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桥流水人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1篇

————李坑游记

八年级( 5 )班

郭彤洲

辅导老师

李桂兰

打字人:郭彤洲

初到江西,我还不知道江西的风光如何?所以,一踏上江西这块红色的革命热土,我尽情的搜寻美丽的风光。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叫人好不高兴。导游把我们带到李坑,乍一听,我还以为此地是一位姓李人家的茅坑。当我真正置身于此地时,这才知道李坑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

听导游说李坑最具特色的是小桥,流水,人家,开始我不相信,但当我亲自走入李坑,领略李坑美景时,我才知道李坑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

在李坑,到处可见连接两岸之间的石桥,桥身长满青苔,高低错落,宛如一条条彩虹,小桥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像一位古老的长者,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小桥连接着两岸勤劳善良的江西人,使他们更加紧密,团结更紧。

石桥底下,一股清澈的流水汩汩流淌,群群小鸭在水面嬉戏,他们时不时地在水中散步或者在水中争抢食物,那种悠闲,让人好生羡慕。水面上有很多船,从水面慢慢划过,船舱里有时坐满了游客,有时也空无一人,生意不好,船夫也很着急,见有人路过,就不停的问游客坐不坐船。

石桥的两岸,到处可以看见李坑的居民,大多住着徽派建筑,青瓦白墙,雕栏画风,古朴,自然,清晨,炊烟袅袅,如诗如画,好一派天上人家的景象,到处一片和谐景象,让人好不羡慕。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2篇

江南有太多的水乡古镇,一样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样的杏花春雨、人面桃花,与它们相比,木渎古镇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其一,木渎的园林。俗话说,“苏州园林甲天下”,而木渎园林是苏州园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在明清之际,木渎就是一座“园林之镇”,镇上有私家园林30多处。至今还保留着10多处,作为景点对外开放的有5处,分别是: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灵岩山景区。其中,严家花园是江南名园,第一代主人沈德潜是乾隆皇帝的老师,到了光绪年间,园子的主人是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总统严家淦是他的孙子,1905年出生在这座花园里。历经几代人100多年的努力,严家花园已经成为一代名园,其最大特色就是在有限的区间里分割出四个不同风格的小园子,通过不同的植物点缀、山石配置和建筑布局,体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色,同时也体现园主希望后代把他的财富像季节一样世代轮回传承下去的美好寓意。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童隽等教授多次来过严家花园,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的代表之作”,可与苏州拙政园媲美。此外,还有兼具北方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风格于一体的“乾隆民间行宫”――虹饮山房,“苏州园林借景之冠”,民间工艺摇篮――古松园,晚清启蒙思想家冯桂芬故居――榜跟府第等。

其二,木渎的乾隆文化。乾隆六下江南,游山玩水,留下了遍地的故事传说,可是,乾隆到过的江南古镇惟有木渎。在木渎,乾隆留下了三座行宫,一座在灵岩山顶。一座在天平山后,还有一座就是古镇上的乾隆民间行宫虹饮山房。虹饮山房也是一座江南名园,建筑风格恢宏大气,与严家花园的细腻精致形成对比,体现了北方皇家园林的气质,这在江南颇为少见。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在虹饮山房门前的香溪河弃舟登岸,与虹饮山房主人徐士元喝酒、吟诗、赏戏、蝣园,至今,这里还保存着乾隆当年的御道、御码头、御戏台、龙椅和大量的清代圣旨,尤其是圣旨,虹饮山房珍藏着从顺治康熙到光绪宣统共10位皇帝的20道圣旨真迹,非常珍贵,全国罕见。别开生面的“乾隆恩科考试”将皇牍文化与当地的书法、刺绣等民间工艺结合在一起,让游客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体验到当地的民间文化。

其三,木渎的名山名水。所有的江南古镇都是贴水而建,惟有木渎依山而建,枕水而居,既有水的柔美,又有山的阳刚。这山就是号称“吴中第一山,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山上有2500年前美女西施馆娃宫的遗址,还有始建于粱代的灵岩山寺,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著名的净土宗道场,香火旺盛。游客来到木渎,既可下水泛舟,叉可上山访古,还可进香拜佛,祈求幸福安康。距离木渎仅5分钟的太湖,也是夏秋之季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此外,去年开放的白象湾生态旅游区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去处,以“生态、健康、快乐”为主题的景区,不仅四面环山,还有一湾清澈见底的湖水荡漾其中,植被覆盖率达95%,近期还被亚太旅游联合会组织等联合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最区”。

