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人与海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1篇

读《老人海鸥》有感

今天,我学习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读后感想很多,感触很深,启发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友谊、最重情谊的故事,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和护理伤病的海鸥;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面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象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表现了海鸥与老人的深厚情谊,真让我们赞叹不已。

我也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和妈妈去散步,发现路边有一条小狗被人丢弃,小狗在可怜地向我求救,原来小狗的一个眼睛被染发素弄伤了,所以被主人丢弃,我想这条小狗太可怜了,就与妈妈商量把它带回家来。回到家里我小心地帮小狗擦洗眼睛,拿好吃的给它吃,把它放在房子里,经过几天的细心照料,小狗的眼睛慢慢地好起来了,身体也健壮起来了。从此我每天上学它都要送我到门口,每天放学回来它都对我摇头摆尾,我去散步它也紧跟不舍,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深深地感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要与动物建立深厚的感情,和谐相处;我也想到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善待动物就是善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和谐、幸福;我也想到人与人之间更加应该和睦相处,诚实信用,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加美好,社会就会更加安定。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2篇

听完这节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有人问老人幸福吗?我想他是幸福的,幸福的甜蜜只有海鸥懂。如何才能让学生懂呢?王林波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创设情境,关注兴趣,培养能力。

开课之初,教师请同学欣赏儿童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照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幅温馨的画卷,情动而心神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初读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很不完善,教师直接抛出两件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教师能即时评价学生,表扬学生善学习,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是借班上课,能拉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的词语教学。先采用了字理识字,区别字识字的方法,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了“抑”与“昂”的不同,指导书写时注重结构不同的字,书写时的不同。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能让学生先描再写,体现了《课标》中“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然后出示“白色旋涡、盘旋翻飞、扇动翅膀、炸了营似的”四个词语。指读,齐读,男生生读,让学生首先触摸词语的温度,再结合前面两词分两列问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能想象出哪两幅画面,也就是课文中写了哪两件事?教师重视让学生通过想象品读词语本身的面目,点染词语的亮度,想象课文的内容,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个人感觉,这样做好像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果再放手些会好吧。)

二、关注细节,注重补白。

在学习老人喂海鸥的片断,教师关注到了细节,注重补白。细节1,就是我们平时喂鸽子时怎么喂与老人喂有什么不同?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关注细节“很小心地”,让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情感。再对原文的句子进行补白,并指导学生入情地读。细节2,老人步行20里路,老人如何呼唤它们。让学生进行补白,体会老人内心的感受,让学生与老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细节3,体会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为什么有快有慢。将原文变为小诗,让学生品味,你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补白小诗,“构成一幅——的画卷,形成一道——样的风景。”学生的情感随课文内容的不断深入而层层递进。(个人感觉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牵的痕迹太重,设计得很好,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再配上乐,或配上动态画面,会不会更好呢?)

三、注重图文结合。

并不是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海鸥悼念老人片断时,结合图画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人的不易,出示海鸥悼念老人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人鸥情未了,从而使文本得到情感的升华。

下面对研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段阅读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差的,对于小学来说也许市级小学会好于乡镇小学,乡镇小学会好于村小。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必备一本教辅,《一本通》、《完全解读》……之类的。所谓的预习,只不过是看懂教辅。也就是说,在上课之初学生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会让学生便于理解课文内容,也带来一些负作用,就是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受到了禁锢。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是高段阅读指导的重点。开课之初,让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当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课文的内容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师要注重补充,一般来说适合学生探讨的应是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可以结合课后题来探讨,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探讨,让学生的思维和作者的思维、情感、语言、精神同构共生。

二、表达人与动物情感类的文本,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密码。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无论何种文本,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达人与动物情感类的文本,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密码要做到以下二点。(一)、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本文以老人喂海鸥,海鸥悼念老人展开的。本课教师是以品词、赏句、想象、补白、音乐激情等方式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形成自己正确对待动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注重联系自己的生活。本文一个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层层渲染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渐走进文本,与课文的主人公达到情感的共鸣。(三)、尝试新作。现在学生写的动物类作文结构如下:样子(大的XX,小的XX之类)、性格(可爱、聪明之类)表达情感(我爱XXX)。如果学完文本后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表达顺序,尝试写自己观察过的,经历过的,喜欢过的动物,相信效果会好一些吧。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3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精选【1】

