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发现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现学习范文第1篇

一、 创设情境 让环境适宜

挑战使人振奋,威胁使人惊恐。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心理上是无法完全免除威胁的,但作为教师首先应从自身的角度尽可能地为学生解除威胁,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和谐的、相互理解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空间。心理学的现代研究还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体验及建立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每一位学生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刻意教导。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并给予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发现学习的时空。学生只有在自由、安全的环境氛围里,才会积极思考,提出各种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二、 提供条件 让学生探索

教学过程中,如果设置过多过细的教学步骤,让学生顺着楼梯扶手,一步步登上顶峰,从而达到教师的要求。试想这样的教学不叫“请君入瓮”又叫什么?或者是采取“画地为牢”的手法,诸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唐僧所在地盘画了个圆圈,规定学生只能在此范围内思考。这些类似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框住,如何锤炼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又何谈创新?连自主的机会都没有,被动地学习,他心里会乐意吗?还愿意思考问题吗?正式基于此种考虑,我认为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机会,让学生发现的过程。诸如下列课堂教学流程:“个体自探产生问题――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集体交流内化新知――走出课堂突出应用”。

1.开放时空 让个体自探

打开束缚学生手脚的绳索,给学生以充裕的自主学习时空,,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利于探索发现学习的环境时,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没有框架的约束,让学生自己去推测、猜想结论。即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学生心里没有疙瘩,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由地思考,自主地发展。 如教学统计初步知识:可采取教师不予任何暗示,只要求学生站在公路边数一数10分钟内通过的卡车、小汽车、客车的辆数。学生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发现问题:来一辆记一下太麻烦,车多了还容易出错。这时就会动脑筋想办法,自发地几人聚在一起怎么记最简便易行又不出错?在实践应用中提高了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2.形成机制 让小组讨论

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并且“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现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差距不大,最易联系沟通。生活实际中,学生为了能解决问题而自发地聚在一起讨论,教学中,为何不可以这样呢?我们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有效、高质的合作讨论学习,并形成一定的课堂讨论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学习资源”。(1)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做到:“同质异组,异质同组”。为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合作的力度、广度与深度,每隔一定的时间应打乱原来的小组成员编排,而进行重新组建学习小组。(2) 在培训学习小组小组长时应做到:能组织本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每人都要发言且发言是有序的,杜绝“大家言、无人听”的不良现象,以及及时更换小组长,防止“一言堂”现象。(3) 加强讨论方法的具体指导: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性学习,以学生自控为主,教师调控为辅,首先是保证不偏离航道;其次是保证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受到良好的启示;再次是鼓励学生积极挖掘讨论的力度与深度;最后是强化激励性评价,形成发言时优生为显示自己的学习水平,而主动让中下生先发言,他们再补充反驳中下生不正确的观点等。这样的组织性学习,利于全体学生都能有差异地发展。

3.给予时机 让全员交流

学习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学生所获取信息的面还是比较狭窄,只限于小组内几人的思维,有时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为全面开通信息渠道,教师应给予充裕时空让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交流。全员交流时,教师要加强调控,在学生出现舍本求末的争论时,要能既不影响学生高涨的情趣,又要能将讨论的焦点引向问题的中心。有学生发言时,强调其他学生要听清楚学习伙伴是怎样探索解决问题的。因为处于同一知识水平的学生,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近,最易联系沟通,在学习方法上受到的影响也最大。

4.发展个性 让自我反思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中存在的差异。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反思自己的思路,并加强与其他同学不同思路的比较,争取每次讨论都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培养元认知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给予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系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做到凡事都问几个为什么,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5.延伸扩展 让思维飞出课堂

课堂即社会,教学即生活,而生活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享受生活,是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这种生活圈子实在太小,还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时空,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进行社会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研究性活动等。如:在学生学过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提问学生:一路公交车每15分钟发出一班,二路公交车每25分钟发出一班,三路公交车每30分钟发出一班,早上7:30这三路公交车从车站同时发出第一班后,几时又可再次同时发出?

