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的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清照的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技巧

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代之文学的确立必然有一代之典范。千百年来,留下了多少名家力作为后世所传诵。优秀的文学家更是灿若群星,不可胜数。但遗憾的是,在这众多青史留名的文学家中,女作家却是寥寥无几。而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李清照便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四库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李清照在词坛的重要地位。李清照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世俗与周邦彦的格律之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词风,创立了有名的“易安体”。在宋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坛,李清照都当之无愧地是第一流的女作家。

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作品自然多为抒情词。然而在一千多年的词坛上,抒情词已有不少篇目,可是为什么李清照的词却能够经久不衰呢?李清照的词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李清照精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读者,也征服了时间。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卓然一家”(清・李调元,《雨村词话》)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归纳起来,在艺术技巧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典型、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真挚、强烈的情感

李清照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她把这些情感真实地反映到自己的词作中,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典型,同时又具有丰满的性格特征。李词将毫不矫揉造作的情感与似曾相识的艺术形象自然、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刻画了一个因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内心愁苦的思妇形象,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刻画了一个生活悠闲自在,有些贪玩、有些任性的少女形象,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以及她闲适雅趣的浪漫情怀。而《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则刻画了一个独处深闺中触目伤春的愁女子形象。良辰美景无人与共,惟有独自剪弄花灯来排遣愁苦。气魄宏伟的豪放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更是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写自己漫游太空的梦境,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渴望光明与自由的艺术形象。《声声慢》中刻画了一个流离失所、老来无依、晚年寡居的孀妇形象。李清照将自己内心的爱与恨、悲与怨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无不闪动着她的真性情。

二、在婉约的风格中展现开阔的意境

词分豪放与婉约两派。从作品风格来看,李清照词属于婉约一派。婉约词始于唐五代的“花间”和“南唐”两大艺术流派,到了宋代,柳永与周邦彦将这种词风发展并规范,李清照则将婉约词风推向。后世有评论云:“婉约以易安为宗。”(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清代沈谦还认为李词是“当行本色”。可见,作为词人,李清照将婉约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李词还在委婉含蓄的词风中创造出了开阔的意境。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借写景来抒发与丈夫离别后内心极度痛苦的思夫之情。从艺术上来看,全词委婉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种“不明说”词中主要有三处,而那新瘦新愁更是尽得“婉”字之妙了。另外,这首词写离愁从身边景、平常事写起,时间和空间也并不单一,而“欲说还休”又给人无限想象余地。无论是时空的广阔还是词中尚未说明的丰富内涵,都体现了这首词词境的开阔。

三、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深远的意味

李词之所以在当时就被争相传诵且流传至今,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她同时代的王灼称其“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李词的语言非常通俗,但思想却并不浅薄,蕴含深远而又并不难懂。她善于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义,善于锤炼语言却又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行文如流水,读来明白晓畅,优美隽永。如“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表面是在写自然景物:春天已到,可依然是风寒看花难,但实际上却是在折射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后半句词就是李清照觉得家国和自己未来的春天都难以复见而发出的感慨,语浅而意深。再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都是这一类的名句,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作者捕捉到了短暂的情感变化来写愁绪,让人回味无穷。

四、在精心又不显刻意的用字中展现和谐的音律美

古代的词是用来配乐演奏的,因此要与音乐完美结合,要好听。李清照掌握了语言与音律的特点,精心修辞又不显得刻意,使得创作出的作品极具音乐美。李词的音乐美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李清照善于使用叠字叠句,在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使用叠字的就有四分之一。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篇首十四个叠字历来被人称道,十四个叠字体现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心细致入微。再如“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使用了叠字,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的忧愁的同时也赋予月亮人性化的色彩;而《添字采桑子》中“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则是叠句,渲染了思国怀乡的忧愁气氛。在叠字叠句中足见李清照使用语言的娴熟。另一方面是对仗。在词中使用对仗,显得工致,音律整齐,读来琅琅上口。如:“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

五、用多种新巧的手法来表现日常题材

李清照的词能够在众多的词家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在于她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善于推陈出新。同是写景状物抒情,李清照能够独辟蹊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写,写出新意,让人读过不忘。试举几种李清照常用的表现手法。

1.比喻。李清照善于借物喻人。如《声声慢》借黄花自比容颜憔悴;《一剪梅》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喻指思愁无法排遣;《满庭芳》是借梅花来隐喻自己的身世与志向。

2.拟人。李清照还常常将物拟人,使物具有了灵性。如“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3.对比。对比往往使要表现的景或情更加突出、明显,使喜更喜、悲更悲。李清照的名篇《永遇乐》就是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作者深沉凝重的故国之思。

4.烘托。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善于用自然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其中有喜,如《小重山》用生机勃勃的春景来烘托轻松愉快的心情;也有悲,如《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用暮春之景来衬自己的思夫之情。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李清照 意象 节日文化 词风格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的词人,生于1084年的山东济南。五岁左右时,她随亲人搬迁至宋代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李清照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在汴京生活。所以,汴京的文化,都深深融进李清照词的创作之中[1]。

