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谈话节目

电视谈话节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视谈话节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88-02

谈话节目是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它以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还原日常谈话状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谈话节目最早在美国开办,1993年引进我国。《实话实说》的举办成功,电视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竞相破土而出。据统计,1999年底国内谈话节目已有70多个,到2000年底猛增到170个。

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四种基本类型

(一)聊天式谈话节目。如《锵锵三人行》节目,“意识流”般的侃谈,虽然不太适宜内地,但无疑更接近日常“聊天”的本来面目。

(二)访谈式谈话节目。这类节目类似于人物专访,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地方是主持人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亮出来参加探讨,比如《名人面对面》,《艺术人生》。

(三)论辩式谈话节目。陕西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开坛》以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潮、新现象为话题请有关专家讨论或辩论。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每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胡一虎与当事人、各界学者及专家一起各抒己见,发表精辟的见解。

(四)单人独白式的谈话节目。这类节目大多能引起观众亢奋的话题,如:《文涛拍案》,《时事亮亮点》。主持人将观众关心的话题,用夹叙夹议的形式,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说出来,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电视谈话节目现状

目前电视荧屏上的谈话节目很多,有些令人应接不暇,可以说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但真正有生命力和人气的谈话节目却寥寥无几。谈话节目是招致非议最多、令观众失望最多的电视节目形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缺少特色

《实话实说》成功之后,很多节目总以《实话实说》和崔永元为模仿克隆对象,上演着东施效颦的闹剧。然而“克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克隆”缺少特色,没有个性,没有味道。模仿抄袭过于严重,缺乏创新,缺少精品。

谈话类节目的定位不准,直接导致节目没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有定位意识并不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对自己定位模糊。定位模糊的栏目, 在信息传播逐步分众化的今天, 将越来越不被受众接受,甚至有可能最后被逐出传媒市场。 要不就是全部定位于情感,过于宽泛――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针对性, 要么就是定位过于狭窄,无法留住受众。

(二)为做节目而表演,缺少纪实性

当前谈话节目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真实感的缺失。真实感体现在交谈中是说真话,说实话,体现在现场就是观众情感的自然流露,任何做作的行为都与谈话节目的本质属性相违背。现在一些栏目,观众的笑容是假的,掌声是假的,甚至还有一些节目的工作人员扮成“托儿”混进观众席里,这样的节目丧失了“真实性”,使得节目内容过于完美而失去了观众即兴发言所可能产生的“亮点”。“即兴”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 电视谈话节目的最佳形式应该是“现场直播”。在现场直播中, 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的一切言谈、反应都是原汁原味、未经修饰的, 同时, 现场直播能为场外的观众带来“现场感”, 参与的意愿更强。

(三)选题缺少观点的碰撞

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是节目的主要内容,也是节目的核心。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一般化,视野狭窄,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节目没能给人以深层次的启示或是心灵的共鸣。这说明在选题上没有下很大的功夫,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如果说“谈什么”这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谈话节目便会形同空中楼阁。《实话实说》节目的选题大多是软题材和“小”视点,诸如:吸烟、早恋、房子问题等等。就话题的贴近性而言,自然无可挑剔。但这样极容易给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套上固定模式,似乎这种节目就局限于家长里短。那么家长里短的各种类型谈完了,就有山穷水尽的感觉。

三、电视谈话节目选题的技巧

要拓展话题范围又要防止求全求大,就更要在选题的技巧上下些功夫。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初步提出以下看法:

(一)正确定位,打造品牌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要开辟出更大的生存空间,就要求电视制作者从节目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要强化打造“品牌”的意识,形成自身节目的独特风格,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认同感和一定的品牌效应,以差异取胜,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二)主持人选拔有待改变

谈话节目办得好与否,主持人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大部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幽默感这三方面都显不足;说话的内容没有新意,套话很多,受众感到乏味。因此,一定要搞清观众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主持人。要有国际视野,有和国际沟通的能力,单是院校是培养不出主持人的,优秀的主持人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内容是广泛的,牵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主持人的知识面也要广泛,不一定是学播音的,他有可能是学气象的,也可能是学医学的,应“英雄不问来路”。主持人既要当主持人,又要像一个普通人,太正经不行,会对人产生压力,太平实也不行,和观众一样,观众也不接受,也就是要有个性。

(三)嘉宾选择应有代表性

谈话节目要取得预期效果,嘉宾和现场观众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像以前那样:坐在演播室中的不是这个“名家”,就是那个“名流”;屏幕中与主持人交流的要么是“星”,要么是“腕”;他们说的是大城市的流行话语,侃的是当前风行的社会时尚,电视话语单一,使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丧失了在媒介中说话的权利和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而应该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各行各业人士,九流三教,无所不包,尽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将问题谈透谈深。特别是论辩式谈话节目,更要看嘉宾是否有“谈资”,有“谈技”,且各位嘉宾应持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有交锋。

(四)话题要小而具体

电视谈话节目必须进入目标市场再细分,走窄题化道路,细分市场关键是话题的再细分,即话题小而又小,越具体越好,话题定位越具体就越能锁定这部分受众,以至每到节目播出之际,具有“约会”意识的这部分受众成了“常客”。很多的谈话节目的话题设定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不足。大多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探讨不多。

