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珍稀树种

珍稀树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珍稀树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珍稀树种范文第1篇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 210037)

摘要:夏蜡梅系我国特有濒危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简要介绍了夏蜡梅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系统综述了夏蜡梅群落学、濒危机制、繁殖技术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夏蜡梅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提高人们对夏蜡梅的认识,以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促进夏蜡梅的广泛栽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夏蜡梅;濒危植物;群落学;繁殖

收稿日期:2015-01-18

修回日期:2015-05-08

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2]12)。

作者简介:芦建国(1960-),男,教授。长期从事植物造景、植物分类、园林工程及管理等研究。E?mail:635807523@qq.com

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蜡梅科夏蜡梅属落叶灌木。20世纪60年代,郑万钧等[1]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临安县的順溪坞和天台东部的大雷山等地。夏蜡梅起源于东亚,后进入北美洲,演化成较进步的“美国夏蜡梅”[2]。多位学者从核型[3-4]、花粉形态[5-7]、细胞地理学[8]、营养器官结构[9]等方面证明了该种的原始性。夏蜡梅花被片已分化为二型,无香气[10-12],与美国蜡梅、西美蜡梅界限明显[13-14],但黄坚欣等[15]观察到夏蜡梅与美国蜡梅叶柄的解剖构造相同。目前,关于夏蜡梅的分类地位仍存在异议。

夏蜡梅花大叶大,果实瓶状,观赏价值较高[16]。近年来,夏蜡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生物学、群落特征、遗传多样性、生理生态特性、繁育特性、栽培育种等方面。但夏蜡梅的实际应用却非常少,笔者将夏蜡梅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重点介绍夏蜡梅群落现状和濒危机制,总结夏蜡梅繁殖及育种技术,使人们对其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

1生物学特性及与环境相关性

夏蜡梅植株顶端具明显的向心分化特征[7]。黄坚钦等[17]研究表明夏蜡梅雄配子体发育不存在花粉异常现象,其传粉及受精过程与蜡梅十分相似。然而王恒昌等[18]观察认为花粉粒存在少量的败育现象,但并不显著影响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及活力。

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在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19-20],表型性状在群体内、群体间、个体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性状,以灌丛生境最优。种子形态较果实形态稳定,且二者与光照因子的相关性最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较小。李钧敏等对夏蜡梅营养器官内总皂甙[21]、游离蒽醌[22]、生物碱[23]等次生代谢物的含量进行测定,李建辉等[24-25]对叶片内次生代谢物含量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夏蜡梅营养器官内总皂甙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均以叶片最高,次生代谢物含量与生长环境内光照、土壤营养物质含量以及生长时期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2生态适应性

夏蜡梅主要分布于山坡或溪谷林下,其自然分布区气候凉爽、湿润。明确夏蜡梅如何适应环境中的逆境,可为其引种驯化以及繁殖提供基础资料。

在干旱逆境时夏蜡梅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柯世省等[26-28]研究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发展,夏蜡梅光合能力下降的过程中,有一个从气孔限制到非气孔限制的变化过程,且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轻度水分胁迫对夏蜡梅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小,但重度水分胁迫则使夏蜡梅光合能力大幅下降,并在复水后不能完全逆转[29]。干旱使气孔阻力明显升高,避免过多蒸腾失水,这反映了夏蜡梅对干旱条件的一种生态适应策略。

夏蜡梅的光合适宜温度为20~28℃[26],不同增温处理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30],当植株受到较长时间的高温胁迫时,将受到严重影响。面临高温逆境,夏蜡梅自身也形成了一定自我防御机制以抵抗逆境造成的伤害[31]。夏蜡梅子叶耐阴能力较强[32],但对强光的适应性较差,幼苗具一定的耐阴性。适度遮阳有利于夏蜡梅叶片叶绿素的合成[33]。同时,透光率和土壤含水量存在交互作用,当土壤出现干旱胁迫时,可通过遮阳减少蒸腾来降低对夏蜡梅的伤害;反之光照过强,可通过增加土壤含水量以缓解强光照对夏蜡梅的伤害。

笔者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注意到光照对夏蜡梅植株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夏季要格外注意,必须采取遮阳措施,并及时补充水分,同时注意控制土壤含水量;或适当栽植乔木和地被植物,缓解高温和强光照对其产生不利影响,还可保持土壤水分。

3群落学

3.1分布与生境

野生夏蜡梅分布区域极狭窄,仅见于浙江临安市顺溪镇的直源、大明山、千亩田等地,颊口镇的前坑,龙港镇的双石边村一带以及西部天台县境内[34-35]。多生长在海拔450~1 200 m的中山区域,在湿润荫蔽的环境中生长旺盛,更新良好。2007年陈香波等[36]在安徽龙须山发现夏蜡梅新群落,与清凉峰夏蜡梅的自然分布点直线距离较近。两地虽联系紧密,但这一新发现使得夏蜡梅不再是浙江省特有植物。

3.2区系特点

夏蜡梅所属群落内植物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其中以樟科、蔷薇科、壳斗科、豆科等较多[37]。植物区系以温带性分布属为主,同时存在一定比重的热带性分布属,存在明显的过渡特征。该群落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特性,同时在区系中旧世界温带、温带亚洲、地中海、中亚分布及西亚至中亚分布成分比重极少甚至为零,反映出该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38-39]。

3.3群落类型以及外貌与结构特征

徐耀良等[38]通过调查分析将夏蜡梅群落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青冈-夏蜡梅群落和夏蜡梅灌丛。前者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外植物不发达;后者可划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两种群落类型中均是灌木层,物种较丰富,盖度较大。张方钢等[39]认为夏蜡梅自然群落可分为6个类型,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临安县的顺溪、颊口、龙岗诸镇及天台县龙溪镇一带,共有2 443 hm2,1 732 210丛,其中,顺溪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保存完好。

夏蜡梅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上芽与地面芽植物较少,群落存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地带性特征。徐耀良等[38]和张方钢等[39]对叶的大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明山夏蜡梅群落叶级以小型叶为主,且以单叶、草质种类为主,刘丽丽[37]的研究表明大雷山夏蜡梅群落叶级以中型叶为主,以单叶、草质、非全缘的种类为主。

3.4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

由于夏蜡梅自然分布区非常狭窄,因此,研究其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更有利于人们了解现有夏蜡梅种群的生存状况,以便制定适时合理的保护措施。刘丽丽[37]、陈香波等[40-41]对夏蜡梅各分布地的种群结构调查表明:夏蜡梅种群结构具波动性,幼年阶段个体较丰富,适度光照有利于群落的自然更新,既有增长型种群也有衰退型种群。随年龄增长,种间、种内竞争加剧,在6龄级前后种群死亡率瞬间增大并达到顶峰。夏蜡梅种群基本呈集群分布,幼龄植株分布集中,中龄及老龄植株趋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夏蜡梅虽能适应一定的遮阴环境,但在过于庇阴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林分郁闭度对其种群密度分布及生长更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人为进行抚育可一定程度上改变夏蜡梅分布的不良格局,保证夏蜡梅在群落中更好地发展。

4濒危机制的探讨

4.1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贫乏可能会造成居群或物种繁衍障碍或难以适应环境变迁的挑战而沦为濒危种[42]。周世良等[43]研究证明夏蜡梅遗传多样性非常低。随后,其他学者应用ISSR[44-46]、RAPD[47-48]等技术对不同居群夏蜡梅的遗传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夏蜡梅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但各种群(生境)间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分化和遗传分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小尺度上夏蜡梅的基因流难以阻止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另一方面,由于夏蜡梅总体遗传性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其本身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因此,遗传多样性低可能不是导致夏蜡梅濒危的主要因素,但对于夏蜡梅种群来说,种群间分化严重,基因流受阻,遗传变异能力在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导致夏蜡梅逐渐沦为濒危种的原因之一。