其四,不得不提的是木渎美食。夏秋之季,木渎周边的人都会聚集到木渎尝鲜。中秋节前后,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石家饭店的肺汤;秋冬最负盛名的便数木渎的藏书羊肉,木渎是中国羊肉美食之乡,藏书全羊宴更被收入中华名菜大典;还有膏脂肥厚的太湖大闸蟹、味道鲜香的太湖三白、桂花人味的各种点心等都是世博期间游木渎的绝佳选择。

游木渎

凭世博会门票游木渎的散客可以享受8折购票优惠,世博商业卡等持卡用户均可在木渎刷卡购票。

木渎古镇联票60元(含严家花园30元、虹饮山房30元、古松园20元、榜眼府第10元),灵岩山景区20元、香溪游船10元。白象湾生态旅游区印元。

古镇旅游区的民间文艺、民间工艺店铺众多。此外,白象湾快乐大马戏推荐一看,据说是中国一流马戏团驻点献艺,动物明星很有意思。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3篇

小令只有短短5句,28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呀呀地嘶叫着,扑打着翅膀,跌落在光秃秃的老树枝上。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按照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那么,“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二者并列对照,作者究竟是欲一倍增其哀,抑或一倍增其乐?这只有在下文推出闻见此景的主人公之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古道西风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想象中的家乡的图景,那么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特意点明了驿道年代之“古”,这不仅表明其今日的荒废,更意味着此情此景为古往今来的羁旅中人所共同经验。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

在最后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涂有这位天涯沦落人的浓重的感彩。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4篇

途径一:变“教师代言教参”为“学生个性体验”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小学生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认知能力还不够深刻,所以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避免不了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存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内涵。

例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狼说完就扑向小羊”。老师往往会习惯性的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而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司空见惯,根本不用去动脑思考,答案便脱口而出。这样的提问既没有深度,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教师这样设计问题,如:“小羊就情愿让凶恶的狼吃掉自己吗?”这样的问题,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小羊趁着狼得意地扑过来时,转身一闪,大笨狼就掉进河里了。”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小羊被逼退到悬崖边,灵机一动,等狼扑过来,一闪,凶恶的狼便掉进了万丈深渊。”……在学生纯真的脑海里,小羊是聪明的、勇敢的,它不再充当让人可怜的角色。这样的提问经过拓展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途径二: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所执教的教材都以分组的形式把一些课文编排在一起,是为了考虑让学生能整体把握这些课文的特点,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这次活动中,有的教师虽然摆脱了“尸体解剖”的束缚,却把同组课文进行了“肢解分析”,没有考虑教材这样设计的意图。那么,怎样正确实施“整体把握”的教学策略呢?

课例:《小桥流水人家》(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课)

这篇课文是第二组教材第三篇课文,这一组教材编排的课文是围绕思乡这个主题的,前三课: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首是张籍的《秋思》,一首是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课是《梅花魂》;一课是《桂花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考虑教材的连续性。《小桥流水人家》语言清新、流畅,能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与《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表现出的情感,形成的反差非常强烈,诗与文都很美,但美的韵味不同。教学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学习过的课文,抓住这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体会。这样的课文,要给学生自己朗读、默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走进文本,去想象意境,去享受作品的语言美。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想到了有小溪,有小桥,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生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生3:我想,应该是个美丽的地方,像画一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思乡的感情表达方式很多,我们刚刚领悟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无奈,感受了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忧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令人向往的家乡――

生(齐读):“小桥流水人家”。

师: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小桥流水人家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吧!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实现初步的阅读体验,然后进入交流。

途径三: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笔者在这里再次强调这个话题,是基于发生在这次学校组织的“说讲评”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部分教师仍然霸占着课堂,其中有位教师甚至整整讲了一节课,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享受真正的阅读乐趣,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像这样的阅读教学,哪里谈得上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有这样一个例子:

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孩子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小鸟和青蛙的说法谁的对。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青蛙太笨了,天应该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另一个孩子说:“我也认为小鸟的说法是对的,我们看到的天也是无边无际的呀!”