发现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发现法;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原理

我在教学什么样的六个面才能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时,改变了以往给出大量的六个面的平面图形,而是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看哪些能折成长方体、正方体或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演示什么样的六个面才能拼成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模式。我先请学生准备一定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然后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最后请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什么样的六个面的平面图形才能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4个面一排的平面图形才可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而5个面一排的不行,6个面一排的更不行。4个面一排的平面图形也不是都能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对另外2个面也是有要求的。经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懂得了知识,而且记忆也非常深刻,在这单元测验中,这么灵活的题居然只有两名学生做错了。如此可见,利用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探索知识。

二、学生在分类比较中,发现概念的意义和特征

概念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些教师直接把概念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抄一抄、背一背,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学生知道这个概念,但不会理解概念,更不上应用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三、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时,发现新的规律

发现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若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就应该仔细研究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学生在开放性的练习中,拓展了发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探究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在提高练习中有的教师经常出这样的题:■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 )。这种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不能做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于是我将此类题稍加变化,为■=■,( )不能填0。这道题就很开放了,学生可以填■=■,也可以填■=■,还可以填■=■……我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答案,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5所加的数是5的几倍,2所加的数就是2的几倍。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学生很快填出40。我请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验证,分母5+100=105,5×21=10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2也得乘21,2×21=42,42-2=40。学生又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验证,证实刚才的结论是正确的,开放的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和时间。

五、学生在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提高了发现学习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时,我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上周日老师去菜市场买菜,发现一个大土豆,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土豆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可这个土豆的形体太不规则了,我无法进行测量、计算,你们有办法帮我解决吗?我们班的“智慧星”想出办法了:老师,将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放好水,水要能没过土豆,然后把土豆放在水中,水上升的体积不就是土豆的体积吗?我惊喜地问他:你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呀?他胸有成竹地说:乌鸦喝水就是这个道理呀!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两名学生利用测量工具,量出了相关数据,学生很快就告诉我这个土豆的体积大约是314立方厘米。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规则容器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一名学生摸着头说:“老师,那容物物体比较轻,它浮在水面上怎么办啊?”“智慧星”又站起来说:“你可以在比较轻的物体上坠个规则的石块,先求出石块和物体的总体积,再减去石块的体积就可以了。”

心理学家和教学实践表明,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发现学习的魅力,促使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发现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38-02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教育对教学的要求需更加合理和全面。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划分标准则是根据知识的获得途径不同而决定的,即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还是接受他人的思想形成的不同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各有其独自的特点。当前的教育对怎样将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特征:“有意义接受学习”这一概念由奥苏贝尔提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依据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发现,依据接受学习来获得知识信息。他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以同化的过程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且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奥苏贝尔所说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实质性和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发生作用,实质性联系是指联系不仅仅存在于字面,而是存在于学习者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的意义中。

2.发现学习的特征: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起来和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发现学习要让学习者亲自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与研究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具有注重内在动机、学习过程、直觉思维、信息的提取等特征。学习者的智慧潜能在发现学习过程中能够开发,学习者在亲自参与发现活动时,自己会主动地按照一种促使信息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获得信息,更加有利于学习。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接受学习就是发现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①两者统一性: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就如同一条数轴上的两个方向,零点作为两种学习方式的分界线,两者缺一不可。其统一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一种同化与顺应,两种学习方式均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也可以视为学习的动力因素和目标。其次,学习过程中两者对学习者个体主观性发挥方面均很重视,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都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②两者相互渗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非是绝对的分裂与对抗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发现学习中有接受学习的因素,接受学习有发现学习的因素。学生个体在学习中并不是空着头脑进入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由于新知识既是一种同化的过程也是一种顺应的过程。两者学习方式作用于学习过程,这是相融的结合,是学习者个体对新知识、新符号等各种新元素的构建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单一的知识性接受容器,而是个体大脑通过对新材料进行加工,用已有知识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使已有知识在同化或顺应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增值。也就是使学习者在知识学习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明白其道理,这里的道理就是指接受学习的表现,而发现学习要从性质上改变认知结构,需以接受一定数量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2.区别。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不同。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是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有效方式。发现学习方式是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时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内容是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学习内容构成了不同的知识系统,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发现学习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应将教材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独立学习新知识,发掘新内容,使新知识、新内容成为学习者知识结构中新的构成因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倡导者则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和认知水平,把新知识和新教材通过讲授法以及演示法等方式以定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只需要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接受,并且这种接受和理解需要在教师有系统、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②思维的过程要素不同:学习是一种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学习潜力在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不同的逻辑思维。发现学习过程对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比较重视,涉及对不同学习内容的辨别、假设、选择、整合、表述概念、规则,等等。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则强调新旧知识间的同化。在这一过程中虽涉及到部分内容的辨别、概括等思维活动,但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未涉及提出假设、验证和发现新概念与规则等发现学习所注重的过程与发现学习所需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发现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思维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三、发现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以讲述知识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一味的去接受知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机器,教学随之成为机械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机械式。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的方式,一种是发现的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使用的条件。

1.“发现学习”能够培养能力,有意义接受学习能够扎实基础。对于学生而言,有意义接受学习有基础性的作用,接受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掌握概念、定义,形成了基础的知识体系。接受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基本知识,扎实了基础知识,这样为“发现学习”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学生才有能力进一步运用发现学习来探索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2.携手发现学习与接受学共进。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二者总是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接受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发现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教材中的概念、名称、事实、规定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适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8.

