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名言赏析

名人名言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人名言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1篇

初中阶段的写作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分为写人与记事。写人的记叙文重点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本课是人教版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重点是通过人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本节课通过对动作描写的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的技能。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养成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的习惯,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善于模仿,表现欲强,虽然已初步学习写作记叙文,但是他们缺乏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没有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与技能,没有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三、设计思路

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写作训练过程中,逐渐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其爱劳动、孝敬父母以及做事情坚持不懈的品格。

四、学前准备

1.回顾七年级所学过的有关动作描写的经典课文片段。

2.看视频《爸爸去哪儿》之“王诗龄帮爸爸洗菜”,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动作描写的片段。要求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选择准确的动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能体现王诗龄的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复习第三单元课文导入。

提问:通过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物描写都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

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活动二:了解人物动作描写的概念和动作。

【教师活动】

1.出示有关动作描写的名人名言

2.出示动作描写的概念。

3.通过学生的表演来体现人物动作描写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名人名言。

2.请三个学生进行夹豆子的表演,分别表现出急躁的、沉稳的、活泼的性格,其他学生通过他们的动作猜哪种性格。

【设计意图】

1.通过对名人名言的朗读,了解名家对于动作描写的观点。

2.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

活动三:课文经典片段赏析及练习与方法总结。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一: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雪地捕鸟”和朱自清《背影》之“父亲过铁道”,多媒体展示例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学生活动】

1.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雪地捕鸟”的片段,让学生试着比较选择《背影》片段中动词填空,体会动词描写的作用。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

3.实践练习:选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天啊,要迟到了! 我( )被子,( )床来,( )衬衣,( )鞋子,几步( )洗手间,然后( )毛巾,在脸上( )几下,( )屋子。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二:魏巍《我的老师》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文中的“好像”“轻轻地”两个修饰语去掉好不好?

【学生活动】

1.男女学生分读有、无修饰语的句子,体会动词前面修饰语的作用。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3.实践练习: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比比谁填得好!

天啊,要迟到了! 我( )踢开被子,( )跳下床来, ( )拽过衬衣,( )套上鞋子,几步( )冲进洗手间,然后( )扯下毛巾,在脸上( )抹几下,( )冲出屋子。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三:鲁迅《故乡》

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句中的动词“迎”“飞”能否互换,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讨论动词能否互换。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三: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四: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轮,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2.请一个男生朗读片段,并着重强调出文中的动词。

【学生活动】

1.体会学生朗读的效果和作用。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四: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

3.让学生学会积累四种动作描写的方法。

【设计意图】

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动作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学习小组间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赏析能力。

4.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为后面写作实践作准备。

活动四:观看视频,片段写作。

【教师活动】

1.写作提示: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选择准确的动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2.播放视频《爸爸去哪儿》之“王诗龄帮爸爸洗菜”。

3.请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用展示台展示出来。)

4.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仔细观察片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特点。

2.恰当地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进行自主写作。

3.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推选优秀片段。

【设计意图】

1.讲练结合,更好地巩固之前所学的抒情方式的种类及技法。

2.当堂点评学生的习作,能极大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使学习情况反馈更迅速。

活动五:佳作展示,交流赏析。

【教师活动】

1.收集优秀学生作品。

2.用展示台展示部分佳作,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

3.请小作者本人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

【学生活动】

1.学习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相互评价,教师点拨。评论标准:动词是否准确连贯;修饰语是否恰当;是否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2.小组竞赛,朗读优秀作品,学生互评。

3.仔细倾听并赏析学生的优秀写作片段。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习作的展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

2.从学生例文中举例,指导学生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让人物形象在动作描写中鲜活起来。

活动六:课堂总结课后活动。

【教师活动】

1.用名人名言谈动作描写的重要性来作总结。

2.课后作业:以“下课铃响了”为题写3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

1.仔细观察下课铃响时学生的动作。

2.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3.描写要突出重点。

【教学点评】

人物在动作描写中灵动鲜活

熊 洪

这堂写作训练课是在真正贯彻新课改下的一堂出色的写作课。这节课的出色之处,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词上。

1.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堂课刘老师充分抓住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作文创设了鲜活的情景,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清新的画面与优美的音乐相结合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平静的心境中;“夹豆子”游戏中肢体语言的表演让学生在体会准确动作选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热播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的视觉效果更是让学生对动作描写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因而能很好地让学生依据视频中的画面描写人物的动作,让人物在动作描写中灵动鲜活。