4.2繁育系统

研究证明夏蜡梅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不高,种群间遗传分化严重。赵宏波等[49]通过研究其系统,探究形成该遗传结构的内在因素,明确夏蜡梅遗传衰退机制。 认为目前夏蜡梅的分布特性导致其在各自隔离的小种群内,为了加强繁殖保障,极大地增加了近亲频率,从而造成杂合度的降低,后代遗传多样性也随之下降;而种群间的基因流大大降低甚至隔绝,又会导致种群间遗传分化加剧,使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夏蜡梅的开花属“集中开花模式”,该模式可增加其花粉在个体内、邻近个体间的传递,有助于传粉成功[50],然而却不利于花粉在群体间的扩散;再加上夏蜡梅自然分布区的荫蔽、湿润,传粉昆虫不丰富且活动困难,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自交和近交衰退。因此,这种开花模式也可能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一个因素[51]。

自交衰退的过程中,夏蜡梅本身也形成了一定的机制来保证繁殖系统的正常运行。赵宏波等[52]研究证明夏蜡梅雌雄配子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隔离。发育后期,花药包围花柱,可有利于自花授粉,但此时柱头已开始褐化,失去可授性。这种现象说明这可能是夏蜡梅在进化过程形成的延迟自交以保障生殖成功机制的残留痕迹。人工控制实验显示[49]夏蜡梅去雄后仍可少量结实,人为地进行同株异花或异株异花授粉均获得较好结实率,种群间远交的结实率最高,进一步说明夏蜡梅生殖以异交为主,这种系统可一定程度地降低近(自)交衰退的可能性。

4.3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可以决定其能否在群落中占据优势而生存,因此,从光合角度研究分析自然群落内夏蜡梅的光合能力,可尝试探求其濒危机制。马金娥[53]、金则新等[54]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因子条件下,夏蜡梅与主要的伴生植物相比,最大和平均光合速率、日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在消耗等量水分条件下同化的CO2均较少,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较低,说明夏蜡梅的光合能力相对较弱,且夏蜡梅叶片的去灰分热值均低于群落中各层植物的平均值,转化光能的水平弱[55],影响有机物的合成,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生长速度缓慢。加上夏蜡梅是落叶植物,年总光合量较小[56],群落竞争中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夏蜡梅种群扩展遭到阻碍。从这一方面看光合能力弱可能是导致夏蜡梅濒危的一个原因。

5夏蜡梅繁殖技术及育种

目前,夏蜡梅的繁殖主要采用播种繁殖。无性繁殖可采用压条、分株、嫁接、扦插以及组织培养等方法[57]。

5.1播种育苗

夏蜡梅种子没有休眠期,短期内无需贮藏。可采用秋播或春播,播种前,可用温水浸种催芽,保证较高的出芽率,或直接播种然后覆盖薄膜亦可。以排水良好的湿润土壤为宜。夏季,要格外注意遮阴,避免光照直射,土壤不可过湿或过干,冬季可适当进行防寒。一直以来,全国各地的引种都较为成功,庐山植物园早在1992年就通过种子育苗的方法成功引种[58]。

5.2无性繁殖

5.2.1扦插、嫁接繁殖

扦插是木本植物常用的无性繁殖方法。张若蕙等[59]利用ABT生根粉、IBA和NAA处理蜡梅科不同植物,仅夏蜡梅扦插失败,且多年来未见其扦插成活报道。但笔者的研究团队已通过嫩枝扦插技术获得完整植株。嫁接也是夏蜡梅的主要繁殖方法,切接和靠接均可以使其成活。砧木可选择露地培养2~3 a以上的狗牙蜡梅或一般蜡梅实生壮苗。春季发芽前去顶,促使自然萌发出多根壮条。4月下旬至6月下旬,就可在粗壮砧木枝上嫁接夏蜡梅枝穗。颜景惠等[60]用嫩枝腹接法繁殖夏蜡梅,已使其在山东正常露地开花。

5.2.2组织培养繁殖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已获得完整夏蜡梅植株,目前采用的外植体多为茎段。以腋芽作为外植体,培养基为改良MS(MgSO4和ZnSO4加倍,NO3NH4和KNO3减半),添加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20~25 d后,逐渐抽生出嫩绿的芽苗,当芽苗长到2~3 cm高时,转入1/2改良MS的培养基中,附加0.2 mg/L NAA,20 d后长出根系,即可移栽炼苗。顾福根等[61]以子叶节为试材,结果表明:接种需切掉胚芽,方可促使腋芽萌发;继代时只有切去第1对腋芽,第2对腋芽才可萌发。腋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生根适宜培养基为1/2MS+6-BA 0.05 mg/L +NAA 0.5 mg/L。何晓兰等[62]以夏蜡梅当年生枝条的茎段为供试材料,建立了夏蜡梅腋芽微繁殖体系,月繁殖系数超过10.0,可以连续继代10次以上。

邵果园等[63]和高政平[64]均利用茎段作为外植体,成功生根。试验证明春夏季取材较为适宜,愈伤诱导最好的激素是6-BA 0.5 mg/L配合0.2~1.0 mg/L 2,4-D;继代增殖过程中,生长素NAA的效果最好,当加入KT和LH,能显著提高无菌苗的健壮程度。何晓兰等[62]初步建立了叶片不定芽的再生体系,不定芽再生频率最高达40.0%,且出现丛生芽,但不定芽叶色偏黄。笔者利用夏蜡梅无菌叶片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褐化严重,添加一定量的活性炭可有效缓解,愈伤组织未能分化出不定芽,但笔者利用无菌种胚为外植体获得试管苗,通过多次继代,得到大量的植株。

5.3育种

5.3.1远缘杂交育种

Lasseigne等[65]于1991年首次成功获得1株夏蜡梅与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属间杂种,并于1996年开花。Ranney等[65]从夏蜡梅与美国蜡梅、夏蜡梅与西美蜡梅(Calycanthus occidentalis)的杂交后代进行杂交而育出新品种‘Venus’。我国研究者自1996年开始进行夏蜡梅和美国蜡梅属间杂种培育研究工作,并于2001年成功培育出杂种,5 a后成功开花,花叶等外部性状介于亲本之间[66],且较亲本适应性更好、抗逆性更强。2007年申报品种,命名为夏蜡梅“红运”(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Calycanthus floridus ‘Hong Yun’)[67]。

夏蜡梅和光叶红蜡梅花期可遇,在自然花期下能进行人工杂交,但杂交存在受精后障碍,且正反交杂交障碍机制有所不同[68]。在今后的杂交育种中,应选择自然结实率较高的母本材料,杂交后及时进行胚拯救,以便获得大量属间杂种,提高育种效率。

5.3.2离子束诱变育种

离子束诱变育种技术是我国首创的一种定向遗传育种的新方法[69]。因具有可控制性、集束性和方向性等优点,在损伤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突变率和比较宽的突变谱[71],目前已开始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应用。邵果园等[72]将氮离子注入夏蜡梅种子,结果表明经离子束处理后的夏蜡梅种子,其存活率、发芽率以及出苗率均降低,并提出当离子注入量达到1 000×2.6×1013N+/cm2可能是夏蜡梅遗传改良的适合剂量。为夏蜡梅离子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数据资料。