一、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与汴京的文化有密切关系。作为北宋都城的汴京,当时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发展,为了在重大节日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便成为很好的载体,开会、挂灯、饮酒,这些活动在汴京由来已久。现在的开封,被誉为“市花”,每年的10月28到11月28之间,都会有花展。受文化的影响,在李清照的词中,咏菊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一)李清照前期作品

《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V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2]白菊在“无情风雨”里,被“揉损琼肌”。可是,即使环境恶劣,也不能压制住她内在的美,白菊依旧散发阵阵幽香。她那“憔悴瘦芳姿”,更显示出词人对的怜爱之情。爱菊之深,其意义深刻,说明词人对也是深深喜欢的。但是与其说词人喜爱,倒不如说词人喜欢像古人圣贤那样,有一颗淡泊明志的心。因此,在词中,作者大力用典,表明不愿像杨贵妃等人一样碌碌无为;希望成为像屈原、陶渊明那样的伟丈夫,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

(二)李清照婚后作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时期,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远游,由于夫妻离别,作者深闺寂寞,因此词人以重阳节赏菊喝酒来渲染凄凉氛围,表达作者因为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孤独与落寞的心情。词人以“黄花”也即形容人面色的憔悴不堪,以瘦暗示相思之苦,相思之深,意蕴深刻,给人以无穷的想象[3]。

(三)李清照南渡后作品

李清照南渡之后,虽然她已经不在汴京生活,但是在她与家人在汴京生活的岁月中,汴京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她的诗词风格,即使南渡之后,有着亡国丧父、孤独漂泊之苦,在她的诗词中还会频频出现汴京文化中节的身影,可以看出汴京文化对她影响至深。

如是《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2]靖康之变后,作者追随宋主南渡,这个时候,是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最痛苦与的时候,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漂泊之苦都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上片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作者寄思想感情于景物之中,渲染萧条气氛,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下片写词人夜不得眠,举酒消愁,道出词人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作者故国沦落、流离失所、孤独寂寞的心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全词以“愁”为词眼,抒发作者的孀居之苦、丧父之痛、亡国之恨。词的上片,先用十四个字,七个叠词,以动作、环境和心理感受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渲染了凄凉、萧条的景象。接下来以“淡酒、黄花、过雁、窗儿、梧桐、细雨”等寄托作者愁思的意象深刻描写了作者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黄花”暗示作者消瘦的容颜,写出人已衰老,却依旧漂泊无依,独居异乡之心情。

词人李清照所描写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李清照笔下的有浓浓的酒香。南渡之后,作者便开始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尤其到了晚年,词人似乎更热衷于喝酒,想以醉酒抒发自己的哀愁,每次醉酒时,相伴词人的总是黄菊。李清照词中写的词大部分都是后期的作品,后期的李清照,生活愁闷、孤独、寂寞,作品不像前期那样轻快明丽,而是言之不尽的“愁”。所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词人情感的寄托。不同的作品中,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法,例如联想、比喻、象征、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对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展示,表现了词人高洁志趣、不落俗套的“式”的精神品质。

二、李清照词中的节日文化

汴京作为北宋的都城,它的一举一动对全国有重大影响。在平常节日中,都市里的热闹就得以显现[4]。在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不免也会提到汴京的节日,在那些节日里,作者有喜悦、有感伤、有思念、有惆怅。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作品 青春 影响

谈起李清照,不得不说,她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标签:婉约派词人“宗主”、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等等,她独创的“易安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白话词,在当时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当时及后代的文人都对李清照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更难得的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成名极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最为出色的代表作是其中后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但作者认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特别是被很多研究者所不太重视的,其出嫁前的闺阁时期的词作,也很值得一读,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其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作者看来,就是透过这些词作,而跃然纸上的那个少女形象:她从来就不是娇气柔弱、多愁善感的,她有着过人的才华,深远的见识,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的是这么的仅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是这么的难得。而这一切,都凝固在那些优美的诗词作品中,这些作品,怎不由得我们击节赞叹,倍加珍惜!下面,就让我们借着赏析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作品,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快乐少女的如诗世界。

其一:活力又豪放的青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作写于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全篇用几乎毫无雕琢,清新自然的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夏日傍晚的荡舟归游图。这群快乐的少女,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一起去溪亭游玩,说笑跳闹,喝酒划船,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哎呀,要快些划船回家了,但不知是喝醉了后太贪看眼前的美景,还是心里太着急乱了方向,总之她们的小船儿来到了密密的荷花丛深处,摇摇晃晃的小船惊得水中花丛里的沙鸥、白鹭扑棱棱飞起来,呼扇的翅膀上带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水珠,呼呼啦啦的冲天而起,真是好一幅生机勃勃而又情趣盎然的画面啊!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姑娘们那银铃般的笑声。这就是少女时期李清照的生活啊,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活力。

在这里,李清照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架子,而全然是一个活泼开朗,豪气潇洒的少女,她用生花妙笔写出了青春的朝气,她将自己充满勃勃生机的快乐定格在了~中,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了解感受到在宋代,一个少女所拥有的真实的欢乐时光,让我们知道千年前的女孩儿,她们的快乐生活是这样的啊,这功劳,谁人堪比。