2.逻辑

整堂课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课堂先引用高尔基、老舍的话强调动作描写的重要,引出动作描写的概念与作用,然后从例文中归纳方法,再到现场练兵,反馈交流。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刘老师课堂教学严谨务实的特点。

3.变化

灵活多变是这一堂课的又一个特点。单一的教学形式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意识疲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刘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形式的变化几近化境。“雪地捕鸟”先背诵再分析,“买橘送别”先选词再分析,有的方法由例子归纳而来,有的由方法引出例子,有的方法边写边归纳,有的则只交待不演练,这些方法无迹可循,灵活多变,让学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反馈

注重反馈也是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特色。一是在课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学一开始就用音乐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中途通过游戏与视频调节情绪,激发兴趣,通过对学生情绪状态的细心观察来获得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二是课堂提问,通过师生双边互动获得学生接受效果的信息;三是当堂检查练习,通过检查来获得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信息。

5.亲切

整个课堂从走进教室到课堂结束,刘老师那温文尔雅的笑意始终写在脸上,课堂活动时,在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时,眉宇间的亲切与鼓励、目光中的肯定与关怀,总是给学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刘老师课堂教学的这种亲和力既是她对教育事业高度热爱的表现,也是她母性光辉的体现。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2篇

一、必做作业

语文学科重在积累。鉴于初中生的自制力不是很强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布置一定量的必做作业。平时我布置的必做作业有:每天记一个成语,每天记一句名人名言,每周背一首古诗词。成语由学生提供,负责书写、解释意义,若成语有典故,还可将其讲出来以促进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适时组织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故事大赛。这样,每天花费不多的时间,既学得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名人名言由学生们提供,当天记忆。古典诗词最初由我来提供,诵读、解释、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诗歌艺术特色等内容在一周内分期完成,既不使学生感到劳累,又能自觉地使同学们徜徉在古诗苑中。坚持两三个月后,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或诗歌品评会,学生们在愉悦中完成了对诗歌的积累。后来,我把选择诗歌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经过精心准备的他们,讲解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位小老师。看到他们那如醉如痴的样子,我的内心充满了快乐。

二、选做作业

初中阶段,课程增多,每科都有作业,学生们 “疲于应付”,效果不大。因此,我尝试了选做作业,即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自己该做的或喜欢的作业。字词是弱项的,可适当写字词;喜欢诗词的 ,可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写在作业本上并做简要的赏析;喜欢阅读的,可将文中的精彩句段写下来,并做简评,也可以是一句对自己影响极深的名言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等。作业量以不少于16开纸半页为宜,若有兴致还可多写。这种作业内容的改变调动了很多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选做作业也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三、探究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进行古诗词复习时,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分类,可以按作者,然后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年代及经历进行分析,如杜甫的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写作年代不同,作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不同,学生们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三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也可以按内容分类,明确某一意象的固定象征意义。如可将写“月”的古诗词作一整理,从而归结出共性:“月”多数代表对人或故乡的思念。也可以按体裁来归纳文章的共性。如学完小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就小说的特点、解读小说的方法、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问题进行总结概括,还可以让学生续写小说、改写小说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双休日作业

双休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才能不使他们虚度两天的时间,我颇费了一些心思。最终我决定让他们回家看新闻,然后记下自己最感兴趣或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新闻,并发表评论。周一返校后,我听着他们的所闻所想所感,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有的学生写道:有的人为了使食品光鲜,竟然在苹果表面涂上一层腊,将黄花鱼染上黄色;有些人为了多赚钱,竟然将死猪、死鸡、死鸭等屠宰后送往饭店。这些东西都含有有毒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些人太卑劣可耻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不管别人的身体健康。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使人们真正能够吃得放心,使那些黑心商贩无处藏身,受到应有的制裁。也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一个三岁的孩子认识很多字,能很流利地读报纸的新闻,他的父母从未教过他认字,孩子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的。他真是个神童!希望他的父母多关心一下他的学习,不要让他成为第二个方仲永,成为人们惋惜的对象,这个学生能联系所学的《伤仲永》发表看法。还有的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体育方面的新闻,也都做了评论。这既培养了他们关心时事的习惯,又帮助他们提升了写作能力。