发现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世界;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35―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7

一 研究问题

科学发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问题解决活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小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实验,从而发现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的活动过程。微世界(Mircroworld)是一个经过实证研究证明十分有效的认知学习环境与心智工具(mental tool),尤其适合于发展科学(技)学科的探索与发现学习活动。国外已经有许多微世界应用于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但在国内,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很少有关于微世界的教学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微世界促进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具体问题:

(1)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有什么特点,其活动过程是什么?

(2)微世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它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有效地运用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

二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

1 科学发现学习的含义

科学发现学习(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通过构造科学实验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即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针对某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活动。因此,科学发现学习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习者针对某一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探究科学实验,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活动。科学发现学习的目标、过程都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经历,并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方法,建构起有关的概念、原理,发展有关的认知技能。

2 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

De Jong和Nioo曾把科学发现学习称为“探索性学习”(Exploratory Learning),并对科学发现学习的过程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主要由两类活动组成:转化性过程和监控性过程。张建伟和陈琦对科学发现学习进行了结构化分析,认为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完成问题表征与假设形成、实验探索、自我监控与反思概括三种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构成了科学发现学习中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同时还强调,在整个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领域性知识(domain knowledge)和元知识(meta-knowledge)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刚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结构,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在实验空间和假设空间中展开的双重搜索,包括有三个子过程:搜索假设空间、搜索实验空间和证据评估。

综合上述所有观点,笔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进行学习,它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自我监控活动(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概括活动。在这三种活动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领域性知识、元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发现学习的基本探索活动。

3 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科学发现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欢迎,但是,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科学发现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优于传统的讲授型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者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困难:

(1)学习者在使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时,容易将其等同于“游戏”,导致无法发挥微世界的学习功能;

(2)由于受到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具体表现在:①不知道怎样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②不能正确地完成实验设计:⑨不知道应该记录哪些实验数据;④较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来得出结论:⑤对自己的实验过程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控和调节,经常是随意地、没有逻辑地开展实验探索。

三 研究方法

为了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有效促进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1 总体目标的确定

本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的总体思路,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提出具体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与操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动研究将设计成三轮循环,每轮的目标分别为:

(1)第一轮行动目标: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细化各个并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2)第二轮行动目标:修正、完善各个环节的策略;(3)第三轮行动目标: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 实验对象和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五(3)班的学生(共30人),确定如表1所示的部分教学专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

“种植外星植物”、“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三个专题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种植外星植物”内容侧重于将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对比实验,学会如何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整理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态瓶”帮助学生探索在封闭条件下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方法,再用于实际生活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孩子们形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3 微世界的设计与开发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微世界的设计理念是为小学生提供模拟真实世界现象的发现式与探索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操作微世界中的元件或命令进行模拟实验活动,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进行科学发现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植外星植物”这一专题是根据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中“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设计种子发芽”、“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拓展内容,该软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科学实验研究环境,通过探索三种养料A、B、C中,哪种是外星植物“小菱花”生长需要的养料,并找出该养料的最佳分量范围,从而帮助“小菱花”生长得最好,以打破宇宙高度,操作界面如图1。

“制作生态瓶”微世界是针对小学科学五年级内容“生物与环境(二)”中有关生态瓶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构建、观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理解,明确非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软件操作界面如图2。

在“维护生态平衡”微世界软件中,呈现了一条由“草”、“兔子”、“狐狸”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开展对比实验,观察这一生态系统50年里草原生物数量的变化,软件操作界面如图3。

4 总体行动方案

(1)将微世界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探索微世界的使用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一轮行动计划;(2)实施第一轮行动;(3)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效果;(4)反思第一轮行动结果并总结;(5)改进教学,细化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二轮行动计划;(6)实施第二轮行动;(7)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结果;(8)反思第二轮行动结果,并改进:(9)以同样的模式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 研究过程、结果与反思