其二:美丽又伤感的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C。

这首亦写于李清照待字闺中的十六岁左右的词作,在当时问世后得到了极其巨大的赞赏,以至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词作传神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才情的多情少女形象。她宿醉在春天的一个风大、雨疏的夜晚,在昏昏沉沉的酣睡里,只听得风声雨声将后院的花草叶子噼里啪啦地抽打了一整夜,在睡到天光大亮后,这位敏感多情的少女,最担心的却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怕是要遭殃了吧。谁知卷帘的侍女却答道:海棠花没事啊。这个答案显然没让心思细腻的女孩儿满意:唉,你哪里知道啊,一场风雨过后,海棠叶是更加肥大茂盛了,但是海棠花恐怕就已经被吹落了。

这首词中,最经典的当然就是“绿肥红瘦”四字了,一绿一红,一肥一瘦,将平字用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用语绝妙。并且李清照用这一句话,便道明了自己复杂的情绪:红颜易老,就像那凋落的红花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青春易逝,老去的脚步匆匆,怎样才能留住这流逝的时光,流逝的青春呢?少女的愁怀,少女的伤感,如此细腻的情绪,李清照借着花儿娓娓道来。青春,美丽而伤感的青春,在少年李清照的笔下有了色彩,有了具象,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也体悟到了这份敏感的心思,让我们跟着一起惆怅,这首词作里深厚的白描功力,巨大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其三:娇羞又大胆的青春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这里面的少女形象,应该就是李清照自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儿呢,那是在一个好天气里,阳光灿烂、风轻云淡,一个大家闺秀,在自家的院子里荡秋千,自由自在,快活尽兴,哪怕香汗淋漓,也心情大好。这个充满活力又精神抖擞的娇小姑娘啊,忽见有客人闯入了花园,急忙含羞回避。因为过于慌乱,仅是穿着袜子,鞋忘了穿,头上的发钗也掉了,真是狼狈啊!可就算是这样,这个小姑娘却又倚在门边,装作低头嗅青梅的样子,一再偷偷张望来客。这是个多么鲜活而美妙的画面啊!这是个多么可爱的姑娘啊!

那又是什么让得我们一向爽朗大方的少女李清照,一下变得如此娇羞呢?那只能是来的人是她心上的情郎啊!透过文字,千年之前,那少女倚门回首嗅青梅的俏皮小心思,那又慌乱又羞怯的眼波,那绯红的脸庞,似乎都历历在目。空气中仿佛都荡漾着一股酸酸甜甜的、青涩的、叫情的味道!李清照是如此贴切的描摹了美好初恋中青年男女的真实心态,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直抒情感、直面内心,如此真挚,如此热切!

其四:见识非凡的青春

更令人称奇的是,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在词名昭著后,还开始了她的写诗生涯,写的还是封建时代本是男性专利的咏史言志诗,这便是被大儒朱熹啧啧称奇为“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

其一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分析

引言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古代评论家大都称之为婉约,更有“婉约以易安为尊”之说。也有论者认为李词以婉约为主,但婉约之中很有骨力,兼有豪放派之长。当代学者中有人提出李词的婉约与传统的婉约有区别。笔者以为研究作家的艺术风格,必须联系其整个人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本文拟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入手,探讨她的思想性格,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思想和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探讨其词的艺术风格。

一、经历、性格,形成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马克思语)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依赖于作家的思想性格,取决于作家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李清照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代,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造就了她豪爽刚毅的性格,而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又渗透于其中,在文学上表现为奔放舒柔、疏宕凄婉的创作个性。

(一)经历曲折,造就豪爽刚毅的性格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知书善文。对她的文学修养有着潜在的影响。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金石录》三十卷是她们爱情与事业的成果。李清照十九岁时,父被罢官。二十四岁时,公公――宰相赵挺之卒,赵明诚一度入狱,后被夺官,夫妻“屏居青州十余年”。靖康之变,故土沦亡,南宋朝廷采取妥协逃跑政策。“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清照的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南渡后,赵明诚去世,书册文物尽失,继而是“颁金通敌”的诬陷。在这种情况下,她写下了“桂子飘香张九成”的诗句,讽刺赵构策试,表示她正直不阿的人格。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清照“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豪爽刚毅性格。

(二)刚毅性格,形成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

我国古典文论传统是“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气质是风格的根本。李清照在《论词》中云:“秦则专主情志,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所谓“富贵态”,当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气质。秦观词风纤弱,受到李清照批评。由此见出她主张的词风当是豪婉相和,刚柔共济。形象地说,不但是妍丽动人的贫家美女,而且具有高雅深邃、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正好比“木兰横戈”,飒爽英姿,雄风裹着娇媚,妖娆中透出英雄气概。

