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习题课

习题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习题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习题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 基础 精选习题 培养良好习惯

在物理课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都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几种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了力的合成后,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习题结构呈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上午8:00开始上课,某学生的家与学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10km/h,问学生7:45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答后发现学生迟到了。我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解完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引路两个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我让学生讨论下面这道题:

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

大多数学生总认为选项A、B是对的。这就说明学生一是将“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混淆了。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是相互作用力还是二力平衡?马受几个力作用,合力又是如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上面选项中只有C项是正确的,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习题课范文第2篇

一、备课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一) 备学生是习题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掌握学生情况都是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新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清楚,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学生思维水平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等。必要时,还可以找些学生谈谈心,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学生的情况,选题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

(二)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我们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存在问题并长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4的正数是 ,绝对值等于4的负数是 ,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 。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 ,绝对值小于6而大于1的整数是 。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首先,习题选择时要注意避免习题的重复;另外,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题量大了,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降低学习效率。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 ,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

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 (5-2n)(5+2n)

B组:(1)(-x+y)(-x-y);(2)(-5m+2a)(-5m-2a)

C组:(1)4(a-b)?-16(a+b) ?;(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与课本例题相近,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B组为发展性习题,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目前,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都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表现。所以在设计习题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2、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出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启发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讲出思路或提出疑问,教师应避免讲自己的思路而抹杀了学生的思路,因讲正确的思路而掩盖了学生错误点的暴露,需要演算或作图的地方应让学生进行,教师多走走、多看看,从而发现问题。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习题课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初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从说点儿理、到说理再到推理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提炼数学思想及方法,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这有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深化思维层次,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4、教学中要注意归纳总结

习题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习题评讲课,自主学习

 

习题讲评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评能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一堂高质量的习题评讲课往往能起到做几份练习的功效,因此,我们应重视讲评课的教学。

首先要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慎重地选择习题,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积极措施。通过批阅学生试卷,获取对学生做题情况的初步了解,答对率怎样?出错在哪个地方?根据答对率,确定哪些题目需要讲,并对所要讲的题目,挖掘出错误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属于知识性的错误;还是没有解题思路、方法性的错误;还是审题方面错误;还是粗心写错所致;要一一对号入座,同时将错误的问题进行分类,这样显得有条理,更利于比较、消化。习题的精选应遵循几个原则:

1.代表性

每一道习题或要或体现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网络的结合点;或针对一种思维习惯,一个易错点。体现思维和能力要求。

2.阶段性

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要求的习题,开始时要注重基础加一定综合,而后是以综合带基础。

3.综合性

要体现在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的综合,思维的综合等方面。

4.实用性

要目标明确,讲究实效,避免题海战。其次讲习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而且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美国一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所以,习题评讲课要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多讨论,提出不同意见。可以少讲,或讲的慢一点,但一定要有实效。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对考点进行分析,思考试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要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因为习题考的都是学习过的内容,对于学习过的内容,老师不要轻易说出口,而是要尽量把机会让给学生说,让学生慢慢回忆已学知识。倘若学生一时难以表达,老师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一步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论文参考网。

再次,让学生回到课本去。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可能早已淡忘,这时候无论怎么提示都是没有效果的,只有让学生回到课本里面,自己把答案给找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熟悉课本里面的内容,熟悉教材有利于复习。很多试题都是源于书本的,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习题课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所以相同或相关知识点的习题最好要放在一块讲,并帮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进行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例如在讲核酸的相关习题时,学生最容易混乱,这个时候旧就不应该只照着某道题讲,而是应该反复地复习相关的知识再把这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讲,在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边提问学生。为了防止知识点讲漏,最好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把每道题需要扩充的知识点标记在题目旁边。论文参考网。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如此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加强思维的变通。

