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生不灭

长生不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长生不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生不灭范文第1篇

2、变生肘腋:比喻就发生在身边。

3、不生不灭:佛家语,认为佛法无生灭变迁,即“常住”之异名。

4、苍生涂炭: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长生不灭范文第2篇

张三丰活了100多岁,后不知所终。许多年来,不少名家都研究过他的养生之道,并予以极高评价。清朝王渔洋甚至认为:“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三丰为内家。”将张三丰视为我国武当“内功”的创始人。

王渔洋所说的“内功”,就是气功界所指的“气”。在民间,曾一直流传着张三丰劝人练功养气的一首诗。诗曰:

堪叹世人不学仙,

四时常怕病来缠。

岂知一气原无故,

气满身中命可延。

同该诗相呼应的还有张三丰所作的《无根树》词。他在词中写道:“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长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亦如树之无根,无根树以人身气而言。人身百脉皆生于气,气生于虚无之境,故曰无根。”还说:“人之身如树,全凭一点真灵气运动。真灵气则人之树根。”所以,人一定要“于虚无境内养出根”来。他还强调指出:“凡人养神养气,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得十分宝;只有“虚心与静气相依,使人气养其心,心养其气”,才会:“气盛理充,心安神全”。若“收留义气,聚而不散,火候到此,则英雄之光亘万年而不灭也。”“亘万年而不灭”,那当然就是长生不老的“仙术”了。

为达此目的,张三丰还谆谆告诫人们:万不可“争功名”、“羡人富”。不然,将会事与愿违。

具体如何来养气,张三丰首先提出要“真心”。他说:“人心有二、一真一妄”、“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除此之道,万无一成”。并举例说:“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者,究其原因,便是没有真心的结果。其次,还要有“潜心”、“静心”、“清心”和“调息”。所谓“潜心”,就是用心专一而深入。他说:“潜心于渊,神不外游。”此即“养气忘言守”。因为“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所谓“静心”,是指心不动荡,“心息相依”,决不胡思乱想。所谓“清心”,是指心理清凉恬淡,寡欲凝神,消除任何奢欲和追求。而“调息”,则是一个特有的气功名词。按行话,“气功于脐下曰调息”。调息是指调匀呼吸,“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张三丰认为,以上都是练功养气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些,才可以学着凝气聚神。

值得提出的是,张三丰在“真心”、“潜心”、“静心”、“清心”和调息外,还告诫人们万不可生有妒嫉之心,不然便会损伤精气。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起居,诸如“夏日宜早起用功,日出后觅微凉处收心静坐,切勿向日中大热处去睡”。因为“昏睡者化汗而出可惜”。再就是不要“彻夜谈笑”因为“引丹田之气尽纵于口角之间,致使精失其半,遂有泄精症”。并归纳道:“善保身者,谈笑宜少。”

由于张三丰名扬天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专门向他讨教健身之术,并封他“德高寿尊之士”;朱元璋的儿子成祖朱棣也特地派使者前去拜会他,并封他“飞龙先生”,“可为百世之师”。也许朱棣比其父“招术”更高,竟讨得张三丰两首长寿之道诗。

其一曰:

皇帝寻求问金丹,

祖师留下长生诀。

长生之诀诀何如?

道充德胜即良图。

节欲澄心澹神虑,

神仙哪有异功夫!

意思是,要延年益寿,必须“节欲澄心”,坚持“修行”锻炼。

其二曰:

衣破用布补,

树衰以土培,

人损将何如?

阴阳造化机。

意思是:若要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必须修心养性,“澹神滤”。若如此,定能气壮身强,自感“身中化作四时春”。

许多年后,朱棣的重孙子、英宗朱祁镇也派人宴请张三丰,并封他“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是否给了他“面子”,不得知。

正是:

人称“半仙”张三丰,

养生之道惊朝廷。

长生不灭范文第3篇

地理位置:丰都县

重要档案:旧名酆都鬼城,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

提名理由:丰都鬼城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对灵魂不灭的华丽想象,具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善恶果报的朴素愿景,被称为“中国神曲之乡”和“人类灵魂之都”。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魏晋时《度人往》记载,丰都坐落在六天青河旁,有三宫九府,鬼帝坐镇在此,统亿万鬼神。因此,丰都历来被当做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又称“幽都”,素有“中国神曲之乡”和“人类灵魂之都”的美称。