四、打造受到大众欢迎的电视谈话节目

作为陕西电视台双语谈话节目的编导,我做谈话节目已经8年了,在此我想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我们的话题主旨基本上是围绕中外文化的差异,受众大多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公司的白领和在西安的外国人,他们的教育水平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我们曾采访了几百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外嘉宾,而往往收视率最高的时候是那些普通人的动人的故事,冒险的经历,还有名人的访谈。从这么多年的谈话节目制作经验我总结出了一些谈话节目的心得。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曾经作过由美国电影“断背山”所引发的讨论,邀请中外嘉宾由这部电影畅谈中外的同性恋现象,可以说这期节目是以话题取胜的,收视率当时在陕西卫视的第三名。然而能获得收视率的又一个亮点就是,被访谈嘉宾的知名度,即名人效应。去年被称为“最土的谋女郎”――魏敏芝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毕业回来,拍摄有关她成长的纪录片,我们有幸邀请到她和他的美籍华人老公,畅谈她在美国的经历和甜蜜的家庭生活,由于主持人和他们的年龄相仿,谈话的气氛非常轻松活跃, 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和当年电影中完全不一样的成熟,自信的女孩,这样的人物让观众带着好奇、羡慕、惊叹等心理收看,一定不会轻易离开,其实魏敏芝本身就是一个受大家关注的新闻话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普通人谈他们不平常的经历,一个来自新西兰的离异的白人女士和比他小10多岁的来自非洲的俊朗的黑人小伙通过网恋相识,相知,并在西安登记结婚。我们邀请他们来讲述恋爱经历,在这期节目大量的穿插了他们的生活镜头和照片。外貌普通,身材较胖的白人女士拥有甜美的歌喉,她弹着吉他动情歌唱,而黑人小伙载歌载舞,两人不时的接吻相拥,让人感叹网络的神奇,爱情的伟大。本期节目在卫视的收视率达到第一。这期节目成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大家关注的网恋话题,二是外形差异很大的一对恋人做嘉宾。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收视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以上几个例子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除此之外,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谈话场景的设计,灯光,机位都是影响一个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因素。在这些方面独树一帜的是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最初的设计是新闻类的评论节目,但是经过窦文涛的演绎之后,变成了一个娱乐性很强的“另类新闻漫话节目”。每次节目的嘉宾以个人感受为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聊,没有单一的主题,没有固定话题,不讲大道理,就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享受聊天的乐趣。然而这样一档谈话节目却收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其一,虽说没有固定话题,可谈论的全部是社会热点,其二,嘉宾都是演艺界和文化界的精英,主持人引导嘉宾发表富有个人色彩的大胆的言论。其三,窦文涛的个人的魅力。这个以神侃出名的主持人既是话题引导人,又是话题讨论参与者,他的语言风格看似随意,却有着严密的逻辑内涵,能把一些严肃的话题生活化, 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话题是这个栏目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谈话节目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是它的一大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形态不断变化,人的心态也在不断调整的今天,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从抢占空间进入对社会心里的满足阶段。我们期盼它真正成为传播信息,沟通情感,慰藉心灵,实现公共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郭晋晖.“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J].文艺争鸣,2002(2).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2篇

对于某一事物特色的分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人手,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电视谈话节目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话题、主持人,谈话嘉宾和到场观众,下面,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人手,将大陆谈话节目和港台(主要是香港凤凰卫视)以及国外(主要是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做比较,具体分析大陆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特色。

话题不够宽泛

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陆目前比较普遍的访谈类节目可以分为四大类:新闻时政类,比如白岩松、水均益主持的《新闻会客厅》和《高端访问》;情感类,比如《艺术人生》;社会生活类,代表就是《实话实说》X还有则是专业性较强的如《大家》这样的访谈节目。就这四类访谈节目各自的收视现状,袁方博士指出:“从整体来看,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都不算很高,一般收视率都在一个点左右”。而且,一方面话题选择不如其他地区宽泛,另一方面带有明显的主流价值导向。

在西方,“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没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只要能给电视台带来利润。曾有学者对近年美国具代表性的KunahueShow、Oprah Show、Gabrielle Show二类节目做过统计,按话题所占比例高低分为7类,分别为:婚姻关系(包括婚外恋、夫妻性生活等非常隐私的话题)、社会问题(多涉及社会伦理,如中学生,少年母亲等)、个人生活观(如以为业且以此为荣的人等)、医疗保健(着重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如介绍影视明星、选美等)、奇闻轶事(如通灵的人等)、其他(包括生活指南,司法治安等)。

相比较而言,中国作为一个注重和谐的社会,不像外国能够开各种各样的玩笑,并且我们由于舆论的教育监督作用也不允许这么做。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强调参与性的新型电视传播形态,仍然承担着传播主流文化、教育社会民众的责任和功能。

但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今的电视谈话节目也不例外。它不再像以往电视节目样板式的宣传,不但关注生存状态和事件流程中的人,而且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仅让人看到了人,而且让人看清了人,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怀。

主持人缺乏个性

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国外电视谈话节目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比较规范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涌现出许多著名节目品牌和著名主持人。而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不太重视品牌经营。我们的主持人和港台以及国外的相比,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大陆谈话节目主持人个性不够鲜明,风格单一。

美国CBS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主持的《人们正在谈话》和《奥普拉节目》大受欢迎,她的绝活就是“满怀兴趣和同情地倾听”。

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凤凰卫视更是大打名主持人牌。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杨锦麟了。自从凤凰卫视的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火了以后,大陆许多电视台纷纷效仿,包括中央电视台也开办了《媒体广场》。但是没有一个节目像《有报天天读》这么成功。因为节目样式可以模仿,但是却找不到第二个“杨锦麟”了,这就是优秀主持人的魅力所在。反观我们的主持人就很少有人做到这么个[生鲜明,大部分都是温和平稳。

2.大陆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以及包装还认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

