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设计与创设】

在我校,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的结构上,我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是历代帝王居住、悠游享乐,举行朝会,处理政务的地方和圆明园是历经清朝的五朝皇帝耗资巨大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名园风光:根据网上的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源,让学生图文并茂地感受圆明园的美。

名园文物:在网上查找有关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的图片资源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中国的文化灿烂而辉煌。

名园视频:在电影《》中截取游览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走进圆明园内,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名园浩劫视频: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纪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歌唱祖国的视频:当学生表示要振兴中国的时候,我为学生准备了这一视频,让学生感受现在中国之强大,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激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149年前,在中国,在北京,发生了一件让中国人感到耻辱,让世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圆明园的毁灭。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去看一看那段历史吧。

二、感受圆明园的昔日辉煌

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概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概括圆明园特点的句子。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让学生理解“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并在此埋下伏笔:圆明园为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为什么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语句。(圆明园内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给学生扩充知识:据我们估计,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不少于150万件。(在网上查找到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多。)

课件出示名园文物组图。(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精美。)

让学生说说“园林艺术的瑰宝”中的“瑰宝”和“建筑艺术的精华”中的“精华”两个词的含义。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语句。(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名园风光,并图文并茂,指导朗读。(感受圆明园的风景美和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圆明园内都“有”什么?你从这些“有”字感受到了什么?(景观多,景观美而有各自特点,景观各异,建筑真宏伟,建筑设计师真厉害。)(集体读这段,读出此时的感受。)

若要讲完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还需要多少个“有”?请在第三段找依据。

是的,圆明园的景观怎能写得尽呢?圆明园的建筑又怎能说得完呢?当你走进这样宏伟的建筑、这样精美的皇家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圆明园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播放圆明园视频,让学生跟随曾经在园内的人游览圆明园并说说观后的感受。

师:游览在这样的园林里,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引出文中语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三、了解被毁灭过程,激感

同学们,就是这样收藏着上百万件的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圆明园;就是这样“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圆明园;就是这样让全世界都知道的“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在1860年被毁灭了!

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他们在圆明园内都做了什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观看名园浩劫视频,配音乐出示圆明园内没有了……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了一片灰烬,化为灰烬的是什么?(文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如今再没有了昔日的金碧辉煌,我们只能站在这些残垣断壁之上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了这个不可估量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今,149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它记载着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载着请政府的腐败落后,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当学生表示要振兴中国的时候,播放这一视频,让学生感受现在中国之强大,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学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同唱国歌)

【反思】

这段历史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再加上圆明园也被烧得面目全非,单凭文字和想象很难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金碧辉煌、婀娜多姿的迷人景观。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媒体的资源开展教学,收到的效果很好。这说明,多媒体在课堂上真正地发挥出了它的时效性。

1.感染情绪,突出中心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能给人一种情绪的感染,使读者在不断的情绪推动中领会课文的中心。但是,受聋生的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的限制,这种情绪的调动单靠文字还显得不够,必须依靠其他感官的参与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

在教学本文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丑陋罪行的愤怒之情,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们跟随镜头一起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亲眼目睹”了圆明园里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幽静的山乡村野,还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对侵略者对圆明园疯狂地烧杀抢掠的罪行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看完课件之后再阅读课文时,那些文字立刻显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美丽的景物历历在目,而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也在学生们的心中翻腾、汹涌。这一课我没有进行过多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读—看—读中品味文字的内涵,感受语句的情绪,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使学生轻松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2.运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实物;或打个手势做个动作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我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就可以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种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意。如,课文中有“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我就制作了幻灯片,教学时适时打出幻灯片,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费事少,效果好。

3.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加强情感和美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几个震撼人心的片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英、法联军抢夺珍宝、的过程……学生看后无不深受震撼。于是,满怀激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朗朗响起。从他们动情的朗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4.运用电教手段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聋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多媒体课件情境性强,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在教学时,播放的视频以及现在圆明园的破败景象之后,动情地对同学们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有何感想?昔日的皇家园林,到了今天这样一幅破败景象,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该怎么做呢?”学生凭借多媒体与亲身体验,将情景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转化为书面语言。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参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思维也从直观形象步入抽象概括,还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2篇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①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②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③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 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2010(2)