6建议

6.1开展夏蜡梅保育技术研究,科学保护

深入调查夏蜡梅自然生长现状,根据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各自然分布区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夏蜡梅现有资源进行保护、恢复,开展保育技术研究。1)就地保护。对郁闭度高的林分进行定时的疏林,促进夏蜡梅的自然更新。2)迁地保护。将夏蜡梅迁至他处,创造更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注意保持生物多样性。3)离体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在低温条件下对夏蜡梅种胚、愈伤组织等进行长期保存。4)通过人工干预,增加自然分布区内夏蜡梅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增加夏蜡梅的遗传多样性,提高抗逆性。5)加强对夏蜡梅科学保护的宣传,杜绝滥砍乱伐现象。

6.2进行夏蜡梅引种驯化研究,推进产业化发展

目前,除浙江外,南京、上海等地均开展了夏蜡梅引种工作,但大多局限于试验地,规模较小。研究者可选育出最能适应园林实际应用的种质,把选择出的优良单株进行无性繁殖,建立夏蜡梅种植资源圃,完善夏蜡梅繁殖生产技术规范,加快推进夏蜡梅苗木产业化进程。

6.3广泛开展育种研究,培育新品种

夏蜡梅花无香味,不似蜡梅那般引入注意,且新品种极少。因此,除了针对优良单株的选育,还应继续开展夏蜡梅新品种培育,利用远缘杂交技术、辐射诱变技术等先进的育种技术,不仅达到本身抗逆性的增强,还能够培育出独具一格的新种,完善夏蜡梅自身的不足,扩大蜡梅科家族在园林中的应用范围。

6.4开展造景应用研究,促进夏蜡梅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

夏蜡梅花大秀丽,是优良的夏季林下观花灌木。然而目前,除植物园、科研所等地,夏蜡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还非常少,提起夏蜡梅,许多人甚至将其当做蜡梅,对夏蜡梅的了解甚少,针对夏蜡梅园林造景方面的研究也更少。目前,笔者已在南京小桃园等地栽种夏蜡梅,开始将夏蜡梅推广至城市绿地中,但范围还很小。因此,应尽快开展夏蜡梅园林造景应用方面的研究,加快夏蜡梅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使其能够在园林绿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增加城市绿地中的物种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郑万钧,章绍尧,洪涛,等.中国经济树木新种及学名订正[J].林业科学,1963,8(1):1-14.

[2]李林初.夏蜡梅属起源的探讨[J].西北植物学报,1988,8(2):67-72.

[3]刘洪谔,张若蕙,黄少甫,等.8种蜡梅的染色体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6,13(1):28-33.

[4]李林初.夏蜡梅核型的研究[J].广西植物,1986,6(3):221-224.

[5]张若蕙,张金谈,郝海平.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9,6(1):4-11, 116-118.

[6]李林初.夏蜡梅属花粉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1990,1(1):93-98.

[7]黄坚钦.夏蜡梅花芽分化及雄配子体发育[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4):100-103.

[8]李林初.夏蜡梅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J].广西植物,1989,9(4):311-316.

[9]陈模舜,柯世省.濒危植物夏蜡梅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3):37-41.

[10]郑万钧,张绍尧.蜡梅科的新属——夏蜡梅属[J].植物分类学报,1964,9(2):135-139.

[11]Lasseigne F T, Fant Z R, Raulst O C,et al. ×Sinocalycanthus raulstonii(Calycanthaceae):A new intergeneric hybrid between Calycanthus chinensis and Calycanthus floridus[J].Hort science,2001,36(4):765-767.

[12]张若蕙,沈湘林.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2):7-11.

[13]范楚川.利用RAPD标记分析夏蜡梅自然居群的遗传变异[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21-24.

[14]叶倩.夏蜡梅、红楠的种质特异性分子标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36-37.

[15]黄坚钦,张若蕙.蜡梅科9种叶的比较解剖[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5,13(3):237-241.

[16]金则新.夏蜡梅保护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

[17]黄坚钦,何小春,金水虎,等.夏蜡梅的双受精和种子形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3):3-7.

[18]王恒昌,孟爱平,李建强,等.珍稀濒危植物夏蜡梅的减数分裂观察[J].植物研究,2004,24(4):431-433.

[19]张文标,金则新.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34(6):689-695.

[20]蔡琰琳,金则新.濒危植物夏蜡梅果实、种子形态变异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3):44-49.

[21]李钧敏,金则新,朱小燕.濒危植物夏蜡梅总皂甙含量及其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5):147-150.

[22]金则新,李钧敏,朱小燕.夏蜡梅植株中游离蒽醌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5):683-686.

[23]金则新,李钧敏,朱小燕.珍稀濒危植物夏蜡梅总生物碱含量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7-10.

[24]李建辉,金则新,陈波,等.濒危植物夏蜡梅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动态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2):28-30, 68.

[25]陈波,李建辉,金则新,等.濒危植物夏蜡梅叶片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1):77-80.

[26]柯世省,金则新.水分胁迫和温度对夏蜡梅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43-49.

[27]柯世省.水分胁迫下夏蜡梅光合作用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6):1-5.

[28]柯世省.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209-1215.

[29]柯世省,金则新.干旱胁迫和复水对夏蜡梅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6):1166-1172.

[30]徐兴利,金则新,何维明,等.不同增温处理对夏蜡梅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20):6343-6353.

[31]张丽萍.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栽培生理生态初步研究[D].临安:浙江林学院,2009:38-45.

[32]陈模舜,柯世省.生长环境光强对夏蜡梅子叶显微形态结构和光合参数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9,29(3):366-371.

[33]陈香波,田旗,张丽萍,等.不同透光率和土壤含水量对夏蜡梅枝条生长量及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19(4):70-77.

[34]张若蕙.浙江珍稀濒危植物:夏蜡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4-156.

[35]张方钢,陈征海,邱瑶德,等.夏蜡梅种群的分布数量及其主要群落类型[J].植物研究,2001,21(4):620-623.

[36]陈香波,张丽萍,王伟,等.夏蜡梅在安徽首次发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6(3):277-278.

[37]刘丽丽.濒危植物夏蜡梅群落学特征与种群空间遗传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23-51.

[38]徐耀良,张若蕙,周骋.夏蜡梅的群落学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14(4):43-50.

[39]张方钢,陈征海,邱瑶德,等.夏蜡梅种群的分布数量及其主要群落类型[J].植物研究,2001,21(4):620-623.

[40]陈香波.夏蜡梅遗传多样性及迁地保护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29-32.

[41]陈香波,田旗,张启翔.夏蜡梅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20(1):66-71.

[42]张丽萍,陈香波,金荷仙.夏蜡梅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1):65-70.

[43]周世良,叶文国.夏腊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2,10(1):1-6, 135.

[44]金则新,李钧敏.珍稀濒危植物夏蜡梅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2):247-253.

[45]谈探,金则新,李钧敏,等.濒危植物夏蜡梅遗传分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2):77-82.

[46]金则新,顾婧婧,李钧敏.基于形态及分子标记的濒危植物夏蜡梅自然居群的遗传变异研究[J].生态学报,2012,32(12):3849-3858.

[47]张文标,金则新,李钧敏.不同生境夏蜡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植物研究,2007,27(3):313-318.

[48]汪琼,姚青菊,徐增莱,等.基于 ISSR 和 RAPD 标记的四个夏蜡梅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广西植物,2013,33(1):30-34.

[49]赵宏波,周莉花,郝日明,等.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夏蜡梅的系统[J].生态学报,2011,31(3):602-610.

[50]张文标.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繁殖生态与遗传分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33-37.