另外,要注意学生的表情。习题课上要让学生多回答,如果发现齐声回答时声音很小,就要立刻问学生是不是听不明白。对有些较难的重点题目,教师讲过之后,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与消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再变换角度或题型,让学生练习,需要学生真刀实枪的干,不要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水平。要与学生交流,向学生问询,就如中医中的“望、闻、问、切”,让学生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搞清其出错原因,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只有对学情进一步侦察,才到做到对症下药,增强讲的针对性。

最后,习题课讲解完之后可让学生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或者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抄再笔记本上面,作为一本错题集。并且要让学生讲出自己做错的原因。论文参考网。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以后的复习、练习更具针对性,避免一错再错。常见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概念模糊不清;2.审题粗心大意;3.思维狭窄片面;4.干扰因素的影响;5.忽视潜在因素;6.语言表述含糊。

总之,生物习题课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成为一节有意义的习题课。所以上课之前也要认真分析考虑每一道题,寻求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解题并记住相关知识点。

习题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习题课 数学 技能 能力

习题课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以讲解练习题为主的一种课型。在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每个学期学校数学教研组都经常开讨论交流会,会议内容常常是讨论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得相对较少,上公开课更是很少有教师上习题课,在备课上,教师写习题讲评课的教案则比较少,一般是临时组织一节课。可是,习题课在数学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擅于解题”习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者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达于学生的载体。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技能和能力。从此也可看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习题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习题课前准备

数学习题课的内容显然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如何才能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必须依赖教师的认真备课,认真从学生练习中找题目,突出针对性,代表性。了解当前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到位,在解法中还留有多少空缺,准备在习题课解决什么问题等。就错题讲错题给学生以“陈旧感”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较难激发兴趣。因此,要因势利导,根据讲评的内容创设认知的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启发学习兴趣。

二、习题的选编、组织与设计

在习题课教学中,必须做到由题海战术向习题精选转变,要做到保证质量,所选题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还要控制题量。在习题课的题目选编中,应优先考虑课本中的习题,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拓深、演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习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可以是同一个知识点的层层深化,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与不同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组合。要能够通过知识的纵向延伸,横向发展,系统扩充来发挥习题的补偿与提高作用,大幅度地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和质量。在上习题课时,题型要包罗万象,在变与不变之间中进行训练,变式有三种,其一:形变方法不变;其二,形不变而方法变;其三:形变方法也变。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科学性与灵活性,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以提高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习题课需要新教学理念

新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即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因此,教法为学法“让路”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言,教师的任务不但是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要营造一种学生学习知识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求知,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习题课要重视反馈与巩固

习题课范文第5篇

一、习题课应注重物理公式与定律的基础知识巩固

初中物理定律与公式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一领域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物理学习,甚至才能学好高中繁杂的物理现象。

物理定律与公式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只有灵活掌握这五个要素,才能在物理学习上举一反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复习。熟练地掌握了定律与公式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掌握定律与公式的根本目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定律、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应通过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与“打好基础”是相辅相成的。培养能力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而掌握基础知识又为培养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习题课应注重习题功能,合理选择与搭配

1.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因“才”设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这类学生首要的是增强其内驱力,应通过多种途径使其感知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小实验等让其参与并获得初步的成功。在激发起短暂兴趣后,布置适中、适量的练习题,逐步增加压力,使其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激发稳定的兴趣。从而产生由兴趣向志趣的飞跃。第二类是知难而退,失败型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应解决一个自信心问题,应多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主要采用双向反馈的方法,及时掌握学习情况,适时布置一些简单练习题,辅之以适度的压力,让其充分体验成功的体验。第三类是成绩较好,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成功型学生。这类学生主要应解决克服自满心理的问题。所以,设计的习题应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2.练就基本功,增强应变力,注意一题多解。物理学中分支繁多,而摆在学生面前的练习题又恰恰是多重概念的综合题。对这类题目,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告诉学生得出如何的结论,而应该是如何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题中的构架,学会分层次解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在得到题目后,应该有平心静气的审题耐心,有求证与反证的推敲功力,有找出一种解题方法后再进一步找第二种、第三种解题方法的自信,有遇到暂时不会解答的难题心不慌、手不抖,静心思考的涵养等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提倡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日常运用,适当增加竞赛、竞答等寓教于乐的娱乐活动,使学生减少对学习物理的畏难心理,消除“怯场”的条件反射。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勤于动脑的思维习惯及创新能力。