但事实上,“鬼国神宫”并不是指整个丰都县城,而仅仅是指位于重庆市下游172公里处长江北岸一座山上的建筑群。这座山就叫做“名山”,它位于丰都县东北隅,海拔287.3米。名山原名为“平都山”,只因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偕父苏洵、弟苏辙从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时留下了“平都天下古名山”的诗句,所以才更名为了“名山”。相传,汉代时还曾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先后在这座山上修道成仙,白日飞升,所以道家又将名山列为了“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在这里,为了更加生动地演绎人死后灵魂的种种遭际,人们仿照阳间司法体系,建造了一个偌大的等级森严的地下宫殿——“阴曹地府”。这是个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教化功能为一炉的“鬼国神宫”,它采用建筑、造型、雕塑、绘画和电子、机械、音响、灯光等综合技艺,将阴曹地府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个假想的“阴曹地府”里,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与人间并无二致:诉讼、法庭、监狱等机构一应俱全,而且还进一步发挥想象,添设了人间所没有的“天子殿”、“鬼门关”、“阴阳界”、“奈何桥”,以及“十王殿”、“东西地狱”、“无常殿”、“城隍庙”等等。它们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规模庞大。据统计,仅是名山上就有庙宇27座,在这些庙宇里,或喜或怒,或善或恶的道、佛、儒名家神像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以天子殿的规模为最大,殿内有6曹、10帅、4大判官和18层地狱等鬼神群像,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阴间刑具。 就这样,丰都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用一种富于想象力和人情味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编织了一个神话:一个关于死亡,关于阴间世界,关于鬼魂和几世轮回等的另一个世界的神话。在这里,死亡不再是终点,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人死后的灵魂,以鬼的形式继续存在,并最终受到公正的审判。

长生不灭范文第4篇

腾格里是所有草原儿女的信仰。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草丰水美,草原用它的柔美,像母亲般哺育了草原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也包括狼。狼是草原的精神,草原的精灵。狼群团结、狡诈、隐忍、机智,常常蛰伏很久而在猎物最安逸最放松的时候,发起进攻并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草原儿女们敬畏狼,将狼奉为腾格里的象征。在千百年来牧民与狼群的斗智斗勇中,从来没有哪一方战胜另一方,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制衡,在守护那些残忍却必需的争斗。渐渐地,草原牧民拥有了狼一般坚忍、顽强、团结的性格。他们将狼作为图腾,以警醒后代不可像贪图安逸的羊群一般死于安乐。

陈阵是从北京下乡来的知青,他不懂长生天的意味,却被草原的纯净和自然迷住了,同样吸引他的还有草原上凶残机智的狼。在一场蛰伏的撕杀中,黄羊群被狼驱赶至湖水中冻死,以做来年食物。贪婪的外来者却不顾牧民警告,将狼群贮存的羊全部带走。与此同时,陈阵所在生产队接到命令杀死所有刚出生的狼崽。老族长含泪将嗷嗷待哺的小狼全部杀死。失去了食物和幼崽,狼群变得疯狂,它们袭击了生产队的马厩,在风雪中,马群不知所措,跑入冰层破碎的湖水中全部冻死,而老族长的儿子也在守护马群时永远留在了草原上,化为了一座冰雕。狼群遭到疯狂捕杀,在冰冷的子弹下,狼群死伤殆尽,而最后一只狼,在三十八公里的跋涉后活活累死。

狼死光了,狼图腾灭了,而老族长也死于诱捕狼的炸药。

何为因果,何为报应?是否真的存在腾格里在长生天默默注视这场尸横遍野、两败俱伤的争斗?

而假若时光倒流,没有那些盗走黄羊的卖肉者,没有那道冷酷的命令,没有那些贪婪无知的为了牟取利益而枉顾生命的猎人,没有那些破坏草原、烧毁草场的外来者,这一切是否都不会发生?当人们心中只余利益,而丧失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没有信仰之时,是否自然也会降下惩罚?