(三)词的奔放与诗文的悲壮,统一在思想性格之中

清照的诗文被公认为豪壮一类。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尚高雅,协音律,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以诗为词、不协音律及无铺叙、少典重和少故实。李清照的创作更着力于词,她视词、诗一等,继苏词之后,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特别是首创宋词思乡爱国的情感,对后人有一定影响。清照词作和诗文的风格有所区别但绝非“截然不同”,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共同构成清照的文章精神及其本人的思想性格。清照性格豪爽刚毅,在诗文中表露明显,其词作同样如此。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格调轻快,初步形成她奔放疏宕的创作个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没有刚毅的思想性格,怎么会有如此压抑的悲愤?《摊破浣溪沙》“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委婉道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豪情。李词中压抑的悲愤,同其诗文中的雄浑悲壮,统一在作者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之中,总的倾向是一致的。

二、创作方法及独特的“易安体”

李清照运用富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特征的创作方法和其它艺术技巧,批判地继承了婉约词中清丽的创作笔法,融合豪放悲壮之气,将两者成功地结合起来,立体地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创造了独特的“易安体”。

(一)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清照《论词》批判了花间词猥俗浮艳的风气,其“《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继清丽一路而有所发展。清照“奉柳永为本朝词家第一人”,创作受其影响,但他对柳永“词语尘下”的作品持批判态度。《孤雁儿》后主遗风显然,词意更为深刻。“情怀如水”的韵味较之秦观的“柔情似水”也更显隽永,真切情思与超脱襟怀相融合,高雅俊美。赵明诚赞誉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正是从她的品格和创作的关系来说的。

(二)表面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

李词中有着更多的愁情苦意,一直被当作李词婉约的证据。其实,李词在愁苦中寄寓了作者的刚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摆脱了婉约词的羁绊。这不仅高于其他婉约词人,更是“易安体”风格的重要体现。李词述愁虽说是明指暗达,最富盛名,但她赋无形之愁以有形,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李词为学术界公认的只有38首。其中直写愁字的共有14处。如“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愁的形体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到头来载不动、了不得!但这绝非等闲之愁,词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明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暗示另有所指。李词中述愁最甚,被杨慎《词品》评为“最为婉妙”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其中压抑之极、无法排遣的愁绪,包含着词人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内容,其愁远超闺阁之外,表现出作者感愤时事、忧伤悲凉的爱国情思。所言“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可说是清照述愁的真实写照。表象低回深沉,内涵悲怆激愤。比婉约派博大矫拔,较豪放派柔顺细腻,实在是李清照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词风的成功实践。

(三)“闺阁中之苏、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宋王朝严控政治言论,文人常以诗文贾祸。像岳飞、辛弃疾,歌唱起爱国来慷慨陈词批评起朝政来,只敢微词婉讽。李词凝重淳厚,含蕴深沉,也属婉讽一类。岳飞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清照的《浣溪沙》“倚楼无语理瑶琴”,同一机杼。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李清照《念奴娇》“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工力悉敌。辛词“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词“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一家眷属。人们谈到岳飞、辛弃疾的这类词作,便都说如何委婉道出英雄豪气,而说起李清照的作品,就是什么闲情闺怨,这对李清照太不公平。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苏词雄壮,辛词悲壮。李词对辛词有过影响,其豪放相对地近于辛词那种“潜气内转”的悲壮,其气概“直于压倒须眉”。正是如此,李清照才能以“闺阁中之苏、辛”的地位名动文史。

李清照的许多词句,如“未必明朝风不起”、“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都从侧面反映出词人关心现实、忧时爱国的创作方向。影响到她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表现为现实主义精神。《清平乐》“看去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对时局的关切显而易见。《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透过表面的繁荣,触及阶级、民族矛盾的本质,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同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艺术事业、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得李词又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天上人间,驰骋想象,在现实的感叹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著名的《渔家傲》(天接云海连晓雾),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悲壮的豪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鹏正举”的豪放气质同婉约清丽的表达形式融汇贯通,是李词豪婉相和的代表作。

三、艺术技巧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清照善于观察生活,词作构思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及富于声韵美的白描语言艺术,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深婉含蓄地抒发了她炽热的思想感情,综合地表现出其词风。

(一)刚柔相合的巧妙构思

李清照在构思上注重刚柔结合,使她的词作轻巧尖新、“跌宕昭彰”。历来思乡之作,不是夜晚就是深秋。李词《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却选择了早春的清晨,构思独到。上片写词人愉快的心情在春寒袭来时的变化,下片陡然一转,亡国忧愁举杯难消。上下呼应,早春的温柔和家国的忧愤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整体构思上,清照词于结句特别用力,往往几字,深入主题,把全词推向。此词结句,照应“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极写词人忧愁之思,激愤之情,属于“醒明本旨”一类。《念奴娇》结句“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一扫全词愁云,表现出豪放之气,属于“宕开”之属。清照许多词作写凄苦之情,密云不雨,末了一笔宕开,兼收豪婉,并蓄刚柔。