[51]张文标,金则新.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的开花物候与传粉成功[J].生态学报,2008,28(8):4037-4046.

[52]赵宏波,周莉花,郝日明.夏蜡梅和光叶红蜡梅花发育特性和柱头可授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3):302-307.

[53]马金娥.濒危植物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1-17.

[54]金则新,李钧敏,马金娥.濒危植物夏蜡梅光合生理生态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38(6):682-688.

[55]金则新,李钧敏,马金娥.夏蜡梅及其主要伴生种叶的灰分含量和热值[J].生态学报,2011,31(18):5246-5254.

[56]马金娥,金则新,张文标.濒危植物夏蜡梅及其伴生植物的光合日进程[J].植物研究,2007,27(6):708-714.

[57]兰伟.夏蜡梅的繁殖技术[J].植物杂志,2001(6):26.

[58]陈辉.夏蜡梅引种繁殖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1992(5):22-23.

[59]张若蕙,刘洪谔,沈锡廉,等.八种蜡梅的繁殖[J].浙江林业科技,1994,14(1):1-7.

[60]颜景惠,李斌.夏蜡梅嫩枝腹接成功与南梅北移前景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S1):137-138.

[61]顾福根,万志刚,宋卫平.夏蜡梅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5):922.

[62]何晓兰,姚青菊,刘桂华,等.夏蜡梅腋芽微繁殖及叶片不定芽再生[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6):1258-1262.

[63]邵果园,蔡荣荣,王力超,等.夏蜡梅组织培养试验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5):28-30.

[64]高政平.夏蜡梅的离体快繁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9-28.

[65]Ranney T,Eaker T.Hybrid calycanthus plant named ‘Venus’: U S, 15 925 [P].2005.

[66]姚青菊,蔡小龙,孙小芳.夏蜡梅和美国蜡梅属间杂种培育成功[J].中国花卉盆景,2007(9):16.

[67]汪琼,姚青菊,徐增莱,等.夏蜡梅、美国蜡梅及其属间杂种叶片形态与结构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206-208.

[68]王文鹏,周莉花,刘华红,等.夏蜡梅与美国蜡梅属间杂交障碍的组织学机理[J].园艺学报,2013,40(10):1943-1950.

[69]陈恒雷,吕杰,曾宪贤.离子束诱变育种研究及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2):10-13.

[70]马凤翔,陈晓阳.低能离子束物理诱变技术在林木和园艺花卉育种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1):38-42.

珍稀树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大珍稀树木;资源状况;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31-01

前言

古大珍稀树木是有生命的珍贵文物,是民族文化、悠久历史和文明古国的象征和佐证。在研究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都起着不可忽缺的作用,通过对现存古树的研究,可以推究千百年来树木生存地域的气象、气候、水文、地理、地质、植被以及空气污染等自然变化。同时,古树名木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进友谊,促进友好交往的重要媒介。

1 遵义县森林资源总体现状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90533.3hm2,其中:有林地147850 hm2,疏林地509 hm2,灌木林地36880.4 hm2,未成林造林地190.5 hm2,苗圃地14.1 hm2,宜林荒山荒地3468.9 hm2,辅助生产林地11 hm2。按森林类别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168913.3 hm2,地方公益林为40159 hm2,商品林81613 hm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9135346.1 m?,其中有疏林地蓄积7612805.1 m?,散生木14187 m?,四旁树1401998.8 m?。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8.72%。

遵义县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大娄山山脉将其分为西北部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柏木林区和东南部黔中丘陵常绿栎林、马尾松、柏木林区及灌丛、草坡等。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很少,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是天然的次生植被和人工林。全县有森林植被200多科5000多种,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有77科25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种类繁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猕猴、豹子、狐狸、穿山甲、红腹锦鸡等,以及野猪、山羊、野兔、野鸡等,昆虫资源已知有499种。

2 遵义县保护古大珍稀树木存在的问题

据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显示,遵义县纳入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20个科42属74种1341株,其中树种以马尾松、柏木、枫香、银杏、朴树、桂花、丝栗栲等为主。分布地点以古建筑、机关学校、村寨、路旁、村民祖坟等地方较多,占总数量的85%,且马尾松、柏木、枫香三个树种的古、大树群落较为普遍。境内自然分布的国家一、二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2种;二级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黄杉、香榧、遵楠、香果树 共5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宣传不到位,群众认识不到位。

媒体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大意义宣传甚少,人民群众保护古树名木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没有摆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还未形成。群众对保护好古大珍稀树木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受木材贩子的挑唆,加上有些树责权不清,部分群众只顾眼前利益,以修造公益事业为名,将古大珍稀树出售给木材贩子以获取短期利益。

3.2古树生长不容乐观。

一是古大珍稀树木的生长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二是古大珍稀树发生病虫害较多;三是古大珍稀树遭到一定程度的人畜破坏。

3.3技术问题。

遵义县在保护古树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古树名木树种多,树龄长,树体衰老,恢复树势和修补树洞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目前关于古树保护的专业技术培训较少,使这块工作的专业技术缺乏,因此许多古树的救治恢复只能靠传统经验解决。

3.4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遵义县共有古大珍稀树 4414株,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只能对数量较小且位于重点部位的古树给予保护,其他古树只能采取常规护养挂牌保护,而古树保护是一项长期持久性的工作。上级林业部门又没有专项的古树保护资金,只能靠遵义县林业局自己筹一些资金但没有专门的保护经费。古大珍稀树保护的机构、人员、资金、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力等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

4 主要治理对策

4.1技术方面

4 1.1常规性保护

对位于镇乡的古大珍稀树木,采取登记挂牌,并要求护林人员定期巡护和日常养管,对企事业单位内和个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要求各责任主体对古树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清理,对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实行监测,当发现有病虫害发生时,就统一组织对全县散生古树进行药物防治,有效地保护了树叶不被害虫违害。

4 1.2重点保护

4.1.2.1树体支撑

对树冠过大,主枝过重的古大树,采取支撑措施。对十大古树村落采取重点保护,如乌江、永乐等镇的千年银杏,榉木;乐山镇的红豆杉群落;毛石镇古楠木树群落采取修围栏保护;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单株古大树采取一定措施的保护。如洪关乡的千年银杏和红豆杉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并且安排了保护经费。通过各种保护措施,这些本已衰弱的千年古树慢慢恢复生机。

4.1.2.2垒砌坝台

对位于山区且根系的古大珍稀树,遵义县采取实施修筑坝台、垒砌台阶等措施。如鸭溪、松林、、三岔、虾子等镇的古柏树群落,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根系2/3,古树的生成条件恶劣,长势衰弱。根据现地条件,对该古树群落的根系进行了垫土,在护坡上预留排水孔,为古树创造良好的排灌水条件。

4.1.2.3修补树洞

对出现有树洞的古树,及时采取树洞补救措施。如石板镇的金丝栏木,龙坑镇的千年银杏,由于年代久远,树杆中空主支已经腐烂,戎П焕谆髡鄱细霉攀鞯纳存严重受到威胁,对此采取了“水泥浆砌法”对树洞进行了修补,针对现地情况,用水泥桩做围栏加固保护。

4.1.2.4挂标牌保护

为规范古树名木的管理,统一制作了古树标识牌,标牌登记了古树的名称、树龄、照片和保护等级等“户口”档案信息,使古树真正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4.1.3加大宣传力度

4.1.3.1结合日常巡查,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

对全县古树名木保护进行定期检查和和日常巡护的同时,加大对保护古大珍稀树木资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使广大公民增强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主动参与保护,树立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生存观。