人们总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我一直不知道信仰究竟是什么,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如今,我却隐隐有些体会。西方人信仰耶稣,伊斯兰人信仰真主,印度人信仰印度教,而草原上的牧民们信仰长生天,信仰腾格里。因为信仰,所以敬畏;因为信仰,所以尊重。人只有有了信仰,心中才能更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违背良心之时,还能有最后一丝清醒良知;在行善助人之时,有最圆满的幸福涌入心头。信仰是一种汇于心底的力量,让人明白自己更应该做什么,让人坚定脚下的路。

而外来的捕猎之人没有信仰,他们只顾得失,只顾利益。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之时,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报复对手。他们眼中没有草原,没有生灵,有的只是损害自己利益的狼群,所以他们举起冰冷的猎枪,所以他们破坏草原的青草,所以他们将用乌黑浓烟破坏草原的天蓝水碧――说到底,他们只是没有敬畏,没有信仰。

我忽然想起几百年之前,成吉思汗带领草原儿女踏破长城,大败金兵,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以金戈铁马打下万里江山,建立威风赫赫横跨欧亚大陆的元朝的故事。他们之于沉迷软红烟绿的南宋朝廷,不也相当于狼对羊吗?他们身上不仅有狼的团结,狼的力量,狼的坚忍,更有狼的信仰。

我又忽然想起老族长死前的场景,他身缠白布被置于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没有棺椁,没有陪葬,只是简简单单地、平静地躺在草原上。他说草原人为了生存杀害了太多生灵,吃了自然的血肉,死后的身躯自然也该还于自然,血肉也该归于自然的生灵,简单纯洁地离去,才能得到腾格里的庇佑。他眼中满含对草原的愧疚与无奈,那离去前的泪水仿佛一首响彻天际的哀歌。

狼死光了,草原美丽不复,似乎人们心中的腾格里也在慢慢远离。信仰淡化,眼中利益浮华日趋加重,何其不幸,何其悲哀!

长生不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画像石砖;汉代舞蹈;汉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41-01

一、汉舞的时代背景

秦汉时代,我国已成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心集权的封建社会,在汉代时期稳固上升,社会经济繁荣,从而使汉代的文化艺术较之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又由于受到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影响,使汉代舞蹈具有恢宏、博大、雄厚的气势和风格。①

歌舞之风在汉代极其盛行,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师和舞人。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那时称为“倡”或“歌舞者”。在《汉书・孝元皇后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贵爵群弟,争相奢嚣张……后廷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②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擅长“踽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此足见汉代舞蹈的高尚尊贵。

二、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态

汉代女乐舞蹈代表了汉代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汉画反映的大量歌舞活动场面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具有“长袖细腰,拧要出胯”、“手足并重”和使用道具的特征。

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到了汉代,袖舞已成为舞蹈的主要特征形态之一,主要动作有扬、甩、撩等,主要表现形式有独舞、群舞等。汉代画像石上描绘的舞者腰肢一般较为纤细,舞姿卓约,袅袅婷婷。由此可以看出,舞腰是汉代舞蹈的另一大特征。汉代崔在《七依赋》说:“表飞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长袖舞的双袖行云流水般的舞动、曼妙的细腰扭动和纤足灵动的腾跃,营造出了一种翩然飞舞“羽化登仙”的意境美,汉代是求仙之风极度盛行朝代,长袖舞寄托着汉人对长生、升仙的美好诉求,更是对汉人思想意识中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态度的显现。

汉代对舞蹈技巧要求很好的舞蹈是“鼓舞”,其种类主要有“盘鼓舞”和“建鼓舞”。“鼓舞”不仅需要手部对袖子的控制力,同时对足部也有了很大的要求。“盘鼓舞”是一种踏盘踏鼓的舞蹈,舞者在盘鼓间“浮腾”、“纵蹑”、“敲击”,在舞蹈过程中不仅要求足的动作漂亮,对足的装饰也需讲究,一般穿鲜艳醒目的朱红色或彩色修饰过的“屣”(舞鞋)。建鼓以大鼓穿径为方孔,用一木柱直贯其中以为支柱,柱上施华盖,柱下有四足,以便树立。③舞者立于两旁各击鼓的一面,边击鼓边跳舞。鼓舞要求对鼓的踩踏、击打,是一种对神人相娱的一种期盼。借助鼓来连接天地,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

与此同时,汉代还会利用道具的作舞,如:拿着大铃铛而舞的“铎舞”、拿着盾牌而舞的“干舞”、拿着斧头而舞的“戚舞”、拿着拨浪鼓而舞的“鼗舞”、持剑而舞的“剑舞”、由舞者扮成兽形的舞蹈等。④在画像石砖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神共舞、神兽欢娱的的图像,这也是汉人对于死后灵魂不灭,引魂升天的美好期望。