(二)刚柔互济的对比与衬托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李词中具有创造性。《怨王孙》虽也描写了“红稀香少”的秋色,但却流露出“说不尽,无穷好”的喜悦心情。构思出神入化,在与传统题材的对比中突显个性,没有大家气魄实难为之。《蝶恋花》“暖雨晴风”的旖旎春光和词人“独抱浓愁”的苦楚情丝,构成凄婉与劲直的对比。同时互为衬托,反跌极力,被前人视为“入神之句”。《鹧鸪天》“不如随风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把表面上的消沉情绪推向,而“仲宜怀远”的乡思之情却似地下之激流,汹涌奔腾。这是表与里的对比衬托,从中可见词人以刚对柔,以柔对刚的抒情技巧。《摊破浣溪沙》以梅花和丁香的粗俗对比桂花的“熏透愁人千里梦”,衬托出桂花的“风度精神”,亦为刚柔互衬。李词对比和衬托中刚柔互济,交相辉映,犹如精雕细刻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

(三)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

《玉楼春》“未必明朝风不起”,对时局的关切表达得曲折深隐。《念奴娇》通过形象的塑造、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细读可悟其深义。沈德潜认为含蓄的作品应是“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外味”,能够“使人神远”。李词所谓闺思、闲愁、别情,在婉转表达中蕴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其“弦外音、味外味”,就须结合生活和思想来细心体察。《浣溪沙》首句“髻子伤春懒更梳”,只不过是写情思的一种艺术手段。全词以景寄情,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悲愤,这和古诗中借景、借物来比人喻事的传统一脉相承。正是柔情中有悲愤,悲愤中寓柔情,构成李词风格的重要特征:含蓄委婉地表达炽热的思想感情。《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构思颇具匠心。是李词豪婉相和、刚柔共济艺术风格的优秀代表作。

结语

总之,李词的思想内容,具有积极进步的政治倾向,反映了词人豪爽刚毅的思想性格;其艺术形式,具有奔放清丽的特色,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李词以委婉含蓄的形式表达了苍劲忧愤的内容,柔中含刚;把现实生活的主观情思蕴含在委婉清丽的表达之中,寓刚于柔。从而形成了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清照.论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性意识 诗词创作 舒婷 李清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女性被狭隘地禁锢在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礼教观中。这些封建礼教的观念更是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文学活动中,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往往迷失在男性的话语体系和形象群体中。[1]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的逐步转变,中国女性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关心周边的社会状况,甚至开始关注国家政事。她们对自身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个体,一个独立女性的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就是女性意识。

文学创作作为独立的个性化创造,作家的意识尤其是最终表现这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联系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情世界和精神面貌。[2]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最能展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的内心感受融入文学创作中,也就流露和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在众多女性文学作家中,李清照与舒婷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大胆地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成为“婉约之宗”。她的诗词中流露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她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由宽松的生活氛围造就了她敢想敢做,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性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追求自由的时代特点的影响下,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了解认识并把握社会,开始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曲婉约清丽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年少时的作品。它描绘了李清照作为女子所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李清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婚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幸福恩爱,而赵明诚却经常离别在外。李清照便在诗词中表达对丈夫的思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后,流落南方的赵明诚不幸因病逝去。李清照怀着孤苦悲伤的心情写下《南歌子》、《孤雁儿》表达她内心深处对往日爱的追忆和丈夫逝去的悲痛。“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年代,李清照对国家兴亡也极为关注。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她对周边社会环境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永遇乐》中就描写了国破家亡的凄凉的现实:“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打马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等多篇诗词也都影射了北宋末年朝败,国家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现实,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她以女性的视角,勇敢地在封建社会公开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女性的真正价值,也鲜明地反应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末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标志。[3]

二.舒婷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是近代文学史上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中充满着独立乐观的积极态度。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4]例如,她的《赠》《无题(1)》《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等多部作品,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内心对爱情的体验,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自信与乐观。

舒婷的爱情诗中,影响最大的是《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舒婷作为一个女性对爱情中独立人格的向往,还表现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作为“树”这个独立而不是弱势的形象参与到爱情中,是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挣脱。反观“美女作家”们的女性意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所张扬的女性自我意识、人格独立,才是全人类女性所追寻的最终归宿。[5]她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意识不卑不亢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唤醒了无数中国女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女性自我意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舒婷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女性,也在作品中表现了她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十六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你用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从舒婷的诗词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对爱情中男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李清照和舒婷的诗词,都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鲜明的女性意识让她们的诗词独具魅力,也会影响更多的女性作家乃至更多的中国女性。

参考文献:

[1]佘爱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觉醒与张扬――论李清照、舒婷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2]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J].新华文摘.1994.

[3]苏虹.《李清照女性意识论》.皖西学院学报.2007.