孩子们的说法正中下怀,老师很高兴。正当老师准备说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番讲解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只青蛙也没错呀,它从小就生活在井底,从来也没离开过井底,它看到的天一直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它才会说那样的话。这不能怪它,要怪应该怪妈妈把它生在井底。”

这个孩子并没有顺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思路走,而是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青蛙的处境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5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课本(人教实验版)中的一首小令。题目虽然写的是“秋思”而实质上却是在抒发作者的悲秋怀乡的羁旅之愁。小令在当时被誉为“秋思之祖”(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可见其艺术性在当时是最高的。那么,它究竟妙在何处呢?让我们来对该诗作一下分析吧!

首先是小令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形成了连环式的对仗,在修辞上我们称之为“鼎足对”,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外在景物融为一体,诗中的每一种景物都揉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构成了萧索、凄凉、冷寂的意境,即以境写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悲落叶于劲秋”之感,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之黄昏下的“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景物,没有一点活力与生机,给人以无限的绝望,旅途中的诗人,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用回环的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自己的内心感受交融在一起,达到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但是,在绝望之中,作者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那静溢、安乐、祥和的山区农家生活情景,更增添了作者的几分哀愁。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我们有必要去展开自己的想象。因为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想象和联想是创作的双翼,无论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都或多或少夹杂了作者的一些想象成分。阅读本小令之后,一个个场景便浮现在我们眼前:夕阳已经西下,山区农妇正忙于做饭,屋顶上正冒起了缕缕青烟,一会儿,饭做好了,她坐在门前,守望着丈夫和儿子的归来…看到这一切,作者联想到远方的亲人,他们那期盼、守望的眼神,怎能不令人伤心、泪下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此时的诗人正客居异乡,看到眼前人家的安居生活,更增添了他的思乡怀乡之情。西风徐徐,此时此刻,只有老马伴着他奔走在漫漫的旅途上。

本小令在创作方法上,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正面衬托与反面衬托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枯藤老树昏鸦”等句,正是运用了正面衬托的例子,藤条是已经枯死多年的藤条,甚至已经腐朽了,树是将近死亡的老树,还有那人间的报丧使者——乌鸦,在黄昏下,它乌黑的身影和令人心碎的叫声,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这叫作以哀景写哀情;然而,“小桥流水人家”又是运用反面衬托的例子了,山区农家那静溢、安乐、祥和的生活情景,和诗人目前的处境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就是以悦景写哀情。但是,不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宗旨都是通过写景来衬托出诗人的思乡怀乡之情。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样。马致远在本诗中表面上虽在字字写景,但却在字字传情。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6篇

大年初二,姨妈和姨夫开着车带着我们去上海郊区朱家角古镇游玩。

听妈妈说那是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好地方。我和明鑫哥哥都盼着能赶快看到它的美丽。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车我们都伸了伸懒腰活动一下胳膊腿。我小心地搀扶着太姥姥(她是个小脚,妈妈说太姥姥是“国宝”级人物呢)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我们穿过了一条长长的巷子,终于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真的好美啊!就像一副中国的山水画,我们都仿佛成了画中人,畅游其中。沿街的路灯上,小船上都挂着红灯笼,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热闹气氛,来往的行人个个脸上都笑容满面。我还看到了镇上的舞龙队和腰鼓队,只可惜没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演。沿街还有很多做生意的店铺,卖的最多的就是扎蹄和扎肉,满街都可以闻到诱人的香味,馋得我肚子都叫唤了,姨妈买了些扎肉,让我们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呵呵!我们还参观了镇上的上海古代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一些上海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物品资料。

时间不知不觉地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我也记住了这个刚刚被国家列为“国家级园林城镇的”地方?朱家角。我会再来看你的,再见,朱家角!

陈菁华

南京栖霞区实验小学一(5)班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7篇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小桥流水人家范文第8篇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