昆明市有一道特殊的风景:每年冬天都会有成群的海鸥飞来过冬,而每年冬天的每一天都陪伴海鸥的是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

《老人与海鸥》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人每年冬天do风雨无阻的到翠湖公园去喂海鸥,视海鸥为儿女,给他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残疾的海鸥。老人与海鸥结下了深情厚谊,突然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

老人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香烟,而为了海鸥,不惜花钱,自己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不愿做公交车。老人很喜欢海鸥,视他们为儿女,用亲昵的变了调的话叫海鸥。老人和海鸥相处的时间很长,他们之间配合的十分默契,老人只要一呼换海鸥,海鸥就立刻飞来,老人还能认出每一只海鸥。

老人死后海鸥们回味着老人对他们的情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之间用真情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让我们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来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动人!他提醒大家,要与大自然做朋友,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精选【2】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精选【3】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4篇

学习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完全沉浸在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故事中……

其中海鸥深厚的情意在我的脑海中留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去世以后,海鸥们围着他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从中可以看出海鸥是多么怀念老人啊……

虽然我并没有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但作者把它描述地非常细致,生动,让人觉得就在眼前,不禁泪如雨下。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5篇

钟亚静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与李秀琴老师执教的《搭石》,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首先,老师都能把学生带入到文中的情境里去,切身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情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当钟老师出示喂海鸥的老人图片的时候,我的心一颤:瘦小的身材,沧桑的脸庞,佝偻的后背。当我听到老师对老人俭朴生活的介绍及十多年如一日地不辞辛劳地喂海鸥的时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呀!当听到“有一天,老人去世了”的时候,我的心非常难受,眼圈湿润了……鸥群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自觉站成两排,肃立不动,更加让我们怀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我相信,每一个听课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个鸥群,更不会忘记这位老人!

其次,教师学法的指导非常到位。《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抓住重点词品析、体会,这一方法非常突出。学生也确实掌握了这种方法,从字面想到字后,谈得很深刻,想得很广范。《搭石》一课,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讲解得清楚,明白。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7-01

一、情境创设,激感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架好一个情感的阶梯,使他们顺利地进入预定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如《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海鸥对老人的那种“不舍”情感,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海鸥围着老人相片上下翻飞的图像,伴着伤感的音乐,辅以略带悲伤的激情语言,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之情中。这样,既使学生体验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的那种真挚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领悟了文章“情以物迁”的特色。

二、情之以“动”,情感交融

人们常说“以情激情”、“以情动情”的“让情感进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情感的渲染性,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情感交融。在教学中,要想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语文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交融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人者,人恒信之”。

《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就曾出现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对白,大家说着说着,竟动情地哭了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是海鸥,老师就是老人,人鸟相依,似父子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三、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歌、童谣等,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随文补白,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逻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启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

四、角色演绎,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课文,角色互换,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创设语言,从而锻炼语言能力。对童话类、记人类、叙事类的文本的教学,可以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角色的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表演,细心品读课文内容,情感就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一语言,一表情”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情感评议,抒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知道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读得好,在各抒己见的氛围里逐步披文以入境,披文以入情,明白怎么读好,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教师应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评议的具体要求,即引发学生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议。在读读、评评、议议的情境中,学生专心聆听,认真思考、判断和表达,逐步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以及情感的抒发。

朗读《唯一的听众》时,学生要么读得很响亮,要么读得很平淡,要么读得很快,总是领悟不到老人的情感。这时,教师表示也想来读读这句话,然后配以适当的表情,读得有声有色。“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所听所感:有的说我仿佛看见老人微笑着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作者;有的说仿佛看到老人正微笑着鼓励作者呢;有的说我听出来了,这话里边有老人的关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老人赞许的微笑,听到肯定的话语……这些评议清新活泼,让学生置身于听琴的情境之中,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激情与参与意识,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读起来,这次可就就绘声绘色了。这样,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抒发了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大胆启发想象,角色精妙演绎,认真组织评议,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情感体验,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阅读教学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7篇