1 第一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与策略。作为一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真实实验的虚拟环境,因此需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和适应利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学习,克服因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困难。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首先,在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前,教师利用微世界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并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微世界中的科学实验分解为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实验方案和其它辅助工具来完成一定任务,在整个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搭建“脚手架”、同伴辅导、提供辅助工具(如Excel)、反思等策略。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微世界这一新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明确了任务要求后,很快就能熟练操作微世界;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填写实验方案,但也有不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作记录:部分学生利用了Excel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直观化的图形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图4(a)、(b)是学生利用Excel处理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所得到的“小菱花”生长曲线图。

但是,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学生对微世界的“热情”过高,导致他们忽视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等重要信息的理解,少数学生甚至将操作微世界当做玩游戏,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把握学生进行科学发现学习的关键环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二是未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间学习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加以改进:

(1)在开始实验操作前,对学生的操作权限加以控制,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微世界,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探究任务、提出研究问题、形成了假设并制定了实验计划后,再给予学生操作的权限。

(2)教师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把握,并针对关键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思维发展。同时,采用同伴辅导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协作,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2 第二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总结三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而加以改进。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了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的阶段,教师提供的知识解释支持策略主要包括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支架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师除了直接讲授,还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概念图工具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分别针对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和分析实验三个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包括:搭建“脚手架”、操作示范、提供辅助工具等。

本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要利用微世界来发现”,因此更加重视实验研究方案的阅读和填写,部分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辅助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由于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操作微世界和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访谈教师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提出和假设形成阶段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很关键的地位,需要充分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开展实验的探索。因此,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外,还应考虑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加入任务驱动策略,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等步骤,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

通过访谈学生发现,学生主要在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根据研究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较难根据分辨猜想和假设选择相关信息: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针对这两方面的困难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支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轮行动研究对教学策略进行细化并改进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案,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也发现以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形成假设和得出结论两个环节还存在着较大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2)改进措施

发挥小组协作探究的优势,利用“同伴辅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促进。

3 第三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操作过程及方法,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本阶段的教学实验中,主要针对前两个循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重点关注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

通过执教教师的反思,可以发现:(1)各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2)教师认为微世界很适合于支持小学科学中部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科学实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学生对微世界的使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访谈发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能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3)极大提高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 总结与评价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总结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如图5所示,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实施步骤包括“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反思评价”六个环节

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实施步骤分为: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和反思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是一名参与者和行动者,实验方案和操作都应尽可能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任务。在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设计实验、开展微世界探索、收集数据,并猜想背后的规律,直到实验数据能够支持所猜想的规律,最终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迅速了解微世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减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通过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试验的归纳总结,得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了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模糊评价策略。在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学生始终是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主体和中心。在微世界操作中,但由于受到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各面的限制,小学生在利用微世界进行科学发现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有关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和假设,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微世界探索和实验分析与总结,并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3 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

发现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历史 发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一、高效课堂和“发现学习”内在是统一的

我国的传统历史教学以接受教学模式为主,其教学程序为: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接受较完整的历史知识,掌握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

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说,效率最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这种高效率是否就能带来高效益,就是高效课堂呢?通过拼时间、拼体力的方式获得的高效率不是高效课堂倡导的方式。

高效课堂倡导是绿色的教学质量观,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保护性的开发,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造成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只是机械接受知识。为了适应考试,学生不必主动地去了解历史,加强课外阅读,在浩渺的历史殿堂里饶有兴趣的去探索,而是被动地记忆背默,历史学习成为一种索然无味功课。因而,传统历史教学方法虽然“予人以鱼”但缺乏“授之以渔”的效果。

“发现学习”又称“发现法”, 由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 S.Bruner)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发现学习法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即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用来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公式、定理、定义等),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其实是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1.“发现学习”教学目标与高效课堂不谋而和

高效课堂是“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效果的吻合度,不偏离、背离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和投入的资源和时间的关系;“效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收益,从整体上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就一堂历史课而言,学生有诸多能力有待于开发,比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赏能力等,但这些能力的训练必须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发现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一般程序为:提供感兴趣的有逻辑意义的史料(资料、教材、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发现或明确提出问题寻找途径回顾已有知识经验、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尝试解决提出假说抽象思维、理论指导验证假说修改完善准确描述解释与结论师生互评讨论交流感悟自省,关注感觉。发现学习中,老师事先准备好思考、探究的素材,利用探究的方法来领会历史,不是单纯让学生记住所谓的历史结论。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逐步形成有关的历史见解以及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思考,从而触内旁通,更好地深化理解历史上其他类似事件。

