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来源:文章屋网 )
《神经调节》一节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反射弧完成反射的过程、神经细胞内部兴奋的传导及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处理不好则枯燥无味,学生既没有兴趣,又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熟读教材内容后,感觉本节课最关键的问题是兴奋的本质,因为这是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基础。但教材中只说明了兴奋是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而对这种电位变化产生的机理却只字未提。事实上,根据经验,这一结论在完全不了解机理的情况下是很难记住的。而我认为这样一个内容恰恰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于是,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就成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以,我认真阅读了陈守良老师编写的《动物生理学》中关于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章,也许是陈守良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了我,我发现如果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简化处理,抽离出主线,再配以形象的描述,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于是,大致的教学思路基本形成,而这个思路就是按照历史上对生物电现象的研究过程展开的。而且,板书的设计力求明确简练,将最重要的结论留给学生,以便于将来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补充神经生理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设计实验的要点;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充满艰辛、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兴奋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前面学习了体液调节,但体液调节速度较慢,某些活动需要快速反应,如针扎指尖,必须要有一种快速准确的调节方式,这就是神经调节,即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调节,它可以使体内的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并使我们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适应环境。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并讨论。
2.反射和反射弧
教师活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简单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是条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请学生描述缩手反射的过程,引出兴奋一词。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描述缩手反射全过程。
3.兴奋的本质
教师活动: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兴奋怎样传到呢?介绍神经细胞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概念。兴奋就是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好像电流沿着导线传导,因此人们怀疑这是一种电活动。介绍测量神经纤维电位变化的经典实验。证明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小组讨论实验。
4.平静时电位差形成的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是怎样产生的呢?与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分布有关。展示表格,发现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离子浓度差。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内的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扩散到膜外,就会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平静时电位差的形成机制。
5.兴奋时的电位变化和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兴奋时细胞膜会发生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这种快速的电位变化就代表着发生了兴奋。离子基础是由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而导致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而造成的。恢复平静状态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钾离子扩散出去实现的。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兴奋时电位变化的机制。
6.兴奋的传导
教师活动: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有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也发生了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传导至该处,而已兴奋部位又不断恢复原先的电位。兴奋就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的方式迅速向前传导的。
学生活动:思考兴奋传导的机理,并绘图表示。
7.总结
兴奋的本质是一种电位变化,兴奋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五、教学反思
1.利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讲授科学史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次要考虑教师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讲授技巧。科学史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堂,使课程拥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这种不断探索跟揭秘的过程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这比用其他手段获得学生的关注更容易。
2.整节课是用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很费心思,且需要尝试修正。合适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思考,不能过难,而且要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最终的结论如何得出。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于本班的学生,因此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3.整堂课并没有开展全班大规模的活动或分组讨论,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进行的只是头脑中的探究。这种探究方式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能是最符合现状的。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4.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较好,能够将结论较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这得益于图片和动画,更关键的是理解了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
5.板书是这节课的最大缺憾,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不够细致,有些随意,还需改进。
山东省的生物新课标教学已经实施了7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时初、高中知识却很难顺利衔接。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巩固的问题,还是思维意识和方式方法的转变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目前初中只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初三年级不开设生物课,初二年级结束时进行初中生物的学业水平考试,既作为初中学生合格毕业依据,又是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高中阶段高一、高二、高三都开设生物课。各种客观原因使中学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断一年,且初、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容易造成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脱节现象,学生适应高中课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是否顺利实施,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在实施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主要从初、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阐述。
一、知识体系方面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高中课程和初中的课程标准是衔接的。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都是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从课程设计来看,初中课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十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高中生物课程则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则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包括“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3个模块。
从课程内容来看,初中生物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生物课程多着眼于浅显的生命现象的描述和学习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其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指导。高中生物课程则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例如: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初中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为:①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③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而高中生物课程的具体标准是:①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②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③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④概述DNA分子的复制。⑤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能力要求层次都为Ⅱ。可见,初中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而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化,是将初中知识进一步综合、概括和提高。
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在主要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主,没有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和脱节。
二、教学过程方面