一、关于生态文学批评模式的概述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研究模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公认的文学研究流派,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主张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缺失的研究,分析“自然”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对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和肆意地破坏进行批评,从而号召人们理解、爱护和尊重大自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在自然界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人类破坏自然的恶行会受到大自然怎样的惩罚?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问题。最初,人类和自然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和谐关系,但是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现代社会里,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自然的关系,希望可以重新建立和谐的自然和人类关系。而对企图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贪婪的人类行为进行批判正是生态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内涵。伴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重新解读,以便可以对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哲理进行挖掘。

二、海明威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中自然主题的影响

自然一直是海明威进行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自然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小说《老人与海》之中。小说中的自然犹如人类一样,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而温文尔雅,时而狂野暴躁。郁郁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小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苍翠挺拔的树木,都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打猎、游泳、钓鱼、滑雪等这些贴近大自然的活动,几乎陪伴了海明威的一生。海明威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一种挽歌的性质。对战争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绝望,使得海明威终生都在寻找未被破坏和未被开发的自然,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海明威曾经去过伊利诺伊州的大草原,西班牙,基韦斯特,东非,古巴和美国的西部山区等地,贴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和关注回归大自然。海明威的住处——橡胶园,基韦斯特,太阳谷,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等,无不是贴近自然的地方。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对于小说创作中的自然主题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大自然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解读

(一)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孤独老人桑提亚哥是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无依无靠,终生与海为伴。老人热爱海洋,赞美大海的美丽。老人把大海比喻成了一位女性,当成了一位在施宠或者不施宠的时候会做出鲁莽或者调皮的事情的女性,老人绝不冤枉她、恨她。在这位老渔夫的眼中,人类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他一直试图通过一种女性的形象和自然界之间维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在老渔夫看来,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老人热爱飞鱼,因为它是海洋中重要的朋友,老人替受伤的鸟儿疗伤,照顾那些瘦弱的黑色小海鸥。通过作者对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存在和日常行为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人类的影子已经融入到了自然的生态圈中。在海明威对老人生活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观念,老人寻求的是一种自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稳定的密切关系。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恶性关系的解读

对于人类的贪婪无止境的自私行为,自然界会进行惩罚的。恩格斯曾经在《自然的辩证法》一文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我们策划了一场人类和马林鱼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和人类与鲨鱼斗争最终失败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小说的故事发生起因是老人已经在海上84天没有捕捞到任何一条鱼了,因为“近海的鱼是越来越少了”,这也暗含了人类对于海洋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已经受到了海洋的惩罚,人类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海明威在小说中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老人在海上经过84天后终于捕捞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惊险过程和最终带回鱼骨的悲凉结局,生动传神地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受到自然沉重报复的辩证关系。

在小说中,老人杀死马林鱼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老人已经熬过了84天没有捕捞到鱼的生活,为了有足够的钱去买生活用品和捕鱼需要的鱼饵,老人只有通过捕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老人和马林鱼进行搏斗只是为自身的生存而相互残杀,这和自然界中的老虎、狮子、豹子为了生存而相互厮杀是同样的道理。其次,人类试图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老人是一个渔夫,出海捕鱼是他生存的唯一出路,正如他杀死大鱼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他只是杀死了一条大鱼,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鱼肉。老人作为一名捕鱼者,最大的荣誉就是将鱼杀死。通过对以上两个重要原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才进行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第二个原因的产生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的驱使下进行的行为,这也是造成现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小说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老人虽胜尤败,在表面上他杀死了马林鱼,可是最后带回来的却是一副毫无用处的骨头架子。这正是海明威的独具匠心之处。海明威把老人和马林鱼搏斗的背景置于大海之上,小说中的老人和马林鱼是自然力量的象征,马林鱼是被自然征服了的一面,鲨鱼是自然复仇的象征,结果是毁灭了人类所捕获的东西。人类和大自然进行了殊死搏斗后,并没有取得彻底性的胜利,最起码没有战胜大自然。小说中老人最后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任何试图控制和占有自然的人类自私贪婪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会成为自然的敌人,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最后失败了。老人对于失败的原因也进行了反思:“我真的不应该出海那么远!”“我这次出海真的太远了!”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老人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老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海洋的关系,自己对于海洋是拿着人类自己制造的认为很先进的工具进行掠夺,可是当自然真正地实行报复的时候,无论人类认为多么先进的工具,在自然的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人类最终无法战胜自然,无法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自然界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贪婪行为做出警告。