五、假期作业

1、暑假作业。以往的暑假,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只是下发的暑假作业,假期作业一般没有答案,开学后由于课时紧张,教师也无暇讲解,导致这类的作业几乎没有效果。鉴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假期读一本名著,名著自选,但必须将每天的读后感受写出来,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概括、对人物的评价。假期结束后,我收上来看了一下,虽然有的学生概括的不是很好,但内容丰富。也有的学生说这样的作业很有意义,整个假期很充实很快乐,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提高,他们很喜欢这样的作业。我让他们课下交流彼此的作业,从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3篇

为了扩大学校的阅读特色,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打造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我们坚持立足点低,切入点小,涉入点实,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前两分钟里自主开展诵读活动。这样,不仅让短短的候课两分钟给力,让短短的候课两分钟增值,让短短的候课两分钟增效,更让这两分钟诵读成为大阅读的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追求。

诵读的内容为:每周积累至少四个成语,两句名言,一首古诗,一个优美片段。由同年级语文教师精心筛选,提供给教导处编印成校本教材,教导处统一调配时间,分别为周一读成语,周二片段赏析,周三读名言,周四读古诗,周五擂台赛。

1.四个成语。每周围绕一个主题的成语积累至少4个,一个学期积累至少20个主题的成语,成语的来源可以与课文相关,可以是其他。如,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惊慌失措、漫不经心,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可以背诵描写颜色的成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

2.两句名言。站在哲学和生命的高度,坚持每周积累至少2句名言,一个学期至少积累20句主题的名人名言。引领孩子穿透一句句经典的语言精髓,感受一个个不同的灵魂。如,五年级积累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则是慢性自杀。———列宁;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她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要处理而稍停片刻。———莎士比亚”。

3.一首古诗。把课标要求积累的70首必背古诗,分到各个年级,全校所有学生每周积累至少1首古诗,每个学生一学期积累20首,其中10首是课标中要求的,另外10首是自己自由积累的。仔细品读古诗,挖掘古诗的魅力,愉悦师生的身心。学生沐浴着阳光,沐浴着诗韵,行走在古诗的精神世界中,慢慢享受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股浓浓的友情弥漫开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让人置身于田园中的恬静;“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冷月冷沙场”,让人仿佛亲临战场的悲壮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让人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每首诗里都蕴含着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每首诗里面都洋溢着一种特殊的香味;每首诗里都牵引着整个心灵的升华……古诗中包罗着世间万象,蕴含着人生哲理。仔细品读古诗,挖掘古诗的魅力,能使人身心愉悦。

4.一个优美片段。优美片段,或特别精美、意蕴深刻;或诗意浓浓、幽雅经典;或惊心动魄、气势宏大;或意境美妙、充满想象……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最爱背诵积累,在这个两分钟里或朗读、或背诵给其他同学听。

如,一个同学背诵“跌倒”。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所以,我们不再害怕跌倒,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学龄段不同,自己选择和老师引领的方向与内容不同,从童谣、儿童诗到经典散文、哲理片段……选择语言材料就是选择自我的生命姿态和成长路径,学习语言就是建构自己的语言世界和精神家园。能够选择这样语言的孩子,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丰厚的。这样一次次阅读,一次次玩味,书中的片段就成了师生自己的故事。

候课,为学生搭建了阅读的平台,展示的舞台。靠着这边角余料的小块时间,在不经意中播撒着知识的种子,注入孩子的生命,润泽着孩子的灵魂,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了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长期下去,更是上好了人生的一堂大课。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4篇

【片段一】贴近生活设话题,情之所至辩“秋游”

师:其实,我早就想带你们去秋游了。可是,你们知道学校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组织秋游吗?

生:为什么?

师:因为有的学生家长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不赞成组织大家去秋游!我把他们的讲话录音给带来了,你们来听一听吧。

(播放录音)

师:这位家长提了几点意见?

生:她提了三点意见。1. 秋天没什么好看的。2.秋游要爬山、坐车、过桥,说不定会发生意外。她还说秋游耽误功课。

(投影出示家长的三点意见:秋天没什么好看的,秋游不安全,秋游耽误学习)

师:唉,这个家长说的意见,我也基本同意。怎么办?

生:我们先说服你,你再帮我们说服她!

师:好聪明的想法!只是要说服我也不容易呀,你们打算怎么说服我?

生:以理服人。

师:好主意!家长提的意见有三点。你们打算一点一点地逐一反驳,还是概括起来一起讲?如果能说服我,我就有信心帮你们说服家长,说不定下周就可以去秋游。我们请后面听课的老师当裁判怎么样?