首先从学习的主体——学生方面进行分析,高中生物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较初中深奥许多,而且对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也有较大差异。初中生物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所学的是生物学宏观方面的知识和比较直观的现象,形象思维居多。如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初中要求①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②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③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④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比较直观、形象、具体。高中生物所学的内容则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纵深方向发展,所学的生物现象较复杂、抽象,知识密度加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也大为增加。同样的生命活动调节,高中则注重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之上的①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③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想象、概括、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比初中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转贴于 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不能尽快适应两种学习要求的差异,导致在初中时生物学习优良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吃力甚至“落伍”。还有些学生凭借初中的学习经验,搞临时突击,对平时的学习不重视,过分自信,导致学习不扎实。
教师方面,高中教师往往很少主动地去钻研初中教材,对初中生物学知识了解掌握的不够具体、全面,仅依照高中教材内容及要求来实施生物教学,加之学生又有一年的生物学习空挡,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渡”不自然。
三、评价标准方面
初中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往往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凭借,立足点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初中要求的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评价在升学中发挥的作用,而很少顾及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铺垫和信心。高中生物教学则不仅要面临高中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更注重的是应对高考。高考是一种以基础知识考查加以难度和区分度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选择。带有初中升高中考试性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的过关达标性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在考试性质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差异。
四、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几个途径
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高中生物有所帮助。
在知识体系方面,初、高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高中教师应适当把握较为全面的初中课程的基本内容,合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生物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高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初、高中教材对知识点以及要求的差异,对初中知识点中与高中基础知识点有衔接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甚至从头来过,为学生能够顺利适应高中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回顾,初中主要是“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高中阶段则是“在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基础上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既是基本内容的再现巩固,又是利用原有知识进行的拓展延伸。再如在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
【关键词】动物生命 活动调节 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中,很多教师所采用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充分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导致成绩不理想。为了使如今的教学工作达到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对学习有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期间,就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考虑如何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学准备过程
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对自己将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统一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即通过教学的过程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要明确。
(1)重点知识的提炼。针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将所授课的重要知识点提炼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有主次之分,这些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神经的调节,这部分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这5个重要内容;其次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这部分主要包括激素协调与行为和神经协调与行为两种;最后是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抵抗作用。
(2)关于学生的能力训练。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所学内容中动物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及协调方式等知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达到教学的目的。
2.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对于授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将教学目标明确之后,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的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本章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扎实掌握知识的效果。
在经过上述过程后,能为学生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并能联系实际,将激素的产生和对动物身体的作用相联系,方便学生记忆,达到最终解惑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出。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要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出这节课要讲的知识。教师在引出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出示提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有关的例子的讲述来加深学生脑海里的印象。
2.初读。通过对所讲内容的引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应该有了初步的掌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目标去阅读,将重点的地方标记出来,加深对重点问题的印象,使学习的效率提高。
3.基本练习。基本练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阅读教材之后,对所掌握的知识如神经的调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等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我们应该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定简单的习题,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在反射活动中能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什么?以此来检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挑战练习。对所学知识的挑战练习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最重要的一环。在学生将基础问题掌握的基础上,围绕教学中所提炼出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挑战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提高一个层次。
三、教学结果的归纳总结
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总结,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结语: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已经成为所有教师和家长共同希望的事情。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我们必须要找到正确的途径。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如果想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仔细斟酌,要针对教学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培绍.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形式是什么?[J].中学生物教学.1997(03).
下面从充分备课、巧妙设疑、适时引导、加强互动四个方面,探讨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充分备课,寻找启发点
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备课,吃透课本,只有在准确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列出课本上所要求的知识点、制定学案之外,教师还应深入分析如何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换.要想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启”的愿望,认识“启”的作用,了解“启”的对象,掌握“启”的时机.这也正是教师充分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时,教师备课需要从教材中寻找启发点,为启发式教学作准备.教师可以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细胞膜中的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相结合,建立联系,比较分析“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胞吐与胞吞”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这些都可以作为启发点.
二、巧妙设疑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增加课堂提问,巧妙设疑.在提问和设疑时,教师要注意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启迪性,是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应当适中,若过于简单则起不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若难度过大,则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丧失学习信心.
例如,在讲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疑: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适时引导
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曲解了学习的本质,变成了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则强调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启发式教学并不等同于“放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掌握引导的“度”.引导过多,则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过少,则变成了“放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从下手.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导思路、导方向、导应用.