4.2政策方面

4.2.1加大打击力度,严惩破坏古树的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古大珍稀树木保护及活体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因地制宜制定我县的有关古树名木保护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活动,使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珍稀树种范文第3篇

    1 木材战略储备的内涵

    1.1 战略性资源储备的内涵

    战略储备是指国家为了应付战争和其他意外情况,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国防需求,而在平时有计划地建立的一定数量的物资、货币、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储存或积蓄,主要包括物资储备、财力储备和资源储备等。战略性资源储备是指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能源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的战略性储备,也可称之为资源性战略储备。战略性资源储备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例如对油田、气田、煤田、森林必要的战略性储备,主要着眼于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和培育良性循环的生成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性资源储备主要目的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物资储备是应对市场调控和稳定物价的,主要着眼于市场稳定和物价稳定。

    1.2 木材战略储备的特点

    木材战略储备是指为保障国家的木材安全,通过提高林地生产力,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大幅度提高木材供给能力而进行的森林资源培育活动。与一般战略性资源储备相比,其具有可再生性、可循环性和生态保护性的特点。与一般生态造林相比,从属性上看,着眼于森林的经济属性;从目的上看,强调生产更好更多的木材;从地类上看,主要在商品林地上建设;从区域上看,重点放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方省区。

    1.3 木材战略储备的形式

    木材战略储备不是被动地保护,而是积极地培育,是以较少的林地产出更多的木材,从内容上看,扩大造林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从周期上看,短周期与中长期珍稀(大径材)树种相结合;从方式上看,新造林与现有林培育相结合;从机制上看,政府引导与市场带动相结合。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就是在光热水土条件较好、森林资源相对丰富、地方积极性高、技术力量强、集约经营水平较高的省区,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经营管理,尽快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木材供给能力,而承担木材储备任务的县、市、林场。

    2 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基础和条件

    闽、粤、桂三省(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产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并且具有速生丰产林发展的良好基础,可以在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1 自然条件的相似性

    闽、粤、桂三省(区)均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地形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平均气温15~21℃,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100~2000mm,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林地面积占三省区面积的70%~80%。三省区水、热和土壤条件优越,土地生产潜力较高,适合人工林的发展。

    2.2 林业发展的相似性

    从资源禀赋上看,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三省(区)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都是我国南方的重点集体林区。从林业产业发展上看,2011年三省(区)林业总产值、木材产量以及人造板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强省。同时,三省区都相继出台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将全力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三省(区)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

    2.3 速丰林发展的基础

    三省(区)正在利用其多山、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速丰林建设,将其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林产工业的“第一车间”,截止2011年,三省(区)累计营造速丰林293.4万hm2,约占全国速丰林造林面积的33.4%。在树种培育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速生树种有南方松类、桉树、杉木、竹子等,珍稀树种有相思类、火力楠、降香黄檀、柚木、米老排、榉木等;在科学经营上,通过选育新品种,运用无性系造林、伐根嫁接等技术,缩短了林木培育周期,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一些优质速生优质良种,如杉木三代、马尾松二代、尾叶桉等每1/15hm2年生长量平均可达1.5m3以上;在发展模式上,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林场+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建设速丰林。

    3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框架

    闽、粤、桂三省(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林业优势以及速丰林建设基础,这为三省(区)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林业发达省区完全可以先行一步,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探索经验和发展模式。

    3.1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的重点地区

    福建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重点应放在闽西北地区,包括南平、三明、龙岩3个市的有关县(市、林场);广东省建设重点应放在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清远、梅州、河源、肇庆五个市的有关县(市、林场);广西区建设重点应放在桂南和桂北地区,包括南宁、北海、防城港、玉林、贵港、崇左、梧州、贺州、桂林等9个市的有关县(市、林场)。

    3.2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主要树种

    福建省重点发展杉木、马尾松、拟赤杨、米储、竹子等速生树种,以及闽楠、马褂木、红楠、光皮桦、福建柏、香樟、观光木等珍稀树种;广东省重点发展桉树、松树、杉木、黎蒴、南洋楹等乡土速生树种,以及印度檀香、降香黄檀、沉香、柚木、火力楠、红锥、樟树等珍稀树种;广西区重点发展桉树、杉木、马尾松、竹子等速生树种,以及印度檀香、降香黄檀、蚬木、格木、观光木、紫荆木、榉木、柚木、任豆、火力楠等珍稀树种。

    3.3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方式

    结合三省(区)的实际,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应主要以更新造林、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的方式进行。更新造林:选择水热条件好、立地指数高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采用优良家系良种或无性系培育的壮苗,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开展木材基地建设,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现有林改培:通过采取补植、套种、间伐、施肥、皆伐重造等经营措施,培育珍稀、大径级,改变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优质、高效的珍稀树种用材和大径材,增强立木培育的目标和蓄积的储备功能,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幼林抚育:对有培育前途、木材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等抚育活动,砍劣留优,降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林分质量。

    3.4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模式

    三省(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应在速丰林发展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集体林权制度,实施基地建设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林场+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外商等多元化投资发展的新格局。其中,速丰林的发展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珍稀树种的发展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

    4 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政策措施探索

    4.1 积极抓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试点示范工作

    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三省(区)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试点示范省区,应在国家林业局《2012年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省区的《实施方案》,破解发展难题,完善标准规范,着重在培育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探索出一整套的经验做法。同时,要加强对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研究和探索,做好理论储备,使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在理论上有一个升华,为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先导。

    4.2 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建立起新型的体制和机制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积极培育和规范活立木市场,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二要深化金融服务的改革,要落实林业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林业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并给予一定的宽限期,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允许林农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森林资产抵押申请贷款;三要深化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引导企业、林农科学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探索森林采伐按经营方案管理的新模式。四要全面实行森林险制度,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森林保险要纳入林业保险统筹安排,设立森林保险补偿基金,不断完善森林保险险种和服务创新。

    4.3 促进林业科技发展,建立起新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要建立健全科技攻关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遗传育种、森林培育及产业替代升级技术的科技攻关;二要建立科研推广体系,重点推广遗传工程、土壤检测、肥力控制等方面的成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要建立基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拓宽监测范围,增强监测的时效性,提高监测的科学水平。

珍稀树种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未成林 造林 抚育管理

前言:在新时期里,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且对造林绿化的要求和标准会更加严格。加大造林绿化全程科技支撑力度。针对造林绿化难度日趋加大的现状,充分估计气候变化给造林绿化带来的困难,积极调动林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抗旱造林等造林绿化难点攻关和科技推广。大力加强对珍稀树种、紧缺树种良种壮苗的选育和推广。大力加强对珍稀树种、紧缺树种良种壮苗的选育和扩繁,加快培育一批优良品种用于造林绿化。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造林绿化管理中的应用,提高造林绿化质量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对广大林农的造林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一般的迹地造林,采用除草松土的抚育方法,抚育之盘下陷,植株不稳固,春夏干旱季节幼苗枯死,夏秋雨季苗穴积水,晚秋初春易发生冻拨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因此,幼林郁闭成林之前,以人为的活动来改善林地环境条件,消除林地的各种灾害,提高植树造林质量,巩固植树造林成活率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

一. 造林前的林地处理

1、加强整地施肥浇水。整地、施肥、浇水是造林绿化的重要环节,整地质量的好坏、施肥浇水是否及时到位,直接影响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要求,加强整地质量检查,确保造林绿化施工第一道工序技术到位、规格到位、质量到位。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大力提倡径流林业整地,提高种植穴集水抗旱能力。积极推行专业队伍造林施工,切实开展机械整地,提高整地质量。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与农民收益直接相关的珍贵树种的新造林地的面积,确保造一棵,活一四季度,成材一棵。