[4]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文教资料.2007.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6篇

不擅长“抖包袱”

镜头里,她是知性的抒情达意者。人前,她头发飘逸,清纯温婉。她初上《百家讲坛》开讲陆游时就有网友感叹,“怎么能这么有文化,又这么美?”她的新书《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的腰封也赫然挂着“美女教授”的头衔。

“刚开始我也觉得挺扎眼,这个称呼我反抗过,当时这本书的责编把书稿给我的时候,我就提意见能不能把“美女”改成”知性”或者“人气”,但是反抗没用。后来,我发现美女变成一个统称了,不管叫谁,只要是女性,都可以称呼是美女,我也就放心了。”

“美女”的身份,是否给杨雨的职业生涯一定的助力呢?“在同等实力的情况下,更漂亮一点也许会有些帮助。但是,总是有实力上的差异的。《百家讲坛》的女学者都很漂亮,但都下是靠长相,靠的都是实力。”杨雨十分坦诚。

她在节目录制前会做大量准备工作,“讲纳兰前,我非常细致地通读了阎崇年老师关于清初的一些讲稿,也全面地搜索了纳兰的相关文献资料”。节目录制结束后,杨雨却很少看自己的节目,“顶多看一集,给自己挑挑毛病。看看哪里不够从容,哪里气息不对。感觉自己不是特別能侃,看上去讲得特别累。”

以往《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从年龄资历来说都是比较年长的学者,她凭借什么吸引到编导的注意力?思考片刻,杨雨总结原因为“个性和风格”。 “我觉得无论谁来讲,讲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杨雨说自己是以情动人,“解读人物时我会比较偏重情感的细膩表达。别人的讲座故事性很强,我会从文学情感去解读。”谈到外界的质疑,杨雨很淡定,“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是要承认我观点的合理性。”

在擅长“抖包袱”的百家讲坛众多文学大师中,杨雨是一个不擅长讲故事的特例。她讲起故事来非常平淡,编导听来都会没劲地瞌睡,最终放弃了让杨雨讲故事的想法。她的独特之处在于情。“编导说看到我分析词的时候,都觉得他的感情在随着我的讲解而波动。他还是觉得我比较适合讲抒情文学,不擅长抑扬顿挫。我更加注重一个作品当中所包含,以及我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的力量。”

曾怪解和妖魔化李清照?

2008年,杨雨曾被网络集体攻击。由于对李清照的解读极具颠覆性,杨雨的《解秘李清照》讲座视频在短短几天内被点击超过15万次。大量喜欢李清照的网友对这样的解读非常不满,有网友认为杨雨是为了出名,故意将一代女词人妖魔化,目的就是夺人眼球:也有网友认为杨雨很年轻,本身对李清照的研究不够,功夫还没有到家,曲解、误读了李洁照。

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娟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杨雨则在讲稿中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特定语境下,她将李清照解读为“漂亮有才却好赌、好酒、好色”的女性。

杨雨说,李清照爱打马,这从她的词“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中可见一斑。而“打马”是麻将的前身。那么李清照爱赌到了什么程度呢’杨雨在视频中讲了一个例子:北宋灭亡以后,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着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兵荒马乱的时候,她还念念不忘赌博。

杨雨解读说,如今能读到的李清照的词大概有58首(含存疑之作),其中提到酒和喝酒的有26首,李清照爱喝酒,而且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杨雨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实李清照好酒,她认为《如梦令》记载了李清照醉酒最出格的一次,她和伙伴们踏青春游,喝得醉醺醺的,竟然不小心闯进了荷花丛中,怎么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说李清照好色,可能很多人会提出质疑,但是杨雨从李清照婚前婚后的两首词中,看出了端倪,作了另类解读。李清照的《丑奴儿》一词,杨雨认为个中涵义是李清照向丈夫赵明诚弹琴求爱,奈何赵明诚不解风情,李清照只好对着菱花镜细细描眉,轻轻点唇,上一点薄薄的晚妆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对于这种解读,康震并不赞同。他认为,李清照喜欢赌博,这未必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赌徒”,因为在那个时代,“打马”并不是为了赢钱,完全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说李清照是“酒鬼”似乎史有些牟強,在宋代,喝酒是一种义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对于李清照的“好色”,康震说他不知道杨雨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只是从一些描写女子美貌、妩媚的言辞中就片面地说李清照“好色”,似手有些不妥,只能说李清照大胆而已。

我没有过度阐释纳兰

除去现有能够掌握的历史文献之外,人们没有办法走进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人物,包括已经逝去300多年的纳兰性德。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肆意解读历史,杨雨说,即便是夸张的解读,都必须从文献出发。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7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上,李清照的词有着重要的地位。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都选编了李清照的词。可见其重要性,李词又很高的艺术性和鉴赏性,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很好把握,是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从李清照的生平,艺术特色,创作分期及其感情世界四方面进行探究。

一、熟知李清照的生平

要深刻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应熟知其生平。李清照(1048-约1155),号“易安居士,”清南章丘明水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当时的大文人。母亲王氏亦能文章,这样的家庭促成了她成为一代女词豪。她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生活富足,情投意合,共同研究诗文和鉴赏金石,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情趣,因而生活幸福美满。但“靖康之难后,丈夫病死建康,她本人流落抗越,金华等地。”晚年生活很凄苦,曾改嫁但感情不合而分离,并因诉讼离婚而下狱,遭遇极为不幸。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可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条件优越,婚姻美满,她与赵明成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在前期显示出她天质聪颖,生性洒脱,博学多能的附加之子形象,因而词作绰约轻倩,自然妩媚,表现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此时的佳作。在这一时期不论是描写闺阁生活,还是思念丈夫的词都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人品味到生活的幸福。而后期遭国破家亡,迭遭丧乱,受尽磨难,心中极为凄苦,伤心苦闷孤独的心情常绕心头,一改往日清爽明朗的词风,取而代之的是哀愁凄苦,充满了悲伤和忧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吟唱出了一代词人的辛酸与悲痛,可称为千古绝唱。