例如,在讲“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时,教师讲解光合作用,可以逐步引导:初中时我们都学习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绿色植物的什么地方进行的?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转化.追根溯源,能量的最终源头是来自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用什么捕获光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知识点.
又如,在讲“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细胞呼吸分为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两个步骤去理解记忆,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不同点,糖酵解的反应物是什么,产物是什么,三羧酸循环的反应物是什么,产物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去总结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是怎样的过程,做到引导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四、加强互动
关键词: “神经调节”反射弧高级神经中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涉及反射弧的结构、效应器的组成,以及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反射过程中的感知和控制等。由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对相关知识描述得不够准确,或未作具体介绍导致学生在运用该知识解决解决问题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基于上述问题,我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反射弧的结构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任何反射都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高中《生物》(必修3)P16明确写道:“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我认为此说法不妥,应改为“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因为传入神经纤维既可分布于传入神经中,又可分布于混合神经中。所以,传入神经纤维不能写成传入神经。同样道理,传出神经纤维既可分布于传出神经中,又可分布于混合神经中。所以,传出神经纤维也不能写成传出神经。例如,由脊髓管理的缩手反射,当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时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纤维(不是传入神经)传至脊髓的缩手反射中枢,经神经中枢分析和综合后产生兴雷达。再经传出神经纤维(不是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上,使相应的肌肉收缩而发生缩手反应。此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均位于脊神经中,分别构成脊神经的后根和前根,所以脊神经属于混合神经。此外,由脊髓管理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均属此类。
二、非条件反射过程中的感知和控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在低级神经中枢(小脑、脑干和脊髓)管理的非条件反射的过程中起感知和控制作用,各种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必须通过相应神经传导通路才能传到大脑皮质。此通路称为感觉传导路又称上行传导路。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必须经过一定的神经传导通路才能传到效应器,此通路称为运动传导路,又称为下行传导路。详细情况如下。
1.躯体感觉传导路
(1)浅感觉传导路:指上传躯干、四肢的痛、温、触、压等浅感觉的传导路。其行走路线示意如下图。
躯干、四肢的皮肤中的感受器脊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脊髓灰质后角细胞
交叉到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位于脊髓的侧索和前索中)
丘脑外侧核中央后面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产生感觉
(2)深感觉(本体感觉)传导路:指上传肌肉、肌腱、关节等深部结构所处状态的感觉(深部感觉)的传导路,其行走路线示意如下图。
肌肉、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器脊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 脊髓中的薄束、楔束(脊髓上段同侧的后索中)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丘脑外侧核
中央后面上2/3和旁中央小叶后部产生感觉
2.躯体运动传导路
(1)锥体系:指大脑皮质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神经通路,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锥体细胞,经皮质脊髓束(位于脊髓白质的侧索和前索)和皮质脑干束,分别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运动核中的运动神经元,经脊神经和脑神经分别控制躯干、四肢,以及头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锥体外系:指锥体系以外由皮质发出调节肌肉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也起于大脑的皮质,经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下行,都终止于脊髓躯体运动神经元,主要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之间的随意运动。
综上所述,躯体感觉传导路包括浅感觉传导路和深感觉传导路,当感受器受到适宜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经脊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入,再经脊髓丘脑和薄束、楔束(交叉)上传到丘脑外侧核,最后经丘脑皮质束和肉束投射到大脑皮质一定部位产生相应感觉。而躯体运动传导路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当大脑皮质发放神经冲动时,其冲动经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等的传导,分别终止地脑神经运动核中的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总的来说,当反射弧各部分结构部完好,在适当的刺激下,反射能进行,有感觉也能自己运动。当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结构损伤,反射弧不完整,反射部无法进行。但对感觉和自主运动则要区别对待。如损伤感受器或传入神经纤维则无感觉,若损伤神经中枢成传出神经纤维或效应器则仍有感觉;若损伤感受器或传入神出鬼没纤维或社经中枢,则仍可自主运动,但损伤传出神经纤维或效应器则就能自动运动。例如,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第三个环节和叙述,正确的是(?摇?摇)
A.反射弧的第三个环节不一不定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B.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第三个环节一定在脊髓中
C.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第三个环节不定在大脑皮层
D.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第三个环节被损伤,不能完成反射,但能产生感觉和自主运动。
此题考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所在位置,以及反射过程中大脑皮层对反射的感知和控制。神经中枢一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完成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一定在大脑皮层,而完成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脑干或小脑的灰质中。当神经中枢受到损伤而其他结构完好时,由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肯定不能进行,但在适宜刺激下,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纤维传入。经上行传导来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感觉。大脑皮层发放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控制设反射弧中相应的肌肉收缩产生运动(自主运动)。所以,以上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陆纯惠等主编.人体生理学.江西大学生物系.