2、大力提倡良种壮苗造林。加强种苗分级检验和病虫害检疫,坚决杜绝不合格种苗出圃、上山。大力推广使用容器苗造林,提高容器苗造林比重。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倡造林树种多样化。充分挖掘乡土树种潜力,采用乡土树种、珍稀树种造林。

3、积极开展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从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下、生态功能不强的现状出发,重点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残次林改造,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对密度过大、稳定性差的幼龄林,采取除草、割灌、修枝、透光伐等抚育措施。对生长快、营养竞争激烈的中龄林,采取抚育间伐、生态疏伐等经营措施。对郁闭度低的稀疏林分,采取林下补植、林隙补植等措施加大改造力度。对树种选择不当或多次人为干扰破坏形成的低效残次林,采取采伐更新、更换树种、补采结合等措施进行改造。

4、立地条件:坡向:西北坡,坡度:3°,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棕色森林土,腐殖质层15厘米以上,粒状结构,PH值为6.5。植被。以蕨类植物为主,兼有其它草本。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为-0.4℃,年绝对最高气温为36℃,年绝对最低气温为-39℃,无霜期为106天,年降水量为680毫米。

二.未成林的抚育管理

1.未成林可以分为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和封山育林未成林地两种。前者指人工造林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或保存率在8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或保存率65以上)的林地;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在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的林地。后者指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在中等以上,尚未郁闭成林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与人工林不同,应划分不同的小班。

2、新造林及未成林地抚育技术及管理

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是从造林至郁闭以前这一时期所进行抚育管理技术的统称,包括土壤管理技术和林木抚育技术,以及幼林保护和造林检查验收。幼林抚育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土壤管理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满足苗木、幼树对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的需求,在于进行林木控制,使之生长迅速、旺盛,并形成良好的干形,在于保护幼林,使其免遭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危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在于检查验收新造幼林,加强造林质量管理。新造林地比较常见的幼林抚育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割薪抚育: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造林后往往杂草灌木相当繁茂。对这类幼林地,可用割薪抚育方式进行,每年在七月上旬和八月中下旬各进行一次。所割柴草铺盖在幼林周围,起到遮荫保湿作用。

2)、全垦抚育:对表土板结、土质较差的造林地,幼林抚育最好以全垦抚育方式,从造林当年起,前三年每年要在七月和八月各全垦抚育一次,并对幼林进行培土。

3)、除蘖抚育:对杉木、杨树这类根系萌蘖力强的树种,造林后往往在其根部萌条丛生,要在进行割草抚育或全垦抚育的同时,对其及时进行除蘖抚育,每株只留1--2个健壮主干。

珍稀树种范文第5篇

1.青龙峡是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中惟一一个产权属于壶关县旅游管理局的景点,今年9月份“魅力长治・太行山大峡谷第二届国际攀岩邀请赛”将在这里举行。

这里的崖体颜色丰富,景观奇妙有趣,有浓荫蔽日、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令人神往的传说。有实有虚,有明有暗,有光有色。青龙峡位于龙泉峡东端,素有"北国水江南"之称,因峡内有青龙潭而得名。青龙峡全长10公里,峡内峰峰相依,山山相连,谷内三步一景点,五步一奇观,青龙峡以奇、怪、秀著称。主要景观有:青龙潭,莲花台,狐仙洞,马奇寨、一线天等景点。

2.红豆峡是龙泉峡的一条支峡。因峡内生长着成片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也叫情人谷。独特的温带、亚热带物候环境,阳光充足,温差较大,水源丰富,是天然植物园区。红豆峡两头出口狭窄,腹地开阔,形似葫芦。沿峡而进,两侧悬崖矗立,峰巅腹地怪石交错,傍岸古寺及遗址犹存,瀑布悬挂,崖间泉眼点点,河谷流水潺潺,古木、珍稀树种及各类植物遍布峡谷。遥遥30里长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30里峡谷30里画廊。红豆峡是一处天然植物园区。据植物学家考察初步认定:峡谷现长有330余种植物,其中稀有植物、观赏品位较高的植物颇多。此环境、气候、规模、品位均达天然植物园区标准,是休闲、旅游、观赏和研究植物的佳地。

3.正在修建中的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占地面积40余亩,总投资2000余万元。该工程是山西省潞安矿业集团、长治市煤运分公司等单位在大河村组织实施的一项扶贫项目。

4.太行八泉峡景区,拥有距今1.2亿年至2.05亿年的世界少有、华夏唯一的华北地台古陆块,有“古代海洋博物馆”之称。切割深度800米的断谷绝壁与无数天然喷泉及如练似银的瀑布,形成一种峭崖丽水独特的如诗、如画的神韵;温润的气候、原始的植被、葱茂的草木使峡内野香弥散、扑朔迷离。景区山欢水笑,雄奇梦幻。被中科院称之为“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太行第一雄峡”、“北方第一水峡”。两年前的攀岩比赛就是在此举办。

珍稀树种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现状 普查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05-01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是科学保护、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林木种质资源的现状

1.野生资源

寒亭区是平原地区,曾有天然植被,但河流和土埠经过几十年多次改造整修,原地貌和植被均已被破坏,因此此次调查未发现野生植被和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2.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51个科,101个属,195种(品种)。其中乔木121种、灌木68种、藤本6种;常绿树种27种;落叶树种168种;彩色树种23种。

2.1农村用材林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10个科、12个属、18个树种(品种)

其中107杨、中林46杨数量面积最大,占80%左右;其它依次为毛白杨类、刺槐(有少量香花槐)、毛泡桐、楸叶桐、榆树、构树、国槐、旱柳、键杨、北京杨、毛白蜡、臭椿、楸树、苦楝等。此类树种中的107杨、中林46杨、毛白杨类、旱柳、毛白蜡也是主要的防护林树种。

2.2主栽经济林树种(品种)种质资源11个科、17个属、20个树种、栽培品种一百多个

其中苹果三十多个品种栽培面积最大2.6万亩,占80%左右;其它依次为葡萄二十多个品种、梨十多个品种、桃十多个品种、枣、柿子、香椿、李子、杏、甜樱桃、核桃、银杏、桑树、花椒、山楂、石榴、君迁子、无花果、文冠果、木瓜等。主要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有苹果、梨、桃、葡萄、枣、柿子、香椿、李子、杏、甜樱桃,其它的现在多数是庭院栽植个人观赏食用,银杏主要用于园林绿化。

2.3园林绿化观赏树种(品种)种质资源36个科,65个属、135个种

主要分布在城镇内街道和主干道两侧及绿化景点内,分布范围广、树种多、布局无规律。近几年来用于园林绿化的树种还包括了很多经济林树种和用材林树种,如银杏、柿子、木瓜、毛白杨类、旱柳、国槐、毛白蜡等。

3.古树

全区古树共发现3个科,3个属,3个种,48株古树,其中国槐最多45株,毛白杨1株,核桃2株。

4.引进树种和珍稀树种

这次调查发现山东珍稀树种三个,小果白刺、榔榆、流苏,前两种是当地生长,后一种是外地引入新分布。同时发现与1983年前相比,新分布树种增加了36个科中的100个树种(变种、品种)。