三、汉画像石舞蹈中反映出的汉代文化

从表象上来看,汉画像石砖上的乐舞艺术图像是对汉代乐舞艺术形神兼备的描摹著录,反映了汉人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追溯更深层的涵义,是其背后隐含着的汉人的崇拜信仰和民俗文化观念。

1、上行下效的娱乐之风。在汉代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社会背景之下,文化艺术的风格理念、形式风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趋同性已初步形成,上层统治阶级崇尚歌舞伎乐的风气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了社会的其他阶层,乐舞已融入到汉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利用舞蹈得到娱乐,更将其作为政治往来、宴客交流的方式、提高身份的手段,从而实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传播。

2、盛行的宗教之风。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汉人认为“厚葬为德,薄葬为鄙”、“灵魂不灭”,在这种思想意识驱使下,汉人仿照现实生活情景或内心想象的美好仙境为自己或者死者建造墓室,使墓室装饰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汉人将刻有各种社会现实生活图景和对“死后升天”的生活环境、状态的想象的画面的砖石镶嵌在墓室的显要部位,寄托了墓主死后能够继续享乐的美好意愿。这体现了汉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还有其对天、地民俗观念,对神人同构的理想世界的期盼。

汉代统治者对与汉代乐舞的喜爱,为汉代乐舞的发展、生长提供了长足的生命力,而汉代宗教之风的盛行使汉代乐舞图像资料得以长存,为中国舞蹈的发展演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更是对古代历史文化作的研究的文献资料的佐证,使得我们对汉代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考证研究。

注释:

①佘旭.从汉画像石、砖中的典型舞姿――浅谈汉代舞蹈的朴拙之风[J].作家,2013,12:251-252.

②董锡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6.

③孙书安.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M].北京出版,2000.

④刘芹.中国古代舞蹈[M].商务印书馆,1991,12.

参考文献:

[1]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08.

长生不灭范文第6篇

(人*人相恋——长桥)

说起《西厢记》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部由元代王实甫所撰的元杂剧塑造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让我们记忆深刻,崔莺莺和张珙为了爱情不顾封建礼教的不容、崔母的反对私定终身,而崔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则同情两人的遭遇,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反对封建礼教的一边。

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

(人&鬼相恋——奈何桥)

谈到人&鬼,大家对聂小倩与宁采臣不陌生吧!唐代著名诗人有云“奈何佳人多惆怅, 哀怨缠绵惹人怜 。切莫为爱心伤感, 日出尽暖世间情。”“苍白的雪地,迷乱的身影,看到没有开始的爱情,他孤独的守着,一个人的天荒地老。”说的也不错,人鬼确实是殊途,但还是挡不住爱,《聂小倩与宁采臣》的故事中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宁采臣把聂小倩的在还阳之后的小倩的尸体迁到宁家祖坟了。

不是吗?两个相爱的人是不管有多么巨大的阻碍也是会被他们突破的。但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们万万千千的有心人拭泪而为其所泣之。

(人&妖相恋——断桥)

听到断桥,各位应该不陌生吧!美丽的浙江省杭州市就有——西湖十景之四的 断桥残雪。江南雨, 多情泪,在思念里纷飞,你倾诉别去离后的滋味,我付诸刻骨铭心的体会,油纸伞, 还为媒,在守候里徘徊,只为你塔底深锁的双眉,我愿用了却尘缘来赎罪,一槌暮鼓苍老了前世今生,前世今生 ,百般爱恨,一泓秋水望断了隔世空颜,隔世空颜, 几个轮回,走进这断桥约会,凄美的爱情,悲伤了谁,千百年的忠贞镌刻在,尘封的石碑,走进这断桥约会,不灭的爱火,燃烧了谁,寻觅的足迹在故事里,来来回回。很有意思的一首歌!

《白娘子与许汉文》的故事中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白素贞在雷峰塔之下被压了整整700年,上苍还是认输了。

(人&仙相恋——鹊桥)

话说牛郎是凡间天尽头一位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织女则是天上神仙。他们相恋后就有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佳话。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一道鹊桥,结果是王母娘娘开恩,允许两人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相会,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长生不灭范文第7篇

太极拳为什么能够防治慢性疾病?