[2]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师大合编.普遍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守良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冠心病;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D sever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GAO Han-mei,CHEN Juan,SONG Chao-gong.The First Rongkang Hospital of Henan, 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severity to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providing support for more clinical diagnosis of CAD.Methods A total of 136 patiens with CAD(34 SAP,34 UAP,34 NSTEMI and 34 STEMI)were randomly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and 34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used as control.All subjests received 24-hour dr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with 24 hours of admission.Results HRV in patients with CAD of all time -domain SDNN,SDANN,SDNN Index,rMSSD and PNN5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healthy people.While the STEMI group HRV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STEMI group,UAP group and SAP group,NSTEMI group HRV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UAP group and SAP group,UAP group HRV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AP group,P
【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ime-domain
作者单位:453003河南第一荣康医院心内科
心率变异性(HRV)是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临床研究已经证实,HRV降低是独立于其他传统指标之外的,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死(MI)预后的有力指标[1,2]。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RV关系国内外报导较多,但结论不一,本研究通过比较心绞痛和MI患者的HRV,为CAD的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选标准 136例研究对象均为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在我科住院确诊的CAD患者,按2000年9月美国ACC/AHA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进行筛选。①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典型胸痛症状持续>30 min,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的J点处有新的ST段抬高,在V1、V2或V3导联ST段≥0.2 mV,在I、aVL、II、aVF导联ST段≥0.1 mV,心电图呈动态演变。心肌酶谱检查结果异常且呈动态变化;②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NSTEMI/UAP)患者:静息性心绞痛,新近发作性心绞痛,恶性心绞痛;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出现新的ST段压低或(和)T波异常,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超过正常上限99%可信区间,CK-MB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倍,则可诊断为NSTEMI,反之,则诊断为UAP;③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劳力性心绞痛,反复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发作性质基本稳定或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1.1.2 排除标准 凡有下列情况者予以剔除:急性病毒、细菌感染,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有长期服用维生素药物史,脑卒中,合并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近期手术和(或)外伤史,应用炎症抑制药物如非固醇类消炎镇痛药、固醇类和鸦片类药物等患者。并除外在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基本心律为非窦性心律,有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早搏和(或)干扰使24 h合格心搏数少于85%,近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焦虑症患者,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以及由心因性疾病的患者。
1.1.3 分组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的CAD患者136例作为实验组,根据CAD的临床分型分为SAP组、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每组34例。并将本院体检中的同期健康体检者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方法
1.2.1 HRV分析 研究对象入院后24 h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 h,佩戴前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监测中对患者的活动情况作详细记录,如检查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服药、活动、情绪变化等。佩戴结束后将磁带置入北京TE-4000H-RS621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提取心电信号,并剔除异位心率、伪差和干扰后,经人机对话方式,借助计算机软件计算,获得以下5项时域指标:①SDNN,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单位:ms;②SDANN,全部按5 s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 s的NN平均值,再计算所有平均值的标准差,单位:ms;③SDNN Index,全部按5 s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 s的NN标准差,再计算这些标准差的平均值,单位:ms;④rMSSD,全部相邻NN之差的均方根值,单位:ms;⑤PNN50,NN50 除以整个NN间期的个数的百分比,单位:%。
1.2.2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各CAD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临床基本指标两两比较,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CAD实验组血压、血脂、疾病构成、吸烟状况、肝肾功能、服药比例等指标比较亦均无明显差异。
2.2 各组研究对象HRV水平分析 各组研究对象HRV水平如表1所示,可见STEMI组的HRV各指标均明显低于NSTEMI组、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各组研究对象HRV水平
组别例数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
正常对照组34156.14±25.19143.17±28.2658.66±12.1339.84±14.5214.51±8.38
SAP组34144.25±24.31130.73±27.1653.05±13.9630.38±11.458.86±7.81
UAP组34119.54±19.83109.41±20.4445.34±10.0825.16±9.235.39±2.04
NSTEMI组34106.88±8.9597.83±11.1736.11±9.0320.85±6.362.50±1.56
STEMI组3476.45±14.8769.36±12.7229.47±8.4915.15±5.530.96±1.91
注:各组之间两两比较,P
3 讨论
HRV是评价人体内自主神经功能的一项无创性检测指标,反映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对心脏调节的相互协调作用。HRV时域指标SDNN主要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大小,用来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受损与恢复的总体指标。SDANN则主要反映HRV的慢变化,即交感神经张力大小。而SDNN Index主要代表短时程交感或迷走神经张力大小[3]。Lanza等[4]的研究表明,在HRV各指标明显降低的、尤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UAP患者中,即使予以治疗性干预,其半年内急性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较HRV高的患者升高,其原因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损伤心脏自主神经末稍纤维,交感神经活性增强,HRV下降[5]。