二、普查成果综合利用

1.乡土林木种质资源利用

大量乡土树种布逐年减少,如榆树、刺槐、毛白杨、旱柳、臭椿、苦楝、楸树、桑、构树、泡桐、朴树、皂角、杜仲等树种。这一类乡土树种是原来广大农村主栽树种,现在除泡桐有少量栽植外,其它树种广大农村近十年新栽植的很少。其原因是随着农村房屋建设水平提高,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来的木梁、木檩、木质房架,铝合金、钢塑门窗代替了木制门窗,此类用材树种暂时用途较少。另一方面这一类乡土树种因生长速度慢,效益低而无人栽植。原农田林网中的榆树、刺槐、毛白杨因生长速度慢,被更新成速生黑杨。因此大量适应性强的优质乡土树种被暂时淘汰,新栽植四旁树和农田林网及用材林被新分布速生黑杨所代替,使得广大农村用材树种进入单一品种化阶段,为以后病虫害可能的大爆发埋下隐患。

该类乡土树种中的经济林树种苹果、梨、桃、葡萄、杏、李、甜樱桃、核桃、柿子、枣树被充分利用,片林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庭院栽植、观赏园林绿化栽植的该类树种逐渐增加,利用潜力较大。

2.园林观赏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

主要干道、街道两侧供观赏园林绿化树种达135多种,其中乔木近79种,灌木57种,常绿树种26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园林绿化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园林绿化又需要树种多样化,因此大量新分布树种和乡土树种被利用到园林绿化、行道树栽植中,使新分布林木种质资源大量增加,使部分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景点中得以保存,如皂角、楸树、朴树、毛白杨、国槐、白蜡、臭椿、苦楝等;常绿树种园林绿化用量越来越大,如雪松、龙柏、蜀桧、大叶黄杨、黑松等。花灌木超量栽植,各干道、花园、景点栽植的密度较大,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从发展趋势看园林观赏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还在逐年增加。

珍稀树种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秃杉;造林技术;栽培技术;珍稀濒危植物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1 秃杉特性

秃杉又名台湾杉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所在地年平均气温在11.2℃~15.4℃,年降雨量在1050~1500 毫米的气候环境下都能很好生长。秃杉耐寒能力很强,可在冬季低至—15℃寒冷地区生长。其木材紫红褐色,材质轻软、纹理通直且具光泽,耐腐蚀、易切削加工,不开裂反翘,是制作家具和建筑装修的珍贵材料。因此,秃杉是杉木的一个优良的造林树种,更是海拔l500~1800 米杉木不能良好生长的中山地带的理想造林树种。秃杉适宜于不同种类土壤,无论酸性山地黄壤还是碱性紫色土都能生长。在pH值8.5 的碱性土壤上,杉木、柳杉均生长不良,而秃杉却生长正常,其喜湿润环境,多分布于沟箐两侧,土壤为深厚、肥沃、潮湿而排水良好的山地黄棕壤或棕壤。秃杉造林前二年生长缓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速生期,年树高生长可达0.8~1.2米,年胸径生长量可达1.28~1.51厘米。速生期持续时间长,易培育大径材。秃杉木材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均匀,呈紫红褐色并有光泽,有香味,耐腐性强,易切削加工,是家具、建筑装修的理想用材。

2 造成林地选择

腾冲年气候条件,立地条件适宜秃杉生长,秃杉造林地宜选择海拔1400米~2300米,山坡中、下部土层深厚的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尤其有利于秃杉生长,杉木、栎木采伐迹地也可用来营造秃杉。在粗骨土、石砾土都能生长,但忌土壤积水,干燥多石土薄的阳坡、山脊不宜造林。腾冲天台山人工秃杉林现存870多棵,最大的约八十年树龄,胸径达一点二米;实测单位蓄积量为每公顷一千九百四十立方米,成为单位蓄积量的“世界之最”。腾冲也就被公认为“秃杉的天堂”,秃杉在腾冲已大面积繁育种植。但除腾冲县国有沙坝林场、苏江林场,中和乡新歧村从80年代初期成片造林外,其余均为群众自发零星种植,种植技术参次不齐。腾冲县苏江林场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多年种植经验,在七沟河林区高标准高投入进行秃杉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对腾冲秃杉造林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

3 育苗

秃杉种子10~11月成熟,应于球果开裂前采集球果,放于阴处摊晾干裂,脱出种子,干藏于通风干燥处。

土壤为砂质黄壤或微酸性紫色土,土层厚40厘米以上,黑土层厚10厘米以上,并且坡度不大于15度的平缓开阔杂灌林地,适合选作苗圃地。清林时除要清除已砍倒的树木、杂灌外,还要清除伐桩、草根。距圃地10米以内的高大树木也应砍除。育苗前一年9~10月烧翻圃地1~2次,翻地深度25厘米左右,拣净树根、杂草、过冬坑土。提前把床土翻碎,作床宽度1~1.2米,长10~15米,床高20~25厘米,雨水多的地方还应高一些。将初提成的苗床用圆锹深翻,碎细床上土块,每亩撒入过磷酸钙100~150公斤和农家肥30~40担作底肥,并浅翻10厘米左右,然后用疏扒将床面疏整平整,以待播种。

3月中上旬播种,播种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min,清水洗净后用40℃的温水浸种,让其自然冷却,用一层细沙一层种子覆盖进行催笌,催笌时注意保温保湿,直至种子露笌1mm时播种。每亩撒播用种2.5~5公斤,播后覆一层细土,厚度以刚好不见种子为宜。发芽及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以保持床面湿润。幼苗出齐后,每周施一次泡青肥,浓度5%~15%,先淡后浓。秃杉种子发芽出土出齐阶段幼苗嫩弱,当气温升到25℃,需搭设0.8~1米高的荫棚,以防止强阳光灼伤小苗。荫棚通过光度保持在50%~70%,早盖晚揭,7月底至8月初可不再使用荫棚。

4月中下旬,幼苗出现侧枝时进行移袋,袋子采用新型无纺布育苗袋,移栽时不用除袋,营养袋基质采用生黄土40%—60%,火烧土30%—50%,少量腐殖质土,泥炭,外加过磷酸钙3%,经堆沤腐热,用硫酸亚铁消毒,混合后使用。移袋成活后,最好每月施一至二次浓度为15%~20%的农家肥液。

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可用400~500倍液敌克松,或8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0.1%~0.3%的硫酸亚铁溶液防治病害1~2次。若出现地下害虫,用400~500倍液敌杀死防治。为促进苗木木质化,9~10月撒施1~2次草木灰,每亩每次用量5~10公斤。

4 造林

在次年2、3月和6、7月均可选择造林苗30cm,地径2.0—3.0cm壮苗进行造林。造林选择雨后或阴天造林为佳,栽后补足定根水,要尽量避免大雨天或晴天栽植。秃杉根系发达,尤其侧根发达并多集中在地表30~40厘米处,故宜采用大穴整地,根据株行距要求的栽植点挖明穴,保持同行的植株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抚育扩穴边成水平带,穴的规格40厘米×40厘米×30厘米,穴内先回填表土半穴,然后每穴施磷肥0.5公斤,以土壤充分拌和后,再回剩下半穴土,带土球袋苗移植时,踏实穴底土层,将苗植入穴的中央,填土踏实。经调查,苏江林场采用上述要求在七沟河林区种植的秃杉工业原料林成活率96%,保存率94%。

因工业原料林主要为满足公司原材料林供应,大、中、小径级木材都有需求,为充分利用林地,采用3米×1.5米密度。根据培育方向进行期间进行间伐,长度1m,直径5cm以上间伐物均可利用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