2. “发现学习”教学效果与高效课堂异曲同工

“高效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使学生“学会”、“会学”、“想学”。

发现学习中,学生在研究中确立的历史分析和解释并不一定是真的结论,可能是学生的主观见解、愿望。但是学生的这种意识已经把“事实”活生生地留在他们自己的脑海里,历史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得这些知识可以直接作用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这样获得的知识或见解就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线索,是形成正确认识观的基础。教师指导不是以现成的结论去帮助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困难,提供探究中所需要的服务,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要点,把握探究的深度等。从而,学生的历史见解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并直接作用于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

3. “发现学习”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殊途同归

发现学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发现学习法 艺术类院校 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40-02

认知派学习理论因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学科的学习之中。认知学习理论是指关于认知结构的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讨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它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的重视,西方众多认知理论教育学家中,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化者,而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er,1915)则是认知结构理论的体系化者,他建构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论思想。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典型的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学习理论。布鲁纳吸取了德国“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Piaget,J.)发展心理学的学说,在批判继承杜威(Dewey,J.)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模式和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理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学生主动发现并认知是这种学习模式所强调的方面。布鲁纳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围绕着教材,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建立注重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有:第一,注重内在动机。布鲁纳非常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第二,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学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探究者;第三,注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第四,注重信息提取。

从不同视角推动发现式学习发展的有福禄培尔、赫尔巴特、裴斯泰罗齐、卢梭等西方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同样有独到的见解。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是提取而不是储存。他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现成结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求学生首先要进行某些心理活动之后再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因此,发现学习可以在自主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以及研究式学习模式这三种学习类型中发生。布鲁纳和杜威的努力使发现式学习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些教育学家中,布鲁纳最注重发现学习法的理论依据。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学生进而利用这些材料主动发现并得出其中的结论和规律。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和发现学习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发现学习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的怀疑意识与批判意识,而且还鼓励学生们超越权威并质疑现成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形成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和意识,十分注重并鼓励学生具有独特并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可以创新并养成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的发现过程,进而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智慧并获得发现的方法和经验。这对学生未来从事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非常重要。

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不同,艺术专业学生有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他们个性鲜明,形象思维活跃,往往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抽象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回避严谨、精确的抽象逻辑思维。由于艺术类高考文化成绩要求不高,艺术类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而高中英语无论词汇还是语法知识相对艺术学生较难,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没有兴趣,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其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普通大学学生普遍不高,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为重点,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及综合运用这些只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难点是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外国文化的学习,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语言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奠定良好的语言技能。但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数英语词汇量较少,语法知识薄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由于忽视文化基础课,艺术生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进入高校后学习英语就更加吃力。大多数艺术类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高校教材相同,很少有针对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特点而编写的教材。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难,课堂形式多为合班式,即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但因课堂形式所限,没有办法和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应当与专业特征和要求紧密结合,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较低,教师除基本教学内容讲授,更应根据艺术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发现学会创新。这种学习方法非常符合这些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非常具有可行性。

根据高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活动为中心,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应用于艺术类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根据英语教学内容明确并向学生提出令其感兴趣的问题。(二)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三)向学生提供各种可以解决问题的假设。(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五)令学生审查这些资料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协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通过积极思考,自己发现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己成为了发现者。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不应该只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促进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并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一味地给学生填充知识,而是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寻找并发现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发现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进行自我评价,不断自我提升。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和提倡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当然,任何学习方法都有其不利的一面,发现学习法也不外如此。比如,教学时间过长和降低教师主导作用等。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总而言之,无论采用任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11).

[2]郭文.试析布鲁纳的学习准备观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04).

发现学习范文第7篇

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一直到大学,在英语学习中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是为什么事倍功半呢?除了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外,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发现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认真研究发现学习法,我们会发现,它将对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与教学理论

2.1 发现学习法定义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2 发现学习的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说:“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老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发现学习强调的不是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老师教给的东西,而是主动、积极探究答案的过程。

(2)强调直觉思维。

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因此,老师在学生探索活动中要帮助其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去做,不如让学生试着自己做,边做边想。

(3)强调内在动机。

布鲁纳重视的是使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他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4)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为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

2.3 发现教学理论的五大特点

(1)事先为学习者安排学习的最佳经验。

布鲁纳认为,老师要着重考虑学习的意向和目标针对性,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欲相关联,把被动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中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强调的是探索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2)为学生的最佳理解提供一种知识结构。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要使学生掌握概括学科的知识结构。最佳的知识结构是由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的。教学的任务就是把所教的知识转化成最易被学生理解的形式。