首先,太极拳是建立在养生保健的基础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在探索宇宙自然本质上,在讨论人的生存意义上,都力求实现人与自然规律的相合。所以,三家的哲学观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谭大江先生在《武当内家派述秘》一书中所说,太极祖师张三丰持“三教圆融说”而创立太极丹功体系,其意义也在于此。他认为,儒释道三家在对待具体的人生生存行为上,所选择的目标却各有不同。儒家讲“治世之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释家讲“解脱之学”,提倡“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免除轮回之苦,修出一个脱离肉体而永恒存在的圆融灵魂;道家偏偏与二者不同,他们讲“长生之学”,提倡“长生久世,飞升成仙”,希望生命永存,灵魂不灭。张三丰所持“三教圆融说”,其实是站在道家立场上,吸收别家可取的理论,和某种阶段上可取的别家修为方法,来为道家所用。它的太极丹功体系就是围绕长生之学的宗旨而创立的。

他还认为,道家丹功的次第验证,大致可分为除病、健身、益寿、延年、长生、成仙,六个阶段,层次效益。对于“长生、成仙”,我们可以探讨。然而,道家功的前四个阶段层次的效益,作为基础功夫之验证,这确是历来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道家丹功就有因人施教的可普及性。道家自己要追求长生成仙,同时也有普救众人的宏愿。他们传播丹功,却并不苛求天下人都能修成不死之仙。他们认为,不长生可以延年,不延年可以益寿,不益寿可以健身,不健身可以治病,学了总有好处。所以,张三丰创立的太极丹功体系,就把动功部分的太极拳(包括形意拳、八卦掌等)作为可以普及的功夫广泛传播于民间。并开宗明义的指出,道家推广普及内家拳法,“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艺之末学”。

太极拳作为丹功修炼的运动形式,采太极图势之圆柔连贯,阴阳合抱之势为运动原则。运动中,手、眼、身、步法,动作协调,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有机结合。这样,使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动静结合,以静御动,内外兼修,以内制外,虚实相间,虚中求实,以意导气,以气动身,身动圆活,如环无端,从而疏通经络,气血流畅,遍达周身,充分体现“太极”本意,激发协调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使内气发于丹田,复归于丹田,丹田气充,肾精内蛰,神气内敛。太极拳所以能防治疾病,健身益寿,道理即在于此。

根据中医阴阳、经络、气血学说,论证太极拳有“十大保健作用”。太极拳的十大保健作用有以下十点(并附图解于后)。

强心:心情安定,神志清明,血循流畅,排汗正常,语言流利,血色红润。

养肝:肝气条达,情志舒和,养血助脾,调气降火,熄风潜阳,强筋明目。

固肾:阳气旺盛,充实,行动轻捷,二便调和,骨强齿固,发泽耳聪。

益脑:髓满充实,精神饱满,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开发智力,延缓衰老。

健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消化力强,饮食增加,肌肉充盈,四肢灵活。

补肺:呼吸通畅,升清降浊,脉气旺盛,气血流畅,皮肤致密,毛发光泽。

调气:脏腑调和,经络通畅,气运血行,血运气足。

和血:气机调达,血脉活顺,精力充沛,抗病力强。

炼性: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坚强沉着,乐观开朗。

怡情:耐心细致,从容温和,做事有恒,进取向上。

运用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从生理、生化和免疫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证实,太极拳在健身、防病、治病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如下:

太极拳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它不仅是肢体运动,而且更强调用意。打太极拳时,要求以意导体,精神集中,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能排除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与调节全身的活动变化,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和自我意识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变了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能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太极拳的保健价值就在于此。

打太极拳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第二信息系统建立了兴奋中心,而大脑皮层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对慢性病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能抑制皮层的病理兴奋灶与病灶部分的恶性反馈联系,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使内脏器官的病变得到修复与改善,病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所以,经常打太极拳,能收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太极拳的特殊锻炼价值,还在于它能起到调节心理机能的作用。练拳时,要求消除杂念,心静,能缓解精神紧张的不良刺激。练拳时,周身舒适,内心畅快,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体会因精神得到优化而产生一系列良性生理反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长期受不良精神因素影响能降低人的健康水平,甚至患病,现代有80%的疾病都与不良的精神因素有关。因此,通过打太极拳,调节人的情绪,对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是一种轻松柔和、连绵不断的匀速运动,这种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长期打太极拳能使心跳缓慢而有力,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有明显作用。