(生兴致勃勃)

【赏析】辩论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设定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把他们卷入其中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来自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校生活。陈金才老师为学生创设话题——针对家长提出的关于取消秋游的三点意见展开辩论。“取消秋游”是一件与实际生活相近,涉及学生自身的事,是“更为贴近学生思想水平的具体话题”(王荣生语),学生自然会把它当作切己的事情,轻松地跨越了课堂氛围与交际情境之间的隔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辩论中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陈老师将三种能力的培养有序安排:一是让学生听明白家长建议的内容,二是让学生分点阐明,三是对应辩内容作暗示,即应对家长建议中的“三点”。这个过程,前两步属于听说实践,第三步属于应对技巧指导,其目的都指向学生辩论能力的提升。

【片段二】针对学情铺台阶,有的放矢巧服务

师:小组讨论很热烈,看样子收集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为了等会儿讲得更有条理,我建议你们快速编写一个提纲,注意,概括性要强。

(生编写提纲,师巡视)

师:好多同学提纲编写得很好。一会儿你们来劝说我的时候,光读提纲行不行?

生:不行。

师:对。我们还要围绕提纲把话说好,说具体,要把道理讲透。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来增强说服力。我这有一些材料,说不定你们能用上。(课件出示数条相关名言警句)

师:有没有用得上的?你喜欢哪一句?(生答略)

师:刚刚家长提出了三点意见,你选择的这一句,可以用来反驳她说的哪一个观点?(生答略)

师:好。可以把你认为有用的材料补充到提纲下面。除了老师提供的材料,你自己在课外书中看到的材料也可以用上去。(生在提纲上添加相关材料)

【赏析】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鸿苓教授调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认为中小学生说话能力普遍比较低,存在九大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支离破碎,缺乏条理”。本案例学生要针对家长提出的三点意见谈看法,这势必涉及组句成段的问题,自然要注意辩论时说话的条理性。陈老师深知学生面临的困难,在分组讨论记录小组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提出“编写一个提纲”的要求,无疑是针对普遍的学情开出的一剂良方,为学生后面有条理地辩说作了有效的铺垫。此外,辩论还需做到有理有据、有声有色。这背后更多的是学生语言的积累,只有语言储备丰富,才可能表述自如、得体。丰富语言,提供感性的语言材料,充盈源头活水,对出色的表达至关重要。陈老师及时补充名言警句,为“理”“据”“声”“色”的出现提供抛砖引玉的服务,让学生针对家长意见中的漏洞有力反驳,以达到培养敏捷、准确应对能力的目的。

【片段三】精准评价促发展,辩之所达现精彩

生1:陈校长,我认为那位家长的意见是不对的。首先……其次……第三……

师:这个同学思路很清晰,讲得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还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这些都值得肯定。你们觉得,他有没有说服我?

生(大声):有!

师(摇头):还没有。因为他说理不够充分,不够具体,简单了些。比如说家长提出的安全问题很重要,你怎么才能让家长放心,让我也放心呢?

(生跃跃欲试)

(生2发言略)

师:他的讲话有几个亮点。第一,能联系自己的名字——“陈觉浅”;第二,语气恳切;第三,从反面来论证——如果你们老是把我们关在学校里就会怎样,说得很有技巧。你们觉得,她有没有说服我?

生(大声):有!

师:她的确有点打动了我,不过我比较固执,很难被说服。看看第三个同学怎么说服我,我希望第三个同学的水平比他们还要高。

生3: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观点是这次秋游还是应该去的。

师:很有礼貌,很有风度。

生3:刚才那位家长对陈校长提了三点意见,让我来一一反驳。首先,她说秋天没什么好看的,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不正确。其实秋天果实累累,到处是金黄的落叶,让人陶醉,呼吸新鲜空气让人神清气爽。走进秋天,凝望那一泓碧水,山、树重叠了你的身影,清风涤荡了你的肺腑,天籁拨动着你的心弦,丝竹之音和鸣。这么美好的秋天,多么令人向往呀!怎么会没什么好看呢?(生长时间鼓掌)

师:这段话说得很精彩。其他同学只说秋天很美,而她却具体地说出了秋天到底美在哪。语句优美,打动人心。

生3(更加自信地):还有第二点秋游不安全。我认为秋游没有什么不安全的,只要我们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问题也就不算太大了。这位家长说,秋游的时候,要爬山、过桥、坐车、走路,其实爬山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过桥可以增强胆量,走路能够增强体质。这位家长的第三点意见是秋游会耽误学习。大自然不也像一本书吗?有人说:“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敞开心扉,大脑更加清醒,心情更加愉悦,我们一边看瀑布飞泻而下,一边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不就是最好的学习吗?所以,我代表同学们请陈校长同意我们去秋游。

师:同意不同意?