二、了解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掌握作者的艺术特色,又是理解其作品重要环节。李清照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被当时学术界称为“易安体”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是:

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作词,她能把那些用惯了,用旧的字写入词中,是简单的字句表达出娟永的词境”。语句晓畅,读来朗朗上口,显示出作家的独具匠心,以平常语表达不平常意境,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运用语言能力。

2、“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剧痛”李清照的词反应了她整个的生活生命历程。她的一生既有个人的不幸,又有国家破碎的悲痛,这是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忧伤,此类作品在后期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她的人士经历所决定的,也是“易安体”独有的艺术特色,更是婉约词的显著特征。

3、“易安体”的丈夫气,李清照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一般子女所不及的刚劲,可谓刚柔并济。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胸怀融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豪迈之气。如{渔家傲}中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词显得很有气势,体现出“易安体”的刚健洒脱,爽朗的特点,可见作者虽遭人生的不幸,但她并没有被生活现实所压倒,而是坚强的自信心亦然存在。

三、把握李清照词的分期

一个作者的创作,随着现在生活的改变而有着不同的分期。李清照的一生是幸福而艰难的。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有着幸福的甜蜜,也有辛酸的痛苦,所以她的创作历程随生活的变化而改变。靖康之难,南宋向金称臣,李清照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折。前期作品充满欢乐与幸福,作品的基调是明朗的,即使是闺中之怨也不乏其明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发生了变化,她的词多写家庭破碎和丈夫离去带来的悲伤,同时也有忧国忧时的作品,基调是低沉的,给人以忧伤之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解李清照词的时候,尤其应该把握作者前后期词风格是不同,这样才能结合时代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为更好地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而打下基础,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李清照词作更突显这一点。我们在解读她的词的时候应注意到这一方面,如她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是作者热情歌颂大自然的词篇,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词的表现力极强。全篇不足四十字,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常记起那溪水边亭阁游玩的事,天已到黄昏,可我们还沉醉春天美景中,竟然不知道归途。等兴致散去,很晚才划着小船回家,竟走错了路,闯入荷花深处,奋力地划呀划,好不容易才找到归途。我们的划船声,嬉闹声惊动了已栖息的水鸥和白鹭。词中词中画面清晰可见,有溪水、亭阁、莲花、小船、构成了风景优美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在这美好的春景图中,主人公的心情是美妙愉悦的。这首词在表达上用了巧妙的方式,如“日暮,”“晚归,”从时间上表现出主人公游玩的兴浓,以致很晚才踏上归途。

“沉醉”“兴尽”“误入”从心理感受表现出了对春景迷恋很深,颇有不尽兴而不罢休的那种痴热程度。当我们走进作者描写的景致中,步入其心理深处,不由得产生一种共鸣,置身其中,使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说理解作品必须展开想象,构设情景,打开你的心扉与作者同行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

当我们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却与前者有不同的心灵感受。词的开篇就把读者带入忧伤的境界。作者先从寻找的动作出发,给人以悲伤凄凉的情调,“寻寻觅觅”读者不禁要问,她在寻什么,觅何物?这就得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答案。李清照前期的生活美满,公公做过宰相,丈夫也多次做过州一级的官员,所以生活极为富足,可以说尽情地享受着生活,作诗,作词及收藏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雅事。如今物是人非,丈夫离她早逝,家破人亡,加之李清照又无子嗣,孤苦一人流落他乡,生活无着落,面对这样的处境与先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越是鲜明,其心理的落差就越大,心情越伤感。我们知道了她这样的生活经历后,不难理解其寻什么,觅何物的答案,笔者认为她在寻找过去的生活,寻找与丈夫一起的幸福和心灵的安慰。可是寻来觅去,只有失落,只有秋风萧瑟的清冷和凄惨的心理痛苦,别无他物。这就是词中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腻准确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孤独,清冷与凄惨。这很平常的十四个叠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此时的主人公的心中就像打翻的五味瓶,辛酸苦辣咸齐拥心头,柔肠寸断。这一句是从三个层面来表现作者的心理过程,第一层写动作“寻觅”,第二层写环境“清冷”,为后面的心理反应作铺垫,第三层写心理感受“凄惨”。作者将其三个分句统领全词,为这首词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在设十分低调的心情下,深秋的季节是时暖时寒。在这样的气节里,作为年来体弱的妇人,是最难调养自己的身体,“三杯两盏淡酒”,古人常以酒消愁,以酒御寒,所以说三两杯淡酒是抵不住晚上劲吹的寒风,词作描写到此,人心本来就凄凉,加之自然天气的寒冷,可谓凉上加凉,使人心寒到极点。但此时又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曾相识”。更增添了几分愁意。大雁南飞,意味着天气冷了,而这北来的大雁引起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因而使人心中更加伤感。这是词的上阕,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天气寒冷,大雁南归,主人公流落他乡心境十分孤寂苦闷场景,使人为之感动。词的下阕写眼前景物,“满地黄花难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本是美好的事物,摘花,赏花是人之常情,可这时的黄花却被秋风吹打残落的样子,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是惟悴,衰败,这个模样有什么摘头?作者把黄花拟人化了,将其本来无情之物赋予情感,更反衬出作者的生活景况。笔者认为这是作者自喻,把深秋黄花比作自己。现时年岁已老,年轻时候的美容不复存在。岁月吹人老,生活迫人老。如果是年轻,或许有人羡艳尊容,而今就像秋风吹残的黄花,有谁搭理?孤独的心情油然而生。“守着窗儿,独自怎得黑!”在这无依无靠的旅居生活,孤苦伶仃,只是坐在窗前独自发愁,怎么挨得到天黑?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好不容易挨到天黑,又怎能奈得天明?词到此时已经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到极致,但作者独具匠心,以自古代表伤感之物的梧桐,阴雨,黄昏更加使人愁上加愁,尤其是“点点滴滴”极为传神。积攒在树叶上的水珠,滚落下来打在另一叶上,啪一啪,每点雨水像敲打着作者的心,伤心之极。这样凄惨冷落的秋雨之夜,一个“愁”字是概括不了“我”心中的辛酸与痛苦。整个词到此作结,但文尽而意无穷,使读者产生共鸣,恻隐之心顿生,替词中主人而伤感,不由得想起她在这样天气阴冷,细雨连绵,孤苦无助的情况下怎样生活?真是催人泪下,惨痛万分。