这一方面,不要说外国的节目,香港凤凰卫视也已经远远把我们甩在了后面。风格各异、光彩夺目的明星主持人是凤凰卫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凤凰卫视的“驰名商标”。凤凰卫视出台了许多措施为主持人量身打造节目,例如陈鲁豫的《鲁豫有约》、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窦文涛的

反观我们的谈话节目,大多重视谈话栏目的推出,重视主持人的外貌,却往往忽视栏目主持人的知识修养和社会阅历,忽视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大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还担负着保证话题的谈论不偏离主流意识的任务。

国外的主持人给人的印象是“不偏不倚”,但是我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则肩负着“把我们的导向意识或作为媒介倾向的观点高明地体现在节目里”的任务。这主要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嘉宾和现场观众表现拘谨

1.现场观众是节目的主体,对他们的选择是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大陆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中,嘉宾选择往往强调权威性,谈话嘉宾多为名人,或者相关话题的专家。

《艺术人生》的制片人王峥说,听明星讲述的欲望往往大于一个普通人。但是凤凰卫视2000年开办的《冷暖人生》,就选择了那些徘徊在社会边缘的人,讲述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故事,比如一个乞丐的一生,一个同性恋者的爱情等。而如今,大陆许多电视台也纷纷上马此类节目。

当然,大陆这类节目在嘉宾这一点的选择上体现了当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我们需要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

2.大陆谈话节目中,嘉宾和观众在现场的举止多拘谨,气氛不够热烈。

大陆的谈话嘉宾常常是正襟危坐、温文尔雅。但美国的,包括中国香港的许多节目,嘉宾往往是争得面红耳赤,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3篇

综观国内外大量的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结构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和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

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

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是指电视谈话节目每个话题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结构形态。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往往呈现为板块或者块状状态,因此,又可以称为板块或者块状展开的话题结构。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内容以板块为单元,单元内的容量比较大,但单元的数量比较小;二是板块之间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三是板块之间有时是独立的,带有跳跃性特征,有时会自然过渡。比如《艺术人生》播出的《成龙传奇》就采用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从嘉宾的传奇经历及成就、成功之路的介绍,对生命、家庭、爱情、亲情、金钱的态度以及男人的责任等几个板块来展开话题,虽然在每个单元里可能采用了渐进式结构,但节目整体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话题。

《杨澜访谈录》里对赵本山的访谈《我与春晚十九年》,节目时长45分钟,但是节目过程中又通过广告和下节预告将节目整体划分为四个小单元,每节约十分钟,明显地采用了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赵本山辉煌的事业和丰富的人生经历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承载和梳理,需要传者有选择、有焦点地将典型事迹呈现给观众。没有选择和组织的话题交织在一起,“东一榔头西一棒”,不但无法使谈话深入,还会令观众迷惑茫然,抓不住重点,失去收看节目的兴趣。该期节目围绕着“我与春晚十九年”这一主线,编排了四个单元:赵本山带徒弟上春晚的成功和压力,赵本山自己通过上春晚的人生转折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赵本山与二人转的深厚情结和积极推广绿色二人转,赵本山如何经营刘老根大舞台和管理手下的一帮徒弟。这四个单元在内容表现的焦点上有一定差异,通过平列展开的结构进行划分,使编者在叙事上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主持人在引入话题和深入话题时更加清晰明确,观众也可以在赵本山纷繁芜杂的人生经历中从四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维度去深入了解赵本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单元组合亦讲究叙事艺术,善于设置悬念,引起观众兴趣。在各单元的过渡之间,通常编者都会针对下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吸引观众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营造一定的情境,引领他们进入具体的情境以启发思考。节目中间通过画面切入、音乐起落、解说旁白,通过电视视听元素的合理组合,使得整个节目自然分成四个小段落,虽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但不显生硬,不但能够消除节目形式的单一,增加传播内容的丰富度,还能形成一种有致的节奏,缓解观众的收视疲劳。

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

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是指各个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形态。渐进式结构往往呈现出线性结构形式,并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叙述单元容量小,内容相对比较零碎,但单元数量较多;第二,叙述单元之间有一定联系,成为一种线索关系;第三,叙述单元之间有过渡性连接,不是大幅度切换、跳跃。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又可以划分为逻辑渐进展开结构、时间渐进展开结构、空间渐进展开结构等。使用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规律,也符合电视谈话节目的线性特征。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的引入和推进往往按照穿插于谈话过程中的背景介绍的节奏进行,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引入话题,通过嘉宾的回答确认话题,在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和推进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视谈话节目在整体上使用平列或渐进式话题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会交替运用,或在平列的模块中的单一模块会采用渐进式模块,或渐进式结构的局部又采用平列样式的方式进行材料的排列。

《杨澜访谈录》中对赵本山的访谈《我与春晚十九年》,整体上采用的是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但在具体单元中仍采用了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例如,第二单元就是通过时间渐进展开结构来梳理和介绍赵本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从幼年失母的农村小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举成名和轰动东三省,再到1990年登上春晚舞台赢得更大事业辉煌的重要人生转折,进而介绍赵本山登上春晚舞台后的历年创作经历和创作感受。从1990年的小品《相亲》直到《昨天 今天 明天》之前,作品基本以说口式为主;而从1999年的《昨天 今天 明天》开始,他的表演更加自然、节目形式更加流畅、作品风格更加轻松,相较于过去的作品,是一种颠覆和进步;而2001年的《卖拐》,作品又呈现一种寓言、讽刺形式;2009年的小品《不差钱》更是反映了赵本山的创作思想――快乐是我们最大的主题。这一单元基本都是以时间渐进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观众仿佛随着节目的进行同赵本山一起成长,感受他在成长过程中跋涉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他春晚十九年来创作思路、选题和语言风格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平列与渐进结构的综合运用,使电视叙事更加生动从容,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感,同时也契合了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