生(齐):同意!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阅读;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2-01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的语感是学生能力体现的重要一环,并且好的语感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的阅读能力。朗诵不仅能使学生发音正确,锻炼普通话,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1. 语感的本质

语感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言语、言语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阅读文章时,语感是对文章整体情感的感知,将感情与文字结合起来,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感悟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个性化的语言模式显现出不同的语感表现形式,相同的文字经由不同的人表达,人们对文章的感悟不同,朗诵的语感也就不同。语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通过相关材料感知作者思想,这样理解出的感情很粗糙。因此,学生只有将自己心理感受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体会起来才会比较深刻。

2. 阅读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教师的理解代表教师的思想,不能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学生剖析文章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分析的结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 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

近年来,语感的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语感地位、语感培养三个方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语感能在后天培养,一部分学者认为先天条件对人的语感培养有影响。在20世纪,阅读已经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有学者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策略图式这四个类型;而张明认为语感培养需要从阅读中把握,具有整体性;美国的乔姆斯基认为语感是先天存在的,可以遗传的一种能力;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人们在阅读时自动将其进行基本直觉加工、词汇加工和理解加工,逐步将文章感情进行解剖。

二、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策略

1. 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及步骤

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阅读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感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在阅读时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整体感知文章,体会出文章的情感变化,最后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一是从文章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进行全文通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通读文章,尤其是朗读,文章的人、物和事件能跃然于纸上。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朗读,模拟场景,给学生提供强烈的代入感。三是背诵经典段落,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

2. 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对此作出各种设想,增加阅读兴趣,尤其是对相应的段落融入自己的感情,形成独特的语感;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悟语感能力,语文中的阅读文章多是一些经典故事和名人写景文章,教师用心描述其中的人、事、物,在学生脑海中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场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中的文章以外,还可以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开阔视野。

3. 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整合应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环境,其主要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师教学手段两方面。语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分析文章情感和节奏,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课堂丰富起来。如表演再现、朗读赏析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在表演、诵读、辩论中有所收益。

4. 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隐性环境

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隐性环境包括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等现实生活中不被关注的环境。学生阅读环境应该是舒适、优美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合适的环境,如在阅读场所粘贴名人名言、经典诗文等,选出阅读代表,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教师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亲和力也是重要因素,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共同进步,就会使语感不断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基础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就需要教师将语文阅读与语感进行双向互动,并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阅读环境和隐性环境。

参考文献: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6篇

导入又叫导言,从大的方面说,导言可以排在新学期或一个大单元的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提出具体的要求;从小的方面说,导言也可分析介绍一个单元的章节,每个章节的大致内容,以及单元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等等。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如果一开始就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将能够积极影响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合理的导入,能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这叫定向导入。有人认为,导入就是新课刚开始时才使用,其实不然。导入不仅可应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一个新内容、新的问题或一个活动的开始都需要导入,需要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情境。

作为教师,新课导入技巧还是很有讲究的。下面就《》谈谈新课导入的方式。

一、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的优势是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能迅速从情感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二、时事新闻导入法

把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融入历史课堂,一方面做到活学活用,另一方面通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达到政、史、事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时举例日本部分议员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举动遭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反对来导入新课。

三、名言典故导入法

引用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文学作品欣赏法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历史课前感受语文课的氛围,再抓住时机导入历史课,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家乡名人英雄事迹导入法

利用家乡名人英雄事迹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历史与身边之间的距离。

六、悬念设置导入法

“思源于疑”,精心设计疑问可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导入通过提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七、谈话导入法

通过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还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如教师提问:日本9.0级地震引发核灾难,中国许多网民幸灾乐祸,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指出这与日军二战罪行和战后日本对待罪行态度有关。

八、故事导入法

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维。

九、比喻导入法

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导入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说得透彻明了,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新课。

《》可以从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比喻导入。我是这样导入的:大海里有一艘货船,船上有两兄弟,老大要把船向东开,老二要把船往西开,争执不下,打了起来,兄弟俩都被打得头破血流仍不住手。这时,一群海盗见了两兄弟一船的货,起了歹心,要杀人越货。大家想一想,这两兄弟该怎么办?当然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共两党好比这两兄弟,日寇好比这一群海盗。

