖摔下,造成右脚踝骨骨裂、脊椎骨骨折。这成为网友们放弃网上大规模召集搜救计划的“导火索”。但“就这样放弃了,谁也舍不得”,于是,绿野搜救队决定将搜救行动改由救援队精干人员继续完成。与此同时,任老师的美国朋友TOM也在尝试和国内外多支救援队进行联系,希望能有经验丰富的搜救专家参与进来,给予帮助。

救援机制不完善

户外探险需谨慎

在长达一个月的搜救过程中,由于政府管理野外救援的专门机构的缺失,而商业救援机构收费颇高,由网友自发组织、自费自愿参加的救援队伍成为主角。然而,“人多并不意味着好办事”。10月29日,参与救援的“远山”、“毒虫”等网友聚在一起,一同分析这次救援行动的经验教训时表示,这次救援行动明显暴露出民间救援力量面临的最大问题―――组织和协调。整个搜救过程缺乏统领全局的人物,指挥经常变动,参与人数也不确定,素质也参差不齐,有的体力不支,有的无意破坏了山上的脚印痕迹,甚至还有的拿救援当郊游。“海猫”表示,许多驴友往往凭热情来救人,一旦热情劲儿过了,或者搜救遇到困难没有结果,他们就不愿意来了。

对此,北京市登山协会的负责人王鑫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商业救援机构以及民间机构应该互相合作,逐渐建立一个完善的自助游救援体系。而在前中国登山协会户外部部长李舒平看来,救援体系是最后一步,风险教育才是第一步。

近几年来,一些“驴友”热衷于户外探险的刺激和好玩,对危险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由此引发的失踪、受伤屡见不鲜,但这并没能阻挡人们探险的脚步。在任老师失踪后不久,网友“闲文”在绿野网上发帖,强烈谴责一些驴友发起组织去爬野长城的帖子越来越多。在这些帖子中,驴友们不顾北京市早已立法禁止攀爬野长城的事实,不提箭扣长城的危险性,也不提及需要绳索等专业设备。这让“闲文”感到异常气愤,呼吁网友采取报警手段制止。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6篇

“中国”,多么响亮的字眼,多少次,我都被中国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团结、坚强的精神在玉树的灯光中闪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空的星光中闪烁。

四月十四日,玉树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瞬间,玉树的美丽变成了丑陋,干净变成了肮脏。全国人民的目光都凝聚在了地图上属于玉树的那一个小点。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来到了这一个小点上,闪烁自己的“光芒”。

救援人员在废墟上来回穿梭,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生的希望。“让我下去,我一定还能再救一个。”一个连续工作了几日的救援人员跪在地上哭着说。这短短的一句话将中国人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不语了,沉默着,有的人转过身轻轻地用手擦了一下脸,湿漉漉的全是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多么有力的号召,许多志愿者都放弃了自己安全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协助救援队员一起挽救灾难群众的生命。

或许他们知道:再小的爱乘以十三亿将是大爱无疆;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将是微不足道。

他们坚信,只要大家团结齐心,更多的生命就会苏醒。

“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上天只能带走生命,决不能带走我们对亲人朋友的爱。他们一定在另一个世界爱着我们。”这个信念,不知道支撑了多少人继续活下去的勇气,点燃了多少人对生命的热爱的火焰。曾以为可以和家人一起完成的梦想,现在只得独自完成;曾以为强壮的躯体,现在变得血肉模糊;曾以为还可以在父母怀里撒娇,现在只好学会长大。

他们坚强,擦干泪,走出阴影,明天阳光灿烂,有很美好。

其实现在的我们也正是缺少了团结和坚强的精神。我们做事总是喜欢我行我素,遇到困难总想着如何逃避,退缩。如果全国人民都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那么中国定会变得更加强大。当然,在这些灾难当中,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坚强,团结的玉树,还看见了一个坚强,团结的中国。在这当中,我似乎也受到祖国熏陶,变得与大家团结,奋进。祖国你是多么伟大!

奥运精神折射出中国精神,感人至深。

一九八四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优异的成绩让世界震惊。他获得了三金二银一铜,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偶像。但在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上,他带伤比赛,在自己的强项吊环和跳马中先后失手,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变成了讽刺和责怪。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李宁有伤在身。他也深知自己带伤比赛,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绩,甚至有可能失掉自己的名声,被人误解。可他以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奥运场上奋战,为了祖国的荣誉他坚持着,拼搏着。

其实奥运会的重点并不是胜利,而是参与了,并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祖国人民应该为李宁感到骄傲。

还有徐海峰的一声枪响,标志着我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

徐海峰的胜利同样源于他对胜利的不放弃,对希望的不抛弃。他刻苦练习,每一次的举起、放下、放下、举起……都是他对胜利所许下的承诺。仿佛每一次的练习都消耗着他的生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这么努力地练习下,终于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此时,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