与日常生活的谈话相比,电视谈话节目的职业话语特征使话题结构在展开的过程中具有逐级推进或者平列展开或者二者融合运用的话题结构特征,使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结构更具完整性和条理性,有助于形成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话题结构。

结语

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合理有效的话题结构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提升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尤为重要。为此,电视谈话节目在内容上讲究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富有悬念以及重视典型生活细节的同时,还应该将这些内容有机串联和架构,形成整体传播效果。话题结构不但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志,同时也是创作者与观众潜在交流后的抉择结果。这要求电视谈话节目创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建构起更具条理、叙事更为清晰的话题结构,实现电视谈话节目更大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

1.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文化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电视谈话节目大行其道,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中受众的文化选择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文化特征。传播学者陆晔认为“电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景。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把传统上私人领域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公共领域交织在一起。……林林总总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我们提供了电视受众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基础上,一个透视社会文化格局特征的样本,并最终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对于当代社会多元与开放的文化品格表达和塑造的作用。”①

一、人际传播介入大众传播,提高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有效介入使节目本身具有了独特的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的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介入整个传播过程,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最优化。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神情自然、亲切随和、落落大方,与现场的嘉宾及观众作真诚的交流,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情境,使大众传播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与单调,缩短了荧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程度地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与壁垒。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把对观众和嘉宾生活的关注凝聚在倾听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谈话的主题逐步引向深入。在她的节目中,经常涉及到性、虐待儿童、吸毒、社会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话题,更有与上司不和、饮食过度、缺乏自信、尊严受损这类个体化和心理因素很强的话题。但在她极富耐心和魅力的带动和启发下,来自普通人群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倾谈出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表露他们个人心中的隐秘,并通过这种倾诉来缓解郁结心底的压力。她非常真诚地对于每一个内心痛苦的在场者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这使得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她更像一个关心他们的邻居和好朋友。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说,“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②

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更是一个感情表达和交流的盛宴。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共同参与,无论在观念意识上和情感态度上,还是在传播视点和传播手法的表达上,开放型的电视传播都打破了以往“我传你受”的单向关系,使传播者与受众保持一种平和对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引入了人际传播机制,使得互动性增强,亲和力显现,最终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二、构建大众话语空间,拓展公共领域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从一开始就给受众带来了一个健康的交流空间和多视角的文化碰撞。从其本质来讲,电视谈话节目形式是通过建立一种全国或地域性的谈话系统来实现它作为“公共领域”功能的。它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古代议事厅那样的大众话语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后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它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条件是所有人应有相等的表达机会,参与者以私人身份参加自主性的聚会,而讨论的主题以公共事物为主。他认为:“不管怎样,大众传媒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的倾诉、生活忠告的权威人士:它们提供了充分的认同机会,在公共鼓励和服务的基础上,私人领域获得了再生。原先内心领域与文学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内心现象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内心领域相关的客观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私人生活的问题被吸收到公共领域当中,在新闻机构的监督,这一问题即便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也至少被公开化了。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公开化过程,由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领域获得了次内心领域的特征,而私人意识也得以提升。”③在哈贝马斯看来,随着公众由主要依靠阅读书籍(文学)变为依靠画报、杂志、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来进行沟通,文学公共领域消亡了,随着文化批判的公众逐渐转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公共领域本身在消费公众的意识中被严重的私人化了。这主要表现在原来高高在上的公众领域变成了私人生活故事的领域,大众传媒就是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尤以电视为代表。

电视谈话节目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公共的大众话语空间,让普通人在电视荧屏上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谈论真实生活的体验,倾诉生活中隐秘的部分,从中获得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宣泄。“电视媒介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说为大众构建了一个可供自由交流的公共大厦,一个谈话的场所,具有社会公共空间的性质,提供了可以发展谈话节目的大众话语空间,在培养观众的话语习惯,给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上具有其他节目形态所不及的作用。”④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接近原生态的节目样式,在宽松和开放的聊天气氛中,一个崭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也初步形成。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盛行,是对逐渐消逝的社会空间的一个拯救,拓展了社会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也大大拓展了社会的公共领域。

三、确立民本文化风格,弘扬人文精神

在电视“平民化”过程中诞生的谈话节目使得电视不再是“一台发号施令的机器”,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以受众的兴趣作为话题设置依据,并邀请受众或其代言人出场。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新回归受众,重新成为平民百姓享有平等话语权的平台”,⑤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文化风格。一批以普通大众、寻常百姓为主体的电视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往事》、《聊天》、《讲述》、《荧屏连着你和我》、《天下父母》等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极力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不寻常故事,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努力追求平民视角和纪录风格。节目将平民百姓请进直播室,让昔日隔屏如隔山的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话、交流,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的方式审视着世俗社会人们的悲欢离合,也在探究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电视的传播当中,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困惑走进电视。普通百姓不再是普通观众,而逐渐成为能够向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的主角。

对平民主义的追求,是中国电视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下的一种回应,更是人对媒介自身的一种全新的认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老百姓说自己的话”,电视谈话节目以平民化的风格、平等的交流氛围、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公共论坛。《实话实说》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叙事方式,是一个最大众化的节目。节目中平民百姓走上荧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袒露自己的心迹和经历。

电视谈话节目除了体现一种对平民化的文化追求,也深刻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关怀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要求人们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关注社会的变迁,更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