打太极拳要求“虚胸实腹”。“虚胸”能给心脏活动以充分余地,使心肌放松,容量增大,排血量增多;“实腹”有助于下腔静脉血液流回心脏,减少瘀血,减轻心脏负担。打太极拳要求放松,能使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口径加大,保证肌肉供血,有助于机体物质交换,保证内环境的稳定。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采用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配合,可加大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使肺泡通气量增大,气体交换得到改善,因而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提高。经常打太极拳,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膜上下起落的幅度加大,使胃、肠、肝、胰得到良好的按摩,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腺大量分泌消化液,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保证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有效地防治消化系统疾病。

长生不灭范文第8篇

梁 栋

人们一天的工作或劳动,本来就感到很疲倦,加之繁重的家务缠身,业余休闲时间减少,不免显得枯燥无味。天长日久,人的心境将会发生变化,如婆媳口角、妯娌反目、夫妻不和等,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家庭和睦,而且对健康不利。家庭养生曲,往往能消除因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心理状态、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不良“心理”作用。那么,什么家庭养生曲对健康有益呢?

音乐欣赏古人一直有“疾从忧生”的说法,心理学家认为:欢乐则是人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标志,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心境”转移,忘掉忧愁和烦恼。音乐对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节奏明快的音乐可使人精神焕发;旋律优美的音乐可使人情绪恬静;威武雄壮的音乐能够激励斗志;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婉转悠扬的乐曲,可使人心旷神怡。现代医学证明,良好的音乐旋律、音调和节奏,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大脑及脑干的网状结构有直接影响,能改善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调节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音乐可使人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增进食欲、改善睡眠、增加生活情趣,并能推迟脑细胞老化。总之,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自己满意的乐曲进行自我调节,可使人沉浸于乐曲的意境之中,从而较快地走出情绪的低谷。

适当收看电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能增长知识,调节情绪、放松紧张的中枢神经,给家庭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是一部良好的家庭养生曲。

倾情所好倾情所好,尤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一个科学的调节。人之所爱各不相同,依据自身爱好选择一二种事倾情投入,寓于其中。读书、吟诗、书法、绘画、跳舞、唱歌、养鸟、种花、下棋、垂钓等都在可选之中,只要你喜欢就行。这样,可使自己的精神和生活保持一种充实富足的状态,能带给你融融情趣,消除孤独郁闷感,达到修心养性,养神益寿之目的。

古代医学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

陈文贵

晋人嵇康(223~262)认为,养生的目的是长寿。

嵇康养生思想的核心是“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他指出:“形情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提出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养的思想,这无疑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他认为,养生应包括“保神”和“养身”两个方面。在“保神”方面,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他把“名利不灭”、“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虑消散”神为养生的“五难”。

晋人葛洪(284~364),是东晋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

葛洪的养生术分为“内修”与“外养”部分,“内修”,系指修心养性,多指精神方面的修炼。其宗旨是“守一”,即思想专一,精神集中。具体方法就是“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寂静无为。忘其形骸”。即忘掉一切烦’恼,杜绝一切志趣,就可以永生不老。他的内修比嵇康增加了神学色彩。部分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外养”系指修炼人体的具体方法。

唐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孙思邈,享年百余岁,他的养生术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气引导法;二是腰痛导引法;三是天竺婆罗门按摩法;四是饮食养生法。他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又说: “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他赞成前人提出的“食欲有节”、“不欲饱食”;五、育儿保健法。他说: “凡天暖和无风时,令母将儿在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纤纬账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羽不见风寒也”。他主张幼儿在大自然中锻炼。 (以上引文,见孙思邈《千金方》之“养性”篇、“育儿法”篇)。

唐人司马承祯,号天隐子,养生学家。他认为养生分五个步骤进行。

“斋戒”:就是洁身节食,“斋乃清静之务,戒乃节约之称。有饥即食,口勿令饱”。这是对饮食卫生的要求。

“安处”:就是身居静室。“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暗,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定矣”。这是对通气和采光对人体影响的认识。

“存想”:就是收心复性,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干扰,就不会产生疾病。

“坐忘”:就是遗形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