3.加强解题规范化训练,归纳典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习题练习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过于偏重于公式、结果,忽视必要的文字说明(分析过程)就会导致学生生搬硬套,甚至思维阻滞。所以,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述解题思路和过程的习惯,做到规范化解题。解决物理问题有许多典型的方法、技巧,如理想化模型、“守恒”思想、整体法、逆向思维法、极限分析法、图像法等。这些方法应用适当则事半功倍。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累归纳,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三、习题课要注重以导促学

习题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习题课 高效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课堂教学后必不可少的一种辅课,它是检验教学效果、回顾复习、思维发散的场地,也是对课堂缺陷的很大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如果直接练习,错误的地方就会很多,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又无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题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二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也是把本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照课本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使之与其他问题联系渗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将习题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使习题课高效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1.时间安排

习题课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合理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既不能过早,又不能过迟。早了,学生不能应用所学知识深入思考;迟了,学生会因遗忘失去巩固的最佳时机,也会因下节内容所学知识引起认识的混淆。所以习题课最好在上完新课后立刻进行,时间以三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为宜。

2.学习回顾

对新课教学内容的回顾是进入习题课学习的初始环节。学习回顾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在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练习做好准备。

3.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选择习题上要和新课教学结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接近,使学生感到前一段的学习是有收获的,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讲解时则应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加深理解。

4.习题课的课堂安排

(1)出示题目,注重审题。

可以通过作业纸或课件形式出示题目,给出题目后,教师要沉得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审题时,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思考选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

(2)注重提问,并能扩大提问范围。

在提问就是学生思维的展示过程,也会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信心,也可以暴露学生思维特点,激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提问对象的选择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素质而定。对突破材料难点和教材内容关键性问题,以提问优秀生为宜;对巩固教材内容为目的的问题,以提问中等生为宜;以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提问,可以提问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另外,教师应注意提问方式,用征询、探求、协商的语气代替生硬、命令、居高临下的口吻。

(3)注重评价,给出正确引导。

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后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4)拓展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遵循两“贴近”原则;①让问题的表述贴近问题本身,达到提问目的,避免提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问题;②使问题表述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让问题本身使学生为难,想不出而产生焦虑情绪。

问题的拓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把题目进行延伸,拓展思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5.注意点

(1)注意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注意一题多变,拓宽学生思路。

习题课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 教学有效性 "讨论 总结" "阶梯 递进"

一、物理习题课的重要性

学生在物理新课课堂上学习了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孤立的,并不能很清楚、全面理解其意义,使之成为巩固的知识.所以物理新课教学后的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堂有效的物理习题课,首先应能很好的巩固、深化学生新课教学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其次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物理习题练习使知识活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再次能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最后物理习题课要能较好的起到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作用.[1]

二、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认知特点

为了更好的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认知特点:

特点一: 学生新课虽然已经熟悉基本的物理概念及概括出的物理规律,但对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中所给出的情境感到陌生,无从下笔.这就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新情境,回忆相关物理知识、物理模型,通过分析找到新情境与原模型的联系及区别的能力.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特点二:学生新课所掌握的基本概念、规律一般都较简明,故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就较直接.而习题所呈现的问题通常是不易直接找到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联系,这就需要通过层次递进的训练挖掘学生思维潜力,才能逐渐达到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要求.显然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新学知识时更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解答物理习题的一般思维过程

结合以上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认知特点,可以归纳出解答习题应具备的一般思维过程,如下所示:

还原 抽象 分析确定 列出 求解判断

文字描述 实际情境 物理模型 物理规律 数学方程 物理结果

所以一堂有效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能较好带动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特别是从实际情境到列出数学方程这一系列关键环节,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在学生学习还是在教师教学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在缺乏正确的思维习惯,习惯将物理问题数学化,只想简单套用物理公式,将主要精力放在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上,而忽略对物理情境、过程的分析.该种方式在处理单一过程习题时,尚可应付,对于一些过程复杂的问题则显得无计可施.多数学生则表现为有一定的对物理情境、过程分析的习惯,但只能对较单一过程做分析,很难将复杂多过程做正确的分析.

教师教学方面则表现在忽略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不注意方法的培养与训练,片面的“以题为纲”,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另外习题教学中也容易出现“题海战术”的方式,教师没有细致思考,见题就讲,让学生见题就练.这种方式缺乏有效性,常常事倍功半,也容易让学生疲倦,最终造成两级分化的被动局面.

五、如何提高物理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提高物理学科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笔者通过个人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向名师请教,组内交流、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两类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抛砖引玉供大家共同探讨

1)“讨论、总结”式

该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针对一定问题情境,采用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以讨论、答辩甚至于竞赛的方式所进行的习题课教学.其过程可如下所示:

呈现问题 学生讨论做答 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引导点评 学生(教师)总结

该种教学方式有以下优点

1: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学生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达到巩固知识,发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学生的问题可以充分暴露,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逐一纠正.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3 :由于学生讨论过程可畅所欲言,一方面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师生的“交锋”中也可提高教师教学的应变、组织等能力,起到双赢的作用.

4:由于学生多为小组讨论后通过发言表明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而非简单的回答“是”与“不是”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及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与及课后师生的交流,笔者认为该种方式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对相似易混的物理概念的理解这类问题的教学别有效.

在应用该种教学方式时,为达到教学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与代表性.即应针对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能代表一定数量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选取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共鸣.[2]

2:教师应对学生在讨论、作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充分的估计与预见,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参与,而非撒手不管.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认真分析,以引导学生讨论向纵深、有效方向发展.

3:在学生总结时,要以肯定、鼓励为主,力争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要所收获.

笔者就曾在高一新生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在习题课上设计过这样的问题: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哪个大?如果马拉着车加速前进,那这两个力又是哪个大?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回答.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总有部分学生认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因为只有这样车才能加速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反映出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适时进行引导,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还分析清楚产生错误的原因:对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区分不清,分析问题时不能寻找正确的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重新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找出正确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各对平衡力,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解决该问题后,立即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把易错、易混概念掌握牢固.[3]

2)“阶梯、递进”方式

该种教学方式是将某一综合问题设计成一个有层次的系列,以逐步深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展,就像登梯一样一步步逐渐逼近最终目标.其教学过程可如下所示:

呈现简单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矫正总结 串接与总结

逐层加深问题

该种教学方式有以下优点:

1 .符合学生认识特点,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问题阶梯式深入,知识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到新知识,回顾旧知识,学会融会贯通,丰富知识体系.

3.通过该种方式可逐渐培养学生化难为易,正确寻找解题思路的能力.

应用该种教学方式时,同样为达到教学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呈现的数个简单问题一定要有内在联系,能将知识点、规律串联.

2.每个问题难度不宜过大,预见学生的能力,以学生够得到为最佳,这样学生才有兴趣.

3.新课标指导精神下,问题最好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即“穿衣戴帽”,避免直接应用枯燥的理想模型.

该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于阶段性复习或高三总复习的习题课教学,因为此时学生对大部分单一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都有了一定基础,但对综合性复杂问题还是感到有困难,无从下手.在高三力学综合类问题习题课时,笔者就从一个简单情境出发采取递进式教学方式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问题一:水平道路上甲乙两车一前一后相距10m以10m/s的相同速度做匀速行驶,因距甲车前方24m处有一障碍物,甲乙两车同时开始做匀减速运动,若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乙车加速度大小为2m/s2,试分析甲乙两车能否安全停下?