如今的电视谈话节目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体现在创意、编导、制作中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一种对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存空间、生存境遇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关怀,通过节目中人物的日常遭遇、人物的心态和困惑,讲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进而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给观众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使我们从这种对周围人的感动中体会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爱,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传达出对于人和生活的一种关怀。电视谈话节目不仅在于让人看到人,还在于让人看清人,充分体现了百姓的思想、情感、意愿、性格和情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怀和维护。

四、满足受众文化需求,舒缓精神压力

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满足“倾听”的需求,另一方面张扬“倾诉”的魅力,把关注的视点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谈话”这种方式更是让社会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大众文化途径直接参与进来,以对话、谈心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尽情倾诉心中的喜悦、烦恼、困惑,甚至是愤怒、不平。同时,谈话节目也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倾诉的现实空间,以谈话者的角色充分展露自己对平凡人生的种种智慧的洞见以及他们平凡中崇高的人生态度。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把朋友间随心所欲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聊天搬上荧屏,同时将丰富多彩的娱乐元素引入谈话节目,从信手拈来的话题出发,肆意发挥,天马行空……无主题的漫谈正如朋友间聚会的闲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们日常谈话的原生态。“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的节目定位,尽情追求当下世俗的快乐,满足了受众追求娱乐的文化心理需求。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这种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与“电视”这种现代最普遍的传媒手段相结合,有效地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心理需求,解除了经济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道德伦理困惑,让他们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种种迷惘中缓解和解脱出来,也获得一种文化舒缓。同时,它还把普通人悲欢离合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人也同样有烦恼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表述方式的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即人人都有平等交流、表达意见的权利。总而言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规范有序,一个真正的公众平等对话、开放交流沟通、众声喧哗的电视谈话时代终将到来。

注释

①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②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事特征;人物;事件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00-01

谈话节目原指在欧美节目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电视节目,节目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固定的话题,主持人和嘉宾围绕着主题话题进行讨论。我国的谈话类节目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从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实话实说》后这种谈话类节目开始在我国的各级电视台出现。至今为止已经成为电视栏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类型。

和叙事类的电视节目不同,谈话类节目的故事性并不强,这个特点是和它本身的节目形态有关的。大部分谈话节目的节目都是由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访谈来完成的,虽然节目有一个讨论的主题,但是几乎脱稿的双方和聊天本身具备的“天南海北”的属性让它的叙事比较薄弱,近年来,谈话类节目的受众越来越大、收视率也越来越高,其原因与节目本身的变化也有关系,故事性成为了电视谈话节目吸引观众的一大助力。

一、访谈中的人物

虽然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旨是以访谈为主,但是仍然能在访谈中寻找到叙事的元素。其中一大类节目就是以找来的嘉宾为主,这些嘉宾是节目的主体人物,于是其叙事的元素就从人物访谈的内容入手,观众从访谈中希望听到的是嘉宾本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经历,这些嘉宾有的是与观众身份地位差不多的普通人、有的是是公众人物和演艺界明星、有的是有过特别经历的特殊人群,这些人物的经历本身就足够吸引观众,他们的经历也让故事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所以,在谈话类节目中最直接的一大类就是个人访谈类节目,这类节目一般都会请来政治、经济、娱乐等方面颇有建树的嘉宾,在主持人的深度访谈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明星,这些明星背后的故事正是叙事元素戏剧化的标准体现。

比如台湾地区的访谈类节目《真情指数》,节目每期都针对在各自领域颇有影响的嘉宾来进行深度访谈,其中采访著名综艺节目主持人吴宗宪的一期节目中,我们就能看出其采访和节目刻意营造的戏剧化冲突。对于著名主持人吴宗宪来说,其身上总是带有众多的新闻,瞬间的爆红、节目被指责低俗、私生活的曝光,这些新闻完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观众对其的直观印象也是一个搞笑的艺人。在访问中,节目正是找到了这样一条叙事主线,这个公众人物背后的另外一面,节目从最具争议的部分入手,直接采访吴宗宪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峙和矛盾。这类型的访谈类节目在其后大行其道,比如央视推出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都采用这种讲述人物本身的故事来进行创作。

二、访谈中的事件及视角

除了访谈人物为主的节目外,另外一大类的节目就是针对某个事件进行的讨论。在叙事的研究中,故事是最基本的载体,而前后相继并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是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对于讨论的故事中该选择什么样的事件作为承载体,这就变成了节目叙事的问题了。当然,谈话类节目还是以嘉宾为主,不过在现场的节目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个故事的深层叙述者,现场的嘉宾对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际遇的讲述就是这个故事的深层结构。在这时,整个节目的进行便有了不同的叙述者的角度,其一是嘉宾,他对自己故事的讲述成为这个节目最主要的叙事线索,第二是主持人,他以客观的视角来引领观众关注这个故事。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面对面》;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题引导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22-03

《面对面》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电视新闻专访节目,自2003年1月播出至今已经有七年多的历史,它一贯秉承的“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1]。根据央视栏目组对《面对面》节目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节目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首先,节目的形态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其核心以“访”和“谈”为主;其次,它的影响力诉求要求通过人物的访谈和对话去挖掘深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的传播诉求。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的重要性

央视一套王牌栏目《面对面》开播已有七年多的时间,伴随着《面对面》节目所进行的探索、尝试与改进,学界对其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面对面》中主持人的采访艺术和采访技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根据笔者在CNKI学术期刊网以关键词“《面对面》”进行的检索,截至本文撰写之日共有469条相关的结果,可见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相当热化。而在这些庞大的学术成果中,以《面对面》的主持艺术和主持技巧为切入点的也有不少成果。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研究分析