正因为徐海峰的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才让中国的体育事业“站立“得更直。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7篇

许三多经常说:“好好活着就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着。”而将许三多化腐朽为神奇的钢七连为他的“有意义”加了一个特殊的注解:不抛弃,不放弃。

这是一个作战团队的灵魂,是生死攸关的时刻都不能丢弃的信念,用成材的话说:这六个字,钢七连的人用他自勉,七连改编后,老七连的人用他坚持。

但是,更让观众为之动容的几场戏,恰恰是他们的放弃。因为军人从来就不是个可以要求公平的职业,更多的时候,只有放弃了,抛弃了才可以成全更多的团队利益,正因为这样,当已经将不抛弃,不放弃,渗透到血液的军人们,在某一时刻他们的放弃更容易让人为之喝彩和感动。

第一次让人感动的放弃,是班长史今的退伍。一次军事演习,他只需要掩护好自己,让自己在演习中全身而退,就可以继续留在部队,甚至以后有更好的发展,但面对险情,他明知道跳出去有多危险,不仅是人身安全,还有前途,可为了团队的安危,为了军人的使命,甚至更为了给像许三多一样的新兵更多的机会,他没有犹豫就跳出去了,背后冒出的白烟让他的这场演习成为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记忆。他就这么放弃了为之付出一切的军队,即使有再多的不舍。很多人都觉得他傻,连连长高成在喝醉酒都都含糊不请的说,你小子答应过我要照顾好自己的前途的。毕竟这只是一场虚拟的战争,可他们更懂得军人永远都是牺牲小我成就大局的,即使是在演习!史今用放弃成就了军人这个字眼的庄重。

另一次让人感动的放弃是伍六一。在那场改变他命运的A大队选拔赛之前,这是个从来不知道输怎么写的人。他执着,坚强。为了自己的目标,他宁可生吃鼠肉维持体力都不肯放弃,在脚步严重受伤一瘸一拐都不肯放弃,却在临近终点的时候,点燃了自己的信号弹。他的放弃,不是因为他不想坚持。而是因为他的战友不肯抛弃他,但如果他不放弃,他和许三多的坚持对于只有三个名额的比赛都将会变的毫无意义,他的放弃是为了成全许三多,为了占有的利益,他心甘情愿的选择被抛弃。他放弃了许三多的帮助,放弃了自己的光荣和梦想,放弃了自己一贯的倔强。他的放弃,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尽管有些只能是遗憾的尊重。

受伤的伍六一,出院了伤却好不了了,对于一个优秀的士兵,营团连都在想办法挽留,当他司务长的任职书下来的同时,他却把一纸退伍申请交了上去。想都没想的放弃了自己留下来的唯一出路。连长高成彻底被他的放弃惹怒了,可是他自己说,一个军人,不,一个瘸子,是不敢过的太舒服的,否则,时间长了,瘸的就不仅仅是腿了。一句话,却让盛怒下的连长哭了,因为他们是一样的人,一样,是为了战斗而生存的人,安逸的让人丧失斗志的生活,他们不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悲壮却撼天动地!

不放弃不抛弃范文第8篇

记得在灾区,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大男孩,大家都管他叫“可乐男孩”。地震来临时,他正与同班的一位女生一起被压在深深的水泥板下。七十多个小时后,救援人员终于可以救到他了,可他获救刹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下面还有一个女的,先救她!”这句话让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为之感动,也让我感到万分惊讶。我以为,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哪里知道什么叫“孔融让梨”,什么叫“先人后己”。这一句话,让我见识到了现代学生的转变,我为之自豪!

与死神搏斗了几个小时后,女孩很幸运地被营救了。或许,男孩的话令死神退却了,因此男孩也很顺利地被抬了出来。当人们准备送他去治疗时,他的一句话把大伙儿都逗乐了:“叔叔,我要喝可乐,冰镇的可乐!”危难当前,男孩的“幽默”无疑在人们心中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暖流,那是一种顽强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一句话,让我认识到什么叫做“乐观”,我由衷佩服!

“可乐男孩”的两句话,体现了中国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乐观精神。试想,如果当时男孩放弃了自己,或者抛弃了同伴,那么即使他成为了“天使”,也只是“不快乐的天使”。如今,“可乐男孩”已然康复,遗憾的是:他永远失去了他的右手。但是,如果说他已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创造另一个奇迹——用左手学习、生活。

与其说是“可乐男孩”的话拯救了自己和同学,不如说是他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乐观精神拯救了他和他的同学,使他们在生命的夹缝中找到了呼吸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