[2]张薇 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3篇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4篇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自然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讲授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 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 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角色转换法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有创意的活动。通过角色转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被接受”“被教育”的角色转换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感兴趣的角色,主动地去体验、思考和想象,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可以准备相关的动物图片头饰,教师由“教师角色”转换成“狮子大王”角色,学生们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如猫头鹰、公鸡、兔子、斑马等,进行分角色“表演”课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教师、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与童话中的“人物”对话,受到启迪,感悟故事所蕴含的哲理。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地投入体验,获得独特的感受。

二、创造想象法

爱因斯坦曾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转化的源泉。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创造想象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以有效的发展,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平台。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教师装作为难的样子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可惜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懂?”接着,引导学生提出给动画配音的建议。

随后,我说:“要给这段动画配好声音的话,老师建议大家先读读课文。大家读过之后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跟动画片有关?给动画配音,应该以怎样的语调讲解?我们还可以增加哪些配音,让动画的效果更好?”

教师创设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动画配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兴趣,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趣味横生,学生们放飞了思维,大胆地展开了想象,不仅享受了进行创造想象时带来的身心愉悦,又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积累了创造想象的经验。

三、欲扬先抑法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教学中运用此法,在平淡中求变化,在平缓中求起伏,先抑后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起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的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先给学生“一喜”:领略圆明园宏伟建筑和圆明园中著称于世的艺术珍品,让学生充满自豪之情。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可是,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的瑰宝,三天之内却化为灰烬。是谁使祖国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毁于一旦?是谁使我们祖国母亲遭受如此的凌辱?是谁对我中华民族犯下滔天罪行?”紧接着让学生“一看”:看英法联军烧杀掠抢毁灭圆明园的影像。学生的情感从巅峰跌落到深谷。于是,课堂上群情激昂的一幕出现了:

教师:(大声斥问)是谁使我国瑰宝——圆明园毁于一旦?

学生:(义愤填膺)英法强盗!

教师:(大声斥问)是谁使我祖国母亲遭此奇耻大辱?

……

教师巧妙地先“抑”后“扬”,激发了学生去解读课文的欲望,触发了学生感受语言、激荡情感的心里,为学生痛惜圆明园的毁灭,激起爱国热情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支点,促使学生潜心走进课文,深刻地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四、竞赛激励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竞赛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是这样提出朗读要求的:

师: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拿起课本,走进美丽的黄山。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上的朗读要求,看看你今天能达到哪一级?(课件出示)

宇宙级:不读错一个字,不读破一句话,声音动听。

世界级:读错一个字,读破一句话,声音好听。

国家级:读错两个字,读破两句话,声音较好听。

这样,学生的朗读热情马上高涨起来,认真地读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力争达到最理想的级别。

引入竞赛激励的模式,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孩子们主动追求最高级别“荣誉”的好胜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促使他们认真朗读课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by teaching media and resource constrain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reading seem monotonous, mechanical, lifeless, devoid of dynamics.th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letely changed the status quo.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lso emerged as a flag.multimedia teaching not only enrich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broaden the students time and space,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develop by leaps and boun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teaching role to play? i have are some of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key words】teaching reading;teaching information;technology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的不容回避的课题。本文尝试从信息技术优势条件下阅读教学的组织开展入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强调创造性思维、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主动学习、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下,阅读教学能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 以《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为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在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感情得到升华。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图像、解说、音乐、动画、语言文字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对课文中刻画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属于演示型的教学模式。这时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源于对所要陈述的内容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7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生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媒体是用声音、画面等直观地呈现教学信息。特技效果、艺术手法以及交互性的较好运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知,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火烧云的美丽画面,并加上课文字幕和配乐朗读;画面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像,仿佛已置身于美景之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学生开始学习课文,并很快理出了文章的脉络 。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体会火烧云的变化美,品味文章语言美。最后,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又把学生课前制作的美术作品――贴画,在屏幕上放大展示。学生看着色彩丰富,形状不一的贴画,人人争着发言,个个讲得精彩。在这堂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上课伊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课题图,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五个大字的每一笔都腾起熊熊烈火,似乎要把一切烧成灰烬,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们的心田。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是一处怎样的景观呢?为什么会被烈火焚烧?谁点燃的这可恶的烈火?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习兴趣陡然。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优化过程,提高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词句的理解有限,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必定的难度。如果运用多媒体,就能克制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辅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活跃气氛,豪情朗读