用人物来引导新闻是《面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胡明川在《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2003―2007年间所播出的节目内容分析了主持人所采访嘉宾的特征,研究指出偏明星化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2]。明星化是《面对面》一个鲜明的特点,它保证了节目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受众影响力,更为节目本身赢得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但这并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会产生诸如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兰州大学闫伟的硕士学位论文《〈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面对面》的这种明星式的话题引导艺术容易带来消费主义的引导误区,从而偏离节目的宗旨[3]。 张芊芊的《〈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一文分析了该节目在访谈中所体现出的一对一的访谈、面对面交流、平等对话、话题引导等具体的特色,是当前学术界对《面对面》采访特点和采访艺术进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之一[4]。

从以上学界研究的基本动态来看,虽然部分专家和学者对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话题引导的方式存在部分争议,但节目本身所体现出的较高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能力的确有着鲜明的特点,并成为辅佐该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关注《面对面》所体现出的一些积极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艺术,从而总结出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面对面》中话题引导的意义

主持人是整个电视访谈节目的主导者,但绝非主角。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要的构成群体有电视节目主持人、访谈嘉宾、场外观众这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电视节目主持人起到的是串联话题内容,引导话题方向,培养现场气氛的角色,同时还肩负着将电视节目的信息传递给电视机前受众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来说,他的话题引导艺术是最为关键的。罗琳、张黎湘在分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时曾经指出,“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学会处理四种关系,即主与宾、听与说、真与秀和内与外的关系”[5]。在《面对面》这档栏目中,主持人所扮演的这些角色以及主持人所需要理清的四种关系就体现得更为明确。

《面对面》是央视一套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它虽然以典型的社会事件为关注的焦点,但展现给电视观众的却并非只有电视节目以及话题本身,相比于电视话题而言,更关键的是选取怎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能够带给观众怎样的观看体验。电视新闻人物首先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他既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又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也是社会上某一个群体的精英代言人,对于人物的专访,既要关注人物本身的社会意义,又不能忽略对其人格魅力,成长经历的挖掘。同时,作为社会上某一个领域的典型人物,他不一定是非常具有表达能力的人,或者说,即便是该人物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只有45分钟的节目中,该角色将通过电视栏目呈献给观众以怎样的话题和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题引导艺术也就不可或缺了。

诚如张斌所说,“《面对面》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除了有非常时期非常事件给予的机遇之外,一批富有吸引力的采访对象、一位极具个性特色的主持人以及与‘人’共同面对事件面对观众都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中国目前面临困境的电视访谈节目无疑是有巨大借鉴意义的。”[6]

二、主持人提问的技巧及策略

《面对面》是一对一的提问的艺术,是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将热点问题和嘉宾观点进行串联的艺术。在《面对面》中,主持人的提问都是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让嘉宾有足够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

(一)诱导式提问策略

诱导式提问属于开放式提问的一种类型,主持人设定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疑问,由嘉宾根据主持人的提问自由发挥。为了确保话题所具有的代表性,主持人的开放式提问经常带有倾向性或者诱导性,比如,主持人会从某些反面的观点提出当前社会上一些带有争议的命题,然后引导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2010年8月29日,《面对面・守住根本》节目直接对话陈锡文,以当前面临的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价格走向、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采访中,主持人从粮食安全问题、建筑工地占用耕地问题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讨,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一直围绕“资本下乡是否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制约?”“地里种粮食好还是‘种房子’好?”“粮食不够靠进口可以吗?”这些问题进行了引导,让陈锡文以粮食安全专家的身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同时穿插了解说员的详细背景资料。实际上,在这个访谈中,主持人所进行的引导都是采用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断地从陈锡文的谈话中提问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观众所关心的,社会所关心的。

(二)所提问题的多重属性

《面对面》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故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实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因此很多时候,主持人的提问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在现场节目中以主持人的身份提问嘉宾,可以被理解为主持人对电视观众的提问,也可以被理解为电视观众对嘉宾的提问。在这个提问中,主持人顺利地实现了社会热点在访谈中的移植,以热点话题串联起电视观众和现场嘉宾。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扮演的是配角,谈话嘉宾扮演的是主角的地位,但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却是整个话题的引导者,如果说嘉宾的谈话比例占了整个节目的80%,那么主持人的20%正是将这些大部分的嘉宾讲述串联起来的核心。

例如,在《面对面・守住根本》这期节目中,主持人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个:“谁来养活中国:能否依赖进口?”“自然灾害频发:今年粮价会否大涨?”“18亿亩耕地红线推高房价?”

(三)所提问题的典型代表性

问题的提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主持人剖出了本期话题的背景,将严峻的形式摆在面前,然后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进来向陈锡文进行求证,实际上,主持人的这个问题体现的是当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的误区所在,然后通过嘉宾的详细论证,这个结论,得出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观点。问题的提问具有很大的争议性,问题的争议性是谈话节目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方法,也是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度的方式,比如在提问时,主持人围绕农民的耕地是用来建房子还是造工厂来提问,实际上就是针对当前农村许多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进行的探讨。

问题提问不回避焦点性的社会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有许多诸如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城市压力、耕地减少用来造工厂等问题都是非常严峻而且接待解决的,在提问时,主持人并不刻意回避这些问题,甚至向这些问题不断靠拢,通过释疑答惑的方式来教育社会大众。同时,主持人提问时往往带有很大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有多种来源,反映的是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和心声,这也体现出当前中国电视媒体的话语权在不断的下放,不再是用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去引导舆论,而是通过不同观点,多元的声音的表达和辩论,由专家和观点去解读,去引导,最终形成社会的主流声音。

三、主持人话题引导方式分析

记者是社会的眼睛,主持人是社会问题的观察者和解读者,这个解读是靠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的。在《面对面》中,主持人对社会话题的点评和解读有着它鲜明的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持人在话题表现中的角色