李清照的作品范文第8篇

李清照出生时,父亲还在为一首诗苦思冥想,她第一声啼哭,成了父亲最好的韵律。她的母亲也能文善词,李清照满月的礼物,是母亲与父亲合写的一首诗。她十一岁便能写出诗来,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处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中最美满的时代,“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等等的自述性描写,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总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据说,李清照非常喜欢月光,每次与夫君久别重逢,多是在月光下泡一壶好茶渡过,尽管她的词里没有写茶,月色溶溶的意境总还是多的。

青春的年华容易消逝,甜蜜的生涯,已成为过往的回忆了。当李清照四十六岁时,赵明诚为其母奔丧到金陵,独剩她一个渡过孤寂的生活。后来赵明诚病死他乡,从此李清照便变成了以悲痛聊渡余生的老妇人了。她仍然喜欢到月光下的院庭小歇,但是每次望月后的低首,又都会泪流满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他悲伤生活的真实序言。很多人喜欢李清照是冲着她的词,因为在文学史上,宋朝的词有李清照重重的一笔,可是我却忘却她的那桩爱情,为她的坚贞感到痛心。据说,赵明诚享受完新婚的柔情蜜意,就把忧柔的李清照留在家乡的闺房,这时有许多次机会是比赵明诚优秀的男人冒着被世俗唾弃的危险送来的,可是李清照直到赵明诚死后多年,都没有迈出过婚姻的家门半步。

李清照的词与她自己身世一样,前半为喜,后半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月。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的闺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每次读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自然想起主人一些生活片断。这一夜没有月色,只有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李清照夜不能寐,并不是害怕天上的滚雷,而是想着远出的夫君。想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晚餐时喝了点小酒,没有夫君一起就餐,李清照一般是不喝酒的,可是这一天晚上,一个喜欢自己但又不可能谈到一块的佩剑男人跪到地上,求她一吻,可是李清照回绝了他,而那男子却长跪不起。所以,本来就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怎么能就睡个安稳呢。看来,再坚贞的女人,一旦尝尽夫妻别离的折腾,也会动一念的私欲,也会面对异性的跪求不能入睡。

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梦想,但李清照没有诉说的地方,只有把它交给词,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很多史书上都只记载李清照如何面对远去的夫君的孤苦伶仃,但她也是女人,也想捧读远方的来信重温新婚的誓愿,也想独上高楼,与自己喜欢的男人品尝月光下酒。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头顶的月亮,多情温柔,是泡透她想往与憧憬的催化济,月光下的李清照出落得如水灵灵的荷花,而这朵别样清灵的荷花最终交能交到赵明诚手上。赵明诚离去之后,李清照还常常出现在有月色的庭院,可是这时的月色只能泊着浓浓的离情别绪了。

婚姻是一道命题,答案却不是绝对的,有许多种解答。李清照于年少时曾有过美满的爱情及婚姻,进入婚姻的圣殿后,她满足得睡不着觉。赵明诚有修养有学识是她这个写词的高手无法企及的,也正是因为赵明诚的君临,让她多少改变了些忧郁的气质,从寻寻觅觅状态中调整过来,过了一段热烈的爱情生活。她的许多词也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如《溪沙》这首写少女恋情的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的过程。“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生动地描写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见到生人,感到害羞。那“倚门”及“却青梅嗅”等一系列的动作,使一个天真娇憨,活泼妩媚,好奇而又含情脉脉的少女形象活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此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之所以超绝,是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又如《一剪梅》中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无法消除的。皱着的眉头才舒展,而万端的思绪又涌上心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