对于这类仅涉及单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际情境问题,学生均可熟练完成解答.

因为甲乙两车会相撞,故提出问题二:在乙车加速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要保证甲乙两车不相撞,且甲车不会撞上障碍物的甲车的加速度范围?该问题引入临界状态的分析,加入了数学不等式计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问题三:若甲车为一质量为m的拖车,乙车为一相同质量的故障车,它们间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两车正以v0的相同速度向前匀速前进,拖车司机发现前方24m处有一障碍物,现需考虑如何刹车,以保证拖车即不与障碍物碰撞,又不被后面的故障车撞上.设刹车后拖车不再受牵引力,其受到的阻力变为其重力的n倍(n可由司机刹车力度控制),而故障车所受阻力为其车重的k倍.试分析轻绳长度L需满足的条件及对应n的取值范围?

该问题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知识,并将数字运算改为字母运算,而且因绳长未知,就引入分类讨论过程,对学生思维提出更高要求.

问题四:若未知两车匀速行驶的初速度v0,仅知当拖车拖动故障车一起匀速运动时,拖车输出功率为P,行驶时两车所受阻力均为车重的k倍,求(1)两车一起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0的大小(2)若拖车刚拉直细绳两车的速度就达到v0,求绳张紧的短暂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该问增加了功率、动量守恒定理、机械能等知识,通过分析会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丰富其知识体系.

在顺利解决了前四问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问题五:

若拖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为s,为保证拖车即不与障碍物碰撞,又不被后面的故障车撞上,则s应满足的条件和n的取值范围

该问完全为字母表达,并需复杂的物理分析与数学计算,此问我在课堂最后三分钟提出,即给学生“课堂留白”时间,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讨论思考大有裨益.

可见简单、单一的物理情境,经过教师精心准备,通过若干知识点逐渐增加的相关小问题,就会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将复杂问题化解为简单问题进行处理的分析能力和正确寻找解题思路的能力,对于学生跳出题海,提高课堂有效性大有益处.

综上是笔者关于提高物理学科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查有粱等著,《物理教学论》

习题课范文第8篇

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把握好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明确教学目的,还应注意设计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我在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题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

学生在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地适用自已和各种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仅仅在于它有条不紊,不仅仅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但这绝不是鼓励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无疑只会打磨个性,窒息创造能力,僵化思维方法,而我们所追求和提倡的是学生的个性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注意题目的质量,即题目的难度和深度,这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所定的标高,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还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题目做到少而精,有代表性,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选编习题时要多多推敲,合理选题.

二、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比如:两家旅行社同时推出不同手段的优惠活动,我们应该选哪家合算.学生对于此类问题比较感兴趣,课堂上就能及时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此类推教师可以马上提出相类似的问题:两家商店同时搞促销,选哪家买正好需要的物品比较划算.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的倾听,适时的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材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智慧就闪耀在主体的创造中.数学只有契合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更让数学学习有了实际意义.

三、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及时的反馈、矫正、纠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性习题的联系与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其中“设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设计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设错来纠错”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不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 时, 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解答成 .当然,习题课教学中允许学生解错,它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可以进行教学反馈,及时弥补教学不足.

四、 注重审题,注意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

解题思路中的每一步推导都不外乎根据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很多考题看来似乎并不难,却包含有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其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掉以轻心,就会顾此失彼.教师在习题课时,必须将逆推过程的思路用板书清晰、形象地表示出来.当然,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像: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是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材型;根据平时生活积累进行估算的题型;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跨学科结合型的题目等.

当然,上好数学习题课,还应该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特别是对于那些后进生而言,习题课一定注意不能磨掉他们的兴趣.

2.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数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和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

4.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跋,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