《面对面》的筹办者王志有着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对社会焦点性话题的关注具有较敏锐的嗅觉,这成为他能够开拓《面对面》主持新格局的必要前提。通过《面对面》的话题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主持人需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敏锐的把握,能够熟悉社会热点,不回避社会热点,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电视节目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肩负起传播主流信息,探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持人需要根据话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嘉宾人物,根据我们对近年来《面对面》嘉宾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嘉宾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在电视节目现场独立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这些意见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面对面》对于社会性热点话题的解读主要通过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所起到的角色是提出话题,引导话题和总结话题的作用,而话题的具体解读与阐释则由谈话的嘉宾给出,这就使主持人在节目采访过程中保持了客观、中立、理性、公正的视角,主持人引导话题的方向而不决定话题的论证方式,嘉宾给出解读,而不使解读偏离节目主题。

(二)主持人话题引导的表现方式

《面对面》通过背景资料展示的方式,来为主持人的点评和提问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和案例支撑,使说观点更有说服力,使话题更有集中性,使主持人的点评更丰富、充实,摆脱了单纯的“画面+配音”的单调的表现方式,为谈话增加了话题感染力。

(三)话题内容的平民化色彩

主持人对话题以及嘉宾观点的点评带有典型的平民化色彩,这表现在主持人的观点、分析、总结都是站在普通的社会大众的视角上进行,赋予节目更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体现出节目所肩负的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

电视节目要反映现实,但不能完全再现现实,特别是对于像《面对面》这样的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而言,将社会现实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象提出来,进行高度的凝练、深化,然后邀请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就是电视媒体扮演“社会镜鉴”的最直接的体现。正如张安安所指出的那样,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符号化传播的格局,在大众传播中融入了许多人际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人际性的回归’,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互补”[7]。正是《面对面》主持人所持有的那种特殊的人文关怀,那种浓郁的人情味,以及充满理性的点评才使节目成为主流话语的引导者,成为当前社会主流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才为节目赢得了地位、权威和尊严。

四、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对主持人有着极高的要求,主持人对于题材的选取能力,话题的引导能力,对嘉宾进行提问的技巧等因素都成为影响节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指出,《面对面》是一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的艺术,它建立在主持人对社会焦点话题把握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有对现场嘉宾的话题引导能力,具备以点带面的问题提问技巧,拥有代表电视观众利益的平民化视角,通过客观、公正、中立的观点总结来促成采访的成功,从而完成电视新闻节目反映社会焦点话题,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教育社会大众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中,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面对面官网,省略/program/mianduimian/shouye/index.shtml.

[2]胡明川.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4).

[3]闫伟.《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张芊芊.《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J].电视研究,2003,(7).

[5]罗琳,张黎湘.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谈话节目主持人如何处理四种关系[J].声屏世界,2008,(3).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电视台;谈话类节目;访谈;借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46-01

一、常见电视谈话节目类型

在我国多样化的节目形态中,谈话类节目从开始的类型单一发展到现在的谈话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逐渐发展成多种谈话类型并存于一个谈话类栏目中。谈话类节目的节目形式也不再是仅仅存在于谈话类节目中,此种节目形式还适用于穿插在其他形态的节目中,从而丰富了节目的内容,谈话的形式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易懂由于这种访谈类栏目类型的多样性,对其分类并研究特征,对于高校电视台确定电视谈话类节目类型、以及模仿借鉴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综艺娱乐类

综艺娱乐类主要指的是与娱乐明星一起互动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大部分也同为明星,要求反应敏捷且语言幽默。节目嘉宾主要为有话题点的明星,内容多为一些游戏互动,问题讨论等。大部分在演播室录播或者直播。此类型的节目,气氛轻松愉快,语言幽默搞笑,现场较为火热,通过明星嘉宾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从前期宣传到后期制作都是轻松愉快的气氛。因其轻松愉快、语言幽默且可以近距离与自己喜爱的明星接触、对观众的年龄、文化程度没有限制等特点,所以其影响范围较大,收视率较高。此类节目有《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康熙来了》等。以《超级访问》为例,主持人和嘉宾在台上互动的感觉特别好,气氛会根据谈话的内容进行调整。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电视台很少能有这样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一起玩,一起闹,一起笑。

(二)人物讲述类

人物讲述类主要指的是一些名人成功人士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讲述自己的一生或是艰难时刻或是对一热点问题发表看法。此类型的谈话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较高,要求主持人在节目前期查阅了解嘉宾的资料,并且在节目开始之前与嘉宾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主持人的文化要求以及个人思想和沟通能力的要求较高。谈话的内容多为名人或者成功人士的比较坎坷的阶段或者对一种问题的看法。因为其谈话内容的特点,受众较为局限,多为一些知识水平较高、或者希望借鉴名人成功人士的经验的人。此类节目气氛较为舒缓,循序渐进,像一首人生之歌,宛转悠扬但也跌宕起伏。比如《艺术人生》、《面对面》、《杨澜访谈录》等。而高校也可以邀请知名人士担任嘉宾。安徽师范大学电视台就曾模仿央视主持人王志的《面对面》开办了校园人物访谈类节目《人物面对面》,主要是在原有节目形态的基础上聊大学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中山大学的《艺术与人生》则是模仿央视的《艺术人生》,邀请知名艺术家作为节目嘉宾,畅谈其艺术经历,分享艺术道路,感悟艺术带给他们的收获。