以上是我们对新课导入所做的一些基本介绍。同时我们认为,一次新课导入的好坏,应有一定的评价方法。量表评价法是课堂教学评价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应用比较广泛。但关于量表构成要素的研究,目前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有人从量表结构上认为评价量表主要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三个要素构成。现对此作简要分析。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以学论教”新理念指导之下,对课堂评价各分项量表评价指标展开建构,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一级指标,把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学习内容、学习行为作为二级指标。

二、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评价者进行教学评价所要遵循的准则。评价标准是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内容二级指标下更详细的行为表现的衡量尺度。

三、评价等级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积累;内容;方法;兴趣

一、阅读内容的积累

1.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阅读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佳句妙辞、精美篇章。教材每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的内容,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厚的语言材料,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说话时才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笔下生花。

2.语感的积累

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语感是学习主体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内化后,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地整体感知和把握。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不断积淀语感,语文素养才能逐渐形成。

3.语言表达形式的积累

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低年级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积累浅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基本句式。中年级和高年级时注重积累的内容范围更广了。

二、阅读方法的积累

1.摘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是在课外阅读,还是课堂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将原来意蕴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看电视、上网、与人交流时,把学到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还可以把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背诵法

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是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总是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剪贴法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本子上;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三、激发阅读兴趣

1.鼓励学生将积累语言运用到课外语文实践中

演讲、辩论会上,学生在表达时运用的好词好句,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活动课上,比如成语接龙,找近、反义词,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方式表达等,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其语言能力。

2.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写作

我在批改作文时,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用红笔标出并给予好的评价,有时学生的作文常出现堆砌辞藻的现象,对这些词,哪些要保留,哪些要删除,我都予以悉心指导。这样,学生慢慢体会到正确运用积累语言的方法。

3.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

定期交流读书笔记,把同学之间的读书笔记实现资源共享,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办个人手抄报,在五一、国庆长假期间让学生把积累的优美词句作为手抄报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学习园地上,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等。

总之,当学生掌握了阅读积累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习惯,必定对阅读积累产生浓厚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积累也快乐!

参考文献:

[1]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J].小学语文教师,2002(6).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第8篇

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表,书目选择、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职高生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遣,并不关心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目的,更不关心阅读作品的思想性。这样,学生很难从书中受益,更不要说提高阅读水平了。

一、提升阅读能力采取措施

1.培养阅读兴趣

(1)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硬性地要求学生读名著。因为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只要是有益的东西,都要鼓励学生读。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小夜曲,调动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惆怅及心底的叹息。然后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比赛活跃氛围,感染学生。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先疏通文义,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排演课本剧,课堂上展示演员、道具、声响等,烘托氛围,渲染学生情感,为学生深入阅读奠定情感基础。

2.强化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跳读等。泛读是阅读的第一关,主要目的是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文意。先让学生阅读文章题目,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阅读后能表达对文章的初步感受;能正确判断出文章文体,并找出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回答文章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回答这些问题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略读是快速阅读的一种,不要求详尽了解所读材料,只需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快速浏览全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跳读是在基本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材料中包含的年代、数字等信息,通过语法过渡词的应用等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脉络。细读就是精读,仔细、深入地研读文本。采用细读方式首先要排除语言障碍,学生通过略读和跳读,大致了解材料的卞题思想,但对一些细节还不太了解,教师应在细读中设计一些具有推理、评价、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3.正确使用阅读方法

(1)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①设悬激读。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述所选材料,在故事的部分戛然而止 ,并告诉学生:想知下文,请自读原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查找、去阅读,自发地投入到关妙的阅读中去;②热点导读。社会上流行的热点读物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教师可对学生中流行的热点读物进行筛选,购买三两本在班中形成传阅、争阅潮。然后,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阅读流行读物;③经典促读。对积淀历史文化精髓的占典名著的淡漠,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最人缺失。但硬塞又不见成效,隔离感可能是学生远离名著的原因。为此,利用好奇心可能是引起学生关注的妙法。现在有许多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解构的研究,而这些解读人都与历史研究相连,它既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也了解了名著的相关背景,扫除了阅读障碍。

(2)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按读书笔记的方法记录内容,如记语文方面的知识、有关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方而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3)开展多元化兴趣活动。指导学生阅读精粹文章、片断,作好文摘指导;组织摘抄小组,每天早上把精彩的片断、诗句、名言等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及时背诵;指导学生看报纸杂志时,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在课外阅读本上,鼓励学生在自己摘录的内容旁边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花边。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的过程中就能收获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