造林后的前3年,秃杉生长缓慢,易被杂草遮蔽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故应加强抚育管理。2—3月造成的林在当年6~7月锄抚1次,抚育深度5~15厘米,内浅外深。6—7月造成的林当年不抚育,造林后第2年4~5月锄抚1次,同时每穴施肥0.5公斤,7月刀抚1次。造林后第3年进行两次刀抚,时间分别在5~6月和7~8月。

5 林分经营管理

秃杉造林后3~5年即可郁闭。当林分郁闭度达0.8~0.9。林木分化逐渐明显,出现被压木和自然整枝达树高1/3~1/2时,应开始间伐。间伐起始的具体年龄与造林地区、造林密度、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等有关,一般在造林后5~9年内。间伐强度为造林株数的35%~50%,立地条件好的可以多些,反之应少些;造林密度大的可多些,小的宜少些。立地条件好、以培育中径材为目的的林分,一般经过1次间伐即可。以培育径材为目的的林分,可进行第2次间伐,时间为第1次间伐后的第4~6年。第1次间伐强度大的,可间隔长一些,反之要短些。秃杉生长期时间长,易培养大径材,腾冲县天台山秃杉林最大树龄达80年,胸径达1.2米,因此秃杉的采伐年龄可根据培育目的和市需要而定,一般为30~40年。

参考文献

[1]李晓储,黄利斌.珍稀树种秃杉的播种育苗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1986.

珍稀树种范文第8篇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and-Mzt)别名榔树、血榔、红榔,为榆科(Ulmaceae)榉属的落叶乔木。我国是榉属分布的中心区,自然分布有大叶榉(Z.schneide-riana)、光叶榉(Z.serrata,又称日本榉)和大果榉(Z.sin-ica,又称小叶榉)3种,贵州省自然分布2种榉树,即大叶榉和光叶榉,其中大叶榉的分布范围较广[1]。榉树是本省重要的乡土树种,也是传统的珍贵硬阔用材树种。榉树的适应性很强,在酸性、中性、石灰质土及轻度盐碱土地均能生长,病虫害少,寿命长,抗污染[2]。榉木心材呈浅红色,俗称“红榉”、“血榉”,木材坚硬,花纹美丽,用途广泛,是制作高档家具、室内装饰等的珍贵用材。榉树秋叶色彩艳丽,也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景观树种。大叶榉因其特殊的生态经济价值,已被列为我国重要造林树种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3]。随着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低效林改造,榉树在城市园林绿化、新农村绿化以及丘陵、山区生态经济林培育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目前对榉树芽苗培育研究的文章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开展了对芽苗移栽的相关究。旨在为进一步推广榉木规范化种植技术提供服务。都匀市位于贵州省中部、苗岭山脉南侧。地理座标:E107°07′~107°47′,N25°51′~26°26′。海拔高度750~1738m,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2%以上,主要为低山、低中山、中山及丘原地貌。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9℃,最高气温35.5℃,最低气温-7℃,≥10℃活动积温4905℃,年降水量1400mm左右,无霜期290天以上,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林木的生长。母岩主要有碳酸岩和页岩。土壤主要有黄壤、石灰土及部分黄棕壤。

    1种子采集及处理

    1.1种子采集榉木种子成熟期为10月中旬~11月下旬。选择在生长健康、树干通直的榉木树下铺上薄膜,用竹竿将树上的种子打下,然后将其收集起来进行处理。种子采集于黔南州平塘县天然分布的榉木优树,其树龄约在40~80年。

    1.2种子处理及贮藏将收集的榉木种子进行脱粒后,用簸箕将树叶和杂质簸除,然后将种子放在通风的室内摊开后荫干,种子荫干后用塑料袋装好密封即可贮藏。

    2苗木培育

    2.1芽苗培育翌年3月中旬~4月下旬将种子取出,用清水对种子进行水选。将漂浮的空壳种子清除,沉底的种子在清水需浸泡6h以上[4]。把浸泡好的种子与过筛后的森林腐殖土混合拌匀,每kg腐殖土拌种子13g,榉木种子千粒重12.83g[5],再将拌有种子的腐殖土倒入培养盘中,腐殖土在培养盘中的厚度在5cm左右,扒平,浇透水。放在室内靠近窗户的地方培养,培养土要时常保持湿润,屋内保持通风,当芽苗长到5~8cm后便可进行芽苗移栽。

    2.2苗床整理及芽苗移栽

    2.2.1苗床整理。选方便浇水、施肥、管理的地块,在移栽前进行苗床整理,作高床,床高25~30cm,床宽1.2m,床间步道宽30~50cm。圃土:70%黄壤土、30%森林腐殖土,加施复合肥50~100g/m2,混合拌匀而成。雨后或人工浇透水后的第二天便可进行芽苗移植。

    2.2.2芽苗移栽。首先用削尖的竹片在苗床上根据不同种植密度进行打孔,孔直径1cm,深3~4cm,然后用竹片从培养盘中挑出芽苗并使芽苗的根尖部顺洞穴植入,然后用手指将洞穴周围的营养土压实即可,芽苗移栽完后,在晴天移栽时要浇水1次,最后在苗床上覆盖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 2.3苗期管理

    2.3.1除草管理。苗木栽植后,应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随时除草,保持苗床无杂草。除草时间以雨后土壤松弛时最容易拔除,只要管理到位,一般苗木栽下,3个月即可全部郁闭,除草工作量随之降低。出苗率一般可达90%以上。

    2.3.2水分管理。幼苗出土后,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干燥程度于清晨或傍晚浇水,浇水要适度,以浇透为度,避免积水。

    2.4肥分管理5月中下旬到8月下旬以尿素3~5kg/667m2追肥,做到先稀后浓,少量多次,一般每15d追一次肥,9月下旬以后停止施肥和少浇水,此时可以将遮阳网拆出,增加光照,以促进苗木木质化。

    2.5密度设置与测定方法本次育苗试验的密度设置4个水平即:5cm×20cm、10cm×20cm、15cm×20cm、20cm×20cm。并在7月、9月、12月进行定株测定苗木的苗高、地径,每个水平测量30株。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密度对不同时期苗高和地径的影响本试验测定了不同密度培育榉木苗木苗高和地径,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幼苗在早期(7月11日前):密度在5cm×20cm、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之间的苗高及地径在0.05水平上无显着差异,原因是植株个体较小,对生长空间要求不大,幼苗能正常生长。中期(7月11日~9月12日):5cm×20cm的苗高及地径与10cm×20cm、15cm×20cm、20cm×20cm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之间无显着差异。说明幼苗在生长中期随着植株体积的增加,5cm×20cm的密度已经不能满足苗木对生长空间需要,苗木生长受到影响。而另外三个密度仍能满足苗木的正常生长。后期(9月12日~12月6日):苗高只有5cm×20cm与10cm×20cm、15cm×20cm、20cm×20cm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地径是5cm×20cm与另外三个密度存在显着差异的同时,10cm×20cm、15cm×20cm与20cm×20cm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后期随着苗木生长的加快,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愈显着,尤其地径是随着株行距的增加而加大。

    3.2不同密度对不同时期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的影响从图1、图2可以看出,苗高和地径生长曲线基本相似,5cm×20cm苗高和地径生长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出现下降;10cm×20cm、15cm×20cm、20cm×20cm苗高和地径生长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其中10cm×20cm、15cm×20cm、在中后期生长量的增加较为均匀,为12.0%~15.2%,说明这两个密度较为适宜苗木的生长,产苗量适中,比较适合生产性育苗,而20cm×20cm在后期生长量的增加较大,为33.2%~35.6%,说明该密度比较适合大径苗的生长。但产苗量较低,生产成本会增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