四、结语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表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生态学思想和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关系的反思,为如何正确看待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反思:在生态文学批评中,人类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力。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其他自然物是互为条件的,如果将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环境来看待的时候,人类就处于“中心”的位置,但是如果将人类作为其他自然物的环境时,其他自然物就处于“中心”的地位。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和自然界要和谐共处,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固然可贵,人类的尊严同样不能丢失,但是在强调和肯定人类能力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的利益为代价,坚决不能为了人类自身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通过对海明威的生态主题思想的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海明威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增强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尊重大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海明威这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伟大文学家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给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 郭遂芝.《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14).

[3] 陈霞,周红蕊.海明威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6).

[4] 陈建永.《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8).

[5] 陈靖怡.从《老人与海》看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 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与《圣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8篇

    一、自然观

    1、人与自然的主题

    《老人与海》一直包含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哲学类的命题。作者一生都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大多数的作品也是自然的命题。作者笔下的自然永远都充满雄伟壮丽和生机活力,显示自然的美好;这种自然的美好正好与人的美好相呼应,完美融合。

    作者的自然观充满着矛盾意识,在与大自然抗争时,人永远都充满乐观精神,但是面对伟大的自然,人又无法改变那悲伤的结局。人类想要征服大自然却又非常敬重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但又充满了力量。人们会凭借意志力和智慧改造自然,最大化的发挥创造力。桑提亚哥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在自然面前,人的能力和意志力能发挥的极限。在与自然的较量中,桑提亚哥的失败并没有让他失去优雅的风度。这正是体现海明威的哲学思想。桑提亚哥那刚毅顽强的表现与大马林鱼坚韧不屈正好形成了衬托,体现了这个年老的渔夫发挥着人类最大的精神武器——勇气、意志、骄傲,战胜自然的强者,硬汉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回归自然一直是美国文学中一个大的主题。作者主张回归大自然,用反抗文明社会来展示生命的本真,所以这种回归是非常积极的,作者回归自然代表现代主义回归自然。这在《老人与海》中达到了巅峰。《老人与海》体现了作者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海的热爱,就象征人和大海的结合。老人觉得大海充满魅力与神秘,对大海里的描述标志着作者自然观非常成熟。

    大海是大自然杰作,年迈老人对一切生物,都如他的兄弟和朋友,虽然他是孤身一人,但是他并不觉得孤独。老人依赖大海生存,不能不冒犯她,所以老人受到大海的报复是因为他去深海捕获马林鱼。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捕不到鱼的老人不能生存。反之没有人类的大海也就失去灵性了,人类是海洋的保护者。

    马林鱼就好像是大自然的象征。老人一直叫大马林鱼兄弟,当大马林鱼拖着老人的船漂流时,老人甚至夸赞叹它出色和强大,更怜悯鱼的命运,反思自己,并且说自己作为人类,对鱼的欺骗。他替这条鱼伤心,但是这没有打消他要杀死这条鱼的决心。老人对待鱼是矛盾的,因为老人崇拜强者。马林鱼和老人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马林鱼就像是另一个桑提亚哥,桑提亚哥就像是另一个海明威。

    2、自然观的重要性

    (1)征服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宣言,这不仅体现出人类想要征服自然,还表现了主人公的勇气与意志,这宣言受到评论家与读者的称颂,这种精神是人类“战天斗地”写照。作者用《老人与海》为题,就是表现人类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文中老人、鱼钩、船只和鱼叉等渔具,以及桅杆上帆的画面,都表现出 “硬汉”特征;而海洋上空的小海鸥、海豚、军舰鸟、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等等都是自然的象征。

    (2)毁灭

    作者是有具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意识的矛盾体,作者将桑提亚哥的活动背景放在了大海上,一方面显示出了老人的坚韧,又显示出老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作家一方面坚持“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信念,一方面却又没有让老人在大战中取得完全的胜利,而是用几乎鱼死网破的方式得到成功。