(3)提示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的详细说明。

布鲁纳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实现:“螺旋式课程”设计;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形式的策略目标必须适合于学生和知识内容的特殊表象形式三种再现表象的发展顺序来合理地呈现知识的形式,是教师呈现知识形式的最一般的顺序。

(4)成功与失败的作用及奖励与惩罚的性质。

发现学习强调内在动机,强调学生是从学习探索活动本身得到了快乐、满足和成就感,而不是从外在动机,像老师和家长的奖励等。

(5)在学校环境中激发思想的程序。

布鲁纳把知识的获得过程看成是问题解决过程,即根据所得到的感性材料到提出实验性的假设和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对实验性的假设做进一步的检验。因此,他认为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们运用语感,并提出大胆的思想。

3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3.1 基于发现学习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布鲁纳认为,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结构,借助于老师或老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

他认为,教学目标在于:“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进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习的教育结束以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3.2 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1)内在动机原则:内在动机是发现学习中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和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乐于学,想去学。

(2)渐进原则: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内容的难易不同而为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文化对比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语言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3.3 发现学习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模式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模式大多是填鸭式学习,而步入大学后,如果老师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感到与高中无异,便会放松对英语公修课的学习。而采取发现学习法教学,结果会很不一样。

老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寻找问题答案,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把学生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还可以指导学生认知教材的基本结构和英语语句结构,使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透彻的理解,熟练把握教材。

3.4 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老师引导,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课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多样性和趣味性等原则。

3.5 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意义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

4结语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积极探索英语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机会,同时将提高学生自身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内在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Brunner,Jerome 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J].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迟宝明.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迪[J].教育论丛,2010(2):129~131.

发现学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发现学习;超媒体;学习过程;设计

一、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美国布鲁纳提出的,他指出,发现式学习法注重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不断尝试、不断修正错误,来实现知识的重新构造、再生成,进而达到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保持。

由于发现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过程,因而发现学习的要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让学生明确“发现的对象”――问题。(2)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线索”资料,引导学生提出“假设”。(3)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方向”。(4)适时地对学生获得的新关系进行“评价和验证”。(5)促使学生得到知识重构的“新的结论”。

二、超媒体系统学习环境

在超媒体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超媒体系统允许学习者根据需要非线性地访问信息,并根据个人特点同时对多条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并行加工,能提高学习者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量和信息滞留时间以及长时记忆中可利用的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认知加工的深度和效率。

三、利用超媒体网络进行发现学习的要素模型

基于发现学习的超媒体环境构成要素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设计好的学习情境、浓厚兴趣的学生主体、教师的发现式引导、帮助发现学习的资源,各个要素间都是紧密联系、交互的。

1、设计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景设计。一般的情景设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与主题紧密联系、趣味性、实践性。特别是针对发现学习所创设的情景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情景必须是学习者所了解的。由于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因此情景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不能脱离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②情景必须具有探索的可能性,给学习者以自主发现的空间。

2、浓厚兴趣的学生主体

学生是发现式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超媒体环境下的各种资源,高效率的实现发现式学习。

3、教师的发现式引导

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积极地分析,观察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比如当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的目标时,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学生的思考方向。

4、帮助发现学习的资源

学习者利用教师已经提供的相关资源(例如:教师存放在服务器中的相关知识,学校的资源库等)以及通过搜索引擎、智能、神经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来自主发现和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查找和过滤,确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对自己认为是有效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同化。

图一:基于超媒体的发现学习过程设计模型

从上面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超媒体环境下,利用设计好的学习情境,充当某个角色。同时获得确定的任务,接受任务,并且运用联想学习法、同伴们的在线讨论学习法、质疑学习法,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做出进一步的总结。通过超媒体的电子跟踪记录,给出提示,从而纠正思考的方向。在下一步的结论出现之前,还需要利用超媒体的资源和向导,包括良构的网络学习资源、在线的学习同伴、同构的学习案例解析,在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下,对初步的结论进行科学逻辑性的排查、逐步分析,剔除错误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实现学习目标。

四、总结

在超媒体环境下,开展发现学习,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超媒体环境下的各种网络学习资源,还要在线同伴的集体讨论、各抒己见的人文环境中,运用联想法、质疑法、讨论法。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分析问题,逐步剔除错误的结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实现学习目标。随着超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持发现学习的超媒体技术表征手段也会越来越丰富,基于发现学习的过程也会越来越形象而有趣。

【参考文献】

[1]吴林静,雷体南.基于网络环境的发现学习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导刊,2006(4).

[2]高瑞利.基于案例的超媒体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

[3]章慧敏,傅德荣.发现式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