(三)新闻事件类

新闻类谈话主要是贯穿于新闻节目当中,以嘉宾与主持人的一问一答或者是嘉宾之间讨论等的形式呈现。此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也较高,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反应程度还是文化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嘉宾多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内容则为对新闻热点的看法等。因其穿插在新闻当中且内容多为一些时政问题,所以受众也较为局限,多为对新闻热点感兴趣的人以及文化水平较高的。此类节目较为严肃,节奏平稳。例如《焦点访谈》、《今日关注》等。浙江传媒学院有一档谈话节目《校园访谈》,里面有几期谈话的内容比较严肃,涉及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

二、高校电视谈话类节目创办的选择与借鉴

如今对于高校媒体来说,创办一档谈话类节目的条件可以说是较为优越。首先各高校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还有许多知名学者教授,他们拥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和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高校电视台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数量庞大,他们有较高的求知欲望,渴望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因此高校电视台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邀请在全国具有一定威望的教授专家,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满足学生求知愿望,通过电视访谈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沟通的平台。基于以上几种常见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人物讲述类最合适高校电视台应用到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当然在栏目创办过程中,要尽量选取综合条件较为优秀的学生或者老师作为栏目主持人,嘉宾不仅要能够给学生未来的发展一定的启示,同时也能使其他受众获得启迪。同时,因为是高校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节目形式可以更加灵活,节目风格可以更加活泼。除此之外,校园电视谈话节目还应克服形态单一,形式和内容不够多样化,信息量不够丰富等问题。尝试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元素,本着不偏离谈话节目最根本的本质,通过荧屏拉近观众与嘉宾的距离,让电视谈话类节目变得不仅“好听”,而且“好看”。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电视谈话类节目才能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拥有更多的收视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参考文献: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第8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风起云涌,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做好了,马上就有人跟风模仿,于是谈话类节目的同质化竞争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一个有自己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节目是很难被模仿的,因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本身的个性化和独特风格是谈话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个性鲜明的节目,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当这种个性恰好能够满足观众的品位和需求时,节目就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性,从而令观众对其产生某种偏好,具有同类节目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其实主持人的形象就是节目的形象,节目本身一定要带有很深的个人印记和特质,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乃至一颦一笑都应该是这个节目特有的。这样的节目才具有独特个性,才能够站在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前沿。

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风格与魅力。主持人风趣的语言、突出的个性、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能够使观众叹服。具有亲和力也是主持人个性化的范畴。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以个性化、本色、真诚的主持特色,构筑起崭新的平台和桥梁,用于嘉宾和观众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就是主持人的亲和力和主持人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氛围的能力。

人们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不能像在通常情况下一样放松自然地进行沟通或交流,有的人也许还要刻意地维护自身的形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表述观点时词不达意或避重就轻。著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鲁豫曾这样说:我要给被访者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这种和谐氛围的营造其实来自主持人采访前的精心准备,与其他谈话节目的刻板流程不同的是,鲁豫通常在每次采录节目前,完全没有和嘉宾沟通,不见面也不打电话,保持彼此的新鲜感,使这个节目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对人物进行透彻的了解,沉浸在他(她)的世界里,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和想象,当年的他(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准备采访提纲,只准备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开场白。这个开场白是一定要想好的,因为它决定着谈话的基调和气氛。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主线,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因此,要注重对主持人个性的包装,突出主持人的作用,张扬主持人的个性。节目的形式、话题以及对话题的切入角度都要尽量根据主持人的特点而确定。每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都是在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好的主持人能够抓住观众视线,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熟悉的领域,只有对被访者熟悉的领域进行交流时,与被访者的交流才会流畅地进行。从传播学来看,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施拉姆说,传播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带来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而双方的这些经验中的重合部分才是“他们的传播环境”(也就是共同经验范围),也就是说,寻找共同经验范围并在共同经验范围内开展传播活动,是建立有效传播关系的前提。那么现在再来看访谈时营造和谐氛围,就不难看出,要使得访谈能如鱼得水般顺畅,那就要求主持人在事前一定要对被访对象的背景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获得与被访者更多的共同的传播环境。

当然,个性的追求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综合性的,是一种“多元化”的个性。而这种多元化是多方面的组合。一个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现个性化的同时,还要能积极参与到节目的选题、拍摄、剪辑等程序中。这同时也叫做主持人所具有的复合角色。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具备复合能力的同时,才能更具备所做节目的牵引力。因为较好地参与节目的制作能够更好地认识一期节目的主旨、倾向、编导所要表达的意图、嘉宾的背景资料等,能更好地主持现场,游刃有余地把握大局。所以常常是主持人水平决定了节目的水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个人志趣影响了节目的风格。主持人的知名度也与节目的知名度捆绑在一起,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接受过程。因此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修养非常重要,而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就更加重要了。相比其他节目而言,谈话节目更能充分而及时地反映出主持人的自身素质和人格品性,也就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文化积累、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敬业精神,前期投入直至现场主持,都会给电视节目带来重要的影响。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心骨,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不仅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拉近嘉宾和场内观众距离并提起他们谈话欲望的重任,而且控制着全程节奏,决定着节目的走势和趋向。这些都集中体现出主持人身上独具个性的风格和驾驭能力。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能合理地与节目相融,而节目也能完全地将主持人的个性化闪光点闪耀在观众眼前,这个谈话节目便能稳操胜券、独领谈话节目的。

今后,电视谈话类节目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赋予主持人更多的机遇,也给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他们用多姿多彩的个性主持风格和人文精神拓展了谈话节目无限宽广的艺术空间。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努力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两期节目,而且也点燃了一把能引导现代人窥视自己内心世界的火炬。随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涌现出来,个性化了的主持人一定会让我们的电视屏幕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