由结果可以看出,各型CAD患者的HRV值均下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更明显,这表明CAD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受损,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退,机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AMI患者更低,说明其自主神经障碍更严重,所以AMI更易发生室速、室颤,甚至猝死。
CAD患者HRV下降可能是由于心脏长期缺血、缺氧对心室壁机械、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通过心-心反射活动改变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导致了对心脏的调节作用减弱,病情愈重,其HRV下降愈明显。AMI患者HRV更低是由于:①MI直接损伤植物神经系统;②梗死区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受到损伤,使迷走神经活力下降,由于这种损伤并非均匀一致,因此导致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失去平衡[6]。
HRV分析是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一种敏感的非侵入性定量方法,能早期发现CAD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可早期发现心肌缺血、AMI患者感受器的功能损害,判断预后,预防心源性猝死。其使用方便,易于重复,有望在临床上获得更有价值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心率变异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临床心电学杂志,1994,3(4):168-172.
[2] Strike P C,Perkins-Porras L,Whitehead D L,et al.Triggering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by physical exertion and anger:clinical and soci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Heart,2006,92(8):1035-1040.
[3] 黄永麟,曲秀芬.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评价.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9,3(1):71-74.
[4] Lanza G A,Cianflone D,Rebuzzi A G,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Heart,2006,92(8):1055-1063.
论文摘要:动物实验是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实验是护理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动物实验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起到可触、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来,我校在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条件开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动物的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近似于人体对各种药物、各种刺激的反应。因此,动物实验是护生适应护理教学、工作的第一关,只有让学生逐步接触动物,才能使护生不断适应专业。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动物实验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在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以临床真实情景的呈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病理学》的空气栓塞实验,实验中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正常的家兔静脉内注射空气,然后及时观察并记录家兔因空气栓塞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让学生既复习了解剖生理知识,又加深了空气进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静脉栓塞导致死亡的认识,为其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给豚鼠注射发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烦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ⅰ型起敏反应对豚鼠(人体)的危害性,增强了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必需做皮试重要性的认识。
2 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较好基础
护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及至生命,护理人员除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学生娇生惯养,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
3 为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一定基础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为各用人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医学科研通常采用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医学基础课程的许多实验也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来完成。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老师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可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涉及到神经调节,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中不同部分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以此观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与心血管活动的关系。设计时要确定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如血压,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反射弧,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来设计实验项目。实验结束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为科研过程的实验观察必须反复多次的重复,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才能做出结论,使学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4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同情之心、仁爱之心是医学人文观的主要内涵,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患者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2]。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动物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严肃对待实验,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对待动物,尊重试验动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如在实验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觉的动物,不让动物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不能将未完全死亡的动物随便扔进垃圾箱或掩埋等处理,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全面推进医改的大背景下对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护理教育应抓住医学基础课程开展动物实验课的机会,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处处有伦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护理中的各种道德问题,促使护生养成忠于职守的素养,为今后工作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护理每一位病人、为提高护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动物实验课中,鼓励学生提出、维护、质疑或反省各种护理中的道德评断,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各种争议,努力按动物保护法规定的有关动物福利与实验伦理进行操作[3],促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生命价值等职业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要开展动物实验,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时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人体的正常和病理反应在动物身上呈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工作时能做到一丝不苟,具有有强烈的责任心;适当传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智勇,周文琪.在学生生理实验中培养科研素质[j].昆明大学学报,2006,17(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