    (3)和谐

    《老人与海》将作家自然观的双重性完整地呈现出来。老人与马林鱼对决的结局阐释了人类对自然超越与服从,当老人与马林鱼战争的第二天晚上,他说:“我很高兴,我们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月亮,那该多糟,他想月亮会逃走的。不过想想看,如果人必须每天去弄死太阳,那又怎么样?我们总算生来还是幸运的。”纵观历史,人类发展时是离不开自然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江河、森林、矿产资源、空气等等,都需要自然,人类应该感恩,并且保护自然。

    二、宗教观

    1、受难型

    圣经充实了作品内容。“桑提亚哥”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就代表殉难者和宗教倡导者;老人被称为“最好的渔夫”,与“耶稣”不谋而合。作者对圣经引用不单只是注重字面,还挖掘到更深的隐喻。圣经中,“手”与“力量”有关联。在作品中,手的意象多次出现,手就是老人力量的体现。老人害怕丧失力量,所以老人吃生鱼,这些苦难都暗示着老人人神合一的身份。宗教信仰就是在人们遭遇困境时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持,老人与大鱼抗争的过程就表现了一种崇高。

    2、追寻型

    尤利西斯是西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追寻型。男人离家的主题将会演变为灵魂和真理的寻求。老人去大海深处寻找生存价值,他的追寻就充分表现了现代人在实现人生价值时需要面对的艰辛。与尤利西斯不同的是,老人带回的只是大鱼的骨架,老人用精神的胜利实现了自我价值,为这个神话故事注入了悲剧,这样的内涵是对失败的颠覆。作品的叙述模式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映的就是离家实现自我,寻找机会和自由,不停的尝试和改变自己,最终得到心理平衡。

    3、博爱与缺失

    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就体现了作者博爱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主要是老人的语言、心理语言。拉康说“无意识不仅是有着语言结构的,而且还是语言的产物”。作品中,通过对桑提亚哥语言的描写,体现出作者无意识中渴望耶稣撒平等的精神。在《伊甸园》中,凯瑟琳对大卫说,“你是我可爱的好丈夫和好兄弟”,大卫还把大象叫做“兄弟”。暗喻万物平等。就像作品名中 “老人”与“海”是直接连接一样,处于相同的地位。

    三、自然观与宗教观的互动

    桑提亚哥打渔充满了生命和死亡,既赞颂了生命顽强,也表现了对死亡的崇高,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彰显了自然的狂野,还将宗教形象和精神渗透其中。老人和马林鱼都有着神的光环,超越人的世俗性。作者将人性与神性、兽性相比较,表达了他的英雄主义和对生命的赞美。人与神的关系,恰好是人与自然关系。神维护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神不仅让老人有了征服自然的,还让他品尝到了反被自然征服之后的苦涩。《老人与海》与《奥德赛》比较,海神对奥德修斯和老人的报复是相似的,与其说老人与奥德修斯在“征服”自然,不如说他们反而被自然 “捉弄”。

    作品中老人到大海深处寻找生存价值,这体现了的回归自然的主题,这与神话中追寻型相呼应,这就体现出了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文明精神。人回归到自然,把自己当做是自然中的一部分,用自然的熏陶来启示自己,承受自然对人类的考验,磨砺意志,这仿佛通过人与自然的较量达到了神谕的境界。老人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他战胜自我,证明了自我的生存价值,体现了尊严,这是他的成功之处;他作为人类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忽视了自然的威力,从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这种具有现代色彩的寓意,表现了人类不能凭借个人的力量来对抗自然,这形成了人类和人类自身的一面镜子。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表达了人文和自然这两种主义的自然观和宗教观, “人”“神”“自然”的相互结合。世界是上帝,自然也就是上帝,在人身上展现着神性的发展。

    总结: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是作者本身对人生的感悟。它不仅反映了自然观,还表现了宗教观。自然观是通过人与大海结合,人与大鱼结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写照;宗教观是通过受难型和追寻型表明人类的伟大的一面,给予作品一种悲剧,这就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自然的描述和反衬人类的渺小、自然的高贵以及神圣不可侵犯。人类是从上帝那得到启示,从自然那得到物质,人对自然做出不好的事儿时,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人类、上帝和自然在相互制约,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