低年级学生虽摹仿力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积聚少,因此在进行语文朗读时,很难把握课文所表现的情绪。多媒体技术为此可以施展作用:可以让其范读,学生摹仿朗读;可以让其播出精美动人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可以播放能激发学生情绪的画面,学生共识式朗读。如,在领导朗读《日月潭》时,我运用多媒体,以舒缓、轻柔的音乐为背景,并展示日月潭的俏丽风光,让学生边欣赏边朗读,学生都深深地沉醉其中,教学效果非常好。我以为,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不仅增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第8篇

一、化枯为趣,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多媒体教学以那色彩丰富的画面,那生动可感的声音为课堂创设特定的意境,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段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但传统的字词教学却极为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学生遗忘也快,然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前景喜人。在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更深刻,更能深入地感知事物,透彻地分析事物。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前,让学生看准备好的课件,同时让画面里重点出现壁虎、黄牛、燕子等小动物以及它们间的对话。学生看到这些声形并茂的画面,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屏幕上来、转移到文中小壁虎向黄牛、小鱼、燕子借尾巴的过程中来了。

这时,当学生每看到一个小动物时,我随即点击出拼音学习生字和理解它们的对话内容,并把字形与动物外形相结合,加深对字的理解。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识字绝招,识字量大的学生更没闲着,把与生字有关的形近字、部首相同的字甚至意思相近的字词相继奉上,机灵的学生还意识到文中的动物名称都属于动物类的词……学生们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很快地将生字的字音、字形掌握了。这样,化枯为趣,在多媒体课件中边欣赏活泼生动的画面边识字,学生既看得欢、思得欢、说得欢,也学得欢。

二、化远为近,以景激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具体的、动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课件随着教学层层展示,使学生感情不断积累、铺垫,最后达到,得以升华。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抓住教学重点“三种动物的对话和美丽的春景”制作课件:在碧绿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一片黄艳艳的油菜地,三只漂亮的动物正在草地上激烈地争论着……以动画演示画面,让学生在一种富有动感的影像中,听动物的对话,赏美丽的春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春雨有趣的色彩。

三、化难为易,以静思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实,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为学生展示生动的表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积极地去思考、去创造。

画“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是《詹天佑》一文的难点部分。学生对文字理解一知半解,特别是两个火车头的调换对学生来说更难以想明白。因此,根据课文的字面理解去画示意图,学生难度很大。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了开凿声和火车的启动声。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播放配音动画,指导学生据像联想,静中思动,对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和推测。课件一演示,学生把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跃然纸上,并一致惊叹:詹天佑真不愧于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学生能有如此收获,这全得归功于现在先进的教育手段。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表象与思维的桥梁,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求索,在乐中求知,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化空为实,以情拓思

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但它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作者经特殊处理或自己的需要而不直接表达,甚至留白。语文教学既需要语感的培养,又需要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拓展。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深刻,而且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通过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较深的了解,但圆明园被毁前后的那段真实历史是这篇课文留有的空白。执教时,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在课尾播放纪录片,把真实的历史画面呈现学生面前,进一步加深对英法联军丑恶罪行的愤怒,随后出示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最后再一次走进文本,让学生由愤怒走向如何把祖国强大,把自身强大……一堂课下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